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策略

时间:2019-05-12 22:4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策略》。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策略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的情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整体把握”的理念。何为“整体把握”?整体把握就是学习主体在阅读后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感悟和理解,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等内容。但一篇文章的教学单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还需深入文本的细部,对局部的精妙进行揣摩和玩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要注重对文本的局部品味。具体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进行整体把握呢?

一、以“朗读”作为基础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沉浸到文本之中,引导学生读出情味,读出美感,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样就能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并且要力求在诵读涵咏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从而高效地走进文本的局部。

教学片段一:如笔者教学《夏感》的教学片段:

师:朗读是开启语文殿堂的金钥匙。本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诵读文章的时候,要在脑海里想象文中的画面,要读出轻重缓急。

(学生自由朗读)

师:根据刚才的朗读,你觉得你比较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说说你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词语、句子、修辞),表现出什么(情感、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虑。

生:“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句中,“涌”写出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作者把“麦”说成“海浪”,“汽车”说成“船”。说明了麦子多,车开得快。突出急促、紧张、热烈、壮观的气氛。

生:“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句中,“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生:“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话,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生:“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用白描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农民,把农民弯腰收割,汗流浃背的劳动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

„„

分析: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教学说明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通过朗读,学生不仅体味到作者说了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这个教学片段,教师紧紧地抓住本文语言优美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析他们喜欢的句子,从而达到对夏天特点的把握,直接进入到文章内容、情感的内核,有效地实现局部突破。

二、以“复述”作为跳板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来把自己或别人说过的话重复说一遍。但复述不是背诵,而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的主要情节。复述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有时恰当地运用复述,能够把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进行有效地穿掇。

教学片段二:下面是笔者执教《智取生辰纲》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认真浏览课文,准备复述。)

生:复述课文。

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大家觉得吴用、晁盖他们智不智?(智)那你觉得吴用、晁盖等的“智”体现在哪些地方?他们利用了哪些条件?

(学生进入文本局部的学习,寻找归纳表现吴用、晁盖他们“智”的语句加以品析。)

分析:复述产生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复述。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以谈感悟的形式巧妙地过渡到对文章局部的分析,实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的有机衔接。

三、以“概括”作为引导

“概括”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进行归纳表达。概括,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之上,概括,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初步理解之上,它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概括能使读者更明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文本。

教学片段三:如笔者教学《孤独之旅》的教学片段:

师: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快速浏览后)

生:文章写了杜小康跟随他的父亲去放鸭的过程。

生:文章写了杜小康在随父亲放鸭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生: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的经过,展现了杜小康从孤独害怕到逐渐懂事、坚强的成长过程。

师:三位同学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放鸭。那我想问一句,杜小康为什么有这段放鸭之旅呢?

生:他的家庭突然遭到了变故,他家原来是油麻地最殷实的一户人家,突然之间跌落到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

师:他家遭遇了怎样的变故,请同学们课外有时间阅读一下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了解一下究竟是怎样的变故。谈到这次去放鸭,杜小康愿意吗?第一段中是否有相关的信息。生:不愿意。“只好”可以看出来。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

生:不得不,无奈的意思。

师:这说明杜小康是不愿意跟随他的父亲去放鸭的。既然他不愿意,那他在这趟旅途中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找一找,杜小康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生认真跳读课文,勾画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概括内容”作为手段,很好地把“整体把握”与“局部突破”结合起来。教师在“整体把握”中要求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巧妙地结合学生回答的“放鸭”导入文章的局部分析:杜小康为什么有这次放鸭之旅?杜小康愿意跟随他的父亲去放鸭吗?杜小康在放鸭的旅程中心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引导,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四、以“换题”作为切入

文章的题目,或者是全文的线索,或者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或者借物喻人,象征某种事物„„有时,我们可以利用“题目”为教学导航:或者是要求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重新改写,或者是要求学生对题目加一定的修饰限制词语,换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实现从整体把握到局部品味的突破。

教学片段四:下面是宁鸿彬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1]的一个教学片段:(案例有删改)

师:下面大家准备一下读课文前我布置的作业,可以只拟标题,能解释一下这样拟题的理由当然更好。

生:我拟的标题是《家里人与于勒叔叔》。因为小说主要反映了家里人对他的不同看法,于勒有钱时说他好,没钱时说他不好。

师:家里人都指谁?

