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助大家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啊
帮助大家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啊~ 理解了背起来更快的,要宏观把握整个历史的发展。【好深奥的样子。】 总之加油!~~ 第一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约公元前30世纪—前11世纪)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
中国古代坚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政治传统,将宗教祭祀和兵戎征战视为最重要的两项国事活动。中国法律的起源,与这两项活动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礼与刑两种规制社会秩序和调整法律关系的规范体系,它们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两个重要渊源。
礼属于指导性、强行性和禁止性的规范体系,以道德教化和伦理感化为基本导向;刑属于惩罚性的规范体系,以强制镇压和刑罚制裁为主要手段。二者分别适用于不同对象,用以规范不同的社会行为,调整不同的法律关系与社会关系。
刑“始于兵”,是说中国最初的刑法起源于军事活动,以刑法为主体的法律最早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刑“始于兵”作为中国法律起源的历史途径之一,首先是由于军事活动是一种复杂的集体行动,需要统一调配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有统一的组织、指挥和行动,必须制定统一的规则。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师出以律”。这种军法规则则是中国早期法律的历史渊源。其次,战争等军事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讨伐和镇压违法犯罪行为的司法活动,军事指挥官同时就是司法官,故古人有“兵狱同制”之语。
当然,战争等军事活动的产生,法律等社会现象的起源,归根结底都源自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经济社会因素,而刑“始于兵”并非法律起源的终极原因。
礼源于祭祀,是指中国古代规范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礼,最初起源于人们在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某些宗教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
礼起初比较粗放质朴,只是一些简约的祭祀习惯、信仰崇拜或宗教禁忌。进入阶级分化与矛盾对立的文明时代,统治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规制社会秩序,便不断对礼加以改造,使其日益繁缛复杂,并赋予一定的强制力,礼遂成为强迫人们必须遵守的制度性规范,与刑等其他法律形式共同维系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与法律关系。
在中国法律起源的过程中,产生了早期的犯罪、刑罚及其刑罚适用制度。第二节 夏商法律制度
一、天罚神判的法制指导思想 “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
二、主要法律形式 夏商两代处于早期习惯法时代,基本以源自民间习惯规范的礼和刑为主要法律形式,此外还有誓、诰、彝等其他法律渊源。
誓:主要用于重要军政活动的具有强制性的“约束”或“约信”。诰:一般是用于重要政治活动的告诫或告示。彝:商代通行的习惯规范与传统规则。
三、刑事法律内容
夏商两代的习惯法体系虽不规范,但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由刑名、罪名及刑罚适用制度构成的刑事法律内容。
(1)刑罚制度
夏代刑罚制度出现很早。“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 《尚书·吕刑》“伯夷降典,折民为刑”伯夷兼用礼典和刑罚
夏启建立商代以后,刑罚制度进一步发展。“夏后氏之王天下,则五刑之属三千” 商代刑罚制度,因袭夏制,亦有变化。“殷因于夏,有所损益。”“刑名从商。”墨、劓、刖、宮、大辟等五種。
(2)刑罚适用制度
夏商两代虽然不可能严格依法定罪量刑,但根据文献记载,也初步形成了一些刑罚适用制度。
唐虞“眚灾肆赦,怙终贼行”;夏后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商代“殷罚有伦”“义行义杀”
(3)主要罪名
夏代:不孝、弗用命、昏、墨、贼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夏代政权是以夏后氏统治为中心、以家族宗族制度为基础、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忠孝是要求人们遵守的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行为规范。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商代继续沿用“不孝”及“不从誓言”等罪名
四、行政法制内容
夏代:贵族共政制(中央)、会盟制(地方)
商代:贵族共政制,已实行宗法分封制。“内服”“外服”
五、司法审判制度
夏商两代属于早期习惯法时代,其司法审判制度有行政、军事、司法职能不分的特征。“天罚”“神判” “圜土”(商代)
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古代婚姻制度及发展(秦、唐、明);契约制度:傅別、質劑、書契 1.立法概况
西周在继承夏商两代神权法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以德配天”的天道观和“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通过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确立了一套礼刑并用的法制体系。
“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
“神权法”+“德”→“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政治思想)→明德慎罚(法律思想)“刑兹无效”:“刑法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2.制刑作礼的立法活动(1)周公“制刑作礼” 制定周礼
