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浅谈客家传统风俗
内容摘要: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千年的发展不仅形成独特的方言,建筑形式,同时也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
关键字:客家、风俗习惯、岁时习俗、婚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 正文:
汉民族历史悠久,其风俗习惯同样源远流长。客家,作为汉民族民系之一,即是已客居他方千年之久,并受土著居民的影响,吸收和融汇了东越后裔的习俗,但其基本面貌一直保持着汉唐时中原汉族的特色,如客家人也像汉族其他民系一样,视春节,端午,中秋为三大节日,春节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但毕竟深受粤赣闽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也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
客家的风俗习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岁时习俗、婚姻习俗、生育寿辰喜庆习俗和丧葬祭祀习俗。
一、岁时习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时习俗,并常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① 入年界。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看重,人们自农历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准备过年;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十二月廿五入年界开始,家家户户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并制作一些年货,如蒸糖糕、做米果、杀鸡、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② 除夕。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对联,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早上起来,先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拜菩萨、敬神,然后在各家厅堂挂起祖宗画像,敬奉祖先;(这种“神灵供奉”和“祖先崇拜”的行为,已经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心理,逢年过节都会进行,在福建和田镇,还有广东的兴宁市可以说是香火不断。)上午,要在大门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并在房间、谷仓、家具、床铺、家禽牲畜圈以及水缸边,贴上写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言的红纸条,即所谓的“利市”,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下午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也就是所说的“天光过新年,恭喜添福庆”。
③ 春节。百岁年为首。春节是全国最为隆重,最为欢乐的节日,客家更不在话下,那年味浓浓,亲情浓浓的习俗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客家俗语道:“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古人又称之为“三朝”。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会送同等价值的礼品,也就是所说的“礼尚往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喝、玩、乐,各地游乐活动不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还有就是在江西的崇义县上堡乡流传下来的古俗--舞春牛。总之春节期间鞭炮不息,笑声不断,探亲访友,十分热闹。
④ 元宵。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天宫赐福日”、“寿年”,是春节中活动最为精彩,最为热闹,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闹花灯佳节。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到处点缀着多姿多彩、造型独特、内容新颖的花灯:龙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麒麟送子灯、吉祥如意灯......不但有赏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各种大型活动,在广东梅州丰顺县的埔寨镇,更有十余清乾隆六年的元宵“烧火龙”习俗。总之,元宵的客家美不胜收。
⑤ 端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备三牲祭祀祖公,家家用菖蒲、艾叶、葛藤挂在大门两边,又饮雄黄酒,制香包(雄黄袋)借以驱邪避异。同时,各家各户会裹粽子,而住在河滨的还会进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以庆祝端午。
