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
试论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
陈宜安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妈祖信仰是一种活态文化,具有长期性和群众性;在社会变迁中,妈祖文化具有了多重功能。我们在充分发挥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的同时,还要大力保护和研究妈祖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作者陈宜安,1955年生,福建省台盟副主任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妈祖信仰是一种自发产生于民间的、组织外壳虽不够坚硬,却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间信仰,至今依然是一种比较活跃的“活态文化”,在闽台两地和海外侨胞中有众多的信徒。在妈祖信仰的发展进程中,其功能越来越丰富,除了灵应和保佑人们航海安全外,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纽带,或说一种心理积淀。特别是从19世纪以来,妈祖信仰作为文化纽带的作用日益凸显。从宗教学的角度认识和解析这一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由点到面加深对宗教信仰与社会互动的认识,同时也会使我们更深切地体悟当下的妈祖信仰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往来中的作用。①
一、活态文化:妈祖信仰的长期性与群众性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载,妈祖为福建莆田湄洲人,姓林名默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终身未嫁。《福建通志》说她“8岁从塾师读,悉解文义,10岁余喜诵经礼佛,旦暮不少懈。有老道士玄通者往来其家,曰:若具佛性,授以玄微秘法。遂悟诸要典。16岁窥井
① 民间信仰在组织形态上具有原生性宗教的基本特点,它不是创生的而是自发的,即不是像创生性宗教那样有独立于社会组织之外的教会或教团,而是与既有的社会组织二位一体。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时(如春耕、秋收),节庆(如春节、五月初五等)和人生礼仪(生、死、婚、成年),以及重大的灾难危机(如瘟疫、旱灾)等重要关节,一般是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村社组织举行相关的民间信仰活动,有时可能会有临时性的“工作班子”(如组织赛龙舟、社火等),但不是常设的宗教机构。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它没有那种“政教合一”的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会分层,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这种组织结构上的松散性,也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开来。民间宗教是扎根于民间的另一种宗教形态,它与民间信仰相比较,有着比较“坚硬”的组织外壳。从共时性的结构角度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不是主导文化,甚至也不是主流宗教。参见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108 试论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
①得符,灵通变化,驱邪救世,乘席渡海”。从历史记载看,自宋代以来,因妈祖有灵异之能,救渡之功,不仅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敬仰和崇拜,而且得到历代中央政府的鼓励和褒封。
②
我们关注妈祖文化,不仅因为它作为民间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为这种信仰不是一种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妈祖文化在环太平洋的华人圈里,特别是在中国的闽台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仅台湾一地,妈祖宫庙就有四五百座,信徒则有1400多万人。
妈祖的诞生地莆田港里,成为我做田野调查的地方。据我观察,莆田湄洲妈祖祖祠的春/秋谕祭仪式,除了按10步程序祭祀和由主祭宣读祭文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贯穿于整个过程的那种气氛和亲情。在整个祭典仪式过程中,气氛庄严而又肃穆。妈祖祖祠小而人众,却井然有序,并无一点嘈杂声、喧闹声。所有参加祭祀者神情都显得格
①③④ ② 她死后不久,即在宋宣和五年(1123)得到朝廷所赐顺济庙额。绍兴二十五年(1155)封为夫人,昭另据徐葆光的《天妃灵应记》所载:“天妃姓林氏,莆田湄洲人,宋都巡检愿第六女,以建隆元年庚申3月23日生,弥月不啼,名曰默。生而神灵,少与群女照井,有神捧铜符出以授妃,群女奔骇。自是屡显灵异,常乘片席往来海上,或驱檐前铁马渡江,人咸称为通贤灵女,或称神姑。一日方织,忽据机瞑坐,颜色变异,母蹴问之,寐而泣曰:父无恙,兄殁矣。顷之,信至,父与兄渡海舟覆,你若有挟之者,得不死,兄以柁摧,救不获。雍熙四年九月初九升化。室处28岁。时显灵应,或示梦,或示神灯,海舟获庇无数,土人相率祀之”。
熙元年(1190)封为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封为天妃。至明代,封号则由天妃上升为碧霞元君。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被封为天后。雍正十一年清廷又下诏全国各省已建天后宫行春秋二祭,未建的择稍有规模的仪典遵旨施行。
全体肃立、上香;
4、鸣锣十三响;
5、行三跪九叩大礼(奏乐);
6、由主祭者宣读祭文(全体跪拜三叩首);
7、三献礼开始(礼乐)。全体跪拜(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
8、焚祝文、焚宝帛(起吹);
9、鸣炮(鼓乐齐鸣);
10、礼成。天后祖祠春/秋谕祭祝文:
维
太岁新千禧2000年九月初九日
本董事会合领四海香客信徒,谨以薄礼致祭于祖姑敕封天后之神,曰: 大地之大 惟海为特 波涛际天 风云不测 唯我祖姑 实禀水德 总司海若 阳候水伯 出国使者 远洋估客 遇难得救 红灯历历 历年逾千 受奖逾百 荣及乡里 光昭史册 和平之神 中国之杰 五洲信徒 不限肤色 万里平安 风樯浪舶 天下子民 同族同脉 恭逢秋祭 献爵奠帛 以祝圣寿 以祈福泽 告洁告虔 趋跄拜谒 千秋万春 声灵永赫 ③
1、鸣炮奏乐(鼓乐齐鸣);
2、祭典开始(主祭者、陪祭者、参祭者就位)。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
3、④伏维 尚飨!
