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社区[样例5]

时间:2019-05-15 06:4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解社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解社区》。

第一篇:理解社区

理解社区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宁波市社区建设研究会特

约研究员

丁元竹[1]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区发展的历史和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史的考察,界定了社区的含义,认为作为人类的共同体,社区是在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的基本需要,在本质上它把个体连接在一起通过参与共同体事务,为共同体服务来满足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也是公民社会的形式和表现形态之一。社区的要素包括区位、人群、组织、共同的意识等。

Abstract this paper defines the meanings of community based on looking at the history both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s of community.As basic need for human beings, community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an organize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Community is also one of style of civil societal organizations.The elements of community include location,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common sense.关键词:社区 社区发展

公民社会

Key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ivil Society

在社会学的研究和学习中,甚至在其他涉及到社区问题的学科中,诸如政治学、城市科学等,社区概念界定一直困惑着它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马克思在构建《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时说:“万事开头难,各门科学莫不如此”1。这句话也是我们理解社区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至理名言。尽管各学科,包括社会学对于社区的内涵和特点已经作了大量的阐述,但是,真正能够从社区发展史和社区思想史两个方面来阐述的社区内涵的研究还不见过。社区发展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社区的自然发展及其历史过程。社区思想是指百年来学者、实践者对社区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过去200年间,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变化超过以往几千年。传统的生活共同体在这种急速的社会变迁中被改变了。所以,社区问题在这个历史阶段被提出来自然有其道理。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时期历史轨迹,也就很难理解社区思想逻辑的演变和社区历史逻辑的演变。

一、人类的社区本能与现代社区的内在矛盾

(一)人类的社区本能

人类的社区本能是指社区是人类社会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和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社区的基础是做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需要。人类的生命个体不能独立生存,它必须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群建立联系,并依存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从中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精神、社会方面的资源,这是生命的共同体本能,或者叫做生命的生态系统,在社会学意义上,我们称其为社区。生命的社区本能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在自然界也普遍存在。在自然界中,差别迥异的生命个体处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关系网络之中,在这个关系网络中得以生存,也支持着整个系统。这说明,社区本能并非人类所独有,它也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但是人类的社区本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说来:

首先,人类的社区本能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群体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的本质紧紧地与社会的发展连接在一起,科学地论证了人与社会发展间的辩证关系,这是我们认识社区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也就是说,这个人只有为自己而存在才能把自己变成这个人而存在,——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2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更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现实的人,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人。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质上是社会角色的担当者,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群体的一分子;人是具有强烈的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助性个体,其命运与社会群体息息相关等内容。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对中国人的这种社会结构作了更详尽的描述。他写道:“中国社会结构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指西方的社会格局---笔者注)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3费孝通将这种结构称为差序格局。

再次,历史发展也证明了人类的社区本能。我们可以通过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 A Story of Courage, Community and War)来理解上述理论。《五月花号》讲的是美利坚立国的一连串的故事,它从那些来自欧洲,乘着“五月花”号的天路客(Pilgrims)发现(Discovery)美洲大陆开始,到它们进入美洲社会,形成自己的社区(Community),在那里安营扎寨,与印第安人先是共同生活,后来又与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形成美利坚共同体,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区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内在矛盾。《五月花号》中是这样

描写社区形成的:

“他(布拉德福德)来到美洲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殖民地,而是组建一个紧密团结的、敬畏上帝的教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个人必须居住在一起,在同一所教堂里敬畏上帝。”4《五月花号》的作者在论述这个故事和讨论教区的时候,在英文中用的是Community,即社区。从这里我们看到社区的一些特点:共同的目的、同一居住地、共同的归属,等。几百年以后,美国第42届总统克林顿在谈到社区时说:“人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共同工作以建立共同基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共同工作是美国人民最擅长的事情””。5这种擅长来自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五月花”号的天路客们的历史。美利坚最早的社区就是教区。在教区中,人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的,居住在一起。

所以,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分析,以及历史事实都说明,结为社区共同体是人类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做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需要自己的共同体。社区在本义上就是把个体连接在一起,为共同体服务,参与共同体事务。

(二)现代社区的内在矛盾

现代社区的内在矛盾是指在现代社会作为社区成员的个体居民一方面要满足自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其他社区成员的需要,这两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美国非营利组织-伯克那基金会(The Berkana Institution)负责人玛格丽特·惠特利(Margaret J.Wheatley)和梅隆·凯尔纳-罗杰斯(Myron Kellner-Rogers)在实践中发现了现代社区的内在矛盾。他们指出,“人类社区跟其他生物没有什么不同。社区的形成,同样处于这两种需要--自主的需要和对他人的需要。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却难以接受这两种需要之间的天然悖论。我们试图牺牲其中的一种去满足另一种”6是有人类以来,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它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也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正如生物界存在弱肉强食一样。人们试图牺牲其中的一种需求去满足另一种需求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首先,从《五月花号》,我们一方面看到了那些乘着“五月花”号的天路客们如何形成了一个社区,和在登上美洲大陆初期如何和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因为在初期天路客需要印地安人,以及后来又如何与印第安人反目为仇,相互残杀的,它展示了现代社区的另一面-“试图牺牲其中的一种去满足另一种”需要,以牺牲土著人社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社区的利益。用《五月花号》作者的话说:“维持了五十年的和平,印第安人和英国人的生活已经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致战争开始的时候,许多地区的印地安人发现他们自己处在,用一位编年史作者的话来说,‘非常迷惑,不知所措’的状态。一些印第安人选择支持菲利普;另一些人加入了殖民者的军队,还有一些选择中立。暴动迅速蔓延,直到整个地区变成一个可怕的战场”。7

