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6: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恩来精神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恩来精神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启示》。

第一篇:周恩来精神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启示

周恩来精神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启示

摘要: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一种巨大推动力量。周恩来精神对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是弘扬周恩来甘当公仆的精神,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二是弘扬周恩来的民主平等精神,推动农民政治参与;三是弘扬周恩来的协作和合精神,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四是弘扬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奠定和谐农村社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构建;和谐农村;启示

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推动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周恩来精神对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弘扬周恩来精神必将有利于成就农村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发展。

一、弘扬周恩来的甘当公仆精神,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周恩来精神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敬爱的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些无数质朴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情,更体现了周总理甘当公仆、真诚为人民服务彰显的无穷人格魅力。从投身革命之日起,周恩来就自觉地把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毕生奋斗,始终不渝。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说过:“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1]。这些言语让我们感受着周恩来对人民的挚爱真情。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周恩来时刻牵挂、惦念着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他始终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发展农业的头等任务。建国伊始,他就说:“人民首先需要的是粮食,衣服可以穿破的,可以少穿一件,而粮食每天要吃”[2]。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周恩来秉持着为农民服务的理念,为保护农民利益,付出了很多心血。周恩来提出尽可能地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在农业的多种经营中,周恩来很重视棉花和油料作物的生产,以保障民众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适应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当地增加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使棉花的生产能赶上工业需要,油料的生产能够迅速达到和超过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同时坚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水利是农业[3] 1 的命脉,周恩来对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高度重视,以期营造出蓝天、绿树、清水,使人民有健康清新的生活环境。周恩来还认为,要发展生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需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和医疗等事业的建设。他要求“积极地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扫除文盲,克服我国农村文化落后状态”。

周恩来甘当公仆精神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基本力量,是主力军。我们当前应传承周恩来的甘当公仆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渗透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情厚爱,急农民群众之所急,想农民群众之所想,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出发,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把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尺度,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心中有农民,才有动力搞好新农村建设。新一届政府确立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中就是以农民为本,关爱贴近农民,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富裕。

二、弘扬周恩来的民主平等精神,推动农民政治参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周恩来一生崇尚民主、追求民主、实践民主,周恩来青年时代就如饥似渴地吸收和宣传民主、自由精神,并为追求人民民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不断寻求扩大民主的途径和方法。他说,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经常去接触人民、接触实际,看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得恰当,做错了没有,有什么缺点,有什么偏差;让人民代表参加对政府工作的检查,发现了缺点错误就改正。周恩来在回答为什么一切要依靠群众、一切要走群众路线时说:“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5]。他说:“更多的办法还是依靠群众创造,革命战争是如此,建设也是如此。大家来想办法,一定有出路”[6]。周恩来认为,无论革命和建设,始终有一个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始终有个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首要的、基本的、贯彻始终的问题,就必须解决民主集中制问题,建设民主政治,发扬民主精神。周恩来是民主的忠实践行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举一例:1961年5月,周恩来到河北省邯郸地区农村调查。他不辞辛苦,走村串户,调查了解实情。一位农民见总理这样平易近人,[4] 2 就直言相告农村灾情和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尖锐地说:这两年一年不如一年。如果这样下去,连你也会没有吃的。在场的地方干部听了显得很尴尬,认为这个人是“落后分子”。周恩来却不以为然,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赞扬“这个人说的是真话,只有当他把我们看作是自己的人时,会说这样的话,这是最一针见血的话”[7]。总理的手和这位农民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总理和农民的心也紧紧贴在了一起。周恩来这种平等和气待人的民主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周恩来民主平等精神是一面光辉的旗帜,对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在指导构建和谐农村社会方面也很突显。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农民群众,习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手段,热衷于大包大揽,醉心于“为民作主”,居高临下,不愿深入调研,不关心农民疾苦,不考虑农民所思所想,不问农民愿不愿意,凭个人意志“拍板”决策。事实上, 现在农民的民主意识已今非昔比,亿万农民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农民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来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村中事务管理及干部行为,迫切要求参政议政,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物质利益。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人,农民感觉良好是最为关键的。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乡村管理?这些都不能想当然,应该把知情权、选择权和话语权交给农民,让他们的声音受到充分的尊重。弘扬周恩来民主精神,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步伐,让新农村农民学会依法自我管理、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学会民主思维,按照民主的规则办事,对新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弘扬周恩来的协作和合精神,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哲学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核心和精华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创造和谐的生存空间,共建美好的家园和世界。周恩来的协作和合精神体现在与社会各界不同对象的交往中。不论是对党内同志还是对党外人士,不论是对高层领导还是对基层干部,不论是对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对普通工人、农民,不论是对自己的朋友还是对可以团结的敌人,不论是在国内交往还是在外事活动中,周恩来总是以大局为重,真诚相待,团结和解。周恩来说:“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 3 性,这就可以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8]。周恩来在革命、建设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处在各种矛盾的漩涡之中,始终不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考虑,而是坚持从维护党的团结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党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分裂和毁灭的危险。即使对自己的对手和敌人,周恩来也决不是一味地斗争和对抗,只要有团结和解的可能,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进行协商、求同存异。张冲是国民党的要员,他曾假冒伍豪(周恩来)之名,在上海报纸上登过“伍豪叛变投敌的声明”,借此诬陷诋毁周恩来。周恩来和张冲之间,既有公仇,又有私怨。但是,在重庆谈判中张冲竭力保护过毛泽东,并声明与内战的发动者意见不一。因此,周恩来和张冲化敌为友,建立了良好关系,当张冲去世时,周恩来送去挽联,并出席追悼会。周恩来协作和合精神和智慧,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容纳了一切难容之事,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我们的各项事业。

