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妈祖文化与地理环境
妈祖文化与地理环境
高红(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她本是北宋福建莆田i}洲屿一名普通女子,姓林名默,生于公元960年农历3月23日,卒于公元987年9月9日。她自幼习于泅渡,能乘度渡海、云游岛屿间’,她勇敢豪侠,经常在惊涛骇浪中抢救遇难船民。她那高尚圣洁,助人为乐的关德,一直是乡里人们传颂、崇拜的形象。逝}日_后,她的事迹愈发传颂,乡人们对她无限敬爱,怀念至深,率先在I}洲屿为其筑庙祭祀。当人们在航海中战惊涛破海寇,化险为夷时,都信奉是妈祖显灵。从宋元至明清,当朝皇上数十次对妈祖进行册封,从失人”到叹后”,成为官’、民崇奉的海上女神,航海人的精神寄托。今天,全 }日_界信仰妈祖的达一亿多人,妈祖庙有2000多座,仅我国台湾省就有六百多座,在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东南亚、加拿人、关国、澳人利亚、挪威、丹麦和非洲等地都有妈祖的i`.}迹”。可 以说哪里有中国的海员、华侨,哪里就有妈祖,就有敬奉妈祖的人群,就有逐渐形成的文化风情。可见,妈祖文化涵盖的地域之)’一。1妈祖文化的产生与地理环境
1.1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妈祖文化产生的客观条件
妈祖的家乡位于福建省莆田的I}洲湾。它地处福建沿海黄金海岸的中间地带,是我国东南海上交通要冲,船只必经之地。其周围卞要是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和红土台地,侵蚀不甚强烈。区内 河流不多,由地表经河流冲洞下来的泥沙甚少,加以港湾宽阔,因而常年基本不淤。此外,它地处福建省海洋气候最明显地区,也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而,i}洲湾一带海域在台风的影响 下,经常出现人风和降水天气,引起海而波涛汹涌、巨浪排空,给过往的船只带来灾难。i}洲湾的东、西、北三而的山丘环抱,湾口向东南敞开,东周半岛和烟敦山共扼湾口,湾中尚有三道自然屏障。第 一道为i}洲岛横亘在湾口;第一道为盘屿、人竹屿、小竹屿;第三道为罗屿、横屿和洋屿,这样形成一个天然避风港,即使港外恶浪滔天,港内仍然风平浪静。可见,i}洲湾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妈祖这个普通渔家姑娘虽然熟知水性,通晓天象,然而单凭她的卞观因素远远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人风人浪中为遇难船只消灾解厄,这就要得助于i}洲湾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了。每当天象变化时,特别是台风来临,她便驾舟出海,自天引臂高呼,夜晚火把高举,为过往船只引航,指引他们从外海驶向内港,躲避风浪。遇难的人们在危急关头顺她指点的方向航行,结果风渐iF,浪渐平,瞬间转危为安,ICI刚才海而佑然沈法滚滚' "} 4tb们从,MM x,}巾醒夹tip o;}-hM奇_认为旱偶卜了你申专”汹袖们脱阶回去彼此相告并加以描述夸张。海上渔民多有过此种经历,这样久而久之,带有劳动人民理想化身、具 有完关品质的妈祖形象和充满神话色彩的妈祖故事就逐渐形成并传播开来。由此可见,i}洲湾的自然地
理条件在躲避风浪时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妈祖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产生在i}洲湾而不是别的地方的根本原因。1.2经济地理环境是妈祖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福建省兼跨我国东海与南海两个海域,海上交通十分方便,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展,生产也持续取得发展,在宋以前就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到宋代,北方民期兵祸,南方沿海的偏安,尤其是福建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相应得到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兴盛和港口规模的扩人。泉州与莆田相邻,南宋末年泉州港已超越)’一州而跃居全国首位,成为‘四海舶商,诸藩探贡”(象州府志》卷一城池》)的蜚声川一界的最人海港之一。
宋元时期在我国海交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海交活动最为鼎盛时期。其通航区域之)’一,儿乎覆盖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以至北非和东非沿海国家。就航海技术而言也跨入了一个昌盛时期,罗盘已被)’一泛应用于航海。当时的经济与航海技术已相当发达,但对于如何保证海上航行安全仍然是无能为力。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只能求助于海神的庇护了。妈祖救助海难并被神化了的事迹便于此产生了。1.3社会心理环境是妈祖文化产生的群众基础
生活在I}洲湾一带的沿海人民以海为田,从事捕鱼、航运和海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终年以海为伴,要经受许多与陆上生活不同的复杂因素的影响。如:海洋的自然环境、水文和气象的变化等。他们在茫 茫人海中航行时间民,活动空间小,与家庭和社会群体分离,生活单调、紧张,劳动强度人,体力消耗也人。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锻炼了人们的技艺、勇气和毅力,同时祈福求顺保平安的心理也相当强烈。妈祖正是适应了人们这种祈求庇护、降临平安、战胜灾害的心愿而应运而生。
人们对妈祖的崇拜与信仰,并非简单消极的迷信,而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对我国占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自宋元以来,我国海上交通、贸易的繁盛,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元至清代的海运,明清时期闽、粤人民渡海对台湾和东南亚的开发,无不凝注着对妈祖的崇拜心理。妈祖成为他们海上活动的精神支柱,在妈祖巨人精神力量支持下获得信心、勇气和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妈祖文化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朝廷的册封加强了百姓虔诚信仰的心理。
