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蒙古族 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

时间:2019-05-15 06:4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 蒙古族 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 蒙古族 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

第一篇:论 蒙古族 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

论蒙古族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日益消亡,这引发对传统习俗保护方式的讨论。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开发,才能保持其生存力和发展持续力。本文探讨了目前蒙古族传统习俗的生存状态,并提出旅游开发的有效保护和开发途径。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习俗;发展现状;保护与开发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ngolian Customs Abstract:As economic being developing and urbanization speeding up, the Mongolian customs is declining, which triggers discussion of how to protect the customs.The Mongolian customs can be protected only by proper devlopment, to keep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bility.This paper discuss the exsting situation of the Mongolian customs and provide effective wa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Mongolian;Customs;Exsting Situ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我国拥有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在该民族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而民族的传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晶,它已同民族情绪和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蒙古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曾经缔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并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蒙古族生活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独特的发展历程等,造就了蒙古族独有的传统习俗,并流传至今,在现代社会折射出迷人的光彩。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的发展,全国各地区纷纷进行城市建设,在带来人们更富裕生活的同时,也让每个地方失去了地域特色,以及其承载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蒙古族同样面临这个困境,其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消失,程度已经到了让人们警觉和实行保护行动的阶段。民族传统习俗的消失,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而人们面临的迫切课题,就是该如何对这些民俗传统习俗进行保护和开发。

一、蒙古族传统习俗的现状

蒙古族的人们自称为“蒙古”,“蒙古”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它的意思是“永恒之火”。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由于民族的人们以游牧为生,骑马技术了得,因此蒙古族也被称为“马背民族”。自古以来,蒙古族分布在较为独立的草原区域,因此具有草原地区独有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习俗,具体有以下方面:(1)居住:蒙古族人们在定居地区、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居住在具有蒙古包外形的土木结构中,而在农区则建造砖瓦平方,聚成村落。(2)行走:蒙古族人们自杀哦善骑,几乎所有男女老幼出门都以马代步。(3)饮食:蒙古族牧民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和蔬菜,而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牧民和农民均普遍爱好砖茶。(4)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农村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等制成,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男子冬季戴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长筒皮靴。

除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传统习俗,蒙古族还形成了特色婚俗、丧葬、待客、禁忌礼节、传统节日等传统风俗,具体表现为:(1)婚俗方面,封建社会的蒙古族流行聘婚制度。男家送聘礼到女家进行定亲,并举办拜火仪式和送亲习俗等。(2)丧葬方面,蒙古族一般实行土葬和火葬,而天葬则是牧区盛行的葬式,每种仪式均有详尽的行为礼仪等。(3)待客方面,蒙古族有热情待客的美誉,他们会为客人准备奶茶等美味,而献哈达则是蒙古族的重要礼节,敬鼻烟壶则是日常的见面礼。(4)禁忌礼节方面,蒙古族崇拜火,有火忌,禁止用火烤脚、鞋子等,同时不能跨越炉灶,不能往火里扔东西等。同时,蒙古族人们有水忌,不能随便浪费和污染河流水。另外,蒙古族忌蹬门槛、忌摸头、忌别人打狗等多种禁忌。(5)节日方面,“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包括民间体育活动、物资交流等丰富活动。另外,蒙古族有白节、祭火等独特的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

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全国经济包括边界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蒙古族所在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均不断提高,并建立了和东部发达城市相媲美的城市形态;同时,我国城乡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北方边界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这导致了我国人口流动频率日益增大,蒙古族的游牧人口和农村人口快速涌入城市。这大大改变了蒙古族人们的传统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也导致这些生活方式承载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失去传承的载体,面临消失的困境。

首先,大批的蒙古族人们走出蒙古包和农村的砖瓦房屋,搬进城镇的小区房,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混合而居。服饰方面,为了工作方便,以及收到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蒙古族逐渐改变其服饰样式,而现代流行服饰日益普遍。在饮食方面,蒙古族也开始普遍接受现代食谱,传统食物如蒙古包子、酸奶面条、奶油卷儿配羊肉汤等的盛行程度不断下降,甚至远离人们的日常饮食。在行走方面,得益于现代交通的发展,以及马匹在城市街道行动的受阻,蒙古族人们的日常交通方式也和现代城市趋同,以马代步的群体日益减少。

而房屋、服饰、饮食、代步工具等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蒙古族众多传统风俗,例如,有关火忌的习俗,包括“不能在蒙古包的火堆中烤干双腿等”,而这个习俗内容随着蒙古包的消失也逐渐淡化,带来火忌习俗的日益消亡。