功能和作用:①调整人们社会关系与法律关系,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②积极预防犯罪。基本原则:“亲亲”“尊尊”
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亲亲”:一条别亲疏、序长幼的宗法伦理原则。它从宗法血缘关系和伦理亲情出发,倡导“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要求每个人都亲近和爱护自己的亲属,特别是孝敬以父权家长、族长、宗主为首的尊长。“亲亲父为首”,它以“孝”为核心,强调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旨在维护家庭、家族、宗族内部的宗法伦理道德秩序。
“尊尊”:是一条别贵贱、序尊卑的身份等级原则。它从“名位不同,礼数亦异”的身份地位出发,要求下级对上级、大宗对小宗、臣民对君长、卑贱者对尊贵者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恪守等级,严禁违法僭越。“尊尊君为首”,它以“忠”为核心,强调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别,旨在维护君臣、贵贱、尊卑之间的社会秩序。
(2)吕侯“作修刑辟”【编订刑书】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九刑”的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吕刑》(甫刑)全文包括三章二十二项,主要涉及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内容,通篇体现了“明德慎罚”的思想。3.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西周以“明德慎罚”思想为指导,以礼与刑两大法律渊源为主体,奠定了多种法律形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法制传统。
①法律形式 与夏商相比,西周中期以后,习惯法有开始向成文法过渡的征兆 礼、刑、王命(诰、誓、训、命)、遗命(夏政、商政、殷彝)②礼刑关系
A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与刑作用不同。礼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主要侧重于积极的预防。刑则是对犯罪行为的制裁,主要侧重于事后的处罚。B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与刑的适用对象不同。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八辟丽邦法)第二节 法律内容
西周继承并发展夏商法律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律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习惯法体系。
1.刑事法律内容
西周在“明德慎罚”、“刑法世轻世重”等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了“九刑”《吕刑》等形式习惯法体系,确立了基本的刑事法律内容。
(1)形式规范
①刑罚体系:五刑、赎刑、劳役刑、拘役刑、死刑执行 A 死刑与肉刑
周初:“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
《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刖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数目变化(刑罚轻缓化的趋向,法制由野蛮走向文明)B 贖刑 C 圜土之制 D 嘉石之制 ②刑罚原则 A 三赦 三宥
B 故意或惯犯从重严惩,过失或偶犯从轻 C 疑罪从轻惟赦
D 同罪异罚(八辟丽邦法)2.民事法律内容 ①所有权
A 土地所有权:从国有向私有过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王:分封赏赐权;夺爵削地权;贡赋征课权 B 其他所有权:私有 周文王:“有亡荒阅” ②契约
契约制度是随着人们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日渐频繁和日益复杂、特别是商品交换活动的不断增多而出现的,并且是这些交往关系或交换活动由习惯调整方式上升为法律调整方式的产物。
A 傅别是调整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契约。在卷书中央书写一个大“中”字,再将契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
B 质剂是调整商品交易关系的买卖契约。在同一件卷书上书写内容相同的一式两份契约,再从中一分为二,双方各持一份完整的契约内容。
C 书契:广义指一般契约文书凭证的统称;狭义指不付利息的赊贷契约。③婚姻制度
A 基本原则:a 一夫一妻(多妾)制; b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 “同姓不婚”原则; d 年龄限制:“男三十二娶,女二十而嫁”
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对各级宗主贵族而言,则盛行一妻多妾制。这套婚姻制度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为目的,明确了妻贵妾贱的等级名分,保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满足了各级宗主贵族骄奢淫逸、繁衍后代及维护宗法统治利益的需要。西周婚姻关系的成立,首先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经父母同意并主婚,不通过媒妁充当婚姻媒介,男女双方自主婚姻,属于无效婚姻和违法行为。
其次,西周婚姻实行“同姓不婚”的禁忌原则。“取妻不取同姓”,便可通过“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的政治联姻扩大统治集团势力,客观上也有助于提高人口繁殖质量。
B 成立程序:“六礼”
纳采:男方家长委托媒妁携带礼品向女方家长提亲。
问名:询问女方姓氏、生辰等资料,并在男方宗庙卜问婚配吉凶。纳吉:卜得吉兆后通知女方家长。纳征:向女方家送交聘财正式订婚。请期:双方家长商定婚期。
亲迎:男方于成亲日前往女家迎娶妻子。
“六礼”反映了西周婚姻制度的买卖包办性质,始终为后世两千过年所承袭。婚姻关系的解除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七出”、“三不去”的规定,显然以维护夫权和伦理道德秩序为宗旨。④家庭继承