其次,经济学家已经对此有了深刻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加德博斯腾(Jared Bernstein)通过一个发生在天堂和地狱的寓言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社区矛盾的实质:

“我曾经听人们讲过一个发生在天堂和地域中的寓言:分别在天堂和地域的人们,围坐在盛满美味大餐的餐桌旁,食物远离他们,不过他们每人都手握真正的、可以触及那些食物的长长餐叉。

在地狱,人人都挨饿,因为尽管每个人都可以用手中的餐叉去取到食物,但是,餐叉长于他们的手臂,以至于他们弯过手臂难以把餐叉终端的食物送到嘴里。

在天堂,人们也面临餐叉太长问题,但是大家吃得很好,怎么回事?

因为他们互相喂食。”

紧接着这个寓言,加德博斯腾阐释道:保护美国人民的私人权力一直是美国价值的核心,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像在地狱里吃饭一样,人们被推到了相互孤立的境地,尽管经济持续发展,似乎人人都感到饥饿。加德博斯腾认为这个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正在伤害着美国,危及国家的未来,危及后代的发展,更为荒唐的是,它使那些试图实现美国梦的人变得更加艰难(Jared Bernstein, 2006)。

再次,社会学家费孝通也从宏观的社会分析发现了这一点,指出:“海湾战争之后人们已经注意到战争造成了环境污染,认识到了人与地球的关系。这是生态问题。地球上是否能够还能养活这么多人,现在已经成了大家不能不关心的问题了。这是人与地球的生态关系,但最终还是要牵连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反映在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国与国之间怎样相处的问题。这才是第一位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很好地提出来研究,看来人类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足够的觉醒。”8也这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共同体》一书中说:“我们恰好生活在残酷无情的时代里,而这是一个竞争的、胜人一筹(one-upmanship)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周围的人看来都守口如瓶,很少有人会急着要帮助我们;人们在回应我们求援的呼声时,我们听到的却是自力更生的劝告;只有迫不及待地要抵押我们的财产的银行,在向我们献媚并想要说‘同意’,而且即使是它们,也仅仅是在商业宣传中而不是在它们的办事处才是如此”。“总之,令人遗憾的是,‘共同体’意味着的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将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人们为什么老是谈论的腾尼斯理解的社区,其实是一个失去的共同体,而有人对现实生活中建设的社区或社区建设老是吹毛求疵,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办法。腾尼斯的社区是一个失去的天堂,当然也是一个能够找回的天堂,只是它需要时间和条件,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

人类过去二百多年的历史和二百多年来思想家们探索的历史表明,要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必须建立一个使尽可能使社会成员发展机会均等、全体社会成员相互认同的机制。这就要求发挥市场在合理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和企业与个人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三者形成一个合力,一道工作,共同面对人类发展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看到的,最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发展路径。这也是我们找回滕尼斯所谓社区的基本路径。

二、社区的自然发展与逻辑发展

(一)历史进程中的共同体

社区作为人类共同体形式之一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看,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他们依次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社区作为人类生存的共同体,在这三种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社区是人类的组织形式之一(Paul Mattessich, 1997)。

首先,我们从家庭看,从历史来看,早于社区组织的是家。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10从家庭到村落社区,再到城市社区,这基本是社区发展的路径。“民众时常在情感上强烈地归属于他们的社区,他们将社区视为是大城市生活的避难所,是维系家庭生活的场所,也是创造它们梦想的生活环境的机会”。11直到今天,社区的牢固仍然取决于家庭的建设。家庭是社会核心价值延续、保护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单位,通过父母的尽职尽责、慈爱、关心、鼓励,孩子会区分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会在社会生活中充满友爱、信心和希望,这些正是一个健康社区的基础,也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家庭与社区放在一起讨论的和审视的原因。

其次,我们从传统共同体看,如前所述,像滕尼斯所看到的共同体,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中“全都消失了”。12德鲁克的解释是:“200年之前,社会任务在所有的社会都是由地方上的共同体来完成的,当然主要是由家庭来完成的”。13这主要是农业社会时期。滕尼斯界定社区概念的时代背景恰恰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代,他面临的社会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和城市化的初期,甚至是市场经济的初期,那个时候,工业革命、城市化以及市场体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还不是十分突出(德鲁克基金会,2006)。

