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太极拳的发展(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6:3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家太极拳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家太极拳的发展》。

第一篇:陈家太极拳的发展

陈家太极拳的发展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长兴传的太极拳不久被同族人陈有本把老式拳难度大的复杂的技术加以简化和改造而创编了一个新式拳,并把老式的称为“老架式”,把陈有本改编的称为“新架式”,以示区别。

另外,陈清萍(1795-1868)从陈有本学了“新架式”,以后他并未改变拳技原则,只是又创编了一套每个技法都加“圈”的新式拳。这套拳动作紧凑,所以称为“小架式”;又因是从陈有本的“新架式”产生出来的,所以有时也称为“新架式”,从而往往和陈有本的“新架式”混同。

陈清萍婚后从陈家沟迁至附近的赵堡镇住,并教拳,所以他改编的“小架式”也被称为“赵堡架”,传给了王屹当等人。因此,陈家太极拳流传下来的有三种套路,既“老架式”、“新架式”和“赵堡架”(小架式)。

武术界一般都认为这三种套路各成一派,各传各的。实际上,据生在河南并自幼从陈家十六世陈延熙学过拳的杜毓泽先生说,这三种套路并非个个独成一派,而是陈家沟教拳时“先学老架式,后学新架式“,或上述三种太极拳套路就是根据这个原则编创的,但从根本上来说三者实际上是完全相同的。

另外,陈家现在尚传有一路“炮捶”。此拳柔少刚多,本来是不当作太极拳的,它也不是太极拳。但最近被人们称为陈家太极拳的“第二路拳”,这就和原来的陈家沟的二套拳容易混同了。

者“先学老架式,后学赵堡架”这样分阶段练的。

徐纪认为:“老架式以身领手的拳势多,而新架式以手领身的拳势多”。这也就是说,老架式以身动运劲到手为主,把重点放在练功上;而新架式缩小身体动作,以迅速发劲为主,把重点放在实战用法上。练武有个原则,就是开始时动作架式要大,要开展,力求正确,以后则要逐渐缩小,变成小架。

第二篇: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2007-01-23 11:34

一、陈家沟历史推源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溃逃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屠杀,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二、陈氏太极拳的起源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从现有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镇压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所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三、陈氏太极拳发展简史及其演变

自陈王庭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杨式太极拳:杨福魁(1799-1871),字露禅,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仆,后随陈德瑚回陈家沟家中做杂活。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见杨聪明伶俐,殷勤做事,诚恳为人,且爱拳术,与陈德瑚商议后,收其为徒。露禅用功练拳,常常深夜苦练,因乏时在长凳上打盹休息。因长凳窄,一不小心便摔掉下来。他醒后继续演练,如此七年之久,终于练成,遂拜别恩师与掌柜,离陈家沟回乡。

他回到河北永年县后,经别人推荐,到北平教授拳术,打败无数名家高手,名声大震,被请入清廷皇宫与王府中授拳。由于所学者皆为贵族子弟,金枝玉叶,不适合大体力运动,随使其动作简化,姿势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再经其孙澄浦修改而成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姿势顺达。

杨澄甫(1883-1936),在北平、上海、广州享有盛誉,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是杨式太极拳一代著名宗师。

吴式太极拳:杨露禅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其学拳,后又学于杨班候。全佑传其子鉴泉,后鉴泉从汉性吴,名吴鉴泉(1870-1942)。其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不忘动,具有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拳徒甚众,逐步形成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套路,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陈长兴介绍他向十五世陈清萍学拳,陈清萍的架小而紧凑合,加圈缠丝,是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现代的武式太极拳。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开始外传。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孙禄堂(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在北平有“活猴”孙禄堂美称。他从郝为真学习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代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采用腹式呼吸,能在练拳时汗流浃背而不气喘,动作畅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柔中寓刚,刚中有柔。陈式太极拳以缠丝劲为灵,杨式太极拳则以抽丝劲为主,皆以内劲为统驭,形成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形意结合,阴阳互交。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后来经过杨露蝉、全佑、吴鉴泉、孙禄堂、武禹襄 等各路名师发展,自成流派,又派生出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等各式太极拳。

