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2年5月7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5 06: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2年5月7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2年5月7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2年5月7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2012年5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2011计划”。今天,两部联合召开“2011计划”启动实施电视电话会议。这既是一个宣传动员会议,更是一个工作部署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这对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

(一)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我们不断 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2011计划”正是秉承了改革的宗旨,改变了以往“工程”和“项目”的思路与模式,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提出了八个方面综合改革的任务,致力于将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从单

一、局部的改革引入到系统、全面的改革,实现高校创新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十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与优越性,集中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

(三)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创新力量不断发展,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传统体制下,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而是迫切需要突破各类创新力量的体制机制壁垒,形成协同共进、整体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财政部、教育部围绕推动高校科研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比如,在科学前沿领域,会同科技部开展了“清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在面向行业产业方面,在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开展了“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改革试点;与此同时,有关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探索性地开展了工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区域创新模式实践。这些试点不仅推动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与地方的协同创新,为“2011计划”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借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特点和要求

“2011计划”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基本原则,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计划贯穿着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契合了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现有的单项的“项目”、“基地”、“工程”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必须准确把握计划的特点和要求,找准切入点,提高执行力,切实增强协同创新的有效性。

(一)凝练主题,转变方式,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2011计划”重在打造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平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发展项目、科研课题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它实际 上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把已有的创新模式、资源和要素,按照协同创新的理念打通、串接、凝练、提升,并探索出新机制、新模式。“2011计划”的实施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来源必须是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问题的方向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问题的破解不仅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特色与优势。在此基础上,高校要从创新导向、组织管理方式、创新要素汇聚形式、政策环境、评价机制等方面,切实转变创新方式,采取系统性的、实质性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这也是今后对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

(二)把握好“2011计划”与“985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关系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和“2011计划”,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各有侧重、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是统一的有机整体。“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重在高校内部建设。“2011计划”则重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985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2011计划”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2011计划”的实施将更好地提升“985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效果,进一步释放现有创新要素的能量。

(三)把握好“2011计划”同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的关系

“2011计划”不是一个科研项目,也不是单纯的“基地”建设。核心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有利于承担和完成国家和地方重大任务的协同创新模式与平台,实现创新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具备完成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并实际承担了相关的重大科研任务,是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的前提与基础,是协同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也是检验协同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协同创新中心应当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原则;中心的工作方向应根据需求的改变进行动态调整;中心的研究人员来源于多个单位,实现“流动不调动”;中心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四)从紧从严,稳步推进

“2011计划”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实质性地推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还面临很大的挑战,确实有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今年是“2011计划”实施的第一年。“万事开头难”,更何况这样一个充满改革精神、具有重大意义的系统工程。因此,“2011计划”的实施必须在高标准的基础上,坚持“从紧从严、择优择强、宁缺毋滥、示范推进”的原则。今年的开局工作尤为关键,要开好头、起好步,就要高标准、严要求,选出那些真正符合条件、确实成效显著的“样板”和“典范”,为下一步更好地推进“2011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支持方式,推动“2011计划”顺利实施

既然“2011计划”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项目、科研项目、建设项目,那么在支持方式上与其他“计划”也是 大不相同的,需要我们转变以往的支持思路,创新支持的方式,更好地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开展。

(一)切实转变支持思路

“2011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改革,打造协同创新机制,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因此,对“2011计划”的支持,实质上是对改革的支持,对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的支持。既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也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2011计划”还要求对现有的创新模式、资源和要素,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整合、融合、贯通,改变“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状况。从资源角度讲,既有存量资源又有增量资源,既有政府资源也有其他方面的资源,政府资源中包括现有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各类科技计划等资源。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主要是对改革的支持,对高校现有各类资源优化整合、融合、贯通工作的支持。因此,是一种引导性或奖励性的支持。高校建立起协同创新的机制,增强了创新的能力,取得各类资源的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明确财政支持重点

