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妈祖文化总纲
无韵之韵,海之神曲
社会践总纲
无韵之韵,海之神曲
————妈祖文化之旅
经济系 电子商务B0901
0
无韵之韵,海之神曲
目录
一、前言———————————————————2
二、团队介绍—————————————————3
三、活动介绍—————————————————4
四、活动分析—————————————————4
五、具体实施—————————————————4
六、成果———————————————————5
无韵之韵,海之神曲
一、前言:
是什么力量,让海的儿女乘风破浪,敢于拼搏擅于进取,守候着祖国的天之涯海之角!
是什么力量,抚平那颗不安的心,让高深莫测的大海成为孵育人们成长的摇篮,保佑人们的出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
千年的光辉岁月弹指挥间,千年的不老传说魅力无穷。在沿海人心中一直有一个信仰,一直有一个希望,这个信仰这个希望造就了一个心中的天堂。这就是神秘而又神奇的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记载了妈祖信仰的历史。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航海、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不仅如此,妈祖文化还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虽然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妈祖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一种信仰还是一份宝贵的文化产业资源,做这次次社会实践研究,可以不仅可以了解宣传妈祖文化,促进全球华人妈祖信仰的团结,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策划能力。
我相信在自己和队员的努力下,一定可以把这次活动做好!加油!
无韵之韵,海之神曲
二、团队介绍
我们,陈学星,许妙,易树江,申月婷,豆丽媛,沈静婕,唐婷婷,我们是七个小人物,但我们聚在一起的力量一定很大。以下是我们分工的情况:
陈学星: 队长
任务:
1、负责组织分配工作
2、负责实地考察
3、负责制作打印稿
许妙 : 队员
任务:
1、负责制作问卷调查
2、负责制作打印文件
3、细化、检查材料
易树江:队员
任务:
1、负责制作实践表格
2、收集部分实物材料
申月婷、沈静婕 :队员
任务:
1、负责收集网络资料
2、协助制作word、图片制作
豆丽媛 :队员
任务:
1、协助加工神话故事
2、细化word
唐婷婷 :队员
任务:
1、联系队员
2、协调内部关系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是团结,我们会团结在一起,我们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会协助自己的同伴,帮助他们完成工作!
无韵之韵,海之神曲
三、活动介绍
这是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活动课题是“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与宣传活动”。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同时妈祖文化与我国的海洋文化也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通过网上搜索,实地考察,拜访当地老人,收集民间有关材料图片等,通过这些我们深入了解妈祖文化,了解其形成的影响力与精神。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材料加工能力还有团队协作能力,希望这次活动能圆满成功!
四、活动分析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相对来说也有一些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
1、队员的距离,使实施有点困难
解决方案:队长分工合作,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联系交流
2、实践地与敏感的宗教信仰挂钩,所以需要注意一些敏感问题 解决方案:在实地考察前,做好充分准备
3、资金问题
解决方案:做好充分核算,尽量减少开支
五、具体实施
1、访问英特网,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2、参观妈祖文化宫,并照相收集相关图片
3、走访当地老人,收集民间故事传说
4、整合妈祖文化所起的影响,并了解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5、研究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海峡两岸的文化情,并对妈祖文化的保护提出有效建议。
6、总结报告,写社会心得。
无韵之韵,海之神曲
六、成果
在活动结束时,将有以下成果:
1、咨询——————两次
2、图片——————两份
3、报告——————一篇
4、相关资料————两份
5、神话故事————一份
6、音频——————一份
7、视频——————一份
最后希望本次活动能圆满结束!并取得好成绩!