世界宗教研究
2003年第3期
外虔诚而神圣。正式祭典仪式完成后,进香的民众手执香火,秩序井然地列队在妈祖的祖牌前进香祭拜,并购买香袋、香纸、香火和有关妈祖的书籍等,带回家中(许多是台胞)留念;有些信众还瞻仰祖祠和观看纪念节目,给妈祖祖祠捐款等。妈祖祖祠的当地民众则为进香的外来民众(包括台湾民众)准备好了丰富的午餐。而就餐的地点,充满了中国传统式的大家庭气氛,大家不分天南地北,就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桌边,一边共进午餐,一边同叙手足同胞之情。
这种观察和感受使我认识到,作为活态文化的妈祖信仰,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信仰、一些程序化的行为,在祭典和进香的整个过程中,妈祖祖祠已经成为人类学家所说的“寓意丰富的纽带象征,它们将领袖与被领导者、高贵者与低贱者维系在一起,共
①同生活于这个社会世界之中”。在祭典过程中,人们等级之间、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消失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认同的关系凸显了。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团结”,而且在“建立一种绵绵不断,一种永恒”。
②
二、多重功能:社会变迁中的妈祖文化
如果从动态的角度看,不同的功能还处于兴衰消长之变化中。“妈祖”信仰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下层民众自发形成的。但是自它形成之始,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内容上,它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成互动,逐渐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慎终追远、惩恶扬善、忠孝信义、慈悲怜悯、崇德感恩等因素包含于其中。在信众方面,参与信仰和崇拜活动的原发主体,固然是沿海的渔民和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水手,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信仰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不仅有下层民众,有名士乡绅,而且还有朝廷命官。
妈祖信仰的发源地虽在福建莆田,但在其形成之后,便迅速向南(广东)北(江浙)方向传播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信仰妈祖的民众越来越多,流布的地域越来越广,而且这种信仰的文化功能也越来越丰富。据朱天顺先生研究,历代王朝对妈祖信仰的关注点是不太一样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妈祖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延伸:元代统治者是为着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主要在进行南粮北调的大规模海上漕运方面扶持妈祖信仰,明代统治者主要是在出使外国和对外贸易方面扶持妈祖信仰。与此互为印证的是,元代的妈祖信仰因漕运而更多地向北方传播,明代则在南京及长江下游和闽、浙、粤等贸易港口和出使经过的港口一带兴盛起来。到了清初,妈祖信仰又与东南沿海的军事活动联系起来,成为海上战事的保护神。台湾的汉族人口由清初的20万人,猛增到清末的290万人(其中13%的祖籍在广东,87%的祖籍在福建,而漳泉两地又占其中的80%)。
就官方方面说,约200年间台湾地方政府受福建管辖,公务联系频繁,大小官吏都由大陆派去,其轮换来往都要经福建横渡台湾海峡⋯⋯平时驻台班兵的轮换、军需供给等,都使闽台间的来往非常频繁⋯⋯为了开垦台湾,在清代有千百万人来往于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当时渡台船只小,台湾海峡多风,又有几处漈流,船难常有发生。所以渡台垦植都
① 要祈求妈祖保平安,垦民出门之后,家属也要向妈祖祈祷亲人安抵目的地。自19世纪以来,妈祖信仰在功能上又为之一变:官方扶持的力度减弱,妈祖信仰更加平民化;随着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大轮船大货船的安全性大大增强;随着出国谋生者增多,身居海外的华侨同乡会为了满足侨民的信仰和思乡需要,先后在各地建庙祭祀。妈祖信仰的海上保佑功能虽依然保存,但作为心理积淀、民族认同的文化纽带功能开始② 凸显。妈祖崇拜自宋时起盛行至今,妈祖祖祠香火不绝。尤其是近20多年以来,更是香火鼎盛。妈祖祖祠就像中国的“麦加”,每年都吸引着百万海内外信众竞相朝拜,其中以台湾民众为最。每年妈祖的诞辰、升天等重大纪念日,进香谒祖的朝拜队伍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上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每年都有10万之多。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妈祖金身巡台湾100天,驻跸18个县市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次的顶礼膜拜,成为海峡两岸 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民间交往。
本来在台湾,也有许多妈祖庙,妈祖信徒们进香朝拜,自然很方便。他们为什么④
