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度了解古代文人音乐认识真正的“中国风”
深度了解古代文人音乐,认识真正的“中国风”
也许你会经常听到所谓“中国风”的流行音乐,其中的韵律透露出浓浓地水墨色彩。但,这是真正的中国古代音乐吗?小编想,所谓中国风,并不是添加了一些中国乐器的元素,编写一些押韵的词曲就可以了。而是知识分子延续着几千年的音乐理念和情怀,从骨子里流露地艺术之美。今天,小编就带琴友走进古代文人的音乐世界,一起看看古代的音乐长什么样。琴乐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具备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人格美的文人音乐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都充分表现出诗情画意,孤高飘逸的文人气质和格调,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态度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中国传统文人音乐,就是带着这样的道德理想,凝聚着文人们的修养观念,追求着社会安宁与人际和谐。所以,在古琴的音乐创作中,我们能看到带有文人们的人格魅力的古琴作品。从大量的琴曲遗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文质彬彬”的中庸典雅、在“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周子通书·乐上》)中强调音乐的恬淡与平和以及“兴到而不气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徐上瀛:《溪山琴况》)的唱奏处理方式,均是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魅力,而苦心创造的艺术积累和艺术创造。意境美的文人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似乎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总是把曲谱写德工整规范,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一种相当口传心授的音乐。这主要和我们的文人音乐具有的那种意境美分不开。在中国古曲中,有许多看似模仿的标题,但其乐旨却不侧重写客观事物。如同西方的油画注重细节的真实,而中国的水墨画讲究写意、神似一样,诗词讲“言外之意”,美术讲“象外之象”,音乐注重的是“弦外之音”。古琴音乐,要求通过可感可闻的音响,传达出不可穷尽的意蕴;通过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体现内在的本质的精神。它不迫求对所咏之物的音响特征进行刻意地外在的模拟、而是借助炽烈的投入使之升华为艺术形象。《潇湘水云》便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乐曲无意于水声模,也不像船歌那样有摇荡的节奏型贯穿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吟糅绰注”的技法,用泛音的飘逸表现了云水苍茫问精神世界的凝思;用弹弦后共鸣体的余音袅袅,造成无人之境自然灵空的意境,以及按弦轻重中由一不稳定向稳定过渡、音过程中的强弱对比所透出的抚弦低叹的凄楚意绪。这是人化,艺术化,淡化,想象化的自然景观,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再如,琴曲《高山流水》,在淳朴静穆的音乐韵律中,表达一副矿远雅逸的艺术境界,模拟与折射出古人“峨峨兮若高山”、“洋洋兮若流水”的情绪状态。从音乐的意境来讲。是人与自然合一的一种意境。沈括说。琴“艺不在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梦溪笔谈》),苏璟的“鼓琴者心超物外”等等,都体现了这种艺术观。古琴艺术将宇宙、社会、人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反映出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美、意境美,以学求悟重妙悟的审美观,并通过妙悟达到“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古琴音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其中的文学和美学,在历史变革中,因表层和深层的原因,呈现出从功利色彩移位到隐逸色彩,成为“竹林七贤”型文人目送手挥的尤物,可以感到,在古琴音乐中蕴藏着自成机抒、一成风骨的艺术特点。总结文人们在古琴中所追求的,是基于知识分子对社会现象敏感的洞察和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对天地人文现象深刻的艺术领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夜船援琴》)这五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琴乐深刻超凡脱俗的理解,而“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更咏出了琴人的追求,诗人的追求。我们似乎感受到中国古代善良而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传统品质: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我们似乎也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善良而正直的知识分子对艺术美的特殊解释:徇情道性,崇尚自然。中国的文人音乐,也许从它诞生开始,就闪烁着它那高雅而超凡脱俗的光辉。几千年来,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旋律声声中,听到了自己心灵的激荡,也看到了人世的沧桑和世态的淡凉。他们尽管没有改造这个大千世界中的丑恶面貌的技术,但他们用古琴描绘着大好河山,寄情于大好河山。在这圣洁的文人音乐世界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并完善着自己的人格,更探索着自己脚下的征途。读完此篇,小编为古人的音乐修养深深折服。不知琴友有何感想?
