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家闹洞房习俗
石壁一带的乡间,娶亲有一种闹洞房的风俗。闹洞房大致各地都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石壁的这种风俗不仅有趣,说起来还有板有眼,耐人寻味。
以前,不知是哪朝的皇帝,微服出访,他要亲自察访臣民的生活情况。有一天,他扮作一个乞丐路过石壁地面,刚好碰上一家迎亲回来的队伍,新娘子坐在花轿里,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后拥过村过寨,很是热闹。可是,离花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凶煞鬼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邪气风煞之类的东西,凡人、运气不高的人是看不见的,而皇帝是天子,自然是一眼就觉察出来;他担心这一家新娘子会出事,于是也跟着迎亲的人,进了办喜事的人家里。
石壁这地方人流动很大,不论谁家婚丧喜庆,总有数批乞客上门讨食。人们已经习惯了,都能够礼待他们,大户阔气人家,还专门在下厅专设一偏桌供乞丐们享受,还不时为他们加饭添菜。所以,皇帝化装成乞丐进了大门,也不介意,照样安排饭食酒菜。
以往,喜酒吃完了,客人都先后回家了,特别是家住他村无法留宿的客人,更是提早去了,一下就变得冷清下来。操办喜事人家也累了几天,客人离去之后,也开始打扫庭院了。新郎和新娘更不用说,早早进了洞房。这乞丐却留下不走,家人劝他走,他也不予理睬,在新房门侧的角落上睡着了。人们以为他是在等晚上的剩菜剩饭,也就没有撵他之意。
掌灯时分又是吃晚饭的时候,这乞丐打起竹板唱起歌来了,唱的都是祝贺的吉利词,惹得左右邻居都过来看热闹,唱到妙处叫好声不断,唱罢了,人家就赏他一碗酒,他便一饮而尽。
这家主人也十豪爽好客,今天又逢自己家办喜事,干脆就在新房里摆开桌来,让来瞧热闹的人进入洞房喝酒看热闹。
乞丐两杯酒落肚,说起话来更流畅,边打竹板边走到新娘新郎面前唱道:
一对新人入洞房,二人同心福寿长,三朝回家会娘面,四日早起下厨房,五子登科龙虎榜,六朝盛世家运昌,七巧织女会牛郎,八仙过海显神通,九九归一时运好,十数圆满天地长。
乞丐唱完之后,大家又喝声好,又给红包又给酒。接着,乞丐向这家主人要了半斤米,翻开内衣露出黄绫锦衣,剪下一角衣襟,再将衣襟布块剪成碎片,在床的四周边撒米花边喝彩:
撒帐东 一对夫妻好鸳鸯;撒帐西 二人恩爱不分离;撒帐北 三煞四凶进不得;撒帐南 永世其昌大吉祥。
洞房里,被乞丐逢场作戏,搞得热气腾腾,嬉声不断,好闹的人就找新郎新娘开玩笑,不分老幼不分彼此,闹成了一团。许多人都醉了累了回去了,乞丐也累了醉了,又回到那屋角睡了。大家看这乞丐气度不凡,又见他露出一角黄绫锦衣,红光艳艳,叫人十分吃惊,谁也不敢也不忍去惊动他。
那个凶煞鬼,早就随迎亲的人进了这家,躲进后厅的闲杂屋里,几次想出来,都被新房里的热闹气氛给逼回来,无法接近新娘子。直到新房的灯熄了,它才走到大厅上来,刚走到房门口,见皇帝天子乔装成乞丐睡在那里,又不敢跨过去,只在房外走来走去,无从下手。眼看天就要亮,凶煞鬼终于等耐不住,垂头丧气地走了。
第四天,乞丐要走了。他对村里人说,今后不论谁家娶亲,要闹房三天,撒帐喝彩要搞得隆重热烈。从此,抬新娘的花轿后边也多了一个兽头图像和一个镜子。据说都是这个乞丐交代要办的。后来人们知道这乞丐是皇帝天子扮的,就更相信金口圣旨的作用。因此,闹洞房的习俗到现在都没有变。
第二篇:闹洞房习俗刍议
闹洞房习俗刍议
内容提要: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并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首位。尽管中国式婚闹频频上演三观尽毁乱象及乐极生悲惨剧,但我们应当站在事关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形象的高度、以批判继承眼光科学看待闹洞房传统婚俗,不可将这一文化遗产与时下的出格婚闹等量齐观。要通过“据于德”、“依于法”两手,正面引导与严格规范并举,努力使闹洞房这一中国的狂欢节“发乎情而止乎礼”、“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关键词:闹洞房
文化遗产
出格婚闹
批判继承
作
者:浙江省仙居县委党校课题组
地址:县城南峰东路10号
手机:***
2016年9月10日,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维嘉酒店一婚礼上,28岁伴娘杨某因同桌劝酒,饮酒过量酒精中毒,导致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窒息身亡。这应该是中国发生的最新一起因出格婚闹所引发的死亡悲剧1。
