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富不过三代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6: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庭富不过三代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庭富不过三代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家庭富不过三代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家 庭 富 不 过 三 代 的 成 因 及 对 策

鲁神帆

09经一 09040120

目录

1.什么是家庭富不过三代? 2.家庭富不过三代的简单演变? 3.出现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4.在中国会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最终的原因5.家庭富不过三代对社会的危害 6.为什么家庭富不过三代会成为定律? 7.走不出富不过三代怪圈的原因 8.突破“富不过三”的魔咒

中国俗语 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完整的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无论某一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被世人总结出一条定律,叫“富不过三代”,有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的说法。

所谓“三代”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限,只是讲富贵不能长久而已。有的可能当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大部分第一代辛辛苦苦创业,为家族企业打下一片天,第二代虽受第一代的影响,会帮忙家里的企业工作,但从小在富裕的条件下生活,在外也是穿高档衣服、开着名牌跑车,到第三第四代因为条件好。父母的溺爱也越严重,很多没有学会父母的勤奋工作,但炫富行为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富不过三代尽管是普遍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富过三代的例子。能否富过三代不只是家庭、家族及企业的繁荣问题,实质上与国家、民族、社会密切相关。优秀人才辈出才能富过三代。财富是优秀能干的人才创造的,也只有优秀能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守业比创业更难,因为创业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经过磨砺,从而锤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才能,使他们能够成就大业。而其后一代面对的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家庭,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很难懂得财富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败掉家业。因此,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企业难以长盛不衰,没有人才辈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许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认为,是社会体制与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五:

一是国家的体制和历史遗留的传统。

国家体制的影响力在《红楼梦》这部家族小说中体现的淋漓精致,红尘滚滚的当下世俗生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现实资源,但以《白鹿原》为代表的家族小说,证实了这一传统仍在承传和光大。如[1]《牟氏庄园》主要叙述和着意刻画的还是牟氏家族内部的矛盾和争斗,或者说,即便没有外部力量的侵入,没有社会的风雨飘摇,祸起萧墙也足以使这个中国最大的地主家族走向最后的没落。视乎也体现了家族的兴衰总是联系着国家的命运,总是通过家族的历史演绎社会历史的动荡变迁。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不仅家族是社会最稳定的基层单位,同时,家族制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封闭性和自足性,既是独特的存在也是“东方奇观”。

在家族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轻契约,重信任。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契约,在商业利益大潮的冲击下,这种信任和默契,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约束力很多时候对于多数人,特别是家族成员中被边缘化、或血亲远一些但掌握重要资源的人,往往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变迁和创业者权威的逐步减弱,或者伴随着被边缘化者掌握资源的逐步增加,血缘、亲缘、准亲缘在经济利益的冲击和诱惑下容易变得松动,网络关系中成员间的信任被资产利益侵蚀出现叛逆,一旦这种关系破裂,家族发展便会因此而受到挫折。

这也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在历史的流传中,中国的父母非常普遍都很溺爱孩子,什么都留给孩子,中国古代的富人常常有几个老婆,几个老婆又生多个孩子,当富豪死后家产被多个儿子所分薄,富豪们的儿子第二代也是富裕的,他们也娶几个老婆,生多个儿子,到第三代,后代上百人,所以第三代时已经没有财产可分了。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优于我们。他们不少人纵然是泼天之富,一般也不任由子女挥霍,而是鼓励子女独立,引导他们自己创业。像 世界第一富豪比尔.盖茨、第二富豪巴菲特,他们均将多数财产捐献给了公益事业,只将少部分留给儿女。这样的做法使子女们依赖性大大降低,自立能力反而全面加强。而我们的体制造就了自古以来的“家天下”意识,国与家不分,权位与财产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下传子”,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 也是中国富豪不愿投身公益事业的重要原因。但是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可见“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

二是国家历史及政治变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更替频繁;即使不是王朝更替时,皇位更替频繁,每当王朝更替或皇位易主时,都会有人升天有人入地,这就是所谓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代社会还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随时随地都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其范例比比皆是。秦朝李斯、汉朝田玢、窦婴、宋朝蔡京、贾似道、明朝的严蒿、清朝和绅等均为朝庭重臣,富甲一方,都是当代而败亡;汉初名将周勃、灌婴、卫青、霍光等,其后代鲜有善终者。尤其是明太祖朱元彰时期,大臣上朝如同生离死 别,直到平安回来才能庆幸今天还活着!政治变动,龙眼无恩是中国人富贵不能长久的原因之一。

三是人的本性。

一般是首代创业者都是競競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 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仪仗父祖辈的权势,周围马屁精环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长辈再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败家子也就这样形成了。这样富二代或富三、四代,眼比天高,认为什么什么事都可以用钱解决,这样的败家子近些年更多且猖狂了,什么“富二代飙车宝马撞上保时捷”“富二代飙车斑马线上撞飞老人”“富二代炫富”等等层出不穷。有研究表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四是财富创始者缺乏长远意识。

未能提前做好财富继承的合理安排,致使下一代在遗产继承时纷争频繁,最终导致财富在家族内耗中化为乌有;

五是由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某些负面作用的影响,华商的家族观念一般重于社会责任,很少有财富创始者对财富进行社会层面的思考。