第二篇:中国风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
第15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第三单元 《梨园金曲》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唱脸谱》
2、欣赏“中国风”风格歌曲
3、知道“中国风”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
京剧是我国国粹、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对这种艺术形式有所了解,但单纯地给同学们介绍、欣赏,并不能使同学们产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兴趣。
“戏歌”是一个切入点,京剧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种同学们接触较少的音乐类型,并且又有流行音乐的特点。通过“中国风”风格歌曲的欣赏,能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了解这类音乐特点的愿望。因此,本堂课选取了《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粉墨人生》、《东风破》、《苏三说》、《青花瓷》、《兰亭序》、《在梅边》、《盖世英雄》等作品,介绍“中国风”风格音乐“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股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特点,使同学们了解中国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2、通过欣赏“中国风”风格的歌曲,了解“中国风”音乐的特点(中国戏曲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1、能够模仿京剧韵味演唱《唱脸谱》。
【教学重点】
欣赏“中国风”风格的歌曲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了解“中国风”音乐的特点(中国戏曲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多媒体(录音机)
师:(播放《唱脸谱》音乐同学进入教室)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唱脸谱》吗?这种把中国戏曲和流行音乐的特点相结合的音乐有一个名字,还有没有同学记得?(戏歌——PPT出示)叫做(“戏歌”),而且代表作有很多:《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播放音频片段)„„这些作品既有我国传统戏曲的特点,有结合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这样的音乐形式一经推出,就让许多人产生了兴趣,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戏歌”。而这种音乐形式也就是“中国风”音乐的雏形。
二、新课教学
(二)“中国风”音乐风格
近几年来,不少原创音乐人开始创作带中国古典音乐风味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大量运用了古诗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
第15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词、古文化、传统民族乐器乃至戏曲音乐等各种民族元素,无论是音乐的文化内涵还是音乐元素的使用方式,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有人把这股音乐潮流叫“中国风”。代表人物有周杰伦、王力宏、陶喆。
(三)“中国风”音乐的发展
师:经过搜集,归纳总结,“中国风”音乐有“三古三新”的特点: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代表作:
1、里程碑——《东风破》——古今相参的辞赋
师:到周杰伦为止,中国风的曲风风格基本成型——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
诗词《东风破》
一盏离愁 孤单窗前自鬓头
奄奄门后人未走
月圆寂寞旧地重游
夜半清醒泪烛火空留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后酒暖思谁瘦
水向东流三春如梦向谁偷
花开却错谁家琵琶东风破
岁月流离不解时候
仍记总角幼
琴幽幽人幽幽
琵琶一曲东风破
枫染红尘谁看透
篱笆古道曾走
荒烟漫草年头 分飞后
(欣赏《东风破》)
在了解了琵琶曲《东风破》,欣赏了歌曲《东风破》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现在这首歌词更加言简意赅。古今掺杂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集成的是古辞赋的一惊,而不是语言习惯。也就是说。中国风对赐福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怀古的意境和古文风情操。
2、中古文化的渗透
比如中国风作品《苏三说》的词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将《苏三起解》的这段戏展开并描述了戏曲细节,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对真爱追求的执着,相互间是很有联系的,歌曲立意也在于此。加上歌手陶喆本人的歌词技巧也很出色,内敛而不张扬,很自然地将花腔带出来,而不是刻意地用花腔去套歌曲。《苏三说》这首歌曲,在以前叫R&B改唱,现在我们给他一个正名——中国风。原因在于它和古文化的联系,词作者巧妙的古今联系,配上精彩绝伦的一段花腔,让整首歌曲富有立体感。
(欣赏《苏三说》、《青花瓷》、《兰亭序》)
3、古旋律的融入(戏曲的加入)
有些“中国风”流行歌曲,从中汲取了中国旋律的精髓。另外,我们惊奇的发现戏曲中的长转音与现代R&B转音唱法可以很好地融合。