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型的人练习。经常练习太极拳,对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种简单而又高深的运动,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身,一辈子受益无穷。

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按竞赛要求,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编制成规范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2000年5月,中国武协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太极拳月。

2000年7月,在国际武联执委会支持中国的5月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

五式太极拳简介

当今最流行的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其特点风格也有所不同。目前,以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流传较广。

陈式突出特点是动作古朴,其中有发劲动作。

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架式舒展、绵缓柔和,给人一种气势不凡、大气磅礴感觉。

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在动作姿势上,身体上下成一线,更突出了柔和。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从技击的要求出发,左手只管左边防护,右手仅管右边攻防;同时强调内气的潜转与动作的起承转合。

孙式太极拳多用开合式,强调活步。

第三篇:陈氏太极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图说》心得 原创 高启武 绘图 高君炜 《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代宗师陈仲甡(1809—1871年)之哲嗣陈鑫(1849—1929年)先生所著。先生之父“平生战功累累,啧啧人口,皆根于精太极拳也。及公卒,吊者数郡毕至,众议易名„英义‟。”(《图说、陈氏家乘》)《图说》是先生宗其家传,辛勤笔耕“自光绪戊申年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自序》)。先生“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发前人所未发”,破历代“珍秘不以示人之传习”(《杜严序》),尽泄天机意欲使后学“由升堂以入室”(《自传》)。故今人得见陈拳理法全貌,先生可谓功德无量矣。陈鑫先生的这本《图说》虽名言拳,然书中道、释、儒、医无不涉猎,这在其它武术书籍中则不多见。尤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并贯彻始终,实意为后学剖白太极拳理法之根本。本人学疏浅薄,虽多年喜《易》好拳,然至今亦仍是童蒙于《易》,门外于拳,读此书深感捉襟见肘,力所不逮。现不揣冒昧,将平时习易学练时一孔之见的心得进行整理,勉强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不吝斧正。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在图中阴阳相反相对,阳尽之处阴生,阴隐之方阳现。纯阳乾卦旺极之处上有黑阴始生之微,下有黑阴衰尽之微;纯阴坤卦旺极之处下有白阳始生之微,上有白阳衰尽之微。在由乾卦起过中心至坤卦这一条直线上,同时具有阴阳初生之微、衰尽之微、旺极之著这六种变化。此则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寓。