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省拟建立和正在建立PPP基金的汇总.
各省拟建立和正在建立PPP基金的汇总 来源:财政部PPP中心发布时间:2016-01-15 1.河南
2015年7月1日,河南省财政厅下发《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PPP 开发性基金设立方案的通知》,公开了河南省PPP开发性基金设立方案。由省财政出资10亿元,金融机构出资40亿元,设立总规模为50亿元的河南省PPP 开发性基金,基金通过资本支持和技术援助两种形式对我省PPP项目给予支持。截至目前,与中信银行合作设立的“河南豫资信银股权投资基金”已经完成注册工作,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基金合伙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当中。基金支持洛阳首批5个落地项目2.523亿元已到位。
2.江苏
2015年12月11日,江苏省PPP融资支持基金首支子基金A签约仪式在江苏银行总部成功举行,标志着江苏省PPP融资支持基金正式落地运行。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江苏省财政厅今年发起设立了江苏省PPP融资支持基金。该基金将坚持市场化运作,借助金融机构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和项目管理经验,优先投入省级以上试点项目。省市县财政共同出资10亿元,按照1:10比例放大,吸收金融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设5个子基金。经过公开招标,江苏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成为社会资本出资人。
3.山东
山东省设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展基金,自2015年起至2017年,引导基金出资80亿元,吸引银行、信托以及专业投资机构等金融和社会资本出资1120亿元,参股设立12只子基金,总规模1200亿元,实现引导基金15倍的放大效果。其中,2015年首批基金规模达到400亿元,引导基金出资20亿元。
基金实行母子基金两级架构,在突出激励引导、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的同时,坚持市场化专业运作,借助专业投资机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和项目管理经验,采取股权、债权或股权债权组合等多种灵活有效方式,重点投向通过并支持物有所值评估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纳入省级PPP项目库的项目,促进项目尽快落地。
4.四川
2015年9月,四川省财政厅印发PPP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标志着四川省PPP投资引导基金进入实质运作阶段。PPP基金旨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投资运营,以增加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10亿元财政出资对社会资本的撬动比预计达1:5左右。基金存续期原则上设定为8年。根据管理办法,财政厅履行政府出资人职责,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PPP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PPP基金将成立5或7名委员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除受托管理机构委派1名体现出资人意志外,其余委员将全部由基金管理公司和社会资本出资人出任,充分实现市场运作。
5.云南
2015年9月16日印发了《云南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支持基金设立方案》(云财金〔2015〕73号,并在9月17日《云南日报》及云南省财政厅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公告,拟设立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基金。截至公告规定的报名日期,共有15家金融企业及社会资本报名,意向出资金额近600亿元。目前,省财政厅正在从意向出资人中通过谈判等方式遴选合作伙伴,起草基金组建方案、管理办法、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并同步向各州(市财政局征集第一批基金支持项目。
第二篇:物业维修基金的建立和监管策略
物业维修基金的建立和监管策略
摘要 随着物业管理的深入开展,物业维修基金筹集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物业维修基金使用和管理中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如何去建立物业维修基金和建立一个科学务实的物业维修基金监管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广州市为例,针对目前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中维修基金的设立、归集和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了谈维修基金的建立和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关键词 物业管理 物业维修基金 建立 监管策略
随着物业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物业维修基金的设立、归集和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物业维修基金成了物业管理实践中的焦点和立法中的难点。各地物业管理的现状对我们进行物业维修基金的建立和监管提出了更紧迫、更高的要求。同时,各地的物业管理现状告诉我们如何去建立一个科学务实的物业维修基金的监管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仅以广州市为例,1994年至2002年8月,广州市新建商品房约7563.35万平方米。这部分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已开始或不久将进入维修期,据测算,近期维修费就需56亿元,加上400余万平方米房改房的近期维修费23.9亿元,共计达到79.9亿元(经济适用房等未计入)。这笔庞大的经费如何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实践证明,只有建立物业维修基金才是筹集维修和保养房屋及其附属设施资金的最佳方式和重要来源。