二、蒙古族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

蒙古族传统习俗急需得到保护,而保护的有效形式是适当进行开发。传统习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产生、发展和保存都需要依赖特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而适当的开发,才能保持传统习俗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和持续力。适当的旅游开发是重要的保护和开发方式。旅游的发展首先需要对蒙古族独特的传统社会环境进行保护或复原,并保留了蒙古族人们的原有生活方式,这就为传统习俗的保存和发展保障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同时,旅游开发能让传统习俗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为开发商和蒙古族群体带来利润,从而激发政府、开发商和蒙古族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保护意识。而旅游开发带来收入的一部分,能作为保护和维护资金投入到传统风俗的包括与开发中。

但是,旅游开发并不是随意的、极度的开发,而是需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下进行适当的开发。并不能将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作为源源不断的财富来源任意开采,更不能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而任意对蒙古族传统习俗内容进行修改,而需要维护习俗的原真性。

蒙古族草原风情旅游产品在近年来不断兴起,奶茶、手把肉、摔跤、骑马等蒙古族传统风俗被保留和开发,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进行消费。而旅游成为旅游区附近牧民最主要的收入,大大促进蒙古族人们对传统风俗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有效证明了适当的旅游开发是对蒙古族传统风俗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有力手段。

第二篇:论雷波县旅游开发与彝族文化保护

论雷波县旅游开发与彝族文化保护

在祖国大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具有得天独厚、绚丽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具有总量大、品位高、垄断性强、类型多的特点,其中很多旅游资源是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雷波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集旅游观光、探险、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雷波县以这些旅游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不仅包括自然景观的观赏和保护,还包括保持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的本来面目。

一、雷波县的县域情况及旅游资源概况

雷波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金沙江下游北岸,属于横断山脉东段的小凉山区。全县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最高海拔4076 米,最低海拔325米,海拔高度差达到3750米,所以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70天,降水多,日照时间长。全县总人口24.5万,其中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51%,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县域内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独特的风光地貌和自然景观常常引人入胜,幽静秀丽的湖泊;壮观的瀑布,奇特的卡斯特溶洞,波澜壮阔的山川河流;还有大片从未开采过的原始森林以及各种奇花异草和珍贵的树种,并且时而有大熊猫及珍禽异兽和野生动的出没,所有的这些旅游资源,形成了多样性和层次高等特点,对游客极具吸引力,是同属凉山州的其它各县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特奇特的高山淡水湖泊,其中马湖以其湖光山色而驰名中外,它是雷波县乃至小凉山深处一颗璀璨的风景明珠。对离马湖景区较近的大中城市重庆、成都、内江、自贡、宜宾、乐山、西昌、昭通等地的吸引力侧重于假日和消暑、休闲、度假及山水风光,小凉山彝族、苗族风情具有很强吸引力。其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自然旅游资源动静并存,传统与现代并茂生辉,原始与新生同在。雷波同时也是进入凉山州的重要通道,这一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在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雷波旅游业现状

雷波县人民政府以生态和资源优势为立足点,坚持把旅游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根据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麻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溪洛渡巨型水电站、国家级地质公园马湖及彝汉和谐文化等资源优势为依托,按照“大旅游、大文化、大坏境、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以政府这只有形手为主导,外加市场为隐形手的驱动力为主推力,把旅游业作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超前发展,分步建设”的原则,努力打造立体化及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推动全县旅游朝着健康、协调、快速的方向良性发展,并以此来提升雷波旅游在川西南乃至整个滇东北旅游环线的旅游地位。最近四五年年以来,随着县财政的增加,县旅游局不断加大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力度,根据相关资料查询得知,仅2009年一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达到29.91万人次,同比增长46.12 %,旅游综合产值 14826.4万元,同比增长38.3%,带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彝族文化概况及保护现状

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同胞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并沉淀出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主要由“毕摩”、“火把节”、“克智”、“民歌”、“德古”、“彝族礼仪”、“节庆”等几种文化构成。近年来,县政府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实施了“彝家新寨”安居工程建设。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彝族同胞世居的村落因县政府提出发展其旅游业而进行搬迁改造,并在搬迁的过程中施行异地安置,并把一部分原来居住在同一区域内的彝族村民安插到其他乡村,虽然政府对每户发两三万元的搬迁费,但这部分钱并不能补偿搬迁对他们生活文化的破坏和生活模式的改变。而政府又缺乏对相关彝族文化的保护措施,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很多彝族的原生态的文化正在渐渐消失。