案例:湖南株洲重型起重机实业有限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在父子四人共同努力下,短短四年迅速扩张为一个拥有千万资产的大公司,其发展速度令人震惊。但是,谁也想不到在随后一年时间里,这家企业就已经停产了!其衰落速度同样令人震惊。公司主要从事起重机的生产和维修。在2002年时,总资产已经达到1000多万,其生产的起重机在两湖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但是,现在厂区内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厂房空空荡荡,办公设施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墙上时钟也已定格。只有一些还没卖出去的设备,以及墙上的规章制度,能让人联想到公司当初的繁荣。初始是因股权问题,终于爆发为一场父子官司,最后以父亲通过官司确定了自己的部分股权,但是,温暖的亲情已经不在,红火的公司也已经不在。这么庞大的公司为什么这么庞大的公司会这样呢?在这个案例里,企业已成立4年了,谁是股东大家竟都没问过!这里,信任代替了制度,信任代替了手续,信任代替了一切„„信任也埋下了祸根。而这种依靠信任来维系运营,在中国家庭里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家庭发展也需要制度话,这是宜早不宜迟的事,如果等到家庭富裕了,再来制度化就太晚了,而对恶的诱发与纵容,善也是恶。

那么到底在中国会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最终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富豪们的纨绔子多,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终的原因,其实中国古代的富豪家教甚严熟读圣贤之书。不可能每个富豪家都出现纨绔子弟,其最终原因是中国的制度和中国人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中国通行诸子均产为主干继承方式。[2]古语有云“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在中俗话说:“树大分 杈,儿大分家。”每一个家庭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产生分家。家庭本身就由婚姻——生育——聚产——分家(继承)等多环节构成的动态链接。中国古代的富人常常有几个老婆,几个老婆又生多个孩子,当富豪死后家产被多个儿子 所分薄,富豪们的儿子第二代也是富裕的,他们也娶几个老婆,生多个儿子,到第三代,后代上百人,所以第三代时已经没有财产可分了。有学者根据清代徽州 分家案例的研究,认为“分家”是下一轮家庭循环周期的起点,但也是走向进一步衰败的开端。

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那些家庭富裕给孩子从小用的东西就让人瞠目结舌。[3]某家在给自己孩子用的奶嘴是专门用镶嵌278颗钻石定做,市价17000美元,278颗镶嵌在欧洲顶级白金上闪闪发光的钻石、高度自定义的设计,任由宝贝儿的出生日或是姓名镂刻其上。这件含在嘴上有点发抖的奢侈品,也可谓算是当今世界上,最为豪华的奶嘴。还有家长为了孩子总是不厌其烦的要你陪他一起去厕所而苦恼,专门订做了一个由Amanda Jenner设计的施华洛世奇水晶马桶圈,款名为“我的随身厕所”的马桶圈整个表面都镶嵌有琳琅满目的水晶,再加上逗人喜欢的粉色,成为孩子爱不释手的玩物,这样本应稀疏平常的马桶圈市场价:1136美元。还有一个家长专门定做一个纯银汤勺,市价:1230美元,这把纯银汤勺将让孩子真正成为“嘴里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一代”。它是由法国昆庭设计的这把纯银汤勺造型优雅,在汤勺的尾部还镶嵌有一颗闪亮的钻石,极尽奢华。让孩子从小这么奢侈,试问哪个孩子长大后还能勤俭节约,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呢? 而且在现在,“家庭富不过三代”已经不仅仅是对家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已经逐渐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4}邱旭光: 富家子弟,由于其掌握着巨额的社会资源,教育得不好,必将祸国殃民;教育得好,于家于国都是大幸事

例如:[5]案例一:在宁波,“富二代”集体吸毒。有人是这样描述的“其实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吸的,我一直不吸的,那天„„”“平时感到生活空虚,看到周围有朋友吸毒,感到特有品位、特别刺激就忍不住吸上了毒品„„”,家庭富裕,孩子生活无忧,精神世界空虚,没有正确健康精神支柱,极易误入歧途,在人生道路上犯下悔恨终生的错误,这样不仅害了自己还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与治安。

案例二:[6]福州一个颇有名气的地产商,其独生子从初一到高二哪次期末考也没有一科及格过,最后他花大价钱,将儿子送到澳洲留学。可儿子留学5年花了父母200多万元,依然什么文凭也没拿到。父母溺爱,使得孩子一事无成,浪费了时光浪费了金钱,而且没有知识基础和较好的素质,只有用钱砸出国,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外国对中国公民的印象,甚至影响了国家的形象。

案例三:江苏淮安一个富二代,一个礼拜六天在夜总会,还有一天在桑拿休息,每天花销在三四千元左右,还在镇江花30万包养了一个情人。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得越来越多孩子有着错误的观念及行为,过早的接触不良风气,败坏社会风气,不懂得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

这样案例现在越来越多,败坏社会风气,也激发不少人的仇富心理,也更加彻底展现和激发了我国的经济的两极分化。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稳定才能富过三代。国家、民族是建立在一个个家庭、家族、企业基础上的。国家发达、民族兴旺,说明整体政通人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企业才能安心创业,家庭、家族、企业才有富过三代的可能。富裕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的稳定。在充满冲突和战乱频仍的时期,人们朝不虑夕,性命难保,保持财富、富过三代无从谈起。可见,富过三代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富传承问题,实际上它对社会稳定、国家昌盛、民族振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富不过三代的现象,不少人专门为“富二代”“富三代”开办培训班。如2007年,宁波慈溪开办“家业长青民企接班人专修学校”——专门培养家族(民营)企业接班人 ;清华大学 :“企业未来领导人——民营企业接班人特训班”; 上海交通大学开出上海高校中首个“富二代”培训班 ;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办了“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别称“富二代”班 ;无锡“富二代”培训班3个月学费66.8万 ;这些培训班出发点皆是为了训练“富二代”或“富三代”们有能力接受父母将留给他们的企业,为了教他们好的知识,但是这些企业能教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重他人的优秀道德吗?而且这每一个也都是价格不菲,这又是不是一个变相的炫富呢?