即黑阴旺极方之始终均有一点阳微存在;白阳旺极方之始终亦均有一点阴微存在。真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阳非太极、阴亦非太极,太极非阳非阴,却又须亦阳亦阴、阴阳和合为一方可谓太极。故才有孔夫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周莲溪周子“阴阳一太极也”之说。正是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练此拳须内(阴)外(阳)相随、表(阳)里(阴)合一、快(阳)慢(阴)相间、刚(阳)柔(阴)相济,其所宗即是太极、《易》理中阴阳运用之法则。同时陈氏太极拳视练拳者整个身体相互关联为一个太极之圆,而四肢乃至手指、脚趾又处处皆是一个个太极之圆。请注意,此圆非身肢有形所及之圆,是指体内“中气”充盈,无凹凸、缺陷、断续,所用之意无过不及,则阴阳和合而成之太极圆,其即大道之形、亦即太极之体,“放之则弥六和,”(《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可谓大则无其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同前)此又可谓小则无其内。体内中气“随意所之,意所向,”周流行六虚而无所不及,方可称之为圆。先生在《图说、附中气辨》云:“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先生文中所言之偏、过、刚皆阳也,倚、不及、柔则皆阴也。而陈氏太极拳所练之气非阴非阳,然却亦阴亦阳,实是阴阳对等、匹配和合,故称至当却好而谓之曰“中气”。正如三丰祖师所云:“守其清静自然是为勿忘。”(《道言浅近说》)“守”即为有、为阳,;“顺其清静自然为勿助。”(《同前》)“顺”即为无、为阴,二者缺一不可。丹功常讲,药物易知火候难传,愚以为就是指练功中阴阳所象之意气、动静、内外、虚实等等诸般功夫在修炼中掌握运用之法度。邵子邵康节在《子时歌》中称火候之妙是:“中间些子好光景,难得功夫入语言。”亦如同屈原《远游》中所说:“道可受兮,而不可传。”此传字是指用语言描述之意。陈氏太极拳缠丝内劲所练之“中气”,即是以太极之阴阳和合之理主宰于太极拳内劲儿锻炼。故,非此不得以太极功夫名之。先生恐后学不解而无法下手,便直白而云,是将“中气”“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图说、第二势揽扎衣》)。然,其意气运用必须意到气到、意气到而外形和合为一,先生称为:“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陈氏太极拳自然需要以体内元气质量足够强大为基础依托方可做功,而上面所说凹凸、缺陷、断续诸病皆因不得以太极、易理主宰体内元气所致,故而不能称为“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法在演练和运用过程中,要求整个身肢外形在螺旋缠绕中,须用无过不及之意将真气贯注于其中,而非徒有外形拧来转去。否则,就不能称为缠丝内劲。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著于内而形微于外,内不动则外不发;形于外而源于内,外静而内亦动。《太极象图》文中所云“以待其动”,即此内动之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内气催动外形,外形合于内气,内(阴)外(阳)相合之功。故《图说、缠丝精图》方云:“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至此再回头看,先生之所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这句话。就是一个意思,练陈氏太极拳就须潜心于身内阴阳修炼,而非有意于肢体的拧转缠绕,并使之和合于太极、《易》理,方能应用于拳中。先生在《太极拳权谱》中更是告诫后学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并于其后注曰:“十年用功,十年养气”。而此句就是强调拳谚”拿住丹田练内功”之实质。

