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质教育在英国有感

时间:2019-05-15 06:5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素质教育在英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素质教育在英国有感》。

第一篇:读素质教育在英国有感

读<<素质教育在英国>>有感

许敏芳

趁暑假期间,阅读了曾去英国考察学习的校长写的一本<<素质教育在英国>>。在书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去英国之前,他不止一次地听别人说国外的中小学教育不如中国,但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比中国好。作者对此颇感不解,如果没有很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良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英美等国又凭什么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奖?带着同样的疑问和不解,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读完本书,我才知道国外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有着强大的后劲。此外,他们的课程教育、考试制度、师生关系、社会实践,乃至思想教育,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英国还看到,数量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学习场所,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提供了第二课堂。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旅游、交通、演出等部门对学生购票都给予相当大的优惠。凡此种种,都使我想到,搞好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事,政府和社会需要做的事,实在太多太多。

这让我想到了三年前曾去美国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美国政府对教育非常注重,义务教育是免费的。有着全球知名的大学,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而我也有幸参观了斯坦福大学。其中美国教育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中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近些年来我国循环利用教材图书,避免浪费。我分别观察学习了三所学校,而且各有 代表性。第一所是美国的私立学校,也就是贺老师所在凯卓男子学校。第二所是美国的公立学校,朱老师所在的西门小学,第三所是美国的国际学校,一所中美国际学校,全校的学习是半天中文,半天英文。

凯卓男子学校是一所教堂学校,在美国一所私立学校中也是比较优秀的。它和公立学校的收费有着天壤之别,公立学校是完全免费,而这所学校,每学年的收费就高达两三万美元。所以一般私立学校的家长都是有一定经济水平,自身素质也是比较高的。它分为幼儿园,小学1-5年级,初中6-8年级。headmaster大校长旗下有lower school低年级部的校长和upper school高年级部的校长。每个礼拜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校长分别和自己负责的年级的教职工在午饭时间进行议会,下达任务,最主要是讨论教学中的问题,比如个别学生的表现以及该如何处理。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幽默开朗的教师在学生中非常受欢迎。教师不会责骂学生,如果学生表现不好,教师进行多次提醒后还是不听的情况,教师会在会议或者直接告诉相关校长,由校长解决。教师给学生授课,不拘一格。课前会很轻松地问学生在家有没有什么活动,过得是否愉快。课上,学生可以选择你舒服的坐姿,不用端端正正地双手放在课桌上或者反绑在背后。在教师授课中有任何问题或者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举手提问。而教师的话,视情况看,可以选择站着或坐着进行教学。哪怕是校长或者家长来教室参观,也从不拘谨,继续平时的课。有时候英文课,教师会要求学生们围成一圈,坐着,躺着,趴着,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很 多学生倒也并不见得会分散注意力,反而参与性更强了。

家长在学校的活动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每天都有家长资源来图书馆帮助摆放图书,有家长来餐厅做清洁工作,帮助分发午餐,也有家长做好准备替教师上课。。。各种活动,只要是学校需要的,只要是家长有时间的,都会热情地前来参加。而家长会,不像中国的家长会一样。没半个学期,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写评语,对各方面进行评价。小学教师的话,需要写几面的报告,而且不能出现贬义词。这些评语通过校长的同意,一一发给家长。有一周,会是学校接待家长日。每个教师分别接待家长,进行对孩子的分析和评价。

看完全书我仿佛到英国的学校参观了一番,使我了解了英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的不同之处,英国的素质教育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事,它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希望人人都来关注素质教育,并加入到素质教育的行列中去。

第二篇: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完这本书,我满满的是感慨和忧虑,作为一名中国的学生,感触更是深。

教育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陌生的话题,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数落过,希望过,无奈过,从《师说》到钱学森之问,不说我们是否从洋媚外,我们看看别人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的确是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书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而不说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又为什么是素质教育而不说应试教育?下面说说我的触动和理解。