③从台湾辗转来湄洲谒祖朝拜,参加祭典仪式呢?这要从理论上加以认识。特纳在范根纳普对过渡仪式分析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在最深的层次上体现了价值,人们在仪式中体现了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而传播理论告诉我们,“最早的文化是从原点慢慢扩散出去,跨越空间,就像涟漪一圈又一圈推动一样,文化终于传播到世界各地”。湄洲的妈祖文化就是台湾妈祖文化的原点,台湾的妈祖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正如妈祖研究的著名学者蒋维锬先生所言:“台湾民间妈祖信仰是伴随大陆移民渡海开发宝岛而发端的。故俗称早期的妈祖庙为‘开台妈祖’”。早期福建移民渡海,交通工具简陋,海上形势恶劣,其艰辛与危险非语言所能表达。因而人们需要有某种精神上的寄托,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保护自己。第一批移民去台湾开荒时,船上就安放着妈祖海神像,身上带着妈祖的护身符。遇有风浪,就连呼海神娘娘,顿时海上风平浪静。移民到台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祖建庙,感谢她一路护航,保佑他们平安到达。他们把大陆的妈祖信仰带到台湾。在台湾的妈祖庙都是大陆传播和移植过去的,它们都不过是湄洲妈祖的分身、分灵、分香,属于妈祖的分支分系。莆田湄洲的妈祖诞生地,在台湾同胞看来才是正宗和本源。因而,他们自然要来大陆追根寻源,认宗认祖,认同中国大一统。
妈祖崇拜最早存在于民众心里,是一种生存意识。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学说来看,就是一种生存需要。而今已延伸和发展为历史认同的需要、文化认同的需要、社会认同的需要。妈祖祭典仪式也就成为大家认同的一个符号、一个代码、一种象征,更重要的是具有了“一个重要的话语权和阐释权”。谁通过了这个仪式,谁就获得了认同,可资取证。就像通过成丁仪式一样,从此获得了加入成年人社会的资格和权利。仪式参与者在这里就找回了一种原籍证明的身份,得到一种正宗的名分。正像特纳所说的,他们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从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所有通过仪式者都
③
②①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身份认可的自豪感,找回了以往所缺失的东西,了却了一个心愿,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来莆田湄洲参加并通过妈祖祭典仪式,就是要取得一种身份认同(即文化认同,CultureIdentity)。正如庄孔韶教授在《银翅》里所指出的,“中国人的自我实现与宗族集体的认同精神(集体意志之实现)需要互相依赖。保持宗族制度及其理念是族群和个人整合的最重要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峡两岸经几百年不变而形成的妈祖文化现象,不因族群迁徙而变迁,也不因外族侵略而改变。近代史上,台湾受荷兰侵略,被日本统治50年。“日据时代,日寇为奴化台湾同胞,后期实行日用品配给制度,用作胁迫台湾同胞更名改姓,藉以摧毁台胞之民族意识,期达同化为大和民族之目的”。但是,就拿我们家族来说,我父亲及其弟兄都生活在日据时代,他们和许多台湾人一样以“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为信条,拒绝改名换姓。作为“皇民化”运动的另一项内容,日本人企图毁灭各种庙宇,以便摧毁台湾人的民间信仰。“台湾人民冒着严厉处罚的危险,将部分神像藏匿他处,对各种神明仍按时祭祀,祭祖、敬天、拜神明的信念和热忱不曾稍改和稍减”。①因此,就连日本当局也不得不承认:“本岛人的民族意识问题,关键在于汉民族系统。汉民族向来以五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为荣,民族意识牢不可破。属于此一民族系统的本岛人,虽已改隶40多年,至今风俗、习惯、语言、信仰等各方面却仍然沿袭旧貌”。②可见,台湾同胞极其珍视自身的文化情怀,珍视自身文化的原点,形成一种返本归根的心理态势,不因外族野蛮侵略而有丝毫的改变。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割不断的组成部分。妈祖情结已深深扎根于台湾民众心中。
⑤
④
三、妈祖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妈祖信仰不仅仅是一种民间信仰,在历经沧桑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的文化综合体。作为民间信仰,它是分散的,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信众,并形成各有特色的民俗。③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产物,它又有着大致相同的信仰模式。④除此之外,历代的妈祖信仰场所还积聚了相当丰厚的有形文化,构成中华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山东长岛天妃宫里所排列的船舶模型多达一二千只,其数目之多,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辽宁明代新城天妃宫的壁画,反映了北方沿海渔业及贸易的生动景象。莆田天妃宫的明代星图,提供了研究古代天文学的珍贵资料。而在各地的天妃宫中,历代立有不少碑记,记述了一些重大的航海事迹,为航海史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字史料(例如,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时间,就是根据江苏太仓刘家港[今浏河镇]和福建长乐的天妃宫碑记的记载确定的)。此外,天妃宫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我们已经走进新世纪,在继往开来,充分发挥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的同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重任,这就是要大力保护和研究妈祖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一方面,妈祖文化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的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最近召开的福建省人大会议上,卢展工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继续开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