四、雷波县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前几年,雷波县政府将梦幻谷、麻咪泽、马湖等旅游区列为重点旅游开发区,县内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在旅游开发方面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旅游资源开发太过于集中,全县百分之五十左右旅游开发集中在马湖这个点,而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则缺乏充足的投入,致使这些区域形成了一种守着富裕的贫困这么一种现象,并且使游客太过于集中在马湖周围而造成接待压力过大,而其它景区则比较冷清。

2.相关的旅游线路设计太过单一,沿途景点太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没有搭配不协调,百分之九十是自然景观,而相关的人文景观则开发严重不足,这会给游客造成一种枯燥感。

3.旅游产品开发不够,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游客主要是观光,而真正的购物在旅游过程中所开销的费用比例很小,没有很好的打开游客的钱袋子。并且由于旅游线路少,导致旅游时间短,游客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其它漫长时间内则很少有游客,造成大量的设施闲置,增加管理费用,同时还浪费资源。

4.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缺乏相关保护,致使很多民族性的东西流失。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破坏严重,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开发旅游资源但却忽视了对彝族很多特有文化的保护并加以传承。

5.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关于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相对缺乏,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没能真正体现出来。以彝族为主的特色文化在旅游所创收入中比例较小。

五、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1.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开发并举,缺一不可,并把彝族特色文化这张牌做大做强,加大对文化内涵挖掘的资金投入力度,让游客在观赏到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少数民族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2.结合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当前情况,在以马湖、麻咪泽自然生态保护区、莫红梦幻谷等景区快速升温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并统一管理。进一步注重沿途景区的开发,根据资源状况和现在的旅游特点制定出适合雷波县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方案。

3.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原生态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建设。生态旅游除了要保持生态系统完整的旅游外,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亦的保存。

4.注重对品牌文化的建设和包装。雷波县要想打好彝族文化这张牌,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整个彝族文化品牌的内涵、布局、定位等进行整体可行的规划。将雷波的民歌文化、火把节文化、毕摩文化升华成一种理论,使其文化品牌有牢固的基础,并且还要通过新闻媒体不断宣传扩大民歌文化、火把节文化、毕摩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坚持发展彝族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相统一。要保持文化品牌的发展有可持续性和长效性,就必须将其产业做大、做强并做活。文化产业与旅游事业是互补的,民歌文化、火把节文化、毕摩文化品牌应当具有产业和事业的两重性:既有艺术的属性,又有商品的属性;它既具有文化产业的性质,同时又具有旅游事业的性质;既有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又有非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想要发挥好这两重属性,可以组建成民歌文化、火把节文化、毕摩文化产业集团,以集团形式产业化运作艺术节、文化艺术旅游等等,这样才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ttp:///2011-04/10/content_15950.htm(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http:///2011-04/10/content_15950.htm(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第三篇: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晋源区明清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古太原县城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古太原县城保护范围为:北起北外环路南侧道路红线、南至南外

环路以南60米(包括龙天庙)、西起西外环路西侧65米、东至东大街与城东田间路交叉口以西80米,总面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4047公顷,主要包括后街至东街,横街至北街,西街至朱家巷、小西街,傅家门道至南街,城隍

庙至东街,王家大门至南街片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3.63公顷。

第三条 同意规划确定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以及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核心保护范围

内,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新(改)建建筑严格按照晋阳传

统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形式与核

第四条

第五条 心保护范围内传统风格相协调,新(改)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古城内的文物寺观和古城遗址、遗存现状、建筑木刻、石刻,牌匾等随意破坏。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建设工程应严格改选

相关管理程序,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保护

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第二条

第四篇: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 少数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1 境线长290.8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临沧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 “欧亚第三大陆桥”。

二、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优势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有干线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以及临沧市各县、乡。云南临沧还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它有着长达290.29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有孟定、南伞、勐董三个国家二级口岸及17条边贸通道和众多的边民互市点,也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它有广阔的市场和较近的市场距离。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桥”的优势明显,“头”的潜力巨大,“堡”的地位突出,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强大的政策优势。

2、多元的民族文化

以佤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临沧民族文化已日渐引起世人瞩目。澜沧江沿岸的彝族习俗,边境一线的佤族木鼓文化、耿马孟定的傣族风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临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纵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一方面源于各民族民俗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具有一些“合金文化”的特点。