生:指父亲、母亲、两个姐姐和弟弟。弟弟就是文中的“我”,“我”叫若瑟夫。

生:我拟的标题是《期望》。因为课文一开始说于勒糟蹋钱,家里人期望他不要乱花。又期望他离开家人的身边;还期望有钱的于勒能改变家里人的生活状况;在船上看见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又期望那个穷水手不是自己家里的那个于勒。

生:我拟的标题是《于勒的变化》,因为课文几次写到于勒的变,家里人对他的看法也几次改变。

师:正是因为于勒的变化,才引起家里人对他看法的变化。

生:我加的标题是《记一个生活不会计划的人的遭遇》,因为于勒一开始就不会计划着花钱,后来才沦落到被人看不起的地步。

生:我加的标题是《可悲的于勒》。因为于勒在美洲有钱后,曾给家里人写了一封信,当时家里人很势利,见他有钱,就希望他回来,后来在船上看到了穷于勒,却骂他,不关心他,说明于勒的处境很可悲。

师:你再进一步说说他还可悲在什么地方?

生:可悲还在于勒所处的社会环境,那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钱的关系。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但是刚才你们拟的标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于勒身上。课文除了写于勒,还写到了好多人。你们还可以打开思路,从别人的角度拟题,使标题更加丰富。

生:我拟的标题是《变色的世界》。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变色龙》一课,那篇文章写的是人对狗的态度的变化,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对人的态度的变化。

师:人对人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当于勒胡花钱时,人们就讨厌他;当于勒有钱时,人们就说他是好人;当于勒最后成为卖牡蛎的老水手时,人们又骂他是骗子。这是以一个家庭的情况反映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六亲不认的情况。

师:你拟的标题很好,解释得也很深刻,揭示了那个变色的社会中的变色的人的灵魂。这个标题很精彩!

生:我拟的标题是《贫穷与阔绰》。因为小说中的人们对贫穷的于勒和阔绰的于勒态度不同。于勒的“贫穷与阔绰”又是本文的线索。

师:你不但给文章拟了一个不错的标题,而且又指出了文中的线索,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

师:刚才大家拟的标题都很好。有人从于勒的角度拟题,有人从家里人的角度拟题,这些标题交代清楚了文章记叙的事件,有的还触及了事件的本质。这样的标题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们通过这项活动知道了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几个什么样的人,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的。

生:“变”字。因为故事不但告诉了我们于勒的变,还告诉了我们别人对于勒的态度也在变。

生:我认为应该用“钱”字。因为于勒没钱就被人看不起,而有了钱才使得大家盼他盼得望眼欲穿。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种意见。那么哪个字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呢?

生(齐):钱。

师:对。小说就是围绕一个钱”字展开的。于勒有钱时,大家都盼他;没钱时大家就躲他,骂他。正因为于勒对钱占有的多与少,才引出了他的亲属几次对他态度的变化。那么,文章是怎样围绕一个“钱”字展开故事的呢?

分析: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透过“题目”这个眼睛,我们就能透视文章的深处。通过对题目的拟改,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对我们迅速地阅读分析文章帮助很大。这个教学片段,宁老师通过让学生“换题”(也包括补充题目等形式)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而且在阐释换题的理由中,教师因势利导的引导归纳,巧妙地切入了文章的局部。

五、以“猜想”作为比较

猜想,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方法;猜想,是一种思维过程,一种有根有据的思维过程;猜想,是一种体验过程,一种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猜想,能够吊起学生的阅读胃口,让学生带着期待读书。学生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结合学生的“比较”,巧妙地实现局部突破。

教学片段五:如笔者教学《风筝》的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风筝》,现在请大家不要忙看书,思考一下,如果你就是鲁迅,你会写些什么内容?