第二篇: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的平面设计
据福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保存的由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天后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生前兰心慧质,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恳请治病、解除水患等,记载都是关于她搭救黎民百姓的传说。她逝世之后,老百姓按照自己美好的愿望将她塑造成了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依然相信妈祖还在时时刻刻帮助他们,流传着许多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比如神助修堤、托梦除奸、保护使节、圣泉救疫等。
千百年来,妈祖精神得到了世人的颂扬,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还在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也为世世代代心灵手巧的湄洲女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这种强烈的妈祖情结不仅表现在一件件服装中,而且被寄托于一丝丝头发间,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
自古湄洲岛的生活习惯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所以为了祈祷妈祖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在家里守候的女人就梳起“妈祖髻”,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祝福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妈祖髻”的梳法是非常复杂而精巧的,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梳到头顶上,用长长的红头绳固定,盘一个圆圆的发笈,再用一根银钗横向穿过,起到固定发笈的作用,接下来是梳左右两边的鬓发,松松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两根波浪形的发卡固定,并将剩余的头发拢于脑后,用5~10个小发卡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然后在头顶的圆笈上插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最后是在头发上点缀一些红花来装饰,使发型更好看。“妈祖髻”整体造型从头顶到后脑勺竖着一片扁扁的、如船帆似的发髻。整个发型全部由真头发梳成,用夹子别起来,船帆状发髻左右两边各别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顶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一根根的发卡和发绳则代表船上的零件;所有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可见小小的一个妈祖髻承载了湄州女子的万千情感。
帆髻示志的传说表明“妈祖髻”这个发型是妈祖生前设计的。在她18岁那年,父母要为她张罗婚事,但妈祖矢志要拯救渔民,誓不出嫁,所以便把自己关在闺房里三天三夜,盘好了“妈祖髻”,并告诉父母: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她已心许大海,此生只想奉侍双亲,救护渔民,已愿足矣。后人崇敬她,效仿她,以此发型来纪念妈祖,也表示她们对海神的虔诚敬意。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行与品性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吗?除了让人敬仰、尊崇,还有什么呢。因此,妈祖在救人逝世后,大家都相信她是在湄洲岛的湄屿峰归化升天,变成了海上女神,仍然在江河湖海保护人船的平安。
在湄洲女子的心中,妈祖就是她们最大的信仰,妈祖的福光庇佑她们在这方乐土上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妈祖生前设计的这种船帆式发髻自然也成了后人效仿的对象,既表示了对妈祖的敬奉,也希望能得到妈祖的保护
第三篇:妈祖文化介绍
介绍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俗姓林,相传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兴化莆田县湄洲屿。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成年后,不思婚嫁,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深受渔民爱戴。年28岁逝世。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加以纪念。妈祖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妈祖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钦赐妈祖庙“顺济”庙额,从此妈祖信仰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借助明州传播各地,妈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航海保护神。后来历代朝廷对她屡次褒封,并将妈祖祭典列入国家祀典。
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妈祖庙(宫)的祖庙,建于宋初。开始仅“落落数椽”,名叫“神女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规模的。如今,湄洲妈祖庙不但重显光彩,而且建筑规模更加富丽堂皇。目前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伫立山顶,极目远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扩大,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目前全球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
第四篇:湄州妈祖文化
(欢迎辞)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湄州妈祖祖庙。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正因有缘,使我们相遇在这闻名海内外的妈祖祖庙,我是这里的地陪导游员,我姓汪,叫静烨,相信我的相信我的服务会和我的名字一样敬敬业业,今天小汪将竭诚为大家提供 “五心级”的服务,让大家玩得很开心、放心、舒心、省心、安心!