的交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为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依照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来看,个人对于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认同,对于共同祖先的认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个人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两岸认可的文化传统,它源远流长,永远不会改变,而且充分表现出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已成为沟通海峡两岸亲情的纽带。另一方面,妈祖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亟待加强。妈祖文化经历近千年的传播和发展,已经遍及全球各地。历代关于妈祖的文献分散于各种历史记录之中,同时分散于民间的关于妈祖的口头传说也极为丰富。尽管有关妈祖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然而这些资料在其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也遭到人为的祸乱或自然的毁坏,许多文献或实物焚毁散失,不少文献已成孤本、残本或仅为抄本,且散存于全球各地的图书馆、相关庙宇或个人之手,难以交流。有许多相关文献包括图片、实物等,因历史久远或保管不当,已经质地酥脆或遭虫害而残损,不堪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及时地抢救妈祖文化的有关载体,保护和继承妈祖文化并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妈祖文化的研究水平,极有必要对关于妈祖文化的各种资料加以广泛的搜求、整理、编辑、出版,形成系统的、便于查阅和引用的综合文献。只有加强妈祖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才能使妈祖信仰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强劲的文化纽带更加充满活力。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学人理应承担的学术课题。(责任编辑王子华)
① 朱天顺:《清代以后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历史条件》,肖一平等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福建人民出 ② ③版社,1987年,第54页。
直至当代,这种纽带作用依然如故。如1970年,移居巴西的华侨(多为台湾人)特地由台湾北港朝天宫迎去分身神到圣保罗市奉祀。
台湾各地的妈祖信仰活动很多,其场景如台湾新编《苗栗县志》卷二,第七节“妈祖诞辰”所载:“旧历三 月之二十三日,相传为妈祖诞生之期。先期,本县各乡镇赴北港进香者,数以万计。事先,由发起人组织筹备委员会主持其事,凡进香男女,概报名参加,谓之进香团,或乘火车,或骑脚踏车,旧时且有步行者,皆分别编队,由队长率领前往。一路浩浩荡荡,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参杂其间,皆服装整洁,标帜鲜明,虽行军之盛,无以过之。既至,则焚香礼拜,请其神灵而归,置于乘舆之中,鼓乐前导,环游街市。然后置之于庙,群备牲醴,顶礼膜拜。一面则搭台演戏,以酬谢神灵⋯⋯之恩。家中则治肴设
酒,宴会亲朋。其盛况数日犹未已也。”④ 出生于德国的著名民族志和民俗学家范根纳普(ArnoldVanJenep,1873-1957)被称为仪式研究之父。他以研究各种文化的“过渡礼仪”著称于世。1909年,他“撰写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过渡仪式》”,并把这类仪式定名为“过渡仪式”。美国人类学家特纳(VictorTurner)认为,范根纳普的《过渡仪式》“对仪式的研究向前迈了一大步”。(特纳主编《庆典》,方永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范根纳普把“过渡仪式”定义为“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和年龄每一次变化的礼仪”。(VictorTurner:TheRitualProcessStructureandAnti-Structure,CornellUniversityPress,1966.IthacaNewYork,p.94)换言之,这种“过渡仪式”就是在人的一生中决定性的转折点上举行的礼仪。如出生、命名、婚礼、社会地位变更等等。过渡礼仪是人生中“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状态,从一宇宙世界或社会阶层过渡到另一宇宙世界或社会阶层”(范根纳普《过渡仪式》,伦敦:路特里奇出版公司,1960年版,第13页)。从一个
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标志着受礼者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
①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页。②见《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转引自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③妈祖信仰的流传,在莆田民间形成很多民俗,较有特色的如:
1、诞辰禁捕:湄洲岛渔民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几天,不下海捕鱼或垂钓。
2、悬挂菖蒲:端午节时,莆田人必在大门上悬挂菖蒲,认为可以辟邪。
3、泛槎挂席:莆田沿海渔船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草席,以保顺风。
4、挂旗龙舟赛:莆人在端午节常举行龙舟赛,龙舟上放有妈祖像、挂“天上圣母”旗,用于驱邪和保护龙舟平安。