生:可能会写他小时候和伙伴们放风筝的事情。

生:可能写风筝是怎样做成的,有多么漂亮。

生:可能会写他放风筝的时候出现断线等意外的事情。

„„

师:你们都很富有想象力,放风筝确实是我们童年时代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但鲁迅先生的这篇《风筝》,是不是这样写的呢?他要表现的东西是否与我们猜想的一致呢?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阅读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的思想。)

师: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与你猜想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我”折断弟弟心爱的风筝,表现了“我”的忏悔心情。

生:这篇文章写作者由眼前的风筝联想到他儿时踏毁弟弟的风筝的事情,表现了他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师:那“我”是怎样踏毁弟弟的风筝的呢?“我”对放风筝有怎样的认识上的转变,让我们走进这些段落。

分析:猜想,是发现的设想;猜想,是探索的动力;猜想,是创新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个教学片段,教师用“猜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这将对课文的阅读起到很好的“定向”。再在学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与开头的设想进行比较,从而完成了文章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抓住“我”“踏毁风筝”这个事件,直接进入文章核心内容的学习和品析,完成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突破。

六、以“体会”作为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体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尤其是在“整体把握”阶段,引导学生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产生的感想,获得的体验,能够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细部打下很好的铺垫,有利于打通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的通道。

教学片段六: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散步》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先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家庭?

(教师有表情地背诵课文,背景音乐响起。)

师: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温馨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融洽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互敬互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

师:对,这是一个和谐的家庭,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请同学们把文章齐读一下,读出这种和谐,读出这种幸福。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听着大家这么投入地朗读,我也融入到了文中那和谐的氛围里,我想问一下,这个和谐的家庭,难道就没有一点矛盾吗?他们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师:这个分歧主要集中在文中的第几段?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谈体会”的形式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学生读了文章,一定有很多话可以表达。通过这个表达,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被激发出来,而且教师就抓住学生的表达“和谐”这个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这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但他们在散步的过程中有没有分歧呢?既然有,那是什么分歧?这就很巧妙地进入到了文章的局部。

七、以“活动”作为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活动,利用活动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在活动情境中的体验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学片段七: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变色龙》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有没有同学自愿上台来表演一下这个故事。

(根据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尽可能地模拟人物的语气语调。几个学生上台表演,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很活跃。)

师:大家来说一说,谁表演得最形象逼真?

(学生争论评议,普遍认为是扮演奥楚蔑洛夫警官的xxx同学。)

师:看来大家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主人公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我想问一下,奥楚蔑洛夫前后一共有多少次“变化”?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开始细读文本,探寻奥楚蔑洛夫前后的变化。)

生:奥楚蔑洛夫前后一共变化了六次。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那么小、名贵的、娇贵的、怪可怜的。

分析:创设有趣而有实效的场景活动才会有学生的激情互动,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高潮迭起。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热情。并通过对这个活动表演的玩味评议,引导学生进入品析奥楚蔑洛夫前后的变化,进入到文本的局部品味。

汪潮教授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精彩!总之,“整体把握”是“局部品味”的先决条件,“局部品味”是“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没有的精当巧妙的“整体把握”,“局部品味”就会“入”而无依,教师的“教”就会虚无所托;没有扎实细腻的“局部品味”,“整体把握”就会“悬”而无靠,学生的“学”就会浅尝辄止。因此,恰当处理整体把握与局部品味的关系,真正实现他们之间衔接过渡的自然、巧妙、新颖,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流畅,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1-2 p64―67。