再次,我们从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事务与社区发展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若干国家开始建立公共福利制度,以应对由于工业革命进程加深引发的新社会问题,诸如失业、贫穷等。这是西方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开始。不过,这个制度在美国启动很晚。因为当时美国工业化方兴未艾,经济蓬勃发展,每个人都不担心没有工作。即使找不到工作,美国地广人稀,也可以得到一份农田。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美国政府没有感到建立社会福利体制的压力和必要。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摧毁了人们的这种信念。由于银行和企业破产,有史以来,美国人感受失去工作的痛苦。当时的美国总统罗伯特·胡佛认为,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是保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他主张政府对企业不加任何干涉,任其自由发展,经济状况便会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胡佛通过州和地方政府为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提供救济。但是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这些事情,所以,胡佛政策目标并没有得以实现,引起大多数美国公众的不满。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胡佛为克服大萧条所作的努力是不够的,1932年,美国人民选举富兰克林·罗斯福做他们的总统。1932年,罗斯福上台不几天,便向美国国会提出了社会复兴和改革的立法提案。国会几乎批准了罗斯福提出的所有措施。大萧条时期实施的许多政策都是临时性的,但是其中之一,社会保障却成为延续至今的制度。自从罗斯福时期,其他美国总统,特别是约翰逊,都把社会安全网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约翰逊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完善了美国的社会安全网,其中包括医疗卫生、食品卷、公共住宅-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付得起的住宅,等等。与20世纪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相适的社会保障、就业、现代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相适应的社会部门。这不是说,新的世纪,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不复存在,只是它们在社会事务的作用已经不是早先的样子,它们在社会发展中依然发挥着作用。社会保障、就业、现代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社会事务需要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侯均生陈钟林2004)。这就是工业社会的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四,我们从信息技术下的个体、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看,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全球经济、全球社会的形成及其与传统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哲学家伊凡·伊利赫1977年说‘50年前,一个美国人所听到的大多数词汇是别人亲自对作为一个个体的他说的,或者站在附近的某人对他讲的。’今天,这样的事情几乎没有了。我们美国人或全球消费者社会里的任何一个人听到的大多数词汇都是通过电波对作为大市场的一部分的我们所做的销售广告的传播。”14人们发现,在一个各种不同的子系统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政府管理已经显得越来越吃力;政府发现难以预测自己的决策后果,难以避免其决策产生有害的影响。“在社会层面上,全球化和全球主义的实现能带来其他几项重要的利益:民主、公民和人权的扩张;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信息和全球居民通讯的进步;多元文化理解和意识的增长;妇女和历史上的弱势人群享受权益;促进有益于环境的生产体系;闲暇和创造性的增长和不受馈乏之苦。”15信息化造就了一个全球共同体。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责任主体,就其内涵来说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传统的家庭、村庄、教区,到政府、独立的社会部门,他们所负责的社会事务也在不断增加,从传统的教育、救助等社会事务,到社会保障、就业、现代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技术下的个体、社会组织、全球社区、虚拟社区等等。社区作为共同体处在不断变化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社区。

(二)思想逻辑进程中的社会与社区

思想逻辑进程中的社会与社区是我们从社会思想史理解社区的探索。过去200年间,社会思想家们的逻辑是沿着两个方向演进的,一是社会学方向,一是社会政策方向。在社会学的方向中,社会被理解为组织、群体、制度;在社会政策方向中,社会被理解为与公民福利有关的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国家行为。社区的发展也受到这个历史进程的影响,国家把社区作为社会问题的社区解决方案纳入社会政策,不理解这点就不能理解现代社区的发展,也不会跳出腾尼斯的社区愿景。

首先,我们从组织、群体、制度看,社会学方面,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38-1917)在其《社会学方法论》中阐明了自己的社会理论:(1)社会本身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实体,它区别于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不可归于各个组成部分;(2)在优先分析整体时,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整体的基本功能,是满足整体的需要和必要条件。迪尔凯姆是在哲学意义上讨论社会的含义的。

