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中的“首因效应”
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中的“首因效应”
龙舌中学
黄花秀
[摘要]:“首因效应”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教师应如何给学生留下首因效应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威信和可信度,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潜移默化和影响学生自身的行为,取得“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数学教学
第一节课 教学效果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
第一:在首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也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要超水平的给学生上好第一节序言课
本人近几年坚持要求上了几年的初一数学,对初一的学生较为了解.据抽样调查,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而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
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代数第一册(上)的序言课可设计以下内容:首先介绍初中数学课分为代数、几何,本学期首先学习代数.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第一页,看插图,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名著的故事.
(1)祖冲之: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以22/7和355/113分别作为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他提出的“密率”比荷兰人安托兹得出“密率”早一千一百多年.
(2)《九章算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由古代数学家刘徽约在公元1世纪时所著,其中记载着负数的概念及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与现在教科书中有理数加减法则是一致的.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负数呢!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负数的国家.
通过这些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数学意识.
最后介绍现代数学的发展情况,如数学的发展不再是过去的单一的学科,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其他学科.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大到天体运行、卫星追踪,小到粒子裂变,物质的化合、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等,无一不用数学.无一不渗透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借此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接着介绍本册共有四章,用半个学期的时间把它学完,在学习中注意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先看书,后做作业的好习惯等.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为初中数学学习开一个好头.
第三:努力处理好每章的第一节课.一般来说,每一章的第一节内容都是本章的重要概念,是一章的核心所在.这样的课教师准备得充分与否,教学内容组织得合理与否,方法恰当与否,必将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甚至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概念,要一次讲清、讲透.若一开始就讲不清楚,甚至出错,后面要想让学生纠正就很难,甚至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都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因为第一次的印象形成的概念和结论是非常深刻而且将是永久的.
第四: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第一次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师则可以及时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过程、方法和内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同样第一次回答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如果处理得不当,将起不到提问本来的作用,并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负作用.因此,进行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要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水平. 2.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内容要集中. 3.提问问题的答案要明确、简洁.
4.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后多鼓励,对回答不对的学生要分析错因,明确修正方法等.
第五:从内容、难度等方面设计好学生的第一次考试
考试是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手段,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次机会.对于第一次数学测验,学生一般会作较充分的准备.由于初一学生对问题的评价是表面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就往往会因一时一事的失利而感到一切都差.因此教师要努力设计好第一次考试,不要让那些已经做了较大努力,但反应较迟钝的学生第一次考试惨败,防止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防止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已做了尽可能的努力还是没考好,看来我不是学数学的料”,“我太笨”,等等,从而放弃今后对数学学习的努力,遇到困难则不想克服.尤其是那些智力不太好的女生,本来就有困难现在会更无兴趣,并产生自卑感,如此大的心理压力,将会给今后的学习蒙上阴影
第一次考试应设计得合理,难度应适中,应使绝大多数学生考出较理想的成绩.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并不难学,对今后学数学的自信心会增强,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好的更上一层楼,差的迎头赶上的局面.为使数学教学取得大面积丰收创造了条件.