3、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其开发尚晚,所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度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三、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不一致,导致临沧市境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是开发不全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2、外来文化对临沧市民俗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退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3、临沧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其次是体制机制不活,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宣传促销乏力等。我市旅游业发展较慢,总量较小。

4、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产品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发展,竞争力较弱,发展较缓慢,使得旅游产品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

5、旅游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临沧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导,使民族文化发展缺少引导力和创新力。

四、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指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强,自治区开始大力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继续将佤文化打造成临沧市的旅游品牌

丰富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演出队伍、重大节日举办打歌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摸你黑、举办民族民间打歌舞蹈大赛、举办佤族饮食——佤王宴冲击吉尼斯纪录活动、开展月亮升起来佤族舞蹈组合的推广与普及活动、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佤族歌舞列入职业中学的教学专业、在全县百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佤族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佤族民俗文化演出队伍到外参赛或演出等。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为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产业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

5、推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6、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7、开发旅游工艺品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工艺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它的纪念性功能,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和文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

8、政策性支持

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而企业具体负责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做好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接,上下联动,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9、宣传手段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必须搞好宣传促销。旅游业要发展,仅靠“天生丽质”是不够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研究游客心理,选准消费群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促销。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3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经济发展叫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临沧民族文化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区位优势。但临沧却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临沧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民族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相信临沧民族文化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第五篇: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旅游影响力在国际上日益提高,为了使一流的景区与一流的硬件设施相配套,景区管理局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在改善景区交通、通讯,保护生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绩。回顾四川九寨沟旅游开发历程,总结九寨沟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对策,对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世界遗产;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区面积为643km2,海拔1996~4760m;旅游区面积为55km2,海拔1996~3100m。年平均气温7.8℃,因沟内有树正、荷叶、则查洼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冬无严寒,夏季凉爽,四季景色各异:仲春树绿花艳,盛夏幽节推移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风韵。沟内9个古老的藏族村寨、石磨房、栈道、经幡和藏羌歌舞等,藏族特色浓郁而神秘,又构成了九寨沟独特的旅游文化。当前,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热点问题。一、九寨沟的旅游资源概况

九寨沟内地质构造复杂,山高沟狭,河谷深切,属高山深谷地貌类型。气温适宜,山川秀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以翠湖、叠瀑、彩林、雪峰、蓝冰、藏情“六绝”著称于世。主要景点包括树正群海、五花海、诺日朗瀑布、珍珠滩及珍珠滩瀑布。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9.8%,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野生动物255种,其中珍稀动物26种。由于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生态景观,其不但有“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还有九寨国家森林公园(甘海子风景区,神仙池风景区)、白河金丝猴保护区、勿角大熊猫保护区、甲勿天池、玉瓦石碏红叶风景区、喇嘛石大峡谷风光、杜鹃山„„

2、人文景观众多:九寨沟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形成了众多人文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具有典型藏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大录寨;独特民族文化的白马藏族风情园;藏传佛教寺庙―――扎如寺、东北寺和达基寺以及典型汉族文化寺庙风城庙和朝阳庙等。

3、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采花小调”的发祥地,九寨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民风、民俗。不但有以抒情优美见长的“南坪小调”,而且还有各种藏族民歌。其中“南坪小调”较流行的唱腔有“背宫”调、“小宫”调和“高腔”,主要集中在永乐、白河、双河(部分地区)和郭元等汉族聚居地;而藏族民歌中白马藏族的民歌最具特色,歌手一般熟悉固定的曲调,遇不同情况,即现编现唱,内容生动,曲调深沉、幽雅、婉转。二、九寨沟旅游开发状况

20年来,通过对九寨沟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利用”,九寨沟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目前,九寨沟风景区已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绿色环球21”、“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项桂冠

1、九寨沟景区的保护和开发

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源于对九寨沟景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化利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九寨沟景区为南坪林业局的林场。直到1978年,经过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停止了林业采伐,使九寨沟的生态旅游资源得以了保存。1983年在原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基础上成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加强了对九寨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1984年九寨沟迎来生态旅游发展的春天,在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相应成立了九寨沟风景名胜管理局。九寨沟也走上“保护性开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利用”的道路,九寨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1992年景区公路实现柏油化,同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优化九寨沟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旅游车辆尾气对景区环境的破坏,从1998年起在景区全面实行绿色环保观光车运营,使九寨沟的环境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优化,当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2年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投资1600万新建了诺日郎游客中心,同时在景区内完成了5000多平方米的拆迁工作,并通过“绿色环球21”专家认证。