教育家、哲学家和学者们谆谆教诲了2千多年之久,可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古今中外的那些败家子们就是不肯改变其无能的人性?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的现象竟然会在人类强大的教育体制、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所控制的社会中成为了一条长期存在的“定律”?如果说,这是因为那些富人家的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使子女们不知创业艰难,最终导致家庭败落,那么,这些子女在家庭败落、尝遍生活的艰辛之后,为什么还是不能奋发图强、振兴家业呢?一边是孔子、柏拉图、培根、华生等无数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学者们不断的谆谆教诲和鼓励,另一边,人们却在不断听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等矛盾的声音。在这些相互矛盾的“教诲”与“声音”的折磨下,很多富人始终无法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子女会成为败家子女,会成为“逆子”,这些富人最终只能在困惑迷茫中闭眼归天。还有一些富人求助于神灵,祈求“老天爷”保佑富贵延续,后继有人,在呼天天不应之后,最终只能“认命”。

如今,虽然关于财富的各类现代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老一代富人,但人们依然隐约察觉到一个现象:对当今中国财富的下一代而言,财富的“堆积”更多地意味着一种消耗过程,而不是财富的进一步集中。这一规律似乎总始于财富创始人的逝去或者“放权”。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家庭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呢?

走不出富不过三代怪圈的原因很复杂,不同的人和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概括起来,其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创业者: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对创业者来说,情形也比较多。如有的企业因为投资失败而将原来的财富全部失去,并一蹶不振;有的企业在创业成功后,过分追求规模的增长,贪大求全,致使战线过长而顾头顾不了尾,最终陷入困境;有的企业没有选择和培养好接班人,致使在创业者退出经营后,其创立的企业便走向衰落。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300万人,但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二.继承者:缺乏创业斗志

从继承者来说,除了继承者对所继承的企业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外,继承者的思想道德和工作生活作风较差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人曾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9大差别,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2009年6月,《福布斯》中文版杂志发布了“福布斯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中国企业家以及富豪子女,即“富二代”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消费奢侈品的重要力量,同时,超越自身经济实力进行奢侈品消费的后排观众也构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新推力。

除此之外,要想突破“富不过三”的魔咒,传承良好风气非常的重要。富过三代者是受良好风气熏陶的结果。良好的风气包括社会、组织、行业、地方、家族和家庭风气,其内容有勤劳正直、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好学奉献、心系社会等。尤其是良好的家庭风气对家族兴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作为“富一代”,教育好其后一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富一代”要发挥表率,俗话说:上行下效,父母作为子女影响最重要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富豪却认识不到这一问题,以自己不健康的言行对子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并由此而影响财富的继承,有人曾调查过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豪门。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父母在快速积累财富的同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影响教育后代,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工作和人生。合理利用理财工具。从财富传承来说,设立信托是非常好的方法。对于那些志向不在继承父辈事业,或经营管理能力有限的子女来说,“富一代”可把自己积累的财富尤其是现金类资产交给他们继承,为了避免现金类资产被后代挥霍,可以借助信托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序使用。如:被称为香港演艺圈“教母”的沈殿霞安然辞世后,公众对她年仅20岁的独女郑欣宜能否打理好母亲留下的近亿资产十分关心,事实上,沈殿霞早已经为自己名下的财产秘密设立了财产信托,并交由合法的信托人管理,根据信托合同的约定,一旦她不在人世,她的全部资产转到其女郑欣宜的名下,但郑欣宜在动用大额资产时,需信托人审批,并协助使用,像沈殿霞这样在生前设立财产信托的做法,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富人财产继承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方式也将会为国内许多“富一代”们所利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富过三代以至多代。

参考文献:[1]百度文库.牟氏庄园.http://baike.baidu.com/view/33948.html.2010-05-09 [2]韩非子.”《五蠹》.http://wenku.baidu.com/view/c1efc91efc4ffe473368ab83.html?from=rec&pos=2&weight=5&lastweight=4&count=5.2009-12-04 [3]人民网.全球富二代豪华玩具盘点[EB/OL].http://money.jrj.com.cn/2011/06/***113.shtml.2011-06-13 [4]邱旭光.《破解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07-01 [5] 土豆网.富二代农家乐集体吸毒被抓.http://.2010.08.03 8

第二篇: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国内当前医疗纠纷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医闹、恶性伤医案件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作者从事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医患矛盾双方的无奈和困惑。本文从不同角度探析医疗纠纷的成因,从而认清医患关系症结所在,全面把握我国医疗纠纷现状。以期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疗纠纷 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纠纷对策