⑥ 中秋。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客家地区,都把中秋节当做亲人团圆的日子,故又叫做“团圆节”。到那天,家家户户买月饼、柚、柿、花生等果蔬,还要作炸“芋丸”这种客家特有的食品。明月初升,便在院内或者户外摆出香案“接月华”,然后边赏月边品茶边共叙天伦之乐。然后,妇女小孩就去“伏祝岗姊”、“请桌神”、“请笠嫲哥”,更有不少青年男女在野外唱山歌。
⑦ 重阳。九九重阳,客家地区历来对这个节日并不特别的看着。可能是由于重阳夹杂中秋和农忙之间。但只要条件允许,吃一顿狗肉则最好的,客家谚语有云:“重阳狗袛,冬至鸡”,象征着“九九长”的寓意。而放风筝,登高野游这种习俗,在广东兴宁较为盛行。
进入农历九月份以后,客家人有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客家人又进入新的一次节日习俗的轮回,虽然每年都过,当节日习俗所孕育的各种思想却不会随着时间而磨灭,而是随着时间深入每一个客家人的骨子里,心头里。
二、婚姻习俗
在人生的历程中,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种种礼俗,其中较为重要的礼俗有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等等。这些礼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全部内容。而其中结婚礼可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把婚姻缔结看做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重视。而作为传承五千多年礼俗文化的中国,婚姻的重视尤为显著。《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经》也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着,重人伦,广继嗣也。”可见古人对婚姻的重视程度。
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并且历代都保存着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深受古时“传宗接代”的影响。首先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家族,也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婚姻对象的选择,“门当户对”的观念才能有成,并且由于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必须“明媒正娶”;其三,由于客家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因此,招赘之风并不风行,“嫁娶婚”是为正宗;其四,“同性不婚”的原则为客家人所严格遵守,还有就是家族的祖先辈结怨而发誓互不通婚,他们的后代也严格遵守。
时至今日,客家人传统婚姻方式依旧传承至今。其大体有人家女、二婚亲、童养媳、等郎妹、华顿梅,隔山娶亲、一夫而妻,纳妾和冥婚等。嫁娶的礼俗,因人而异,而客家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①人家女 闺女者,称为“人家女”。娶大闺女为妻,对女方而言,又称“大行嫁”。整个过程分为议婚、定婚、报日子和完婚几个程序。这也是我国自周以来实行的婚礼仪式的简化。
议婚,也就是商议婚事。如果双方父母熟识的话,直接请人做媒;如果是由他人介绍,如若双方同意,女方父母可到男方家查看,俗称“看婿郞”,而后男方家长可到女方处查看,所谓的“看亲”。经过了解同意后,就进行“排八字”。八字相合后就进行议婚,其主要内容是指双方商议聘金和鱼肉。
议婚谈定后,接着就是定婚,俗说“过年庚”,通过媒人进行订婚凭证的交换,女方的“年庚纸”,男方的一部分聘金。
接着就是由男方选取良辰吉日为结婚日期,定后,遣人携带礼品报告女方。期间聘金要全部交清。吉日决定后,男方便可写好请帖,分送亲戚朋友,准备宴客。
完婚,女方称女子为“行婚”,男方称女子为“入门”。完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婚礼,洞房。婚后的三天,新娘由弟妹陪同回娘家,俗称“转门”。住几天后再回夫家。至此,婚礼正式结束。
② 二婚亲。女子结婚后,与丈夫离婚或者丈夫早逝成孀妇,要再行出嫁,称之为“二婚亲”。二婚亲,依旧会有媒妁、主婚人、聘金、婚书等,但不会按照六礼仪进行,远不如人家女行大嫁来得重视。
男子再婚同样,其婚礼不如初婚之重视。
③ 隔山娶亲。这是在客家侨乡的一种特殊婚俗。侨乡男子多年轻时出洋谋生,在家之父母,找媒人介绍找个媳妇,娶回家中。这种婚姻形式就是“隔山娶亲”。由于新郎不在,因此在入门拜堂是,常用雄鸡代替男方。这种婚姻形式存在许多的弊端,对女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一种十分不合情理的婚俗。
④ 冥婚。顾名思义,就是人死后在结婚的意思。所以,凡男女生前未婚而死,或已经订婚的男女,未完婚而死,则两家父母都会为之举行婚礼,使死后在阴间也能成为夫妻,俗称“冥婚”,也叫“结阴亲”《周礼·地官·媒氏》有“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的律令,冥婚的形式字先秦经历代直至民初,历代不衰。如今在台湾,广东的东莞县都存有这种落后的礼俗。
由上可见,客家的种种婚俗,虽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其落后的一面也是十分凸显,这些弊端不知造成多少婚姻的失败,以往由于礼教的原因,大家只能安之若素。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思想的进步,如今这些落后的婚俗已经少之又少。
三、生育寿辰喜庆习俗
(一)、生育习俗