书的第一章就说到“分数不是教育的中心”,而在中国往往不是这样。我们绝大部分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我们该理解“应试教育”为贬义词。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背离,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敢问这样的方式何以培养出“有用之人”?从小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们父母、老师从思想上就给我们灌输的分数的重要性,不断地强化成绩的重要性,一切以成绩为中心。我们知道代币制的规则常被老师、父母运用于教育之中,虽然说代币制是有很大科学依据的,但我认为,很大情况下老师、父母会以成绩的为结果,从行为上强化了“错误的思想”,我说的这种“错误的思想”不是指不要好成绩,而是忽略了孩子过程的习得和感悟。

书中提到的“有用的人”让我想起白岩松的一段话:“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一看,还真没用。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名分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而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我只能这样理解,有时教育强调的“有用”,是带有目的性和短暂性的。可是古人不是也强调品行,追求高境界的精神世界的吗?我们怎么就变得这么浮躁,鼠目寸光呢?我们有该断然把我们的病态归结为经济的时空压缩理论吗?显然,这个值得我们去斟酌、思考。

还有一点可以说是感触最深的,里面提到生活是最大的课题教育。一位我最为尊敬的老师告诉我:“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好学,长本领”,看似平淡简单的一句话,我至今还无法理解那时老师的心境和期望。我认为,中国有个通病:很大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学校的环境,脱离了老师、父母的监督进入社会后,会变得和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一样,做着一样的工作,抱怨着同样的事,得过且过,以至于演变成“教育无用论”。可是明明就受过了教育为什么效果没出来?为什么做着和没受过教育的人一样的事情?我们常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是,受过教育也很让人无解。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主要的因素在个人而不在社会的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的心态没有塑造起来,甚至可以说“教育”未能健全个人的人格。教育未能给一个受教育的人一个内在的动力,那就是失败的,可悲的。

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和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站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浅谈一下对我们教育的建议。第一,想让学生主动摘果子,必先让学生尝尝果实的甜。这里的果子是这指好的文化,高尚的思想,暂且可以理解为书本的知识,而甜则是指感受。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高尚、好的文化的美好境界,才能把外在动力转换为内在的动力,让学生自己去追求,去发现,去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沦为房奴、车奴。第二,内省的思考不如敬畏的学习。我们常常去思考,我们怎么了,我们教育怎么就出问题了?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已经有去改善,有去改变,可是效果为什么不大?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们停留在“我们”这里了,而没有“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缺少开放、分享的心。我们要带着一颗求知、敬畏的心去向每件事情、每个人学习。作为受教育者,首先,要有个谦虚的心,对给予的教育心怀感恩,打心底里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力量。其次,教育是一种洗礼,精神境界才是最终的追求,别把最终追求停留在仅仅是找一份好的、体面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而已,这是不明智的。这会限制你的思维,甚至在找不到心理平衡时会扭曲你的认知,从而背道而驰。

教育,特别是中国的教育,这是个沉重的思考,但不是个沉重的结果。

第三篇: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素质教育”这个词,在如今的重庆可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最近我读了黄金愈先生所写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触颇深。虽然在美国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种种媒体上,在教育机构的有关网站和文件上,在学校的介绍和报告中,几乎看不到、听不到“素质教育”这个词或与之意思相同、相近的词,但是通过读黄先生的这本书,我总感到美国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首先,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孩子三方面素质的培养:

一是个性独立与自信的培养。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品格。家境好的,当然不必说,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房间,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睡自己的房间;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也想方设法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个有8个儿子、2个女儿的大家庭。夫妻俩长年在非洲加纳帮助语言教学,两年前才回到美国。因为买不起更大的房子,两个女儿只好共享一个小房间,在放了两张床之后,只剩下两个墙角,聪明的父亲为她们设计了两个小小的独立空间,使她们有各自摆弄自己物品的天地。美国人认为,从小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空间,对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民主意识与自由的培养。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非常宽松的。父母一般不大打断孩子的说话;决定家庭事务,无论大小,一般都要征求每个家庭成员的意见。每个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反对父母的意见。孩子在家里玩耍,只要不会发生伤害事故,父母一般不会干预。

三是举止文明与平等的培养。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中国夫妇到一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的小儿子非常喜欢吃一种小甜饼,在PASS一桌后他马上问父亲说:“我可以再要一块吗?”父亲即刻回答:“当然可以,请!”在整个晚餐过程中,任何人需要帮助或者帮助别人都会得到非常有礼貌的回应:“请……”、“谢谢你……”这种平等的家庭氛围,注重对孩子文明礼节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富于同情心和乐于助人。如果你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后,你会为美国人的反应速度感到惊奇:在你感谢美国人时,你会即刻得到“You are welcome.”反应之快速、之自然,没有长年累月与浓厚氛围的熏陶是绝对做不到的。

