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知道”“认识”“了解”在对外汉语中的区别
浅析“知道”“认识”“了解”在对外汉语中的区别
摘要:“知道”“认识”和“了解”都属于知道类动词,但具体内涵和用法有着细微差别。拟从语义、语法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三个方面分析说明这三个词存在的细微区别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针对语料库中的错句,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
关键词:知道;认识;了解;对外汉语;偏误分析
“知道”“认识”“了解”都属于知道类动词,但存在着细微差别,关于这三个词之前也有一些研究:展飞《基于偏误分析的对外汉语“知道”类动词研究》、田小瑞《关于“知道、认识、了解”的一点思考》、吴玮《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辨析――知道、了解、认识、理解》、周慧莲《面向留学生的知道类动词教学研究》等。本文采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这三个词的特征,试从语法和搭配方面详细阐述这三个词,并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的偏误例子具体分析,得出针对留学生偏误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语义方面的差别
(一)“知道”“认识”“了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三个词的解释为:
[知道]动词,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①他知道的事情很多。②虽然他没明说,我也知道他的意思。
[认识]①动词,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我认识他。②名词,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感性认识。
[了解]①动词,知道的清楚:只有眼睛向下,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②动词,打听;调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去了解一下。
通过《现代汉语词典》对“知道”“认识”“了解”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出“知道”和“了解”只有动词词性,而“认识”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就语义来讲,这三个词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知道不一定认识,认识不一定了解。即“知道”是最浅一层的对事物的认知,“认识”和“了解”则更深入。例如:当你说知道某人时,你可能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并未真正见过他甚至跟他有更多的接触。当你说认识某人时,首先已经暗含你和他有过一定的交往,或多或少。但你与他的关系可能并不亲密。当你说了解某人时,前提肯定是你与他认识并且你对他的习惯爱好等都很熟悉。此时你们的关系可能很亲密。“了解”侧重于“了”还强调对过程、原因、现状的了然,进而引申出通过调查、询问的方法把事情弄清楚。
(二)本质特征
采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这三个词的特征:
知道:[持续性-位置+ 话题标记+ 重叠-]
认识:[持续性+位置-话题标记-重叠+ ]
了解:[持续性+位置+话题标记-重叠+ ]
从义素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知道”是没有持续性的,而“认识”和“了解”具有持续性,且“了解”的持续性要高于“认识”。“知道”和“了解”的后面可以接位置,而“认识”则不行,即我们可以说“我知道天津,我了解天津。”而不能说“我认识天津。”“知道”可以作为话题标记“你知道”“谁知道”,而“认识”和“了解”则没有此功能。“认识”和“了解”都可重叠,“知道”则不行。
“知道”的信息量是从无到有,它的反义词是不知道。“了解”的信息量是从有到多,它的反义词是知道得不多。“了解”还有调查”之意,“知道”无此用法。“认识”强调直接获得的感受,而“知道”更强调间接获得。
二、语法方面的差别
(一)动词后所加宾语不同
“知道”“认识”“了解”这三个词都能加宾语,但是所加宾语的内容又不相同。“知道”的宾语是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地方、某种东西。“认识”的宾语是某个人、某种东西。“了解”与“知道”所加宾语相同,但“了解”强调对人和物的熟识程度更高一些。例如:我们可以说“我知道天津”而不能说“我认识天津”,可以说“我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而不能说“我认识这件事的重要性”,但可以说“我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二)动词能否加程度副词“很”和“一下”
程度副词“很”用在动词前表示一定的修饰限制。这三个词中,只有“了解”前可以加程度副词,即我们可以说“很了解”,但“很知道”却是错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这个程度副词表示数量大,程度深,相比于“知道”和“认识”,“了解”对人和物的熟识程度更高一些,而“知道”和“认识”对人和物以及一些事情的熟识程度较浅,所以“了解”前可加程度副词“很”用来表示了解的进一步深化,若表示“知道”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则可用“了解”这个词。“一下”表示时间的短暂,“知道”“认识”和“了解”都可以加“一下”来表示认识过程的短暂。
(三)重叠
一般来说,可以重叠使用的动词多为持续性动作动词,持续性动作动词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在“知道”“认识”“了解”这三个词中,“认识”和“了解”可以重叠而“知道”不能重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认识”和“了解”不可能只发生在一瞬间,而是一个持续一段时间的动作。“认识认识”和“了解了解”表示持续的时间相对于原动词来说要短,例如:当两个互相不认识的人经别人介绍后,通常会说“认识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一般只是互问姓名,了解基本情况,不会有过长时间的交谈。当我们要“了解了解”这件事,一般指用很短时间知道这件事的大概情况,或许不会对这件事再进行深入分析。与“了解”相比,所需时间短,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少。“知道”表示一种状态,表现的是一种结果,动词过程短暂,所以“知道”不可重叠。
三、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知道”“认识”“了解”三个词的偏误分析
笔者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进行搜索,共发现37条“知道”“认识”“了解”互相用错的句子。在这里,笔者只列举几条例子作为参考:
例1.越知道(了解)越感兴趣,中国很有意思的国家。
例2.我知道(了解)父母的什么?