今天的农村社会矛盾众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关系的调整,干群之间、群众经济利益的磨擦、思想观念的碰撞等引发了复杂多样的矛盾。近几年来,由于农村矛盾没有达到及时的疏导化解,导致矛盾激化,群众集体上访,围攻地方政府的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全局,关系重大,也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需弘扬周恩来协作和合精神,理顺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和情绪,做好沟通和协商,化解各种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战胜各种困难,以维护农村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维护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弘扬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奠定和谐农村社会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是强调以农业为基础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实践上也前后连贯、始终如一地坚持。他的这一思想立足于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不仅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当时和今天的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1949年7月,周恩来就指出“我们要恢复生产,首先就得恢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提高了,原料增加了,工业生产就更有基础”。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但周恩来并未因此而忽视农

[9] 4 业的基础性地位。他于当年9月强调“农业更需要发展” [10]。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周恩来紧紧抓住农业这个基础,对1961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苦撑危局,仍不忘抓农业,促生产。他说:“中国的农业是一门大学问,要好好地学习”。他同时还强调了农业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周恩来的“以农业为基础”思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大启示作用,即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只有把农业搞好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周恩来对广大农民予以充分重视与肯定。他说,“我们开源主要依靠人民”,首先便是“来自农村的负担”,“将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大概还要拿出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作为负担。这个事实也可以说明中国农民的伟大”[1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就敏锐地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他认为,有必要另成立一个专管农村工作的部门,主持农村工作,根据他的建议,1952年成立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农村各项工作的政策方针,这对农村面貌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周恩来的“三农”思想,着眼实际,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农民的利益维护以及改革妨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制度等问题,即是对周恩来“三农”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发展和创新。2006年1号文件提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农村建设。这些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农民的物质利益,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弘扬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当前建设和谐农村社会,党和政府一定要真正实现思想倾向上的根本转变,不应是历史上的“重视榨取”和建国初期的“重视为工业积累资金”,而是重视统筹城乡发展,跳出就三农论三农的圈子,对“三农”导向实现根本改变,并一以贯之,真正实现让广大农民共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周恩来精神是留给中华民族最具感染力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征途中,尤其在和谐农村社会建设中还有许多困难,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周恩来精神无疑具有永恒而

[11] 5 无穷的榜样放射力量,将为我们提供持久智力支撑,也是取之不竭的力量之源。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像他那样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对待农业、农村、农民,相信我们的和谐农村社会建设将会大放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41.[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63;187.[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6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0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8.[7]孙超.周恩来领导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5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7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63.[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风范·思想·乡情[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90-291.[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作者简介:杜立芳(1975-),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工作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淮阴区长江西路111号)

