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长篇论文】浅析舞蹈作品《孔乙己》的艺术特征
【标题】浅析舞蹈作品《孔乙己》艺术特征 【作者】何 苗
【关键词】舞蹈作品 《孔乙己》 艺术特征 【指导老师】李 莎 【专业】舞蹈学 【正文】
引言
《孔乙己》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之一,该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2篇白话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片小说之一。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低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他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2006年,由北京舞蹈学院优秀的青年编导胡岩创作的舞蹈作品《孔乙己》,荣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国舞少年甲组A级男子组比赛一等奖。舞蹈栩栩如生的表现了鲁迅笔下人物:孔乙己,编导独具匠心地提取了鲁迅原著《孔乙己》中的主要情节脉络,展开大胆的想象力,用独特的舞蹈方式来表达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该舞蹈通过喝酒、偷书、断腿三个部分,清晰、立体的刻画出一个既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又是穷酸至极的酒鬼;既是一个死要面子从不赊账的“君子”,又是一个有小偷小摸习惯的小人。其矛盾而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他在酒精的麻醉中寻求平衡,其悲剧性对人生的遭遇,表达的是一个人生无奈忍让和对社会的无声控诉。舞蹈的第一部分运用大量的诙谐而幽默的舞蹈语汇,表现出孔乙己既玩世不恭又善良、厚道的双重性格,这与结尾部分的“雪下断腿痛苦”的内容形成极大反差,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一、《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征
“他身材很搞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可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脸上黑而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两段是鲁迅笔下描写孔乙己人物形象最为生动、形象的句子,舞蹈《孔乙己》的编导正是运用这主要的两句对表演者进行了角色的塑造。
(一)、面部表情的诠释
在小说《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舞蹈《孔乙己》的表演者孙科,在运用脸部的多次变化中正好与小说里所写道的“脸色”变化相符合,时而嬉笑、时而调皮、时而恐惧、时而悲惨。小说里写到“青白脸色”,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虐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脸部描写,与舞蹈作品《孔乙己》的配合的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舞蹈进一步刻画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在舞蹈《孔乙己》中的第一段里可以看到孙科在表演时运用的面部表情多次是由惊讶到羞愧,这正是对应小说里“有人肆意玩弄他,揭他的短”。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要玩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接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那种羞愧之心流露出的表情,让表演者演得淋漓尽致。在舞蹈《孔乙己》中,编导运用了大量的脸部表情来诠释出对角色的塑造,把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固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的讪笑,他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的那种畏缩、害怕和绝望的心境,这恰恰在舞蹈《孔乙己》中全部体现出。在舞蹈最后一段里由于孔乙己偷书被打折腿后,那种无奈的心情,无言表达,只能靠内心的挣扎,表演者表现出了那种畏缩、害怕和对现实生活产生绝望的表情。
舞蹈《孔乙己》的编导通过“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让表演者紧紧抓住了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到“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鲁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麻木的性格特征。运用大量的面部表情来展现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征,更好的分析了孔乙己这个经典形象,为整个舞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迷恋于“读书人”身份
舞蹈《孔乙己》中,不管是因为偷书被打部分还是最后因为被打折腿而继续与书同伴,都集中地表现了孔乙己因为迷恋“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身份。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也是他那可怜又可笑得个性特征所致。孔乙己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小说作者卖弄“学识”的沉醉状态,都足以显示出孔乙己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并不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以使他手无缚鸡之力。
