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时间:2019-05-12 23: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第一篇: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化州市第一中学

何思远

【内容提要】 本文就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把握意境的情况进行论述,从“诗歌整体艺术构思的特点”、“想象领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发展”、“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从而对把握诗歌意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 意境 艺术构思 想象 主观情感 传统意象

在中国诗歌教学过程中,意境的理解是个难点。所谓意境,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具体说意境有以下特征: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抽象的情和意,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意境。

一、从诗歌整体艺术构思的特点去把握意境

按王国维一些著作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3]所谓有意境,就是要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意境的“境”(景),是以描写“自然与人生之事实为主”;“意”(情),是指诗人对所描写的“自然与人生之事实”的态度,即诗人主观的情。要求写情要“沁人心脾”,写景要“在人耳目”。两者又要有机融合,“意与境浑”,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所谓情景交融,这是最好的意境。但许多作品的意境是有所偏重的,有的“以境胜”,即以写景为胜,景中含情,感情比较含蓄;有的“以意胜”,即感情比较显露,情中有景。这是从整体上去看诗施展艺术构思的特点,分清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若是“以境胜”的作品,则要着重分析其写景的形象性,分析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若是“以意胜”的作品,则要着重分析其情如何寓于景。分析情(意)景(境),都要注意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并注意引导学生进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受到深刻的感染。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迟

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一首“以境胜”的五言绝句,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从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袭来,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又如《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仿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这是一首“以意胜”的抒情诗,寄寓着不能自己的情感:前两句看似写景,但景中含情——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倍感孤独与寂寞的人。接下来是思妇 “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她睁着眼睛无法入睡;无法入睡的原因是她心中思念忧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她孤独的内心痛苦,最后直吐胸臆。诗人的感情表达是由隐而显,由含蓄而直露。对这种情溢于景,情景交融的诗,如不抓住整体构思的特点,是不容易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的。

二、通过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一)着力分析表现意境的“诗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正如王国维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全出矣。”[4]像这里“闹”“弄”这类“诗眼”词语分析透了,全诗的意境就突出了。杜甫在《联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一“满”一“狂”既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泪满衣裳”“喜卷诗书”的“真景物”,又表现了诗人听到战乱结束之后悲喜交集的“真感情”。这是十分真实生动的艺术境界,抓住这些“诗眼”,就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深刻领会诗篇的意境。

(二)补充诗歌省略的内容,联结跳跃性诗句间的内容。高尔基说:“只有把作家所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读者面前,使读者能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作者所提供的画面、影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和增加时,作家的作品才能在某种程序上打动读者的心。”[5]可见分析诗歌,对高度凝炼而省略的内容和对跳跃性很大的诗句进行补充联结是很重要的。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理

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又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封,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写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雨中”等景物,只有诱发起读者的想象进行必要的补充,才能联结起来,体会诗人所造的特定意境。再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情景交融,意境深厚。这些地方都需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和思索。

三、从诗人主观情感的发展去把握意境

以抒情为主、浪漫色彩比较重的诗篇是按诗人情感脉博的跳动来结构成篇的,教学这类诗篇重点应是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顺着诗的情感脉博的跳动(情感的线索)把各个“画面”连结起来,从整体上深刻地领会诗篇的意境。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又由“无数的明星”想象到点着“无数的街灯”。接着从夏夜美丽的星空,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由街市想到天上街市“陈列的商品”。再由看到“河”,想到“牛郎织

女”定然在天街“闲游”,而流星正是照着他们的“灯笼”„„这样一个个“画面”,这样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性的联想,结读者描绘了一个极其鲜明的意境——诗人要表现的“理想的境界”。而这一境界的描绘正是由诗人追求理想的世界,反对黑暗与贫穷,同情劳动人民的强烈的思想情感的作用下结构而成的。

四、通过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去领会意境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中国诗歌意境的把握必须从其创造的规律去解决,虽然意境的创

造规律很多,但“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关键,主要抓住“情”与“景”去分析,理解两者是以什么方式融合的,如果懂得从“情”与“景”去分析,对把握诗歌意境应该是不会难的。

参考文献

1、王昌龄《诗格》 2、4、王国维《人间词话》

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5、高尔基《论文学与艺术》

第二篇:浅谈诗歌的意境引导与把握

关于提高诗歌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淮南一中

张春梅

“诗言志”,“歌缘情”,由于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读诗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由于时代久远,景情有了很多的不同,所以学生就难以进入诗的意境,很难读懂诗歌。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

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这样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

首先:重视诵读,体味意境。(这在古诗教学中尤显重要)

第一、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诗歌的重要任务,这在古诗教学中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三、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当然,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诗的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下面笔者进一步结合一节诗歌教学课案例谈一点感触。

我曾听了一节一小学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诗歌教学课。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的写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描述了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该老师在课堂上预设了“初步感知”“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指导书写”等几个主要环节。课堂形式能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诗歌第二小节,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悟太阳做了哪些好事。同时,该老师在课堂上也很重视生字书写的指导。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似乎没有受到感染,没有领会诗歌的意境,朗读起来仍然显得苍白,没有韵味。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够重视创设诗歌的意境,没有领着孩子们入情入境地学习这首诗。