其次,美国学校同样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是探索与创造教育。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工具去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展。看看他们的一堂天文课:在天象实验室里,有一套可以模拟天体运行的设备,学生坐在椅子上,就象在太空飞船里遨游宇宙,主要天体、星座位置、天象观测方法一目了然。不仅有真切感,而且能激起学生对宇宙探索的欲望。

我还曾经在网上读到一份材料:很多美国小学生二年级时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课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列、读表格,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

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而我国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不能做到。

二是满足与欣赏教育。在全美ACT考试得满分、江泽民97年访美去夏威夷时担任翻译的17岁男孩章培志就曾说过:老师的鼓励与支持很重要,这一点从小我们就很注意,老师很夸张,会叫我们“天才、神童”,各种各样的表扬会让你永远觉得自己了不起,很有成就感。我想我能在辩论中取得好成绩,心理因素很重要。在我所了解的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小学,无论在走廊还是教室里,常常看到精心布置的学生“作品展”,实际上是学生手工制作、绘画、陶艺等课的课堂作业。尽管一部分习作的水平很一般,但老师非常重视,我们走进教室时特意让我们看,许多学生指给我们看他们自己的作品,甚至拿起来让我们仔细欣赏。满足与成就感溢于言表。美国家庭也自小就开始培养孩子欣赏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美国一般中小学都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电脑、驾驶、机器操作、建筑设计、摄影、绘画、乐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要求不同于职业学校,只讲授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习基础技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是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无论在宾州教育部,还是在Lempeter-strausburg学区参观,主人都谈到有两样东西是美国任何学校都有(当然除了网络和家庭学校)而且引以为豪的:一是乐队,二是球队。学校系统的乐队和球队比赛在全美都是很有声望的活动。这些课外活动组织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教师绝不会因为某个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天赋而将之拒之于门外。

三是社会与责任教育。美国有一个全国高中学生考试叫作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我从当地的HAMPFIELD高级中学了解到:美国大学一般不看重这个分数。我们团指导老师有个来自中国的朋友,他的儿子SAT成绩达到99.5%,但怎么也没有等到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原因很简单,美国大学不喜欢“书虫”。美国大学考察一个高中毕业生是否是优秀,还有两个重要指标:①社会活动能力;②所有学课的平均成绩。而且大学对所有报考的学生都进行面试。这与我们一张试卷定终生的做法相去甚远。企业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新人时,非常看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和个人特长等素质。有时候,面试就是企业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同数名应聘者在一起喝咖啡,一两个小时天南地北地“闲聊”,足以让应聘者显山露水,反映出个人综合素质的差异。美国高校,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录取新生时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品格。一个学生如果曾经担任过学生参议院主席或议员,担任过校报编辑,同样分数下,他要比没有什么社会活动背景的学生被录取的几率大得多。

Hempfield学区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一个学生兴趣广泛、社会活动能力强,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不会差。假如这样的学生成绩不好,我们倒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没有问题了。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可以不看他的SAT成绩。在一所私立学校(Menonite School)参观时,校学生参议院主席告诉我们:学生参议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帮助组织开展有关活动,联系有关社区和组织提供学生参加志愿者劳动,为社会尽义务。参加义务劳动的有关情况都会记录在案,学生报考大学时,学校会负责地将有关情况(做义工、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向学生所报考的大学转达。

当然,美国社会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在系列之一中已经提到。国内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似乎有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甚至有人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我认为这种观点妄自尊大,有些失之偏颇。试想:没有美国基础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本素质,诸如创造欲望、探索能力、广泛兴趣和

社会责任感等等,美国高等教育有何优势可言?!美国高校一流的设施和师资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同样很突出。我们的教育家们能否为我们的下一代找一条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新路?

