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时间:2019-05-13 07:5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第一篇: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

“整体”是相对于“个体”来讲的,它具有总结性、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作用。而语文中的整体把握教材,则要求要把握教学阶段的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总目标和分目标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呢? 整体把握教材旨在使教师你能够对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地概念。作为一个老师,只有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更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把握准确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内同和教育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语文教材,才能够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

一、明确阶段目标,整体把握教材使用方向。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二、明确课程,教材、课时教学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课程目标认识不够,对教材和编写体例不能很好了解,对教材本身的内容和教学价值把握不好,因此会在文本解读方面出现问题,对学生学习的阶段目标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材的教育功能也落实不了。

三、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语文教材编写要遵循特定的编写体例;编写体例要依据教学大纲。在我国,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如依据的标准是对知识、能力的测试和评价。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后,教材更成为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和凭借。整体把握教材还要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深刻、准确地把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很好的文本知识和很强的文体知识;这在阅读方面就很能体现出来了;因为学生不但是听教师解析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意中学了教师的一种思维方式。

四、整体把握教材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基础。在遵循新课标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整体把握教材对教学有大多的作用就不必多说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整体把握教材。这,才是关键!

第二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整体结构

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整体结构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整体性的教学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出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使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落实到每篇教材的教学中,教材才真正地发挥“凭借”作用。

怎样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呢?

一、粗读课文,从课题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

粗读是指从课文整体内容着眼的速读,不用字斟句酌。粗读的要求是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主要线索是指能把文中其它线索统一起来,把课文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线索。它既体现了课文所叙述事物的外部联系,也体现了反映作者认识和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对课文的整体的初步印象包括对课文主要线索及大致内容的了解,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直觉领悟。

要通过粗读达到上述要求,关键是抓课题和课文的联系。因为题目总是从一个侧面透发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主要线索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题目,根据题目提示的线索阅读课文,有利于把握主线。例如《小珊迪》这个题目就从主要人物角度提供了线索。带着“课文写了小珊迪的什么事”的问题粗读,就能了解到课文写的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小珊迪卖火柴的事。而且了解了这件事的大概内容,对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就有了初步的领悟。又如《苦柚》是从物这个角度提供线索的。课文是写苦柚的,还是写与苦柚有关的事呢?带着这个问题粗读之后就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小姑娘卖苦柚给一位老华侨的事,并对小姑娘的品德有了初步感受。

二、细读课文,在整体印象的制约下,围绕主要线索把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把握课文的外在联系。

细读指逐词逐句逐段仔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把课文整体划分为部分,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各部分是怎样从外部联系在一起的。文章的外在联系是语言文字表面上的联系,它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形成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外在联系就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感知。

这种在整体印象制约下,围绕主线进行的分段,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划分段落,它以语言文字与主线的关系为根据,能使我们区别出课文的重点与非重点。以《苦柚》为例,围绕小姑娘卖苦柚给老伯父这条主要线索边读边划,就会发现课文可以分为3段:第1段写“我”和回国探亲的伯父去买苦柚。有买才有卖,这一段是主线的延伸。第2部分叙述小姑娘卖苦柚给伯父的经过,直接叙述了主线,是主线的扩展,因而是全文的重点。第3段写“我”和伯父买苦柚回来的感受,也是主线的延伸。这就使我们明确了三个段落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使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照“去买柚子——买柚子——买柚子回来”的顺序从外部联系起来的。把握了《苦柚》的外在联系,就使我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推进了一步。

三、精读课文,准确把握贯穿于主线之上的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与非重点词句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揭示作者的认识及感情。

精读要在读的过程中精心发现语言文字反映的内在联系,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意思。通过这一步要选择出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与其它非重点词句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发掘作者的认识和感情。