A 家庭:父尊子卑、男尊女卑、妻尊妾悲 B 继承:嫡长子继承制 3.行政法律内容 A 行政管理体制
周王→卿士寮→太史寮(中央行政管理体制)B 宗法分封制 C 职官管理制度 第三节 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体系
周天子→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2.诉讼审判制度 ① 告诉 ②审理 ③判决(1)讼狱有别
(2)诉讼费用:钧金(刑事费用,三十斤铜)、束矢(民事费用,100支箭)(3)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4)证据制度:口供、盟诅、证人、证言、物证、书证(5)依法判决
(6)法官责任制度:“五过之疪”
第三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成文法的公布(郑国);公布成文法的争议;战国《法经》(全面掌握)1.社会结构的变动 2.百家争鸣
3.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 4.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 5.封建司法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法律思想的变动 1.社会结构的变动
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
自春秋后期起,铁器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发展加速,瓦解了宗主土地所有制与耦犁制,为个体家庭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及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国“初税亩”;楚国“书土田”。
随着经济关系与经济制度的渐变,各阶层的社会分化日益加剧,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开始变动。“礼崩乐坏”,宗法等级制度遭到彻底破坏。
2.法律思想的争鸣
A 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 民本、仁政(孟子)B 道家“自然”“无为”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墨家的“兼爱”“尚贤”“尚同”思想 D 法家的“法治”“重刑”思想: a “事断于法”“刑无等级”; b “重刑轻罪”“以刑去刑”; c “为法”“行法”“明白易知” 第二节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春秋时期最重要的立法成就是楚、晋、宋、郑等国陆续制定或公布了成文法,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改革和法制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1.成文法的制定
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习惯法的成文化)
公元前689—前677年,楚文王效法周文王时期的“有亡荒阅”之法,“作仆区之法”,作为惩治“隐匿亡人”及窝藏赃物行为之法。公元前613—前591年,楚庄王制定“茆门之法”,作为宫廷警卫之法。晋国先后制定过三部成文法: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制定“被庐之法”;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命执政赵宣子制定“常法”,名为《夷蒐(sǒu)法》;公元前554年—前547年,执政范宣子根据“常法”制定新的刑书,其内容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多方面的法律规范。宋国于公元前564年宋平公在位期间,曾下令司寇乐遄制作过“刑器”,即在器物上镌刻出成文“刑书”。
2.成文法的公布
A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B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 “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 C 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作竹刑 公布成文法的争议:
叔向(晋)→“铸刑书”(郑);孔子(鲁)→“铸刑鼎”(晋)
郑、晋等国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反映了成文法取代习惯法的时代要求,也代表了“礼治”“德治”向“法治”变革的发展趋势,难免激起一些旧贵族的反对和责难。晋国旧贵族叔向曾就郑国“铸刑书”致信子产,认为“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采取“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一案一议制度,是由于“惧民之有争心”。因为将“刑书”内容浇铸于鼎、公之于众,“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而“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这就使“刑书”取代“周礼”,成为民众遵从的标准和处理争端的依据,从而破坏传统的“礼治”“德治”秩序及宗法贵族的统治权威与法律特权,最终断送周礼及其宗法等级制度。
晋国“铸刑鼎”也遭到鲁国孔子的责难。他认为,“贵贱不愆”是宗法等级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的“礼治”社会的立国之本。晋国抛弃这一原则,“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铸造刑鼎公布法律,就会动摇宗主贵族的权威地位,瓦解贵贱尊卑的宗法等级秩序,正如孔子所疾呼的那样:“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这个“度”就是礼所维系的“贵贱不愆”。
第三节 战国时期变法改制的成果
战国时期,在法家“法治”“重刑”的思想指导下,各国从维护新兴统治集团利益出发,先后进行变法改革,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批成文法律。例如,赵国的《国律》,楚国的《宪令》,魏国的《大府之宪》和《法经》,秦国的《秦律》等。其中以魏国的《法经》和秦国的《秦律》最有代表性。