迪尔凯姆说:“在社会中存在一种确定的团体现象,这种现象的性质与其他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现象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16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通过社会变迁把社会概念具体化。他用社区(Gemeinschaf)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意愿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这个团体内。他用社会(Gesellschaft)指由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质人口所组成,人们之间是靠分工和契约联系的,重理性而不讲人情,人们加入这种团体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结果。对此,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总结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17滕尼斯从社会变迁理论出发,认为工业革命导致了社区的瓦解。滕尼斯的理论对社会学影响甚大,以致我们现在依然使用他的社区概念和社区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开始受到抨击,这种抨击来自于后来被称之为冲突理论的学派。冲突理论继承了韦伯、齐美尔,帕累托等社会学先驱的有关冲突思想,并借用了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使用的一些概念,激烈地抨击结构功能主义的均衡模式。达伦道夫(R.Dahrendort)可以被视为冲突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冲突理论并不比均衡理论正确多少,它的意义在于冲突论重视被均衡论所忽视的社会侧面变迁、冲突、反功能和压制。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从另外一个侧面补充了早期功能主义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个人的动机问题。该理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霍曼斯(G.G.Homans)和布劳(P.Blau)所倡导。正如斯莫尔所指出的,交换理论是针对着功能主义理论来的。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中颇为流行的另一个社会学流派是符号互动论。它的意义在于,它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与动物的不同。它注重微观的研究,重视人际互动的研究和重视个体区别于他人之间的条件。丹尼尔·贝尔从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和文化三个领域分析后现代社会。18米歇尔·夫考特(Michel Foucault)则关注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incoherence and discontinuity),这些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家也关注了后工业社会的产业变迁和消费模式等问题,有的分析也非常深刻,如“在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从对工人的控制转向对消费者的控制”,等等。19对于人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视角。后现代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社会问题,也是从社会行为及其失范入手的,包括后现代主义,其关注的领域主要包括酗酒和吸毒、性行为、犯罪和暴力、种族和种族关系、贫困、性别不平等、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保健、生活质量、人口与生态。但是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都是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功能主义的观点、冲突论观点、相互作用论观点,20等等。后现代结构主义(Post structuralism)是结构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延伸。21而人们热衷的后现代理论则受到后现代结构主义的深刻影响。在这些理论中,社区是作为一种组织、群体和制度形式。

其次,我们从与公民福利有关的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看,在社会政策方面,一般认为,社会政策发端于1873年,由一批德国经济学家创立的“德国社会政策学会”,迄今已经有130年的历史。社会政策是“影响公共福利的国家行为”。22考察社会政策的演进历史人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一条主线就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效益与平等追求之间的矛盾。英国最早的济贫法就是针对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就是消除贫富严重分化,减少贫困人口的规模,保持社会稳定与正常运行。在社会政策的理念上存在着两种同的模式:一是自由主义社会政策模式,又称“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这种模式认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政府的干预应保持在最小的限度内,自由市场是“自然的”因而也是首要的满足个人需要的渠道。国家的干预只能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才能介入,自由主义者把个人自由权看作高于其他一切的权利,把保障个人自由权视为满足个人需要的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中自由主义的代表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这一思想的实践者是70年代末的撒切尔夫人和80年代初的里根。另一种社会政策模式是所谓制度性的再分配模型,这一福利思想的代表是蒂特姆斯,他直接抨击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剥削,社会政策的作用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采取某种形式的补偿,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和改善公共利益,它要求实行资源的制度性再分配,以保证全体公民生活的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政策借用了市场化的语言表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如将政策对象看作“客户”,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要时刻倾听客户的意见,这就更清楚地体现出作为政策实施主体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部门的公共服务性质。

社会学从19世纪开始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主要还是着眼于社会的组织、个体的行为研究、社会的规范,等等。社会学的先哲们对于社会的界定基本是从学理出发的,他们更多地是侧重于社会的组织、制度、文化,或者叫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如家庭、村庄、教区”等。社会政策则更着眼于与公民福利有关的国家行为研究。现在看来,只有把公民的行为研究和与公民有关的国家行为研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和社区。

再次,我们从信息传播与网络看,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伯克利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网络社会的理论,是针对当前社会世界中正在进行的不寻常转变进行的、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他说:“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会的物质基础。全世界的经济已然成为全球互相依赖,在易变不定的几何形式系统中,引入了经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新形式”。23这里的经济是全球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独立的工业经济体系已经截然不同;这里的社会是网络社会,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会;这里的国家已然是主权国家,但必须处理跨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福利,“公司内部以及与其它公司的关系均分散化与网络化”,“工作关系日趋个体化与多样化”,“国家干预则选择性地解除对市场的管制,并依每个社会的政治力量与制度性质决定,以不同的强度取消了福利国家”,24等等。曼纽尔试图在传统的社会学和社会政策之外对网络社会的特征和政策取向找到更加合理的解释。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建立在主权国家、主权经济和主权社会三者合一假定之上社会学理论和社会政策理论在全球化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失去了应有的解释力。但是,集解释与对策于一体的网络社会理论还没有成熟起来,也不足以应对这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与社会。

从作为组织、群体、制度的社会,到作为与公民福利有关的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既反映了社会学、社会政策,以及社会学在信息时代不同的关注点,也反映了社会自身的历史演变。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关于这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分析得到进一步认证。

(三)社会与社区的本质

社区与社会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他们有着各自的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是他们相互区别。根据社会思想家的逻辑进程和社会历史进程,我们把社会定义为:由居住在同一社区或不同社区,来自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同一制度或不同制度、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的个体成员组成的群体,他们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组织、政府机构来处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共同价值、共同利益、社会事务、社会公共服务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社会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之上,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社会事务,迄今人类经历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共同体社会,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础的政府主导社会福利的现代社会,和在信息经济基础上的政府、社会部门共同治理的社会。

与社会不同,“成功的社区在拥有共同的目标或活动的同时,还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信念。其成员拥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因此他们可以相互预见并尊重彼此行为”。25社会可以不涉及具体的空间因素,但是社区必须具有空间或区位因素。社区的要素包括区位、人群、组织、共同的意识或归属感。