谢治平,教师,现居贵州毕节。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整体把握不可或缺

摘 要:所谓数学教学的整体实现,是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把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置于知识与知识的“藕断丝连”处,通过长期的诱与思、导与学、练与讲,必将发现新的迷人的通道或风景,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关键词:整体把握;零指数;合理性;关联;生成点近年来,教材编辑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成熟的理论视阈。比如,与200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仅仅是一些小小的修正,就折射出新的思路和理念。作为执行教材编辑意图的广大一线教师,也应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做出应有的改变,以期适应新的理念框架下的“课程观”及“教学观”。【案例】 以下是一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初中数学“零指数”时的教学设计要点。1.通过计算23÷23提出问题:由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得到23÷23=23-3=20,20有什么意义呢?20等于多少呢?我们需要做出解释。(数学面临了挑战)2.我们先回顾简单的事实:23÷23=8÷8=1,于是可以先提出猜想:20=1,然后采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规定“20=1”的合理性。3.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提出问题:一个细胞分裂1次变2个,分裂2次变4个,分裂3次变8个„„那么,一个细胞没有分裂时呢? 4.再观察下列式子中指数幂的变化,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24=16 23=8 22=4 21=2 20=1。5.在学生感受“20=1”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做出零指数幂意义的“规定”,即a0=1(a≠0,a是正整数)。在规定的基础上,再次验证这个规定与原有“幂的运算性质”是相容的、无矛盾的。例如,计算:a5÷a0。6.根据幂的计算性质:a5÷a0=a5-0=a5,根据指数零指数幂的规定:a5÷a0=a5÷1=a5。【反思】

一、整体把握应体现数学自身发展的轨迹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学生在学习零指数时将经历如下的过程:面对挑战→提出“规定”的猜想→通过各种途径说明“规定”的合理性→做出“规定”→验证这种规定与原有“知识体系”无矛盾→指数概念得到扩充。这样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爬上梯子摘到果子”,较充分地体现了数学自身发展的轨迹,有助于学生感悟指数概念是如何扩充的。他们借助学习“零指数”所获得的经验,可以进一步尝试对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做出合理的“规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到深,这本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忘我的诱与思、导与学、练与讲的融合里,师生必将智慧碰撞,活力相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整体把握应有利于解决数学问题 零指数幂是通过规定来明确其意义的,这种定义在数学上司空见惯。按照惯例,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的定义,应该没有必要追究其“来龙去脉”的。但在上述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了解做出这样规定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并且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有利于学生了解这样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数学符号的意义是可以规定的;二是每一个规定必须是合理的,不是任意的。所谓合理性是指它不能与以往的概念和理论相矛盾,并且这样的规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新的知识领域的开拓。显然,零指数幂的规定对于数学的后续学习(特别是对数),甚至是对于学习化学、物理都很有意义。

三、整体把握应建立在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之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和线”,也不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和圆”,它有温度,有呼吸,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动态空间。同样,教材和课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和“今”、“远”和“近”、“内”和“外”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总是巧用课外活水来滋补于课内,总是超越今天和昨天,打开窗内和窗外,将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提出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置于知识与知识点的“藕断丝连”处,必将发现新的迷人的通道或风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这应该成为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的确,数学教学不是割裂的,不是单行道的“独走”。数学教学的整体把握需要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这就如喝茶,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但愿数学教学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能够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有更多的滋养和锻造,并且作为个体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使他的行走变得从容、淡定和智慧。

第三篇:低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识字教学的策略初探

低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识字教学的策略初探

【摘 要】 在顺德区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语数英三科的教学目标校本化体系,编制了《勒流梁季彝纪念学校语文教学目标校本化指南》。继而立项了顺德区“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探索高效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在参考了单元整体教学之父李怀源老师的著作《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创建艺术》后,我们发现该书中一些关于低年级识字单元教学的策略并不符合本校学情。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一年级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出适用于我校低年级学生的高效的单元整体识字教学策略。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D2年级)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意愿”,还要求学生能“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一学段规定的识字总量占小学阶段识字总量近一半。而新编的部编教材仅一年级上册教材就要求认识350个汉字。可见,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识字、写字教学的起步阶段,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尤为重要。

学校逐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各科教学目标校本化体系,并旨在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探索高效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然而,在现有可供参考的单元整体教学案例中,却见不少为了达到“整体”和“高效”的目的,把整个单元的生字集中起来教,一节课的识字量相当大,虽然实现了“整体”的假设,却不符合低年级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识字效能不高。因此,我校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着力开展了识字教策略研究。力求打破单元具象化“整体”的桎梏,重构单元设计结构性上的“整体”,探索低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识字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单元“学习金钥匙”,指导掌握识字方法,一单元一所得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发现,所谓的“单元整体”并非狭义的指一个独立单元内知识体系重构和通过教学落实的整体化过程,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整体的意识,不但关注单元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单元目标落实的整体性,而且站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体系――即“大语文”的视角上,解读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单元教学策略和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的识记、书写尤为重要,而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