可以欣慰的是,广州市物业维修基金于2000年开始建立,至2002年9月,全市13个区(含开发区)、县级市除黄埔区外均建立了维修基金,其中越秀、东山、荔湾、天河、海珠、白云、芳村7区建立物业维修基金的楼盘已达到335个,存入农行的资金达1.15亿元。
然而,在我们欢呼之余,我们又得到了另外一组数据,据有关资料显示,至今,全市这笔资金实际上只有2亿多元,而其中真正存入指定银行业主专户的,更少至5000多万元。目前,广州市内共有住宅小区1200多个,但是真正已建立物业维修基金的不足160个。令人不安的是,目前广州已在银行开立基金帐号的150多个小区中,共有小业主26582户,按“理论计算”数额,每户按楼价2%缴交维修基金计算,全市在银行中的存款应达7.9亿元,而不是现在的区区5000多万元。而且,以小业主名义开户、一户一卡并应逐一发到这2.6万多户小业主的银行维修基金专用卡中,有4000多个是“1元户”。这说明堪称小区“保命钱”的物业维修基金,大部分没有得到监管。这样小区的电梯、安全、消防和房屋维修等所需的维修费用,就毫无着落,小区业主的权利也就很难得到保障。就上述的情况,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物业管理负责人,给出了两种解释:或是小业主积极性不高维修基金未能真正收集,或是被开发商违规截留挪用,利息也被吞掉。事实上,目前广州市新开发的楼盘,大部分仍由开发商属下的物业公司管理,谁能保证这“两位一体”的经营实体,对这笔数目可观的资金不动心?另一方面,所有发生的维修费用应由增值部分支付,不足部分从本金内支出,但应及时补回。也就是说,维修基金存在银行里可以计付利息,本金被截留也就意味着属于小业主所有的增值部分也被吞掉了。鉴于现状,我们就应该建立有效的、科学务实的物业维修基金筹集和监管机制;然而,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建立和监管该项基金呢?由于物业维修基金的建立涉及物业发展商、分散小业主及使用人、业主代表组织(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小区管理委员会等)、物业管理公司、政府等多方主体及利益。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物业维修基金要不要筹集、如何筹集、由谁缴交等问题,看法难免不同。在此,我谨以自己对物业管理的了解和在物业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来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了解物业维修基金的涵义
财政部、建设部于1998年11月9日印发了《住宅公用部位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住宅公用部位公共设备设施维修基金的概念、基金的建立和管理、有关基金的法律责任和纠纷的解决,并于1999年1月1日起实行。住宅公用部分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简称为维修基金),是指由法律规定的专项用于住宅公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保修期后的大修、更新、改建的基金。凡商品住房和公有住房出售后都应当建立住宅公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而且,在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8号签署的第379号国务院令《物业管理条例》的第五十四条规定:“住宅物业、住宅小区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维修基金;产权属于全体业主。”从法律的角度,国家政府部门已经对维修基金进行了较高的重视。在物业管理企业财务上属专项代管基金,作为长期负债管理。它与一般的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增值获利)在建立、使用、管理、转让、赎回等多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设立物业维修基金的初衷是寄望于用该笔资金的利息维持楼宇有计划的大修、更新、改造和突发性紧急开支,但由于现在银行利率很低,基金很难起到“以息养房”的作用(除非一开始筹集的维修基金数额较大),在很多地方,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应急性质的资金。
二、明确为什么要交物业维修基金
为什么需要筹集建立维修基金?因为没有维修基金,物业共有共用部分大的维修、改造、更新等便没有保障,突发性事故(如台风、暴雨等对物业造成的损坏)便得不到及时处理。当然,就这个问题,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小业主(指普通的购房人,一般用于区分开发商这一“第一业主”而言的)也会提出一些看似有道理的问题:为什么要交物业维修基金?为什么物业管理公司不能维修后根据维修费的实际多少,按业主人数来分摊缴纳呢?更有的业主会提出:我们买房时开发商都可先建房,我们后付款,物业管理公司为什么就不可以了呢?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开发商的投资利益,投资风险,以及物业管理企业的自身职责和从事活动的性质可以解释,物业管理公司是很难像开发商一样做到先垫资后回收的投资模式。同样,由于目前的社会诚信体制和法律保障不够,也很难让物业管理公司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实报实销”。
因此,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区分所有权物业建立物业维修基金,对于保障该类物业的安全使用和及时修复是十分必要的。那种认为要不要交维修基金是业主自己的事,政府不应该管(政府不介入思想),毋须立法规范的思想,在区分所有权物业区域(协商一致困难、周期长、业主普遍有“搭便车”的心理)、在业主自我管理意识淡薄的今天,是过于偏激的。
三、熟悉和掌握物业维修基金的建立模式
(一)熟悉物业维修基金由谁交、交多少 1.由谁交?