可以看到舞蹈《孔乙己》里偷书被打的部分,编导为了使舞蹈作品中的“孔乙己”能与鲁迅小说中人物相对应,特意注重了手上动作的运用。一会是拿书的手型,一会是手握毛笔的手型,这都能加深对“孔乙己”这个迷恋于“读书人”身份的形象特征。虽然孔乙己有一颗善良和恳切的心。但恰当时社会环境的逼迫,最终导致他成为了被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就连他最后“失踪”,人们也不忘调侃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和受到人们的取笑和糊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里支撑和平衡,所以舞蹈当中表现出的情感证实了这一幕。
二、舞蹈《孔乙己》的情感表现
情感是舞蹈艺术的血脉,贯穿着舞蹈艺术的整个过程,没有情感,任何艺术都没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更没有生命力存在的价值,情感是舞蹈艺术的核心,是舞蹈生命力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艺术同样也需要精神支柱。情感性是一切艺术给人以美感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人是情感的动物,情给万物以精神上的升华,而舞蹈作为一种抒情性为内在本质属性的艺术,这一点就使它更鲜明和突出,同时又别于其他艺术。它在于情绪感染的直接性和强烈性。由于舞蹈是用人体自身的动作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繁多复杂的情感,其细腻、深刻、强烈的程度,都远远超过其他艺术。因此,情感与舞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情感是舞蹈生命力的象征,是舞蹈总体的核心,发展的原动力。
情感的表现是指将内部情感通过某种形式呈现于外部,以影响和作用于他人。任何一部舞蹈作品,都是人类情感通过手舞足蹈的方式来表现的,主要表现绝非是人类单纯的、单一的情感的表层宣泄,而是舞蹈家的主观世界进入情感后,经过理性和感性的反复思考,以自己独特的洞察力,概括情感的创作过程。舞蹈《孔乙己》便是编导将自身的情感溶于舞蹈的创作之中,更多的溶入了自己理性的思维和独特的感受,使作品更具美感与生存的价值。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只有积淀着理性的情感,才是最美好的情感。
舞蹈作品《孔乙己》表现的一个又穷又懒,好喝酒、好面子,有着偷盗恶习却又令人怜悯的孔乙己。一个在麻木不仁的环境中,尝遍冷漠,在畸形社会中,造就了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逐渐远去的孔乙己这么一个人物。编导独具巧匠的将孔乙己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编排的每一段、每一言一行都没有脱离原著人物的性格,动作诙谐、幽默、情绪、俏皮和风趣,舞蹈语言轻松欢快,与作品结束时凄惨悲凉形成巨大反差。为作品的悲剧结尾埋下伏笔,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效果和艺术反差。
在情感表现方面上,孔乙己这个人物在舞蹈里表现得时而嬉笑、时而调皮、时而恐惧、时而悲惨,用了大量的脸部表情来诠释出对角色的塑造。通过小说里的人物,他的各种复杂的心态,表演者时时刻刻都进入的状态,用夸张的舞蹈形式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加上高超的技术技巧的动作,再配合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舞蹈进一步刻画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了铺垫。
三、舞蹈《孔乙己》编导的编排内容 编导:胡岩,著名的舞蹈编导,2003年至今任教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并兼任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2004年加入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2006年文化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上的三项创编金奖,分别是《孔乙己》获中国舞少年甲组A级男子组比赛一等奖、《少年聂耳》获中国舞少年乙组创编金奖、《书痴》获民间舞青年组创编金奖,创下“桃李杯”赛事上的神话。他有着坚实的舞蹈基础和高超的舞蹈理论知识,他善于对文学和历史的了解、观察、分析和研究,把人物形象、客观生活的表象及其思想感情的内涵能动地转化为舞蹈的形象和语言。胡岩在谈到他的《孔乙己》的创作时说:“我实际上时踩着巨人的肩膀登上领奖台的,鲁迅的小说给了我太多的灵感,他的文章素材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浓缩得那么好,人物时代和特性勾画得那么清楚。而以前为我编舞的张云峰老师等人对中国古典舞的观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去年的荷花奖爆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问题也让我对第一次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在说到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状态时,他说:“中国古典舞创作现在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我认为创作首先要保持古典舞本身的审美特征特点。要抓住人物特性,只有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跟着感觉看整个舞蹈作品”。