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该册教材第二个集中识字的单元,由儿歌《动物儿歌》、《操场上》,和韵文《古对今》、《人之初》等4篇课文组成,教材编排的识字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贴近学生生活。识字教学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该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我们把难点确定为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一个字的部首大多跟?@个字的意思有关,有相同偏旁的字,大多数读音相同或相近等,并尝试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实践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这把“学习金钥匙”,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温故知新,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汉字的魅力、识字的乐趣。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布局单元教学,提升识字效能

根据认知的一般规律,识字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复现”,也就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因此,我们在单元整体设计的时候,要对单元识字任务进行统整,对要认识的字进行了梳理、整合,采用生字再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构字规律,从被动识字到自主识字慢慢发展。

1.利用“学习单”,任务驱动,初见生字

设计学习单,给学生学习提供有明确的导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和学习方法“学习金钥匙”的指引下预习和学习。以一年级为例,我们根据概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包含“我会认字”、“我会读书”、“我会写字”、“我会写句子”、“日积月累”和“拓展阅读”等板块内容的学习单,其中“我会认字”和“我会读书”两个板块是预习时要求学生完成的。旨在让学生通过预习时初学生字,对生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单元导读课,明确学习目标,初识生字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并让学生感知单元学习的内容,在单元整体实施的开端,我们设计了单元导读课,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导向、导趣、导学、导读、导行,较大程度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愿望,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而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在单元导读课还特意安排了单元整体识字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梳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根据结构、部首的不同给本单元的生字词分类,藉此再次接触本单元的生字,为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打下基础。

3.归类集中识字,感受构字特点,掌握生字

到了具体的课文学习时,我们采取随文分类集中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形声字构字的一般规律。以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重点学习“扌”和“”两个部首的生字,并以此为例,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及其构字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借助观察图画、做动作等,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儿歌随文识字,让学生识记字音、字形,感知字义,体会汉字表意的功能,了解形声字的偏旁往往表示这个字的含义。为进一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做好铺垫。

4.随文理解字义,读写结合,巩固识字

脱离文本的单个字识字往往是低效的,要让学生借助词句、文段理解字义,识字才更扎实和高效。因此,我们尝试挖掘单元中不同文本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采用一文带一文的方式,循环识字,增大生字复现的机会,并充分借助文本引导理解,加深认识。另外,还十分注重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任务有机地渗透到单元的各课教学中,分散难点,循序渐进,注重字形结构和重点笔画的指导,进一步巩固识字。

5.综合性学习,举一反三,扩展识字量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提升识字能力,真正做到“一单元一所得”,我们借助教材中“我的发现”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熟读“吃、叫、吹、咬”,“提、拔、捉、拍”和“跑、跳、踢、踩”三组生字,并模仿课文中泡泡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再拓展延伸,让他们翻翻识字表,再说出一组同偏旁的字,如虫字旁、月字旁等的字,进一步了解形声字同一个偏旁往往表示同一类内容的构字规律。并借助拓展阅读《新主题阅读》(温儒敏主编),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8

[2]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G].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32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的关系

在语文阅读文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个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有辅助因素也有主体因素。主题因素与辅助因素的关系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主体因素是灵魂,辅助因素是血肉,一个丰满、完整的形象,既不能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灵魂。因此,阅读教学中缺少其中的任何内容都是对文本整体性的破坏。所以,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内容必须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辅助因素深化对重点内容的分析的背景依据的把握,再现对重点内容的分析深化理解的厚重感。通过重点内容的分析深化理解辅助内容的辅助和烘托作用。两个方面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充分完成阅读教学中对新课标整体把握观念的落实。