为大力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开展,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将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保持相对稳定。通过改革来打造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新机制也需要持续运行。因此,中央财政的支 持尽管是引导性或奖励性的,但不是一次性的,将视协同机制建立情况给予持续支持,至少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稳定性的。支持的具体额度,也不打算简单地采取由各高校“漫天申报”的方式,而是要依照“2011计划”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各高校的实际,通过制定相关的标准或比例来确定。

二是明确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协同创新机制管理运行直接相关的开支,不是科研课题经费,也不是工程建设经费。具体用途主要包括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国内交流、日常运行管理等,不得用于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支出。

三是赋予自主权限。在符合财政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高校将拥有较为充分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用途,以真正激发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为体制机制改革留出空间。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有关问题,财政部、教育部将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作出规定。

(三)切实加强经费管理

在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的同时,用好管好财政教育经费,日益成为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2011计划”层次高、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更要注重用好管好财政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及有关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 全、有效,确保“2011计划”顺利实施。财政部、教育部将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凡发生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高校,财政部将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扣减经费等措施。

同志们,“2011计划”的实施,秉承科学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改革要求,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把握“2011计划”的精神内涵,抓住机遇,转变观念,真正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现高校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杜占元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3月,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组织实施好“2011计划”发表了重要讲话。按照延东同志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加快了“2011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步伐,经多次修改完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今天与大家正式见面,这标志着“2011计划”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2011计划”实施方案和今年工作安排作点说明。

一、关于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

实施方案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11年10月到质量工作会议前,在制定“2011计划”的同时,按照“边完善计划、边细化操作”的思路,教育部、财政部进行了大量调研,听取了40余所中央直属高校、30余所地方高校和20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教育部先后召开了5次部党组会和部长专题会进行研究。第二个阶段是质量工作会议后,按照延东国务委员、贵仁部长指示和要求,两部集中精力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进行研讨,并听取了教育部科技委、社科委对实施方案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前发布的实施方案。

“2011计划”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2011计划”的核心思路和根本要求,充分吸纳了近些年来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了高校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改革要求与管理创新,提高了计划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向财政部、向参与和支持此项工作的有关部门、专家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关于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实施“2011计划”应站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

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在贡献中同步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全国高教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管理实施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划的总体要求。以此为依据,实施方案在计划实施的基本要求、实施原则、计划管理、实施方式、支持措施和文本格式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形成了一个总体指南。实施方案强调了“2011计划”实施要与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地方重点产业规划结合;明确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聚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界定了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基本边界;并对申报方式与条件、评审程序与认定标准、运行管理与评价监督、支持措施与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比较全面和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指导下一步工作,下面我就实施方案的几个基本特点,也是“2011计划”实施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以简要说明。

1.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基本要求

“2011计划”是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一个改革性计划。可以说,机制创新改革既是计划的根本特点,也是计划的本质要求和成功关键,同时更是实施操作的难点。

做好机制体制改革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要有改革的思路,只有改革才会有创新,只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沿袭以往老的做法和办法是难以真正突破内部机制障碍和外部体制壁垒的。

二、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是机制改革的重点。协同创新与传统科研合作相比,在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形成有效创新载体、建立长效创新机制、构筑新的发展优势等方面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高要求,是合作的提高与升华。机制创新贯穿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2011计划”重在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封闭、分散的问题,这是对高校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也体现了教育、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机制体制创新要紧紧围绕提高创新能力这个核心目标来开展,同时,又要深入探索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机制。“三位一体”的目的就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概括起来就是以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做支撑,形成有效的平台和创新机制,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只有通过“三位一体”的机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2.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的基本实施方式

