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5:5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婚礼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第一篇: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中国有56个民族,如此多的民族自然也有着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婚俗也更是各不相同。新人们想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一下几个民族的婚庆婚俗吧!

瑶族婚俗

“耍望节”是瑶族男女青年选择意中人的一个民俗活动,如果最后郎有情妾有意,那么双方的家长就要用新鲜猪肉和酒作为礼品,请媒人上门说亲了。在举行婚礼时,更要大摆宴席,如果按照传统习惯来办的话,婚宴必须请寨老来参加,见证新人喝交杯酒哦!

傣族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女青年的传情方式,具体是指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去售卖,当买者是姑娘中意的人的时候,姑娘就会拿出凳子,让买者坐在自己身旁进行交谈,交谈结束以后,如果双方都相互满意,情投意合,那么两人就会端着鸡,拎着凳子进到树林里互吐衷肠;如果买者不是姑娘的中意的人,那姑娘就可能会把价钱加倍来卖了。在订婚的时候,还会有个环节叫做“吃小酒”。“吃小酒”意思就是吃三道菜:第一道要是热菜,第二道要盐多的菜,第三道要有甜食。这三道菜分别代表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建成的时候还要贺新房,先由小伙子抬着牛头上楼,唱祝福歌,由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则是抱被褥上楼,最后姑娘们把饭菜端着依次而上,最后在火塘上支好支架,把酒菜摆上桌,开始唱贺新房歌,来吃饭的乡亲们还会给主人送一些吉祥的礼物。

如果是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家里都要举行婚礼,不过现在大多是只在女方家举行了。举办婚宴时,饭桌上要用绿芭蕉叶铺上,菜肴也多是寓意很吉祥的菜式。在宴席正式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做一个拴线仪式,就是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两人的肩,再用两根白线各自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这个举动象征纯洁,然后由一位高龄老人把糯米饭捏成三角形后沾上盐巴,放在火塘上三脚架的最上方,让他被火烧化后自然掉下,这一举动象征新郎新娘的爱情像铁一样坚固。

苗族婚俗

在苗族中,糯米饭是男女婚姻恋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在举行婚礼时,新人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会请新娘和新郎吃一种上面画有奉娃娃和龙凤图案的糯米粑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婚宴的准备了。婚庆婚宴常用猪肉、鸡肉,不用羊肉,因为一般只有办丧事的时候才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还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的传统;滇西彝族,凡是遇到娶亲嫁女的人家,都要在庭院中或者坝子上,用树枝搭建临时的棚子,来供客人喝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传统把这种临时棚子叫做“青棚”。

第二篇: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 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回族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言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闹公婆

回族婚礼上闹公婆可算是最热闹的一幕。回族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婚礼上,大姑娘小媳妇可把婆婆抓住,头上簪上花朵,脸上搽上粉,抹上胭脂,穿上红袄绿裤,拉着去迎媳妇,引得满院子里的人捧腹大笑。这时的婆婆,拿出糖果撒在地上,趁姑娘媳妇们争抢糖果之机,悄悄溜之大吉。小伙子们也把公公抓住,脸上涂上颜色,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个破草帽,脖子上挂一个小铜铃,反穿羊皮袄,倒骑毛驴转圈圈,尽情戏耍,逼得公公只好向大家告饶许愿,撒糖果,赠礼品,直到大家满意为止。回族人家结婚闹公婆,图的是个高兴吉利,即使公公是当官的,也得乖乖地由着人们来戏耍,为婚礼增添喜庆色彩。藏族

在藏族婚礼上,来宾向新郎、新娘献哈达。蒙古族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婚俗,包括订婚、结婚两个阶段,订婚时男方母亲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带衣料、砖茶和方块糖拜访女方家长,赠送礼品。关系正式确定后,男方父母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彩礼,商量吉日,举行结婚仪式。

出嫁前全家男女老幼均为新娘祝福、祈祷。

乡亲们翩翩起舞,婚礼的头一天是见不到新娘的,男女双方均在家与各自的亲朋好友欢歌劲舞以示喜庆。此地盛行陪送丰厚的嫁妆,多则可达两三万元。

出嫁前新娘的嫂子要用餐巾包三个馕在新娘的头顶上绕圈,以祝贺新娘婚后生活平安、幸福,日子富足。然后再将此馕布施于人。新娘一下车就踏在地毯上,由男方邻里四个壮汉抬入洞房。摩梭族

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

第三篇: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和文化探究

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和文化探究 12131066 孙旭

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和文化探究

12131066 孙旭

这学期很幸运的选了我校的校际选修课《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我学到了许多有趣味的知识,增强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收获颇多。结业论文,我想从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出发,浅谈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和宗教的看法。望老师不吝赐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因为多民族的存在也使我国的婚庆习俗变得多种多样,通过搜集资料和大家交流讨论,整理课上所学如下。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苗族中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1 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和文化探究 12131066 孙旭