要达到上述要求,就要明确重点词句的两个标准:一是贯穿于主线之上,标志着作者认识或思想感情发展的层次和阶段;二是包摄性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还要明确重点词句与非重点词句之间一般有两种联系:一种是包摄关系:重点词句概括了非重点词句的内容,非重点词句从外延上具体解释说明重点词句,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另一种是牵动关系:非重点词句具体说明或描述重点词句所反映的事物的原因或环境,使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更加深刻。按照这样的标准精读,从语言文字的联系中加以比较,选择出重点词句,之后再仔细发掘与重点词句有着上述两种联系的其它语言文字。可从重点词句入手,提出“怎么样”或“从哪儿看出来的”等问题,找出重点词句所包摄的非重点词句;带着“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的问题去寻找,就会发现被牵动的非重点词句。最后还要从语言文字的上述的各种联系中,挖掘出重点词句所表达的作者的认识或感情。以《小珊迪》为例。小珊迪卖火柴是课文的主线,读第一段,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请求”、“乞求”这两个词语,不仅贯穿在“卖火柴”这条主线上,而且概括了小珊迪卖火柴的行为表现。带着小珊迪是怎样请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问题边读边画,就会发现“请买盒火柴吧”、“买一盒只要一便士呀”、“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请您现在就买吧”、“我可以给您换零钱”这样一组具体描述小珊迪请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词句。是什么原因使小珊迪这样“请求”和“乞求”呢?经过读画就会找出这样一组写小珊迪饥寒交迫的词句:“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饿极了”。这组词句说明了小珊迪这样卖火柴的原因。联系上述两组词句,可使我们对小珊迪“请求”、“乞求”买他的火柴这件事形成形象认识。小珊迪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请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说明了他确实是饱受饥寒。这就形成了抽象概括认识——这组重点词语所对应的作者的认识。又如《苦柚》一课,读第2段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组描述小姑娘语言的词语:“一毛”、“其实里面的肉不多”、“有点苦”。这组词语概括了小姑娘卖苦柚最初的表现。再精读就会发现,课文中没有被它包摄的词语,却有一组写小姑娘卖柚子的特定环境的词语被它所牵动,如“柚子上市旺季”、“好甜的柚子”(吆喝声)、“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等词句,写出了柚子很多;卖柚的人夸自己柚子好是在极力推销,市场竞争激烈;买柚子的华侨老人都挑花了眼。再如“伯父指着她(小姑娘)那筐又大又黄的柚子问”,反映了华侨老人从外表上相中了小姑娘的柚子。联系起来就使我们了解到本应该热情地推销自己的柚子的小姑娘却把柚子卖得那么便宜,而且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自己柚子的缺点,足见其诚实的程度。这正是这组重点词句揭示出的作者对小姑娘最初的认识。

四、通览全文,弄清重点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表达认识或感情的层次或阶段,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通览全文是指在理解课文每一部分内容,认识到每部分在表达课文中心思想上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之后进行的对全文的回味。这一步要求我们理清重点语言文字之间是怎样一层深一层地联系起来的,并从联系中发现作者认识或感情发展的过程,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

所谓内在联系是指语言文字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它与外在联系互为里表,二者统一在文章的主线上。如果说外在联系是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联系,那么内在联系就是事物外部联系中所包含的作者认识或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仍以《小珊迪》为例。上文我们选择出第1组重点词语,找出相关联的其它词语,并指示出对应的认识。课文中写小珊迪被马车撞断了腿,就要死了,还“让弟弟送四便士”零钱给“我”,这是第2组重点词语。珊迪快要死了还为弟弟没人照顾而“难过”,“我”答应照顾弟弟时,他虽已不会说话却从眼神里表示“感激”,这是第3组重点词语。把这三组词语及其所对应的认识和感情排列起来,加以分析比较,便可看出重点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是递进的,反映了作者一层深一层的认识,表达了作者不断发展的感情。回顾全文进一步概括,就使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具有美好品质的好孩子却饱受饥寒以至死了,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从而产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之情。我们就是要这样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揭示出课文的中心思想,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又如《苦柚》中第1组重点语言文字揭示了小姑娘的诚实,第2组重点词语是小姑娘让要买她十个柚子的老华侨“少买一点儿吧”。联系其它语言文字揭示出小姑娘不仅诚实而且善良,对小姑娘的认识又发展了一层。第3组是描写小姑娘面对赠款的态度和行动的词语:“说什么也不肯要”、“飞快地消失在人群中”,揭示了小姑娘拒收馈赠的可贵品质,使我们对小姑娘的认识再深一层,同时对小姑娘的赞美之情也伴随着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可见,把这些重点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就反映了作者认识和感情表达的过程,揭示上述联系就使自己和作者一起经历了这个过程。

经历了上述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每篇文章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都有一条反映表达过程的主线;主线上贯穿着一串标志着作者认识和感情表达的层次和阶段的重点词句;每个重点词句与非重点词句都存在着包摄被包摄、牵动被牵动的联系,它们分层次组合,表达作者一个阶段的认识和感情;重点词句与重点词句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组合起来表达作者一层深一层的认识,一步深一步的感情,直至中心。认识这些特征,对我们掌握“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的标准和方法都是有益的。

第三篇:《长城》教材理解

《长城》教材理解

一、板块分析:

本组教材选入了一篇长城的文章《长城》和两首古诗《出塞》与《凉州词》,其中《长城》是打开长城故事的先导。这篇文章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内容: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板快是以“长城的故事”为主题。介绍了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巨龙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情系长城,用一颗颗赤子之心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出长城长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三、教学目标:

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预计学生将要涉猎的问题与可能,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与壮观。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艰辛的赞叹之情。

四、方法策略:

教学策略是一种思想,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教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

本节课,我遵照教学策略的目的性,为学生提供了准备学习的条件。我针对本课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有效引导广泛交流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我引用了毛泽东1935年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的诗句导入,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并表示出没有到过长城的遗憾。“你们愿意把长城的知识介绍给老师听吗?”为了满足老师的好奇心,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长城的知识或亲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产生了主动,积极,愉悦的情绪,又顺利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2、信息整合直观感受(1)、有效提问,提炼语言

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长城知识的同时,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抓住这一兴趣点提问:“你们知道文中是怎样评价和赞美长城的吗?”