三、社区与公民社会

社区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社区是公民社会在一定区位活动的结果和形式。我们把公民社会被定义为由“非政府组织和志愿性团体形成的网络,来处理社区发展、土地和住房、文化认同、社会服务的提供和人权保护等城市事务”26美国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认为由于市民社会“在市场和国家之外的独特地位,它们通常以较小的规模、与公民的联系性、灵活性、激发私人主动支持公共目标的能力,及其新近被重新发现的对建立‘社会资本’的贡献,公民社会组织在寻求介于仅对市场信任和仅对国家信任之间的‘中间道路’中的战略重要性已经呈现出来”。27社区一开始就是居民和居民的志愿性团体活动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的功能(Social Roles)的数量和范围都会有所增加,造成产生公民社会组织的新的和不同的基础。关于这些,我们可以从以下国家的发展事实中得到佐证。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美国的社区发展可以从它的历史中得到解释(约翰·基恩, 2006)。最早的北美移民生活艰辛,遍布各地,政府鞭长莫及,促使人们联合起来自我治理,相互帮助和开展社区活动。这种从经验中生长出的公民参与和个人努力造就了公众参与公共福利的传统。后来,移民们在新的家园通过教会捐赠和非营利组织帮助穷人的小组、互助协会来支持社区发展。宗教领导人鼓励信徒为穷人捐赠和为教堂做慈善工作,为社区或其他地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为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提供服务,为自己的教堂捐赠,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义务。志愿精神和慈善文化构成美国300多年文化价值的核心和基础(唐华, 2006)。相互帮助、公民参与、民主原则,政府、社会和私人从不同角度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崇尚个人自立和有限政府责任,成为美国社会和国家的特点,也成为美国社区的特点。社区组织是美国社区的基本构架。美国殖民时期的发明家、政治家和美国最早的慈善家本佳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为改善自己所在的社区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机会让社区居民自己帮助自己。他建立了地方社区组织,诸如志愿者消防公司和宾西法尼亚医院、宾西法尼亚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公共图书馆。

其次,我们来看加拿大。加拿大的社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公民社区组织是相互重合的。17世纪,随着学校和医院的建立,宗教组织最先建立了公民组织(Civil Organizations)。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合作组织(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是公民社团的推动力量合作的牛奶公司、协会、保险公司和联合劝募(United Way)相继出现(马西恒 鲍勃·谢比伯等, 2006)。

再次,我们来看以色列。在过去的100年间,以色列志愿组织在全世界的犹太社区中提供社会和教育服务。这些组织的基金来自犹太社区的捐助,它们在过去被归于代表并保护各成员团体的伞状组织(Umbrella organization)。

第四,新西兰公民社会组织通常是地方的和自由的,尽管一些全国性的组织在各个社区拥有其地方分支机构。它们还积极与地方和全国政府合作制订替代性政策。

第五,新加坡5200个注册组织之中,将近30%倾向于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还有一大部分从事的是能够带来持久变化的发展战略。许多公民社会组织由政府发起,由平民百姓(Grass Roots)和社区集团(Community Groups)管理。那些拥有自主权,由个人群体构成的组织则针对专项事宜,通常从国家那里得到资金或者技术帮助。

第六,菲律宾公民社会组织在把可持续发展实施到地方层次方面是领先的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是范围广泛的人类福利活动,它们起源于一个双方交换的传统,这个传统在乡村、移民社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在城市也一直存在。这个类型的公民社会组织所关注的是帮助它们的成员,提高社区意识,为别人提供赠品和服务,教育和培训,城市规划,提高普通人的价值观以及专业和精神的改善。这些组织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它们经常联合起来平衡它们对政府机构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等因素不同,各国形成了不同的社区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介入社会事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诸如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等等,社区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及其组织形式在每个国家和地区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完全不必按照统一的模式去理解社区。理解社会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分析社区的基本视角。但这决不是说社区没有共性。

四、结论

总之,社区的共性就是,作为人类的共同体(齐格蒙特·鲍曼, 2007),社区是在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做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的基本需要,在本以上它把个体连接在一起通过参与共同体事务,为共同体服务来满足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也是公民社会的形式和表现形态之一。社区的要素包括区位、人群、归属感、组织、共同的意识。各个国家可以从社区的共性出发,在实践中相互借鉴,在理论上相互学习,共同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最佳社区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华著:《美国城市管理-以凤凰城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美)约翰·基恩著:《市民社会-旧形象 新观察》,上海远东出版 社,2006年。

3、马西恒(加)鲍勃·谢比伯等著:《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英)齐格蒙特·鲍曼著:《共同体》,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7年。

5、侯均生 陈钟林 编著:《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发展经验》,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4年。

6、(美)德鲁克基金会主编:《未来的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Jared Bernstein, ALL TOGETHER NOW,Common Sense for a Fair

Economy,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2006.8.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 it Work,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by Paul Mattessich,Ph.D,etc。Amherst H。Wilder Foundation,1997。