第四篇:太极拳发展分析

要我说太极拳之在实战上渐行渐远。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 于过分执着于“柔”和“放松”。松 和 柔 是很多体弱甚至多病的人赖以调养身体的法宝。同时也是弱者意淫的噱头。所谓“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多么令人向往的神技呀。可是竞技比赛以力先。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力量的掌握其实要比技巧的获得更加难。我这种泯灭希望的文章,不被人砸砖头算是我是神仙。

二 迷信套路。我年轻时候也迷恋散打。那会儿对“劈挂腿”。“后鞭锤”这类比较花哨的招数极其感兴趣。非常用功苦练,企图用此一招制敌。但是经过多次的实战对练领悟到这些花哨的招数对付身心素质,远远低于自己的人的时候,咋用咋来劲。如果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对手较量的时候,常常弄巧成拙。最实用的还是“高低鞭腿”“ 侧踹”“ 正蹬”“摆拳 ”“直拳”“ 勾拳”这些招数极其朴实,可以说人类的下意识动作的进行强化吧了。也就是几招如果能在合适时机以及足够的力度运用。就是制胜的关键了。很多非常厉害的选手,甚至就用一两招。再看看我们太极拳什么“懒扎衣”“搂膝绕步”“云手”“单鞭”。。。婀娜多姿说是用来技击的真的不如说是用来舞蹈的。、我们小区边上有个玩太极拳的。玩的好不好不知道不过敢吹,据说说很能打,(据他自己说的)。要发扬太极拳。居然办起太极拳训练班。以教授真功夫为主。强调实战。这家伙确实摆脱了老一辈太极拳传承的路数。挂起沙袋,购置拳靶,脚靶。听说有人教授太极拳,倒是有人来看。发现没有太极味。看看走了。因为他和他的徒弟并没有在通过散打获得过什么奖项。所以也没有吸引住那些执着于技击个年轻人。这种摆脱太极文化追求实战的尝试终究不了了之。后来这位仁兄总结出来为啥大师们这么执着套路的原因:“妈的对练需要帮手,我一个人不行呀。那向在公园中教拳,自己一个人在前面练后面一大群人跟着练有多少徒弟都能带。他们多神仙哪,大清早上,自己练拳,跟着学的人比葫芦画瓢。来兴致了吹吹牛。养生挣钱两不误。五十元一个学费当然能接受呀。我办的是武馆别拿我跟他们比。。”套路练习教授的成本相对要低的多。而实战对练一个是要有辅助器械和护具。同时需要陪练。组织起来相对要难。同时散打的基本功特别枯燥,留不住人。中国武术流行套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意拳大师王芗斋说过练拳开始是为了打人,年龄老了就是为了糊口了。中国不愿意为知识产权付费,必须用独特的方式把学生套牢,于是哥们各派都编撰各种套路。各种招式。把把学生迷糊在各种套路,学生自认为在套路中不断的进步。如果感觉没有实战效果。可用“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座右铭激励其执著于斯。即便是那几个套路想套牢一个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真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尽可能的弄的博大精深。尽可能把很简单的东西弄得玄乎其玄。太极拳就一个“松”就能够让你琢磨几年,其实如果老师可以认真教授,几个月之内就可以掌握,悟性强的一个月之内便可掌握。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学了一路学二路,学了十八式,再用四十二来忽悠。可怜这么多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个姿势的练呀练得。反正学费也便宜。对于授拳挣钱的老师来说捧不了钱场至少捧个人场。对了太极拳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广大拳师不追求钱场,而获得了人场。

真正的太极拳其实有几招捧捋挤按。在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虚灵顶颈。的身法要求下做好各种这是个招式就行了。我的恩师石崇英是郑大体育系老师。拜访他的时候,他很自信先提出咱们先过过招(推手)?这是促使我我拜师的一个原因。我的正确姿势是他一手在短短两个月时间拿捏出来。(后来也去过让他在看看)他喜欢说实话。在他的言谈话语间我知道。他是练八卦掌,马派八卦掌的传人,不过太极拳的名头比八卦掌响亮。为了便于收徒弟,也教授太极拳。中国武术特别内家拳都是相通的。学会一种别的都会了。什么十八式 四十二 七十四 一百零八,想弄几招就弄几招。他不拿招数糊弄人,我提出跟他学推手的时候,他坦言:“跟我久了,守摊久了,学费交够了,我给你喂招。包你几个月学会。知道不?会推手你就可以开武馆了。。。我跟师傅学拳的时候花钱花老了去了。。”真是个实在人。说话特露骨。。

目前石老师办学就更加直白了,来学艺只传真功夫,不忽悠。学费五千。。特贵 就学三个招数。站桩。晃桩。甩手。推手。套路嘛想学就教授,不过学了也没用。这种办学方针会把历代祖宗装饰神秘感的门帘都给撕扯了精光。特别是让那些连推手技巧都没有的玩套路的家伙们咋在公园中混呢?

我这里可不是给我师父做广告,其实我师父敢说打人一来确实懂劲。当然这种懂劲只是在太极规矩下玩推手用的。用我师父的话说:“到了实战谁他妈给你用规矩,力气大的就是爷。”石老师毕竟是玩体操的出身年轻时候身上腱子肉一块块的。在规矩中玩有自信,在没有规矩下玩,也自信。