2妈祖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地理环境 2.1妈祖文化传播的卞要途径
(1)海上交通、贸易与酒运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北宋年间,由于战争使对外陆上贸易的通路—`W绸之路”被隔断,内外贸易往来转移到东南沿海,这便出现了海上`c}绸之路。”明州(今 宁波)、泉州、)’一州是当时的人港口和海上交通枢纽。
元朝,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到人都(今北京),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往来,尤其是供朝廷酒粮,进一步发展了海运,当时由太仓、刘家港(今上海)到达直沽寨(今天津),是海运酒粮的重要航线。元泰定三年(1326年)在天津的海河三义河口建立海神庙—天后宫,这是妈祖文化从南方传播到北方的历史见证。
航海是关系重人财产和众多生命安危的人事。在海难难免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心中能拯救海上危难,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妈祖自然就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他们走到哪里,妈祖就到哪里,妈祖 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2)人口的迁移把妈祖文化带到海外。人口迁移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唐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种种原因,兴化(今莆田)不断有人外迁,尤其是九牧林氏人家族的人。据台 浩赫阵方’.,;;普))ia}箭蕾用Ji物从FF li'fk人白庄巾叶朋开为知i,日’一.i;闹南_浙汀竺楠光_日月乡杳以辛
第二篇: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的平面设计
据福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保存的由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天后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生前兰心慧质,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驱除怪风、收伏晏公、恳请治病、解除水患等,记载都是关于她搭救黎民百姓的传说。她逝世之后,老百姓按照自己美好的愿望将她塑造成了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依然相信妈祖还在时时刻刻帮助他们,流传着许多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比如神助修堤、托梦除奸、保护使节、圣泉救疫等。
千百年来,妈祖精神得到了世人的颂扬,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的生动素材,还在小说、戏曲、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也为世世代代心灵手巧的湄洲女提供了无尽的灵感,这种强烈的妈祖情结不仅表现在一件件服装中,而且被寄托于一丝丝头发间,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
自古湄洲岛的生活习惯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所以为了祈祷妈祖保佑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在家里守候的女人就梳起“妈祖髻”,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祝福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妈祖髻”的梳法是非常复杂而精巧的,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梳到头顶上,用长长的红头绳固定,盘一个圆圆的发笈,再用一根银钗横向穿过,起到固定发笈的作用,接下来是梳左右两边的鬓发,松松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两根波浪形的发卡固定,并将剩余的头发拢于脑后,用5~10个小发卡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然后在头顶的圆笈上插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最后是在头发上点缀一些红花来装饰,使发型更好看。“妈祖髻”整体造型从头顶到后脑勺竖着一片扁扁的、如船帆似的发髻。整个发型全部由真头发梳成,用夹子别起来,船帆状发髻左右两边各别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顶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一根根的发卡和发绳则代表船上的零件;所有要件组合则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风顺。可见小小的一个妈祖髻承载了湄州女子的万千情感。
帆髻示志的传说表明“妈祖髻”这个发型是妈祖生前设计的。在她18岁那年,父母要为她张罗婚事,但妈祖矢志要拯救渔民,誓不出嫁,所以便把自己关在闺房里三天三夜,盘好了“妈祖髻”,并告诉父母: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她已心许大海,此生只想奉侍双亲,救护渔民,已愿足矣。后人崇敬她,效仿她,以此发型来纪念妈祖,也表示她们对海神的虔诚敬意。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行与品性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吗?除了让人敬仰、尊崇,还有什么呢。因此,妈祖在救人逝世后,大家都相信她是在湄洲岛的湄屿峰归化升天,变成了海上女神,仍然在江河湖海保护人船的平安。