例3.我希望要认识(了解)中国的更多的事情,而且要做中国人的朋友,将来,我要在中国里找到工作。
例4.同时,我对我国的著名旅游胜地和一些历史古迹也颇有认识(了解)。
例5.在世界上的一切父母?r时刻刻担心子女,可我们都不认识(知道)。
例6.抽烟者都认识(知道)这点,并且承受这样的可能去抽烟。
根据这些错句,笔者总结出一些关于这三个词的规律:
1.“知道”更强调结果,是程度最浅的。“了解”强调过程的深入,是这三个词中程度最深的。而“认识”则侧重于主观感受和情感的交流,所以,“认识”的对象一般为人、道理、规律等,而不用于地点、事物、历史、文化这类词。
2.“知道”适用于时间较短的认知,如:我昨天知道了这件事。“了解”强调长时间、阶段性的深入认知,如:经历了一个月,我了解了这件事。
3.在这些错误的句子中,有的留学生想说“越来越了解”,却写成了“越来越认识”。“越来越”这类的词强调的是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这里应采用程度最高的“了解”或者我们可以说“越来越认识到”,强调的是认识的结果不断深入。
4.当句中出现“颇”“十分”“非常”等程度副词时,应使用“了解”。因为这些程度副词本身就表示一个更高、更深入的层次,所以也应该用程度最高的“了解”来搭配。
5.对于一件事来说,“认识”的是这件事的方法、道理等较抽象的东西,或者是辨别一个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这时候一般用“认识到+道理/方法”来表示。而“知道”和“了解”的是这件事本身,如事情的起因、经过等。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上的例子,避免学生再出现此类错误。
参考文献:
[1]田小瑞.关于“知道、认识、了解”的一点思考[J].商,2014,(16).[2]吴玮.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辨析――知道、了解、认识、理解[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作者简介:吴迪(1996―),女,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第二篇:谈谈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了解和认识
谈谈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了解和认识
关于“谈谈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我想说,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无非就是谈谈自己的认识,可是说简单又不简单,谈认识也要有点理论基础才可。在图书馆里,我发现了有这么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书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对外汉语综合课堂教学研究》、《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等等。这我才真正明白,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教学,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你懂汉语就可以教得了外国人的,它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
先来说一下“对外汉语教学”吧,首先,要更正以前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将“对外汉语”等同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对外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修饰的是“教学”,而不是“汉语”。而“对外汉语”口头来说也并无大碍,因为大家都明白,可作为学术用语就不可以了。因为汉语虽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分及普通话方言的区别,但却无对内对外的不同。所以,对外汉语是不存在的,那所谓的对外汉语研究就不存在了。因为从语法分析上来看,“对外汉语研究”不管修饰的是汉语还是研究都讲不通。因为汉语无对内对外的说法,汉语研究也不可能分出专门的“对内汉语研究”和专门的“对外汉语研究”了。
其次,前面已经谈到并不是汉语学得好就可以教外国人,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又包括语言学(教什么),心理学(如何学),教育学(怎么教),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学(用什么科技手段)。其中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是本体论,即汉语本体研究。那是不是可以说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中最基础的环节,没有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便无法进行。这是我对对外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的一个认识,这样一种单向的关系。乍一看,我的这个看法挺有道理的,但是阅读完陆俭明教授在南京大学的演讲,就不得不承认,我的这个认识是比较片面的。陆俭明教授用两句话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
二、对外汉语教学拓展了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本体研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而这些漏洞就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出来,从而,汉语本体研究就需再完善,如此循环往复,一步步完善。在陆俭明教授地演讲稿中还举了许多例子,例如,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往往掌握了一个词的用意,但是在使用中往往会出错,有些是具体用法没有弄清,有些是语义背景造成的,像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就推动了语言本体研究的进行。由此来说,二者之间实际是一种互动关系。