“2011计划”提出了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两项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将二者有机统一在协同创新中心这一载体上,也就是说,“2011计划”实施的直接载体就是重点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应坚持“多元、动态、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中心研究人员可以采用新的选聘机制,来源可以是多元的,研究方向可以按需进行动态调整,创新资源和要素应实现高度汇聚与深度融合,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载体突破了一般科技计划项目、基地建设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也不同于普通的专项改革试点项目,在操作上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心的组建必须由高校牵头,中心定位为依托高校管理的相对独立实体,依托高校具有管理自主权,但不要求组建法人实体。二是虽然四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名称一样,但组建形式可根据发展和创新要求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既有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之间的不同,也有同一模式中的不同特色。支持和鼓励高校、地方,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不同模式、积累改革经验,不固化形式。三是计划重在鼓励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中心的单位组成既可以是强强联合,也可以是优势互补,参与单位数量不作限制,但要求是实质性参与和发挥作用,绝不搞凑数和拼盘。同时,也应注意参与单位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要搞大联盟,不需要大而全。四是从实施和管理角度,原则上要求中心推选出一所牵头高校,牵头高校要积极吸纳相关优势单位,并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的新优势,要坚决避免成为一个要钱工程,防止演变成联合申请,分灶吃饭。

3.以开放、择优为原则的基本遴选机制

实施方案对计划的评审和评价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不搞论资排辈,只要具备协同创新基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符合计划申报相关条件的高校均可参加。

二、建立专家参与、择优支持的机制。计划的实施将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实施步骤,特别是突出体现了要在前期培育组建的基础上,再进行申报、认定和择优支持的程序,也就是说,要先做后支持。在评审程序上明确了专家评审、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咨询和领导小组审议认定三个评审环节,以教育部科技委、社科委为主,引入了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国内外管理、技术和经济方面专家的作用。在实施环节上,除了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准入条件,还将引入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的机制。

三、在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相关部门的作用。不仅鼓励地方、相关部门在培育组建过程中加大投入和组织力度,在前期初评、推荐和后期运行管理、绩效评价中也将积极发挥地方、相关部门作用。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和行业以及高校设计建立自己的相应计划,以强化推进协同创新。

四、加强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

“2011计划”一方面要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统筹推进,另一方面也将对国家支持的数量进行总体把握,采取分级负责、择优推荐方式,分组织推荐申报和认定工作,逐年进行落实。在国家支持中,不搞平均主义和照顾,不在同一领域重复立项,鼓励大家在协同的过程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更大发展。

4.以资金、政策为重点的基本支持方式

实施方案突破了单纯经费支持的方式。一是要求学校、地方要加大投入,确定了在充分、有效集成现有资源、积极吸纳多方投入和支持基础上,国家再给予支持的基本原则。同时对于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要求在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的同时,各个方面,包括地方、行业和学校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二是构建了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支持方式,除资金稳定支持外,强调政策在机制创新中的支持作用。三是明确了国家支持的主体是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的改革发展。

在资金支持方面,首先要赋予高校在合理范围内经费使用的主动权,给改革创新留出空间。其次是资金支持将重点用于推动改革的成本上,主要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人才选聘以及协同创新与运作管理等方面。三是强调在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必须加强地方、行业、企业投入,也包括高校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政策支持方面,首先是优先支持高校在人才聘用、考核评价、人才培养、交流共享等改革方面进行先行先试,计划的实施为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只要是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积极举措和合理要求都有可能作为支持的范围予以统筹考虑。其次是对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重点研究在人才选聘、研究生招生、留学生交流资源开放、共享等相关资源配置和组织推荐国家相关任务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和先行先试。

三、关于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本次会议标志着“2011计划”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做好今年的工作,是“2011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意义十分重大。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启动首批中心认定工作。今年是“2011计划”启动实施之年,首批中心的认定工作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务必充分认识到计划启动实施的重要性和挑战性。首批中心的质量,对下一步计划实施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工作的时间进度初步考虑如下:本次会议后,教育部、财政部将于近期联合下发2012评审认定的通知。各地、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加大投入、加强资源汇聚,推动开展实质性的工作。9月份前,根据计划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和申报条件、评审标准,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评估并提出审核意见。符合条件的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推荐名额要求,由牵头高校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推荐。其中,所有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均须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和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推荐的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可直报。10月至11月,在专家评审和咨询基础上,经领导小组审议确定认定名单并完成财务审核和批复工作。