邮 编:223300 联系电话:*** 邮 箱:hadulifan@sohu.com

第二篇:构建和谐农村心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作为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善于抓住这一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针,其基础和关键是发展生产,没有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有生活的宽裕,不可能有村容的整洁。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特定的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它既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联系崇阳实际,我们重点是围绕“三个结合”,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抓企业培植、抓招商引资、抓产业集群、抓基础建设。一是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既要依靠招商引资吸纳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到本县投资,又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资建设资金,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培植发展后劲。二是要坚持壮大支柱产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采取放宽民营政策,聚集民间资本,激励民营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等办法,促成民间资本,县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融合,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努力,壮大我县医用卫材、食品、钒、印刷包装、建材等产业的成长壮大,培育一批带动动大,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三个翻番,即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值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利税翻一番,进一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实力。三是坚持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天城工业园、青山工业园、石城冶金工业园和崇青工业走廊这“三园一廊”的建设,按照工业向城南园区集中、机关向城北新区集中、商贸向中心城区集中、居民居住向住宅小区疏散的“三集中一疏散”的思路,运用市场运作手段,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难题,完善城市功能。

二、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农民富则国家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多予少取放活”,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联系崇阳,主要是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好特色产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方针,扎实抓好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七大经济板块”和“四个养殖小区”的建设,形成特色板块经济,创建区域品牌。二是壮大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上级扶贫资金、调产基金、贴息贷款等各类资金,集中扶持,快速膨胀,努力实现生产规模化,形成以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产加销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重点抓好雷竹笋、小麻花和优质米加工,使之成为农村产品增值和接纳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农民增由和重要渠道。三是发展劳务产业。劳务输出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优势产业。我们要抓住我省实施农民工和农民科技“阳光工程”的有利时机,以县职教中心为基地,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塑造具有崇阳特色的竞争优势和劳务经济品牌。

三、尊重群众、规划引导是前提

新农村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快生态家园建设的步伐。一是要实事求是。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治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二是要科学规划。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三是要示范引导。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因村制宜,稳步推进。主要以白霓、路口两个中心村建设为示范村建设样板,着力解决在崇阳中普通存在仅依106国道一字长蛇沿建房和星星点点“天女散花”前有广场,后有操场式的大量浪费耕地的问题,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四、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工作是在县、乡。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转变作风,突出服务功能,在以多程形式吸引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鼓励和调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支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和社会的共同行动,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做几件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入。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等工程建设力度,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要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在现有条件下,要把财政投入为主同社会资金的筹措、农民自愿的投工投劳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意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项目投工投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农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最困难的问题入手,重点从决读书难、看病难、孤寡病残等问题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合伯医疗的管理,使这一惠民政策真正造福于农民,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民中小学的管理和农村福利院的建设,真正做到为农民排忧解难,体现“雪中送炭”。

五、努力倡导文明乡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言行和能力能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克服重基础设施投入、忽视农民素质提高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积极倡导和确立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凝聚民心,激发民智,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农村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荣辱观教育,对照“八荣八耻”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将“八荣八耻”作为道德的标尺和行为的指南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衡量自己,评价自己,努力营造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关心集体,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乡风、村风

第三篇:服务农村构建和谐

服务农村构建和谐

怀着对农村工作的无比热爱,怀着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我们选择了基层农村这片热土,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选择是崇高的,但我们将面临的是更艰巨的挑战,更坚难的付出。农村工作复杂而烦琐,是集文与武的双选之地,更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之地,是站在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也是一个真正用实践检验自己的最好平台。天将降大任于吾等,又岂能畏惧其艰辛?

新的单位,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用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所给予的一切。在全面小康村创建的关键之年,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以致用,我们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创建小康村的工作中去,清理河塘、清除垃圾、整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到处能看到我们的身影,到处可以听到我们的声音。哪里需要我们就第一时间去往哪里,边学习边锻炼,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时刻以与时俱进的方针指导自己的工作,为决胜小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宝刀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是跨时代的青年,就应当有跨时代的观念,将有限的学识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只有经历了最艰苦的历练,才能让我们有更新的观念、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更好的作风,也才能让我们为群众所公认,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农村工作奉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上)

日期:2006-07-1来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是由于体制性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农村金融仍然滞后并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金融体制研究最新进展:理论综述