5、半截红裤:湄洲岛中老年妇女,常仿效妈祖穿一条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的裤子。
6、帆船发髻:湄洲岛中老年妇女,仿效妈祖生前梳的发型,这种发型是船帆状的。
7、香袋辟邪: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儿女到宫庙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挂,以保人身平安。
8、尾晚元宵:莆田妈祖元宵节是正月的最后一天(二十九晚或三十晚),元宵过后,龙灯集中起来烧掉,以保平安。同时有,在妈祖元宵节那晚,大宫小庙都要在宫庙前广场,用铁或木头制成的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上插上蜡烛,称“烛山”的民俗,象征妈祖在海上显神光,之后将蜡烛带回家中继续点完,以求一年平安。④妈祖信仰活动各地大致相同,以湄洲祖庙最为典型,概绍如下:
1、大醮:大庆典的纪念活动,整个庆典活动规模大而隆重。如祖庙落成、开光、千年祭等。
2、清醮:常年的纪念活动:①妈祖诞辰日和妈祖升天日的纪念活动。②妈祖元宵活动:妈祖元宵的正日在元月初十日,人们敬请妈祖庆赏元宵。③八月十五日庆贺中军生日活动:即在中军殿庆贺妈祖属下中军生日的活动。
3、出游:求卜择日请妈祖巡游全境,扫妖护民。
4、分神:外地妈祖庙执事人员到湄洲祖庙请香火(即“分神”或“分灵”)回去的活动。通常是该地妈祖庙有什么庆贺活动或节日时进行,请回的“香火”不再送回。
5、“回外家”:妈祖“回外家”与“分神”是一样的。
第二篇:妈祖信仰与莆田地域文化
妈祖信仰与莆田地域文化
莆田地濒大海,耕海牧渔是一千多年来莆田人民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妈祖本是渔家女,她以慈悲爱民、舍己救人的崇高人格赢得了百姓的敬仰,并进而成为了海上保护神,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蓝色海洋文化组成部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莆田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因。
莆田与台湾一衣带水。借助祖先的风帆,妈祖信仰依托无数蓝色的航线,传递中华海洋文化纯朴善良勇敢决绝的优秀精神火光。台湾与我们地缘最近、血缘相近、习俗语言相通,自然成了妈祖精神最为繁衍发达的地方。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福建省、莆田市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适时保护、发掘、倡导、扶持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做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对弘扬妈祖文化,推进海峡两岸交流,繁荣莆田经济社会文化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妈祖文化工作的肯定,又为进一步弘扬、研究和宣传妈祖文化指明了政治方向。妈祖诞生在莆田,源于莆田,走向世界,成了莆田地域文化在世界精神丛林中的一张美丽名片。作为妈祖乡亲,我们要立足莆田、面向天下,紧紧把握追求祖国和平统一、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历史性机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妈祖信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做好妈祖这一大文章,为促进和繁荣莆田地域文化作贡献。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通过一系列国内国际妈祖学术讨论会,我们系统地梳理出妈祖信仰的精神内涵,整理出版了一批历史文献和资料,出版了一批专业和普及的哲学、宗教、历史、伦理学、民俗学的妈祖文化学术专著和资料读物,为进一步深化妈祖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要建设一支妈祖研究队伍,深化和扩大妈祖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科带头人,朝着妈祖研究的系统化而努力,致力于妈祖学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
在文艺创作中,我们陆续搜集整理创作出版制作推出了一系列以妈祖为题材或以妈祖故里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形式包括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电影剧本和民间故事)、戏剧(歌剧、舞剧、越剧、莆仙戏)、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影视作品等,各种艺术门类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我们要进一步动员组织和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激情、严肃的艺术态度创作出艺术精湛、内容丰厚、知识渊博的妈祖题材的作品,形成繁花似锦的文艺繁荣局面,使妈祖文化成为我们建设港口城市的文化灵魂。
在社会大文化的各个行业,要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的巨大辐射能力,推动宣传、史志、对台、对外、侨务和旅游工作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湄洲岛和贤良港的特殊历史作用,提升其在妈祖信众、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文化品位,优化美化人文环境,使其真正成为莆田优秀地域文化的明亮窗口。
第三篇: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六(清)杨峻《湄州屿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