打开互联网搜索,有关出格婚闹的图文声像报道铺天盖地,各种闹剧、丑剧、惨剧、悲剧轮番上演,国人对闹洞房习俗的质疑和反对声也是不绝于耳。2014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2115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2%受访者曾经历“闹洞房”,60.9%受访者直言并不喜欢“闹洞房”婚俗,52.9%受访者认为闹的分寸掌握不好造成不愉快,37.9%受访者觉得一些做法太低俗是对新人的侮辱,74.3%受访者认为“闹洞房”无助于促进婚姻关系,70.7%受访者直言应该抵制低俗“闹洞房”维护正常伦理秩序„„出格婚闹俨然已从一个丑陋社会现象上升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洞房花烛夜与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合称人生“四喜”2。闹洞房别称闹房、吵房、暖房、闹新房、弄新妇、逗媳妇、耍新娘、戏妇、戏婿、虐郎、吵新、玩新人等等,是流传三千年3的中国传统婚俗,自古就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笔者认为,在如何正确对待闹洞房传统习俗这一问题上,神圣化与妖魔化都是片面的;应当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辩证看待老祖宗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不能将它与时下的出格婚闹等量齐观。据于此,本文将综合考证闹洞房习俗的前世今生,并就当前的出格婚闹提出治理对策。
一、闹洞房习俗的来历
闹洞房为中国传统婚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远在西周初年至春 1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发生的还有:2011年10月18日,云南罗平新郎堂弟婚宴醉酒超速驾驶婚车撞上货车,有孕新娘王某当场死亡。2013年1月,浙江松阳新郎俞某婚礼当天挡不住亲友灌酒,喝下斤把白酒醉酒死亡。2013年3月21日,山西清徐新郎李某结婚当天被朋友数次猛烈击打导致气管断裂,昏迷十余天后死亡。2015年6月5日,陕西榆林新郎蔡某新婚夜藏窗口躲避朋友们闹洞房,从6楼坠下头部着地死亡。2 出处:北宋汪洙《神童诗·四喜》;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3 此处指有文字可考历史。其实际产生年代应为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群婚制向专偶婚过渡时期。秋中叶的《诗经》里,《诗经·唐风·绸缪》4即被认定为“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该诗通篇充满轻松欢快的戏谑玩笑色彩,据专家考证系民间闹洞房时庆贺新婚口头歌谣,堪称中国最早的闹洞房诗。不过,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述及春秋时期嫁娶:“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可见当时的婚礼场面庄重内敛,并不闹腾。
两汉时期: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5。东汉应劭《风俗通》记录一事:“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东汉仲长统《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情欲,宣淫佚以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至此,人们不再恪守先秦婚礼“三日不举乐”古训,闹洞房出格举止开始招致非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光绪年间编撰的《辞源》录有“戏妇”条目,谓“旧时于结婚时戏弄新妇,即闹新房”,并引东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为证:“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游侠》,讲的就是曹操和袁绍年少轻狂,在他人新婚之夜使计偷走新娘失手、贼喊捉贼得脱的恶搞闹剧。南朝刘宋时期出现“新婚三日无大小”习俗,许多新娘因闹洞房挨打受伤,结婚次日拜公婆还会大庭广众之下被宾客故意问及洞房中事6。
唐宋时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又娶妇之家,弄新妇”一说,还记载一起新郎被关柜中闷死案件:“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唐朝敦煌等地还出现先女方家、后男方家两次闹洞房习俗。北宋庄绰《鸡肋篇》记载:“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亲,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适者坐于榻前,其观者称欢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而不以为非也。”
元明清时期:元徐大焯《烬余录》讲元朝建国“城乡遍设甲主,奴人妻女,有志者皆自裁”,暗示蒙古人曾实行过初夜权制度。明杨慎《丹铅续录》记载:“娶妇之家,亲婿避匿,群男子竟作戏调,以弄新妇,谓之‘谑亲’„„然以《抱朴子》考之,则晋世已然矣,历千余年而不能变,可怪哉!”明末清初李渔《肉蒲团》将“看春意
7、读淫书、听骚声”合称“闺房三乐”。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四回闹洞房“撒帐歌”中有“晚间上得合欢床,老僧就把钟来撞”等句,引得烈燥新媳妇当场发作。清光绪年间《点石斋画报》曾记录一起康熙年间上海宝山县小泼皮闹洞房暴打新郎案件。清末《吴有如画宝·风俗志图说》也曾记载一出浙江宁波新郎用剪刀扎死听房者闹洞房悲剧。