仗着自己会推手的架势,维持一群门徒。我见过别人实战连推手都不会的主儿,都开武馆“大师”。可惜我只是为了健身,不没有指望自己进入“打人如挂画”的境界。

太极拳健身功能我不敢否认,我玩太极拳玩了快二十年,从一开始就指望他拯救自己孱弱的身躯。毕竟本人是太极拳的收益者,但是坚持任何放松的运动都有很好的健身效果,钓鱼,书法,散步。所谓百炼不如一走,甚至还有百炼不如一站 及站桩。但是说到太极拳是否能实战,我可以负责人的给大家说——不能,现在媒体很发达了。武林风民间海选。真正练习太极拳海选出来的就没有。大多是上过武校练习过散打的人入围。看看陈家沟的推手,推推搡搡远远没有中国跤有技巧。那种四两拨千斤,在无规矩的状态下,谁很难用出来。比赛的冠军都是体重巨大的主儿 二百斤的张海涛,王战军。与其说是掌握了太极功夫不如说天生神力。张海涛参加武林风的海选,被体重小得多的练散打的选手打找不到北。按理说已经如果你想具备伤人的武功,你最好别走太极拳这条路。我这里给你一份儿具备真正攻击力的武术品种供大家选择。泰拳,散打,拳击,自由搏击,跆拳道,中国跤,柔道。。

太极拳适合年老体弱者练,但是并不是练得年头越就就越厉害。练三十年拳的老先生,是很难对付没有练过拳的小伙子的,这是真理但是太极门中很多人就是不信这一点。我拜访过很多名师。唐突拜访对方往往拒绝说自己不会,当得知我是体弱多病是想拜师学艺。不是踢馆子的时候就开始云天雾地的吹牛起来,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比他强的。我当时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在郑州武术界要想有一番作为,自信心是最重要能不能打,真的在于其次。

其实我对太极拳的迷信破灭纯属来自于各个老师们互相的攻击,在郑州我拜访很多玩武术的名家,这些名家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端的自信,甚至是偏执。只要提及别的练武的毫不犹豫的就揭露其那年那月被谁谁打了。还要求在场的人不要声张。那年那月去找他挑战不敢应战,那年那月练偏得病的糗事。只要不是他这一支无论,享誉全国的名家,还是郑州有名望的开拳馆的。都在他们的口中揭露的惨不忍睹。听他们相互攻击多了,渐渐知道其实谁他妈都不能真正的出去打人,遇到个专业摔跤队员,没有一个能站着的。想靠武术这门手艺吃饭,不是靠的真的能打人,而是需要胆气。必须敢吹所谓:“爱吹才能赢”。那些没有胆子的吹牛的人,无论其练得再好只能在家里偷偷的自我修炼养生终老于世外。我的一个师兄练得不错架子好,推手也得了真传(师傅喂招了)。放个把人不成问题。但是就是人太老实不敢吹。一天一个陌生人看我们练拳好奇,问他是不是掌握了真功夫,他矢口否认自己会让他等一会师傅来问师傅。就这样这位仁兄默默的当着别人的徒弟。师傅老师夸他涵养好,说就喜欢这样有涵养的人。必须有德行才能得真传。个人认为以师父这样好张扬的个性不照样得到师爷真传了吗?与世无争谁都喜欢。关键是活的太没意思。有人猜测他是不想在师傅在世的时候带徒弟。我个人觉得他做人低调与其说是尊师重教,不如说是怕惹事,这种人就是师傅让他去开武馆。他也不会去的。你看他老实巴交的样子,随便个年轻练过散打什么的兴许就敢去踢他的馆子。记得不霍元甲其实从来没有战胜过人高马大的西洋人,都是西洋人听说他的威名吓坏了,根本就没有交手就跑了。低调的人就不可能在武林中混。武林中的。特别是太极拳这类养生拳种个人名望的高低百分之四十靠家谱,如那些性陈大师们,或者是依靠师傅提携比如张东亮,百分之另外百分之三十靠个人胆气。必须自己感觉自己很能打。说到武术就特自信,总是想拉个人来比划比划,依靠最后百分之十靠个人拳架。至于实战能力是百分之零。

1994年我是在碧沙岗公园,开始学陈式太极拳,一群中老年人跟着某某大师练,我也交了五十元钱,跟着练,练着练着他要求这些中老人把它反关节,然后挣脱。屡屡成功。我从人群外挤进去也去试了试。谁知差点把他手弄折。先承认一点,本人羸弱多病习拳为只为苟延,提及此事绝无宣传自己能打的目的。那会儿我二十来岁。某某大师毕竟是中年人。况且还是反关节技。后来我再去拜访名师,名师让我控制他一只手什么的,我从来不敢用力去做,生怕伤了他。某些人想通过练习太极拳练成精越老越厉害,那根本不可能。