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汉族结婚一般包括婚嫁 婚嫁分订亲、拜堂、回门等习俗。订亲:也口扩换盅",经媒人两头说合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就在男家举行订婚仪式。回门:结婚第三日,夫妻回娘家看望女方父母。现代婚礼还有赠送婚庆席的习俗,以祈求能为新人带去吉祥。

通过分析我们能看出,婚姻在各个民族都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我国社会各个民族的婚礼习俗都有相通之处。

其一,在现在社会,父母包办指腹为婚已经几乎没有,各个民族的婚礼普遍是自由恋爱。不管是之前藏族的婚礼习俗的变化,还是包办婚姻的消亡,都在表明,婚礼习俗是随着社会变化,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进步导致的国民自由平等意识的觉醒,社会交流的频繁。真正良好的、健康的文化就应当如此,在文明的发展中更加积极向上。

其二,婚礼依旧在家族的联系、沟通、传承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不管是哪个民族,婚礼都是对于其家族都是一件大事。所以一般特别隆重,并且大体都有订婚、互赠礼物(或嫁妆)、大宴宾朋好友的习俗。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和文化探究 12131066 孙旭

其三,各个民族的婚礼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的习俗间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各个民族,人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希望的明天、良好的家庭。基于此可以看到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追求富强文明的生活,和谐美好的社会,幸福团结的家庭上具有共同的一致的目标。这是我们一同奋斗、建设美好未来的的动力之源。

各民族婚庆习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既要将其保留也要随着时代改变而进行改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再一次感谢恩师。

2014/12/13

参考资料:

《少数民族婚礼的社会功能》 2012赵伯乐

《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大全》

第四篇:少数民族节日习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

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

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

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第五篇:少数民族婚恋习俗

有趣的情书--鲜花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情书来传递。他们忌讳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

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采取的是一种隐晦的方式。男青年看上了女青年,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先送一束鲜花给她,姑娘接到鲜花后先是嫣然一笑,然后根据自己的决断,又送回一束鲜花给男青年。如果自己还没有朋友,就送回单数的花朵,表示大家可以互相了解、接触;若是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欢,送回双数,表示谢绝。他们用以传“书”带“信”的鲜花是红色或黄色扎花的线要用黑色。

古老的情书--来苏

云南傈僳族仍留着古老的婚姻习俗,男女青年往往通过以物代信的“来苏”往来讯息,谈情说爱。

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后,就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包上一样长短的茅草两小截、完整的大蒜一个,槟榔、草烟各一撮,再加嫩绿的树叶两小片,面对面合在一起包住,并用红线扎好,送给他爱着的姑娘。这就是情书--来苏。它的意义非常丰富、有趣:两根同样长短的茅草,表示双方各方面都差不多,我在许多姑娘中选上了你;完整的大蒜,表示以后两人要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槟榔和草烟表示我的心热辣辣地爱着你,想把含在口中;绿叶表示但愿我俩相好结婚;外面用红线捆扎表示希望两人相爱像火一样热烈。

当姑娘接到小伙子送来的“情书”后,若是同意就把槟榔、草烟嚼吃了,也回一封同样的“情书”,并加上芫荽,外面用白线扎起。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白线表示自己清清白白。若不同意,就把相合的树叶翻过来背*背,再加木炭一块。如果完全拒绝,那就再加一上截辣子,槟榔、草烟也要原物退还。小伙子接到这样的回“信”后,就不再追求这个姑娘了。

过去,苗族青年男女求爱、定情大都在“踩山坪”。同时,从恋爱到结婚有约日子、恋爱、说亲、对歌、盘结、定亲、合八字、聘礼、洗脚、打花脸、婚礼撵媳妇等众多有序的习俗。现普 遍的做法是:苗族男女结婚,论岁不论辈,只要年龄相当,不论长辈、小辈均可;有女先许舅家,舅家男孩太大或太小不同意,始可许他人议婚。媒人去女方提亲必须在双月,做到“三回九转”始能定亲。新娘出嫁要提前开哭声,先请年纪大的长辈妇女引哭。迎娶新娘,要以盐、米开道。男方需去5人(父或母1人,长辈夫妇2人,充当陪拜的新郎的弟或侄1人,以及新郎本人,其他人员包括送亲人多少不限),加上迎接回来的新娘共6人,成双。去时,要准备好鸡、肉等熟食品,将新娘迎至中途(不分路的远近),要“回车马”,以熟食品祭祖先,父或母与长辈尝食后,再继续前行。至新郎家院坝,举行“迎风接驾”仪式,先置放一长桌,设茶点,男方一长辈站*里一方,以苗语致欢迎词。女方长辈站*外一方,致贺词、祝祷词,两侧站亲友。致词后围桌行走一圈,入中堂,女方父亲出迎,又站在长桌两方,互相致词,再重入中堂。新娘不能入中堂,只能从侧面进入新房。叩拜天地中,父母以及新婚夫妇对拜时,新娘不出面,由去迎亲的新郎的弟或侄(即陪拜人)代表新娘与新郎共同行礼,送亲人返回,新郎必须亲自放鞭炮欢送。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去女家“回门”。结婚时,不准未出嫁的大姑娘坐新床。