一、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的理念

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理念,是阅读文本的整体性决定的。新课标对整体把握理念的强调,则是阅读教学对文本整体性的回归。传统语文教学为了适应所谓应试知识点的需要,将对文本的解读集中在与应试相关的内容上,与应试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往往忽略不计。由于所谓的重点内容缺乏辅助内容的基础和依托,加之重点内容之间缺乏甚至失去了联系,使整个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分析支离破碎。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对知识要从整体语境中去理解,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任何一部分或因素在文本解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任何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内容的形式的统一,尤其是选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长度更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宏观上体现为具体内容与题材选择是高度一致的,具体则体现为特定思想感情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内容的理解不能脱开内容,而必须要将两者结合进行整体把握。其次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文本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也就是说整体是由局部融合成的整体,局部是构成整体的局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某一局部的突出,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视野。

二、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的游离状况

整体把握原理要求对于局部内容的把握必须有整体的视野。由于长期受传统阅读教学支离破碎式的分析的影响,以及应试制度的导向,在新课标颁布实施、广大教师理性上普遍接受整体把握理念之后,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虽然有一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之间的矛盾和游离状态依旧严重。脱离文本整体性的所谓“突出重点”仍然普遍存在,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整体把握作为点缀的“突出重点”。新课标颁布之后,在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督促下,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整体把握的运作,但又缺少运作的理念,只好做一些点缀性的工作;于是,在将具体内容之前,或就把文本的整体内容复述一遍,或把放在最后的主题、特点的归纳搬到授课的开始阶段,或干脆将习惯中开讲前对文本的阅读当做整体把握,使整体把握徒有虚名而无其实。二是完全不顾整体的重点突出,也就是完全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在概括地说明前面的内容之后,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解第四段“月光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里的月色”,由于教师就景物讲景物,就技巧讲技巧,而将其与整个文章的主题游离开去,与整个文章的情绪氛围游离开去,使这个重点越是突出,对文本内涵游离的就越远。学生根本看不出“月光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与“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的联系。这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的关系 整体把握是对文本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突出重点则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整体把握是基础,突出重点是目标。因此,整体把握与突出重点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应对整体把握予以高度重视,没有整体把握或缺少整体把握的依据,往往会导致突出重点的片面性,乃至使突出重点游离与文本而产生误导。但是整体把握仅仅是基础,要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文本的透视,还必须突出重点。只有在整体把握中突出重点,才能保证理解以尊重文本为依托的正确方向,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见解。例如,诸多《背影》的阅读教学就存在着只抓“突出重点”而漠视“整体把握”的弊端,许多教师教学时,把详写父亲背影的段落当做核心,甚至是全部内容,而漠视相关的背景与那个段落及其前后文字内容非常密切的联系,使背影的魅力和父爱的感染力大大失色。将详写父亲背影段落作为重点是必须的,但这个背影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前面部分层次对背影出现背景的渲染,是父亲背影富有感染力的原因所在,而在背影描写之后,意味浓重的自责又使这个感染力具有了更为强烈的辐射,深刻表达了28岁作者对20岁时作为的反思,如果没有对于这些内容的整体把握,那就只剩下父亲为我“买橘子很艰难”这一点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感动了。整体把握的越是全面、具体,重点突出的就越鲜明。在《背影》的整体把握中我们不能漏掉任何课本中提供的相关材料,包括提示、思考和作业,也包括插图。插图是内容的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形象展示文字的描述。但对所有关于整体把握的材料首先是判断然后是使用,“背影”的插图显示的是最经典的“背影”的描写。这里应特别提示,语文教科书上关于父亲“背影”的插图违背了原文的描写,原文中“父亲两手攀着墙”,插图是两手拄着墙,原文中“两脚向上缩,显出努力的样子”,插图是两脚踩着地,所以在整体把握中不能将其作为理解的依据。

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之间矛盾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它不仅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理清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与整体把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应努力进行教学实践,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秦训刚、蒋洪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潘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五篇:浅谈大学教育中芭蕾基本功训练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

浅谈大学教育中芭蕾基本功训练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

摘要:大学教育中芭蕾基本功训练课是十分具有特殊性的,扎实动作基础,强调规格规范,强化身体素质与培养芭蕾“开绷直立”的表现意识都是学生和教师在这一学年中必须明确的训练和教学目的。本文拟从学生动作要领及规范,重点辅助动作的强化及音乐节奏,舞蹈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对低年级的芭蕾基训课进行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要领规范;辅助强化;节奏舞感