一、医疗纠纷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媒体舆论导向。很多医疗纠纷病人在与医院对抗时,非常愿意将媒体拉进来,作为向医院施压的有效手段。在纠纷病人眼中,媒体的影响力巨大,不管医院诊疗行为有无过错,媒体舆论一旦介入,将是满城风雨。因此在医疗纠纷产生后,病人倾向于求助媒体而非法院。媒体记者介入医疗纠纷,更易将纠纷病人一方视为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背景,从而容易做出片面性的错误舆论导向。这就意味着医疗纠纷在医学鉴定或司法判决前,媒体的报道很难体现公正权威、合理合法,这种报道反而极易走向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歧途。不当的媒体舆论夸大了医疗纠纷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尊重医学客观事实,加剧了紧张的医患纠纷形势。

2.社会风序良俗的变化。随着我国法制的发展,大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加上媒体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医患信任感的丧失,引发医疗纠纷。在一些地域的群众意识当中,如果人死在医院,又向医院要不回来一些经济赔偿,被视为无能的表现。这些意识和观念的变化,加剧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因素

1.医疗纠纷解决体制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调处需要。在当前的医患纠纷中,普遍存在着大闹大赔,不闹不陪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严重滞后,医患协商和行政调解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医疗诉讼程序复杂,费力耗时、成本费用高昂,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更倾向于求助于私力救济,认为医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2.政府相关部门对恶性医闹事件处置不力。尽管公安部委联合下发了多个严厉打击医闹的通知,在过分强调和谐观念的大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过度贯彻和谐而纵容了大部分医闹行为。公安部门的不作为,使医院在面对医闹时更多的是无奈,最后只有一赔了之,这助长了不良的医闹风气。

(三)医疗环节因素

1.医患沟通。相关关资料显示,我国高达90%的医疗纠纷起因于医患沟通不足[1]。良好的医患沟通对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由于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一切对疾病的认识都来源于主治医师的讲解,包括对愈后效果。某些医师对病人盲目乐观的诱导,会给病人造成较高的期望值,如果实际的治疗效果未达到病人的预期效果,在病人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造成心理失衡,从而与医院发生纠纷。

对于对医学有一知半解病人,需要更加充分的医患沟通,因为病人对医疗有一定的个人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容易对医生的日常诊疗行为产生疑问,甚至误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解释沟通,很容易招致患者的投诉和不满。

2.服务细节。绝大多数医疗投诉产生于医疗服务细节,病人对医疗服务细节不满和抱怨的积累会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医疗服务细节中,小到挂号拿药,大到手术护理,如果医务工作人员态度傲慢、冷漠和不负责任,都会招致病人的不满和投诉。医疗行为是一种风险性行为,极小的细节失误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比如由于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注射药物时,未仔细核对病人信息,把张三的药注射到李四身上,医生做手术时把左腿弄成了右腿等。细节决定成败,很多纠纷大发生就是医疗服务细节出了问题。

3.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核心制度医疗制度未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导致医疗纠纷致赔偿的直接原因 [2]。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未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不及时书写病历,未贯彻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不及时,病人信息查对不仔细等,都会导致医疗纠纷发生。

4.病案管理。不规范的病历书写和混乱的病案管理也会引发医疗纠纷,比如由于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将病人信息弄错,导致病人出院后无法正常医疗保险的报销或给病人造成其他麻烦,因医生乱开诊断证明而将医院卷入他人间的纠纷当中,病历因保管不善丢失或损毁导致诉讼中败诉等。病人原始病历具有证据效力,病历内容记录错误或被涂抹、篡改都会引起不利后果,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四)制度因素

1.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医疗保障制度存在过于强调职业和身份界限、医疗保险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广等制度缺陷,将人群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劳动者享受不同的医疗待遇,医疗保险资源分配失衡,行业间、部门间、城乡间的差别悬殊,导致供大于求的一边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另一边却面对着看病难、吃药难的困窘,加上一些地域和群体医疗保障的缺失,一些人群根本享受不到国家医疗保险待遇。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如遇重大疾病,则可能导致整个家庭脱富致贫,甚至到无法维持日常家庭开销的地步。此类家庭中如有愈后不能自理的病人,对家庭来说将会是沉重的灾难,加上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病人本人和家庭都将陷入无尽的绝望和无奈。病人因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钱,在离开医院就意味着生活都将无法维持的绝望时,最后不得已将责任转嫁给医院,因为赖在医院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2.医药制度不合理。由于国家财力所限,1954年出台了一项医药加成的政策,该政策已实施六十多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医药加成政策促进了公立医院的发展,但目前该政策已经发展为以药养医的现状,成为公立医院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医院靠药增加收入,医生开处方提成,偏离了医疗服务的宗旨,医药加成政策加重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损害了医生的良好形象,增加了医疗纠纷,同时也影响到了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患者因素

1.病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病人入院前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在愈后效果不佳时,病人内心会产生巨大落差,认为看病付出了高昂的医疗费,而没有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便要求医院退回医疗费或补偿相关经济损失。另外,一些医师盲目乐观的诱导,也会给病人心理上营造很高的期望值。一旦实际治疗效果没有达到病人心理上期望值,病人便认为上了医生的当,从而产生受骗心理,当医患信任感消失殆尽是,纠纷由此产生。

2.病人医疗知识欠缺。由于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缺乏科学的认识,一旦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其他风险,便把全部不良后果归结于是医院的医疗事故,这需要医务人员提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不可预知的可能性[3]。手术后病情恶化可能导致病人及家属心理失衡,是导致医疗纠纷的直接原因。