表演者:孙科,小学一年级时就到青岛小海燕艺术学校进行专业的舞蹈学习,之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习,2007年9月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2006年参加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的《孔乙己》获得中国舞少年甲组A级男子组比赛一等奖、2007年参加CCTV第四届舞蹈大赛,是当时年纪最小的参赛者,比赛舞蹈《孔乙己》,仅获得第六名、2009年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的《逼上梁山》获得中国古典舞A级青年组金奖。
舞蹈《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旧时代酸腐落魄的“文人”孔乙己的生动形象,舞蹈结构为顺承式的三段式,主要是为了符合原著中的人物命运发展。编导独具匠心地提取了鲁迅原著《孔乙己》的主要情节脉络,展开大胆的想象。
第一段:表演者跳的每一个动作都没有脱离原著人物的性格,动作诙谐、幽默、情绪、俏皮和风趣,舞蹈语言轻松欢快,最开始便以倦着上身,脚下轻快的交替跳着出场,有诸多醉酒的动作,以此来对应鲁迅笔下爱喝酒的孔乙己,但中间也会出现一两个极具书生气息的动作,表明孔乙己不但是个酒鬼还是一个爱着“读书人”身份的人,这段舞蹈的表情夸张惊讶。在本段里虽然编导没有植入太多的舞蹈技巧动作,但以夸张的面部表情动和俏皮的动作足以表现出孔乙己这位诙谐而幽默的人物,与作品结束时凄惨悲凉形成巨大反差,为作品的悲剧结尾埋下伏笔,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效果和艺术反差。
第二段:叙事路线,喝完酒后的孔乙己在醉酒的状态下偷丁举人家的书,用盘腿坐下读书的形式来展现出孔乙己“读书人”的身份。和用来表现后来被打折腿后站不起来的效果。高潮部分:用边跑边做劈叉大跳加倒踢紫金冠的动作来展现孔乙己被人发现偷书逃跑的情景;用右手撑在地上挣扎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不能跑只能靠手支撑来逃跑;用旋子360度和扫堂表现孔乙己被打后只能无奈忍受断腿之苦。再加上无比痛苦的内心的情感表现,当中许多挣扎的舞蹈动作都表现出孔乙己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无声控诉。在音乐的渲染下,动作夸张放大,表情到位,编导巧妙的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扭曲,整段舞蹈构思新颖,绝不雷同于其他,对文章情节的体现,夸张而有神韵。
第三段:被打折腿后的孔乙己凄凉地坐在地上,无奈社会,风雪交加,贫病交加,让人止不住地同情。编导在此段主要表现是内心的情感,以双腿盘坐为主,精神呆滞,内心孤独,几度卷缩着上身展示出孔乙己内心面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那种害怕和畏惧之心。在动作上没有太大的幅度,加上悲凉的音乐,使孔乙己饱受断腿之痛苦,舞蹈最后在一段童声的朗读中结束,让人有种说不出却有点哽咽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编导在短短六分钟的舞蹈中将世态炎凉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道出,其舞蹈最引人的亮点在于舞蹈语汇的发觉创新和技巧的应用与人物形象的巧妙融合,丝毫没有生硬之感。
四、舞蹈《孔乙己》音乐的辅助作用
舞蹈与音乐常被称为“姊妹艺术”,音乐是作为时间因素作用于舞蹈的。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的主要艺术语言,音乐的节奏决定了旋律的表现,节奏在舞蹈中体现为时间的长短。音乐可以激发灵感、烘托氛围、表现情感,不仅舞蹈给音乐增添了视觉的美感,而且音乐作品也赋予舞蹈动作以强烈的情感表现与丰富的思想内涵。
音乐能够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情感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表演者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在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
舞蹈《孔乙己》第一段“喝酒”部分的音乐来自林海的《琵琶行》,音乐节奏轻快活泼、诙谐幽默,表演者不仅有着扎实舞蹈功底,再加上音乐的巧妙配合,一个癫狂可爱的“孔乙己”就这样在音乐和动作的配合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把观众带进了整个舞蹈故事的氛围中;第二段,高潮部分,喝醉了酒的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后来却因为偷书挨打。这段音乐极其的紧张,节奏感强烈,音乐中还加上了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舞蹈的编排和精心剪编的音乐配合相得益彰,令人记忆犹新,把整个舞蹈推向了高潮;第三段,结尾部分,音乐来自电视剧《大宅门》中的《迎春》,节奏缓慢而又悲凉,正展示出被打断腿的孔乙己他内心的凄惨。最后伴随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声久久回荡在空中,敲打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五、结语
舞蹈作品《孔乙己》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对小人物的描写搬向舞台艺术,通过编导独具匠心地提取了鲁迅原著《孔乙己》中的主要情节脉络,展开大胆的想象力,保持了古典舞本身的审美特征特点,抓住人物特性和人物的内心。深刻的舞蹈形象,顺畅的情节和完美的表演足以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舞蹈作品。参考文献