原文: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5 山东莒县沈刘庄汉代画像石墓中有一幅“男女亲吻图”画像石,即是反映汉代“闹洞房”的实物资料。6 有学者认为,这种闹洞房是男权社会驯服女性的把戏。7 即春宫图,指以男女交合为主题的绘画,又名秘戏图、春宫画,为性事启蒙、助兴之物。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8颁布实施,婚姻制度民主改革在短短几年内遍行全国,封建婚姻制度被连根拔除,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集体婚礼成为新的社会风尚。“闹洞房”这一婚俗虽继续存在,但因提倡移风易俗,大部分旧有内容和形式或剔除、或简化、或已名存实亡,参与者多以“文闹”为主,表祝福、出题目、索要烟糖喜蛋„„整个场面有组织有纪律,充满浓浓革命情谊乃至政治色彩9。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在物质条件较之过去极大改善、思想禁锢较之过去大幅宽松、文化需求较之过去更加多元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西式婚礼开始步入城市,而中式闹洞房旧俗也逐渐在农村顽强复苏。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珍视传统优秀文化,随着传统民俗文化热的兴起,照单全收式挖掘还原乃至闭门造车式作伪生造闹洞房传统婚俗,很快成为城市和乡村婚礼的“共同时尚”。
二、闹洞房习俗的成因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讲: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闹洞房婚俗的成因及合理性,具体可从闹洞房的重要社会功能方面加以考察。
传统闹洞房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五:一是辟邪驱恶功能。民间俗语讲“人不闹鬼闹”,传说众人闹洞房嬉戏说笑,是为了驱逐鬼魅邪灵,增强人间阳气,邪不压正,使妖魔鬼怪不敢行凶作恶。“听房”习俗,亦可视作防范鬼怪闯入的一种保护措施10。二是教育启蒙功能。长者通过韵语、诵歌对新人及参与者进行为人之道、婚俗礼仪等教育;已婚者通过挑逗、戏闹等对新人及未婚者进行性启蒙。尤其后者,在谈性色变的传统社会几乎是必需的。三是祝福乞福功能。闹洞房活动以赞美祝福新人为主旋律,祝福新人婚姻美满,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多子多孙;同时参与者也祈望通过与新人同喜同乐,讨彩头,沾喜气,交好运,多福多寿,百事顺遂。四是放松娱乐功能。作为对盲婚哑嫁传统包办婚姻的一种补救,闹洞房有助拉近距离,融洽感情,使新人摆脱生分、羞怯窘境,更快适应夫妻角色;同时参与者亦可暂别疲惫压抑,通过笑闹获得难得放松与满足11。五是聚会社交功能。传统社会公共生活不发达,亲朋好友平日忙于生计难得一聚,闹洞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叙旧的良机与平台;同时少长咸集欢聚一堂,也可为素未谋面少男少女结缘、交往创造难得机会。
闹洞房的成因与合理性,显然与这一传统习俗所附着的重要社会功能密切相关。但其最本初最原始的终极成因是什么,却一直见仁见智,未有定论。一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通过闹洞房来完成新娘“赎身”,以确立丈夫对妻子绝对占有的社会性认同。闹洞房习俗是父系氏族群婚制向专偶婚过渡时期所遗留的文化产物,具有稳定婚姻制度的功能;新娘通过闹洞房这一象征性仪式,一定限度、一定范围内“献身于众男”,而获得只“委身于一男” 8 1950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同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9 之后,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即“破四旧”),该运动一直延续至文革结束,里面就包括“破除旧风俗”。10 众人于洞房外守夜,所谓防范鬼怪闯入,其实一开始也含有防范外人“抢婚”之意。11 包括借以弥补其他男子因新郎迎娶新娘而产生的嫉妒、失落之情。的权利。的确,闹洞房的重点在“闹”,据传深受北方游牧民族12影响;而“闹”的重点是“性”,大有今夜不闹白不闹、今夜之后不许再闹的意味,新娘含笑容忍、家人袖手旁观、宾客上下其手,三方心照不宣,以此换取众人、社会对婚姻关系的承认与尊重。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性”是所有动物的天性与本能,承载着繁衍后代、壮大种群、传承基因、延续生命神圣使命。人与动物一样,结婚的头等大事也是传宗接代13延续生命,区别只在于结婚是为了更好更专注更有保证地生养后代。因此,基于生育的“性”绝非是一件说不出口、见不得人的下流龌龊之事14,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神圣生物本能,也是人类及其文明永续发展的“人之初”;闹洞房的目的之一,即是赋予“性”以人的自身生产意义并为新人打破性禁忌,它无须刻意忌讳“性”回避“性”,只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愈演愈烈的婚闹问题