在湄洲女子的心中,妈祖就是她们最大的信仰,妈祖的福光庇佑她们在这方乐土上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妈祖生前设计的这种船帆式发髻自然也成了后人效仿的对象,既表示了对妈祖的敬奉,也希望能得到妈祖的保护
第三篇:陈家沟娘娘庙与妈祖文化
陈家沟娘娘庙与妈祖文化
在我国北方,天津是妈祖信仰相对浓厚、妈祖庙颇为集中的地区。据统计,天津历史上曾有过27座天后宫。在这些庙宇中,除西庙(东门外天后宫)和东庙(大直沽天妃灵慈宫)外,陈家沟娘娘庙也是十分著名的一座。此庙虽已不存,但“娘娘庙”及“娘娘庙前街”、“娘娘庙西胡同”等地名多年来一直沿袭下来,亦可见其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
陈家沟娘娘庙位于今河北区小树林西面狮子林大街与货场大街之间。据父老相传,这里原是荒郊,元代有陈姓建窑烧砖,在这里取土,于是形成一条大沟,便有了陈家沟之名。
陈家沟娘娘庙始建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此庙约建于元代,并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重修。据考:该庙有前、中、后三殿和两廊配殿数座,青砖碧瓦,斗拱飞檐,与附近的村屋草舍相比,愈显气势非凡。庙前高可数丈的幡杆和大殿前高约七尺、径及数围的石质大香炉,更为人们所乐道。
陈家沟娘娘庙位于“连樯集万艘”的三岔河口以东不远处,在北运河漕船停泊地左近。元代时这一带地区作为航海的终点,粮米到此,必先卸存,再装船由河道转运往大都等处。
清代是陈家沟娘娘庙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乾隆年间,为了宣泄津北塌河淀的积水,官方利用陈家沟开挖引河,在今金纬路与狮子林大街交口处(原十字街)连通北运河,注入三岔口,南来北往的漕船除泊于南北运河,也有在陈家沟引河停泊的。并且,渔船、渔户和小贩亦相继聚集在娘娘庙附近。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津门保甲图说》已明确标出陈家沟、娘娘庙的方位,并绘有娘娘庙的图形。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本《续天津县志》卷四载有天后宫十六座,陈家沟娘娘庙已被排在东门外天后宫之后,十六座庙中位居第二位。
随着娘娘庙地位的提升,陈家沟的影响也相应扩大,漕船、渔船往来不绝,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不断增加,这里逐渐形成一处以“水陆码头”著称的繁盛之地。《津门保甲图说》中,在陈家沟、娘娘庙的四边即标有“小集”,这小集便是以集市而得名。人们在这里进行集市贸易,并在集市贸易的基础上,建起了固定的店铺。至清朝末年,陈家沟引河被淤塞成路,庙前的这条街呈东西走向,杂货铺、糕点店、澡堂、药店、肉铺、鱼店等鳞次栉比,其中天育堂药铺、三三布铺、福增茂杂货铺等均为百年老字号,很像是东门外天后宫的宫南、宫北大街。与宫南、宫北不同的是,这里常有一些售卖新鲜鱼虾的流动小贩,因无固定铺面,只是将鱼虾放在木质的浅鱼盆里叫卖,津人俗称“端鱼盆的”。旧时这儿还有一种组织,叫“鱼锅伙”,专门盘剥渔船,抽头获利,故而曾流传这样的民谣:“打一套,又一套,陈家沟子娘娘庙,小船要五百,大船给一吊。”这无非是形容混混的可恶,不过也能从中看出陈家沟娘娘庙一带渔业及其交易的火爆。1900年春,义和团在天津城厢内外设坛,聚众练武。陈家沟娘娘庙是当时的河东地区建坛最早、规模最大的坛口。天津义和团著名首领、乾字团的大师兄曹福田,经常在此升坛,主持拜坛大典,操练武艺。就连在这里赶筑炮台的清军提督马玉昆的士兵,也三五成群地加入义和团。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推行新政,主张废科举,开办新学堂。陈家沟娘娘庙亦在“废庙兴学”之列,于1907年在其原址建起了小学校,成为天津最早的十六处官立小学之一。1911年称为“官立陈家沟两等小学堂”,学生家庭多半从事渔业。解放后为二区第七小学,后改名陈家沟小学。上世纪50年代,笔者曾到过该校,只见校内仍保留庙宇之架构,殿宇犹存。后经不断改造,逐渐失去原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这里的旧房全部被拆除,在娘娘庙原址建起了高层住宅,名为“北岸华庭”。
天津的河海经济催生出妈祖文化,妈祖文化又聚集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妈祖活动,既是文化活动,又是商贸旅游活动。那些由妈祖信仰而派生出来的庙会、皇会和集市贸易也带来了一方经济的繁荣。陈家沟地区由荒郊而成村落,由小村落发展为大集市、大市场,最终衍变为人口稠密、商家密集的街市,在这漫长的进程中,娘娘庙的凝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四篇:妈祖文化与民族凝聚
妈祖信仰
支部:1402 姓名:苏婷婷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苏婷婷。很荣幸参加此次讲解比赛,下面正式开始我的讲解。
我的讲解题目是:妈祖信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信仰最初、东方麦加、凝聚与复兴。
一、信仰最初
在太平洋西岸,中国西南沿海地区,有一位女神,守护了那里的人民已经一千年了。她就是妈祖。作为一个汉族民间的渔家女,妈祖善良正直,解救危难,保护中外商船平安航行,柔指轻弹间,即可平息一场风暴。关于她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以《天后志》、《天妃显圣录》记载为最。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有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千百年来,海上航行的渔民在船舶启航前都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并在船舶上供奉有妈祖神位。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二、东方麦加
麦加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希冀朝拜的圣地,在东方,也有这样一个“麦加”,每年到这里朝觐祭祀妈祖,祈求平安的人们络绎不绝。那就是妈祖的诞生地--福建莆田湄州岛。湄洲妈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
据《莆田县志》记载,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邑人立通贤灵女庙于湄洲岛,即今天的湄洲妈祖祖庙,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妈祖林默的庙宇。