与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彝族女性社会化的状况相联系,彝族女性的婚恋习俗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1949年以前处于封建制的地区,婚姻形态与汉族较为接近,但盛行族内婚制,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间也不通婚。婚姻礼仪各地也不尽一致。楚雄州牟定、武定、永仁等县的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等程序。彝族没有专职媒人,男女均可充当。媒人携带糖酒到女家提亲,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即“吃订酒”。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和部分首饰(必不可少的是手镯和一块红布)到女家,女家请来自己的长辈亲属一同商议婚期、彩礼、婚筵规模,迎送亲的人数等事宜。自“吃订酒”之日起,男女双方不得任意反悔。新娘出嫁时,按规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娶。接到新娘后,在去新郎家的途中,凡需过桥、翻山越岭、过河、爬坡坎,新娘均由陪郎背着。一路上,迎亲、送亲的青年男女弹着三弦、月琴,吹着唢呐、短笛,唱着背新娘歌,跳着舞,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石屏等县坝区以及江城、元江、峨山、巍山等县,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江城县彝族多数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严格禁止跟汉族、哈尼族等外族通婚。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亲的女伴昼夜陪守着,到第三天一早即回娘家。在娘家住满一个月后,婆家请人去接,仍有女伴数人前来同住。三天后又返回娘家,再住一月。直到第三次接回时,夫妻始能同房。有的妇女对包办婚姻不满,往往是长时间住在娘家不回。巍山彝族男孩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定下亲事,称之为“喝定酒”;喝了“定酒”后的双方家长已变成“亲家”,已许配的姑娘开始称男方的父母为“爹、妈”,当儿子长到十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们完婚。尽管部分地区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上存在父母包办的现象,但不少地区的彝族在婚前享有相当的社交自由,与汉族相比,彝族女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很少。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时,青年男女往往利用这些机会唱歌跳舞,饮酒吸烟聚会,开始相识、互恋、递送信物,不少人也在禀告父母而后成为眷属。

第二种类型是1949年前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小凉山彝族地区,婚姻形态也反映了奴隶制的特点。1949年前小凉山彝族严格实行族内婚制、等级内婚制和家支外婚制。族内婚是指在本民族内缔结婚姻,不能与外族通婚;家支外婚是指同一家支内部严禁通婚,婚姻只能选择在本家支以外进行;而等级内婚乃是小凉山彝族婚姻的最基本特征。在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主要依血缘因素及经济占有和人身权利等条件划分为黑彝、曲诺、阿加和呷西四个等级。黑彝是世袭贵族;曲诺属奴隶社会的隶属民;阿加是经主子婚配成家,住在主子的辖区内,为主子承担田间劳动的分居奴;呷西属住在主子家内的单身奴隶。等级内婚制严格规定:黑彝贵族只能在本等级内通婚,严禁与被统治等级之间联姻。即使十分富裕长得英俊和有才能的曲诺小伙子,也不得与贵族通婚,如贵族女子与低等级男子相爱并发生性关系,按惯例必须双双处死。通常勒令贵族女子上吊自缢,非贵族男子则要被火烧死,并把其双手的骨胳打碎,据说是让其后世不能再转化为人。黑彝男子与低等级的女子通*乃是公开的秘密,是不受什么处罚的,但其后代却不能进入贵族之列,这实际上是为保证黑彝贵族血统纯洁的一种手段。按老规矩曲诺等级也不能与比其低下的等级联姻,但这种限制远不如黑彝等级严格。

此外在小凉山彝族中还实行姨表不婚和姑舅表优先婚。彝族谚语说:“再缺粮食,甜养苦养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合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这里所说的兄妹,不仅指同胞兄妹,而且也包含着姨表兄妹在内。在小凉山彝族的观念中,对亲戚关系,应以母亲的关系为根据。姨母等于母亲,姨表兄妹等于同胞兄妹,差别仅仅在于没有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故严禁通婚。反之,对于姑舅表兄妹,则享有缔结婚姻的优先权,如彝谚说:“姑家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家的媳妇”,“姑家要舅家的女儿,不费什么力气。”按照习惯,姑家的女儿欲嫁别人,必须征得舅家的允诺,反之,对舅家的女儿亦然。婚姻的缔结,一般男女在10岁左右,即由父母作主,选择配偶。男方请人作媒说亲,并请毕摩(祭司)占卜算命,或“看猪胆”定亲(即把猪杀了以后,取胆、胰看吉凶),以猪胆黄大,胰脏肥重为吉,反之则凶,凶兆往往导致婚事不成。如获吉兆,女家接受聘礼,即算订婚。