这里所讲的“婚闹”,是传统闹洞房的现代畸变形态,泛指婚礼进行过程中出现的、以婚礼当事人为主要目标的、挑战道德乃至法律底线的一切失常、失控、不文明、不合法的言行举止。其现实表现可谓争奇斗艳、千姿百态:
(一)以场合分:主要有闹接亲、闹婚宴、闹洞房。闹接亲以闹新郎为主,出格闹法包括奇装异服、绑柱示众、挂牌游街等等;闹婚宴以闹新郎新娘为主,出格闹法包括强迫性劝酒、高难度敬酒、公公新娘喝交杯酒等等;闹洞房以闹新娘为主,出格闹法包括毛手毛脚、开荤玩笑、做性游戏等等。
(二)以对象分:主要有闹新郎、闹新娘、闹伴娘、闹公婆、闹公媳等等。闹新郎、闹公婆的出格闹法主要表现为各种扮丑、恶作剧;闹新娘、闹伴娘的出格闹法主要表现为各种揩油、性骚扰;闹公媳的出格闹法主要表现为模仿各种不伦、乱伦行为。
(三)以内容分:主要有情色、打闹、侮辱、捣乱、发泄、挑逗、戏耍、搞怪、作难、浪费等等。其中挑逗、戏耍、搞怪、作难、浪费等出格闹法多容易出现逾越道德底线的不文明行为;而情色、打闹、侮辱、捣乱、发泄等出格闹法则更容易演化为突破法律底线的不合法行为。
婚闹大行其道,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民间流行“不打不闹不热闹”、“人不闹鬼闹”、“闹喜闹喜,越闹越喜”说法,家长希望通过闹洞房增添婚礼喜庆热闹气氛,同时显示名望高、人缘好、房头旺。二是“入乡随俗”、“随大流”,许多人认为,既然是老祖宗千年百代传承下来的婚俗礼仪,它的存在必定有它的道理;既然大家都这么做,感觉有问题也要勉为其难。三是一些人信仰迷失、精神空虚、规则缺失、底线模糊,以“新婚三日无大小”为挡箭牌放纵自我、寻求刺激。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痞子混混在其中恶意捣乱兴风作浪。四是认为传统民俗应尊重、婚姻大事不好干涉,宣传、文化、民政、司法等政府部门都管都不管,没有对口部门具体负责对婚闹问题进行教育引导、规范管理、监督干预。五是新闻媒体热衷报道形形色色婚闹事件,但不重视是非判断与正确价值导向,某种程度上起到信息误导、推 12 “胡闹”一词中的“胡”,原即指剽悍粗犷、更具原始气息的中国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他们在闹洞房中有打新郎习俗。13 传宗接代由男女共同完成,女性在生育方面付出更多,重男轻女系封建糟粕。14 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灭的是人性之恶;具体到“性”,指的是不正当的、无节制的性。追求幸福快乐(包括非基于生育的“性”)是天赋人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波助澜作用,致使各种奇葩婚闹为博眼球攀比升级愈演愈烈。
出格婚闹害人不浅,后患无穷:
1、“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出格婚闹使得婚礼原有的神圣庄严、喜庆美好荡然无存,让新人“坐困愁城”身心疲惫,斯文扫地不堪回首。
2、“爱他就整他”、“越疯狂越青春”、“不闹出点事不罢休”。这场野蛮生存的“集体狂欢”一旦失控脱轨,过度越线,轻则伤风败俗、重则违法犯罪,甚至酿成种种乐极生悲严重后果。
3、婚闹一旦难以“发乎情而止乎礼”,由言行无忌升级为恶俗陋习,由社会现象升级为社会问题,不仅伤风败俗,有违公序良俗,而且还给下一代留下坏形象坏榜样,造成文明倒退。
4、许多人对婚闹的出格、荒唐心生畏惧、厌憎,进而认为传统民俗不过尔尔、不要也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真正价值产生误读误判,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产生轻忽疏离甚至逆反抗拒心理。
四、出格婚闹的治理对策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并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首位。古语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古希腊哲人品达甚至讲:“习俗是万物之王 ”。风俗(习俗、民俗)是一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独特标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有言:礼“本于婚”,闹洞房是中国传统婚俗不可缺少的环节与亮点。尽管中国式婚闹频频上演三观尽毁乱象及乐极生悲惨剧,但对于闹洞房这样一个至今在民间异常固执、异常俗套、异常不雅同时又令国人异常兴奋的传统习俗,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而非抛弃、纠偏而非叫停。要站在事关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形象的高度,通过“据于德”、“依于法”两手,正面引导与严格规范并举,努力使闹洞房这一中国的狂欢节“发乎情而止乎礼”、“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据于德,正面引导。
1、积极扬弃传统闹洞房婚俗。一方面,要秉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整体保护、“有形化”保护原则,以“礼失而求诸野”的科学态度尊重、珍视、善待传统文化,努力挖掘、整理、还原、继承传统闹洞房婚俗,尤其要注重恢复闹洞房以礼话