由发展商还是小业主缴纳物业维修基金?可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缴交;二是由业主缴交;三是由建设单位和业主分别缴交。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从理论上来讲,应该坚持“谁受益,受负责”的原则,也就是,由谁缴交维修基金,应看谁享受了维修的益处,谁当承担维修的责任与义务。然而,在一年的保修期结束之后,物业所存在的损坏,包括人为的、自然的原因,不管哪一种,物业的维修责任的主体,除他人人为损坏的之外,应该是该时段的业主(如果业主与承租人之间在租赁合同中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这一原则,物业的维修基金就应该由该物业的业主缴纳(分散的小业主和空置物业的拥有者开发商)。
这里还要解释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不少地方,包括广东省,在立法上要求开发商在出售物业时一次性交纳物业维修基金。但同时又允许发展商将所缴纳的维修基金计入开发成本,这样无形地又将维修基金转移到房价之中,最终还是 “羊毛出在羊身上”,并且小业主还会因此而交纳另外的税费。其实,这样做又给小业主带来多少好处呢?
2.交多少?
物业维修基金要交多少与物业建造质量、物业类型、物业使用性质、物业维修标准和银行的利率等密切相关。若一次性交纳维修基金比例过小,在当前低利率情况下便失去了作为基金的意义,因为其利息不足以支付起码的维修开支,必然要不断续交,变得与分期交缴没有本质区别。但若一次性交纳维修基金比例过大,一方面涉及到业主经济承受能力问题;另一方面还涉及到若业主短时间转让物业,他尽的责任(已交大笔维修基金)与享有的权利(物业修复权)不对等的问题。结合由谁交的问题,我们一般也有以下三种计算方法:一是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缴交,《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由物业建设单位按物业总投资的百分之二,一次性划拨给业主委员会;二是由业主缴交,建设部、财政部《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商品住房由购房者按房款的2-3%的比例缴交;三是由建设单位和业主分别缴交。深圳的公用设施专用基金由建设单位缴交,按除地价以外的建设总投资2%的比例一次性划拨给业主委员会,本体基金由业主逐月缴交,目前是每月每平方米物业0.15-0.25元。
从实际情况来看,除深圳的本体维修基金收缴情况较好外,广东省2%的物业维修基金和深圳2%的公用设施专用基金归集的情况都较差,原有物业按照房价的2%由业主缴交的情况也比较差,一些住宅小区还因此引发纠纷。主要原因:一是基数无法确定。物业总投资这一指标缺乏可操作性,房价也受楼层、朝向、折扣、购买时间影响,还包含地价、税费等不是维修的对象,以房价或物业总投资作为维修的基数都不科学,如何确定多年旧物业房价也缺乏依据;二是数额过大,难以归集。按物业总投资或房价款的2%缴交,50万的物业要交1万元左右,如对首层商铺,每平方米2-8万元,维修基金更是巨大;三是造成资金过多沉淀,影响住房消费,不利于宏观经济运行,也加大了资金监管的难度,如按照房价的2%计,仅广州市一年就高达数十亿元。在我参加的一次物业管理沙龙中,我们曾形成按照物业管理费的20%逐月缴交的意见。但是,有人认为与物业管理挂钩收取也不可行,因为现在对欠交管理费尚无有效措施。物业管理费也受市场、物价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不是十分科学的计算依据。
物业的本体是维修的客体,因此,应该以物业本体建筑安装总造价为基数,建设单位和业主都按照2%比例缴交首期维修基金。原因有:一是比较科学,同类物业不管在市区或郊区,不管房价差别有多大,本体造价差不多,维修的成本比较接近。二是比较公平,具备可操作性。主管部门可对多层、高层等几种主要不同物业分时段、定期确定一个平均价,统一参照执行。三是数额不大。以一套100平方米的高层住宅计,广州地区本体建安总造价约为1500元每平方米,这样开发商和业主各缴交3000元物业维修基金,总计6000元,比较容易收缴,也基本满足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需求。四是便于与原条例衔接。原条例规定由开发商缴交,条例修改稿改为由业主缴交,变化过大,被业主误认为新《条例》偏向开发商。五是便于新旧物业衔接。条例实施前的物业,没有建设单位缴交的那一部分,业主仍应该按照这一办法建立维修基金,解决早期楼房的“养老金”问题。六是解决一栋楼内不同物业缴交维修基金的问题。
(二)明确如何交纳物业维修基金、把该基金交给谁、基金归谁所有 1.如何缴纳物业维修基金?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到,维修基金应该由小业主缴交,但相应地会存在是由小业主在买房时一次性缴交,还是像缴纳管理服务费那样每期(月)交纳(深圳物业本体维修基金交法)?这样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新建物业由购房人买房时一次性交,若能与房产证有效挂钩以作为制约,可以提高维修基金筹集的效率,省去以后挨家逐户筹集基金的难处。但房屋实际的老化、损坏多是时间积累造成的,且一般的因设计、施工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发展商负质保责任,所以一开始并不需要很大笔的维修基金,按时间逐步累积维修基金正好体现符合“谁受益谁负责,多收益多缴纳”的道理。既然逐期缴纳更为合理,自然便想到按管理服务费一定比例逐期交纳,但仔细分析一下便知,维修基金与管理服务费挂钩不合理,因为同样的房屋,管理服务费高往往意味着保养好,恰恰不需要大量的维修基金。另外,管理服务费高低与房屋老化情况关系不大,但维修基金多少与房屋老化则有必然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物业维修基金应该分期进行交纳会好一些。2.应该把物业维修基金交给谁?
关于把维修基金交给谁,这又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交给谁的问题主要涉及维修基金的安全性。物业维修基金的产权属于全体业主,因此不应由发展商、售房单位、物管公司收管,应统一交到主管部门指定的国有商业银行专门帐户(针对小业主可以发分户卡,只能用于交费、查询),并且以后非合法理由、程序用于维修,不能自由取出。否则,发展商、房改售房单位、物管公司占用、挪用、滥用维修基金的问题便不可避免。目前广州市的做法还是值得推广,广州市内已建立维修基金的楼盘或是已缴付了维修基金的小业主,每位都应有一张由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发出、类似银行公积金卡的维修基金专用卡(具体由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北秀支行办理),业主凭存折或银行卡可在农业银行营业柜台或有“广东银联”标志的柜员机查询本人维修基金的帐目。3.物业维修基金归谁所有?
由于物业维修基金是有效业主或开发商根据小业主的物业面积,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的,是为了给物业的大修或更新改造提供保障的。因此,其应该归属于小区的全体业主。而且应该存入专门的帐户,专款专用。