就拿陈正雷的老架太极拳,很明显陈正雷打得不如他徒弟张东亮。毕竟岁数不饶人。我见过张东亮的徒弟打的比他更好。不过这个徒弟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太极拳说是武术不如说信仰,是一种教派,我经过仔细考虑没有把它归类邪教。他的博大精深只有一个目的,让人痴迷执著,不过这种执著,和道教佛教,一样不会对人有什么伤害。毕竟痴迷于一种运动和比痴迷上网要高尚的多。

太极文化是让陷入其中不可自拔的“信息场”。说到这个“信息场”这个概念。八十年代气功盛行“信息场”的概念比起“气场”的概念还算唯物的多。回想起那会儿要不是某位气功大师偏执到敢于聚众到天安门静坐示威。惊着了政府。“气功”绝对会发展成为是中华第一教派。越是玄的东西越是给人希望。越是发展的快。但是发展太快的东西也越是容易遁入邪教的境地。这一点太极拳在这一两百年的发展中一直在健身和技击的世界中深居简出。没有去沾染意识形态上的东西。避免了义和拳,某某功,突然的兴起,旋即被统治阶级消灭的厄运。

说起太极拳文化,要属某国的中华武术协会长吃得最透了。这家伙年轻的时候是练套路的,现在年龄大了玩杨式太极拳的。推手没有好像不会。架子确实漂亮。更漂亮得是这家伙的嘴看,那叫个精彩。

“太极阴阳之母,啥叫阴阳。。。。”他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我。让我回答。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矛盾呀。辩证唯物主义知道不?你也是搞教育的不会不知道辩证唯物注意把?”我心说:妈的,别说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心主义老子也懂呢。(辩证法开始不是和唯物主义结合的。和唯心主义走的更近)。不过此人气盛只能由他胡说继续胡说下去。。

“ 太极拳每个招式都是。。刚柔的统一,静和动的辩证统一,前后的辩证统一。……*(&……的矛盾)*& 的辩证统一。”

他说了很多我把他要说的总结成一句话:所谓太极拳是利用“矛盾”这一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技击的武术。看起来把太极拳供上了哲学高度。我个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别说太极拳什么拳都是蕴含着辩证统一的规律。太极拳之所以更加显得的“矛盾”是因为他的名字起的好呗。

他很看不起那些在陈家沟的那帮人。“他们是啥?农民呀,农民懂啥?说不定还有一些是文盲呢?他们祖宗可以,轮到他们这辈儿,你看看练得是个啥呀。晃腰甩屁股的那是个啥呀?玩太极必须有文化,不懂文化瞎练个球。”话说到这里,反正我是听出个所以然了,他之所以敢于毅力中华武林,依靠的是他有“文化”所有的太极拳典籍不仅倒背如流而且还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理解太极文化。

我见过贴吧有人编排太极拳,挺让人挺沮丧的:“太极神拳玄妙又神奇,高手只能藏在故事里。”对于这种现象搞太极文化的人依旧振振有词:“高手不愿意抛头露面。”“高手隐藏于民间,”“高手都带着他的神功去世了。”所以高手只能藏在故事里。太极拳之所以没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公正 公开 的竞技平台。现今国内人气最旺的格斗竞技比赛。比如武林风,散打王,等鲜有太极拳的身影。这是太极拳越来越只能有文化功能而失去格斗之本的原因也是结果。陈家沟的推手不被别的门派认同。除了规则的制定有分歧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太极味。最后胜出的往往是体重在二百斤左右的选手。这种以强胜弱的结果确实有悖太极精神。其实与其诟病这个鲜有的竞技平台。不如反思“以弱胜强”“ 以小搏大”的太极精髓是否被迷信化了。文化带来是精神上的信仰,在健身有“信息场”作用及集体暗示效果,但是对于胜负分明的竞技比赛就成了一种桎梏和羁绊。