国际上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的研究,早期是建立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他们在1973年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较系统地阐述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二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造成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要解除“金融抑制”,就必须“金融深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利用市场调动人们储蓄与投资的积极性。其途径是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放宽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的限制,使民间金融机构也能适应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局面。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正是建立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其理论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的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利率控制等,抑制了其发展。其主要政策主张就是要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储蓄和资金供求的平衡;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农村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通过对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研究和认识,得出了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来说,合理的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等一系列结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效的因素,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政府也不能取代市场,而应成为市场的有益补充。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应采取间接调控机制,并依据一定的原则确立监管的范围和标准。农村金融市场亦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款一方(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再加上农村的特殊情况,金融机构很难控制农村系统风险,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农村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此,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研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如日本的速水佑次郎、美国的弗农·拉坦指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便是信用需求的夸大和信贷有价证券购买力的损失,信贷补贴也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政治化以及信贷在少数人手上的集中,并常常导致信贷机构活力的衰退。印度的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数额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等,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由此得出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性。

我国学术界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

林毅夫(2000)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彭川西(2003)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信贷结构调整的滞后;二是农业产业化与金融专业化相矛盾;三是农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不对称;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差距;五是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与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相互脱节等。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白钦先(2004)指出,单一性的、部门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路是不恰当的和有害的,因此,呼吁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和重建,以实现“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总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总供给相协调、相匹配。

韩俊(2003)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在于,一是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介的监管、放松利率管制等措施,创造一个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三是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经验借鉴

相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而言,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体制,很好地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类比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特点,为我国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制密不可分。美国现行农村金融格局是伴随着美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20世纪以前,美国没有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信贷资金几乎全部由商业机构和个人提供。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农业发展对信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商业金融机构及个人的贷款由于数量少、成本高,已无法为农业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些资本急于在农村寻求出路,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美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1916年创设联邦土地银行为起点,农村金融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1933年建立起生产信贷协会,并在12个农业信贷区设立了12个合作社银行。为了发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助作用,政府农贷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33年成立商品信贷公司,其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借以控制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为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农村通讯、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1935年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1946年又成立了专门为贫困农民提供贷款资金的农民家计局;同时,为了促进、帮助农村小企业的发展,维护小企业的利益,在1953年又专门成立了针对小企业提供信贷的小企业管理局。为此,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格局基本形成。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规范、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其基本格局是:以私营机构及个人的信贷等农村商业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以政府农贷机构等政策性金融为辅助,形成了包括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三种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总的来看,美国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充分体现出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法国是欧洲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是设立农村金融体制比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法国就颁布了《土地银行法》,开始着手建立农村信贷机构,支持农业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法国农村金融形成了由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法国农村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国家控制式金融模式,其金融机构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并运行的,金融机构的运行还要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法国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半官半民性金融组织,其体系是由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和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三个层次组成。该体系是在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基础上由上而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是法国信贷银行的法人总代表,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管理机关;而地方和省级银行都是群众性的合作组织,地方农业互助银行由个人成员和集体成员入股组成,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则是由若干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组成,它们都要受中央农业信贷银行的领导。这种体制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与国家政策结合的很紧,甚至可以说是为政府政策服务的。凡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都优先给予支持甚至贴息。其缺点是各级信贷互助银行独立性较小,受政府干预大,经营效益较差,国家财政补贴较大。

日本农业发展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地少人多,自然条件差,具有小农经营的历史传统。二战以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农村金融体系,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增加农业积累,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日本建立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包括合作金融和政府金融两部分,其中民间合作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占主体地位,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重要补充。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协系统所办的信用事业部,是农协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基层农协的信用组织、都道府县的信用联合会、中央的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三级构成。三级组织均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各级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日本信用合作体系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农村存款,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在农协系统内部作为会员的农户和农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府背景浓厚。信用合作体系在创立初期,政府给予很大的支持,时至今日,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官方色彩。二是体系内的三级组织之间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上级组织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对下级组织进行指导,整个体系内形成了独立的资金运行系统,保证了合作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信用合作体系立足于社区发展,树立为社员服务的理念,金融机构的设立依据立足基层、方便农户、便于管理的原则。四是为了保证合作金融的安全、健康地运行,设立农村信用保险制度、临时性资金调剂的相互援助制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贷款担保制度等制度措施。这种体制将合作金融机构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服务领域相对固定,信息资源较为充分,贷款决策成功率较高,同时也易于政府对基础行业的扶植,而且各级信用社独立性较强,经营自主权较大。问题则是业务范围狭窄,资金利润薄,靠政府优惠,财政压力大。