15、喜歌16唱主角,以结婚生子少妇为伴娘17的传统婚俗。另一方面,要强调民俗的礼仪约束性、传承发展性,旗帜鲜明反对全盘肯定、“拿来主义”的文化复古主义,坚决摒弃实用主义、庸俗化的功利做法,明确对那些不科学、不人性、封建愚昧、腐朽堕落、明显违反公序良俗的污风诡俗、陈规陋习说“不”18。15 闹洞房的礼话,其内容亦庄亦谐,主要有表祝贺的、说吉利的、逗新人的、劝善的、闹酒攥吃的等等;其格式主要为讲究对仗押韵的四言八句,多以演诵形式出之,极具文化内涵。16 闹洞房的喜歌,主要有拦门歌、闹房歌、铺床歌、撒帐歌、戳窗歌等等,也包括接亲时的催妆歌、哭嫁歌、起轿/落轿歌等。17 古时伴娘亦称“送女客”,有严格遴选条件:本家本族,同辈人;年轻,貌美;生过儿子,婚姻美满(不可再婚);有的在确定人选后还要给她算命,看有无妨碍。所以又叫“全美人”或“全合人”,意指十全十美。一方面是希望出嫁的女儿也能有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另一方面已婚伴娘也更能应付各种婚礼场面。18 可出台“闹洞房N不”诸如此类的宣传单、招贴画、明白纸明确加以反对与禁止。
2、与时俱进创新闹洞房婚俗。要秉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原则、传承与创新并重原则,尊重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性、动态变化性,注重文化传承创新,遵照习近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9要求,鼓励全社会移风易俗,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民俗文化功能、样式,努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现代文明及时代发展相一致、与人民群众愿望要求相契合的闹洞房新民俗,使这一古老传统历久弥新,持续焕发生命活力。比如:在继承传统婚礼合理内核基础上,可以尝试以“after-party”20代替闹洞房、以职业化“专业伴娘”21保护新娘等。
3、相关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宣传、文化、民政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典型宣传、全民倡导等积极干预方式22,大力倡导言行得体、雅俗共赏、节俭环保、喜庆祥和文明婚礼,明确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三俗”之风。要高度重视发挥好农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积极作用,通过“文化礼堂”等平台,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努力实现红白喜事等传统民俗自办自管。婚庆公司和婚礼司仪要精心策划好婚礼方案,确保婚礼全程充实、流畅、文明、有趣。新郎新娘要认真做好各种预案,并请德高望重长者“压台”。
(二)依于法,严格规范。
1、制定规则禁止不法婚闹。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闹洞房系群体行为,参与者众多,个人裹挟其中,在集体无意识驱使下,很难理智评价、支配和控制自身行为;一旦无所顾忌,玩嗨了,玩疯了,底线缺失,局面失控,难免对他人人格、人身、财产造成不法侵害23。因此,地方政府应依法出台规章制度,明确划定婚礼举办方、经办方、受邀者等各主体权责、底线,切实防范、整治不法婚闹。同时要严明党规党纪,严禁党员干部参与或纵容不法婚闹。
2、以案说法加强警示教育。要依托普法“六进”活动、大众传媒等宣传教育平台,结合各类非法婚闹典型案例,以农村为重点,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政策法规宣传,使每个公民、组织明确各自权责、底线,清楚出格婚闹可能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摒弃“法不责众”错误观念,谨防闹完洞房进班房。尤其是在依法保护新娘、伴娘方面,务必要使每个公民知道,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明确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严肃查处不法婚闹行为。婚礼进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对他人人格、人身、财产造成不法侵害,或出现违反交管法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财物等不法行为,公安机关要第 1920 见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余兴派对、派对过后的活动。婚礼结束后,安排新人双方挚友亲朋至娱乐场所、茶座或某一开敞空间唱歌、喝酒(茶)、聊天、谈心共度欢乐美好时光,取代空间窄小、乱人易于进入的传统闹洞房。21 职业化“专业伴娘”可采用持证上岗方式产生,确保正规合法,保护自身及新娘免受出格婚闹困扰。22 如编发文明婚礼参考文本,开展婚庆行业规范化培训等。但应尊重历史地域性,不可使民俗成为“官俗”。23习俗与法律发生冲突时,首要原则是区别对待良俗、恶俗,良俗适可而止,恶俗果断叫停。一时间介入,认真、及时、严肃予以依法查处;不法婚闹多发地区,要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鼓励社会监督,对举报不法婚闹要制定政策给予奖励。与此同时,婚礼所在村委会(社区)及基层治安员要切实担负起依法督导和全程监管之责,充分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大众传媒工具,对不法婚闹案件及时予以通报、曝光。