除了上面的五点,在数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其它的“第一次”,细细的琢磨将会有更多的心得.总之,教师应如何给学生留下首因效应?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长期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探索,并不断的总结经验,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威信和可信度,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潜移默化和影响学生自身的行为,取得“双赢”的效果。当然,教学中应侧重于“首因效应”,但同时也要搞好教学的其它环节,全面的提高教学效果,方为不“失之桑榆”。
第二篇: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诗歌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意境
化州市第一中学
何思远
【内容提要】 本文就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把握意境的情况进行论述,从“诗歌整体艺术构思的特点”、“想象领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发展”、“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从而对把握诗歌意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 意境 艺术构思 想象 主观情感 传统意象
在中国诗歌教学过程中,意境的理解是个难点。所谓意境,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具体说意境有以下特征: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抽象的情和意,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意境。
一、从诗歌整体艺术构思的特点去把握意境
按王国维一些著作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3]所谓有意境,就是要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意境的“境”(景),是以描写“自然与人生之事实为主”;“意”(情),是指诗人对所描写的“自然与人生之事实”的态度,即诗人主观的情。要求写情要“沁人心脾”,写景要“在人耳目”。两者又要有机融合,“意与境浑”,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所谓情景交融,这是最好的意境。但许多作品的意境是有所偏重的,有的“以境胜”,即以写景为胜,景中含情,感情比较含蓄;有的“以意胜”,即感情比较显露,情中有景。这是从整体上去看诗施展艺术构思的特点,分清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若是“以境胜”的作品,则要着重分析其写景的形象性,分析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若是“以意胜”的作品,则要着重分析其情如何寓于景。分析情(意)景(境),都要注意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并注意引导学生进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受到深刻的感染。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迟
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一首“以境胜”的五言绝句,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从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袭来,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又如《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仿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这是一首“以意胜”的抒情诗,寄寓着不能自己的情感:前两句看似写景,但景中含情——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倍感孤独与寂寞的人。接下来是思妇 “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她睁着眼睛无法入睡;无法入睡的原因是她心中思念忧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她孤独的内心痛苦,最后直吐胸臆。诗人的感情表达是由隐而显,由含蓄而直露。对这种情溢于景,情景交融的诗,如不抓住整体构思的特点,是不容易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的。
二、通过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一)着力分析表现意境的“诗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正如王国维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全出矣。”[4]像这里“闹”“弄”这类“诗眼”词语分析透了,全诗的意境就突出了。杜甫在《联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一“满”一“狂”既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泪满衣裳”“喜卷诗书”的“真景物”,又表现了诗人听到战乱结束之后悲喜交集的“真感情”。这是十分真实生动的艺术境界,抓住这些“诗眼”,就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深刻领会诗篇的意境。
(二)补充诗歌省略的内容,联结跳跃性诗句间的内容。高尔基说:“只有把作家所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读者面前,使读者能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作者所提供的画面、影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和增加时,作家的作品才能在某种程序上打动读者的心。”[5]可见分析诗歌,对高度凝炼而省略的内容和对跳跃性很大的诗句进行补充联结是很重要的。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理
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又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封,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写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雨中”等景物,只有诱发起读者的想象进行必要的补充,才能联结起来,体会诗人所造的特定意境。再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情景交融,意境深厚。这些地方都需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和思索。
三、从诗人主观情感的发展去把握意境
以抒情为主、浪漫色彩比较重的诗篇是按诗人情感脉博的跳动来结构成篇的,教学这类诗篇重点应是领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顺着诗的情感脉博的跳动(情感的线索)把各个“画面”连结起来,从整体上深刻地领会诗篇的意境。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又由“无数的明星”想象到点着“无数的街灯”。接着从夏夜美丽的星空,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由街市想到天上街市“陈列的商品”。再由看到“河”,想到“牛郎织
女”定然在天街“闲游”,而流星正是照着他们的“灯笼”„„这样一个个“画面”,这样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性的联想,结读者描绘了一个极其鲜明的意境——诗人要表现的“理想的境界”。而这一境界的描绘正是由诗人追求理想的世界,反对黑暗与贫穷,同情劳动人民的强烈的思想情感的作用下结构而成的。
四、通过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去领会意境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中国诗歌意境的把握必须从其创造的规律去解决,虽然意境的创
造规律很多,但“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关键,主要抓住“情”与“景”去分析,理解两者是以什么方式融合的,如果懂得从“情”与“景”去分析,对把握诗歌意境应该是不会难的。
参考文献
1、王昌龄《诗格》 2、4、王国维《人间词话》
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5、高尔基《论文学与艺术》
第三篇:成本管理中的“首因效应”
成本管理中的“首因效应”
在大部分人心目当中,成本管理就是“成本核算”,可是成本管理绝不仅仅是成本核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在成本管理中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成本核算,人们形成的这种印象也是不易改变的,这就是成本管理中的“首因效应”。其实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不是“成本核算”,只能说成本核算是整个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起码要认识到: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第四篇:如何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尺度
如何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尺度
广西
唐作春
一直以来,广大音乐教师都有意识地把分数和等级作为评价学生音乐能力的标准,好像除了分数、等级之外,就再也没有更适合的方法了。诚然,用分数、等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检测的方法,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体现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并附加有教师的个人情感,也就是说打“感情分”。这就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公正的评价,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为我们带来了新时期教学评价的新气息,引导我们怎样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