(妈祖的生平传说)在参观祖庙之前,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生平传说。妈祖原是湄州湾畔港里村人,父亲林愿、母亲王氏,生有一男五女,老俩口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菩萨祷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近乡亲看见一道红光直射林家,照耀周围的岩石都发红。此时,怀胎十月的王氏产下了一名女婴。因这孩子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默。林默幼年时比其他孩子聪明,八岁就能诵经,十六就能下海。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舟、商船。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林默与世长辞。历史学家说她是因抢救海难而勇敢献身,但民间传说是“白日飞升。说那一天林默告别父母和姐姐,只身登上湄峰,乘着彩云,伴着仙乐升天。
她过世后,航海的人纷纷传说看见一位红衣女子在海上救人脱险。由于民间对妈祖尊崇和供奉,妈祖显灵事迹逐渐的传入宫廷。宋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封赏林默为“灵惠夫人”,后陆续加封12次,封爵由“夫人”直至“圣妃”。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再加封为“天后”。到清末封号累达64次,并被尊称为“天上圣母”。
(大牌访)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妈祖庙宇建筑群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筹资重建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为祖庙的大牌访,在这里可以仰望祖庙建筑群宏伟壮的全貌。这是寺庙的第一道门即山门,这座山门造型特别,为皇家城阙形制。这是因为妈祖的封号是“天上圣母”,为至高无上的女神。顺山门上来,面前这道门,称“仪门”,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个坚匾,写着“圣旨”两个字,又称“圣旨门”,暗示妈祖曾受历代帝王的各种封赏。
(太子殿)现在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太子殿”,即福建总督姚启圣所建的“正殿”。这就是妈祖亿万信徒心中的圣地。看那满屋的烟雾和信徒,大家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虔诚。朋友们请看,门柱上的这幅对联,上联为十个“齐”字加一个“戒”,下联为十个“朝”字加一个“音”。大家可以随口念一念,这些都是巧妙的运用古代通假字的特点,所以不太好念。这“齐”呢可与“斋”字通假,而“朝”呢可与潮水的“潮”
通假。可读作“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上联的意思是说信徒朝拜妈祖需先沐浴斋戒的虔诚;下联则表现的是朝拜妈祖的信徒就像湄州湾的潮水一样川流不息的朝拜盛况。这是我们莆田明代大才子戴大宾所作。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内参观。大家请看,殿前端坐的这尊妈祖神像,她神态安祥、雍容华贵,一般称为“出巡妈祖”,这是木雕软身。1997年赴台湾巡游一百天的就是这尊神像。而在“出巡妈祖”像后还有一尊妈祖像为木雕硬身的“镇殿妈祖”。当软身妈祖出巡时,“镇殿妈祖”就在庙中接受信徒朝拜。大家看两边的神龛中,为妈祖陪神,称“十八阙仙班”。大家可以在这里烧烧香、拜拜妈祖。
(朝天阁)朋友们请随我继续登高去参观朝天阁,这里是中轴线的最高点。里面供奉的妈祖与别殿里有何不同?对,细心的游客马上可以看出里面的妈祖面相是黑的。这里有个传说,据说当年台湾信徒把妈祖分灵回去,途中航行数月,日夜焚香膜拜,虔诚的烟火熏黑了妈祖像的脸,于是台湾妈祖庙里供奉的都是“黑面妈祖”。因这朝天阁是台湾鹿港朝天宫捐建的,里面的妈祖影像也是鹿港朝天宫的“黑面妈祖”。
(妈祖公园)前面就是“妈祖公园”,这里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石雕群,讲述的是妈祖的生平传说。现在请大家随我来瞻仰的石雕像。这尊石雕像是厦门大学艺术系李维杞教授于
1990年设计的。像高14。35米,用365块花岗石雕砌。象征着妈祖一年365天,天天保佑着大家平安、幸福。大家可以看到妈祖头戴凤冠,身着霞披,手持玉如意,仪态雍容,面部慈祥,遥望大海。妈祖眼望的地方正是我们的宝岛台湾。在台湾鹿港朝天宫有一尊一模一样的妈祖神像与之隔海遥望,共同维护两岸和平安宁。在这里我们也期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欢送辞)各位朋友,今天的妈祖之旅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与支持,如果在旅途中小汪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最后忠心的祝福各们朋友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万事顺意!前程无亮!