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是什么?在参考文献之前,我会说是汉语,而阅读完吕必松先生的《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方知,其实是汉语教学理论。说实话,汉语教学理论听上去有点片面,对外汉语教学教的是汉语,而教学则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可是换个角度来说,“汉语理论”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会作为一种知识来接受,一般不会考虑老师讲的词汇、语法现象及其分析归纳的规则对不对,合适不合适等等问题。像这些问题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能明白,就会用。而对留学生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像前面提到的,留学生掌握了一个词的用意,但还是会用错,因为他不懂这个词的具体用法,也不懂语义背景等等。所以,可以说,汉语理论可以是汉语语言学学科的本体理论,而汉语教学理论则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理论。
以上就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上的三点认识误区,大部分已通过阅读文献理解。最后,我想用陆俭明教授在演讲稿中的最后一句话来激励一下自己:成不成为‘家’,全看自己,事在人为。“
——参考文献:《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第二辑》胡有清主编
《汉语和汉语最为第二语言教学》吕必松著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赵金铭总主编
第三篇: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了解学生是搞好地理教学的前提。如何去了解学生,下面浅谈一下我在地理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方法。
一、在平时教学课堂中了解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学生,如问地球的形状,七大洲的分界线,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着些基础的知识问题,看学生回答情况,如果学生回答的很对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接课学的知识。如果学生回答的很差,说明他们对本节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当然,不能只问一两个学生,问的学生要有代表性,最好好中差学生都能问到,及时了解情况,调整教学,巩固学习。
二、在平时测验中了解学生。在考试测验中,最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测验检查那些知识,一般一张试卷,既有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方面,又有检查学生知识能力方面,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等等方面。我们从学生考的情况看,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基础知识是否过关,能力如何,会不会运用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会不会根据自己学的地理知识解析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计算全班考的平均分数,及格人数,优秀里等等方面,可以看出你的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况,知识掌握的情况。如果平均分数很高,及格人数又多,高分的人也多,说明学生掌握的很好,如果考的很差,很少人及格,甚至是平时学习很好的人都靠的差的话,就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掌握好知识,原因出在那,我们老师就要好好去检查自己。三,在课后去了解学生,在和平时学生闲聊中,我们老师可以问到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况,学的怎么样,是否难学,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难题,学生都会把他们在地理学习的情况讲出来,反馈给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有些学生,不用老师去问他们,他们都很主动提问老师,和老师交流意见,让老师讲解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很积极学习的,我们老师要经常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什么师道尊严,拒学生于千里,平时不注意和学生交流,甚至反感学生,讨厌学生,这些都是老师不好的行为。这样,怎能找到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钥匙呢?
四、我们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情况,出一些学生学习的敏感问题,让学生回答,比如对地理学习的情况呀,兴趣呀,难度,希望老师如何上课呀,如何教呀等等,进行问卷调查,大面积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况,老师可以获得学生很多宝贵的学习意见。
第四篇:在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学情
在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学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那么怎样做到了解学情呢?