一、动作的要领及规范度之把握

大学课程中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可以说,十分具有特殊性,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达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乐感节奏感和舞感,才能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尤其针对大一刚入校的新生,不论是普高生还是艺校毕业的学生,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在这基础而又关键的一学年中,应积极保持与发扬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并不断纠正学生在软开度,完成动作,以及表演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练习动作的要领和训练目的所在。

首先是对动作“动力点”的强调,要让学生明了身体的哪一部位为此动作正确的发力点,从而能正确的训练肌肉。例如,“蹲”的动力点在于脚腕力量,膝盖的屈伸与地面所形成的对抗的力之间,膝盖运动要有力而有韧性;“擦地”动作的动力在于脚面与地板的充分接触摩擦,在“前擦地”中强调脚跟主动带着脚尖擦出,擦回时则是脚尖要主动带回脚后跟,“后擦地”反之,如果教师讲解不清楚,学生动作完成不规格,就很容易达不到动作中要求的脚和腿部的外开,也不利于腿部肌肉线条的延长,“小踢腿”动作,是“擦地”动作的延伸与加强,首先强调的就是离地面前擦地的过程,也是以此擦地为脚腕脚背推起的力量所在;完成“单腿蹲”的动作同样有一种膝盖,脚腕与地面对抗的腿部屈伸的力量,要强调伸时小腿的主动和屈时大腿膝盖的主动带回。

其次是对动作要领和规范化的强调基础上,注意对学生动作表现中重心以及体态方面的纠正,让学生不断的去寻找去体会,做出舞感及美感。“蹲”组合中强调膝盖脚尖的外开,要有头顶与腿两头踩的对压力感;做“擦地”组合,擦出的脚尖要与脚跟相对,注意腿部线条的放长感觉;“小踢腿”动作要做出顿点停顿的动作质感,腿上踢得有力量,但不能够停死,而要继续的放远放长;“划圈”动作对身体重心点的把握较为强调,身体要如“圆规”般,将重心放在主力腿一边,胯根处往上立起来,动力腿脚尖要放长在地板上运动,使动力腿更加的灵活自如。在所有组合动作的完成中,保持好基本的身体体态是极为关键的,头下巴微抬,肩膀放松,肩胛骨向后夹紧,收腹挺胸拔背,臀部向前收紧,膝盖要登直,只有不断要求学生对基本体态的保持,才能使动作做的优美,舞姿挺拔。

二、重点辅助动作强化练习之把握

芭蕾基本功教学,对于其“软开度”的恢复与强化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舞蹈演员如果没有身体各部位关节韧带拉长的软开度条件,就难以用身体作为工具去表现各种类型的角色,只有练好身体软开度,才能够保证动作的质量,以丰富其表现力,如“倒踢紫金冠跳”的动作,就与整个空中舞姿的腰,肩,髋关节的软开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做好这一瞬间的舞姿,就要运用大腰,胸腰,肩关节,髋关节的开,牵拉后伸,才能形成“反弓开”状,使空中舞姿更加的准确,优美;在旋转动作中,腰背肌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学生出现端肩,扣胸,髋关节不开的毛病就会阻碍旋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相反,如果身体具有一定的软开度则会使各关节的力量随着身体的旋转走向加强旋转的动力,使动作完成的更有光彩也会更具表现力,在对学生软开度的训练方面,教师要注意掌握好用力的尺度,可以选择以地面,扶把,墙等为依托的方式,运动幅度由小到大,运动速度由慢到快,训练次数从少到多渐次进行。因此无论从力学,美学,风格性与表现力等方面,都应在大一低学年对学生身体的软开度强化有所重视,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加强训练,为学生身体各部分的控制能力及各类技术技巧夯实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课堂组合与舞台剧目中的运用架起桥梁。

其次我认为对学生“立半脚尖”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运用扶把作为身体重心的支撑,五个脚趾着地,让学生做推脚背的练习,采用不同节奏的切换以及立起做控制,来训练学生膝盖的直立和脚背的绷紧,让学生找到自己身体重心放中间的感觉,这样的强化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挺拔与收紧,更重要的会为学生在今后学习各类旋转动作中找到重心,做到不偏移,以一点为轴来旋转将有很大的帮助。