二、医疗纠纷对策

(一)完善相关制度

1.建立高效、公信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我国交通事故纠纷数量远比医疗纠纷数量多,而交通事故纠纷双方的矛盾显然没有医患双方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有一个高效、公信的责任认定机制,而在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当中就没有这样一个快速高效的责任认定机制,这也与医疗纠纷本身性质有关。医疗纠纷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索赔金额高、处理困难等特点,医患双方责任认定的难度很大,耗时长,且认定费用相对要高。目前,涉及医疗纠纷责任认定的技术鉴定有两个:一是医疗事故鉴定,因新侵权法的出台,这种鉴定已经很少人做;二是医疗技术司法鉴定,但该技术鉴定耗时长,费用高,程序复杂。以上两种鉴定都是法院审判的依据,鉴定程序的复杂性和耗时性,增加了诉讼的难度和期限。一般医疗纠纷发生后,因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公信力较低,诉讼程序的复杂耗时、成本较高等原因,患方更倾向于私力救济途径—-医闹。如果在处理医疗纠纷当中,有这么一个高效、公信的医患责任认定机制,那么医疗纠纷也可以像交通事故纠纷一样快速有效的划清双方责任,纠纷很快化解。然而,医疗纠纷的认定难度大、专业性强、成本高,即使有这样一个快速认定机制,因其费用高昂,患方也未必乐于接受和选择这种责任认定途径。因此,高效、公信的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建立还应具备两个制度方面的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消除患者经济方面的障碍。二是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将医疗纠纷责任机制的认定机构、认定程序、法律效力等内容写进法律,并规定该责任认定为医疗纠纷解决的必经环节。

2.取消医药加价政策补贴。以药养医现状是滋生医药腐败的土壤,取消药品加成势在必行。取消医药加价后导致的公立医院收入的减少可以通过多种合理途径弥补,首先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其次提高医院综合服务类项目的收费,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的价值。

(二)加大对恶性医闹行为的处罚力度。尽管国家相关部委多次联合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但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过分追求和谐维稳,避免信访矛头转向自身,对医闹行为采取容忍,委曲求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医闹的发展。想要遏制医闹,杜绝恶性伤医案件的发生,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医闹采取零容忍,医闹不是合法的维权行为,而是扰乱公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在维护公共治安秩序层面上,必须严厉制止,不能为了维稳就一味妥协,不能怕热火烧身就行政不作为。只有落实好医闹严打政策,真正实现医闹“见光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规范医疗纠纷走合法途径解决。

(三)规范媒体行为

媒体舆论的影响范围广,对社会大众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失实的报道严重干扰了医疗纠纷的依法解决,阻碍了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医疗纠纷中,应当尽快建立医疗纠纷报道审查制度和医疗纠纷报道失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媒体报道行为。使媒体在医疗纠纷报道中,客观、公正、全面的记述医疗纠纷详细情况,合理、合法的分析医患双方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全面的看清医疗责任和医闹的界限,从而营造出健康的社会氛围,有效缓解当前紧张的因患者关系。

(四)规范医疗行为,注重细节化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1.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遵守临床操作规范。违规的诊疗行为是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直接原因,必然会引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遵守临床操作规范,杜绝医疗伤害的发生。各项医疗规章制度是医务人员从事医疗工作时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是诊疗行为合理性、科学性、正当性、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2.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医患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应当懂得怎样去与病人沟通,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较高的语言艺术能力必不可少,学会耐心的倾听病人对病痛的诉说,然后善意的病人,关心病人,用关切的语言温暖病人,逐步建立起病人对医生的良好印象和信心。充分的医患沟通可以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履行告知义务和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

重要环节,通过医患沟通可以普及患者医学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促进医患配合的默契程度。应把医患沟通纳入医疗质量范围进行管理[4],建立医院沟通制度。

3.规范病历书写,加强病案管理。病历是病人就医之间形成的医疗文书,除了医学研究价值外病历还具有证据效力,医疗纠纷发生后病历往往成为病人攻击医院的主要对象。病历应当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这就要求医生规范的书写病历,及时完成患者知情同意书等相关医疗文书的签署工作,如实记录病人的诊疗过程,提高病案质量。另外,医疗机构负有妥善保管病历的义务和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要求病案管理人员应当强化法律意识,完善病案管理制度,规范病历借阅和复印行为,充分履行保密义务。

4.提升医疗服务细节管理。医疗服务细节管理贯穿于诊疗全过程,关注医疗服务细节,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可有效提高病人就医的满意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文化和环境以及家庭等因素,对人们身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并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因而,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必须更加细腻,呵护人性,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结束语

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不是某些单位和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相关社会体制出了问题。只有革新社会体制,改善社会风气,不断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患互相信任和尊重,才能打破医患关系的僵局,彻底廓清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左建军.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0,10(7):124-125.[2] 金庆芬.医疗纠纷现状调查与医疗纠纷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10).[3] 黄桂珍.沟通在减少医疗纠纷总的作用[J].医学文选,2004,23(5):663-664.[4] 邵金花,孙伟,陈芬.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381-383

第三篇: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家庭原因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危害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成增长之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全国20多个省市1万余名小学生的调研表明:我国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情况调查”显示,27.7%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问题;新华网报道北京中小学有三成学生厌学;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性和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可见,“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之说不是空穴来风。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厌学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有趣,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只是操作的能力有所差异。自2005年成为一名德育处工作人员之后,更多的接触的是问题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影响班级课堂纪律,有的是上花课或逃课,有的是向家长撒谎多要钱用于去网吧、买零食吃、甚至发展为吸烟、打架等行为。通过与班主任用家长的沟通了解,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虽然表现不同,但基本上都存在严重的厌学现象。

