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时间:2019-05-15 14:0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第一篇: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永定客家风俗,即沿袭不少古代中原文化遗风,又逐渐形成多姿多彩的风尚习俗。客家先民辗转南迁,身无长物,傍无凭籍,所到之处,多是乡曲荒丘。为适应新环境,他们建造土楼合族聚居,男立家创业,女勤耕苦织,团结互助,坚忍不拔,创造生活,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美德。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民风民俗也发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下就永定客家人的婚丧喜庆习俗,作一些简略介绍。

婚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配,在封建社会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还把“门当户对”和“生肖相合”列为重要条件。婚后家庭夫妻间的分工,一般为男主外,女主内,而妇女的职责更为繁杂,她们“日未出而操作,日已入而未息”。除生育子女外,诸如“园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柴担水桶”、“推砻踏碓”和“洗洗荡荡”等一系列的繁杂家务,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分内活。客家妇女向来天足,是强劳力,具有勤俭持家,刻苦守业的本色。以前,农村多是买卖婚姻,身价低者数百元,高者上千元(银元)。有钱之人,可以娶三妻四妾,而贫寒人家,娶妻难的现象又相当普遍。于是,有的父母极早为幼儿收养幼女,以便长大后与儿子成婚,因此形成养童养媳的风气。以往婚俗,基本保留古代中原的“六礼”遗风。男女成亲要经过如下程序: 议婚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务要互不相冲,经彼此家长同意,始行议婚。

纳吉男家以饰物、银币送往女家,俗称“送定”。

纳征男家备礼仪、聘金送往女家,而女家备婚书回聘(一式两分),两家签名,各执其一,俗称“结合同”。

请期男家把择定的婚嫁日期,具“请期贴”送女家征求意见,而女家回以“允期贴”表示赞同,俗称“送日子”。

担席婚嫁前一天,男家备猪、牛肉及有关礼品和鼓乐队随轿往女家迎亲。俗称“去轿”。

出阁婚嫁之日,新娘哭别亲属乘轿到男家(嫁妆随行),由新郎引新娘入门,先拜田地,次拜翁姑(一般只设虚席),然后夫妻交拜而送如洞房,男女丧偶或离异而再婚时,他们的地位,景况迥然不同。男子再娶叫续弦,一切都可按旧礼正常进行。而女子再嫁,则被称作“二婚亲”而低人一等,既不准乘新娘轿,也不得在娘家的住所出大门。

1950年颁布《婚姻法》后,提倡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反对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和禁止养童养媳,从而逐步扭转男尊女卑的观念。男女结婚的礼仪也有很大的改变,凡具备结婚条件的男女,在资源原则下,经向政府部门登记取得结婚证书后,金婚形式,一般也尽量去繁就简,特别在机关职工中,大多只举行小型茶话会或旅行结婚。农村结婚,注重聘金,追求高档设备,讲排场摆阔气,大摆筵席,收受贺礼之风仍然存在。生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民间普遍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但也有些人感到“多子多牵连,少子似神仙”。尽管看法不一,而中难请女的观念却是一致的。人们有子无女并不着急,会以“生女陪钱货,无女也得过”做自慰;要是有女无子,就产生“无后”之忧,感到家门不幸,总是想方设法弥补这一缺陷。于是有

花钱抱养子的,有过继侄子为子的,也有招女婿为嗣的。目的是为了承宗接代,死后有人祭祀。现在,提倡优生优育,男女同工同酬,子女既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也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妇女还享受分娩假的优待。因而逐步扭转男尊女卑的旧意识,人口素质也得到不断提高。特别在职工中,不分生子生女,“只生一胎”渐成风气,各乡还相继创办“敬老院”,逐渐实现“老有所养”。

妇女分娩称“做月”,生男称“添丁”,生女称“添口”。不论严寒酷暑,产妇在一个月内额部要扎上头巾,以防风寒。沐浴之水,要加入布荆并煮沸。佐餐的肉食或禽蛋等营养品,概须配上麻油、炒姜和家酿酒,而忌青菜和凉性食物。