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错》,其中有经典的一句:花田里犯了错,请原谅我多情的打扰。大家印象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
第15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很深刻的是“请”字绕了十几个弯,一个字足足顶了很长时间。
《盖世英雄》一开始京剧净角念喊声“哇呀呀”和那段京剧净角浑厚的唱腔“霸气傲中原,王者扬烽烟,力拔山河天,宏威征凯旋”和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段奇妙的对比。
《在梅边》,则采用了昆曲元素,剧情和部分唱词旋律取自昆曲名段《牡丹亭》,“这厢是梦梅恋上的仙,那厢是丽娘为爱消香殒碎”,尤其是请了昆曲演员张军演唱其中的昆曲唱段,“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细腻的唱功和表演,使这个昆曲是很原汁原味的,而不是通俗歌手模仿的“昆曲”。优美细致的昆曲和急速绕舌的歌词,营造出了古典与现代的碰撞,突显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追求一方宁静与纯美的心理,进而表现了昆曲艺术的精致、高雅、脱俗。
比如信乐团的《one night in Beijing》这首歌。前面部分还是很正常的现代歌曲旋律,但到了高潮部分就选用了戏曲的腔调——“人说百花地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除此之外,古旋律还可以是中国民乐。
(欣赏《花田错》、《盖世英雄》、《在梅边》、《北京一夜》)
4.现代性的编曲
编曲体现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现代性,分为节奏和配器两个方面。首先,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节奏上看,其流行的节奏,能够把古老的旋律变得更加现代。现代节奏讲究低音,而中国音乐“戏曲、民乐”历来是没有“低音”这个概念的,就算节奏乐器也是高音的“滴滴嗒嗒”声。现在加入了低音的节奏点,让歌曲显得更加富有张力和融合性。新的节奏,新的低音点,算是中国流行歌曲的新包装吧。
5.中西乐器的配合
中国音乐应该起源于中国乐器,一个娱乐性的说法是“有了好听的乐器,人的声音才能从说话变成歌唱”。中国乐器种类繁多,单一乐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中国乐器都是一般作为主旋律运用,在旋律的编写上要花更多的时间,要请老师录制真乐器;中国乐器要用得精,要跟西方乐器融合在一起。如吉他,钢琴,弦乐等,在中国风作品里面是不排斥的,但是不能成为主角。
如:羽泉的《辛弃疾》。这首歌里大量尝试了西洋乐器和中国古典民乐结合编配,一些在流行音乐中极其罕见的乐器也天马行空地组合在一起。摘选辛弃疾的词,用摇滚乐的方式来表现,整首歌显得更加气势磅礴,加上中华民族音乐的前奏,使整首歌显得很“中国”,另外间奏中的那一声宝剑出鞘也使得整首歌更有中国味道。
6.新唱法的加入
陶喆演唱的《望春风》,歌曲演绎上用灵歌的形式表现,给“中国风”音乐带来了新思路。而《月亮代表谁的心》在原歌曲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半的新旋律,成为一首新的原创作品,陶喆演唱时展现的是新唱法,当时对这样尝试的反应是震撼的。这些旋律的处理方法在以前的流行歌曲中是很少见的,如今结合R&B转音,中国戏曲旋律又有了新的市场。
(四)“中国风”音乐的影响——“中国风”本身存在的文化谬误及其社会反应
2008年央视春晚,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整场晚会的一大亮点.但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却指出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曾见过。”当然,方文山虽然贯通古今诗词,但依旧属于非专业人事,出现这种错误应当“纯属正常”,毕竟歌词属于艺术创作,从某方面而言,创作不可能与生活甚至历史完全一致。因此,在周杰伦的《龙战骑士》专辑中,方文山作词的《兰亭序》,内容与中国书法无任何关联,只是借中国书法名篇为歌曲增添“中国风”。但吴克群拍摄《老子说》MV却使用孔子的画像;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
第15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作者是朱自清。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不仅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媒介的发展,使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即使存在语言区别,流行音乐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即“可视音乐”(原称“电视音乐”简称MTV或MV,即MusicVideo)仍能达到“音乐无国界”的传播效果。以镜头的组接配合电脑绘画、视觉特技等现代科技手段,加上服装道具等精心布局,将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直接转化为视觉符号。为观众制造出切合音乐内容的情景世界,加速了受众对于流行歌曲本身的认知与接受。“中国风”的文化韵味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传递给观众,不仅仅是华人,使用其他语言的受众也可能通过“中国风”音乐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人为的疏失却造成了受众对中国文化认识的谬误。特别是年轻群体本身对“中国风”音乐抱持尊崇的态度,很可能因此以讹传讹,扩大了错误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传播,这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
周杰伦的新歌屡屡入选爱国歌曲、小学教材,甚至成为中学考题等等。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风”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谬误也令我们担忧其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对整个文化教育传播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风”音乐浪潮的双向效应,值得我们警惕。
