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韶关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
韶关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 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实施方案》(粤府〔2016〕133号)精神,加快建立完善我市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贯彻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权益,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和使用,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严格保护
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营造诚信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到2018年底,建成县级信用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归集标准化、部门信息共享全覆盖、市县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基本建立政府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到2020年底,全市信用平台更加完善,全面建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合奖惩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
二、健全褒扬和激励诚信行为机制
(一)树立和宣传诚信典型。结合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将信用状况良好的行政相对人、诚信道德模范、优秀青年志愿者树立为诚信典型;鼓励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在监管和服务中记录各类主体信用信息,向社会推介无不良信用记录者或诚信典型,联合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实施守信激励;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完善会员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和评价机制,筛选推介诚实守信的会员企业,将行业协会商会推荐的诚信会员、新闻媒体挖掘的诚信市场主体等树立为诚信典型,加强宣传报导;在2018年9月底前建立诚信“红名单”。推行企业主动承诺制度,2018年12月底前率先在产品服务质量、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实行公开承诺,并逐步扩大范围,争取到2020年实现覆盖所有领域。(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工商行— 2 —
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行行政审批便利服务。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对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实行“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行政相对人,除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材料外,部分申报材料不齐备的,如其书面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应先行受理,加快办理进度。市有关单位要在2018年12月底前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优化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市行政服务中心会同市有关部门负责)
(三)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在实施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招商引资配套政策等各类优惠政策中,对诚信市场主体予以优先考虑。制定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管理办法,探索在有关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依法依约对诚信市场主体采取信用加分等措施。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城市入户等领域对诚信个人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便利。〔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行政监管检查安排。注重运用大数据手段,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服务和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工商、安监、质监、食药监、税务等单位的执法部门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诚信企业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中优化检查
频次,推行联合检查制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在2018年12月底前各执法单位要建立优化检查工作机制。〔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金融机构和税务部门要探索开发“信易贷”、“信易债”、“税源贷”、“税易贷”、“税贷通”等产品,着力缓解诚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和商业销售机构等市场服务机构参考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信用积分和信用评价结果,对诚信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市金融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韶关银监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商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大力推介诚信市场主体。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和“信用韶关”等信用网站公示诚信市场主体的优良信用信息,并在各类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中重点推介诚信企业,对诚信市场主体实施差别化激励,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引导征信机构加强对市场主体正面信息的采集,在诚信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对守信者加大激励性评分比重。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诚信会员企业,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规范健康发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市民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惩戒和约束失信行为机制
(一)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在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对本领域失信行为作出处理和评价基础上,通过信息共享,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重点包括: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缺陷产品召回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二是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包括贿赂、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或向他人提供作弊器材、伪造证明材料骗保等严重失信行为。三是拒不履行或不按要求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包括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判决或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四是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梳理重点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信用主体名单及其信用记录,自信用联合奖惩信息管理
子系统和县级信用平台建成后定期将有关信息交换到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市信用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依法依规对失信行为实施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把严重失信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措施。从严审核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从严控制生产许可证发放,限制项目审批、核准,限制股票发行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限制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限制发起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公司、互联网融资平台等机构,限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严格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参与有关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限制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对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执业人员等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及时撤销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股东等人员的荣誉称号,取消其参加评先评优资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研究完善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措施,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在2018年9月底前建立失信“黑名单”。〔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司法案件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联合惩戒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 6 —
和惩戒机制建设,争取在2018年12月底前实现与“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及“信用韶关网”信息对接联通。将各级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纳入市内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惩戒范围,推动失信行为信息共享、结果互认,促进司法惩戒和社会惩戒深度融合。(市信用办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有关部门负责)
(四)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市场性约束和惩戒。探索向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严重失信主体的公共失信记录,逐步扩展数据开放范围,提供数据比对校核服务,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级评价等业务;支持各类信用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大数据征信产业规范发展。督促有关企业和个人履行法定义务,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引导商业银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对严重失信主体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保荐、承销、保险等服务。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争取在2018年9月底前通过“信用韶关”等信用网站,及时公开披露严重失信主体信息。(市信用办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旅游局、市金融局、韶关银监分局、市信息中心负责)