[1]王佩英.《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2]江玲、陈鸿.毛毳.《舞蹈鉴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3]袁禾.《大学舞蹈鉴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马健昕、杨洁.《舞蹈鉴赏》[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9.[5]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6]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7]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8]白莉.《舞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于平.求索“中国古典舞”舞魂之路[J].原载文化部《艺术教育》.1991年第三期.[10]关于《孔乙己》热点评说[J].《舞蹈》.2006年第11期.[11]赵光亚.《孔乙己》修辞分析[J].《百家艺术》.2007年第02期.[12]袁秀菊.谈《孔乙己》“笑”的艺术[J].陕西教育.2005(07).致 谢
初春的绿城早已艳阳朝天,花满枝头,欣欣向荣。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在电脑上敲出了最后一个字,心中涌现的不是想象已久的欢欣,却是难以言喻的失落。是的,随着论文的终结,意味着我生命中最纯美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尽管百般不舍,这一天终究会在熙熙攘攘的喧嚣中决绝的来临。
四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些年来我遇到了许多恩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诸多方面都有所成长。感恩之情难以用语言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我的恩师李莎老师。李老师对我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严格,并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使我受益菲浅。从老师身上我体味到了丰富的学养、严谨的作风、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这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标杆。
同时还感谢四年来帮助和教育过我的张丹老师、毛遂老师、余艳燕老师、胡爱婷老师、闫子乐老师„„一路走来,从你们的身上我收获无数,却无以回报,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生命并竭尽全力给予了我接受教育的机会,养育之恩没齿难忘;感谢我最好的朋友孟迪、李妍妍、鲁雨等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总能给予我安慰和鼓励,让我重拾信心。
还有许多人,也许他们只是我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但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依然在我记忆中留底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无法一一罗列,但对他们,我始终心怀感激。四年光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不得不将要和大家说离开,但是,一想起曾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我都会像今天这样感动、感激!这种感动、感激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致谢人:何苗 2010年5月15日
第二篇:论文余秋雨作品的艺术特征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艺术特征
郑雪微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摘要】余秋雨的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开创了新一代文风,让文化散文的概念为越来越多人所知晓。他的文化散文,大多语言宏大,辞藻华丽,飘逸灵动;具有小说的叙事性特征;最妙的是在深情的抒情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和议论
【关键词】余秋雨 文化苦旅 语言艺术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中国散文历史上算是独树一帜的吧,其中以《文化苦旅》最具代表性。余秋雨带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离开他的书斋,去寻找历代文人雅士的足迹,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在那一方方人文山水中,他以一个学者的身份,驻足、观赏、思考。他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欣慰,时而彷徨,时而忧心„„在他的“苦旅”结束后,他把他的行走与思考以文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也让读者因为这些起伏而喜,而伤,而忧。现就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言宏大,辞藻华丽
余秋雨的散文,不论是篇幅,还是文字,都是气势磅礴的。《文化苦旅》中的《五城记﹒开封》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它背靠一条河,脚踏一个时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不凡。”把开封临河的地理位置说成是用它在背靠着的河,把一座历史、政治地位不再那么重要的古城,比作一位气宇轩昂的贵族,它的脚踏着一个时代!既说明了开封曾经的“位高权重”和繁华,也委婉表示它在政治上的今不如昔,但又申明了开封沉淀下来的厚重的历史底蕴的不容忽视。,无法你不得不承认,余秋雨的散文是恢宏的,是大气的,但是仔细想想,要写沉淀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的文物古迹,能够写的小家子气吗?