一、厌学的危害分析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厌学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与在校生逐渐脱离,厌学情续更加严重,对学校、老师越发心理排斥,造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极容易与校外不良人员接触,以至于最后辍学,提早进入社会。而又由于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能力差,极容易受到不良的引诱,或因一点点蝇头小利的诱惑,进而走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我所接触过的问题学生中,有一位王同学,单亲家庭,跟随母亲生活,而母亲由于到外地做生意,把他寄养在姥姥家,姥姥身体不好,姥爷又管不了他,从小学起这个孩子就是学校的有名的问题学生,学校老师拿他没有办法。进入中学后,在校行为习惯极其不好,不仅课堂上影响班级纪律,班主任和科任管不了,而且经常影响学校的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在校内多次强抢强借、打架、吸烟,给学校和班级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初二下学期,这名同学开始经常逃课与校外人员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成了常事。

因此厌学情绪是学生向问题学生转变的起始,又是问题学生越滑越深的加速剂。在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开始不及时消灭这种不良的情绪,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法逆转的伤害。

二、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解析 个体行为仅仅是个体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当某个体行为较为普遍存在时,该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样,个别学生厌学也仅仅属于一种个体行为,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当厌学较为普遍存在时,厌学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生承受极大学习压力。尽管国家一再“减负”,但实际上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中小学生难以承受,又不能公开反对。部分学生就采取消极学习方式,对成人所掌控、认可的世界以批判、逃避和抵抗。由于青年亚文化代表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三、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要想避免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我们要大致分析一下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我们主要从家庭原因进行分析及寻找对策,以期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有所帮助。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

现在的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七零后,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他们呀呀学语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学拼音颂古诗;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字;进入初中以后,因为要面临着考取重点高中的压力,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使孩子失去了玩的天性,当孩子到了逆反期,就开始与父母对抗,以不学习做为一种反抗方式,就像弹簧压的越狠反弹的就越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每个家庭的特定历史与文化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作为孩子首任教师的父母应注重合理性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育学生优良品德与良好的阅读、学习、作息等习惯。

首先,家长要正确处理“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现代思想观念的矛盾。受前者文化观念影响,家长对子女学习要求极为严格,易使子女对学习心生厌烦。后者则会影响子女学习积极性,使子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合理性认识与定位,既不过分渴求,也不抵制。

其次,家长要着手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

第一,要创设良好家庭学习环境,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家长带头并鼓励子女多读书、读好书;给子女独立的学习空间,允许子女阅读个人偏好书籍、订阅自己喜欢的读物,以养成子女好读、乐读、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喜欢玩耍,自控能力较低,家长应帮助子女养成先学习后玩耍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构建进取家庭氛围。家长的口头说教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效果甚微,应注重言传身教,多给子女讲述励志奋斗的故事,同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学习要积极进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如此子女尚能效仿,养成学习努力、积极进取的意识。

第三,撒播爱心,打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和万事兴”。否则身心疲惫影响工作与学习。和谐、理智家庭中的子女没有压力只有温馨,其精力将集中于学习。因此,家长应尽量克制个人情绪,不暴力训斥子女,注重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

第四,平等对话,筑造民主家庭氛围。父母在子女面前要相互尊重,与子女平等对话。在子女产生问题行为时,应循循善诱以化解,切忌打骂严惩。

第五,家长要注意子女良好品德和顽强意志力的培养。家长要从自身言行、生活点滴做起,培养子女尊老爱幼、诚实谦虚的可贵品质;家长在关爱子女同时,一定要关爱、孝敬自己父母;同时要注重子女的受挫教育,在人生风浪中磨炼子女的韧性、耐力。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是一名优秀的“雕塑家”。

第四篇: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也会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高存在的社会、个人等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形象。

关键词:公务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公务员无疑成为当下大学生追捧的一份理想职业。2007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与录取比例就达到42:1。据湖北人事网统计,2009年4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6万名考生参加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可见,公务员考试都称得上中国第一考。但是,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并没得到改善。2007年9月,中国第一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网为温州市龙湾区公务员开展心理辅导,调查结果显示40%的公务员倦怠感明显。2008年1月,重庆市《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的发布也显示出重庆市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显示,重庆市公务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平常老百姓之下。[1]

这种“围城”内外两重天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公务员作为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行政绩效和政府形象,公务员产生的职业倦怠若不及时采取系统性的干预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及现状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参照一本名《A Burn—Out Case》的小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认为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衰竭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会产生。此后,众多学者对职业倦怠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其中最值得引用的是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模型对其做的操作定义。Maslach(1981)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emo*9鄄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或非人性化(deperson*9鄄al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 d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2]随着对工作倦怠研究的深入,为了适用于广泛的职业群体,工作倦怠的概念被扩展为:工作倦怠是对工作中持续不断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的长期反应,它包括衰竭(ex*9鄄haustion)、工作怠慢(cynicism)以及专业无效能感(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三个维度。

根据对工作倦怠的一般定义,笔者认为公务员职业倦怠是指公务员在长期周旋于工作和人际关系下产生的压力,逐渐形成的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一组综合症状群,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情绪衰竭