妇女有孕了,叫“有好事了”。在怀孕期间,一举一动都要十分的谨慎,特别是“胎神”,因此,孕妇的房中忌器物的随便移动,忌钉,禁装修墙壁、门窗、屋顶,禁动针引线裁制衣服,否则就会触动胎神,必导致将来婴儿变成畸形、残废或者流产。假如动了胎气,也就是触动了胎神,则可以去药堂购买“十三味”、“安胎散”等药物以保胎,又或是请“先生妈”写安胎符,撒在触动胎神的东西搬出的路线上,还有就是放在身上、床上或棉被下。
妇人分娩称为“轻”,也叫 “落月”,通常在家里床上生孩子,由产婆接生。产后的一个月内,妇人不是劳动,俗称“坐月子”,期间通常食鸡子抄姜酒以摄取营养。还有在坐月子期间,一律以热水洗澡,忌洗头发,易得“头风”。
婴儿出生后三朝,备鸡酒糯米饭祭祀祖先及“床头婆”,祈求庇护。十二朝,报喜给岳家及媒人,俗称“送酒”,外婆多以公鸡回赠叫做“送庚”。除此之外,还会请星相家占卜婴孩的中生命运,俗称“造流年”。当男婴二十四朝、女婴二十朝时理发,又或是任其自然脱落。弥月就会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外祖父母馈送衣服礼物,叫做“做满月”。到了周岁时,同样会进行敬神祭祖,置办酒宴,叫做“做对岁”。
(二)、寿辰习俗
客家人祝寿分为两种,一为老丈人家为女婿做生日,有两次:新婚后的头一次生日,叫做“新生日“;另一次则是在女婿三十一岁时,俗称“做三十一”。
另一种则是五十一岁开始的祝寿,尔后每过十年就庆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也就是一搬人所说的“五十杖家,六十杖乡,七十杖国,八十杖朝。”祝寿时要念《祝寿文》,唱《拜寿歌》
(三)、乔迁之喜
客家人做新屋,迁往新居叫做“新屋进伙”或“搬新屋”。
人们常认为:新居不出煞,会有灾煞作崇,住了会不安宁。因此客家人在乔迁前,都会请堪舆师驱赶“三煞”,俗称“出煞”。“出煞”的时候一般都在乔迁之日的凌晨一时开始。
而到了早上吉时,则会请一些有名望而且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到了中午会设宴庆贺,有一家或一族的长辈或请堪舆师坐首位,开宴前,开席的长辈需说好话,然后开宴,直至尽欢而散。
四、丧葬祭祀习俗
(一)丧葬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代表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因而,丧葬礼仪比起其他的习俗礼节来的更为庄严肃穆。丧葬可细分为丧礼和葬式。
丧礼是指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和拜诵、哭泣的礼节。在民间丧礼俗称“送终”,在古代视其为“凶礼”之一。葬式,是丧葬仪礼的组成部分,是指掩埋死者遗体的方式。
客家人对已“慎终追远”的丧葬,主要是传统古礼的传承,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十分周到,每个家族都有族谱,祠堂。,以穷源竟委,昭穆分明。
以下则是客地旧时的丧葬习俗叙述如下:
① 弥留 当尊亲病入膏肓时,其远亲近邻都须前往探视,家人随侍在侧,已尽乌私。其易箦(病危将死)之时,移至厅堂,分男左女右,置于“老人间”,首内脚外,不挂蚊帐,即所谓的“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② 始卒 死亡气绝后,敲打铜锣三响,表示已经寿终。随即在厅堂悬挂白色幛幕,俗称“孝帘“。孝子孝孙随即剃发、赤足,挂灯前往附近河边,投铜钱三枚,用瓦罐盛水而归以为死者尸体沐浴,称为“买水沐尸”。
③ 入殓 此礼节较为繁杂,分为买水沐尸,换上寿衣,而后迎棺,封棺环节。④ 置灵 封棺后,灵柩置于厅堂,孝帘外设一灵桌,桌上放一纸做灵屋。屋内设置灵位,桌上放置香炉烛台以祭奠,开始“百日”除灵。
⑤ 报丧 俗称“报生”,人死后,家人即为发丧,用口头报知亲戚挚友,并发讣告。
⑥ 成服奠祭 俗称“做斋”,普遍大多延请僧尼诵经“做功德”,同时举行成服祭奠仪式,此礼常委托“地理先生”主持,其分为:告灵、告祖、题谥、祭麻。
⑦ 出殡 客家人死后大都用仰卧直肢的土葬,这与崇拜大地及农作物生长有关系。客家人地处山地,土葬又称为出殡环还山。
⑧ 点主 客家人在丧葬中必设“神主牌”,题死者之谥,其字数必须合“生老病死苦”中的生老二字。而最后的“主”字,一般故意写为“王”,留在治丧那天,由德高望重的人点上那一点,俗称“点主”。
⑨ 祭奠服丧 祭奠贯穿整个丧葬的全过程。而服丧,则以辈分远近作为等差。
亲子必须服丧三年,孙二年,曾孙一年,还有就是所谓的“爷死三年不采花,娘(原为女+哀,客家言意为母亲)死三年不露牙”。
死者去世满白日,孝子孝孙也要备牲醴果品等物,穿孝服哭拜先灵,俗称“做百日”。此后每逢死者出生及去世的纪念日,家人又分别备牲醴果品敬祀。
(二)祭祀
客家人除了祭祀神灵外,还十分重视祭祖。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观念十分强,对自身的由来具有一种深入了解的渴望,度自己的祖先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种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客家人历来重视礼教,把祭祖看作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所以敬亲祭祖也成了客家人的传统习俗,通过祭祀,表达尊祖敬宗的虔诚之情。因此平日威严寂静的祠堂,在祭祀时会显得格外热闹。
结语;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一种传统,并不断的弃其糟粕,留其精华。而客家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进步革新,各种落后的习俗不断为客家人所抛弃,譬如前文所述童子媳,隔山娶亲等婚姻礼俗,虽未完全灭绝,但也仅仅存在于一些十分落后的地方。而传统习俗中好的一部分,比如岁时习俗,祭祀习俗等等,也随着客家人的血脉传承下来,并将悠远流传。
参考文献:
1.金鹰达主编:《中国客家人文化》,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8 2.万陆主编:《客家学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8 3.刘佐泉主编:《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 4.谢重光主编:《客家文化概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2 5.曾祥委主编:《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和民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6.谭元亨主编:《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 7.董励主编:《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 8.丘恒兴主编:《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刘晓春主编:《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10.房学嘉主编:《客家源流探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1.罗香林主编:《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12.邱权政:《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13.陈久金主编:《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0 14.中央文明办调研组主编:《我们的节日》,学习出版社,2006.2 15.谭元享,黄鹤主编:《客家文化审美导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11
第二篇: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主要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入了“年界”表示锣鼓声就已经可响起。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5],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第三篇: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客家人宴会坐席的习俗
客家人每逢做红(喜)白(丧)好事,或有外客来访,免不了要摆桌(席)宴,主客的坐位安排是有讲究的,它反映了客家人尊重长辈,尊重客人的传统美德。过去的宴请桌用的是八仙桌,每桌(席)坐八个人,主人根据公认的原则安排每个人的座位,不容僭越。
一、正厅摆设1张八仙桌,坐位安排是先左后右,如图
1 6 5 8 7 4 3
1、请同宗梓叔或自已家里人,是以长辈坐上(1)位,按辈数高低:1、2、3、4、5、6、7、8依次排列;辈数低的人,即使在外面做大官或者发了大财,都是不能坐上位的。
2、宴请亲戚或外来的客人,则以客人中的长辈坐上位,依次坐其他客人,第8位的坐位一般是主人陪客的,被俗称为“提酒壶”(斟酒)的人。
二、正厅摆设2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2 首
三、正厅摆设3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首 3 2
四、正厅摆设4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4 3 1 2 首
五、正厅摆设5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5 4 首 3 2
六、正厅摆设6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6 5 2 首 4 3 首席的座位是属最体面的人坐的,不是谁要坐就可坐,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排位原则:
一、做寿宴客:男寿是以宗亲梓叔坐首席,女寿则是以女娘家来客坐首席。
二、小儿满月宴客:以小儿的母亲娘家来客坐首席。以小儿祖母娘家来人坐首席是不对的。
三、结婚宴请宾客:以新娘的女家来客坐首席。
四、迁新居宴请:全是宗亲梓叔坐席的,则以长辈者坐首席,如外家有来人,以女家来的宾客坐首席,女家要以高辈的娘家来人坐首席,如母亲,祖母的娘家均有来客,应以祖母的娘家的来人坐首席。有的以建筑师傅坐首席。
五、扫墓宴客:以宗亲梓叔的长辈坐首席。
六、白(丧)事宴客:男丧是以宗亲梓叔的长辈坐首席,女丧则是以女娘家来的宾客坐首席。
宴会开始时,全体参宴的人员要待首席的人开筷后,才可以动手举筷,将结束时,首席的人员末散席,其他席的宾客不得自行散席。
宴饮席间,主人如做寿诞的长子或新婚的新郎(新娘陪着),须持酒杯,按席位先后次序到每席,为众宾客敬酒,以示主人的热诚。也可以一个举杯,众客同饮。
第四篇:客家优秀传统
客家优秀传统在当地传承和弘扬的意义