三、课堂小结
如今,随处都可以听见音乐。的确,音乐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快乐的时候可以听音乐,悲伤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可以说,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对于这段“中国风音乐”的潮流,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风音乐”不是对中国元素的简单拼贴,它与符号无关,与时尚无关,却是与中国人的精神源流和现实苦乐密切相关。
第三篇:中国风音乐赏析
音乐鉴赏课结课论文:
中国风音乐赏析
学院:****学院 班级:**级测控*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徐熳 首先感谢徐老师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教诲。
我感觉音乐鉴赏是一门需要用心来学习与体会的课程。最近几年,人们常说人心不古。新一代年轻人甚至整个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浮躁的风气。以我的拙见,社会风气的演变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变革。而西方文化井喷式的涌入,一种不“淡定”的风气就此形成。人人急功近利,然而收获的与自己内心的焦灼却成正比。音乐,尤其是中国文化那种淡然忘我、幽静恬淡境界的音乐也许是缓解内心焦躁与现实压力的一杯清茶。
可喜的是中国音乐在世纪之初有了革命式的进步,这种进步是我们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亲切自然,并且我们自己有意无意的正被这种潮流所影响。听到这种乐曲就会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这些东西深深打动着我们。我们爱并喜欢着,喜欢着那一首首“搀杂”着京剧、黄梅戏,唢呐、二胡,琵琶,笛的中国风。昨天,它们似乎刚刚离我们远去;今晨一觉醒来,又仿佛赫然站立我们身边„„
带给我们这种感受的正是中国风歌曲,她的亲切与自然,是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的。因为她的取材、唱腔、她的旋律都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说到中国风,就不能不提周杰伦。这是一位出道初期争议很大,但是多年以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带来革命性影响的艺术家。他“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周杰伦的出现打破了亚洲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百度百科对他的评价。不管怎样,就中国风的定义来说——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曲风偏向传统的东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东方乐器,通曲音调婉转,回环,有一种传统东方的美感。周杰伦的《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因为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此外还有《发如雪》,《菊花台》。其他之前产生的作品,还是一种近似中国风形态,一种探索怀旧的尝试(如,后窗,十面埋伏,双节棍,等);中国风词风注重语言的简洁,精炼及语境的意用,用一些诗词文的化用,通过汉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来以表现曲的意境,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
中国风兴起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如:《发如雪》等歌曲曾被各国歌手翻唱、外国驻华领事馆官员曾经献唱《东风破》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周杰伦的中国风融入戏曲和民族等元素,加上娴熟运用各种乐器加以配合,也造就了他多样的音乐曲风。传统的中国风带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产生含蓄、优雅、轻快、忧愁等歌曲风格,如《菊花台》、《青花瓷》等。歌词内容上,主要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有中国武术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瓷文化等,正如周杰伦在访谈中一直强调的,“我们不要崇洋媚外,我们老祖先的辛苦不能白费,我们要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周杰伦希望通过音乐传播中华文化,其中弘扬中华瓷文化的《青花瓷》最赋有韵味,在外国人看来“China“即是瓷器又代表中国,歌词中无不透入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所在。在唱腔方面,周杰伦不再像任何人一样以伴奏修饰人声,恰恰相反的以人声来修饰旋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弥补某些押韵的缺陷,如中国古诗般给听众以朦胧的美,像一种乐器一样融入歌曲中多样的表现出来。
而这种“返祖”式的创新,不仅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更多的是巧妙的文化心理使得中国风音乐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以下列出周杰伦中国风的一些作品与赏析。2003.7 专辑《叶惠美》
《东风破》:中国风的分水岭!奠定了中国风的标准!