四、建立和健全物业维修基金的监管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限制维修基金的使用范围 1.何时使用?
物业维修基金既然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就应当由全体业主决定使用。所以业主会成立前发生的物业维修、更新,不得使用首期维修基金,其费用由物业建设单位承担。成立业主会后,业主会应当与本地商业银行签订委托协议,开立相应的物业管理区域的维修基金帐户,并通知所在地的物业主管部门。物业主管部门应当将已收取的该物业首期维修基金本息划转至业主委员会的维修基金帐户。至此物业维修基金的建立结束,转入使用阶段。2.如何使用?
从理论上来说,共有部分至少有二个层次:一是本体共有,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可能有多层、高层、别墅等不同的本体;二是全体共有,如道路、绿化、广场等。维修基金是否要分设本体和全体维修两个部分来收取和使用?是“细收细用”还是“粗收粗用”?主张“细收细用”的观点是:某一栋楼的电梯或楼道等的维修费用不应该由全体业主承担,而应由本栋楼全体业主承担,只有不属于某一栋楼专用的设备、设施、绿化的维护维修才由区域内全体业主承担,这比较恰当地体现“谁使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粗收粗用”的观点比较实际和具备可操作性,也符合物业管理的本义。物业管理的对象是“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务”,正因为共有、共同,所以不可以分割,或分割的成本太高,由此导致物业管理的必然性。将维修基金分开、甚至明确到户的程序和手续非常烦琐,也没有做到绝对公平,如同一栋楼有商业和住宅时如何进一步分配维修基金的比例?所以不分本体和全体,笼统的设立、使用一个维修基金,无论物业区域内哪一栋楼、哪一处公共地方、哪一件设备设施发生问题时,其维修责任和费用都是全体业主共同承担。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简单、实用、具备可操作性,容易形成规则指导实际工作。从全局和长远的时间范围来看,也是符合“谁使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公平原则的。3.要对使用范围作更严密的界定
按照《广州市物业管理办法》关于物业维修基金是“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发生损坏时,用于进行中修、大修、翻修和更新改造等所需储存的资金”的表述,除对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界定仍有争议外,对其“中修、大修”的概念也不明确。因此,需要对水、电、气管线的专业维修、公共维修、个人维修的节点进行确定,对“中修、大修、翻修、更新改造”的范围作明确界定,特别是与物业管理中的“小修”明确区分开来,以避免物业维修基金的不规范使用。
(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维修基金归集到位
1.在行政手段上,采取在办理“房屋预售许可证”、“房产证”、“二手房交易许可证”时进行“搭车”,即办理上述证件时,必须按规定要求先交缴物业维修基金后才能办理。如武汉、杭州等城市便采取此办法,其效果比较好,归集量大,且易于到位,但需要多个行政部门进行配合。
2.在归集建立上,可由政府部门一次性收取或分期收取(委托银行代收),或由物业公司统一收集,在30个工作日内将钱存到指定银行,并将“物业维修基金专用卡”发至业主,物业公司予以张榜公布,业主进行监督。这两种方法行政力度大,归集率高,但政府收缴可能造成政府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最佳办法是由政府指导业主委员会在查证物业公司信誉的前提下,采取由物业公司收集,按规定时限存入指定银行的归集方式。3.在监督机制上,应由市、区两级物业管理部门会同指定银行对物业公司、各楼盘、各小区的物业维修基金建立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特别是区级物业管理部门要利用物业维修基金的备案、公司资质年审等机会随时进行监控。对违规的物业公司要采取降低、取消资质的办法予以处罚;对屡犯不改的物业公司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对侵占、挪用等行为,发动业主通过司法途径进行处理,从而确保业主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物业维修基金的监管力度 1.政府应该明确职责
如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担负物业维修基金法规政策的起草、制定、修改,并负责对全市物业维修基金进行宏观管理(包括对区级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统计有关数据,处理重要投诉等)和对违规行为进行最终的处罚;各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物业维修基金建立和管理工作的监督,以及基金建立和使用的备案和处理相关投诉等;街道和居委会负责辖区内小区物业管理有关问题协调和最初处理,并帮助和指导业主委员会更多地发挥在物业维修基金建立和管理中的作用,各级应充分履行自己职责,各司其职,责任到人。2.政府应该明确其权力
必须明确各级各部门与职责相适应的权力,如检查权、知情权、调解权、处罚权等等,确保物业维修基金管理工作做到令行禁止,正常运转。3.政府部门在实践中还要注意下列实际问题:
政府主管部门对基金缴付比例的确定要科学、合理,既不更多地增加业主负担,又能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基金管理中心作为非盈利性机构,要理性地经营基金,使其保值增值,成为维修可靠的资金来源。政府要对基金的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基金的流失和浪费。严格规定必须通过招投标形式选择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确保维修工程预算和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以确保基金的有效实施。
物业维修基金建立和监管的完善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它关系到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及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呼吁政府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此问题,尽快出台管理办法予以实施。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的信用体系能得以进一步完善,以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篇: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探讨