婴孩出生后三天须沐浴,称“洗三朝”;一个月称弥月,要备牲仪酬神,“喊鹞婆”。襁褓中,婴儿上身穿和尚衫,下裳用围裙,4个月才穿裤,周岁才穿鞋,教以学步。

男孩出生,有许多习俗:满月时,要设席宴客,请首宾为之开斋(每动用一食物,要念一句吉利语做祝词),并请长辈命名;周岁室,备文房四宝和算盘银元等物,摆在婴儿面前提供选择,以他第一次拿的物品来卜测他未来的前程。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要备新丁酒酬谢祖宗的“灵荫”和宴请族人,以示喜庆。

寿诞

永定各地的春联,到处有“福寿康宁”、“人寿年丰”一类的吉祥语。一般对常年的生日不甚在意,即使有“过生日”,也只是象征性地备一些忌惮、面食而已。要是“做寿”则看承重要的喜庆活动。亲友应备寿礼为之祝寿。

一般要60岁以上的人才有祝寿活动,其规模大小、仪式简繁因人而异。永定人祝寿有“男做齐头,女做一”的习俗,即男人60岁,女人61岁(余类推)。另外,也有人非别于31岁、51岁做身,可是41岁却不做此活动,因“四”与“死”有谐音之忌。

近年实行计划生育,出于钟爱,不少年轻父母都为自己的独生子女做生日,不过只是吃吃蛋糕、面条而已。

通常的祝寿活动为“酬神”,把长寿看作是天地所赐,所以要酬谢“神恩”。而酬神祝寿,均以子女的名义进行,借以表达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晚辈对长辈祝寿又称拜寿,一般只向厅堂正中摆设的“寿”字下拜而已。富裕人家还设宴待客,甚至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寿仪必备面条,取其象征长寿之意。主家的回礼,要有一束()丝,寓意根本稳固。

丧葬

“人死土归”是永定民众的传统习俗,不分贫富贵贱,死后的遗体一律殓棺土葬,不少人客死他乡,也要运回故土安葬。因此,老人生前便备制棺材待用。远居海外的华侨,出于对故土的一连,暮年坚持还乡谢世者不少。人死后一般还立碑筑坟纪念。

人们一向对丧家具有同情心和热诚相助的责任感,做到亲帮亲邻帮邻,主动上门助理丧事,不讲任何报酬。因而闽书盛赞“永人吊死问疾,有相关之谊”。

办理丧事,男女有别,讣告中男死称正寝用青纸,女死称内寝用黄纸,寓意于“天青地黄”。终年在60岁以上称“享寿”,未满60岁称“享年”。其中有后裔者,用黑棺材,享寿70岁以上的,可用红漆棺材。产妇要是在分娩40天内亡故,出殡时要沿途牵线到坟地,有防止“落月鬼作祟”的迷信说法。

为妇女治丧,其娘家享有特殊的权威,往往有其决定丧事的规模。他们来去都得接受孝子孝孙伏地接送。要是娘家未到达,不得举行大殓(即盖棺)。

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同时不得梳洗和入席就餐。在周年内不宜探亲访友,端午节不裹粽,春节不贴红纸春联,不蒸糖粄,以示哀悼。

民间有“孝友会”(或“老人会”)的传统组织。它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入股形式建立建立的,为丧家提供一定物力人力,具有储备作用,至今仍有部分地方沿用。

受儒家“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影响,永定办理丧事教为费时费力。其治丧基本程序为妆、追、葬、祭。