第五篇:妈祖文化整理
深植海峡两岸民众心中的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起源于对一位真实人物的纪念。据典籍记载,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因救助海难逝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后人敬仰她终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纪念她,并按照民间民俗习惯在妈祖的诞生日、升天日举行祭奠活动。
妈祖文化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演绎。宋元明清四代先后给予妈祖36次褒封,封号由“夫人”、“天妃”直到“天后”、“天上圣母”。不仅如此,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还频频颁布谕祭,清雍正甚至下诏将妈祖祭典定为国家最高祀典。由于朝廷的倡导推动,围绕颂扬妈祖精神,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学术文化课题以及民间民俗。这些使得对妈祖的纪念由民间层面上升到国家意志,并最终演化成为一种文化形态。
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宋朝开始,妈祖崇拜由福建沿海岸线和河道,分别向沿海和内陆地区传播,并随着航海事业发展、华人对外拓展和大陆移民开发台湾,不断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目前,世界上28个国家和地区,远的如南非、冰岛,近的如韩国、日本,共建有6000多座妈祖庙。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人们在敬仰和颂扬妈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妈祖文化的内涵包括爱国爱乡、尊老爱幼,勤奋好学、明礼诚信,扬善抑恶、扶危济困,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博爱仁慈、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操,浓缩了“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取向。妈祖文化的外延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航海、华侨、移民等许多领域。妈祖文化以著述、档案、匾额、楹联、壁画、摩崖石刻、碑刻、诗词、戏曲、音乐、舞蹈、礼俗和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品等形式表现,已知的历史文献资料超过千万字,建筑、工艺品和文物等不计其数。
妈祖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湄洲岛与台湾一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的妈祖文化情缘源远流长。一是传承早。早在南宋乾道年间,大陆移台民众就把妈祖作为保护神带到台湾,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所以在台湾有“开基妈祖”、“开台妈祖”之说。特别是清康熙帝收复台湾后,闽粤人民纷纷蹈海入台,妈祖文化也随之在台湾岛内各地落地、生根、发芽、壮大。二是扎根深。在台湾的每个城市乡村,都可以看到妈祖文化传播的足迹。据统计,除马祖、金门外,仅在台湾当局登记注册的妈祖宫庙就有1000多座,其他附设奉祀或户内自供的更是难以计数,崇拜妈祖的民众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3。妈祖文化已成为岛内能够超越族群、阶层、区域的主流民间文化。三是影响大。妈祖文化深深地渗入台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不仅在台湾人民反抗荷兰侵略者、抗击日本皇民化运动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统一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历代台湾当权者、社会政治势力都极为推崇妈祖文化,如每逢岛内选举,妈祖宫庙就成为各派势力的角逐之地。四是联系紧。在台湾,妈祖代表着“根”,代表着家乡,许多台胞都把妈祖当作与故土紧紧联结的重要感情纽带。即使是在日据时期,或在两岸隔绝的年代,都有一些台胞想方设法到湄洲岛朝拜妈祖。1987年以来,台湾各地妈祖庙都以“进香”、“交香”为由组织盛大的团队到湄洲岛进香,目前每年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都在10万人次以上。
妈祖文化在扩大两岸交流合作、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闽视察时,都对进一步做好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工作作了重要指示。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指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已深深扎根于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好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要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拓展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合作。另外国务院2009年5月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共有4处提到妈祖文化。中央关于对台妈祖文化交流工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为湄洲岛深入弘扬妈祖文化、推动对台先行先试指明了前进方向。
妈祖故里
在水之湄、在海之洲,有一弯被大海与阳光拥抱的神奇岛屿,它南北狭长,形如娥眉,它就是位于海峡西岸的“妈祖故里”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湄洲湾湾口的北半部,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气候温和、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难得的旅游度假胜地。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构成浪漫旖旎的滨海风光,全岛海岸线长30.4公里,有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还有连绵5公里的海蚀岩,全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岛上有融碧海、金沙、绿林、海岩、奇石、庙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20多处,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奇特的自然景观。岛域盛产石斑鱼,乃鱼中之珍品,远销港澳。
湄洲湾东南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因处海陆之际,形如眉宇,故称湄洲。岛上妈祖庙闻名海内外。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因生前出海救助过不少渔民和商船,死后遂被尊为海神。历代朝廷还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这里的妈祖庙尊称为“天后宫湄洲祖庙”。此庙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逝世的同年,初仅数椽;后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回来奏称:“神显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来到湄洲岛主持御祭,扩建庙宇。清康熙统一台湾,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目前,妈祖庙已修葺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全世界华籍海员顶礼膜拜和海内外同胞神往的圣地。据说,全世界华侨聚居地有妈祖庙不下千座,其中台湾就有五百八十多座。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庙宇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庙后岩石上,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站在石上,顾盼茫茫大海,白鸥掠波,舟楫穿梭;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海天相接。庙前岩岸海床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之声,由远而近,初似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若龙吟虎啸,终则象巨雷震天,骤雨泻地。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因而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