诗歌是特别讲究韵味的,一般是通过大家熟悉的意象来唤醒人们内心底的丰富情感。教学时,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诗歌的意境,才能诱发学生内在的情愫。学生在理解意象的同时,在情感上才有可能与诗人产生“不谋而合”的共鸣,这样才能说明学生体会了诗的意境,这是诗歌教学的共同目标。

在第二小节中,诗歌通过“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这三个意象说明太阳是“万物”的,是“世界”的。该老师在课堂上把这种言语形式简单地仅作为教学的内容来处理,这样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鼓励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对言语形式含英咀华,品味文字背后细腻微妙的情味与意蕴。在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洒”“拔”“戏水”等关键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动感的画面,还原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感悟鲜花、小树、小朋友的快乐、感激、幸福之情。

诗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跳跃性”,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个特点,丰富学生的表象,用自己的体验来进行诗歌的补白。在学生理解了诗中描述的事物后,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射得更远些,更宽些。除了鲜花、小树,太阳还在哪里做好事?给人们的生活还带来了哪些变化?除了小朋友,还有哪些人也沐浴在阳光的温暖之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太阳的作用就会理解得更加到位,从而理解“太阳是大家的”,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分享着太阳的温暖,大家过着一种祥和、安宁的生活。

诵读,也是引领孩子们进入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象的同时,我们要让每一个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不断深化自己对意象的领悟。

总之,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真正地“读进去”,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通过想象,将潜在的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做到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样,学生在文本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在具体可感的言语场中,学生就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最后获得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第三篇:创设意境 教学诗歌

创设意境

教学诗歌

【摘要】现代生活不能割裂与文化传统的联系,民族的诗意应当且必须被传承。现代教育离不开先进技术,好的教育形式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唯此,才能具有长久的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学习古典诗歌也可以和运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相互影响、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信息技术 整合 应用研究

一、感悟诗歌意象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感悟意象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习时必须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诗歌的代表意象有很多,但每一种都承载着比较固定的情感。诗歌的意象分以下几类:

1.自然意象

如月,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如猿,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郦道元的《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人或事意象

如舟,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如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如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语文教师对以上这些意象要深讲,并通过诗句加深理解,抓住了这些意象,诗歌的精髓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进诗歌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二、再现主体背景

作为基本文学体裁之一的古典诗歌,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又富有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的所在。春花秋月、风霜雨雪、沧海桑田、生离死别、王侯将相、市井歌楼….....无不可入诗,或含蓄、或隽永、或深沉、或明快、或端庄、或潇洒….....诗已俨然成为文化历史辉煌的象征,是民族情感温馨的表露。这种内涵上的特点,就决定了古典诗歌教学重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和人文血脉。同时,阅读诗歌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就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的:“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1、注重意境,感受情感美

意境“是指诗歌中心灵化了的生活场景。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胡山林《文学欣赏引论》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意境即为“第二自然”,因此,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于生命、韵味无穷等特点。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时空形态(也叫“场”),使诗歌形成了“空框结构”,也成形成了“召唤结构”。这样的结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中间之美召唤着读者去想象,去思考,让读者徜徉其中,感受着诗歌所蕴含那无尽的审美意蕴和审美情韵。如,柳宗元的《江雪》,可以说,诗歌描绘的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寒雪独钓”的画面,是诗人的心灵幻化出的“第二自然”。它召唤着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一个清高孤傲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出现在脑海,而且从这个形象中,更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境界――追求心灵自由和行动自由。可以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深远的,意蕴更是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诗歌的意境,不但感受到诗歌完美和谐的艺术美,而且在含蓄蕴藉中,获得余味无穷的情感美。

2、活用教学手段“诗中有画”、以乐配诗

“诗中有画” 出自宋•苏轼 《东坡题跋•书摩诘 〈蓝关烟雨 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与 图画、音乐一样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的意境。因此,诗歌教学 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以画配诗 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特征是作为教学辅助的一个重要条 件,更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教学实践中引导 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不是所有的画都能信手画 来,有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展示 相关图片,给学生直观呈现,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早梅》时,教师可以展示一组图片:雪地傲梅图、梅花怒放图、春日百花齐 放图的动画。课件形象地展现了诗歌所要表现的画面,使学生 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主题。《题菊花》《江畔独 步寻花》等诗都可以以画配诗。(2)以乐配诗 古代诗歌都是配乐的,都有一定的韵律。因此,教师在教学 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古诗内容,引入古典音乐。让学生在或激昂、或舒缓、或悲凉的音乐氛围中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收到良好 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可播放《胡笳十八拍》展现塞外的空旷寂寥,有利于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壮之美。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第四篇: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在高中我们学习过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以及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其实,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学习过了,但在高中,就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和象征手法,仍属启蒙性质。但是,我们对诗歌中的形象与意象,意象与意境往往含混不清,混为一谈。从而影响我们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很不利于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据此,我在这里特别地就如何识别诗歌中的意象与形象、意象与意境等问题,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以帮助你们识别意象和意境,提高自我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意象

我们先看看下面两个相关例子:

例一

世上有“斗牛”这么一幅名画,两头牛的尾巴翘起,有人认为这名画有个缺点,这就是姿势不对,尾巴应该夹起来,尾巴翘起来那是要拉屎了。

为什么有这种看法呢?原来,观众看画是用形象观来看问题的,而画家则是根据意象观来看问题的。尾巴向上,这是一种力,一种向上升的力,这种力把“斗”的精神显示出来了。

例二

张大千的弟弟喜欢画虎,而且家里还专门养了一只老虎,以专供自己画画之用,因此,他的虎画得特别酷,特别像,但他的画就是不好卖。有一次,张大千酒后画了一只虎,后来被他的弟弟偷偷拿去卖了,赚了一大笔钱,从此,他弟弟的名声大震。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大千的弟弟画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老虎,是形象,是生活中的原形,而张大千画的则是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是意中之象,它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生活中的老虎,即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

(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

(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

(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以便使同学们更准确地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例二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的第2-5诗节中,集中描绘了康桥自然风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游康桥时灵魂的陶醉。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以下一系列具有柔美、宁静、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风光意象:

1、夕阳中灿烂若新娘的金柳;

2、碧波中依依摇摆的青荇;

3、倒映着晚霞彩虹般的清潭;

4、暮色中苍翠的水草;

5、夜幕下满载星辉的小船。这些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带有梦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图画,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重游康河时满怀喜悦,美不胜收之内心感受,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这里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来的单纯的形象,寻常的事物,它已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综上所述,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张大千的弟弟画的老虎就是形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虫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看来,它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淤滩上的驳船”等单个意象在传达的意思上既有重叠又各有侧重,它们有机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诗人心目中苦难深重、步履维艰的祖国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譬如:有人问顾恺之会稽山川之状时,他描绘道:“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风光,形象鲜明,脍炙人口,但不能说它有意境,因为它无“意”。我国几千年诗歌理论传统,非常强调诗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学说,意思是说诗要表现诗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诗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二.意境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所以,我们在对诗歌学习中,要善于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自我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对诗词的理解时,应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我们在读诗词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和试着解说诗中意象及象征手法,多作练习,反复推敲,以分清意象和形象。

第二、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在学习中要明确意境的定义,不要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能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

⑴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⑵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就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⑶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三、弄清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第四、我们要调动自己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咏诗意,品尝意境的活动中。首先,我们要熟读背诵、美读作品。诗歌本来就是供吟诵的,只有熟读背诵,才能融入意境。其次,领悟、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尝诗歌意境的好办法。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我们读诗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另外,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在感受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诗人取得共鸣,或者从诗人那里得到新的启迪,从而真切地欣赏到诗的意境。

形象不是意象,意象不是意境。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识别和辨认意象和意境,不能混淆。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五篇:古诗歌-意境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把握诗歌中常见诗歌意象、意境。2.掌握鉴赏意象、意境的方法。

3.掌握解答诗歌意象意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学习重点、难点】

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知识链接--自主预习】

1.意象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如“柳”、“菊”、“竹”、“梅”等。

2.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①意境种类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静谧、幽清、恬静、婉转、朦胧、明净、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瑰丽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优美

②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常用术语)

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 3.意境之方法攻略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法点拨:

①在分析景物(意境)形象时通常是以下几个步骤: ⑴ 提炼意象;

⑵ 概括意象特点、氛围(意境); ⑶ 剖析作者思想。②答题步骤

这首诗通过()意象,或描绘出()图景画面,营造出了()的氛围,抒发(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典型例题解析

1:绝句二首(其一)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①本诗通过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等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了一幅明净绚丽轻松和谐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tí ]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

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①全诗通过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2分)②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内涵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2分)③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2分)【合作探究案】

根据以上两首诗分析讨论并总结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

解题思路:⑴ 提炼意象;⑵ 概括意象特点、氛围(意境); ⑶ 剖析作者思想。答题步骤:

①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②营造了„„的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③表达了„„的感情。【实战演练】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答:①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② 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③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①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落、鸟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的钟声,②(渲染了)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氛围),③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迁移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上吊吴野人[注]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2分)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③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2分)

下载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意境术语

    诗歌意境用语 1.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雄伟壮阔、高旷壮阔、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深远 2.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恬静自然、虚幻飘渺、安谧闲静、幽静深寂......

    诗歌鉴赏意境

    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

    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中的“首因效应”

    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中的“首因效应” 龙舌中学 黄花秀 [摘要]:“首因效应”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

    如何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尺度

    如何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尺度 广西唐作春 一直以来,广大音乐教师都有意识地把分数和等级作为评价学生音乐能力的标准,好像除了分数、等级之外,就再也没有更适合的方法了。诚......

    诗歌的意境美(范文模版)

    中国诗歌中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决定作用 12中本3 冯怡 2012014332 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的探讨显然要重于对具体意象的分析,特别的白话文推广以来,意境的捕捉与语言表达......

    诗歌鉴赏(三)——鉴赏诗歌意境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意境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

    诗歌意象与意境

    诗歌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 1.意象: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2.意境: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

    把握诗歌中词性的变化

    把握诗歌中词性的变化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