首批中心认定,将按照“数量从严、质量从优”的基本原则,并采取总量控制方式。具体推荐名额初步考虑为:每个省推荐地方高校牵头申报的四类协同创新中心,推荐总数控制在2项以内;中央部门直属高校牵头申报的四类协同创新中心,推荐总数控制在平均每个高校约为1项。其中,中央部门直属高校牵头申报的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不占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名额,高校作为主要参加单位不受推荐名额的限制。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改革和支持力度大、前期培育组建成效明显的协同创新中心将作为今年认定支持的重点。今年认定数量初步考虑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总量在20个左右,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总量不超过15个。各地、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在前期培育组建的基础上择优进行推荐,实事求是,示范推进,宁缺毋滥,避免盲目性。

2.推动地方和高校共同推进。“2011计划”强调和突出了改革,计划提出的机制创新、改革措施许多都是新的,做法也同以往不同。教育部、财政部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解读和座谈交流,指导高校、地方准确理解和把握。高校和地方要按照计划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统筹部署本校、本地区的协同创新工作。据了解,目前已有少数省市和高校,已经或正在制订本省市或学校的“协同创新计划”,今年启动实施。

在今年的工作中,地方和高校要注重总结前期改革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学习,根据“2011计划”的要求加以巩固和提升,更好地体现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在凝练协同创新方向时要充分了解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分析科学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要,体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根据需求、目标等确定适合的协同创新类型;在组建协同创新体时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充分体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分工协同,要根据方向和任务需求汇聚资源;在构建创新环境氛围时要紧密结合目标和任务要求,紧密结合高校发展,整体考虑各项改革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整体方案设计中要突破单纯按学科发展或科研课题进行设计的思路,更要避免为申报而设计,要把实际培养作为工作重点,而不是把编制报告当作工作重点。

3.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在“2011计划”和实施方案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还将充分吸收大家的工作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强内部机构的协同,也将尽快完成评审专家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细化第三方评审和监督机制。

4.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2011计划”是一项长期工作和逐年实施的计划,明年和今后的工作将会正常化、规范化,要结合本校、本地区发展安排部署好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明年和今后计划认定的中心数量将较今年

有较大增加,在机制创新上有进一步的深化。大家要正确处理好前期培育和国家认定的关系、今年申报与今后申报的关系,切实做好前期培育,把握好申报的节点,提早做好明年申报的准备。

最后,希望各地、各校进一步准确把握实施方案的精神,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培育工作,真正实现“2011计划”开好头、起好步,以实际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第三篇: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一事一议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全国全面推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工作视频会议材料之一

总结新经验 明确新任务

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财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 2011年3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系统总结三年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安排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奖补工作。过一会儿,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一、三年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2008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在黑龙江、云南、河北三省进行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09年试点扩大到17个省份,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27个省份。三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衷心拥护。

(一)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前提,重点建设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内民生项目。试点三年来,全国共建成村级公益事业项目63万个,修建村内道路97.21万公里,修建村内水渠26.11万公里,新建村内垃圾收集点6.47万个,公共厕所1.6万座,绿化植树7451万株,修缮村内公共活动场所90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浙江、江苏等地通过一事一议奖补建起一批水乡生态村、田园生活体验村、创意工艺村,搞起了“农家乐”和生态旅游,农民喝上干净水,住上整洁房,走上平坦道,迈上致富路。

(二)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构建了“政府资金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破解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试点三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奖补资金47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15.17亿元。在财政奖补资金投入中,约有50%用于修建村内道路,25%用于建设和维护小型水利设施,15%用于改善村内环境卫生,10%用于修缮村级公共场地和设施。财政奖补资金共带动村级公益事业总投入1800多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调动了农民建设家园积极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权利,“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激发了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掀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高潮,人人议项目,户户上工地,村村比建设。江苏、甘肃、贵州等地许多村

民在项目建设中拿着自家的尺子,测量修建村内道路的水泥厚度,端着饭碗在工地上监督工程实施质量。湖南、陕西等地一些农村老艺人亲眼看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解决了通组路和吃水难的问题,自编“三句半”和信天游,感谢党的好政策。