再来说辞藻华丽。诗一般的语言在《文化苦旅》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了。《西湖梦》他写到: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又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的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在《莫高窟》中,他说:“她因华美而矜持,她因富有而远藏。她执意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文化苦旅》的文字是优美的,是饱含深情的,是作者一个又一个比喻,排比,对比堆积起来的。这样的语句,给人感觉如清风拂面,很舒服也很有吸引力,但似乎,辞藻的过于华美,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的大量运用,容易给人浮华空洞的感觉,读多了会觉得烦腻。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华丽词语和修辞的运用,还是要把握一个度吧。
二、具有小说的叙事性特征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篇幅那么长,还能让人极有耐心地读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散文总是包含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比如《道士塔》给我们呈现了敦
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破坏敦煌的壁画,用敦煌珍贵的文物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这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敦煌文物是怎么样被一步步沦落到外国人手中,近代研究敦煌文物的学者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尽心钻研。让我们时刻关注着这些珍贵的敦煌文物的一步步命运。还有《风雨天一阁》写明清数百年间宁波一座私人藏书楼的传奇故事。都是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容易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其继续读下去。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写作也是个很好的借鉴。
三、在抒情中议论
这是《文化苦旅》乃至余秋雨的其他文化散文很突出的一个特征,个人觉得在抒情中的议论远远比他那些纯粹的抒情的语句来得精彩的多。在《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这样的抒情和议论,不像那些单纯的抒情那样,显得多少有点矫情,而在抒情中议论,重在议论上,它带给我们思考,让我们从更理性、深刻的层面来看待历史,看待文化。当然。也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
虽然也有一些不足,但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能够创造新的散文文体,而《文化苦旅》作为他文化散文的代表,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他作为中国的学者,身体力行,去感受历史,触摸历史,探索和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并把这样的忧思传达给大众的情怀,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而我们再习作中,除了其学习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外,还应该对自己的描写对象充满深情,并进行理性的思考。
第三篇: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 心得
从小时候的儿歌捉泥鳅外婆的澎湖湾,再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可以说,音乐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而我也从小就觉得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我爱音乐,有时候甚至白痴的想过宁愿当一个瞎子也不要当一个聋人。因为我不想失去我最喜欢的东西。、虽然我很热爱音乐,但说实话如果别人问我到底什么才是音乐,我真答不出来。不过,通过老师这几周的课,我觉得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是表演艺术,它要经过艺术家的演绎来塑造形象;它是听觉艺术,我们要用耳朵去听才能感受它的魅力;它是情感艺术,通过声音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它是时间艺术,音乐在时间中流动,我们要完整地把全曲听完才会有整体形象,只听音乐作品中的个别片断,是不可能获得完整的音乐意象的。
在课堂上,我知道了节奏跟节拍的区别。节奏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而相同时值的强排与弱拍有规律的循环出现,叫做节拍。不同强弱规律的节拍,对音乐作品的感情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老师给我们看过的这么多音乐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俄罗斯海豚音歌手vitas。因为他的音域跨越了惊人的五个八度,一般人如果能够跨越两个已经很了不起了,他的声音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唱歌唱的越高音就越厉害,但我觉得这是不正确的。高音只是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一切。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美妙的音乐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希望我在上完这门课后能够用更专业的方法去欣赏更多美妙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
第四篇: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这几周上了一节有关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的通识课,在老师的穿针引线的指导下,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欣赏了很多好听的,耐人寻味的歌曲,知道了许多音乐方面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同时学到了很多的有关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真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时它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
二、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三、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四、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也欣赏到了许多著名的曲目,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不像以前总是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把很多经典的音乐遗忘了。在后来的课上,我们又听了许多的西洋交响乐。我觉得听这些交响乐又和传统的民族器乐不同,应该有文化的差异,而且交响乐是很多器乐一起演奏,表现出来给人复杂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当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每一个作品后,我懂得了要了解了一首歌或者一首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了解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自己融入到当中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唯有与作者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作者的作品。