公务员情绪衰竭通常表现出疲惫感、焦躁易怒、缺乏耐心、敏感紧张等症状。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与无助感,对生活冷漠悲观甚至与周围的环境变得紧张,刻意与和工作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等。2007年首部《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3]

(二)工作怠慢

公务员的工作怠慢一般表现在工作态度消极,对自身所任的职务时常感到厌倦,压力大,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不满;在对待服务对象或者服务事项上长期用缺乏热情方式或态度来回应,漠不关心,一拖再拖;在对待工作发展方向上十分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之,公务员的工作怠慢会使个体与工作对象关系变得紧张,同时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

(三)个人成就感低落

公务员倘若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感到与现实相距甚远,就会对工作的贡献和自身工作能力表示怀疑。公务员自我效能降低的后果直接导致“第三种状态”的出现。“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从政道德,思想庸俗、不务公事,只图权大、权多,不想或少想责任;有的干部事业心不强,心浮气躁、无心作为,世故圆滑、暮气渐长;有的工作能力不适应需要,无力作为、庸碌无为,怕事、避事,不敢抓不敢管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缺乏精神动力,小富即安、浮华浪费,居功自傲、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信奉‘潜规则’,热衷于拉拉扯扯,巧言令色,欺上瞒下。”[4]

二、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分析

虽然政府部门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随着公务员职业倦怠人数的增加,它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体因素

职业倦怠不仅与外部的环境有关,它还与个体的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对于自身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1.人格特征。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研究分析(见图1),神经质或者情绪性特征对职业倦怠产生直接的影响;潜在精神特质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它通过外—内倾特征对职业倦怠产生间接影响;外—内倾特征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显著。但是,在招考国家公务员时,并没有把心理素质纳入一项指标去考核,笔试优异的考生上岗之后却往往不能适应。习惯性焦虑,遇到刺激易于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的人,比情绪反应较轻微、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的人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另外孤独、固执、倔强而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的人,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个人期望。期望值高的个体,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容易体验到情绪衰竭这一维度,而且一旦期望落空,就会随之出现工作怠慢应对方式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公务员也不例外,如果公

务员个人的决策行为没能得到实现,在协商中没有获得任何权力,那么个体将很容易感觉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从而会采取消极的工作态度,不再关心工作的贡献,最终产生对职业倦怠。

(二)工作量因素

在工作特征方面,工作要求的数量是与工作倦怠有重要关系的变量。根据Moore(2000)模型研究发现,在工作过载、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缺乏自主、以及缺少报酬等几个预测变量中,只有工作量对工作衰竭的标准路径系数是0.28(p<0.01),其他几个变量的路径系数相对较小[5]。这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尤其是情绪衰竭这一维度。工作超负荷也是影响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近些年来,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是行政改革的重点,无所事事的状况有所减少,公务员的工作任务比以前加重了。公务员经常要直接面对群众,解决很多突发事件和大量的经常性程序工作,面对工作量过多的情况,这需要公务员很强的耐心和抵抗外在压力的能力,但往往公务员感到无法在规定的有限时间里去完成工作量,更无法确保质量的好坏。工作超负荷以及工作的单调无疑导致个体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产生工作倦怠感,尤其是对情绪衰竭和工作怠慢的影响比较大。

(三)组织因素

在我国行政环境中,一般采用科层制的组织形式。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工具理性化最直接的体现,有着严格的内部规章制度,各个层级被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标准化。公务员工作在庞大的科层制组织中,墨守成规,按程序办事,长期从事这种程序所控制且单调的工作,必然会使在科层制组织中人感到个人成就感低落。同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公务员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例如,公务员的考核形式化,考核过程大多是例行公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缺乏跟踪反馈,很难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考核结果也很难使被考核者信服。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也不够完善,目前只存在行政内部救济,司法救济还排除在外,同时救济主体独立性不强,救济程序缺乏透明度和参与性,从而致使公务员的奖惩、任免及相关制度也大打折扣,公务员长期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综合症状。

(四)社会因素

一方面,现实就业竞争激烈的困境,使得公务员的群体性竞争越发激烈。在2008年中央机关招录公务员中,审核通过的报名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的平均值达到了空前的60∶1,这种类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场面充分说明了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6]这种激烈的竞争对于原有的公务员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钟,为了保证自身的既得利益,从而压力倍增。而新加入的公务员在新的环境中易受到挤压或孤立。此外,另一方面,社会对公务员的期望已远远超出公务员工作能力的范围,往往让公务员表现出工作怠慢甚至在长期的压力下发觉个人专业的无成效感的现象。公务员一旦达不到公众的期望,就会受到指责,而对于如何为公务员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加强心理调适和心理训练,保持心理健康等缺乏关注。

三、预防和缓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路径

(一)加大对公务员心理的关注

目前,西方一些大型企业之中,已有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援助的“心灵导师”,但我国公共行政部门长期以来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公务员自我排解压力的培训力度,在提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的同时,使公务员了解自身的心理特性,懂得与其他人沟通与协作,掌握自我调适的简易方法,降低职业倦怠程度。同时,也可以导入“员工帮助计划”(EAP)援助,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接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化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解除公务员的心理负担,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行政效率。

除此之外,社会对公务员应该给予应有的支持和理解。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是公众,但也由于公务员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时常不能满足社会过高的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更应该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表现出对公务员的体谅,从而缓解公务员的职业倦怠。