妆为遗体梳头,洗抹和穿寿衣、鞋、帽、袜的,然后小殓(入棺)。追延请僧道为死者“追荐亡魂”,富裕户通宵达旦,有关亲戚友则备牲仪为之堂奠。

葬出殡前夕开始行大殓。大殓前,儿孙要跪请房长或娘家题写“溢法”。出殡仪仗除鼓乐外,有幢幡、花圈、挽联甚至有纸扎的金山、银山、金童玉女等。入土安葬后,还要“合火”(俗称送香火入祠堂)。

祭子孙定期上坟,分三朝、设七做周年。只有作完“周年”后,丧礼才告结束。在农村,许多人把丧事办得是否排场,当作儿孙是否孝顺的标准之一。

近年来,为改革丧葬习俗,创建文明新风,各地已逐渐接受“丧事简办”的要求。

第二篇:客家婚礼习俗

关于赣南客家婚嫁习俗的论文

摘要:客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在我们赣南地区分散着许多客家人,他们现存的风俗习惯许多有别于我们其他群体,但也存在相似之处。除了一年中重要的民俗外,还包括民间文艺,像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我对于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甚是好奇。这篇论文是我在参加了南康一个朋友的婚礼后选定的题材,是我觉得最为好的内容。

关键字:合八字;过聘;哭嫁;送嫁;拜堂---闹房;回门;送满月

正文:

(一):

一、婚前习俗:

1、合八字。“合八字”也可以说成是“传庚”,在现代则称之为“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后(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了。这第一道程序就已经吸引我了,对于接下来的也甚是好奇。我的朋友他们是通过交往后才决定结婚,但却也走了这样一道程序,想必这是必须要履行的规矩了!而,在我们老家没有这个规定,也没有与之相似的习俗。

2、过聘即订婚。相亲允婚之后,本来是存在一段“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的,而我朋友他俩因为是交往走到一起的,就直接省去了中间一段。女方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届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过礼是迎亲的第一步,也就是履行订婚手续,先由媒人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交换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姻就要重新考虑,通过换帖合八字后媒人选个日子带男方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男方要向女方送一笔重礼,礼金多少、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礼物一般都由媒人事先协商好.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良辰吉日准备迎娶,古代择日一般请星象学者或算命先生择日后来有通书和日历参照进行择日发请柬,由嫁娶者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虽然我只是从朋友口中得知这些关于过聘的内容,但和赣南客家婚礼习俗几乎一致,改变的很少。当你看到这里时,脑海里是不是和我一样已经在想象那样画面了?我们老家虽然也属客家范围,但习俗和礼数完全不一样,在婚礼时,难免我问东问西了。那些老一辈的人们都会很开心的告诉我,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二、婚事礼俗:

1、哭嫁。正日子那天,新郎随同唢呐手、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他们会带有一个木箱(我不知道该怎么称乎它,暂且叫它木箱吧),里面放有衣服、大葱大蒜、新娘的礼服和鞋,外边挂着一只大公鸡和鱼。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美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当新郎准备背新娘时,新娘跪在床上想她父母作揖,说了一句:“女儿今天就要出嫁了,很感激您们这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您们辛苦了!”。当时房里全是她的亲戚,我忍不住哭了。那个画面到现在我还是很清楚记得。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我们在这个程序里都玩开了,完全没觉得拘束。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我因为是她的好朋友,可以陪在身边。这期间,我看到全部的礼节。特别是注意到了由新郎背新娘出屋时的那个持簸箕的过程。簸箕必须是反过来,还必须是在之前就要涂有红色,这意味着什么呢?我没来得及问就随同新郎的队伍送朋友去了。因为她弟弟在外省当兵,没能回来参加婚礼。于是就由我和她小姑还有她小姑的儿子一同送嫁了。