摘要: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通过分析客家优良传统的产生及它的丰富内涵和客家优良传统与时代文明的结合点,探讨如何在梅州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开发并利用客家优良传统,并且根据已建成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馆和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的建筑在客家优秀传统的意义和弘扬的作用及意义,关键字:客家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客家博物馆、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先贤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艰苦卓绝的迁徙和开拓中,淬炼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又在漫长岁月中与南方土著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文化传统。
客家优良传统是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母体上产生、成长起来的。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开拓创新、好学上进、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因此客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支系,既充分吸收、利用了母体的文化营养,又吸纳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并将两者加以融合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是人类迁徙史的活见证,在人类文明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梅州建成广东客家博物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展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广东客家博物馆的落成,将成为梅州的城市名片和文化标志,大大提升梅州的人文价值和知名度,通过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业的长远影响,推动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将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州、走进梅州,促进梅州的开放和发展,推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各项事业的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广东客家博物馆的落成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将对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客家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和绚烂多姿的客家文化,而这些都已慢慢被时光所淡化,被历史的烟尘覆盖。广东客家博物馆落成后,将成为客家地域历史文化的宝库,成为人们跨越时空、穿越历史烟尘、亲近传统文化的途径。客家博物馆为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证,为人们继承优秀客家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载体,客家儿女将在这里了解客家历史、感受客家文化,留住客家文化的根脉。客家博物馆为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提供了依据和阵地。解读历史是为了建设未来。客家博物馆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明、光彩夺目的客家文化呈现给人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宣传和教化作用,让客家人以史为鉴,在思索中得到教益,在重温历史、熏陶文化中走向文明、走向成熟,从而将客家文化发扬光大。客家博物馆还将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成为维系海内外客家人携手并肩、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客家博物馆作为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客家学研究成果的展览展示基地,从而推动客家文化的研究和普及;要通过客家博物馆大力宣传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弘扬客家人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客家文化的推陈出新,使客家文化成为梅州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支点,促进梅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亮胜客家艺术中心”是东山教育基地文化功能区的重点项目。它与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市艺术学校在东山教育基地核心地带形成一个艺术族群。建成后,将为客家文化艺术尤其是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提供一个排演、提升、展示、交流的大平台,为我市打造“世界客都”品牌增光添彩,为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起到重要作用。