1.魏国李悝的《法经》
法家代表人物,所倡导的“法治”原则,是法制改革与建设的重大成果,为秦朝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
李悝制定的《法经》,是战国早期魏国变法改革的法制成果。魏文侯在位期间,为了富国强兵,任用李悝为相,主持进行了变法改革。
A 经济方面:“作尽地力之教”,行“善平籴”之法。
B 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确立量才任用的官僚制度。C 法律方面:总结各国立法经验,制定魏国重要法典《法经》,确立“法治”“重刑”原则,保护变法改革成果。
前四篇即“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主要是惩治盗贼罪的法律规定。第五篇“杂法”主要是惩治盗贼罪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规定。
第六篇“具法”主要是关于定罪量刑的原则性或变通性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性质。《法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它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总结借鉴各国立法经验,取得了开创性的立法成就。它改“刑”为“法”,初步确立法的客观规定性,使单纯强调刑罚杀戮的“刑”向具有规范性质的“法”过渡,反映了法律制度的进步发展趋势。它以严惩盗贼罪为首要宗旨,按罪名类型、囚捕程序、量刑原则等分立篇目,首创古代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结构,为后世的法律编纂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秦国商鞅的法制改革 A 厉行“法治”“重刑”原则。
B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赐爵制。C 废止宗法分封制,建立国君集权制。D “为田开阡陌封疆”,改革田制与税制。E 创立什伍连坐制,实施奖励告奸法。F 革除族居私斗旧俗,发展个体小农经济。第四节 战国时期司法体制的变化
战国时期,各国的司法制度发生变化,初步建立起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司法体制。随着兼并统一战争的不断扩大,大量边地得到开发,人口迅速增多,各国普遍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立法的四个方面;婚姻制度;司法体系,机构,廷尉职能。第一节 立法概况
秦朝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原则为指导,通过一系列统一法度的立法活动,建立了以秦律为中心的统一法律体系。统一集权的立法活动 2 主要法律形式
自秦国商鞅变法至秦朝统一全国,在继承和发展战国后期法制改革与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律为中心、多种法律并行的法律体系。
律是秦代最重要的基本法律形式,属于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命为制,令为诏。”作为皇帝代表国家发布的诏旨、文告及法令,也是具有绝对权威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
式即程式、格式的简称,是关于审理案件的程序规定、司法规制及文书程式。程是规章、章程的简称。
课是具有检验、考察、督课性质的专门法规。
法律解释是官府或官吏代表国家对法律作出的官方解释,也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
判例是各级司法官员运用法律对案件进行审理判决的成例,判案成例。第二节 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一 刑事法律内容 A 刑罚体系
特点:身体刑的适用范围开始缩小,劳役刑和财产刑的适用有所增多。生命刑,即剥夺生命的死刑,以斩刑为主,同时使用各种残酷的执行方式。肉刑,即摧残身体器官的酷刑,仅次于死刑。笞刑,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肉刑。
身体刑,残害受刑者肢体器官或生理功能的肉刑。劳役刑,即限制人身自由并强制从事劳役的徒刑。耻辱刑,即带有羞辱性质的刑罚。财产刑,即罚没收财产的经济类处罚。
迁徙刑,即强制罪犯迁徙到制定地区并限制其迁徙自由的刑罚。移民戍边(官员)。流放刑,将受刑者强制遣送指定地区落户或服役,不准擅自迁返原处的处罚。身份刑,剥夺违法者官职、爵位等身份地位的处罚,主要有废官、夺爵等。2 刑罚适用制度
A 刑事责任年龄与时效的规定
刑事犯罪责任年龄,秦律是以身高、体重为确定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准的,即男高六尺五寸以上,女高六尺二寸以上为成年。这一身高标准大体相当十六七岁。以身高作为确定成年与否的标准是秦律的一个独创,为历代法律所未有。
刑事责任时效,秦律对此的规定有两条原则:一般刑事犯罪,人死不予追究,即失去诉讼时效;赦令使刑法失去对赦前有关犯罪的追诉权。
B 区分故意与过失的规定 C 加重刑罚的规定 D减免刑罚的规定 E 诬告反坐的规定 F 犯罪连坐的规定 3 主要罪名
① 危害专制皇权罪(最严重的犯罪)。诽谤、妖言、妄言、以古非今、非宜所言、废令,犯令。
② 妨害社会秩序罪。挟书,偶语诗书(妨害专制统治);投书;诬告;诈伪。③ 破坏经济秩序罪。
④ 人身伤害罪。贼杀(故意杀人)、贼伤(故意伤人)、斗杀(斗殴杀人)、斗伤(斗殴伤人)、强奸、和奸(通奸)
⑤ 侵犯官私财产罪。主要有盗及群盗等罪名。
⑥ 破坏婚姻家庭罪。不孝;弃妻不书;去夫亡;娶人亡妻(去夫亡妻);擅杀子。⑦ 官员失职渎职罪。
二、民事法律内容
秦代的民事法律内容,主要涉及财产所有权及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1 所有权制度
① 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并存,私有范围扩大。(至明朝,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 “盗徙封,赎耐。” ② 婚姻制度
秦代婚姻制度受法家“法治”思想影响较大,而受儒家“礼治”思想影响较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首先,国家加强了对婚姻关系的管理控制。秦律规定,婚姻的缔结或解除,须经官府登记备案,否则不受法律保护,而且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其次,秦律并非绝对无条件地维护夫权,其支配地位是有条件限制的。一方面,秦代婚姻继续坚持男尊女卑原则,夫妻双方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其表现是秦律规定了一些维护夫权的内容。另一方面,夫权并非绝对至高无上,其支配地位是受法律限制的。