2、九寨沟县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将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工作重点,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融资手段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基本改善。从1997起投入近上亿资金,先后完成了交通、通讯、能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使我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旅游的可进入性。

3、旅游接待设施初具规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到1988年,在九寨沟沟口建成了首家按三星级宾馆设计的九寨沟宾馆,同时景区新建和改建了60家宾馆、饭店,接待能力和设施、设备明显的提高。

1998年成功抓住更改县名和举办四川生态旅游节之机,加强了对外宣传和促销力度,使游客成倍增加,带动了当地第二次投资热潮,新九寨宾馆、九寨国际大酒店、星宇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宾馆、饭店相继建成并投入营业,特别是九寨沟喜来登国际大酒店和九寨天堂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旅游接待档次,为其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1993年正式成立旅游局和县旅游目标管理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旅游业的管理和对外宣传,随着中外游客的不断增多,到了1995年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已逐步显现出来,当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6.7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3900万元。1998年九寨沟旅游环线全线贯通并首次推出了九寨沟冬游活动,使旅游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1998年接待游客人次突破了40万大关,旅游社会收入突破亿元大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以九寨沟、黄龙为载体,建设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区。2001年国家投入修建九黄机场并于2003年9月实现通航。三、九寨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门票价格居高不下。从九寨沟管理局获悉, 景区旺季时限为4月1 日到 11月 15 日, 淡 季则为11月16 日到3月31 日;正常价格门票淡季为80 元/人, 旺季为 220 元/人。如此高的门票, 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

2.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九寨沟给游客唯一的印象是九寨归来不看水, 并没有其他更多的印象,许多游客到九寨沟都十分地遗憾不能亲近水。这样一来, 九寨沟旅游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层面, 基本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或初期阶段。

3.旅游商品缺乏品牌。九寨沟目前的旅游商品市场不规范, 大多数没有标明产地和出处;已有的旅游商品定位模糊, 面向低端市场与中高端市场的旅游商品混杂交织在一起, 地域文化特色和相对优势不明显, 缺乏一批与九寨沟相匹配的品牌旅游商品。4.九寨沟旅游资源开发过快,对周边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带来一定的压力。

5.九寨沟随着游客需求逐渐的增多,面临周围竞争越加的激烈,根据九寨沟的定位,国内九寨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及云南丽江,它们由于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造成了对九寨沟旅游景区威胁与压力。

6.九寨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由于九寨沟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九寨沟旅游长期发展,使得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使旅游行业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人为环境的破坏,九寨沟旅游景点几十年中不断修葺、使得旅游环境附有强烈的人工、商业化的气息,这使得原始的景点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一部分游客在观光的时候,会留下一些一次性的筷子、饭盒等,对景区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与压力,从而使景区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九寨沟旅游环境保护管理与规划比较滞后。

7.九寨沟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滞后。九寨沟饭店、酒店的规模小、星级饭店较少,接待能力差,景点饭店以及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8.九寨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九寨沟旅游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其整体规模小、分散等,且旅游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专业化程度低,多数管理模式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成本较高,其竞争力不强。另外,九寨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与管理人才。

9.九寨沟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九寨沟旅游宣传产品较为单调,难以与民俗文化相结合,自然风景较差,无法体现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优势。

10.九寨沟旅游企业难以应用信息时代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有效的利用信息产品的宣传以及旅游产品信息产品的开发。四、九寨沟自然遗产的保护对策:

有鉴于此,我在这里呼吁,把九寨沟的保护问题尽快地提上 议事日程。而且在开发和保护的 位置上, 要把保护放在首位,通过保护促进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保护是一对不可分的矛盾。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定在保护方面。如果不加保护地进行开发,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开发也将无以为继。只有在保护的前提 下进行开发, 开发才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才能在开发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第一, 对于大自然的变化这 相应的管理人员,一非人力可以逆转的因素, 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我们人类在目前虽无可作为。但在局部上,凭我们人类的不懈努力, 总可以作一些补救的。我们可以在整个九寨沟自然区,甚至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持久的植树造林, 停止采伐 森林, 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一系列措施来涵养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 国家已有了政策法令的保证和已经付诸实施,作为九寨沟风景区的管理部门,需要在九寨沟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 支持这一工作的开展,以九寨沟养九寨沟是天经地 义的事情。