2、送嫁。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我们会在刚才那个木箱里放进女方这准备好的嫁妆。有毛线鞋、休闲鞋、靴子等,也会放有水果和坚果,以便男方家那的人们路上渴了,或饿了。在客家人看来,这些东西越多,说明女方家父母很勤快,很心细。在送的途中我有一项任务,就是要帮新娘注意好红盖头,还有戴着的一条由花生、桂圆、红枣连成的“项链”。这只能由新郎新娘吃,其他的人都不可以。好像说是他们要早生贵子。因为路途遥远,我们到达男方家时天已渐黑了,下车后好多礼节都没能看清。只是依稀记得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我们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我们老家没有这样的习俗。我记得当新娘将分撒花生果等果品时,南方家亲戚们的孩子就会抢,这也意味着一种好的迹象。接下来便是就餐了。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那天晚饭,我是和新娘、她小姑他们一起在新房里吃。菜几乎是一样的,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菜叫“荷包肉”。在朋友家吃中午那次正餐时,这个菜放在桌子上后会有盘子来盛,而男方家却没有。后来才知道是不能吃的,而是用来送的。他们相隔很远,习俗便有了不同。有一句话叫做“十里不同俗”,看来在客家也同样存在。

3、拜堂--闹房。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自己看的古装戏电视剧,里面的情节跟当时几乎一模一样。我很是诧异,这种习惯怎么还会存在得这么完整!而,这边的正餐也和古时候一样,都安排在晚上。这让我甚是激动吧,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达那种情感!

4、入夜。青年宾客相聚新娘新郎洞房,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戏耍程度要看新郎平时在本村的为人、交友是否厚道。直到淋漓尽致为止,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婚嫁礼仪遂告完毕。这一项我没能参与,作为客人饭后便回学校了,有点遗憾!

三、婚后礼俗:

1、婚后的第三天叫“拉三朝”,也叫“回门”。新郎新娘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兄妹,一表孝心,二报平安。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2、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这婚后的礼数,在我们家也是有的,差不多一致。)

客家婚礼的习俗多,程序也多,于是给人一种繁琐的感觉。结婚程序、礼节是挺繁琐的,但却也给我们一种婚嫁重要性的认同感。这正是客家婚嫁和其他族群的不同之处,也正体现出了客家婚嫁的特别之处。与其他族群的婚嫁习俗相比,赣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没有包办婚姻的遗迹,它处处都表现出对青年男女的自由和意念的尊重。这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着很大的联系,也让我们发觉人权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以上这些便是我了解到的赣南客家婚嫁习俗,很有趣、很让我觉得浪漫。从古自今还保留着这些令人感叹的习俗,而且还保存得这么完整,很难得!

(二)参考书目及书刊:

1、董励.客家.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2、房学嘉.客家民俗.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谢重光.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 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4、丘桓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1998.5、刘锦云.客家民俗文化漫谈.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98.11.6、张祖基等著.客家旧礼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6.7、廖晋雄.广东始兴县客家婚嫁风俗调查.客家研究辑刊,2007 第1期.

第三篇:客家订婚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家,女大当嫁。”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这个地方,男女双方要成婚,必须要有订婚这个过程。

出三月。当女孩已经长大,到结婚年龄时,女孩的父母就会将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过去是用一张红纸写上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客家人称三月,如今一般人不写了,只是口头告诉媒人或熟悉的人)告诉做介绍的人。介绍人将女孩情况告诉周边的媒人或熟悉的人,看有否男孩要找婚的。如有,男方父母将对方女孩的生庚拿给算命先生去算,经算认为男女双方“相生相合”,这时男女双方就可以见面互相认识了。

相识。相识就是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男女双方见面互相认识,必须选择好的日子。选择双方见面的地点一般不在男女双方家中,而是选择街上的酒店或商场等地方。双方相互见面后,男方应给女方一个红包(客家人称这是男方给女方的果子钱)如在酒店,也可以吃吃点心,双方谈谈话。以后通过双方接触联系一段时间,如果双方都认为谈得来,对双方各方面的条件,双方都满意,这时已水到渠成了,便可以选好日子订婚了。