作为课改实验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课改评价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并从中总结经验、寻求新的思路。新课程中所提出的音乐评价,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促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评价,带更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评价的尺度。
一、评价要及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寻找学生的闪光之处,抓住时机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表现经常会出乎意料,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教师预选设计好的思路去完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不能以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模式来评价学生,要随机而行,正确作出判断,及时地者评价,更好地体现评价的现实意义。
二、评价要顾及个别和全面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智力发展、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个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唱歌表演课《小蜻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歌曲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由创编动作并戴上头饰表演,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这当中自然会有学生评说某基本小朋友动作编得不好、歌唱得不好听或是跳舞不好看。这时我就会让他们互相帮助,并对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表示爱心的金苹果等,让这个学生看到他自身的价值,也培养了其他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当然,也有一些会夸自己如何如何好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一方面鼓励他们大胆表演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向别的同学虚心学习,帮助其形成虚心好学的学习习惯。
三、评价的语言要适度,态度要亲切
评价的语言不是简单划一,不是说你好就好,说你不好就不好,而应是丰富多变的,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随能力。如,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会有学生不举手就回答问题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强求其一定要先举手后发言,可让这位学生先把话说完,再跟他说“下次回答问题的时候,请你先举手好吗?”之类的建议,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要学会自律;当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对于答对的学生,教师可用“你真棒”、“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话语,或者是稍带激励性的“是不是这样呢?”你认为你答对了吗?之类的语言进行评价;如果遇上答错的或是回答不出的学生,教师不能直截也当地否定学生,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评价时教师委婉、动听的语言,让学生如同听歌曲一般,在评价的同时,受到教师语言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四、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
评价时所采用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要富于变化。因为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好模仿、喜欢新事物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教师的评价对他们音乐能力的发展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不是像有了灵丹妙药一样。一种方法用得有效就百用不厌,因为同一种方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效应。所以,教师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需要花一些功夫。时下在各个学校中,评价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设计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评价表,制作用于奖励的小物品等。依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设计,并在评价的内容、版面的设计反复琢磨,力求图文并茂,标新立异,极具创新性和激励性。如设计一年级学生学习评价表时,我力求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绘声绘色制了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又利于学生理解的图表(包括每个月和学期末的评价表),指导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让他们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评价自己或他人,使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做好评价工作,目的是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使其学会自我反思和促进自我发展,同时促使自己学会反省、学会自我进
第五篇:在美术设计中如何准确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
研修学习助力美术课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兼职及班额等问题,我在过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会比较简单含糊,比如: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等。现在经研修学习,对三维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根据新课标,美术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落实情况真是的反映和效果。
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并落实好三维目标呢?结合这次培训,我谈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导教师和专家批评指正。首先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简单明了有利于缩小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其次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光有大量需要传授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时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欲望降低了,表现的更加理性。就应运用一些自然地、社会的乃至网络的比较具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以及作品创作的过程启发、吸引进而带动学生找到相同点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画笔大胆抒发激情。
最后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认为美术无处不在,生活中不缺少美,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程标准下这一目标现在是越来越被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常被忽视,并且对于它的认识也是很粗浅,放在简单的情绪上,我个人以为应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欣赏,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之美,用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感受与热爱,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生活情感与爱升华,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
新的课改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要深刻理解“三维”内涵,明确教育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在教学实践中,应以美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主线,将三维目标融汇其中形成有机整体。注重美术的人文性,在课堂中 注重引导,使学生得到艺术气质和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情感得以抒发,进取心得到增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美术课程三维既有联系,又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它们相辅相成的而不独立。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就是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高度统一。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一定借助这次研修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美术新课标的要求,为上好美术课不断提高自身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