摘要:对社会化消防基金的建立,以及资金的来源组织方式、投向和功能、资金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消防工作;社会化消防基金
消防工作社会化,是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规律和必然方向,是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奋斗目标。实现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离不开最基本的两个因素,一是人力,二是财力,前者是直接手段,后者是物质基础。如何提供一个合理的框架和平台,促进并保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消防事业,实现人、财、物的最佳结合,是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中的机制性、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贯彻十七大精神,“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分析我国现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消防基金应当成为消防事业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
社会化消防基金,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补助、捐赠,用以维持、资助、奖励社会化消防工作中的有关活动或行动、集体或个人而设立的社会化专门储备资金。1 现状及差距
我国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但总体数量少,发展水平低。1〃1 “小荷已露尖尖角”近年来,随着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增强,与消防有关的社会化基金已经在少数地方、一定层面呈现。2003年8月,四川成都以当地电信公司捐赠资金100万元为基础,建立了成都市119社会抢险救援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灭火抢险救援、社会救助和其它相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湖南消防总队设立了消防部队官兵优抚基金,社会捐助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基金,因其来源或投向的社会化,都属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范畴,是我国社会化消防基金的雏形。1〃2 “一枝独秀不是春”
我国消防工作发展总体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化消防基金发展更滞后于消防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数量少。通过互联网搜索,除港澳台以外的社会化消防工作基金屈指可数,实际工作中了解的情况与此接近。二是层级低。没有全国性的社会化消防工作基金,省级只有个别,市、县级稍多。三是财力弱。此类基金大多“囊中羞涩”,启动资金不多,后继资金匮乏,总量入不敷出。四是社会化程度低。官办色彩浓厚,民间主体基金极少;资金来源单一,社会捐赠、资助少;投向单一,投向社会不多,对激励公众和社会参与消防工作的效果不大。2 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社会化消防基金是用市场机制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 实现形式之一
近年来,群死群伤等重特大火灾多发的势头并未从源头上得到遏制,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预示着我国还将面临较长一个时期同火灾的“攻坚战”。惨痛的火灾教训对提高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提出迫切的要求。消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前公安部部长***在“二十公”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工作社会化必须利用市场规则发力,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政府行为。用市场机制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体现在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利用市场,即充分调动社会可利用消防资源,实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二是利用市场规则,即用市场的手段实现社会消防资源的再分配,实现“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互补互利,共创平安”。在呼吁公众参与消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上述两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通过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一方面充分挖掘社会各方面可用于消防工作的财力和人力,另一方面实现财力与人力的最佳互补,为消防工作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和平台,是推动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性问题,是利用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有效形式。
同时,社会化消防基金投向社会,其间接效应是鼓励公 众更主动、更广泛参与消防公益事业,形成良性机制。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关心消防的热心人,也不缺少见义勇为的灭火英雄,但却缺少鼓励公众参与消防的良性氛围,尤其是物质支持。因见义勇为灭火造成自身伤害、财产损失,事后无法得到经济补偿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对簿公堂。社会化消防基金将以不同的方式,对积极投入社会化消防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除了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奖励、补偿,更能从道义上给予鼓励,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人人参与消防,共建和谐社会”的良性氛围。