《东风破》是中国风歌曲类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是最标准最完整的中国风歌曲
代表作,浑然天成的旋律,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词风,仿佛真有首宋朝传世的词牌叫《东风破》!中国
风在周杰伦诠释下已独具特色!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
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2005.11 专辑《十一月的萧邦》 《发如雪》
继“东风破”后再登巅峰靓作!歌中演绎中国传统色彩是短诗,继续走五音宫调路线,延续了《东风破》中式古典的哀怨婉约,RAP儿话音的加入使音乐层次更丰富
2006.9 专辑《依然范特西》 《千里之外》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是谁为尘世灰暗的色调铺上了一层面纱,让我们看不清世间的风雨?那沾满露水的风铃依旧发出响亮的碰撞声,却没有了年少时的清脆,那份炽热,都如秋风般萧瑟的逝去。
2006.9 专辑《依然范特西》 《菊花台》
凄凉婉转的意境,而感伤却不颓废的淡淡忧伤更是绝妙,一曲终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7.11 专辑《我很忙》 《青花瓷》
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2008.10 专辑《魔杰座》 《兰亭序》
因典于书圣王羲之的名作,很细腻,曲中透露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而这些幽静恬淡的中国风歌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词曲作者的灵感不必再囿于现代人的感情,歌词得以免于低俗化﹑口水化。并且中国风歌曲不仅向亚洲其他国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更使得新一代年轻人对祖国产生了文化认同与崇拜,中国风歌曲第一次被中国年轻人广泛接受,也使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流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创作思路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曲原创人在华人音乐界的地位。
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音乐的变革与进步深刻的影响着身在地球村的每一个人。而中国风的开创,定会继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以上即我结合课上所学的切身体会。
最后再次感谢徐老师带给了我们横贯古今、纵穿中西的音乐之旅。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第四篇:小议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
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
《叶蕙美》里的《东风破》 《十一月的萧邦》里的《发如雪》
《依然范特西》里的《千里之外》、《菊花台》 《我很忙》里的《青花瓷》 《魔杰座》里的《兰亭序》
《跨时代》里的《烟花易冷》
以上才是真正算得上是中国风的曲目。
周杰伦在《叶惠美》中推出的作品《东风破》,是第一首完完全全符合“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6大标准的中国风歌曲。歌曲全方位的带出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周杰伦的歌声奠定了中国风歌曲的基本唱法,方文山也对中国风歌词的古意新填奠定了他的坚实基础。
到周杰伦为止,中国风的曲风风格才基本成型——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歌曲中带一些古典词句的其实并不能算是中国风歌曲,只有符合“三古三新”6大标准的歌曲才能叫中国风歌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的中国流行乐坛仍被证明是正确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流行乐坛在真正意义上确立起来后,经过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潮,后又进入以邓丽君为代表的台湾情歌阶段,在八十年代末流行音乐的元素同中华民族音乐元素结合后刮起了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西北风”音乐,使国人注意到,只有将自己独特的民族元素呈现出来才能在当代乐坛取得一席之地。90年代末流行乐坛出现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式不同,内容迥异的歌曲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新歌、新人层出不穷。2000年,在这种形式下周杰伦作为一名新人开始展露头脚。2000年《娘子》初次表现周杰伦曲风的与众不同,把当时的人们听的目瞪口呆,2001年《双截棍》,2002《龙拳》那种一呼百应,号召大众树立起自己是中国人的思想再次引起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强烈反映。由此,周杰伦便在广大青少年心目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在他7年的歌曲创作中,逐步确立起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风”音乐,并一直延续这种音乐形式的创作。不论是《东风破》、还是《菊花台》、《千里之外》以及新专辑中的《本草纲目》都试图以发散“中国味”来吸引听众,并因此取得成功。本文试以周杰伦中国风音乐特点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做以评论。
