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讲 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1自留
第七讲 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
【知识目标】通过对两岸关系历史脉络的把握以及相关政策方针的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台湾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台湾问题的实质及由来;了解30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进展;理解我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同时,通过对台湾现状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党和政府实现统一的坚强决心。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报效祖国的热情。
【导 读】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第1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澳门新口岸交接澳门政权;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一历史事件也正式揭开了中华民族迈向21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辉篇章。澳门回归之际,有这样一首歌响彻神洲大地,我们一起来听听【七子之歌-澳门】(连接)
七子之歌由谁作词?七子指的是哪七子?《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时至今日,我国已成功收回除台湾外所有被占领土,国家综合实力也大为增强。据日本新闻网报道,前段日子(8月16日),日本政府首次公开承认,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被中国超越,这意味着日本保持了40多年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现在拱手让给了中国。国家发展了,地位提高了,实力增强了,我们有什么理由继续让祖国的宝岛(台湾)孤悬海外多年?!我们有必要为台湾问题的解决设置一个时间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一、台湾的地理人文历史
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它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由于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光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早在1771年“荷兰贵族在其《台湾殖民方案概要》中,就曾露骨地宣称,若使台湾从宗主国沦为属地,并派兵驻守的话,则可握东洋之航权。美国称台湾为“太平洋上炸不沉的航空母舰”,日本称之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正是由于台湾所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从17世纪开始,台湾就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青睐”。台湾海峡成为殖民主义者特别是日本、美国的生死攸关的海上通道和战略桥头堡;在战后冷战时期,台湾曾是美国反共反华“新月形”包围圈和“岛屿封锁链条”中关键一环,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危害。
台湾海峡不仅是中国南北海上交通的咽喉,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商船经中国南海前往东北亚各国的重要海上通道。其国际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中国是领土主权问题,是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
1、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卫温到达台湾(夷洲);
2、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台湾(流求);
3、元政权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琉球)的管辖; 4、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5、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6、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 7、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 8、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台湾。台湾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
1943年、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得到国际公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同160多个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台湾位于中国的大陆架上;从民族构成上来看,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共同的祖先;也是中国最早发现台湾并对其实行有效行政管辖,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二、台湾问题的实质与由来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隔绝的状态。
台湾问题的形成起因虽然是国共内战,但问题的复杂化、长期化却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了对抗社会主义力量,使蒋介石政权成为美国在亚洲战略上重要的一环,曾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这是战后美国世界战略的一个组成都分。而台湾问题的产生,就是这种战略的直接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当时美国政府本来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美国一方面大幅度改变对日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日本、将日本变成它在东亚对付苏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力量,另一方面,美国国会通过援款法案,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经济援助。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声称要与台湾当局共同应对任何攻击台湾的行动,这是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插手台湾问题的又一重大步骤。
1979年4月,中美正式建交不到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点。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明显提升了对台关系: 一是大幅度提高台湾领导人“过境”美国时的接待规格; 二是全面加强美台军事关系;
三是明确表示美国将出兵介入台海冲突;
四是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问题。
美国一直在海峡两岸实行“双轨政策”,竭力维持海峡两岸不战、不统、不独的状态,最大程度地谋取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这是美国的一贯做法。可以说,正是美国政府这种继续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霸权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至今不能彻底解决,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麦克阿瑟曾赤裸裸指出: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驻扎10到20个航空大队,是不可多得的空军基地,不但可以对前方作战提供支援,而且可以控制从菲律宾到日本、南朝鲜的海运,切断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从深层次看,美国控制台湾最大的意图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组成南朝鲜、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的西太平洋防线,封锁、围堵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两岸关系的历史变迁