(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搭建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平台,工作有了抓手,群众得到实惠,干部得到锻炼,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党在农村形象日益提升。贵州省许多青年农民在议事中,提高了对党和政府的认识,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安徽等地在试点中探索出“支部领导、群众主导”的村级治理新模式,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得到群众认可,试点以来没有收到一封举报信,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三年试点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些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重点解决农民最急需、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按照基层干部便于组织、农民乐于参加的原则,创造灵活多样的议事形式。对外出务工较多的村,平时通过电话征求意见,春节前后回乡期间开展议事和建设;对居住分散的村,以受益的自然村或居民点为单位开展议事;对一事一议项目投资额较大的村,采取一次议事、分年实施的办法,有效解决事难议、决难行的问题。

二是坚持以农民自建自管为基础,真正使农民群众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确定,实行民主决策,尊重农民的自主权;项目实施实行民主管理,尊重农民的参

与权;项目管护实行民主商议,尊重农民的监督权。农民的事,农民自己说了算,真正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

三是坚持以农民普遍受益为目标,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在组织实施上,强化县级具体组织、乡镇具体协调、村组具体落实的责任,省(部)重在督促检查、指导考核,调动县级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在奖补方式上,既可以是货币补助,也可通过政府采购,给予水泥、钢材等实物补助,既可以按农民筹资投劳额的一定比例奖补,也可按受益人口定额奖补。在资金项目管理上,先预拨后清算,县乡基层加强监管。筹资筹劳进行登记,项目建设实施监理,项目竣工开展验收,项目结算需要报账,项目建成落实管护。

四是坚持以一事一议奖补机制为平台,不断完善统筹城乡的政策体系。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趋势,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农民意愿为前提,充分发挥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粘合剂”、“催化剂”作用,整合涉农专项资金,集中进行城乡结合部村镇公益设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突出解决“瓶颈”问题,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事一议奖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财政奖补覆盖面不够大,奖补范围与农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政府的奖补比例较低,奖补机制的平台作用发挥不够;乡村建设规划不到位,项目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个别地方一事一议操作程序不规范,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大力抓好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一项持久有效的惠民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研究农村新情况,结合推进“十二五”规划,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为平台,加强民主管理和制度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更大惠农效果。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既是中央领导同志对前一阶段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国内和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有效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压力,需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效用,大力改善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有效提供农产品供给。为适应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水泥、建材等工业品销售,扩大农村市场,拉动国内需求;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畅通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为适应“十二五”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需要,满足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推

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农民。为适应城乡结构深入变化,农村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利益诉求多种多样,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的新情况,要求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村级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实行“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社会支持”,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新路子。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各级财政奖补资金五年累计达到2500亿元以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全国所有的行政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人居环境有较大改观,基层民主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有较大进展。

2011年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推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至关重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扩大奖补覆盖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奖补制度,加强政策监管,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稳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今年起,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4个省份以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纳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范围,这些省市和垦区要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抓

紧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具体实施方案,报工作小组批复后实施。

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2011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一事一议奖补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搞好奖补工作的重要保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既关系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各地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省一级要对本省(区、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负责,强化政策措施,搞好对县一级的分类指导、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责任,健全职能机构,充实干部队伍,切实做到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组织验收。乡村基层干部要饱含对农民农村的深厚感情,进村入户,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农民议好项目,搞好建设,并将结果及时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努力落实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各级农村综改办要与农业、水利、林业、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做好一事一议奖补工作。

(二)加强规划指导,积极稳妥推进一事一议奖补工作。规划先行是搞好奖补工作的重要前提。先规划、后建设是《城乡规划法》的基本要求。做好规划,有利于考虑农村环境资源的生态