2〃2 发达国家社会化消防基金值得借鉴
在欧美等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各类社会化基金十分普遍,有力推进了私域对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促进了政府和民间和谐互动。其中,消防基金也很普遍,呈现主体多元化,功能多样化,高度公益化特点。在国际互联网上,用“消防”与“基金”进行复合搜索,英文记录是中文记录的30倍,且中文记录主要集中在非中国大陆地区,如新加坡、台湾。在美国,2000年有各类基金会56600多家,资产总额达4860亿美元,全国性的消防基金会有殉职消防员基金会、预防失火基金会等。此外,各州都有多种与消防有关的基金组织。这些基金(基金会)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用于消防教育培训、消防队伍建设、消防员奖励优抚、公众消防活动等,对增强全民 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推进群防群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说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消防工作的地位越高,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资金参与消防工作的比例越大。
2〃3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法律依据充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条规定“消防工作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消防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第七条规定“对在消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奖励”,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为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提供了法律依据。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消防条例对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陕西省消防条例》提出“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基金”;《四川省消防条例》规定,“接受的社会资助和捐赠,应用于发展消防公益事业,救助在消防训练、扑救火灾及社会抢险救援中伤亡的消防队员及有关人员”;《福建省消防条例》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民间依法建立消防基金,接受资助和捐赠,用于改善消防条件,奖励消防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救助在消防训练和扑救火灾中伤亡的专职消防队员、义务消防员及有关人员。”除消防法律法规以外,我国有专门的关于社会捐赠、公益资金方面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积极鼓励社会捐赠,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发展、保护和规范基金会,促进社会 参与公益事业作出更加明确、严格的规定。2〃4 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条件已经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消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当前,建立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以人为本”观念的不断深入,生命倍受关爱和珍惜,与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社会对消防工作、消防部队越来越关注,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次,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的地位不断提升。长期以来,消防部队忠实履行职责,不断拓展职能,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哪里有危难,哪里有消防”,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誉,提升了消防工作的地位,换来了社会对消防工作的更大支持。第三,社会化消防基金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资、合资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民间资金极大丰富。社会单位和个人对消防的关心和支持,有“心”亦有“力”,只要加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消防基金可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探索及构想
当前,应按照“先发展,后壮大”的原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消防基金。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合法化、公益化、透明化的要求,规范出资行为和受益行为,把好源头关和流向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可持续发展。3〃1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组织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化消防基金可以三种方式组织建立。
(1)设立基金会。基金会是最正规的基金组织和管理方式。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因此,当全国性、地方性社会化消防基金原始启动资金达800万元、400万元以上时,可以设立基金会进行管理。
(2)依托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主要的受赠对象。当前,我国与消防有关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非营利事业单位不多,因此,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成立公益性社会消防团体,另一方面可依托消防协会等团体建立和管理。