一、周杰伦“中国风”音乐的特点
“中国风”音乐是在近些年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其概念性的界定有两种:
“中国风是指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达到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氛围的歌曲风格。它是由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
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
“‘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 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 ; 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者传说故事。”
以此来界定周杰伦的音乐可以得出其具有“中国风”性格的音乐有13首分别为《娘子》,《双截棍》,《龙拳》,《东风破》,《双刀》,《将军》,《乱舞春秋》,《发如雪》,《四面楚歌》,《霍元甲》,《千里之外》,《本草纲目》,《菊花台》这些音乐明显具有一些特点:
1、旋律特点。
“中国音乐是旋律音乐,这种旋律的主要色调是单纯,柔美,秀丽与娴静,琴声不是在剧烈的舞蹈中而是在静静的凝望中断裂的。”在周杰伦音乐创作中也似乎逐渐明白了这一点。早期《双截棍》是一首具有爆发力的R&B说唱式歌曲,周杰伦那含糊不清的语句使人只能将注意力放在旋律之上,“旋律本身是口语的最重要的形式,‘说出来’的旋律是发音不清的语言,但这种旋律却是活泼的,热烈的,激烈的语言,它包含了比词语本身大一百倍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双截棍》在当时所引起的影响是很大的,成为了周杰伦红极一时的代表作之一。但是随着周杰伦创作的歌曲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似乎也越来越发现这种形式相对简单,旋律起伏不大,歌词模糊不清的歌曲,在广大听众失去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便慢慢对其丧失了兴趣。为此,周杰伦音乐的风格也逐渐向旋律缓慢,悠美,吐字字正腔圆靠拢。以表现到2003年时《东风破》已经有了初熟的美好,而2005年的《发如雪》2006年的《千里之外》、《菊花台》都成为了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的代表作。
2、具有中国古典意境的歌词。
周杰伦“中国风”歌曲大部分是与方文山合作而成,方文山所创作的都是具有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歌词。《菊花台》“微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描写出那份“寂寞了无痕”式的悲凉情感,符合“中国文化更注重、表现意境和内涵,讲究‘神韵意’的表达注重内心体验”的要求。《东风破》从名字上看就很具有古诗词韵味,“破”是写词的一种手法,即刻意打破原先词牌的节律,曲破,是指一种词调。宋代有“曲破”一说,《宋史·乐志》载太宗亲制“曲破”二十九曲,又“琵琶独弹曲破”十五曲。而“东风”应该是借代或有另指。歌曲描写出一种欲述还留,不忍触碰的美好景色,把“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意境说,„„一种从有限内容进入到无限人生的整幅画景” 表述无遗。除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式的歌词以外,周杰伦甚至还尝试将中医学的药名融进歌词。以其尽可能扩展中国元素的范围。对于《本草纲目》周杰伦说:“这首歌里面有很多中药名,希望大家好好听。现在到处是哈韩,哈日,其实我们自己有非常优秀的文化,我们应该更关注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可以看出,在周杰伦音乐的曲调与歌词的搭配上,他试图将二者完美结合后,产生出一种新的意向,——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以新的方式传达出来。
3、民族乐器的巧妙融合,京剧唱腔的运用。
在周杰伦“中国风”音乐中,除了复古的曲风和诗词化的歌词外,另一个构成中国元素 的成分就是民族乐器的使用。二胡,大鼓,笛子,琵琶,葫芦丝,钹,木鱼,古筝,箫这些乐器充分代表了中国化的概念。运用它们来演奏民族化的旋律,把内容与形式很好的结合起来。二胡的音色擅长表现悲哀的人与事,名曲《二泉映月》就体现出那种落寞的忧伤。在《东风破》中二胡的使用,恰如其分地把那种哽咽悠长的思绪一下子表现出来,仿佛是一个在月下独思的人,回忆起过去那令人怀念的美好时光时,所流露出那份现时的孤独与寂寞,把中国古典意境说充分体现了出来。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在周杰伦音乐中也没有被忘记。《霍元甲》中周杰伦试图以典型的京剧唱腔来表现典型的中国人物——霍元甲,而用土生土长的中国式唱腔来表现土生土长的中国式英雄是最合适不过的。以古老的唱腔来诠释新的音乐的形式,成为之后许多人模仿的对象,信乐团《one night in Beijing》也是效用这一方式而取得音乐上的突破。
二、周杰伦“中国风”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