从以上国家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即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市场引导的失效。因此,在农村金融体制构建过程中,政府适当干预是必要和有效的。从各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发展来看,在农村金融体制构建早期政府支持与干预的确起到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干预并不是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金融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干预只能越来越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部门性政策倾向以及普遍存在的严重法律和规章性障碍等因素,政府干预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所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首先要把握好“政府干预度”这个问题。

作者:山东经济学院 张志元

肖东平来源:《济南金融》2006年第06期(国研网)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下)

日期:2006-07-1来源: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不足和缺陷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抑制状况严重

第一,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发展很难突破政府的种种干预,这一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到扰乱金融秩序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以及农村信用社异化成“二财政”无不与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有重要关系。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大量不良贷款也都存在政府干预的影子。第二,政府对农村金融管制的另一表现就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不能反映金融资本的供求状况,导致高利贷等民间金融盛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还要接受政府统一管理,要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因此,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一方面低利率借贷因为有“租”可寻,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腐败;另一方面贷款不按商业原则运作,不讲效益,不仅浪费了有限的金融资源,而且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互相抑制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金融结构单一,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金融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没能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反而使农村金融进一步趋向垄断。改革促使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并关闭了农业合作基金会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不少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差,效率低下,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根本无法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角色,更不要说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资金需求。

(三)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

我国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几个金融机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其功能定位不清又存在重叠,再加上政府在许多方面又管得太严、太死,导致了现行金融体系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甚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太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仅限于粮棉贷款的发放,随着我国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粮棉油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日趋明显,保护价收购范围不断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收缩,且呈不断萎缩之势,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和人力资源与现有的业务量相对而言明显存在资源浪费,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更是远远

不够。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大量流人城市,其支农作用大打折扣。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其商业追求和政策性诉求是不能两全的,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盈利有限,不断从农村地区撒出也是符合其

商业利益的,但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支农的功能。

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由于缺乏政策环境的支持,其帮农、扶农的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谈,表现在许多农村信用社以利润为导向,把资金运用于城市等。

四、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成熟经验,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体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不可否认,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要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该放的要放开放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有时候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后果更严重。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在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制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一是减少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使金融机构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二是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管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广大农民资金需求。

(二)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

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重要原因。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规模小、时间短、频率高的特点,正规金融很难满足这类资金的需求。民间金融具有设立方便、资金使用灵活、服务于民间等特点,应该成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使亲友之间的信贷、农户之,间的资金融通和民间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地下转到地上,并加强监管。其次,放开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民间金融本身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一般没有抵押,其利率相对较高也是正常的;另外,利率的浮动也能有效地吸引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引导“农转非”的资金回流到

农村,解决一部分农村资金来源问题。

(三)立足于为农民服务,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

借鉴国外经验,各国金融机构在支农职能方面要合理分工,支农信贷制度细化安排。主要安排有: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发挥其财政作用,借鉴其它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对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比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政府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等;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为社区发展服务,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同时政府在政策和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对合作经济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邮政储蓄要进行积极转型,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原则,组建

邮政储蓄银行。

(四)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许多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

护广大农民利益。

作者简介:张志元(1963—),男,山东青州人,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金融工程与资本市场;肖东平(1982—),男,山东栖霞人,山东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新村--农村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典型材料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新村--农村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典型材料

xx村位于xx县城东面,xx城小镇南面,距xx县城5公里,辖7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07户,人口2709人,党员56名。近年来,xx村采取以支部领导、村委牵头、协会运作和群众参与的模式,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发展,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抓住核心,健全村级组织,推进村民自治