(3)政府及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政府及政府部门通常不得作为受赠人。实际接受的捐赠、赞助,必须专款专用,用于发展消防公益事业或消防部队建设发展最急需的方面。3〃2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投向及功能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资金投向,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发展壮大,是基金的生命力。因此,社会化消防基金在建立时必须按照公众受益原则确定功能,其基本功能有三种。
(1)奖励。奖励成绩突出的消防部队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单位和个人、见义勇为的灭火英雄和其它受到广泛称赞的参与防火、灭火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2)资助。资助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过程中,因经费不足,不利正常开展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社会化消防安全宣传消防公益行为。资助见义勇为灭火造成重伤、致残的社会个人,造成死亡的社会个人家属。
(3)优抚。主要对象是消防部队官兵及家属,包括执行公务中严重受伤、致残的官兵;在执行任务时或见义勇为牺牲的官兵家属;患重大疾病须住院治疗且有特殊困难的官兵家属;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生活特别困难的官兵家属。此外,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自行开展一些消防公益活动,本着厉行节约、开支透明原则,从基金中支付活动经费。3〃3 社会化消防基金的资金来源
社会化消防基金除建立时注入一定启动资金外,如果无充足的后续补充资金,则无法生存发展,必须按照合法自愿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1)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积极吸收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二是可以争取台港澳地区和国外友好团体、组织、个人的捐赠或资助;三是政府及政府部门补助;四是基金母本的增值部分;五是其他合法收入。
(2)吸收方式。有主动募捐与被动受赠两种方式。一方面随时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补助、捐赠。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义卖、义拍、义演、义赛、义诊及网上专项募捐等各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募捐。
(3)防止两种不良倾向。社会化消防基金来源的合法性是资金可支配性的基础,必须坚决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严防非法财产合法化。部分投机分子、犯罪分子可能将非法所得、无权处理的财物,以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之名捐献用于消防公益事业,以此换取社会声誉和影响。一旦类似性质的捐赠行为被查实或曝光,不仅所获财物无权支配,社会化消防基金管理机构的形象和声誉也将受损,影响长期发展。因此,在接受社会捐赠、捐助时,应对捐赠行为的合法性有充分了解。二是严防筹资行为非法化。政府及政府部门在吸收社会单位、个人及其它组织对社会化消防基金的捐赠时,必须以自愿为原则。公安消防机构既是社会化消防基金的组织者,又是受赠人和受益人,必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严禁借为社会化消防基金筹款之名,变相乱收费、乱罚款、乱拉 赞助,不得以牺牲依法执法为代价换取资金。3〃4 加强社会化消防基金管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善款必须善管。社会化消防基金,“建”是起点,能否长久维持并发挥作用是难点。基金使用管理是否公正、公开、透明,直接影响社会化消防基金公信力和诚信度,是基金生存发展的生命线。3〃4〃1 坚持按章办事
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完善决策机制,确保资金投向合理,投量适当;规范受益行为,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受益对象、受益条件、受益额度;坚持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办事,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到“专款专账、独立核算、收支清楚”。
3〃4〃2 坚持按计划办事
注意经费支出的计划性,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不过度截留,不超额透支。基金会每年用于资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基金管理机构对现有资金、可争取资金、可支配资金要心中有数。厉行节约,降低管理成本。
3〃4〃3 臵于严格监督
社会化消防基金应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一是接受出资人监督。出资人享有第一知情权和监督权,基金管理机构应接受捐赠人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情况进行查询监督,主动将经费收支情况定期通报出资人,重大政策调整、重大经费支出还应当征求出资人的意见。二是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民政、审计等有关政府部门有权监督公益事业捐赠资金的募集、使用、管理情况。必要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社会化消防基金进行财务审计。三是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互联网、电视公告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09-01.[2] 国务院令第400号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06-01.[3] 朱卫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评析.中国NPO服务网,2004-12-06.