承载力,科学有效地配臵公共资源,建设宜居家园,符合村民的长远利益。各地要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区域特色,制订辖区内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十二五”规划。发挥县级指导协调作用,做好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根据规划方案和群众意愿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库,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实行动态管理。优先选择群众最急需、受益最直接的民生项目,优先考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奖补项目,优先考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紧缺项目。将林(垦)区作业道路、防火带建设等类似于村级公益事业的项目纳入财政奖补范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

(三)完善奖补制度,提高奖补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健全奖补制度是做好奖补工作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分配管理办法。中央财政要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政策透明、操作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修改完善现行奖补办法。推广奖补资金专账管理、项目报账制、公示制、村民理财小组监督制和项目竣工验收制,提高财政奖补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其次,要制定财政奖补工作操作指南。各省份要本着规范管理、简便易行的原则,制定统一的财政奖补工作操作指南,既统一指导、加强监管,又有利于发挥县乡贴近农村、熟悉基层的优势,保障奖补政策透明、阳光运行、资金安全、群众满意。第三,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激励机制。各省份要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考评,对奖补工作开展好的县(市、区)给予适当奖励;对奖补工作不得力、效果不佳的地区,及时进行督导警示,保证奖补工作均衡发展。

(四)加大政府投入,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引导作用,是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关键环节。中央财政2011年预算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部分奖补资金已提前拨付到地方,并将根据各地预算执行情况,按程序适当增拨奖补资金。地方各级财政要及早安排本级奖补资金,把中央和本级奖补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从2011年起,努力将政府对农民筹资筹劳的奖补比例提高到50%以上,中央财政占政府奖补资金的比例提高到40%,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组织农民开展一事一议,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引导企业和社会捐资赞助,努力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奖补资金使用绩效。规范管理是搞好奖补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按照全国人大关于加快预算执行的要求,各地每年年初就要组织农民开展一事一议,启动项目建设,狠抓预算执行进度,及时把中央和省级奖补资金拨付到县乡,兑现到具体建设项目,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要加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各地要明确专人,建立健全责任制,定期输入信息,更新基础数据,汇总工作成果,加强动态监控,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三是,要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项目管护机制。对已建成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费用,发挥项目的长期效益。四是,要加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监督检查。坚持村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 的原则,合理确定筹资筹劳标准,防止截留挪用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防止违规加重农民负担。

(六)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平台、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村庄合并建社区已成发展趋势,享受城里人同等待遇成为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期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探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多种实现形式。要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指导,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平台,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小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村水利道路、生态环保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村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结合,按照“来源不变、权限不变、分别管理、各记其功”的原则,推进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做到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推动城镇化、农村新社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从空间布局上完善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志们,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焕发激情,开拓创新。

第四篇: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一事一议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总结新经验 明确新任务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点击:01112

全国全面推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工作视频会议材料之一

总结新经验 明确新任务

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财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 2011年3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系统总结三年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安排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奖补工作。过一会儿,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一、三年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2008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在黑龙江、云南、河北三省进行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09年试点扩大到17个省份,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27个省份。三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基层

干部和农民群众衷心拥护。

(一)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前提,重点建设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内民生项目。试点三年来,全国共建成村级公益事业项目63万个,修建村内道路97.21万公里,修建村内水渠26.11万公里,新建村内垃圾收集点6.47万个,公共厕所1.6万座,绿化植树7451万株,修缮村内公共活动场所90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浙江、江苏等地通过一事一议奖补建起一批水乡生态村、田园生活体验村、创意工艺村,搞起了“农家乐”和生态旅游,农民喝上干净水,住上整洁房,走上平坦道,迈上致富路。

(二)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构建了“政府资金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破解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试点三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奖补资金47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15.17亿元。在财政奖补资金投入中,约有50%用于修建村内道路,25%用于建设和维护小型水利设施,15%用于改善村内环境卫生,10%用于修缮村级公共场地和设施。财政奖补资金共带动村级公益事业总投入1800多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调动了农民建设家园积极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权利,“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激发了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掀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高潮,人人议项目,户户上工地,村村比建设。江苏、甘肃、贵州等地许多村民在项目建设中拿着自家的尺子,测量修建村内道路的水泥厚度,端着饭碗在工地上监督工程实施质量。湖南、陕西等地一些农村老艺人亲眼看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解决了通组路和吃水难的问题,自编“三句半”和信天游,感谢党的好政策。