注释:(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原版序》,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6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35年版,第25页。

4,7(美)纳撒尼尔 费尔布里克:《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 的故事》,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第3页。

5(美)比尔 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玛格丽特·惠特利、梅隆·凯尔纳-罗杰斯:“社区的矛盾与希望”,德鲁克基金会主编:《未来的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费孝通文集》,第十二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297页。(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法)让 雅克 卢梭:《社会契约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美)理查德 C 博克斯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12(美)彼特·德鲁克:《社会的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68页。

同上。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英)罗宾 科恩,保罗 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1年版,第546页。(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 年版,第3、4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George Ritzer,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Classical

Roots: The Basics, McGraw-Hill, New York, 2003, p233.同上。Vincent N.Parrillo, John Stimson, Ardyth Stimson,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Fourth Edition), A Viacom Company, 1999.George Ritzer,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McGraw-Hill, New York, 2004, p486.(英)迈克尔 西尔:《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页。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p1.同上。克莱尔·高蒂安妮:“繁荣社区的智慧资本”,德鲁克基金会主编:

《未来的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Scott A.Bollens, “Managing Urban Ethnic Conflict”, in Robin

Hambleton, Hank V.Savitch, and Murray Steward, Globalism and Local

Democracy,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llan, 2002, p.118.(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邮编 100089,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公共服务

第二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社区的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于1887年提出来的,后来相继美国、英国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个概念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上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首的年青学者翻译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社区在我国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过去,若干年来,我国讲社区,一般指城市社区较多,将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称之谓社区。按照社区的概念进行综合划分,依据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规模大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组织特征、生活方式等,可将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大类型。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次在中央的文件中使用农村社区概念,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体现了 国家对推进城镇化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全面展开。

另外,由于国家严格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的进程,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用地减少相挂钩,又产生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被进一步强化。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规定,新型农村社区“指在农村区域按县(市)、乡(镇)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这个意义是比较准确和全面的。笔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内涵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统一规划;二是统筹规划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三是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四是统一规划建设基础公用设施;五是统一规划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六是建立建全相应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七是从传统的农村文明上升到新的文明程度;八是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其核心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享受到现代的基础公用设施,现代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准差距,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或达到城市居民生活的相应水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按照目 前建制,仍然是乡村居民点。其规划建设要体现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即要推进基础公用、社会服务均等化,又要反映农村的特点,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需求,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把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化水平统计是不对的,容易造成误导和混乱,甚至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入歧途。

当然,在社区规划建设中还有一个重要类型是城市社区,那是另外一码事,其建设的内涵、目标比较明确,应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区别开来。

以上,是笔者最近学习的体会和归纳,也可能有不对之处,但愿能对当前的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借鉴。

2013年5月22日

第三篇:课外阅读理解

五年级课外阅读专项集训

(一)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销售工作,勤勤恳恳干了大半年,非但毫无起色,反而在几个大项目上接连失败。而他的同事,个个都干出了成绩。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在总经理办公室,他惭愧地说,可能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安心工作吧,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直到你成功为止。到那时,你再要走我不留你。”老总的宽容让年轻人很感动。他想,总应该做出一两件像样的事来再走。于是,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多了一些冷静和思考。

过了一年,年轻人又走进了老总的办公室。不过,这一次他是轻松的,他已经连续七个月在公司销售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成了当之无愧的业务骨干。原来,这份工作是那么适合他!他想知道,当初,老总为什么会将一个败军之将继续留用呢? “因为,我比你更不甘心。”老总的回答完全出乎年轻人的预料。老总解释道:“记得当初招聘时,公司收下100多份应聘材料,我面试了20多人,最后却只录用了你一个。如果接受你的辞职,我无疑是非常失败的。我深信,既然你能在应聘时得到我的认可。也一定有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客户的认可,你缺少的只是机会和时间。与其说我对你仍有信心,倒不如我就是那个年轻人。从老总那里,我懂得了:给别人以宽容,给自己以信心,就能成就一个全新的局面。(1)读短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给短文加个题目。

(3)原来的业绩平平的“我”怎么会成为后来的业务骨干?(4)读了短文,你对老板更加了解,说说你眼中的老板的是怎样的人?

(5)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谁是最优秀的人

(二)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 2

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的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深切关注的这个世界。

1、第1自然段中画线句苏格拉底对助手讲的那句话与文中相呼应的成语是。

2、从文中的四个加横线词语看,你体会到这个助手是

的人。

3、文中画“

”一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苏格拉底为

而失望,而徒弟是为

而对不起他自己。

4、苏格拉底在死前才明说“最优秀的是你自己”,在此之前,他对助手有所暗示吗?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

5、助手努力寻找“最优秀“的人,结果最优秀的却就是他自己,由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学车科目二考试心得体会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科目二考试内容(俗称五项):

坡上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倒车入库、直角转弯、曲线行驶PS 这五项之中,最难得要数坡上定点停车和起步、倒车入库。我分别给大家分析:

一、坡上定点停车和起步:关键是起步前和停车后再起步前别忘了打左转灯要求最右边有两条线,车轮要压在靠近车的那条线,不压线扣10分;但不能压最右边的线,否则直接挂。

经验1:坐正了,看右前方的大灯位置正好在最右边的线上,那车轮正好压在该压的线上。

要求2:停在指定的位置(这个好判断,教练会交,每个人的点不太一样)要求在15秒内起步,起步后不能后溜超过30公分,否则挂;最好不要熄火,熄火一次扣10分。

经验3:踩住刹车,轻抬离合器,注意一定要慢,抬到触点时稳住,然后再轻抬一点点,迅速放刹车,这样就既不会后溜也不会熄火。那什么是触点呢,就是车很抖了。有的教练是告诉大家到触点就放刹车,可有时候我们掌握不好什么时候是触点,而且车不一样,触点的感觉不一样,尤其是考试场地的车都比较破,离合器很难踩,很容易后溜,所以我们教练告诉我们的是到触点再轻抬一点后再放刹车。

关于熄火:一定不能踩着刹车猛抬离合器,这样肯定熄火。

二、倒车入库:现在是左右倒库,先从右边倒进库,出库到左边,再从左边倒进库,出库从右边走,结束要求:不能压的任意一条线和边角,否则挂。

经验:一定把右进库练好,左库肯定没问题。关键就是,想让车屁股往哪边走,方向就往哪边打,打方向一定要快,别慢吞吞犹豫不决的,另外就是车速一定要慢、要稳。多练,每练一次多体会。

三、侧方停车:关键是进库别忘打右转等,出库别忘了打左转灯 经验:从右后视镜看见车右后轮刚倒到右侧车位最前沿的线时(也就是不能压的线),迅速向右打死方向;然后赶紧看左后视镜,看到停车位底端的那条线越来越长,直到看到右侧底角时,迅速把方向回正;然后看到左后轮快要压线时,迅速向左打死方向,车正就停。三步走。

四、直角转弯和曲线行驶:都比较简单,前面的练会了,这就是靠车感了。总之就是:多练。按教练的点仔细体会,但更重要的是,学着把点看早了或看晚了,然后看你会不会处理这样的问题。要是会调整,考试绝对没问题。

关于我考试失败了三次:

第一次:紧张,加上以前的教练吓唬威胁我,情绪很不好。都死在坡上。所以坡一定得多练。

第二次:坡上去了,可死在倒库上了,居然第一把方向彻底打反了。估计还是紧张,还有就是心态问题,抱着必过的心态,因为我的新教练真的挺好,想不让他操心。

第三次:我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的,大不了再考一次呗,又不是多大的事。终于过了。

第四篇:理解课文内容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及设计分析 《索溪峪的‚野‛》一文写作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体会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思想情感,并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理解力、感受力、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掌握出现的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领悟课文的写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本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还通过大量图片感受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你去过张家界吗?又知道那里有个举世闻名的索溪峪吗?(出示课件,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了解索溪峪。)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欣赏索溪峪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文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1、展示课文字词的积累掌握内容。

2、展示课文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情况。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

(三)、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抓题眼,引入研读。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纯天然的野性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讨论后汇报,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内容,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课件出示讨论问题。使学生情绪变得活泼轻松,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分组研读,交流讨论: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认真想一想,并批注体会,与小组成员交流)

2、全班交流学习效果。(1)赏析‚山是野的。‛(边讲边出示课件)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以索溪峪的山与桂林的山、黄山、泰山、庐山作比较。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2)、赏析‚水是野的。‛(出示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水‚野‛)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3)、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多说,尽量发表自己见解。不失时机的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与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景物特点。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师激情: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回放索溪峪的美景图,再次感受它的神奇。[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最后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再次体会‚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

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读书学习笔记》上,并写下读后感,尝试运用先概括再总结的写作方法.[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伴随优美的音乐入境的读。通过练笔,学以至用。]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第五篇:阅读理解

第一节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易

Do you know how to raise gold fish? If not, let me share some tips with you.First, prepare a fish jar with water 1-2 days before gold fish are put in it.After that, go and buy some gold fish and carry them in a plastic package.Then put the fish together with the plastic hour.In this way, the temperatures of the water in the plastic package and in the fish jar can become the same.Then empty the water in the plastic package and put the fish into the jar;at the same time, add some salt so as to kill the germs(细菌)in the water.Second, make sure there is enough space for the fish in one jar.If there are too many fish in one jar, they cannot breathe enough oxygen.Third, too much feeding is strictly prohibited.Some people fear that the fish will become hungry so they feed them several times one day.However, it will pollute the water if the extra food goes rotten.This is bad for gold fish.Fourth, we should know that changing the water frequently is not good for gold fish.When should we change the water? There is no definite time, but we should change it according to water quality.If it looks muddy, change a lot or all;otherwise, change a little.But remember that the water put in the jar should have a similar temperature to the original.The best way is to exchange one third or one quarter at a time.Fifth, we had better put the jar in a place where it can get sunshine for 1-2 hours a day as the ultraviolet rays(紫外线)kill germs.What‟s more, the color of gold fish looks brighter in the sun.26.The writer wrote this passage to ______.A.prove he is good at raising gold fish

B.share the fun of raising gold fish with us

C.explain why gold fish are hard to raise

D.tell us how to raise gold fish well

27.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Paragraph 2 refer to?