第四篇:医院建立“生命救助基金”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切实回报社会,最大限度地解决少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因家庭特殊无力支付医药费问题,能够享受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提升医院社会形象,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适应全国医疗体制改革,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社会责任,切实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爱心、慈心和责任心,为
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二、目标任务
今年全面启动医疗生命救助基金,做到全院人员参与,总资金为10万元,实现10-15人的医疗费用的减免或补助,减免或补助2-4万元,主要是残疾人家庭或无劳动能力,因贫致贫、因病返贫和自然灾害所致无力全额支付医药费用,按先核实,领导组讨论,实行定额补助或减免医药费用等疗程予以实施。
三、资金来源
(一)医院出资,每年投入生命救助资金5.0万元。
(二)医院内职工捐款每年举行一次,其金额达1.0万元以上。
(三)动员部分中标(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医药供应商适度捐资注入生命救助基金,预计5.0万元—10万元。
(四)动员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且与医疗服务紧密联系捐款注入生命救助基金,预计10万元。
四、生命救助基金的管理
“生命救助基金”设立专户、专帐管理,其帐户设在财务科,会计及出纳员由现行人员管理不变,定期将财务情况向领导组公布情况,并向其作财务分析。
五、基金申报使用程序
(一)各临床科室住院病人在救治中,通过了解及基本核实,在治疗中医药费用支付能力特别有限等原因放弃或中止治疗而要求出院,但病情不允许其出院的等情况,由科室上报情况给基金工作。
(二)医院基金管理管理工作组收到科室申请后,一天内到科室了解核实情况,必要时通过电话与乡、村组负责人联系,特殊时工作组需派出人员进行入户核实。
(三)工作组将情况上报领导组,并提出处理建议,包括补助或医药费用减免额度等。
(四)领导组接到工作组上报情况后,组织相关人员集体审议,提出处理意见,需要补助或减免医药费的,将审批单交财务科具体办理,并与入出院办衔接办理。
(五)工作组接到领导组审批意见后,及时告知病人其家属,并要求病人到财务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包括在基金投入人感谢信上签字或自己拟定感谢信,工作组将感谢信邮寄给捐资人。工作组同时还完善其档案。
五、加强领导,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生命救助基金”设立是医院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挥医院公益性的结果,是应对部分病人因贫致贫、返贫或因自然灾害如干旱、泥石流等情况而致返贫而不能支付医药费用的问题,其基金来源于不同领域,属于与医保、新农合一类的生命救助资金。因此,为了管理好基金,树立“以天地立心,以生民立命”的高尚情操,特成立相关组织。
(一)成立基金管理领导组
组长:赵志才(院长)
副组长:各位副院长
成员:宗芹、吴萍、凌雪燕、张春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其办公室设在新农合办,由凌雪燕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主要职责:协调多方争取资金,审核基金使用,设立专户管理基金,并向捐资团体或个人填发证书。
(二)成立基金管理工作组
组长:雷方其
成员:凌雪燕、张春、郭亨富、廖玉万、各科室主任、护士长。
主要职责:核实情况,提出基金使用建议,公示基金使用情况,完善相关办理手续,对资料档案管理。
六、本实施方案原则上执行一年后修订完善,其人员变动时,由新任岗位人员任职。
七、本实施方案解释权归基金管理领导组。
第五篇:关于建立爱心基金的请示
关于建立“爱心基金”的请示
赖总,何总: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现场管理,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实现良好的精神面貌,高效的工作作风,低耗的行政成本,舒适的工作环境,行政人事部近期制订了若干关于现场管理的制度和条款并于本周开始执行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和罚款惩处措施。
我们一直强调:惩罚只是手段,改善才是最终目的。但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误会,特别是涉及到个人经济利益时,容易产生抵触,容易产生对手段和目的的曲解。因此,为消除员工不良情绪,保证严格的现场管理精神能贯彻实施,营造团结友爱的团队氛围,建立高执行力的创业队伍,我部认为有必要建立“爱心基金”(暂名)。
“爱心基金”以月为核算周期按行政罚款的全额进行提取;基金由财务部保管,行政部建立“爱心基金”台账;成立基金管理小组对基金使用提出建议,最终由行政人事部审批并请款。
基金主要用于以下目的:
1、奖励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的优秀典型(限部门主管以下职位)
2、用于采购办公用品和设备以外的改善员工福利的物品,如:微波炉;
3、用于全体员工活动经费。
不知妥否,请指示!
行政人事部201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