秦朝规定,“夫有罪,妻先告”,可以不被籍莫为官府奴婢,其陪嫁、衣物也可不被没收。这是西周和汉朝以后,历代法律所禁止的。如隋唐以后的刑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的一般性犯罪,属“十恶”之“不睦”重罪,告者处二年徒刑。
③ 家庭关系
秦代家庭关系也受法家“法治”思想影响较大,而受儒家“礼治”思想影响较小,具有同样的时代意义。
首先,秦律对父权家长制的维护是有条件限制的,其支配地位并非绝对无条件的。其次,秦律对子女卑幼殴打尊长的处罚,明显轻于汉朝以后各代法律。三.经济法律内容 ① 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 ② 农业生产的督课保障
A农田的耕作管理;B劳力与农时的保障。重农抑商
③ 畜牧生产的管理考核
A饲草的供应管理;B牛羊的饲养考核。④ 官营手工业的严密控制
A产品规格的限定;B劳动定额的计算;C生产的考核与处罚。⑤ 市场贸易的监督管理
A商品价格与市场管理的规定;B度量衡标准的管理。⑥ 货币的保管使用
A严禁私铸钱币;B确定货币规格比价;C保证货币正常流通;D集中保管钱币。四 行政法律内容
秦朝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一套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政治管理体制,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治的行政法律规范。
① 皇帝制度的创立 A 皇帝至高无上 B 皇权专擅垄断 C 其他相关制度。
秦始皇更改名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垄断了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思想、文化等一切大权。② 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 A 中央设三公列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列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掌司法刑狱)、典客、宗正、少府、中尉、治粟内史、将作少府、主爵中尉、典属国、詹事 B 地方设郡县制。
各郡分置守、丞、尉、监,分掌行政、司法、军事、监察等政务。郡下置县,县设令(长)、丞、尉,分管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县下辖乡,乡置三老、啬夫、游缴,负责地方教化、赋役、辞讼、治安等。乡下置里,里有里典(正)。
里下为伍,伍有伍老,百姓互相连保。C 行政法律规范的颁行 五 秦律的主要特点 ① 革除旧法,残存旧制。② 重法轻礼,厉行“法治”。③ 重刑轻罪,严刑峻法。④ 内容丰富,体系繁杂。第三节 司法制度 1 司法机关体系 ① 中央司法体制
在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拥有最高审判权和最终裁决权。
对于诏狱之类的重大或疑难案件,皇帝往往制定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为最高常设司法机关)等人进行审理,有时也亲自参与。
皇帝之下,诸卿之一的廷尉为中央常设司法机关,主要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诏狱等重大案件,审核平决各郡上报的重大或疑难案件,并将审判结果上报皇帝审查裁决。
② 地方司法体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不设专门司法机关,由郡县两级行政机关兼理司法审判。2 诉讼审判制度 ① 告诉与受理
根据诉讼主体地位,告诉分为两种形式。
A 官吏代表国家提出控告起诉,相当于公诉。官吏纠举,如擅杀子。
B 当事人直接向官府控告呈诉,相当于自诉。辞者辞廷(情节轻微)。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室告”;另一类是“非公室告”。
② 诉讼审判程序
自诉:“辞者辞廷”---司法机关决定是否受理---里典报告被告人情况---县丞调查、勘验、封守---讯狱---读鞫(jū)---乞鞫
公诉:官吏封守---里典报告被告人情况---县丞调查、勘验、封守---讯狱---读鞫---乞鞫 查封财产称为“封守”,必须登记备案,制作“爰书”。
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起于汉、结于唐);录囚制度,西汉建立冤假错案的平反制度;立法,汉律六十篇;刑制改革。
“汉承秦制” 第一节 立法概况 1 法制指导思想
①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兴盛,“约法省刑” ② 武帝以后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德主刑辅” 2 重要立法活动 ① 西汉重要立法活动
A 西汉立法活动以著名的“约法三章”为开端
B 汉律六十篇: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命令萧何制定了《九章律》。
《九章律》制定后,刘邦命儒生叔孙通制定《傍章》十八篇,集中规定了各种礼仪制度。至汉武帝时,张汤制定《越宫律》二十七篇,作为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赵禹制定《朝律》六篇,作为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
C 其他法律:单行法律《左官律》《阿党附益法》《酎(zhóu)金法》《沈命法》等 ② 东汉主要立法活动 3 主要法律形式 律、令、科、比 第二节 法律内容
为了适应法制指导思想的调整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朝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内容发生了诸多变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刑事法律内容 ① 刑罚制度的变革
A 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文帝十三年,“缇萦上书” 景帝
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转折点,为后世建立新的刑罚制度奠定了基础。
B 基本刑罚体系
死刑、肉刑、劳役刑、笞刑、罚金、赎刑、禁锢、耻辱刑 ② 刑罚适用制度的发展