当代流行乐坛风起云涌,而周杰伦能在此时开创“中国风”音乐并取得巨大成功是值得思考的。之所以这类音乐被称为“中国风”,是因为它们融入了具有中华民族化的音乐元素。“民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的一种传达媒介或外化形态,它的力度,频率,周期等恰好同本民族审美心理的律动相一致。物理的力(声波)同心理的力(审美习惯)二者取得了高度的和谐,因而能够激起本民族听众的审美愉快”。这些具有民族化音乐的元素包括使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大鼓等,运用民族唱腔,如京剧。将这些民族元素融入到“民族化旋律之中,这种民族化旋律是通过本民族熟悉的音阶,调式及线条起伏的轮廓传达民族感情。它是本民族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这种旋律形式之所以激动人心,能够引起本民族普遍的共鸣,秘密就在它的旋律线或者音响结构同本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之间发生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与共振’” 而这种能够引起异质同构的具有中国元素的音乐因此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对其产生了一些影响。
1、强调音乐的直接审美功利作用。
海德格尔在《诗语,语言,思》里一再提醒现代人“要学会聆听”,“一般说来,优秀乐曲除开在旋律高低等方面应有较丰富的变换以外,特别在响度方面也应有起伏变化,对人的心灵所起的‘刺激’作用与‘抚慰’作用也应是交替进行的。”周杰伦的《菊花台》《千里之外》以及之前的《东风破》《发如雪》等都属于旋律舒缓,悠扬类型的音乐,听者能够从中放松心情,引起心理共鸣。“音乐心理治疗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庞特威克仔细研究了心理共鸣理论,认为音乐通过音响的和声系统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缓而平稳的音乐使人安慰,而宏亮,欢快的音乐则使人激动,振奋。”“研究表明正确的音乐能消除病人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能享受到的感觉和体验的领域,还能使听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青少年对于古典音乐常常认为是“太深奥”无法理解其深刻的寓意,而对流行音乐的欣赏则不需要有太多音乐背景知识,而只需停留在感官刺激上。因此青少年大多喜欢听流行音乐。据笔者调查问及为什么喜欢周杰伦音乐,大多数人的第一回答为“好听”,其次是“旋律优美”最后是“心情放松”,而以上提及的“中国风”音乐也较多属于一种给人第一感觉是安静,舒缓的。因而大多数人喜欢周杰伦音乐并没有什么具体理由只是凭借第一感官刺激(好听)进而引起心理放松,最终带来快乐的过程。在前一段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不少电影院的管理人员表示,以往放其他电影是,当电影结束后开始播放片尾曲时,大多观众都已经开始离座,去发动汽车,而在这次却另人惊讶的“几乎所有观众都在安静听完周杰伦那忧伤感人的《菊花台》之后,才起身离去”。因此不难看出周杰伦的音乐对
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避风港,暂时会让人忘却世间喧闹的,烦乱的事,表现出音乐所具有的直接审美功利作用即“安抚性”。
2、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
柏拉图认为,在所有的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更为重要,音乐在表现人的心灵特质,培养学生建立审美意识方面更具有直接性。笔者在大学本科实习期间,曾上过一堂民族器乐欣赏课,当为同学们展示一系列民族乐器并告之这些乐器都在周杰伦音乐中使用过之后,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很快记住每样乐器的名称与音色。因此,笔者认为,暂且不论青少年对周杰伦音乐中的民族乐器的喜爱是否带有“明星效应”之嫌疑,单从周杰伦大胆将民族乐器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后取得巨大成功,对当代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看,并无不利。让当代被各种西方思潮充斥的青少年能够了解本民族,体会本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从而喜爱民族传统的音乐。而且,这也是对当代流行乐坛中“西风渐盛”做了有利的回击。“我每张专辑里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这不仅是周杰伦对其歌迷的承诺,而且也是其热爱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也许,有人认为周杰伦“中国风”音乐实属是一种“打着老祖宗的招牌”而进行的创作,不足为其称颂“也称不上什么所谓的爱国”。但是,笔者认为爱国爱民族正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将其融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思想中,至少从小事做起,总比什么不做好的多,也许那些对周杰伦“中国风”音乐不以为然的人来说,将老祖宗的东西摆上贡坛,比把其运用起来要好的多吧。
3、引领适宜的音乐欣赏方向。