七(清)《长乐县志》:“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着灵验”。
八《莆田九牧林氏族谱》则记载妈祖是晋安郡王林禄的第二十二世孙女。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天妃姓林,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具体生日,虽只见于《东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妈祖信徒奉为妈祖生辰,举行庆典。
学者研究指出,妈祖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海神的代表。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万灵宗教许大师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1]”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2]。
六(清)杨峻《湄州屿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
七(清)《长乐县志》:“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着灵验”。
八《莆田九牧林氏族谱》则记载妈祖是晋安郡王林禄的第二十二世孙女。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天妃姓林,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具体生日,虽只见于《东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妈祖信徒奉为妈祖生辰,举行庆典。
学者研究指出,妈祖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海神的代表。
妈祖生平
关于妈祖的生平来历,方志记载或民间传说甚多,惟内容并不一致。「台湾省通志稿」略谓:「相传在五代末年,福建莆田湄洲屿林惟悫第六女名默娘„„在廿八岁那一年殁为海神,灵爽昭着,并获得历代的封赐。」其中载述较详者为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载云:「按天后,莆田湄洲人。宋都巡检林愿女,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廿十三日诞。从幼能知休咎,布席海上济人;人称神女。雍熙四年(西元987年)九月九日升化(或云二月十九日),年二十有八。厥后人常见其衣朱衣,飞腾海上,因建庙祀之,且并祀于其乡之地名红螺者。」
由众多的史料与传说中,大概可描绘出妈祖本名林默娘,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屿人,祂的祖先原居河南,代代都是显宦,始祖林披一共生了九个儿子,聪明且方正自恃,在唐朝宪宗时代,各授州刺史,而受后人钦仰尊称为「唐九牧」。九兄弟中,林蕴拜命邵州刺史,所生子孙代代做过高官。至第七代孙保吉改文为武,后周世宗拔擢他为统军兵马使;当时天下纷乱,保吉不忍兵燹杀伐,弃官隐于湄洲小屿。自此而后,世世就变为湄洲屿人。保吉逝世后,他的儿子林孚承袭世爵,官至福建总督,政声载道,却不重仕途,未几辞官返乡,悠游于山水间。林孚单生一子,叫做林愿,别名惟悫,官至都巡检,后来告老,在湄洲隐居,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林愿为人敦厚朴实,乐善好施,乡里尊称为「林善人」。
妈祖是林惟悫的第六女,出生时就有灵异现象。林愿娶王氏为妻,原已生下一男五女,男名洪毅,如名大娘、二娘、三娘、舜娘、痴娘。惟悫夫妻痛感一子单弱,且长男洪毅身体虚弱,朝夕焚香祈求佛祖再授一男,以光大林姓宗祧。据说未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廿三日傍晚,从西北方有一道红光,射入林惟悫家中,林年人王氏腹中的胎儿,突然开始蠕动,不久即生下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女孩来。生了女孩虽然失望,但因生产时红光射入,且房内有馥郁异香,故对第六女也颇怜爱,取名「九娘」,但生后一个多月,仍不曾出声哭过,所以又叫她「默娘」。
默娘自幼颖悟且喜静思,与一般小孩不同。据「莆田县志」记载,林默娘于四、五岁时随父乘船到浙江定海普陀山,默娘看到观音神像后,精神受到奇异的感召,有了预知休咎的能力。八岁入塾启蒙,过目成诵而辄解奥义,且闻一知十,宛如神童。十岁时倾心于佛陀,喜欢朝夕焚香诵经礼佛,亳无倦容,其举止一点也不像十岁的小女孩,在她那窈窕的仪容中,有种令人不敢冒犯的严肃。默娘因仪态娴静,容貌秀丽,举止端庄,既孝顺父母,复敬爱兄姊,十三岁时在家乡湄洲屿已颇有名气,而受乡里人所夸赞。
某日,一老道士玄通来到林家化缘,默娘不嫌老道士衣衫褴,依然邀其入室,敬献香茗,施拾钱财。老道士大为感动,且见其生性卓异,乃对默娘说:「我看你出生以来,就具有佛性,你应该把你的这副慈悲心肠,去拯救世人才对。」说罢,授以「玄微秘法」。经老道士教授后,顿悟一切经典的真义。妈祖精研典诀、兵书和剑法,训练自己成为文武双全的才女。十六岁时,有一天与女伴在庭院休憩,忽然有神人手执铜符(或说天书),从古井中冉冉升起,诸女伴以为妖怪作祟,吓得魂不附体,一哄而散。仅默娘一人跪下叩拜,神人将「铜符」交给默娘后,升空而去。她潜心钻研「铜符」的灵妙,学得一身法术,用「铜符」驱邪压煞,消灾解厄,治病济世。
默娘除具有治病、驱邪的神异能力外,最让村人敬佩的是她的拯溺神力。湄洲渔民靠讨海为生,难免有遭遇大风大浪的时候,覆舟溺毙的海难时有所闻。但有些遇难脱险的人,回忆在落水恍惚间,看到一名穿红色衣服的少女,驾一张竹蓆,在海上救起溺水者,得救的人回家后,才知道家人求过默娘拯救。默娘也常施法术使得风浪平静,俨然成为讨海人的守护神,遂为称为「神仙女」或「龙女」。相传某年秋天,默娘的父兄一起出海捕鱼,她则在家织布,母亲王氏见她坐在织机前发呆,连叫几声毫不回应,于是生气打了她一巴掌,默娘「啊」的一声,竟捶胸顿足地哭说:「刚才父兄在海上遇险,我正在海上救助,当一只手拉着父亲,口里咬着哥哥的衣服,您打了我,我一惊喊,哥哥就落海了„„。」次日一早,父亲果然流着眼泪,带着哥哥的噩耗回来。不过对照默娘的家世,她的父兄不太可能会以打鱼为生,此传说的可能性几为零。