A 保障官僚贵族司法特权的上请制度 B 适用于特别犯罪主体的恤刑悯囚制度
汉朝以“仁政”精神为指导,对各类特别犯罪主体适用一套恤刑悯囚制度。C 亲亲得相首匿的相隐制度 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一规定不仅符合儒家“礼治”所要弘扬的宗法伦理精神,而且体现了对人类自然本性的尊重,因而一直为后世法律所沿用,其影响直至中华民国时期。
③ 主要罪名的变化
A 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的罪名
矫制矫诏罪;废格诏令罪;不敬、大不敬罪;阑入、失阑罪;祝诅、巫蛊罪;腹诽(非)罪;犯跸罪
B 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罪名
阿党附益罪;私出国界罪;酎金不如法罪 C 危害生命财产安全的罪名 杀、伤罪;盗窃罪;奸罪;持质罪 2 民事法律内容 ① 身份等级制度 重农抑商 ② 所有权制度 A 土地所有权 B 其他财产所有权 ③ 债与契约制度 ④ 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A 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多妾制 汉初提倡早婚 “赘婿”
遵循西周“六礼”“七出三不去” B 家庭制度
西汉中期以后,尊崇儒家思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C 继承制度
爵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 财产继承:诸子均分制 3 经济法律内容 ① 赋税制度 A 土地税 B人口税 C 财产税
D 工商税 重农抑商 ② 工商禁榷制度 ③ 均输平准制度 4 行政法律内容 ① 行政管理体制 A 中央管理体制 中朝、外朝 B 地方管理体制
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了与郡县制并存的封国制度。州、郡(国)、县 ② 官吏选任制度
汉朝的管理选拔制度,以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③ 职官考课制度 ④ 行政监察制度 退休与休假制度 第三节 司法制度 1 司法机关体系 ①中央司法体制
廷尉是中央专门司法机关,其长官也称廷尉,位列九卿之一。廷尉设有廷尉狱,是中央最重要的监狱之一。
对于重大案件,可由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员会同审判,称“杂治”。②地方司法体制
汉朝同秦朝一样,由郡县两级行政长官郡守、县令兼理辖区的内司法事务。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后,地方司法审级也由原来的两级增加到三级。诉讼审判制度 ① 起诉
汉朝称起诉为“告劾”,包括两种诉讼形式。
“告”: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向官府控告,类似于现代的自诉; “劾”:有关官员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类似于现代的公诉。汉朝法律对诉讼有一定限制。② 审判
审理案件称为“鞫狱”,沿用周秦以来“五听”方式。
诉讼审判程序:告(劾)→拒捕(有罪推定)→鞫狱(审理)→读鞫(宣读判决)→乞鞫
具体制度:传复;奏报与奏谳(yàn);录囚;春秋决狱 ③ 录囚制度
录囚是上级官员提审在押囚犯,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工作,发现错误予以纠正的制度。
录囚制度是进行审判监督的一条重要渠道,对平反冤狱、改善狱政及监督司法活动、加强中央集权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为后世所沿用,并进一步发展为明清时期的秋审、朝审的制度。
④ 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的基本精神是“原心定罪”(主观动机)。
《春秋》决狱标榜以儒家经义为判案依据,但由于儒家经典文义深奥,便于穿凿附会,为一些司法官吏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
《春秋》决狱使法律从属于儒家经义而退居次要地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滥用重刑。《春秋》决狱是在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而法制又还不完备的情况下盛行起来的,儒家纲常原则与司法实践之间还存在不少矛盾,需要用经义决狱的方式加以调整,以此调和刻板的法律规定与正统观念的冲突,弥补立法技术落后带来的法律盲点和缺陷。这项原则延续了数百年,直到隋唐时期因礼法高度融合才退出历史舞台。
⑤ 秋冬行刑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公元220—589年)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立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变化;律博士,曹魏,大理寺,北齐 乱世创制,盛世总结 法制指导思想
总的趋势是沿着“德主刑辅”思想,继续推进法律的儒家化,开始引礼入律。第一节 立法概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非常重视法制建设,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结构与法律内容日臻完善,法律形式日渐规范,律学理论日趋成熟,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立法成就。三国时期的立法成就
三国时期的立法大体分为两种形式,曹魏早期及蜀、吴两国基本沿用汉制,曹魏中期开始制定新律。
第一阶段基本属于沿用汉律 第二阶段属制定新法阶段
三国时期的制定新律,是魏明帝太和三年的“下诏改定刑制”,陈群等人奉命“善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篇。”
① 删繁就简
在汉朝《九章律》的基础上
② 改旧律的“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在《新律》中“冠于律首”,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及地位,使之名副其实,是我国古代典篇律章体例结构方面的重大创新。
③ 将源自《周礼》“八辟”的“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新律》,开启了以国家法典保障官僚贵族特权的先例,并为后世历代刑律所沿用。(“八议”入律)
④ 在《新律》中首创新五刑体...