(五)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推动行业协会
商会加快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完善行业内部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行业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商会与有资质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会员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公开评价结果。支持行业协会商会按照行业标准、行规、行约等方式开展行业惩戒,视情节轻重对失信会员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不予接纳、劝退等惩戒措施。加大行政机关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实行自律管理等事项的监管力度,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推动各行业协会商会争取在2018年12月底前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并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市民政局会同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六)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整合优化政府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建立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鼓励公众对无证照经营、隐蔽生产经营场所、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其他非法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严格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渠道,支持有关社会组织依法对污染环境、侵害消费者或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等群体性侵权行为提起公益诉讼。鼓励公正、独立、有条件的专业机构开展失信行为大数据舆情监测,编制发布地区、行业信用分— 8 —
析报告。强化舆论监督,推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大对失信企业的监督力度,重点曝光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企业失信案件。〔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信息中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人。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严重失信行为的监管,并将相关信息同步记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个人信用记录中,形成重点人群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惩戒的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联合惩戒措施。〔市信用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构建联合奖惩协同机制
(一)建立触发反馈机制。各重点领域联合奖惩发起部门负责确定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的实施对象,实施部门负责对有关主体采取相应的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措施。依托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争取在2018年12月底前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发起与响应机制,发起部门和实施部门每月定期将有关情况反馈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市信用办会同市有关
部门负责)
(二)参与实施省内跨区域跨部门联合奖惩。参与省内建立信用合作新机制,促进区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一体化。积极探索开展信用区域合作,抓紧推动实现信息共享。〔市信用办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探索开展跨境联合奖惩。依托粤港澳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战略,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加强粤港澳信用信息联通共享,建立常态化信用合作机制,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信用合作,推动建立跨境电商、仓储物流、跨境结算等领域新监管模式。(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外事侨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
(四)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要在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 “信用韶关”网站公开,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涉及企业的相关信息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推动司法机关在“信用韶关”等网站公示司法判决、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信用信息。(市信用办会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健全政府与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互动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信— 10 —
用监测预警,广泛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广应用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采集青年志愿者信用信息,逐步将采集范围扩展到全体青年和全体志愿者。依托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归集整合全市公共信用信息,进一步完善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拓宽信用信息归集范围,实现与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在2018年12月底前全面建成覆盖全市的市、县两级联通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市信用办会同团市委等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六)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查询使用机制。大力推行信用信息查询和信用报告使用,在财政资金补助、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事项中实行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制度。推行使用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待省出台管理办法后,相应制定我市的管理办法,将信用信息查询使用嵌入审批、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流程中,确保应查必查、奖惩到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
(七)推动落实激励和惩戒措施清单。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出台的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在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对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实施联合激励措施清单和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失信企业、违法
失信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失信被执行人、安全生产领域失信主体、环境保护领域失信主体、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者等惩戒措施梳理并形成措施清单汇总报市信用办。对激励惩戒措施进行分类管理实施,将依法必须执行的措施列为强制性措施;将实施部门推荐,符合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政策导向的措施,列为推荐性措施,积极探索将实施效果好、操作性强的推荐性措施上升为强制性措施。(市信用办会同市有关部门负责)
(八)开展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信用联合奖惩工作。学习借鉴省内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先进经验,探索开展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信用联合奖惩工作,逐步实行信用主体公开承诺制度,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服务和监管模式。(市信用办会同市有关部门负责)
五、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一)规范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不断规范完善诚信典型“红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发布行为,建立退出机制。在保证独立、公正、客观前提下,鼓励有关群众团体、金融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将红黑名单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使用。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有关文件,抓紧制订红黑名单管理规定。〔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制度。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个人信用。对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信用主体,不再作为联合惩戒对象。要及时更正不准确的失信行为信用记录或信用等级划分。联合奖惩发起部门和实施部门要在2018年12月底前制定本领域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明确惩戒期限、修复条件和程序等事项。(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及投诉办理制度。市有关部门要制定本部门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管理办法,并在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时及时受理异议申请或投诉。信息提供单位要及时核实并将情况告知实施部门,经核实有误的信息应及时更正或撤销。联合惩戒措施在信息核实期间暂不执行。因错误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损害有关主体合法权益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其信誉、消除不良影响。支持有关主体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待省出台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管理办法后,相应制定我市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管理办法,明确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的工作流程、部门职责分工等。〔市信用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六、加强信用制度和诚信文化建设