参考文献
[1] 尚会鹏.闹洞房——中华民俗丛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0.[2] 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3] 向仍旦.中国古代婚俗文化[M].北京: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5.[4] 关溪莹.闹洞房习俗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4):53-56.[5] 王心喜.新婚“闹房”习俗的来历及其嬗变[J].婚育与健康, 1997(2):50-51.[6] 张启哲.闹洞房是中国社会一种特殊的性教育方式[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06(1):86-89.[7] 姜辰蓉.民俗恶俗化缘何愈演愈烈[J].半月谈, 2013(8):58-59.[8] 孙震.70.7%受访者呼吁抵制低俗“闹洞房”[N].中国青年报, 2014-11-18(07).7
第三篇:客家婚礼习俗
关于赣南客家婚嫁习俗的论文
摘要:客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在我们赣南地区分散着许多客家人,他们现存的风俗习惯许多有别于我们其他群体,但也存在相似之处。除了一年中重要的民俗外,还包括民间文艺,像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我对于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甚是好奇。这篇论文是我在参加了南康一个朋友的婚礼后选定的题材,是我觉得最为好的内容。
关键字:合八字;过聘;哭嫁;送嫁;拜堂---闹房;回门;送满月
正文:
(一):
一、婚前习俗:
1、合八字。“合八字”也可以说成是“传庚”,在现代则称之为“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后(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了。这第一道程序就已经吸引我了,对于接下来的也甚是好奇。我的朋友他们是通过交往后才决定结婚,但却也走了这样一道程序,想必这是必须要履行的规矩了!而,在我们老家没有这个规定,也没有与之相似的习俗。
2、过聘即订婚。相亲允婚之后,本来是存在一段“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的,而我朋友他俩因为是交往走到一起的,就直接省去了中间一段。女方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届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过礼是迎亲的第一步,也就是履行订婚手续,先由媒人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交换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姻就要重新考虑,通过换帖合八字后媒人选个日子带男方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男方要向女方送一笔重礼,礼金多少、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礼物一般都由媒人事先协商好.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良辰吉日准备迎娶,古代择日一般请星象学者或算命先生择日后来有通书和日历参照进行择日发请柬,由嫁娶者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虽然我只是从朋友口中得知这些关于过聘的内容,但和赣南客家婚礼习俗几乎一致,改变的很少。当你看到这里时,脑海里是不是和我一样已经在想象那样画面了?我们老家虽然也属客家范围,但习俗和礼数完全不一样,在婚礼时,难免我问东问西了。那些老一辈的人们都会很开心的告诉我,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二、婚事礼俗:
1、哭嫁。正日子那天,新郎随同唢呐手、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他们会带有一个木箱(我不知道该怎么称乎它,暂且叫它木箱吧),里面放有衣服、大葱大蒜、新娘的礼服和鞋,外边挂着一只大公鸡和鱼。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美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当新郎准备背新娘时,新娘跪在床上想她父母作揖,说了一句:“女儿今天就要出嫁了,很感激您们这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您们辛苦了!”。当时房里全是她的亲戚,我忍不住哭了。那个画面到现在我还是很清楚记得。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我们在这个程序里都玩开了,完全没觉得拘束。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我因为是她的好朋友,可以陪在身边。这期间,我看到全部的礼节。特别是注意到了由新郎背新娘出屋时的那个持簸箕的过程。簸箕必须是反过来,还必须是在之前就要涂有红色,这意味着什么呢?我没来得及问就随同新郎的队伍送朋友去了。因为她弟弟在外省当兵,没能回来参加婚礼。于是就由我和她小姑还有她小姑的儿子一同送嫁了。