出发。订婚这天,必须选择好的日子,并将时间提前告诉女方父母,好让她家作好准备。男方家要买猪肉、桔饼、五色果子、香烟等,带上三至五个人,上午到达女方家中。到了女方家门口时,她家父母及兄弟叔伯会一起出来门口迎接,并接走东西,迎着他们一起进入女方家中。

协商。当男方的人进入女方家中后,双方互相递烟,并叫男方来的人洗手后先喝茶,接着便端上点心,让大家一起喝客家美酒,便于双方父亲、媒人(也称介绍人)及兄弟叔伯一起协商嫁娶的有关事宜。一般是聘金(也有人称抚养费)和给男方的“回奉”及给女方做衣服的款这三大类为主。

订婚。经媒人及双方父亲、叔伯一起协商,双方都满意后,便可以开始写礼帖了,礼帖一式两份,礼帖写好后,把两份礼帖放在桌子上,将男方带来的银圆、钞票一起压在礼帖上面(客家人称这叫压礼帖)然后由女方父母清点银圆及钞票,旁人在周围看着。清点好后,由负责写礼帖的人,将一份礼帖交给男方,并说:“祝你周年生贵子,人丁兴旺!”另一份交给女方父母,也说:“祝你周年做个响婆婆响外公(响,表示女儿生男孩)你家也人丁兴旺!”接着男方父亲给写礼帖的一个红包,并给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发红包。男子要送给女子一个大红包(客家称这是见面礼)礼帖压下后,表示男女婚姻已定,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这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无比欢快之中。

吃鸡腿。订婚后,表示男女双方已成为夫妻了。女方家的母亲要亲自端着刚宰的新鲜鸡腿给新女婿吃,并说:“祝你们夫妇偕老、子孙满堂!”同时也端给男方父亲一碗鸡腿,并祝他:“周年做响爷爷,人丁兴旺!”然后在场的人一起吃午饭。

回赠。男方在离开女方家之前,女方父亲要包给女婿一个银圆(现在也有人送金戒指的)母亲也要给女婿一个红包或银圆。女方家要送给女婿一顶福帽、一条福裤、一双福鞋(表示从头到脚,有头有尾)两枚针,一枚穿上红线一枚穿上绿线,并缝在新布上,表示一针穿一线,一女配一夫。一大包喜糖。男方带来的猪肉回一块,必须有骨头的。表示男女骨肉亲。还要包上茶叶、豆子、芝麻、米、盐合五样(表示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给男方家做订婚擂茶之用,这些东西装成两个袋,让男方带回家中。

这些东西准备好后,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及在场的兄弟叔伯,便高高兴兴欢送男方的人回家。这时,回家路上的男方一帮人,为他找到好媳妇而高兴地议论着,而女方一伙人为女儿嫁到好老公而高兴得合不上嘴。反正这时,不管那方都异常高兴、都喜笑颜开。

第四篇:客家闹洞房习俗

石壁一带的乡间,娶亲有一种闹洞房的风俗。闹洞房大致各地都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石壁的这种风俗不仅有趣,说起来还有板有眼,耐人寻味。

以前,不知是哪朝的皇帝,微服出访,他要亲自察访臣民的生活情况。有一天,他扮作一个乞丐路过石壁地面,刚好碰上一家迎亲回来的队伍,新娘子坐在花轿里,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后拥过村过寨,很是热闹。可是,离花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凶煞鬼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邪气风煞之类的东西,凡人、运气不高的人是看不见的,而皇帝是天子,自然是一眼就觉察出来;他担心这一家新娘子会出事,于是也跟着迎亲的人,进了办喜事的人家里。

石壁这地方人流动很大,不论谁家婚丧喜庆,总有数批乞客上门讨食。人们已经习惯了,都能够礼待他们,大户阔气人家,还专门在下厅专设一偏桌供乞丐们享受,还不时为他们加饭添菜。所以,皇帝化装成乞丐进了大门,也不介意,照样安排饭食酒菜。