说到“高手隐居”这个文化概念我就想笑,我见过的太极高手一个比一个不低调。本人研究心理学的,也习练太极拳将近二十年,阅人无数。发现一个规律。玩传统武术的大凡有点名气的性格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一个个傻乎乎的。用心理学专业术称之为反射意识障碍。他们有事没事就提他的功夫:“你来来来吧,控制住我的手。。你随便使劲用点力气。。”大厅广众之下弄得人挺不好意思。就拿他们喜欢吹牛这一点来分析吧,吹牛这种行为如果是现实利益的需要吹牛不算是反射障碍,但是如果是为了迎合自己情感的需要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管人家是否真的愿意听。就滔滔不绝喷着唾沫星子特别的来劲兴奋,这就是反射仪式弱化的表现了。人的意识分为自我意识,和反射意识。自我意识的太强反射意识自然会弱化。表现为不会不善于察言观色。不善于因势利导。过分关注自我,关注自己感觉。而玩散手练得好的人,反射意识大多正常,他们对外界的感觉敏锐,反应迅速。而自我意识强的人只是自我修炼不善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实战环境。

曾见过一个武警练散手的。松垮垂肩的,不乐于言辞,但真说起事情来也头头是道。反射意识非常好,行为做派和环境融合恰如其分。朋友介绍散手战绩拿过什么亚军,他在一旁摇了一下头苦一下笑,企图避开这样话题。确实是个低调的主儿。其反应敏捷,头脑清醒。特别他走路的架势,能看出来进行过专门的足球训练,我就试探性的问哥们足球也踢得好。这才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我攀谈起来。他直言:“套路没有实战价值。可能锻炼身体还行吧?我们武警总队把他们这些高手集中培训的时候,主要是进行对抗性练习。踢脚靶,拳靶,以及力量柔韧性等等基本功的强化。套路从来不练。他说他们的教练也学过套路,长拳什么的。但是从不要求他们练习这玩意儿。”

后来经过他引荐我拜访了他们的教练,他教练能喷,说起中国传统武术他批评的很厉害。中国八十年代成立具有实战价值的散打队的时候,也尝试过站桩套路推手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式的实践。“不成根本不成来得太慢”这是他当时原话。散打队很多是从武术队练套路中以及拳击等运动员中筛选出来的。练套路好的玩散打不一定好。我们也尝试征兆传统武林高手来打擂,确实有些奇形怪状的人来。和尚,道士什么的。盘着发髻。上来就被打的满脸是血。把牙齿打掉是常事。什么练八卦的太极的门派多了去了。开始他们打不赢,说是护具碍事。铁砂掌,一指禅,的绝招使不出来,那会护具确实多,不仅有拳套,还带有头套。身上还穿着护具。头套拳套取了,那个惨呀。满脸是血,满地找牙。试了几次我们对传统武术不搞希望了。他们天天练套路和我们和硬气功,还有啥子内功。就是不练对抗。那咋会行呢?后来有人再来,我随便找个不入流的队员,上去不出两个回合。就。。。我听他这样说挺伤感的,毕竟那会我刚刚拜师学太极真功夫,花了不少钱。。不过我当时是以“心理学专家“的身份和其接近的(这种人才不是闲的蛋疼吹牛解闷的人,没个名头他才懒得搭理的。)所以对传统武术的蔑视丝毫没有加以掩饰。不过后来他徒弟介绍我说我专研太极拳。我赶紧解释身体弱,养生。养生。。他赶紧随便说了句:“太极拳健身不错。。”主动结束了这方面的话题。很明显他的反射意识是非常好的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消耗自己的能量。