(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搭建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平台,工作有了抓手,群众得到实惠,干部得到锻炼,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党在农村形象日益提升。贵州省许多青年农民在议事中,提高了对党和政府的认识,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安徽等地在试点中探索出“支部领导、群众主导”的村级治理新模式,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得到群众认可,试点以来没有收到一封举报信,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三年试点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些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重点解决农民最急需、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按照基层干部便于组织、农民乐于参加的原则,创造灵活多样的议事形式。对外出务工较多的村,平时通过电话征求意见,春节前后回乡期间开展议事和建设;对居住分散的村,以受益的自然村或居民点为单位开展议事;对一事一议项目投资额较大的村,采取一次议事、分年实施的办法,有效解决事难议、决难行的问题。

二是坚持以农民自建自管为基础,真正使农民群众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确定,实行民主决策,尊重农民的自主权;项目实施实行民主管理,尊重农民的参与权;项目管护实行民主商议,尊重农民的监督权。农民的事,农民自己说了算,真正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

三是坚持以农民普遍受益为目标,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在组织实施上,强化县级具体组织、乡镇具体协调、村组具体落实的责任,省(部)重在督促检查、指导考核,调动县级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在奖补方式上,既可以是货币补助,也可通过政府采购,给予水泥、钢材等实物补助,既可以按农民筹资投劳额的一定比例奖补,也可按受益人口定额奖补。在资金项目管理上,先预拨后清算,县乡基层加强监管。筹资筹劳进行登记,项目建设实施监理,项目竣工开展验收,项目结算需要报账,项目建成落实管护。

四是坚持以一事一议奖补机制为平台,不断完善统筹城乡的政策体系。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趋势,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农民意愿为前提,充分发挥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粘合剂”、“催化剂”作用,整合涉农专项资金,集中进行城乡结合部村镇公益设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突出解决“瓶颈”问题,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事一议奖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财政奖补覆盖面不够大,奖补范围与农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政府的奖补比例较低,奖补机制的平台作用

发挥不够;乡村建设规划不到位,项目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个别地方一事一议操作程序不规范,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大力抓好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一项持久有效的惠民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研究农村新情况,结合推进“十二五”规划,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为平台,加强民主管理和制度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更大惠农效果。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既是中央领导同志对前一阶段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今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国内和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有效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压力,需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效用,大力改善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有效提供农产品供给。为适应扩大内需战略,要求发挥一事一议财政

奖补作用,推动水泥、建材等工业品销售,扩大农村市场,拉动国内需求;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畅通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为适应“十二五”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需要,满足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农民。为适应城乡结构深入变化,农村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利益诉求多种多样,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的新情况,要求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村级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实行“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社会支持”,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新路子。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各级财政奖补资金五年累计达到2500亿元以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全国所有的行政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人居环境有较大改观,基层民主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有较大进展。

2011年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推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至关重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扩大奖补覆盖面,加大

财政投入,完善奖补制度,加强政策监管,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稳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今年起,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4个省份以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纳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范围,这些省市和垦区要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抓紧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具体实施方案,报工作小组批复后实施。

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2011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一事一议奖补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搞好奖补工作的重要保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既关系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各地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省一级要对本省(区、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负责,强化政策措施,搞好对县一级的分类指导、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责任,健全职能机构,充实干部队伍,切实做到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组织验收。乡村基层干部要饱含对农民农村的深厚感情,进村入户,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农民议好项目,搞好建设,并将结果及时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努力落实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各级农村综改办要与农