(二)优化组织层面的行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为我们克服组织局限性、优化组织行为和加强民主管理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打破原来科层制自上而下的权力模式,加强公务员对组织决策的参与性,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组织运作只有综合个体人格特征,才能使公务员在组织中找到个人成就感,从而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同时,完善人事制度对降低公务员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联。笔者认为,公务员的招录可以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方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试方式来考察报考人员的综合能力,如情境模拟、角色练习等,以此对人才进行测评和选拔。其次,在考虑公务员选拔晋升时,公务员考核应根据德、能、勤、绩、廉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量化。

(三)协调工作与个体关系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有许多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但是从一开始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所指的就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情境的互动关系。对于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不应仅仅局限于公务员个人,而应从公务员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入手。根据Leiter和Maslach(2001)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方面原因产生工作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工作倦怠[2],笔者建议,组织与公务员个体应该建立信息流平台,经常沟通,充分利用团队解决问题。组织对公务员所做的努力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例如财政回报以及提升前景等,降低公务员职业倦怠。

第五篇:保育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保育员是幼儿园重要工种之一,在幼儿园扮演着生活照料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生活习惯、个性、情感等各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实工作中的大部分保育员对工作有着消极逃避的心理,对职业生活感到厌倦。此课题研究,希望可以了解保育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保育员职业倦怠的对策,提高保育员工作效率。

关键词:保育员 职业倦怠 原因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44-01 保育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1 保育员职业动机不强,兴趣不浓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保育员保育动机不强,他们对于保育员这份职业没有很高的兴趣,对幼儿保育工作缺乏干劲。在这样一种职业倦怠的状态下,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不强,缺少干劲。

1.2 保育员自我效能感较差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保育员,往往相信自己的角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相信自己具有积极有效地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一般能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保育员认为保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自己的保育能力和对儿童的影响力信心不足,对幼儿的期望也比较低,在工作中容易感到烦躁、焦虑和紧张不安,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根据观察和访谈记录发现,存在职业倦怠的保育员一般自我效能感都比较差,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这也是保育员形成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社会期望低,家长不关注保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转换,他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家长甚至抱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们对幼儿教育抱有强烈的期待和重视,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对于保育,家长们却不怎么关注,甚至认为保育员就是保姆、打扫卫生的,长期下来家长和保育员之间就难免产生或轻或重的矛盾和摩擦,长此以往,也就诱发了保育员的职业倦怠。

1.4 保育员待遇低,认可度差

在保育员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产生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象,尽管保育员的工资待遇与以前相比已经上涨了许多,但与其他职业相比还是偏低的。据调查了解,保育员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幼儿教师低50%左右,可是由于保育员每天的保育工作量却很大,而工资却较低,从而导致职业倦怠。保育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保育员专业化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和保育员的理论和技能,才能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来施加相应的保育和教育,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进一步提高,保育员在工作中才能发挥自身的功能,达到共同保育和教育幼儿园的目的。所以说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丰富和提高,对于提高保育员的自身素质,对于提高保教质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保育员首先得形成正确的保育观,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如婴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婴幼儿教育基础知识等等;此外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园本培训,与同事之间进行心得交流,相互观摩,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2 提高保育员的的社会地位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怀,关注保育员工作价值的体现。提高保育员的社会经济地位是保育员工作价值被认可的一种体现,国家应该加大对保育员的投入、支持力度。只要保育员的待遇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减少保育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此外幼儿园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全面认识保育员及其重要性,彻底改变幼儿的健康就是能吃能睡不生病想法,透彻了解保育员的工作性质,明确知道保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幼儿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完成,更应该关注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保育员的社会地位。

2.3 规范管理保育员,建立奖惩制度

幼儿园的不当的管理方式是形成保育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保育员的保教主体地位,重视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满足保育员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保育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真正发挥保育员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其次,幼儿园应该加强民主管理,充分体现对保育员的人文关怀,给他们提供参与幼儿园管理决策的机会,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建立保育员奖惩激励制度,创建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保育员评价机制,使每一位保育员把“一切从幼儿出发”作为自己工作的方针,时刻督促自己的工作。

此外幼儿园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全面认识保育员及其重要性,彻底改变幼儿的健康就是能吃能睡不生病想法,对于保育员的工作性质有深层的理解,明确知道保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幼儿生活的安排和养护、身体的保育和护理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达成,更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保育员的社会地位。

下载家庭富不过三代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庭富不过三代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违章建筑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违章建筑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2006 至 2008 年,随着房地产开发商大举进入浦口,浦 口区的变化日新月异,新市区的雏形已初具规模,新农村的 建设也正紧锣密鼓进行。但城市在发展的过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城市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支持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城市金融服务的神圣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是城市商业银行一项义不容辞......

    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12建3 杨紫兰 案例一:2006年10月12日晚,福清市职业技术学校发生学生打群架事件,打斗中一名2006级新生陈航被人用刀捅死,另有两人受伤。据透露,12日中午......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所谓数学学困生,是指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了解到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对数学缺乏良好......

    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电气线路火灾成因及对策整改对策 摘要:作者结合监督检查和火灾调查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对电气线路故障发生火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电气防火的相应措施和对策以供防火监督工作......

    员工离职成因及对策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员工离职成因及对策分析 员工离职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员工离职的关键因素,以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为例,研究了企业通过......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开发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 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