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外,我们更要透过音乐思考背后深层意义。比如通过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音乐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培养我们高尚、健康的兴趣追求。在我们紧张大学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操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清澈明亮,生活更加愉悦美好。
第五篇:创作优秀民族舞蹈作品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闻一多先生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如何创作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摆在了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前。本文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舞蹈常识
(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二)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
1.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例如,各民族民间在一些公共公开的场合所跳的舞,国际上的“交谊舞”,我国的“集体舞”等。当大家在一起尽情欢跳时,大家注重更多的就是自我娱乐,调节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不带有任何性质的表演形式。同时健康快乐的氛围更多带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有人为的编导编排而成,演员受到了场地和作品情景的限制不能够脱离节目主题随意发挥;需要运用专业演员的动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从而体现舞蹈编导的意图;当代的舞蹈需要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表演性舞蹈细节上又可以分为群舞、单项舞蹈(单、双、三)、组舞、歌舞、舞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二、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 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三)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已经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 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四)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江泽民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我们要求舞蹈的创新不是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组合,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舞蹈语言上去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还有就是结合我们提出的“知识型”编导,结合各个学科来进行舞蹈的创编。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女士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剧
目《雀之灵》、《两棵树》,以及近几年来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出的舞蹈《云南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就是她在原来传统的艺术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让大家去了解云南的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舞蹈编导需要有超前的观念,本体的探寻。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她们身上所具有“时代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三、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一)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搞艺术不是搞商业,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不能沦落到伴舞的地步,更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的卖弄风骚。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二)学会体验感情
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专场,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翟孝伟说:我们是用心灵在舞蹈,是用灵魂在舞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文化的大前提下,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看出演员的感情流露,真正的打动观众,让他们融入到舞蹈情节中来,在心灵上和舞者达到共鸣,一个人的感情不是说可以随便调动的,一群人的感情更不是容易调动的。
四、其他外在条件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具备好的舞蹈演员的情况下,还要取决于其他的条件,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及运用(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到现实生活中的数码技术。音乐深化了舞蹈形象。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舞者必须有旋律感。旋律感不只是舞蹈形象所需要的速度和节奏、空间和时间,其核心是要体现音乐的内在冲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张艺谋的舞剧《图兰朵》和世界著名舞剧《阿依达》他们的舞美都做到了世界一流,让观众迅速地融入到舞蹈的场景中,可以加深观众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观众朋友对他们的服装服饰印象一定很深刻,这些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冲击力。2007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小城雨巷》中的那江南的诗情画意,运用科技数码元素打造了细雨飘飞的江南水乡街道,青青的石板路和白墙灰瓦的特色建筑,悠扬的丝竹声,现场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顷刻间展现江南文化中的婉约典丽之美,高挑的舞蹈演员身着洁白与藕荷相间具有浓重中国画特色的旗袍,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令全国观众怦然心动记忆犹新。
创作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融入了诸多的因素,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认为当前社会文化是创新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结合体,所以编排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就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知识深化自身的阅历,深入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体味民族风情,因为有了体验,有了生活的经历编排出的舞蹈才有灵魂、才是真实的、感人的,才能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舞蹈卷)中国艺术教育大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