第四篇:读《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有感

读《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有感

自从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再次以饱满的热情跨入读书的行列,与大家一道遨游书海,重新领略书的韵味,品尝书的甘甜,继续秉灯夜读,沉醉书香。学生时代读的是教科书,走出社会读的是故事书、文艺书,参加工作读的是教案与参与书,说实在话,在没开展读书活动之前,我没有认认真真地、象模象样地读过一本教育名家的教育专著,偶尔读的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有点兴趣时读一点日常杂用方面的书籍,象现在这样静下心来读一本本名家名著,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与体会,几乎从未有过。通过一年多的读书,使我大开眼界,精神世界为之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得于升华,对书籍的看法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书籍确实能安慰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心灵,静化我们的心灵。它里面有星光的闪耀,有雨露的润泽,也有花草的芳香,既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它既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使你饮恨终生,也能使人生辉煌,无限幸运。以前,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枯燥无味;现在是一种吸引一种味道,读后心怀豁达,是一条河流,一片天空和大地,心旷神怡,虽然说不上陶醉,但也说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与快乐。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使我真正领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的真正内涵。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新教育之梦》,带我走出了对日常教学的困惑与迷茫,走进了新的教育理念,读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后,让我学会了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明白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魅力,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教育态度、改变了教育行为,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按书中的观点,方法去尝试、去面对教学,确实使我重新为师,重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愉悦。

今天,当我站在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台上时,我虽然没华丽的词藻去赞美书籍,没有动听的语言去诉说读书的快乐,但我深信,在往后那伴有书香的日子里,我会过得更充实,过得更愉快。让书与生命融为一体,以书为伴,相信明天会更好!

一、从爱生入手,感悟“教育的真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终以“爱生”为主线,来诠释教育的真谛。教师只有自发成为播撒爱的使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造句,用爱生活,才能“奏响爱的旋律”和教育最强音。当一名好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这五个方面诠释教师的的标准——就是爱,进而达到师生心灵共呼应,奏响教育主旋律。“学会关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尊重每一个学生”“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等紧紧围绕一个“爱”字,从每一个细节中洞悉教育之事,感悟教育之真,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塑造孩子。让教师们都知道,拥有一可爱学生的心是当一个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不在做陶行知笔下的“糊涂先生”,希望大家领悟爱的真谛,感悟教育的真义。

二、从课堂切入,挖掘“教育的智慧”

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绿洲,更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教育是艺术,是追求,需要教师智慧来表现,它正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所在。德育专家王晓春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一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研究课堂,梳理课堂,精心打磨每一课,醉心锤炼每一句语言,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让教育的智慧尽情构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温馨课堂。大量读书,深入实践,及时总结,积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向名师学习,学他们的奉献,学他们的敬业,学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让课堂扮演好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展示挖掘课堂中教育的智慧。

三、从成长入手,培养“教师的精神”

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的成长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激情与理想并存,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感悟,突出教师专业的自主成长,让教师有意愿和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探究,实现自我发展的成长。这样教师应做好“读书、反思、写作”三件事,坚守自己的个性,“不跪着教书”,坚持求真与求实,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在逐渐反思中成长,书写精彩的人生。学校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凸现,依靠教师来推动和实现,因此,“办好学校,教师第一”。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超越,一次次用心点燃校园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渴望知识的火焰。

没有付出,哪来成功,没有积累,哪来精彩!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在反思写作中引领成长,执着的培养教师的精神。

四、从行为入手,提高“教师的素养”

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教师的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笔者理解为教师的素养包含的范畴很广泛,素质、人格、礼仪、健康和习惯等等,而这些都涉及教师的行为艺术。但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缺少、文化底蕴不足,艺术修养肤浅”三大问题是困扰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书中提出的“读名著、拜名师、游名胜”“三名”策略,不失为好方法,从中汲取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提升教育的智慧。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耳熟能详,就在于陶老有一颗宽容的爱生之心,善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想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教师要有学习的习惯,从书中学,从网络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反思中学,在写作中学,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教师,遨游书海、冲浪网络,架构教师成长的“立交桥”,让博客为教师成长“添翼”,让写作为教师成长“催化”、“助推”,让教师的一切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养。

五、从校园切入,散发“书籍的芳香”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没有书,不能称其为校园”。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书香定会绽放在校园,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可以想象,师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精神元素,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师生时时,处处充满着阅读的喜悦,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醍醐灌顶,一则则哲理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把捧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师生读书的热情,我想我们的校园定会书香满园,处处散发书籍的芳香。