第二篇:理解课文内容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及设计分析 《索溪峪的‚野‛》一文写作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体会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思想情感,并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理解力、感受力、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掌握出现的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领悟课文的写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本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还通过大量图片感受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你去过张家界吗?又知道那里有个举世闻名的索溪峪吗?(出示课件,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了解索溪峪。)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欣赏索溪峪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文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1、展示课文字词的积累掌握内容。
2、展示课文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情况。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
(三)、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抓题眼,引入研读。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纯天然的野性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讨论后汇报,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内容,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课件出示讨论问题。使学生情绪变得活泼轻松,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分组研读,交流讨论: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认真想一想,并批注体会,与小组成员交流)
2、全班交流学习效果。(1)赏析‚山是野的。‛(边讲边出示课件)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以索溪峪的山与桂林的山、黄山、泰山、庐山作比较。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2)、赏析‚水是野的。‛(出示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水‚野‛)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3)、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多说,尽量发表自己见解。不失时机的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与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景物特点。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师激情: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回放索溪峪的美景图,再次感受它的神奇。[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最后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再次体会‚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
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读书学习笔记》上,并写下读后感,尝试运用先概括再总结的写作方法.[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伴随优美的音乐入境的读。通过练笔,学以至用。]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第三篇:毕业论文大家看啊
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那套人事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从50十年代到80年代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事部门的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在强调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缺乏一整套有效的激励和培训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我国国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设置的,而不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性质,而忽略了服务性质。当然,话也可以这么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就没有什么发展战略,它唯一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的计划,管理好资源、设备和人员,不要出什么乱子,人力资源部门的任务自然就是管人。因此,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虽然在企业人员的招聘、调配、晋升乃至薪酬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权力,却不是以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前提,往往是为管理而管理,因人设岗。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称为人事部,要么就人事处或人事科,这正是这种管理性质的体现。近些年来,一些国有企业改人事部为人力资源部,并赋予为一些新的内涵,但从总的来说,我国国有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了旧的人事管理体制的痕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能够充分反映个人业绩和贡献的薪酬体系过去我们搞平均主义,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薪酬激励制度,干多干少一个样。经过这些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说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终于可以讲物质激励了,也终于讲业绩和贡献了。但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物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不能充分地体现个人的业绩和贡献,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垄断行业,比如说能源、电信等部门,由于垄断收入高,员工的工资普遍很高,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不见得特别的高,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严重,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人都有惰性,要是能拿高工资又能够轻松点,大家还是不会卖力干活。当然,也有一些国有企业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业绩,反而导致协作不足,内耗严重,这显然是业绩指标设
置不合理,没有把团队协作考虑在内。
三、缺乏合理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我们的国有企业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利用好人才。首先是选人机制有问题,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领导提议,然后人事部门考察,最后组织任命。这本来没什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抽象的国家,经营者却是具体的个人,这就难以保证企业负责人不损公肥私,而旧的、不透明的选人机制正好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运作空间,因此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再就是权责不分明,职位缺乏具体职责说明、工作指标以及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因此任职人员要么患得
患失,放不开手脚,要么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四、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体系
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不但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有些人认为这是学校或者员工自己的事情,不应该由企业来做,这显然是不懂人才成长的规律。其实,企业的环境才是企业人才成长最好的学校,企业的经验和战略才是企业人才最该学习的知识,企业的经营实践才是企业人才成长的最好方式。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不就是他们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些企业还仅仅停留短期的岗位技术培训上,而缺乏从开发人的潜能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培养企业
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五、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不可能只依靠薪酬激励,因为人是具有丰富情感和需求的高级动物,不是机械的经济工具,因此企业就需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以及由此形成企业环境来影响和感召企业的员工,并最终使企业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可以说,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物质不能替代的精神功能,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却仍然处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阶段,多
以宣讲灌输为主,具体的工作也是分散由企业的工、青、妇、群、团组织来推动,这样就难以形成合力,营造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相融合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也就容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背离,所谓的主人翁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作文)人力资源理念和管理上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难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应该说,那些高收入的垄断国企还能够吸引一部分人(他们的问题是人才得不到持续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而其他的国有企业却由于收入偏低、机制不活以及缺乏激励等问题日益突出,有才干的人都不愿意去,企业内部的人才也都是另谋他路,致使企业的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明显偏少。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由少数国企垄断市场的局面必将打破,那些国企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如果不及时调整,届时同样面临人才困境。(2)现有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发挥和挖掘。国有企业的底子毕竟还比较厚,怎么说也拥有一些知识和能力都不错的人才或潜在人才,但是由于国企缺乏发挥才华的用人机制,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育人机制和成才环境又没有形成,这些人才要么是才能得不到发挥,要么就是重使用、轻培养,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舍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培训制度,培训方式却呆板生硬,培训内容枯燥乏味,考核脱离实际,这不仅无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反而容易产生反感,适得其反。(3)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调。即所谓“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臃肿”,普通型的人员人满为患,专业技术
人员不足,高素质的拔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又缺乏流动和优胜劣汰,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的人才出多进少,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