(一)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按照强化信用约束和协同监管要
求,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现行规范性文件有关规定提出修订建议或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市信用办、市法制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建立健全标准规范。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按照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信息标准,统一信息采集、存储、共享、公开、使用和信用评价、信用分类管理等规范。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使用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信息中心会同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加强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以诚信创建工作为抓手,弘扬诚信文化,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高公民诚实守信意识,努力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氛围。加强法治宣传和诚信守法宣传,引导广大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树立“诚信兴商”理念,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失信主体的监督力度,依法曝光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失信案件,开展群众评议、讨论、批评等活动,形成对严重失信行为的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通过学校、单位、社区、家庭等,加强对失信个人的教育和帮助,引导其及时纠正失信行为。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学生和青年群体的诚信宣传教育,加强会计审计人员、导游、保险经纪人、公职人员等重点人群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职— 14 —
业道德建设。(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展和改革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旅游局、团市委、市工商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建设完善信用平台
(一)加快建设县级信用平台和信用网站。制定出台开发建设县级信用平台和信用网站实施方案,力争在2018年9月底前建成县级信用平台和信用网站,实现与市级信用平台的对接联通。〔市信用办、市财政局会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不断完善市级信用平台。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和部署,加快推进信用平台一体化建设,对市级信用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市级平台的功能,实现信用信息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共用。(市信用办、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作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订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编办负责落实工作机构及人员编制、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各项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位。
(二)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先
行先试,积极推动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关于签署合作备忘录或联合印发规范性文件的工作部署,建立重点领域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信用激励内容,强化信用约束措施。
(三)加强督促评估。市发展和改革局、人民银行韶关中心支行要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的跟踪、监测、统计、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核查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和联合奖惩措施落实情况。市发展和改革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展,督促检查任务落实情况并报告市政府。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5月11日印
发
第二篇:清远清新区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实施方案
清远市清新区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
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 号),加快建立完善我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及省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权益,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和使用,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严格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营造诚信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争取到2017年底,实现信用信息归集标准化、部门信息共享全覆盖,基本建立政府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到2020 年底,全面建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合奖惩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
二、健全褒扬和激励诚信行为机制
(三)树立和宣传诚信典型。结合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将信用状况良好的行政相对人、诚信道德模范、优秀青年志愿者树立为诚信典型;鼓励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在监管和服务中记录各类主体信用信息,向社会推介无不良信用记录者或诚信典型,联合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实施守信激励;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完善会员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和评价机制,筛选推介诚实守信的会员企业,将行业协会商会推荐的诚信会员、新闻媒体挖掘的诚信市场主体等树立为诚信典型,加强宣传报导;在2017年12月底前建立诚信“红名单”。推行企业主动承诺制度,2017年12月底前率先在产品服务质量、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实行公开承诺,并逐步扩大范围,争取到2020年实现覆盖所有领域。(区发展改革局、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环境保护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安全监管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行行政审批便利服务。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对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实行“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行政相对人,除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材料外,部分申报材料不齐备的,如其书面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应先行受理,加快办理进度。区有关单位要在2017年12月底前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优化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区编办、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五)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在实施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招商引资配套政策等各类优惠政策中,对诚信市场主体予以优先考虑。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城市入户等领域对诚信个人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便利。(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镇(场)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六)优化行政监管检查安排。注重运用大数据手段,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服务和监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诚信企业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中优化检查频次,推行联合检查制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在2017年12月底前建立优化检查工作机制。(区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鼓励有关部门和单位探索开发“信易贷”、“信易债”、“税源贷”、“税易贷”、“税贷通”等产品,着力缓解诚信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和商业销售机构 等市场服务机构参考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信用积分和信用评价结果,对诚信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区财政局、区地税局、区国税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大力推介诚信市场主体。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和“信用清新”等信用网站公示诚信市场主体的优良信用信息,并在各类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中重点推介诚信企业,对诚信市场主体实施差别化激励,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引导征信机构加强对市场主体正面信息的采集,在诚信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对守信者加大激励性评分比重。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诚信会员企业,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规范健康发展。(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惩戒和约束失信行为机制