它从987年始建至今,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特别是祖庙的南中轴线庙宇群,全长323米,宽99米,其中天后正殿高19米,宽50米,面积987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人朝拜,正中供奉8米高的妈祖座像,陪侍有航海家郑和、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等八大神像。殿前的天后广场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还有一座高26.5米的大戏台,是祖庙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两旁的观礼台及回廊能容万名观众。而高19米,宽33米,五开间的山门大牌坊则是我国少见的雄伟牌坊之一。
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典。祖庙的“妈祖祭祀”、山东的“孔子祭祀”和陕西的“黄帝祭祀”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祭典,祖庙“妈祖祭祀大典”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典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主祭人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或秘书长。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三、凝聚与复兴
朝觐祭祀妈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精华,妈祖文化是“文化同根,传承同源”的海洋人民的坚实纽带。当我们的人民远在异国他乡,当我们的人民远洋航行,当我们的人民想念乡音,这就是海洋人民同有的根,共有的情,传承下来的都是善良美好的民族品德,永不退减的民族认同,更是那个深深藏在心中又自强不息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年10月21日,以“妈祖光辉、海丝风顺”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暨妈祖羽化升天1028周年纪念活动在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广场举行。来自海丝国家及两岸的数万信众欢聚一堂,同谒妈祖,共享平安。
这次开幕式吸引了海丝国家地区代表、台湾嘉宾、两岸游客等,同聚湄洲岛,为海丝国家和地区发展祈福。开幕式上,中国侨联授予湄洲妈祖祖庙“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进一步以妈祖文化为纽带推动海丝国家的融合发展。台湾、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妈祖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围绕“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为莆田市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举办“妈祖情•海丝路”海上丝绸之路书法展、邮票展,弘扬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同时诸信众、游客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感受妈祖文化魅力,以及海丝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和风土人情。
下面的一首小诗也许更能温柔的道出那个朴实的妈祖文化与民族复兴的情意吧!
此时,你驾着红色的祥云 出行于芗江 芗江,大海的入口
游江的人、行船的人、出海的人 为你焚香,向你叩拜 请求你的庇护 此时,众神门庭冷落 海妖的殿堂开始倾斜 你是汉族民间的女神 大海的女儿
没有谁比你更懂得大海
在江边、在海上、在庙宇、在心灵 你已无所不在 海水无所不在
拯救和逍遥亦无所不在 海神的封号必属于你 海王的宝座必属于你 你的法力与众神不同 道术、儒术,东学、西学 你知众神所知 知众神所不知 海辖两岸
你包容众神也为众神包容 柔指轻弹,平息一场风暴
第五篇:妈祖文化介绍
介绍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俗姓林,相传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兴化莆田县湄洲屿。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成年后,不思婚嫁,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深受渔民爱戴。年28岁逝世。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加以纪念。妈祖信仰在浙东海岛地区广为传播,与当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以妈祖崇拜为主体的民间祭祀习俗。北宋宣和六年,宋徽宗钦赐妈祖庙“顺济”庙额,从此妈祖信仰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且借助明州传播各地,妈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航海保护神。后来历代朝廷对她屡次褒封,并将妈祖祭典列入国家祀典。
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妈祖庙(宫)的祖庙,建于宋初。开始仅“落落数椽”,名叫“神女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才形成规模的。如今,湄洲妈祖庙不但重显光彩,而且建筑规模更加富丽堂皇。目前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伫立山顶,极目远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扩大,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目前全球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