身体中段的收紧和控制是贯穿在整个组合动作的始终,“中段”就是人身体从腰到胯的位置,它也是所有动作的“中坚力量”,中段收紧才能使演员顺利的完成动作,有支撑点并富有质感,身体提拔而上扬,也有利于肢体的拉长与延伸,使动作不“肉”不松懈。以上提到的这几点,可以说都是规定完成动作的辅助训练点与强化点,它们是身体素质能力的基础,解决好“软开度”,脚背绷紧全脚掌立起“半脚尖”,找好身体重心,胯部做到控高并外开,以及能很好的将身体中段收紧控制自如,都将为完成课程,做好各种大小舞姿动作及各类技术技巧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三、对学生音乐节奏及舞蹈意识的培养之把握

让学生学会听音乐,对音乐的节奏拍子敏感,对于舞蹈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节奏就像旋律的脉搏,能给旋律带来鲜明的性格,节奏就是音乐作品的骨架,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首先是要让学生能听出乐曲的强弱拍点,使动作很好的压在每一个拍子上完成,或每一个强拍,或附点弱拍上,做到动作与节奏的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其次是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在动作与表演中演绎出乐曲的风格,或古典或现代,或悠长抒情或利落短促,或忧郁伤感或欢快活泼,学生通过听,感染,进一步的融情,动起来,将自己的心与情浸在音乐之中,最终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或随着曲调不断的舒展延长,将呼吸贯穿到每一支神经末梢;或顿点分明,有切点有停顿,动作强有力度,这样的表演将会更加的生动,也更易打动人心吸人眼球。

还有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的,是从始至终学生舞蹈意识的保持与舞蹈感觉的贯穿,舞蹈艺术,是人通过肢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情,是人在情感迸发之时的“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是表情的,是美的,是有血有肉的,而不同于杂技般竞技体育般有规则有定性。因此,我在课堂上首先强调的就是学生身体体态的展现,抬头展胸,立腰拔背,全身收紧上立,将芭蕾“开绷直立”的独特气质融入进身体肌肉的记忆,面带微笑,眼睛有神,而不应是僵硬的摆动作完成组合,而毫无美感而言。另外,在课堂中舞蹈意识的融入对学生的进步也是大有帮助的,要引导学生将想象力加入进自己的舞蹈,例如,做“小踢腿”动作,腿部的力量就如“离弦的箭”一般;“控制”组合中,要将自己想象成一只高傲的天鹅,不断的调整气息向上拔“单腿蹲”;组合是充满韧性的,学生则要在动作的同时将自己拟作“弹簧”或是“橡皮筋”,身体不能动的刻板„加入“想象力”的舞蹈动作会是有血有肉的,有味道有感觉的,常常令观众赏心悦目,同时也更能激发出学生的表现欲,更易在思考想象中将动作完成到位,有益于学生悟性的提高,并且会使课堂气氛更加的生动饱满。(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下载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 “整体”是相对于“个体”来讲的,它具有总结性、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作用。而语文中的整体把握教材,则要求要把握教学阶段的总目标......

    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范文)

    在静物素描写生中如何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 内容摘要:静物素描写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而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抓不住素描的整体关系在写生过程中出现灰、乱、花、碎、脏等......

    中考题型—整体把握题作业

    整体把握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感情色彩相同的—组是( ) A.勇往直前 拈轻怕重 温声细语 人云亦云 B.坚强不屈 雍容典雅 挑拨离间 负债蒙恩C.卑鄙无耻 纵横决荡 富贵不淫 投机取巧......

    记叙文阅读之一——整体把握[优秀范文5篇]

    记叙文阅读之一——整体把握 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通读全篇后,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理清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

    高考语文诗歌整体把握教案

    一、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题近年来,诗歌鉴赏的命题可谓是千变万化,但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考查,把握诗歌的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快速把握诗的主......

    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整体结构(精选5篇)

    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整体结构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整体观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整体观 ——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校 刘元三 笔者通过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发现,古希腊的哲学家很重视事物的整体性。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看作“包括一切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