叶剑英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在叶剑英元帅故居的左侧,距梅州市区33公里。纪念馆二楼设有五个陈列室,陈列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135米,分别有照片、题词、文献手稿、办公用具、文房四宝等等文物,以5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橡,铜像高2米,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雕刻而成,像座上携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陈列分九个章节,以编年体与小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在对叶剑英的生平进行客观、真实介绍的同时,着重表现叶剑英在几个革命危难时刻的伟大贡献,充分向世人展现叶剑英伟大光辉的一生。《共和国元帅图片展》 展出了11年时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叶剑英故居及客家村落民居 叶剑英故居是普通的客家民居的代表。它向人们展示叶剑英生长、生活的环境,也是展示客家民风、民俗的极好场所;同时叶剑英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光辉业绩,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是客家人引以为豪的榜样和精神支柱。
客家优良传统是客家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外显地体现在客家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等内容,也内化成客家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并且渗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生活和交往习俗的各个方面。客家优良传统是在现时代多元文化大环境下对客家人生活信念培养下具有正价值的优秀传统。
从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先人事迹,我们可知道客家优秀传统的精髓可以表现为: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喜思好学,崇文尚武,乐善好施,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客家优良传统的文明史中,“怎样做人”在传统美德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它是客家优良传统灿烂文化的核心,如“仁爱孝亲”、“利国助人”、“敬长”、“俭朴”、“诚实”、“谦虚”等等。客家优良传统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的传统美德,是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因此,在当代梅州客家人生活信念教育中,大力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可以使当代梅州客家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与人合作。而加强当代梅州客家人的生活信念教育,也可以反哺客家优良传统地传承。
(1)王东林,对客家民系形成几点异议 [J],客家学研究,1993(3):30—35.
(2)唐兆民,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绿色崛起梅州模式的探讨,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6卷第4期,2008年8月,60—62;
(3)肖平,客家人[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4)夏伟东主编:《传统与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第五篇: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 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3、行定
待女方去男方家“拉屋场”完之后,则就表示双方都同意这场婚事,于是,便要正式把婚事给定下来,也就是行定。通常是指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择吉日前往女家定婚的习俗,女方根据俗规和男方家境列出彩礼数目,其中包括操办婚宴的“三牲(猪头,鱼,肉等)”数量;孝敬双亲的“恩恤礼”;置办嫁妆的银钱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公、亲家母。
4、送节
在行定后,婚事关系确定下来,男方依客家习俗逢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向女方送礼。送节,亦称“捎节”。而不同的节日所送礼物不一样,通常捎端午节时除送“三牲”外,还会送些夏令时节的服装、雨伞、扇子、苎麻粽子之类的东西;送中秋节,礼物大体与端午的相似,不过粽子改为月饼、柚子等;送年节,则送些冬季服装、火笼、苎麻等礼物,有时还会添些年果年糕,而所送“三牲”的份量则要更重些。但送节不论送哪一个,礼物均须贴上红纸或染成红色,以表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5、报日
通常,在行定后,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归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确定后便用红纸具书成贴与彩礼数目一并送至女家,俗称“报日”,过去也称“过茶”。而女家接到报日则对日期进行复验,俗称“册日子”。