结婚时,男方备马一匹,并遣人携带酒、肉、鸡蛋和养面等礼物至女家,迎接新娘。新娘出嫁必须骑马,由男性亲戚陪送至男方家。由于途中解手不便,新娘在出嫁前两三天就须断食断水,直到结婚仪式完毕之后,才恢复吃食喝水。有的行程较远,新娘有饿得昏倒在路上的。结婚当晚,送亲者与新郎村寨中的男女在新房中各坐一排,饮酒对歌,以相娱乐。洞房之夜,新娘佯装撕打新郎,以示贞节。在举行婚礼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晚上,夫家还要举行一次为新娘“转魂”的宗教仪式。其做法是,新郎、新娘与公婆及其他家里人一起,一家人围坐在堂屋内,请一壮汉提着一只羊或一头猪在他们的头上从左向右转七转,然后又从有向左转九转,再把这头羊或猪杀掉献祭祖先,以此表示新娘的魂已经转到夫家,新娘从此正式成为夫族中的人。此后三五天,新娘“不落夫家”,新郎和送亲人护着新娘回娘家,过一段时间(有的要在娘家住几年),男方才遣人把妻子接回来正式与新郎建立家庭生活。

第三种类型:还保留着某些原始社会特点地区的婚恋习俗。

弥勒县阿细支系,婚姻虽受到汉族封建制的影响,但许多村寨仍基本上保留着自由恋爱的特点。他们除了在公房中谈情说爱外,还通过约定“跳乐”(或称“跳月”)的地点,利用跳乐的机会求爱。如果双方相爱,女子便背着事先编好的新篾箩,装满一背柴,跟着头戴篾帽,身挂笛子的小伙一起到男家住一天,次日双双至女家认亲。男子首先给女家挑一担水,如果不遇阻拦,表明小伙子聪明能干,女方家人已同意婚事。这样从事一天劳动,即算正式结婚。因此,这里的婚姻无父母包办,不用聘礼,不少人家当女儿将男子带来后才知道女婿是谁。白依女子通过在公房恋爱,寻找意中人,如果男女双方合意,就订下抢婚的日子。届时,几个青年躲在女方住处外面,给她丢几个石头或打个暗号,女子就出来。出来时,故意给爹妈打个招呼,表示她是老老实实地去办点事情。她与男方接上头后,就一起往外跑,女子一面跑一面喊叫:“阿爸,有人抢我!”女方的父母也假意高声喊叫着追赶一段路,就回家了。实际上爹妈也喜欢把女儿嫁出去,只是在外人面前表明:我们的女儿被人抢走了,我们去跟抢的人打了,但是没法把女儿抢回来。男方抢到姑娘后,就双双在山上过一夜,第二天回到男家办喜事。大姚县昙华山区自称里泼的彝族,婚姻基于自由恋爱,没有亲缘关系的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中,互相了解,情投意合,经父母同意后即可缔结婚姻,不举行任何结婚仪式。办喜事,请客送礼,不在结婚时,而在第一个孩子满月之后。夫妻生了第一个孩子以后,婚姻才算稳定。在此之前,夫妻若感情不合,可自由离婚,不吵不闹,只须双方同意,把一节木头破成两半,各执一半作为离婚凭证。离婚后依然和睦相处。

下载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

    少数民族婚礼主持词

    少数民族婚礼主持词万里晴空艳阳照,亲朋好友情绪高,精神饱满面带笑,参加婚礼乐淘淘。喜字高悬,鲜花怒放!此时的园中苑生态酒店喜气洋洋啊!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好!(按赛......

    婚礼习俗比较

    婚礼目的:婚姻、生育是密切相连的。婚姻的目的,在传统的 中国社会看来是广家族、繁子孙。婚姻者,“合二姓之 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人道所以有嫁娶 何? „„重人伦,广......

    婚礼一般习俗

    婚礼习俗 一、新郎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时,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

    婚礼习俗

    面纱 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

    婚礼习俗

    老北京婚礼习俗(民国) 1、 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虽还未行婚礼,但女方名分已定,实际上夫妻关系已确立。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

    婚礼习俗

    记我参加的一次婚礼 ——对于家乡婚礼的反思 摘要: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婚礼则更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本文主要是通过记叙本人参加过的一次婚礼,向大家介绍了我的家乡巢湖......

    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

    云南各少数民族习俗趣闻-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