第二, 我们在九寨沟景区内,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把九寨沟的景点区分为远距离观赏区和人水亲近区,实行不同的游览方式。在远距离观赏区,乘观光车观赏,观光车在这些景点要实行慢行和停车观赏,在保证游客尽情观赏的前提下,把人和水分离开来,避免游客对各景点的水色、水质和水形造成污染和破坏。在人水亲近区,允许游客近距离观赏, 但要在硬件设施 的建设上和软件管理规则上作一些严格的要求。如修建与景区景点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隔离栏,既方便于游客观赏水色游鱼,能起到减轻游客污染和破坏自然景观的作用。在这样的景点还要设立醒目的敬示性和提示性标牌,以防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发生。旅游质量。在景区内增建高规格的洗手间和垃圾收集装置,增加清洁维护人员的数量,保持景区的清洁卫生。

第三,向游客大力宣传九寨沟保护的意义和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治措施。惩治条款要细要严要重, 并便于实施。在各景点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严格进行监督和处置,及早养成良好的文明游览风气。

第四,加强景区景点的维护。从景点设施的维护保养,到及时对受到破坏的景观进行清理复原,以维持景观原貌。

第五,按期实现景区内居民的外迁计划,逐步停止游客在景区的食宿,以减轻生活对九寨沟风景区的污染和破坏,为满足游客对九寨沟风景的欣赏要求,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以增加经济效益,可以在进入景区的方式上作一些改观或变通。在九寨沟风景区的开发方面,有以下思路可供选择: 第一, 大力开发具有九寨沟特色和藏羌风情的旅游纪念品。目前,九寨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纪念品可供游客购买,以留作纪念并扩大宣传。应该聘请 一批著名的工艺美术专家和民间 艺术专家参与设计,精心制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价廉物美、有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来满足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需要。第二,大力开发和创新具有九寨沟特色和藏羌风味的食品。使游客在观察了九寨沟的人间仙境的同时,可以领略和享受具有九寨沟特色的藏羌风味食品,又给游客以多方位的享受,并留下无穷的回味。这一工作目前仍然处于待开发的水平,这一工作的意义重大,它可以提升九寨沟的 旅游质量。

第三,在急速扩大和提升旅游食宿条件的同时,注重开发休闲环境娱乐设施的建设。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既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又是最好的休闲乐土,要注意到旅游发展的 动向和游客对旅游的不同需求。除了继续提高藏羌歌舞的表现力和表演水平以外,还要发展一些具有九寨沟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譬如在一些适宜静观的景点设置咖啡座和茶座;在荷叶寨以下,已经不再影响九寨沟景观的河段上,开展漂流活动和具有藏羌民风民俗的民间游乐活动等。

第四, 有计划地开发九寨沟的外围景区,增加对九寨沟的景区景点。在扩大九寨沟游客规模的基础上,以减轻游客数量急增对九寨沟现有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神仙地、甘海子、黑河风景区和九寨沟风景区内其它景点的开发,要有梯度、有序地安排进行。每个新风景区和景点的开发,要注意保持各自不同的要保证景区资源开发的安全性,不因为急于求成而造成对景区资源的破坏。第五,提高九寨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使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获得超值的享受以后满意而归。为此,九寨沟应该 在景区的硬件设施,如道路、环境、休闲环境、观光车、就餐环境、卫生设备、急救设施、安全 保卫等方面向更高的等级提升。还应该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在游客组织、游程编排、游览线路方面精心的设计,让游客花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达到最满意的游览效果。九寨沟的服务人员要 尽力保证旅游设施的正常运转,为游客提供舒适、周到、细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 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J].旅游科学, 2005,(3):16-19.[2]曹丽莎, 杨璐嘉.对九寨沟品牌管理的几点思考[ J].商场现代化, 2006,(25): 203.[3] 陈菲.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管理探析[ J].经济研究导刊, 2009,(21): 147-148.[4]吴勇.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地的应用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5]石璇、李文军等.保障保护地内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以九寨沟股份制为例[J].旅游学刊.2007,(3):12-17。

下载论 蒙古族 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 蒙古族 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合集5篇)

    申论范文: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而海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些年来,由于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

    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全文5篇]

    小城镇规划论文试论古镇保护与建设发展及开发的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脱颖而出。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建筑风貌......

    论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2(推荐阅读)

    论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以苏州环城河为例 摘要:河流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水系遭......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武陵源为例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遗产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

    旅游开发与保护汇报

    2临潭县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 临潭县旅游局 2012年9月14日 一、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小论蒙古族文化[五篇]

    小论蒙古族文化 摘要: 蒙古族的起源。据《史集》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一带居住下来,公......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交叉点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点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延续和保存着本民族古老而悠久的风俗习惯,显示着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独特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