(九)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在有 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对本领域失信行为作出处理和评价基础上,通过信息共享,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重点包括: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缺陷产品召回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二是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包括贿赂、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 或服务费、恶意欠薪、恶意欠缴社保费、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或向他人提供作 弊器材、伪造证明材料骗保等严重失信行为。三是拒不履行或不按要求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包括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判决或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四是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梳理重点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信用主体名单及其信用记录,从2017年1月起定期将有关信息交换到“两建”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区信建办会同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依法依规对失信行为实施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把严重失信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措施。从严审核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从严控制生产许可证发放,限制项目审批、核准,限制股票发行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限制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限制发起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创业 投资公司、互联网融资平台等机构,限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严格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参与有关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限制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对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执业人员等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及时撤销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股东等人员的荣誉称号,取消其参加评先评优资格。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研究完善对失信行为约束和惩戒措施,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在2017年12月底前建立失信“黑名单”。(区有关部门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建立司法案件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联合惩戒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争取在2018年6月底前实现与“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及“信用清新网”信息对接联通。将各级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纳入区内联合惩戒范围,推动失信行为信息共享、结果互认,促进司法惩戒和社会惩戒深度融合。(区信建办会同区人民法院、区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市场性约束和惩戒。结合政务数据资源开放试点,探索向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严重失信主体的公共失信记录,逐步扩展数据开放范围,提供数据比对校核服务,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级评价等业务;支持 各类信用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大数据征信产业规范发展。督促有关企业和个人履行法定义务,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引导商业银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对严重失信主体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保荐、承销、保险等服务。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争取在2017年12月底前通过“信用清新”等各级信用网站,及时公开披露严重失信主体信息。(区信建办会同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清新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清新分局、区旅游局、区财政局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
(十三)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加快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完善行业内部信用信息釆集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行业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商会与有资质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会员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公开评价结果。支持行业协会商会按照行业标准、行规、行约等方式开展行业惩戒,视情节轻重对失信会员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不予接纳、劝退等惩戒措施。加大行政机关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实行自律管理等事项的监管力度,严禁向企业乱摊 派、乱收费。推动各行业协会商会在2018 年6月底前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并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区民政局会同区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十四)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整合优化政府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建立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鼓励公众对无证照经营、隐蔽生产经营场所、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其他非法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严格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渠道,支持有关社会组织依法对污染环境、侵害消费者或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等群体性侵权行为提起公益诉讼。鼓励公正、独立、有条件的专业机构开展失信行为大数据舆情监测,编制发布地区、行业信用分析报告。强化舆论监督,推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大对失信企业的监督力度,重点曝光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企业失信案件。(区发展改革局、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委宣传部、区环境保护局、区安全监管局、区文广新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人。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严重失信行为的监管,并将相 关信息同步记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个人信用记录中,形成重点人群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惩戒的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联合惩戒措施。(区信建办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四、构建联合奖惩协同机制
(十六)建立触发反馈机制。各重点领域联合奖惩发起部门负责确定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的实施对象,实施部门负责对有关主体采取相应的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措施。依托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在2018年6月底前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发起与响应机制,发起部门和实施部门每月定期将有关情况反馈“两建”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区信建办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实施市内跨区域跨部门联合奖惩。探索建立市内信用合作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县区之间信息互通共享,实行统一的信用激励惩戒标准和措施,促进区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一体化,推动建立全市跨县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机制。(区信建办会同有关单位负责)
(十八)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要在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信用清新”网站公开,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涉及企业的 相关信息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推动司法机关在“信用清新”网站公示司法判决、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信用信息。(区信建办会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人民法院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健全政府与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互动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信用监测预警,广泛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广应用广东省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采集志愿者信用信息,逐步将采集范围扩展到全体青年和全体志愿者。依托全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归集整合全区公共信用信息,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化”的“两建”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拓宽信用信息归集范围,与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区信建办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查询使用机制。大力推行信用信息查询和信用报告(证明)使用,在财政资金补助、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事项中实行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制度。推行使用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争取在2018年6月底前制订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将信用信息查询使用嵌入审批、监管、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流程中,确保“应查必查”、“奖惩到位”。