2、送嫁。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我们会在刚才那个木箱里放进女方这准备好的嫁妆。有毛线鞋、休闲鞋、靴子等,也会放有水果和坚果,以便男方家那的人们路上渴了,或饿了。在客家人看来,这些东西越多,说明女方家父母很勤快,很心细。在送的途中我有一项任务,就是要帮新娘注意好红盖头,还有戴着的一条由花生、桂圆、红枣连成的“项链”。这只能由新郎新娘吃,其他的人都不可以。好像说是他们要早生贵子。因为路途遥远,我们到达男方家时天已渐黑了,下车后好多礼节都没能看清。只是依稀记得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我们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我们老家没有这样的习俗。我记得当新娘将分撒花生果等果品时,南方家亲戚们的孩子就会抢,这也意味着一种好的迹象。接下来便是就餐了。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那天晚饭,我是和新娘、她小姑他们一起在新房里吃。菜几乎是一样的,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菜叫“荷包肉”。在朋友家吃中午那次正餐时,这个菜放在桌子上后会有盘子来盛,而男方家却没有。后来才知道是不能吃的,而是用来送的。他们相隔很远,习俗便有了不同。有一句话叫做“十里不同俗”,看来在客家也同样存在。
3、拜堂--闹房。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自己看的古装戏电视剧,里面的情节跟当时几乎一模一样。我很是诧异,这种习惯怎么还会存在得这么完整!而,这边的正餐也和古时候一样,都安排在晚上。这让我甚是激动吧,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达那种情感!
4、入夜。青年宾客相聚新娘新郎洞房,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戏耍程度要看新郎平时在本村的为人、交友是否厚道。直到淋漓尽致为止,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婚嫁礼仪遂告完毕。这一项我没能参与,作为客人饭后便回学校了,有点遗憾!
三、婚后礼俗:
1、婚后的第三天叫“拉三朝”,也叫“回门”。新郎新娘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兄妹,一表孝心,二报平安。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2、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这婚后的礼数,在我们家也是有的,差不多一致。)
客家婚礼的习俗多,程序也多,于是给人一种繁琐的感觉。结婚程序、礼节是挺繁琐的,但却也给我们一种婚嫁重要性的认同感。这正是客家婚嫁和其他族群的不同之处,也正体现出了客家婚嫁的特别之处。与其他族群的婚嫁习俗相比,赣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没有包办婚姻的遗迹,它处处都表现出对青年男女的自由和意念的尊重。这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着很大的联系,也让我们发觉人权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以上这些便是我了解到的赣南客家婚嫁习俗,很有趣、很让我觉得浪漫。从古自今还保留着这些令人感叹的习俗,而且还保存得这么完整,很难得!
(二)参考书目及书刊:
1、董励.客家.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2、房学嘉.客家民俗.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谢重光.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 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4、丘桓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8.5、刘锦云.客家民俗文化漫谈.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98.11.6、张祖基等著.客家旧礼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6.7、廖晋雄.广东始兴县客家婚嫁风俗调查.客家研究辑刊,2007 第1期.