六、从成果切入,展示“读书的收获

“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了教师读书是“金科玉律”。读书让我们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饱餐大师们的智慧,它犹如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点亮了心中的希望,领略从大地深部涌出却向着理想的天空升腾的“行知合一”的教育著作,享受着千姿百态、营养丰厚的“教育大餐”,伴随着一部部追寻新理念,探求新实验的教育大作,走进一个个智慧的世界,让精神食粮滋润我们的心田。

让读书成为可能,让读书成为习惯。当一名读书校长、教师,感悟人生,捕获理想,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阅读它,走进它,让我们放飞理想,走向辉煌!用阅读滋养心灵,用读书丰厚底蕴,使我们内心开放、鲜活、细腻和温和,从云中漫步到日常教育中的润物无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读书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更是一种享受。书籍是无价之宝,让我们用心领略、触摸教育的风景,展示读书的收获。

第五篇:读 在人间有感

读《在人间》有感

高二五班

于海晴

没干过坏事,没犯过罪,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别人的罪过与己无关--高尔基.阿廖沙离开祖父后便开始了独立的生活,比起充满了讽刺的童年,在人间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这社会的善与恶,爱与恨,苦与甜.当阿廖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在外谋生,他在船坊做过洗碗工,在鞋店当过学徒,当过绘画师的徒弟,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有些人因为他的贫穷欺辱他,有些人因为对社会不满而牵连于他,甚至有些人天性恶劣眼里容不下他.但阿廖沙无论在做什么,身处怎样的环境,无论收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他唯一坚持并喜爱着的,就是书籍.他爱上了读书,比所有事物都热爱,所以他常常以书为伍.他曾偷偷读书而被解雇,也因为读书增长见识,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这是何等乐观积极的心态,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学习.在本书中,坐作者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还描绘了俄国历史社会的现状。而高尔基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来描写被社会操纵的人心,更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

此书优点众多,然而最突出的还是因为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得不说他传递了许多正能量。阿廖沙的年轻时的经历困难重重,多少次想要放弃却重拾了希望,既然无法改变世界,就勇敢的抗拒他的坏影响。微笑背后岂止泪流满面。这人间往往善恶交替,没有人极善,同样也没有人罪恶滔天。如果想要光辉的未来就绝不能享受安逸,坎坷才是真正活着的另一个姿态。高尔基在全书中告诉我们路在脚下光在远方,即使荆棘万丈,也要浴血前行。我想无论是阿廖沙还是高尔基甚至是我们,都该拥有一颗热枕的心,无论是对于这嘈杂的社会,还是对于虚伪的人心,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只要无愧于心,人生必将美好。

下载读素质教育在英国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素质教育在英国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在人间》有感

    [精选]读《在人间》有感 读《在人间》有感1 看完了《童年》,总觉得剩下的《在人间》也是值得我去细细品味的一本书,于是,我便“理所当然”地看起了《在人间》。主人公还是那个......

    读《在路上》有感

    读«在路上»有感古西腊哲学家曾说过,人这一生,只不过是三个词:“出生”“在路上”“回家”。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越过险滩戈壁,“家”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故乡并不是家......

    读英国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有感

    读英国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有感 10汉语1班 201042302133 谭月章 摘要:在孤儿院长大的奥立弗,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但他却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

    读《英国单手男成钢琴师》有感300字

    读《英国单手男成钢琴师》有感300字 世界上,有许多伟人,而在这群人里面,有一些不曾为身体部分残疾而沮丧,而是自强的站了起来,为成就梦想全力以赴,然而尼古拉斯·麦卡锡就是其中的......

    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六篇【篇一】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刻地理解总书记如何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此时,我又迫不及待地追寻总书记的足......

    读《雄狮在流浪》有感

    读《雄狮在流浪》有感1 这个寒假我读了《雄狮去流浪》这一本动物小说,它让我见识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物们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的残酷事件,是它,让我见识了这一......

    读《在人间》有感专题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 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在人间》,你才能真正地了解19世纪末期沙皇......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一):自己的自由要自给 邂逅这本书,缘于市机关工委'悦读?分享'读书沙龙活动。'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