以往,喜酒吃完了,客人都先后回家了,特别是家住他村无法留宿的客人,更是提早去了,一下就变得冷清下来。操办喜事人家也累了几天,客人离去之后,也开始打扫庭院了。新郎和新娘更不用说,早早进了洞房。这乞丐却留下不走,家人劝他走,他也不予理睬,在新房门侧的角落上睡着了。人们以为他是在等晚上的剩菜剩饭,也就没有撵他之意。

掌灯时分又是吃晚饭的时候,这乞丐打起竹板唱起歌来了,唱的都是祝贺的吉利词,惹得左右邻居都过来看热闹,唱到妙处叫好声不断,唱罢了,人家就赏他一碗酒,他便一饮而尽。

这家主人也十豪爽好客,今天又逢自己家办喜事,干脆就在新房里摆开桌来,让来瞧热闹的人进入洞房喝酒看热闹。

乞丐两杯酒落肚,说起话来更流畅,边打竹板边走到新娘新郎面前唱道:

一对新人入洞房,二人同心福寿长,三朝回家会娘面,四日早起下厨房,五子登科龙虎榜,六朝盛世家运昌,七巧织女会牛郎,八仙过海显神通,九九归一时运好,十数圆满天地长。

乞丐唱完之后,大家又喝声好,又给红包又给酒。接着,乞丐向这家主人要了半斤米,翻开内衣露出黄绫锦衣,剪下一角衣襟,再将衣襟布块剪成碎片,在床的四周边撒米花边喝彩:

撒帐东 一对夫妻好鸳鸯;撒帐西 二人恩爱不分离;撒帐北 三煞四凶进不得;撒帐南 永世其昌大吉祥。

洞房里,被乞丐逢场作戏,搞得热气腾腾,嬉声不断,好闹的人就找新郎新娘开玩笑,不分老幼不分彼此,闹成了一团。许多人都醉了累了回去了,乞丐也累了醉了,又回到那屋角睡了。大家看这乞丐气度不凡,又见他露出一角黄绫锦衣,红光艳艳,叫人十分吃惊,谁也不敢也不忍去惊动他。

那个凶煞鬼,早就随迎亲的人进了这家,躲进后厅的闲杂屋里,几次想出来,都被新房里的热闹气氛给逼回来,无法接近新娘子。直到新房的灯熄了,它才走到大厅上来,刚走到房门口,见皇帝天子乔装成乞丐睡在那里,又不敢跨过去,只在房外走来走去,无从下手。眼看天就要亮,凶煞鬼终于等耐不住,垂头丧气地走了。

第四天,乞丐要走了。他对村里人说,今后不论谁家娶亲,要闹房三天,撒帐喝彩要搞得隆重热烈。从此,抬新娘的花轿后边也多了一个兽头图像和一个镜子。据说都是这个乞丐交代要办的。后来人们知道这乞丐是皇帝天子扮的,就更相信金口圣旨的作用。因此,闹洞房的习俗到现在都没有变。

第五篇: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行嫁与接亲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

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拜堂与闹房 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

入夜,青年宾客相聚新娘新郎洞房,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直到淋漓尽致为止,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婚嫁礼仪遂告完毕。

婚后的第三天叫“拉三朝”,新郎新娘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兄妹,一表孝心,二报平安。

下载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我的家乡位于粤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始兴县,2011年,荣获“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汉族人口约占 97%,少数民族 3%左......

    客家礼仪、习俗之二

    客家渊源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

    客家婚姻习俗5篇

    客家婚姻习俗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南朝梁有《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说的就是嫁女:“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波不嫁女,哪得孙儿抱?”三明民间亦有歌谣曰:“五个......

    关于永定客家土楼的调研

    关于永定客家土楼的调研 通信0812 郑志勇 2008830056 摘要:土楼代表的远远不只是一种建筑。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导游词(共5篇)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导游词 一、随车导游解说词 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 首先,让我代表------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很荣幸为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