(区发展改革局会 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编制激励和惩戒措施清单。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出台的落实国家有关部委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相关文件,在三个月内组织完成奖惩措施梳理并形成措施清单汇总报区信建办,2017年内完成对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实施联合激励和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失信企业、失信被执行人、安全生产领域失信主体、环境保护领域失信主体、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者等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制订。对激励惩戒措施进行分类管理实施,将依法必须执行的措施列为强制性措施;将实施部门推荐,符合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政策导向的措施,列为推荐性措施,积极探索将实施效果好、操作性强的推荐性措施上升为强制性措施。(区信建办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五、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二十二)规范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诚信典型“红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发布行为,建立退出机制。在保证独立、公正、客观前提下,鼓励有关群众团体、金融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将红黑名单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使用。各有关部门要在2017年12月底前制订红黑名单管理规定。(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制度。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个人信用。对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信用主体,不再作为联合惩戒对象。要及时更正不准确的失信行为信用记录或信用等级划分。联合奖惩发起部门和实施部门要在2017年底前制订本领域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明确惩戒期限、修复条件和程序等事项。(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及投诉办理制度。区有关部门要制定本部门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的管理制度,并在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时及时受理异议申请或投诉。信息提供单位要及时核实并将情况告知实施部门,经核实有误的信息应及时更正或撤销。联合惩戒措施在信息核实期间暂不执行。因错误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损害有关主体合法权益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釆取措施恢复其信誉、消除不良影响。支持有关主体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018年6月底前出台区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相关制度,明确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的工作流程、部门职责分工等。(区信建办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强信用制度和诚信文化建设
(二十五)完善信用法规制度。按照强化信用约束和协同监管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对现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关规定提出修订建议或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区信建办、区司法 局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六)建立健全标准规范。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完善区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信息标准,统一信息釆集、存储、共享、公开、使用和信用评价、信用分类管理等规范。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使用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区发展改革局、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会同区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七)加强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以诚信创建工作为抓手,弘扬诚信文化,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高公民诚实守信意识,努力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氛围。加强法治宣传和诚信守法宣传,引导广大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树立“诚信兴商”理念,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失信主体的监督力度,依法曝光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失信案件,开展群众评议、讨论、批评等活动,形成对严重失信行为的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通过学校、单位、社区、家庭等,加强对失信个人的教育和帮助,引导其及时纠正失信行为。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学生和青年群体的诚信宣传教育,加强会计审计人员、导游、保险经纪人、公职人员等重点人群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旅游局、团区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保障措施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作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订本部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机构、人员编制、项目经费等必要保障,确保各项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位。
(二十九)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各有关部门先行先试,通过联合签署合作备忘录或联合印发规范性文件等多种方式,建立重点领域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信用激励内容,强化信用约束措施。
(三十)加强督促评估。区发展改革局要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的跟踪、监测、统计、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核查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和联合奖惩措施落实情况。区发展改革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展,督促检查任务落实情况并报告区政府。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
第三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总结
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自《大冶市工程建设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冶治工办发[2013]1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局根据文件要求,进行积极部署、统一安排,现将近期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期工作
(一)完成2012信用信息清理工作
2012年,我局对武汉新地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黄石市兴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武汉信业工程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代理公司做出了通报批评和暂停摇号资格的处理,并将三公司处理信息及时整理归档。
(二)信息库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我市诚信库共审核通过供应商55家,招标代理机构26家,监理企业14家,施工企业144家,勘察设计单位7家。随着进场交易项目增多,我市诚信库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加。
(三)出台《大冶市工程建设招投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试行)》。局领导高度重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工作,多次相关责任人讨论《制度》文稿。并于3月25日印发,4月2日在《今日大冶》全文刊登。
二、经验总结
(一)提高重视,严格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根据市治工办文件要求,我局相关工作完成较为滞后,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提高重视和执行力,绝不推诿塞责。
(二)狠抓落实,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落到实处。《大冶市工程建设招投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试行)》以招投标活动参与主体为出发点,以现有法律法规和大冶市规范性文件为依托,对各主体的行为作出了细致规范,并结合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激励和惩戒措施。制度是执行的基础,制度出台后,我局将着力抓制度落实,确保制度不流于形式,并建立配套的信用档案。
2013年4月10日 大冶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取的旨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新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也是全国5个自治区中唯一区、州、县三级自治单位俱全的自治地方。自治区成立后,在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制定自治法规、完善地方立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以后,仍延续过去的省建制。当时,对于新疆将采用何种政治体制,如何处理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等方面有过一番争论,少部分人甚至提出仿苏联实行“联邦制”,希望在新疆成立“共和国”。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意见,对这些错误主张进行了批评,要求在新疆以各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发展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省人民政府在大力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的同时,迅速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改造省以下的各级旧政权,废除封建王公制度、千百户长制度和保甲制度,建立人民的城乡基层政权。在全疆进行普选,选出了乡、县、市、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逐渐完成新旧政权的交替,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全疆仅有少数民族干部3000名。到1955年自治区成立之时,全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已达到4.6万名。