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过程来看,都会有一个“追星”过程,但这个“追星”其实是一个“人格转嫁”过程。青少年在通过欣赏歌手一些歌曲产生共鸣或取得好感之后,就会喜爱该歌手并把自己理想化的观念转嫁到该明星身上,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这个观念中“完美”的人又会反过来对青少年本人造成影响。所以明星对青少年所产生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喜欢不同的明星,也是青少年所表现的不同的人格肯定,也是体现不同的审美观念。例如喜欢摇滚、重金属音乐的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往往更体现出一种激进,热烈的性格;而喜欢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则更加注意循规蹈矩。通过歌手的歌曲也会引领青少年的审美趋向。周杰伦的“中国风”音乐就产生了这些影响。通过在音乐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青少年在聆听其音乐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在最激进的青春期阶段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感,并培养起其最初的审美观念。
综上所述,当今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充斥着青少年的耳朵,究竟青少年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但是总的来说那些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并且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传统知识的音乐,我们都应该提倡。2005年周杰伦的《蜗牛》就因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而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的100首爱国歌曲。因此,像“中国风”音乐这种能够对青少年起到正面影响意义的流行歌曲,我们都不能忽视。运用青少年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形式,向其传达正确的思想内涵,对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天后宫最具中国风
古迹寻访——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天后宫最具中国风
4月中旬起,青岛开始进入旅游旺季。伴着海上吹来的风,到前海古色古香的天后宫里游览、祭拜的旅客也一日比一日多起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如今已经544岁的天后宫奏响的必是宫商角徵羽演奏的纯正中国古乐。
即使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来到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的天后宫,扑面而来的仍是明时建筑这片庙宇时烧制的青灰色砖瓦和500多岁的银杏树无言诉说着的历史沧桑。这个现有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房、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其中正殿、配殿、厢房在明成化年间就已建成后虽经多次修缮,仍不改原貌。正殿内供奉天后——妈祖,正殿两边分别为财神殿和龙王殿。
正前门天后宫入口处即为戏楼,二层木质结构,戏楼是天后宫内唯一琉璃瓦盖顶的建筑,而且还经过苏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天后宫戏楼大梁的包袱画绘有金陵十二钗等红楼人物,以及神话传说“吹箫引凤图”、“敦煌飞天图”等,楼下是民俗陈列场所,楼上是演艺场所和茶座,可以休息品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他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目之所及,青瓦青砖飞檐斗拱,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型风貌。
据史料记载,天后宫建成之时同时建有戏楼。但是二百年后戏楼倒塌,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戏楼。山门内的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的《募建戏楼碑记》中写道:“窃闻青岛开埠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天后宫旧有戏楼,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
作为岛城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戏楼,在建成之初,就是青岛口的演艺中心。特别是正月里,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齐聚天后宫,听大戏赶庙会,积久成俗。据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记载:“每届新正,群集天后庙,焚香祝祷,年复一年,代代如此„„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络绎,杂耍、小场、大书、兆姑、梆柳、秧歌、江湖把式无所不有。”史料记载文字虽简,但足以让人想象到当时的热闹场景。
2006年,天后宫庙会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定名为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此后赶庙会的人也逐年增加,如今已形成惯例,连年举办。而在除夕夜的“撞钟”也成为天后宫庙会最有特色的迎新年仪式。2011年,天后宫庙会即将迎来第13届“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适时在这个三米多高的古戏楼上,传统京剧折子戏、魔术、川剧变脸等民俗活动又将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