二、婚事礼俗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也就是在准备婚礼期间以及婚礼上的一些礼仪习俗。在传统的赣南客家地区,不举行结婚仪式,人们也不承认这门婚姻,因此归娶仪式显得异常神圣。
在归娶仪式中,男女双方的礼节是不相同的。男方在归娶前一天早晨,为祈吉祥、求喜庆,举行贴红双喜、红喜联,宰生猪并喷洒猪血到门联和横批上以驱邪求吉,称之为“祭门神”;在归娶前一天晚上,男家点燃迎亲花轿内的“斗莲灯”,又称“交亲灯”,谓之“暖轿”,此礼节称作“暖轿礼”,亦称“暖轿晡”;在“暖轿晡”当晚的晚饭过后,新郎在“吹倌”的乐曲声中,由司仪官引领祭祖敬神、拜母舅,此仪式叫做“贺郎礼”;除以上各种仪式后,男方还须行“安床礼”。“安床礼”则是男方为新人缝被叠褥、铺床挂帐时举行的仪式。安床挂帐者通常必须是“福禄寿全”的女人,安床时,众人喝彩、唱吉利之词,安床后还得让一男童“翻床”,以祈生男。
女方在出嫁前一天须行“开面礼”,即由族戚中“命好”的两位妇女用两根丝线绞去新娘脸部汗毛,为其开容,以示姑娘成人可以出阁嫁人的仪式。在“暖轿夜”,女方与父母姐妹同桌吃饭别话,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倾述姐妹深厚之情,也就是赣南人常说的“吃爷娘饭”。女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还要行“哭嫁礼”,也称“叫新娘子”,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人和接亲之人,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会被笑之忘本。
婚礼当天,新郎进行化妆,叩拜祖宗吼随同唢呐手、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而新娘子则要化好妆,叩拜祖宗。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有说有笑。当他们临近女家时,新娘的母亲便来到房中陪女儿“哭嫁”,所哭内容多半
诉说自己命苦之言或叮嘱女儿嫁后要孝顺公婆兄长等。当队伍到女家门前时,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进门后,新郎首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男家主事随后呈拜贴,拜太世翁婆、拜亲家,奉礼目,分发各类红包,如“恩恤礼”、“整容礼”、“沐浴礼”、“扶迎鸾礼”、“步仪礼”、“云厨礼”、“秉烛礼”、“司翰礼”等。当归门时辰一到,唢呐手便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紧抱“手箱子”(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号陶大哭,以示依恋,这时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箱子被“抢”,司娘趁机蒙上盖头,罩上米筛,通常在“抢手箱”时,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待入洞房时辰一到,司娘便牵新娘跨过火把,以“烧尽秽气”入新房,入房的新人行“交亲合卺礼”,行礼时,主事边赞边引新郎新娘叩拜,一拜百年好合,二拜夫妻齐眉,随后命新郎用左手、新娘用右手将油盏里分开的两根红绳灯芯拨拢,以示“合伙到老”。之后新郎新娘开始喝“交杯酒”,古称“交亲合卺”,喝了交杯酒则寓示新人自此已结永好,永不分离。行礼后,新娘便将娘家带来“新娘果子”分发给围观的人们,谓之“发子孙果”。婚礼当晚最热闹的自然是要属“闹洞房”了,新郎新娘的青年宾客聚集在在新郎新娘的洞房中,尽情戏耍新人,待尽兴后离去,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
三、婚后礼俗
在新婚当晚,新人行拜堂成亲礼后结婚就算完成,但在赣南客家地区,归娶后还须行诸多礼仪,新娘出嫁第三天,即是“归宁”之日,也叫做“回门”或“回红”,也有叫做“拉三朝”,新郎备好“三牲”和酒礼陪新娘婚后第一次归省父母,二女儿和女婿必须当天来回,不能留宿在娘家。婚后半个月,新娘的母亲去看望女儿,了解她在婆家是否习惯、是否孝长尊夫等。而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节须备厚礼看望女方父母,这一习俗叫做“转门礼”,转门”时,新郎在丈母娘家是贵宾须坐上席,而新人作为“上门客”,娘家近亲会轮流请餐,新郎新娘有请必到,数日后,娘亲族人便陪送新人回家,男家同样置酒宴厚待数日,宾客散后转门礼结束。从此新娘不再叫“新娘子”,婚礼就此结束。
调查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让我真的学到了不少,不但使自己透彻详尽的了解了家乡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并且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作为
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掌握并运用好,还得不断的积累各种知识来武装和充实自己。最重要的是,在此次实践中,我运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定律,并因此提高了我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相信这次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会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