A.The fish jar.B.Fish food.C.The plastic package.D.Water in the fish jar.28.In Paragraph 3, the writer emphasizes that _____.A.the fish jar should be big enough

B.water in the fish jar should be clear

C.one fish jar should only contain one fish

D.new oxygen should be often added to the water

29.According to Paragraph 4, what should be avoided?

A.Putting some salt into the fish jar.B.Exchanging the water in the jar one third at a time.C.Feeding fish in the fish jar too often.D.Keeping many fish in one small fish jar.30.It seems to be a bad idea to _____.A.place the fish jar in the sun for an hour every day

B.change the water in the fish jar every few days

C.let the water in the fish jar receive ultraviolet rays

D.change all the water in the fish jar at one time

B 中

Hey, did you hear the story about the beer-loving guy who was too lazy to drink his beer so he thought someone sh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deep fry beer to save time? Well, he has done it.“I was lazy.I figured, „Why should I have to drink and eat when I can just eat?‟ I wanted a pretzel(盐椒卷饼), I wanted beer and I found a way to combine them,” said inventor Mark Zable.Mark started experimenting to make the combination himself, but the beer-and-dough mixture kept exploding when dropped into the fryer and burnt him sometimes.Mark consulted a food scientist, but still, no luck.Then, earlier this year, Mark Zable found the recipe for success after three years of trying out various cooking methods!

He puts beer inside a pretzel-dough pocket and puts it into hot oil for 20 seconds, but he keeps everything else about the process to himself.It is a business secret.When eaten, the dough mixes with the beer to create the combination taste sensation(感觉)of biting into a hot pretzel dough and then taking a sip of beer.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was officially shown in public this year at the Texas State Fair where Mr Zable won big in the “most creative” fried food kind at the “Big Tex Choice Awards”.The Texas Alcoholic Commission said people needed to be aged 21 or over to buy the fried beer and proper ID was required.A few years ago, Mr Zable invented some creative dishes, but none has gone over as big as his “Fried Beer”.Other things in the contest of the “fried food” kind included: Fried Chocolate, Fried Lemonade, and Fried Salad.31.According to Paragraph 1, Mark Zable combined pretzels and beer because _____.A.he wanted to improve the taste of beer

B.he wanted to save time spent in eating

C.he wanted to become famous for it

D.he wanted to make new kinds of pretzels for kids

32.It is implied in Paragraph 2 that it was not easy for Mark Zable to ______.A.find suitable pretzels for his invention B.find scientists who wanted to help him

C.successfully combine pretzels and beer

D.keep the beer-and-dough mixture exploding

33.What can we learn from Paragraph 3?

A.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make the special food every day.B.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share the special food he invented.C.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make money out of the special food.D.Mark Zable doesn‟t want to tell others how to make the special food.34.We can infer that at the Texas State Fair, judges most probably ______.A.thought highly of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B.felt sorry that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won big

C.didn‟t like the taste of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D.thought Mark Zable‟s deep-fried beer was suitable for everyone

35.What do we learn about Mark Zable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A.He is under 21 years old.B.He invented Fried Chocolate.C.He likes inventing creative dishes.D.He likes beer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下载理解社区[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解社区[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理解

    A Many students in China are learning English. Some of these students are small children. Others are teenagers(十几岁的青少年). Many are adults. Some learn at s......

    阅读理解

    (四) 阅读理解 一、 34题目Batteries Built by Viruses;文章What do chicken pox,the common cold,…….These microbatteries may change the way we look at viruses. 1、 Ac......

    理解教育

    理解教育高桥初中 陈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准确地传授知识,及时解除学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学生将来开启科学之门奠定好坚定的基......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一) 几个孩子在大树旁边拍皮球,皮球一跳,跳到一个树洞里去了。 小马说:“我有办法。”他伸手到树洞里去掏,掏了一会儿,掏不着。 小石说:“我有办法。”他用两根树枝去夹,夹......

    阅读理解

    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到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

    民主理解

    民主的原意是一种与个别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形式。"多数人的统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的多数人。 民主的含义则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一定阶级范......

    小品《理解》

    小品《理解》甲上场:“老公,我回来哪!”(兴高采烈,空转一圈后发现无人)(叹气)唉,又不在!白:你说,这结婚有摸意思,这哪像个家!结婚一年多,成天我一个,回家无一人,睡觉凉被窝。结婚一年了,哪儿......

    小品《理解》

    小品《理解》甲上场:“老公,我回来哪!”(兴高采烈,空转一圈后发现无人) (叹气) 唉,又不在! 白:你说,这结婚有摸意思,这哪像个家!结婚一年多,成天我一个,回家无一人,睡觉凉被窝。结婚一年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