业人力资源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
从总的来说,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业的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一模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唯今之计,就是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尽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竞争。重视人才的引进、管理和开发,而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舍不得投入,或者是只管使用,不管培养。这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2)更新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确立“大人力资源观”。“大人力资源观” 强调以系统、全局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问题,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企业远景、企业使命、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它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以达到短期内促进企业业绩提升,长期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目标。(3)建立以绩效工资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大幅提高可变薪酬的比重,多作贡献者多得,少作贡献者少得,不作贡献辞退。当然,绩效指标不能片面化,必须考虑企业团队的协作,也必须考虑个体和全局的关系,以更好地
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4)建立以聘用制和竞争上岗为核心的用人机制。聘用制必须明确职位的职责、任期和工作目标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做到责权利统一,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竞争上岗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应该引入员工退出机制,即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员工必须辞退,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员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5)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发现和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要注意短期的岗位技能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对于有经营管理潜质的员工,尤其要提供机会,重点培养。培训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的灌输模式,采用实效更强的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随时随地对员工进行教育,让员工在实践不断成长提高。(6)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决不是企业文化形式的摆设,形式化的东西不但没有用,反而会害了企业。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理念、发展战略和行为模式的自然体现,因此,企业要有明确的且具有感召力的价值观,要有清晰可行的实现目标的发展战略,再就是要努力倡导和营造有利于战略执行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并最终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整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工作。
第四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主题教研论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
(2012——2013第一学期肖玉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此,我们年级组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大问题下,我确立的个人研修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抓住“那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几 1
个问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和物产来突出这个?西沙群岛究竟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又有哪些丰富的物产?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着这个“美丽富饶”词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如《槐乡的孩子》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想象自己经历过的夏天炎热的情景。
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我抓住“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在粉白的墙上摇晃”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文本的感悟,也需要对阅读方法的积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切实落实阅读方法的知道,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2012-12-2
第五篇:七年级上语文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内容理解
1、《在山的那边》中,诗中海指“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抒发作者的感想。
(1)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2)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重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真理。
4、《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主旨就是由花的经历感悟到尽管我们会遭遇到一些不幸与挫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面对不幸与挫折。
5、《理想》一诗的主旨是鼓舞人们树立起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6、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短文要表达的哲理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7、《白兔和月亮》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是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8、《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及其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
9、《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10、《秋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对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1、《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诗人用第二人称来写,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同时,也使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吟,古典诗歌的一种,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俩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13、《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科学家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4、《月亮的足迹》是一篇科普小品,按时间顺序将登月过程叙述得具体清楚,通晓明白。
15、《风筝》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往事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然而,就是这场误会给“我”带来了终生的遗憾——小时候,我无理地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毁坏。直到中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到二十年前所做的的那一幕,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精神的虐杀”。为此,我也采取了许多补救的措施。然而,更令作者 1 感到沉重的是:小兄弟竟把一切都忘了。这也正是作者感到“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原因。
16、《羚羊木雕》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我”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赞美了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地行为。告诫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17、《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中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18、《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作者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的形象。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真挚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19、《纸船》中,作者借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神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颂歌。20、《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全文围绕“新装”这个中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作者最后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说出了真相,既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又暗示了率直和诚实还没有完全消失。20、《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22、《静夜》第一节中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再第二节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读者的视野和思绪带到广袤的宇宙中去。全诗突出一个“静”字。
23、《女娲造人》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2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文中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启示大家,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
25、《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告诫我们做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能盲目自高自大,爱慕虚荣,否则只能自讨没趣。
28、《蚊子和狮子》告诫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忘乎所以,应该谦虚。
29、《智子疑邻》告诫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待同一事物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的对待。提醒我们生活中判断某件事情时,不要凭主观臆断,应该调查,实事求是。30、《赛翁失马》说明福与祸是对立统一的,但在一些条件下双方又能相互转化。
名著导读部分。
(二)《繁星》《春水》
1、《繁星》《春水》是 在(国籍)诗人 《 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 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2、总的来说,《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3、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
4、冰心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举出你所知道的几篇《伊索寓言》(最少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