我确实要思考这个问题了。太极拳是导致这些太极人物性格偏差的原因吗?很多练太极拳的人性格很平和。但是没有什么成就。是练好了就会导致性格偏差吗?其实是可以这样去理解的。反射意识障碍如果发生在内能很旺盛的人身上,这种人自我意识很强,会执著于非现实性的事务,比如气功 算命 某种武功 艺术 书法,因为不容易被现实生活影响。会坚定走自己的路。所以会在传统武术上被现实人类忘却的领域进行长期的钻研。

带着这种伤感我继续我的寻访:“中国散打比赛为啥看不到太极拳的影子?玩太极拳这么多人,确实见不到谁真正的敢在实战运用。”不过玩太极的名家们绝对有一套应对的方法的。

一 所谓国家不提倡,解放以后国家体育总局对于格斗竞技比赛不提倡,武术工作都沉迷与套路的演练和比赛,渐渐放弃了传统武术的竞技格斗功能。导致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成了花架子摆设。现在中国的散打在短短几年就风生水起,而太极拳等传统武术为啥还。。二 所谓没有人能学的会 太极拳太难学。其博大精神。。太极生两仪 *&¥)(*八卦,动静 虚实%……¥*&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没人愿意静下心来花十年甚至几十年来研究这门功夫。更主要中国功夫有太多的门派隔阂,很多好的东西都被老一辈人带到棺材里去了。现在真正有功夫的人已经找不到了。或者说就没有了。。也许传说中所谓最高境界的技击也许只能当做健身者意淫噱头了。

第五篇: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王美岭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非常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现,太极拳真的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紧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慢慢地用心思悟,去体会。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所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如果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模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能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这个'砖瓦'就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我现在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还是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会,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能找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一直练到现在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打太极拳达到了我的初衷,就是强身健体,现在的我不像小时候那样疾病缠身,反而,尤其在打完拳后整个人都精神不少,一年当中顶多有两次感冒。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更能专心致志做完手头中的事,大脑的记忆力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能够冷静思考,不易乱发脾气,打拳也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最让我切身感受到的是太极拳对情绪和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调理作用,生活中每当感到有压力,又不能缓解释放时,打一遍太极拳,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态变得端正。所以太极拳对我真的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说说我对太极拳的看法:

第一,现在打拳,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打拳的过程就是自身放松的过程,它可以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使得经络舒畅,体质也由此得以增强。

第二,如果喜欢太极拳,就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因为太极拳最初就是融合了中医以及易学等思想创编出的拳法,这也使得太极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问,打拳人有必要去了解它、深入它。

第三,太极拳离不开年轻人,说到太极拳,大部分人脑海里都浮现的是公园里的老人缓慢的打拳形象。而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怎能缺少年轻人去学习和继承它?在我的大学里,有很多同学对太极还不甚了解,甚至有同学将杨氏和陈氏理解为'阳式和阴式太极拳',可见太极拳知识在年轻人之间还没有得到普及,年轻人有足够多的想法和精力去发展太极拳,如果能在年轻人之间普及,我相信太极拳会发展的更好,成为真正的全民性体育运动。

写于2016年6月8日

下载陈家太极拳的发展(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家太极拳的发展(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氏太极拳心得三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

    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

    1.段正淳把刻有‚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的金锁片交给了哪个女儿(A) (A)阿朱 (B)阿紫 (C)王语嫣 (D)钟灵 2.在韦小宝的7位夫人中,他最先与哪位相遇(B) (A)双儿 (B)沐剑屏 (C)方怡 (D)建宁 3.......

    陈式太极拳比赛套路

    比赛套路 1、太极起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拗步 11、斜形 12、搂膝 13、拗步 14、掩手肱拳 15、金刚......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陈村小学太极拳社团活动计划

    陈村小学 太极拳社团2017年春学段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兴趣与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以“丰富生活、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

    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探讨

    大学体育论文姓名:范晓星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0909174039 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探讨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自创编至今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进程。由于......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大纲 一、概述 1.太极 2.拳与太极拳 3.太极拳的来源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2.太极拳的流派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应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