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的学习,自主读文找到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由此展开教学,反复朗读,层层深入地感受长城的特点。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为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我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绘制了长城的东西两点,并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有效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要素:恰当的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3、课内外结合,激发想象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同学们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北齐王朝修筑长城调用的民工人数等,从而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想像当时的画面,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4、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1)介绍三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进一步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配以优美的《长城长》的歌曲,展示我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部分自然文化景观,拓宽学生的视野。

(3)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认识长城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热爱祖国。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打算为保护文物做点什么?”并布置学生课下形成文字材料,体现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

第四篇:《珍珠泉》教材理解

《珍珠泉》教材理解

《珍珠泉》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美情深,情景交融。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美丽又趣,表达了作者吴然对家乡热爱的感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作者吴然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他的文章充满童真童趣。本文在写法上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因此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中,富于感染力。例如文中“扑哧一笑”,把珍珠泉描绘成调皮。活泼可爱的孩子,把密林比作绿色的大绒团等等,字字句句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一句“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及周围的景物,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第四、五自然段表达了对家乡喜爱的感情。本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两条主线,一条是课文叙述的顺序,一条是描写珍珠泉的特点。围绕这两条主线对本课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叙述顺序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文我设计的教学基调主要在于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凸现了阅读教学中“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受到文本蕴涵的人文熏陶。本课读的设计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读课文,读准字音,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读课文,体会感情。本课中我选取了“泉水的绿,深,清”和“泉水涌动的动作”作为读的重点处理,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成。读泉水绿和清时,要感受幽静和生机;在读水泡这一段时,应该读出活泼,有趣,好像一群孩子在尽情玩,尽情地欢笑,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2011-06-13]

第五篇:《幸福是什么》教材理解

《幸福是什么》教材理解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童话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

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2.词句解析。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句话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这句话的意思看起来很抽象,但联系课文理解,就变得非常具体、丰富。三个牧童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给人们带来了好处,这是幸福。第一个青年给病人治病,病人恢复了健康,他感到多么幸福。第二个青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他的劳动没有白费,对别人是有用的,所以他也是幸福的。第三个青年留在村子里耕地,麦子养活了许多人,他的劳动也没有白费,他也感到幸福。这样,抽象的道理就被这几个具体的事例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思想。以下几种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参考选用。

一种思路是以演童话为线索组织教学。(1)学生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要求自读课文。(2)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如何演好这篇童话,分头阅读、准备。(3)学生试演童话。(4)演后交流、评价。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中没有明确写出来、但对理解幸福是什么有帮助的内容演出来,如,十年来三个青年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对于他们的所为,人们可能会怎么做、怎么说。在试演的基础上,组织一台“幸福是什么”的童话表演。最后,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另一种思路是以讨论幸福是什么为线索组织学生学习。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交流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还要注意扩展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幸福含义的理解。最后,组织学生将《巨人的花园》和本篇课文联系起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发现,如童话主人公的特点,童话表现方法的特点。

2.理解“幸福是什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扣文中三个青年(包括他们小时候)的所为以及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不仅要把握课文反映的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如,了解第一个青年的作为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他是怎样给病人治病的,病人恢复了健康离开医院时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会是什么感觉?由此,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当然,对幸福含义的理解,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样,教师也不要强求一律,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些形象,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3.本课难理解的生词不多,“义务”一词学生可能比较陌生。“义务”既指法律上应尽的责任,也指道德上应尽的责任,在本文中指道德上的责任。可以引导学生读三个青年的话,看看他们怎样用自己的劳动做出了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从而理解“义务”一词的含义。

4.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说说或写写“幸福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作一番心灵的表白。

四、相关链接 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金钱和享受的贪求不是幸福。──赫拉克利特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萧伯纳.

下载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人民民主专政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家性质,在整......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

    例谈认识方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整合提炼思路是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 绍兴县安昌镇中心小学 周炳炎 ——例谈认识方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提纲) 一、依托课标领会教学内容 1、明确本课时的地位作用:方......

    《鲸》教材理解 ,《鲸》教学参考

    《鲸》教材理解《鲸》教学参考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课文首先讲鲸非常大。为了说明鲸大的特点,一开始就拿鲸和象进行比较,接着用具体数字“一百六十吨”“两......

    陶罐和铁罐 教材理解

    【教材理解】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为文物,铁罐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

    浅析如何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模版)

    浅析如何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 由韩先锋 小数发表于2010年12月 11日 星期六 13:20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 ,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整体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整体分析 教研室杨文龙 教材体系 七、八年级教材每册设有六个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 九年级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 写......

    中考题型—整体把握题作业

    整体把握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感情色彩相同的—组是( ) A.勇往直前 拈轻怕重 温声细语 人云亦云 B.坚强不屈 雍容典雅 挑拨离间 负债蒙恩C.卑鄙无耻 纵横决荡 富贵不淫 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