第四篇:客家订婚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家,女大当嫁。”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这个地方,男女双方要成婚,必须要有订婚这个过程。
出三月。当女孩已经长大,到结婚年龄时,女孩的父母就会将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过去是用一张红纸写上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客家人称三月,如今一般人不写了,只是口头告诉媒人或熟悉的人)告诉做介绍的人。介绍人将女孩情况告诉周边的媒人或熟悉的人,看有否男孩要找婚的。如有,男方父母将对方女孩的生庚拿给算命先生去算,经算认为男女双方“相生相合”,这时男女双方就可以见面互相认识了。
相识。相识就是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男女双方见面互相认识,必须选择好的日子。选择双方见面的地点一般不在男女双方家中,而是选择街上的酒店或商场等地方。双方相互见面后,男方应给女方一个红包(客家人称这是男方给女方的果子钱)如在酒店,也可以吃吃点心,双方谈谈话。以后通过双方接触联系一段时间,如果双方都认为谈得来,对双方各方面的条件,双方都满意,这时已水到渠成了,便可以选好日子订婚了。
出发。订婚这天,必须选择好的日子,并将时间提前告诉女方父母,好让她家作好准备。男方家要买猪肉、桔饼、五色果子、香烟等,带上三至五个人,上午到达女方家中。到了女方家门口时,她家父母及兄弟叔伯会一起出来门口迎接,并接走东西,迎着他们一起进入女方家中。
协商。当男方的人进入女方家中后,双方互相递烟,并叫男方来的人洗手后先喝茶,接着便端上点心,让大家一起喝客家美酒,便于双方父亲、媒人(也称介绍人)及兄弟叔伯一起协商嫁娶的有关事宜。一般是聘金(也有人称抚养费)和给男方的“回奉”及给女方做衣服的款这三大类为主。
订婚。经媒人及双方父亲、叔伯一起协商,双方都满意后,便可以开始写礼帖了,礼帖一式两份,礼帖写好后,把两份礼帖放在桌子上,将男方带来的银圆、钞票一起压在礼帖上面(客家人称这叫压礼帖)然后由女方父母清点银圆及钞票,旁人在周围看着。清点好后,由负责写礼帖的人,将一份礼帖交给男方,并说:“祝你周年生贵子,人丁兴旺!”另一份交给女方父母,也说:“祝你周年做个响婆婆响外公(响,表示女儿生男孩)你家也人丁兴旺!”接着男方父亲给写礼帖的一个红包,并给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发红包。男子要送给女子一个大红包(客家称这是见面礼)礼帖压下后,表示男女婚姻已定,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这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无比欢快之中。
吃鸡腿。订婚后,表示男女双方已成为夫妻了。女方家的母亲要亲自端着刚宰的新鲜鸡腿给新女婿吃,并说:“祝你们夫妇偕老、子孙满堂!”同时也端给男方父亲一碗鸡腿,并祝他:“周年做响爷爷,人丁兴旺!”然后在场的人一起吃午饭。
回赠。男方在离开女方家之前,女方父亲要包给女婿一个银圆(现在也有人送金戒指的)母亲也要给女婿一个红包或银圆。女方家要送给女婿一顶福帽、一条福裤、一双福鞋(表示从头到脚,有头有尾)两枚针,一枚穿上红线一枚穿上绿线,并缝在新布上,表示一针穿一线,一女配一夫。一大包喜糖。男方带来的猪肉回一块,必须有骨头的。表示男女骨肉亲。还要包上茶叶、豆子、芝麻、米、盐合五样(表示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给男方家做订婚擂茶之用,这些东西装成两个袋,让男方带回家中。
这些东西准备好后,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及在场的兄弟叔伯,便高高兴兴欢送男方的人回家。这时,回家路上的男方一帮人,为他找到好媳妇而高兴地议论着,而女方一伙人为女儿嫁到好老公而高兴得合不上嘴。反正这时,不管那方都异常高兴、都喜笑颜开。
第五篇: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行嫁与接亲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
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拜堂与闹房 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
入夜,青年宾客相聚新娘新郎洞房,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直到淋漓尽致为止,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婚嫁礼仪遂告完毕。
婚后的第三天叫“拉三朝”,新郎新娘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兄妹,一表孝心,二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