1、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情
俗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所以作为新时期教师要重新审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师生间多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学习状态,并进行疏导解决,以期达到急学生之所急,答学生之所疑,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2、通过“信息反馈法”了解学情
定期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课堂效果信息反馈是了解学情的很好的途径,信息及反馈不能太笼统,教师要提前设计成具体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如实反馈自己的思想,学习及对教师希望及建议等。
3、通过“教学观察”了解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学会“教学观察”技能,掌握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谓教学观察技能是指在课堂讲授或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知,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观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通过教学观察,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
4、通过“问题答疑本”了解学情
在班里设立“问题答疑本”,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存在问题或者好的建议,奇妙的学习方法等展示在问题答疑本上。然后老师定时查阅问题答疑本,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属于共性问题公开答复,个性问题个别谈话交流沟通,从而采取不同措施,使课堂教学日臻完善。
5、通过“作业批改”了解学情
众所周知,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同时,作业也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以及规划以后新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不足。本人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作业批改上适用熏陶、感染、点化等方法,以求达到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思维误区,从而进行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目的,作业批改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全面性:布置作业形式不能太呆板,机械,要灵活多样,如随堂书面练习,口头回答练习,讨论练习,演板训练,课堂实验,课堂表演等,也有课后书面练习,社会调查材料,课后笔记整理归纳小结,家庭小实验等。
②教育性:作业的好坏,也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缩影”,对于整洁,规范,方法优秀的作业可以书面表扬鼓励或公开示范性的表扬,展览;个性问题个别谈话,提出方向;对于思维活跃,观点独到,方法简炼,一题多解者可采纳在课堂上推广以示鼓励。
③时效性:作业要及时批改,并进行圈点,不要吝惜一句鼓励性,希望性,鞭策性,赞美性话语,要及时反馈作业效果,以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④针对性:批改作业不仅是打对错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分清其实质,有针对性批改,让学生看作业就知道错在哪里。从而使学生从批语中感悟老师要求,自己学习的优劣及问题要害之处,以便及时纠正,引起重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了解学情的途径很多,诸如“定时考练法”、“谈心法”、“开展第二课堂法”等等,老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多留心观察,多总结经验,多开动脑筋,把多种的方法灵活运用,以期达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情感,学习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认识自己 了解他人
标题:“认识自己 了解他人”団辅教案
一、団辅目标:
[団辅目的]
认识自我是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面对并认真解答的问题,了解他人也是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否对自我和他人有正确的认识,客观而恰当的评价,对其良好的自我定位和与人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団辅目标]
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
提高互相了解的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二、団辅重点
1、认真认识自己,省视自己
2、更好的了解别人,善于与人相处
四、时数:一课时
五、団辅工具:两叠便签纸
六、団辅过程:
1、给每个同学发两张便签纸,要求在其中一张便签纸旁边只写上自己的姓名,而在另外一张便签纸上在写上自己的名字之后,认真思考后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用“我是一个„„的人”来描述自己;
2、七、八分钟左右,按组别收上同学们的便签纸(以便后面的环节)。保留同学
们描述自己的便签纸,并将只写了姓名的便签纸按照1组→6组,6组→2组,2组→5组,5组→3组,3组→4组,4组→1组(为避免近组别交换,会影响同学的评价)的顺序,打乱组内顺序下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感觉评价自己拿到的便签纸上的名字的那位同学。同样可以用优缺点、“他是一个„„的人”等来描述。
3、4、七、八分钟左右,待同学们写好,再按组别将纸条收上来。按组别顺序,可迅速将每个同学自己和他人的描述对上号。整理好后,随机抽取一个同学的便签纸,首先向全班读他自己的描述,让同
学猜猜这个人是谁,揭晓答案后,再读出别的同学对他的评价。
依次进行。(若时间允许,可每位同学都讲到,但若时间不允许,可只抽取个
5、别,再把便签纸都发到同学手中,让他们自己看看)活动进行后,进行总结。
七、団辅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需要不断的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并且去了解别人,设身处地,虽然这会有些困难。困难或许在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自己,不敢正视自己,不自信来认识自己;困难或许也在于总是用主观偏见去看待他人,盲目羡慕、妒
忌抑或鄙视、瞧不起他人,没有良好的心态。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摆正心态,你可以去找一个没有他人打扰的地方,真真正正静下心去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也可以在问他人怎么评价自己的同时静静听听别人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虽然他们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但是相信已经13、14岁的你们能在这些看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加深对他人的了解,促进同学感情的和睦,人际关系良好。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次団辅活动中,找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途径,好好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并且去了解他人,和睦相处,在这三年的初中生活中与身边的同学一起快乐的成长、奋斗!
教案设计人:李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