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的重阳节,当时默娘廿八岁,在林香诵经后,禀告家人拟趁重九攀登湄峰,散散喧嚷的尘寰,她登山如履平地,身手矫健,眨眼间衣袂飘飘钻入云端,随着仙女升天而去。另有一说谓默娘在救父孝行中,得道升天成神。后来地方人士在湄洲屿默娘得道处,为她建立一座庙宇,这便是妈祖庙的起源,此后妈祖时常显灵,每当舟船遇风海潮汹涌时,舟上的人祈求默娘保佑,如在桅樯上或风浪中出现「妈祖火」的红光,即表示默娘已在暗中护佑他们,即可安然脱险。妈祖成神后,莆田县的人对她极其信仰,称为「通贤灵女」。
祖传妈祖说法
神话传说中的妈祖,是位雍容聪慧的单身女性,因而产生有觊觎她的姿色或爱恋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希腊神话。
其一是千里眼与顺虱耳觊觎妈祖的姿色而逼婚,相传千里眼及顺风耳是商朝暴君纣王的兄弟,于周武王伐纣的桃花山之役战死后化为厉鬼,所以二人长得裂嘴獠牙,十分骇人。有一次妈祖路过桃花山,此二人见妈祖丰满厚实的风韵,竟向妈祖逼婚,后来与妈祖相约决战,无奈两兄弟法力差一截,被妈祖降服成为驾前的男仆。
第二个传说是妈祖与大道公吴本有过一段情史,吴原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尤其是「点龙眼、医虎喉」闻名杏林,但却无法治愈自己头上的疥疮,故头上经常戴着七星冠遮羞。妈祖是童女成神,而大道公则是童男升仙,两人异化神仙后相遇于灵宵,大道公见妈祖慈悲优雅并花容月貌,顿生爱慕之心,妈祖则对于忠厚济世、年轻英俊的大道公亦有好感,两人日久生情便论及婚嫁,于是大道公择定吉日良辰,派出八抬花轿前去迎娶妈祖,但迎亲途中,妈祖见母羊生产的情景与痛楚,惧怕婚后将有相同的遭遇,遂决定不嫁,吩咐轿夫转头回去。正在等待新娘到来的大道公听到消息,当然恼羞成怒而大兴问罪之师,但妈祖的道行实在太高,大道公对她无可奈何,婚事只好就此作罢。但从此大道公对妈祖怀恨在心,故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三日,当妈祖打扮得花枝招展过生日,接信徒供奉的这天,大道公便施法下起一阵大雨,把她的华服淋湿,脸上的铅华洗尽,既可泄恨又能减少宵小对妈祖的窥伺。而妈祖虽决定不嫁大道公,但对他仍不忘情,所以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大道公生日出巡时,便兴起大风吹掉他头上的七星冠,使其癞痢示众,让漂亮的女子对他失去兴趣。
每年的妈祖生时,总要下阵子雨;大道公生时便要刮刮风,历年不爽。网友们可以留心看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
妈祖传说
妈祖生平有许多传说,而《天后志》与《天妃显圣录》则分别记载了多则传说与显圣之事迹。
一莱屿长青
湄洲岛旁边有一个小屿,传说有一天,妈祖到小岛上游玩时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
二祷雨济民
相传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灾害。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壬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徵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
三挂席泛槎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天,海上起风浪,妈祖要渡海,岸边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没有船桨,也没有船篷,加上风急浪大,船手不敢开船,妈祖对船手说:你只管起船。随即叫人将草席挂在桅杆上用作船帆。船开上海面,乘风破浪,飞驰而去。
四化草救商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沈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沈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沈没,船中人免难。
五降伏二神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祟,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
六解除水患
相传妈祖二十六岁时,那年上半年,阴雨连绵,福建与浙江两省倍受水灾之害。当时当地官员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无改观。当地请求妈祖解害,妈祖道:灾害是人积恶所致,既然皇上有意为民解害,我更是应当祈天赦佑。于是焚香祷告,突然天开始起大风,并见云端有虯龙飞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还获得了好收成,人们感激妈祖,省官于是向朝廷为妈祖请功并准得到褒奖。
七救父寻兄
相传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这时妈祖在家织布,忽然闭上眼睛,使劲全力扶住织机,母亲见状,忙叫醒她,妈祖醒来时失手将梭掉在了地上,见梭掉在了地上,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来报,情况属实。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大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来迎接她,这时海水变清,其兄尸体浮了上来,于是将尸体运回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屿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日。
万灵宗教许少锋
第四篇: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的平面设计