业、水利、林业、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做好一事一议奖补工作。

(二)加强规划指导,积极稳妥推进一事一议奖补工作。规划先行是搞好奖补工作的重要前提。先规划、后建设是《城乡规划法》的基本要求。做好规划,有利于考虑农村环境资源的生态承载力,科学有效地配臵公共资源,建设宜居家园,符合村民的长远利益。各地要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区域特色,制订辖区内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十二五”规划。发挥县级指导协调作用,做好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根据规划方案和群众意愿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库,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实行动态管理。优先选择群众最急需、受益最直接的民生项目,优先考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奖补项目,优先考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紧缺项目。将林(垦)区作业道路、防火带建设等类似于村级公益事业的项目纳入财政奖补范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

(三)完善奖补制度,提高奖补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健全奖补制度是做好奖补工作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分配管理办法。中央财政要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政策透明、操作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修改完善现行奖补办法。推广奖补资金专账管理、项目报账制、公示制、村民理财小组监督制和项目竣工验收制,提高财政奖补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其次,要制定财政奖补工作操作指南。各省份要本着规范管理、简便易行的原则,制定统一的财政奖补工作操作指南,既统一指导、加强监管,又有利于发挥

县乡贴近农村、熟悉基层的优势,保障奖补政策透明、阳光运行、资金安全、群众满意。第三,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激励机制。各省份要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考评,对奖补工作开展好的县(市、区)给予适当奖励;对奖补工作不得力、效果不佳的地区,及时进行督导警示,保证奖补工作均衡发展。

(四)加大政府投入,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引导作用,是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关键环节。中央财政2011年预算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部分奖补资金已提前拨付到地方,并将根据各地预算执行情况,按程序适当增拨奖补资金。地方各级财政要及早安排本级奖补资金,把中央和本级奖补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从2011年起,努力将政府对农民筹资筹劳的奖补比例提高到50%以上,中央财政占政府奖补资金的比例提高到40%,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组织农民开展一事一议,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引导企业和社会捐资赞助,努力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奖补资金使用绩效。规范管理是搞好奖补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按照全国人大关于加快预算执行的要求,各地每年年初就要组织农民开展一事一议,启动项目建设,狠抓预算执行进度,及时把中央和省级奖补资金拨付到县乡,兑现到具体建设项目,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

益。二是,要加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各地要明确专人,建立健全责任制,定期输入信息,更新基础数据,汇总工作成果,加强动态监控,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三是,要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项目管护机制。对已建成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费用,发挥项目的长期效益。四是,要加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监督检查。坚持村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筹资筹劳标准,防止截留挪用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防止违规加重农民负担。

(六)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平台、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村庄合并建社区已成发展趋势,享受城里人同等待遇成为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期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探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多种实现形式。要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指导,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平台,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小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村水利道路、生态环保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村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结合,按照“来源不变、权限不变、分别管理、各记其功”的原则,推进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做到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推动城镇化、农村新社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从空间布局上完善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

同志们,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焕发激情,开拓创新,扎

第五篇:教育部、财政部在京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四川大学龙泉校区

高考落榜 高考落榜了怎么办 2012高考落榜生 http:///special/gaokao/5月7日上午,教育部、财政部在京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作重要部署,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会议。四川大学全体在校校领导,以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科研院、社科处、研究生院、财务处、规建处等部门负责人在学校望江校区行政楼320会议室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指出,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袁贵仁强调,实施好“2011计划”,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2011计划”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一要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二要准确把握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这个工作重点。三要准确把握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这个本质要求。袁贵仁要求,要稳步推进“2011计划”顺利启动,保证计划科学平稳可持续实施。一是加强领导,精心谋划,保证开局良好。二是通盘考虑,远近结合,突出质量。三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取得实效。四是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科学合理实施。五是多方协作,明确责任,形成推进合力。

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了“2011计划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今年的实施工作安排。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针对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特点和要求,创新支持方式,推动“2011计划”顺利实施等工作内容发表了讲话。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首钢集团公司、上海市教委作了大会发言。

视频会结束后,四川大学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贯彻落实视频会精神。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主持会议并就学校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精神做了要求。与会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专升本 中专升大专 专科升本科 四川自考 成都自考

下载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2年5月7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2年5月7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