新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了“慎重稳进”的方针,由小到大逐步建立起多种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先从维吾尔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始筹建。1953年11月,从乡一级开始试点,成立了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自治区(乡级)人民政府,以后相继成立了县级、州级自治单位。1955年9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撤销新疆省建制、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议案》。同年9月30日,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赛福鼎•艾则孜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任主席。至此,新疆完成了区、州、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民族自治机关的设立工作。
新疆是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维吾尔族)为基础,包括若干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自治单位的自治地方。在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除俄罗斯、满族因人数过少且分散,不适合建立自治单位外,其他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治州或自治县等各级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目前全疆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回等4个民族的5个自治州(分别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萨克、回、蒙古、塔塔尔、锡伯等5个民族的6个自治县(分别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及43个民族乡(分别为14个哈萨克族乡、10个蒙古族乡、6个柯尔克孜族乡、5个回族乡、4个塔吉克族乡和锡伯、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族乡各1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各级自治机关在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以及干部配备上都坚持各民族共同参政议政、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原则。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外,新疆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决议、决定,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如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成员时,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即哪个民族成员落选就补选哪个民族成员;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候选人名单,由选举委员会根据多数选民意见及当地具体情况确定,选举时,各民族的候选人在本民族中差额选举,以此保持各民族人大代表以及领导干部的一定比例。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有代表542名,有13个民族的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占到65.5%,比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总人口中的比重高出4个百分点。各民族群众还享有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利。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疆代表共60名,由11个民族成分组成,其中60%是少数民族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的领导成员中,都有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士。
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选拔、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民族学院以及各类干部学校,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选拔出来,送去学习。同时采取短期培训、基层锻炼、异地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近10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新疆选派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和沿海省份挂职,实行干部相互交流、干部轮换等措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人数和素质都提高很快。1955年,全疆有少数民族干部4.6万,1965年为6.7万,1975年为9.3万,1985年为20.2万,1995年为27.2万,2005年达到34万,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7%,是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的7倍。目前自治区的政府主席、各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以及相应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地、州、市的专员、州长和市长,除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等新兴城市以外,也均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全疆83%左右的县长、区长是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在自治区一级领导干部中占55%左右,在地、州、厅局级领导干部中占43%左右。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的数量也增加很快。2001年底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达到了25.1万人,占到全疆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5%。各族妇女也大量地走上了各级党政干部的岗位。
2005年全疆妇女干部达31.7万,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到一半左右。同时,国家还向新疆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现在自治区已形成了包括党务、政务、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人才的各民族干部队伍,从组织上保障了各民族管理自治地方事务及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政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自治机关的立法权,即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自治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它保证了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同时自治地方还享有地方 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截至2000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的自治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决定共213项,内容涉及法制建设、经济建设、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
地方立法适应新疆的实际情况,保障了新疆各民族群众的权益。首先,对不完全适应自治区实际情况的上级机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变通,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补充性规定。如: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我国公民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新疆一些少数民族结婚年龄偏早是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将婚龄很快提高到婚姻法规定的年龄较为困难。①1980年自治区五届三次人代会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将少数民族公民的结婚年龄变通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在1996年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中补充规定:在自治区境内生产并销售的商品,其包装和说明书上应有少数民族文和汉文;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悬挂和在食品包装、装潢上标注“清真”字样或标记,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管理部门批准。在1988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对自治区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进行具体界定,尤其注意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强调要培养少数民族文物专业技术人员。
其次,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涵盖不全或国家尚未立法,根据自治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和特有问题,先行制定地方性的单行条例。如:1993年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并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化工作。1996年第二次修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扫除文盲条例》对使用汉语言文字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扫盲的标准进行明确规范。1991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结合新疆境内存在大麻毒品犯罪和对种植大麻原植物等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禁止大麻毒品条例》,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吸食大麻毒品及种植大麻原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出相应的禁止和惩处规定。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区别对待。如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内地,普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3年在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提出了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但与汉族有所区别:“对汉族要求要严,对少数民族要适当放宽。”1992年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少数民族居民一般可以比同类情况的汉族居民多生育一个子女。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使有关法规更具有可行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政治权利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并不断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民族问题能够得到较好解决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