据福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保存的由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天后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生前兰心慧质,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恳请治病、解除水患等,记载都是关于她搭救黎民百姓的传说。她逝世之后,老百姓按照自己美好的愿望将她塑造成了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依然相信妈祖还在时时刻刻帮助他们,流传着许多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比如神助修堤、托梦除奸、保护使节、圣泉救疫等。
千百年来,妈祖精神得到了世人的颂扬,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还在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也为世世代代心灵手巧的湄洲女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这种强烈的妈祖情结不仅表现在一件件服装中,而且被寄托于一丝丝头发间,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
自古湄洲岛的生活习惯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所以为了祈祷妈祖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在家里守候的女人就梳起“妈祖髻”,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祝福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妈祖髻”的梳法是非常复杂而精巧的,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梳到头顶上,用长长的红头绳固定,盘一个圆圆的发笈,再用一根银钗横向穿过,起到固定发笈的作用,接下来是梳左右两边的鬓发,松松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两根波浪形的发卡固定,并将剩余的头发拢于脑后,用5~10个小发卡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然后在头顶的圆笈上插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最后是在头发上点缀一些红花来装饰,使发型更好看。“妈祖髻”整体造型从头顶到后脑勺竖着一片扁扁的、如船帆似的发髻。整个发型全部由真头发梳成,用夹子别起来,船帆状发髻左右两边各别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顶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一根根的发卡和发绳则代表船上的零件;所有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可见小小的一个妈祖髻承载了湄州女子的万千情感。
帆髻示志的传说表明“妈祖髻”这个发型是妈祖生前设计的。在她18岁那年,父母要为她张罗婚事,但妈祖矢志要拯救渔民,誓不出嫁,所以便把自己关在闺房里三天三夜,盘好了“妈祖髻”,并告诉父母: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她已心许大海,此生只想奉侍双亲,救护渔民,已愿足矣。后人崇敬她,效仿她,以此发型来纪念妈祖,也表示她们对海神的虔诚敬意。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行与品性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吗?除了让人敬仰、尊崇,还有什么呢。因此,妈祖在救人逝世后,大家都相信她是在湄洲岛的湄屿峰归化升天,变成了海上女神,仍然在江河湖海保护人船的平安。
在湄洲女子的心中,妈祖就是她们最大的信仰,妈祖的福光庇佑她们在这方乐土上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妈祖生前设计的这种船帆式发髻自然也成了后人效仿的对象,既表示了对妈祖的敬奉,也希望能得到妈祖的保护
第五篇:妈祖文化介绍
介绍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俗姓林,相传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兴化莆田县湄洲屿。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成年后,不思婚嫁,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深受渔民爱戴。年28岁逝世。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加以纪念。妈祖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妈祖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钦赐妈祖庙“顺济”庙额,从此妈祖信仰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借助明州传播各地,妈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航海保护神。后来历代朝廷对她屡次褒封,并将妈祖祭典列入国家祀典。
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妈祖庙(宫)的祖庙,建于宋初。开始仅“落落数椽”,名叫“神女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规模的。如今,湄洲妈祖庙不但重显光彩,而且建筑规模更加富丽堂皇。目前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伫立山顶,极目远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扩大,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目前全球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