村党支部是农村全部工作的战斗堡垒,是加强全村社会管理的核心力量。村里以支部建设为核心,提高村支两委的执行力切入点,推进村民自治为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是以支部建设为核心,推进村民自治。在2010年12月的村支委换届中,采取“两推一选”和“海选”的方式,组织村官民选,先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加强团委、妇联、调解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等配套组织的建设,加强蔬菜协会、农机协会、计生协会和劳促会等行业协会的建设,在协会中建立党小组,推进村民自治。二是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执行力。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五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提高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作为目的,采取集中学、分散学、自学、助学等方式,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村组干部、协会管理人员的社会管理综合能力。三是加强协调,理顺村支两委与协会关系。将社会管理作为全村工作重心抓好落实,明确支部抓社会管理的第一职责,由村委牵头,带领配套组织和协会分工抓落实。及时从村支两委中抽调人员充实配套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力量,调动全村力量致力于“和谐xx”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家乐业。

二、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模式,扎实抓好社会管理工作

在实践中,围绕构建“和谐xx”,采取支部领导、村委牵头、协会运作和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维护全村社会和协稳定。

一是抓好村级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以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建设为重点,合理安排村组干部、村后备干部和行业协会骨干参加社会管理工作,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社会管理骨干队伍,加强社会管理工作。

二是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集中村民意愿,进一步健全村规民约,规范行为;坚持用制度管理人、按规章理事,实现了各项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关口有人把,有效形规范社会管理;坚持党务、村务公开,引导行业协会进一步做好相关事务公开,及时消除误解,促进和谐。

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党员联系基本户”创建十无模范村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学法、守法、用法”活动,由村组干部、党员带头遵纪守法,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做遵纪守法模范,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加快社会和谐进程。

四是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治安管理责任制,及时做好全村矛盾纠纷排查,发现矛盾及时化解;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户籍管理,加强对流出和流入本村人口的管理,做到了流动人口到哪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责任就落实到哪里;配合司法部门,加强对服刑、劳教人员等特殊人群帮教管理,落实对“三无”人员、涉黑涉毒涉邪教等重点对象的帮教,实现了所有矫正对象无一例漏管、脱管,无一例重新违法犯罪,维护了全村社会稳定。

三、围绕中心,加快发展,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经济社会协调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村支两委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围绕中心,聚集民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发挥协会作用,加快产业升级。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由协会联系带领的群众,将智慧和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上来。蔬菜协会带领群众完成了省级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在xx村的任务,建农贸市场1个,钢架大棚100余个,种植无公害蔬菜800余亩,种植优质水稻1500亩。养殖协会带领养殖户养殖二元、三元母猪1100余头,年出栏肥猪3500余头,出栏家禽10000多羽。劳促会每年培训村民600余次,有组织输出富余劳动力300余人,年劳务收入近400万元。计生协会在抓好优质服务的同时,会同其他协会同共关心全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与教育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大村寨整治工作力度,全村修建垃圾池9个,水泥硬化7个自然寨道路;4个自然村寨实现路灯亮化,硬化机耕道11公里、修建水渠10公里、治理河道4公里,全村实现水、电、路、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电话等“六通”,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抓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村风民风。以抓好文艺宣传队建设为切入点,召集文艺爱好者组建设了5支有老年、中年、青年人参加的文艺队,队员达80人。队员们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排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政策、文明创建活动、尊老爱幼等方面的节目,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村民,即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使围桌打麻将、玩扑克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下载周恩来精神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恩来精神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家庭 促进社会和谐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家庭 促进社会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十六届六中全......

    构建农村和谐计生体会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解放思想,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人口环境?如何联系工作实际,真抓实干,为乳源县争当“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科学发展排头兵”贡献力......

    全力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全力改革村级组织设置 构建和谐农村新社区 作为社会的基层单元,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正在成为社会整合、服务和管理的主要载体。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

    对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

    对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 周燕 摘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的路径;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启示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必然要求。《论语》作为一本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学习思......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5篇)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提要]生态社会主义基本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行非集中化的基层民主政治、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促进人的全面......

    关注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凸现的信任危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关注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凸现的信任危机 --构建和谐农村社会 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 作者:张旖 时间:2005-03-28 15:36:54 【摘 要】: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新时期影响社会和谐的棘......

    弘扬工商精神构建和谐工商演讲

    文章标题:弘扬工商精神构建和谐工商演讲大力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执法效能、深化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建设工商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