(一)台湾当局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变迁
毛泽东对蒋“一个中国”立场表示过赞赏;蒋曾下令取消空袭开国大典;1950年6月,美国杜鲁门总统乘机宣布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台方抵制美“台湾地位未定论”论调。第一次台海危机(1955年)期间,反对美国“台湾问题国际化”。第二次台海危机(1958年)期间,反对美国“划峡而治”。大陆与南越之间的西沙海战(1974年),蒋介石以民族大义为重,让解放军直接过海峡。毛泽东对蒋介石有过语出惊人的评价:“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 毛主席为什么选择蒋介石?因为陈诚、胡适有外来干涉的背景,而蒋介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方面,是绝对不含糊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49-1975年蒋介石执掌台湾期间,凡涉及一个中国和台湾的地位问题他对美国丝毫不妥协。
蒋介石(1949-1975)的接班人蒋经国(1978-1988)在很大程度上是秉承父旨!蒋氏父子涉台问题的历史贡献: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解决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顶住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巨大压力,表现了民族爱国主义。这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二)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蒋介石曾力推经济体制改革、币制改革等。蒋经国在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方面下足功夫,为台湾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放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
1987年10月15日,晚年的蒋经国在他去世的前几个月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交流往来局面的打开,正是从蒋经国开始,这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上台(1988-2000):
日本人的感情。李登辉语录:日本统治台湾“若从历史观点来看,或许可算是个悲哀;但若一个人自身来说,毋宁是幸福。”美国人的价值观。李登辉曾两次赴美留学,接受了美国人的民主自由观,把中国反对外国染指中国领土主权的斗争说成是“旧主权观”和“狭隘的民族观”。中国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李登辉完全继承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一心肢解和分裂中国,欲图把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国国民党改造成“台独党”,并造成国民党分化。2000年大选时更是借助国民党政权机器力促陈水扁上台。
李登辉对于日据时期的童年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他说,“就我的人生来说,最大的幸福是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让我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所以说是“小康之家”,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日本刑警,较一般人收入为高,而且在日本殖民当局特许下,其家庭可以经营鸦片和猪肉,收入就更高。所以说是“接受完整的教育”,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从小学、到中学、到高等学校”,以至日本本土的“京都帝国大学”,他都读了。时至今日,李登辉仍不时为日本殖民统治者歌功颂德。难怪台湾著名文人、记者陆铿评价说是“日本文化铸造了李登辉”。
相传台湾社会流传开一个关于李登辉“梦中遇见三个人”的笑话: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孙中山。李见孙中山四处探望,东寻西找,似有所失,便问道:“国父老人家,您在寻找什么呀?”孙回答说:“我的三民主义不见了”;遇见的第二个人是蒋介石先生。他也是东张西望,似有所失,于是也问:“总统蒋公,您在寻找什么呀?”蒋答:“中国国民党不见了”;遇见的第三个人是蒋经国先生。他同样是眼睛四处寻找,若有所失。于是也问:“经国总统先生,您在找什么?”蒋经国答:“李登辉不见了”。
陈水扁(2000-2008):违背“四不一没有”承诺[1]。吸取李登辉“急进式台独”教训,改采“渐进式台独”路线,尤重文化台独,大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着力推行“去中国化”,一切与中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都在“去”之列,企图达到所谓“为台湾正名”的目的。隔岸玩火,极力促成“统独公投”,捆绑台湾民意。贪腐成性等。对此,社会舆论有客观评价。阿扁在岛内倒行逆施、大肆贪腐,即便是民进党也纷纷与阿扁切割,并激起全台倒扁。
马英九(2008年至今):承认“九二共识”,但认为“中华民国在台湾,不包括大陆”;主张“两岸是一国两区”,但又明确表示任内“不统不独不武”;实现“大三通”,即通邮、通航、通商,但美国情结浓厚,善于在中美间走平衡外交;实行外交休兵,大力推动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但动机主要是避免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体系中被“边缘化”,以及促进台湾经贸投资“国际化”。等等。总体来说,马英九上台执政两年多来,两岸关系平稳发展,两岸政治互动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惨败,已经充分说明岛内“台独”思潮降温;马英九上台执政的一系列动作,更是有力促进了两岸社会融合和经济文化一体。对于这得来不易的大好形势,两岸都应呵护珍惜。下面我们再简单介绍下大陆方面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方针,因为有些内容我们都很熟悉,这里我们只拣重点讲。
(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武力解放台湾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和平解放台湾 第三阶段(70年代末至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一个中国”,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两制并存”,即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和台湾的资本主义长期共存。“高度自治”,即两岸统一后,党政军警及相关制度都由台湾管,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去台。“和平谈判”,即由两岸中国人通过和平谈判与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两岸统一,以避免骨肉相残。邓小平讲和平统一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外国不介入、台湾不独立”。
1995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到美进行所谓 “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美国原以为中国会忍气吞声,但没料到此举引起大陆方面强烈反应,并引发1996年台海危机。
1996年3月,大陆方面在福建沿海进行实弹军事演习,并向台湾海峡发射导弹,引起美国恐慌,美国派出了两艘航母舰队驶往台湾海峡为台湾壮胆。台湾海峡乌云密布,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邓小平曾针砭时势作过关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讲话,既是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政治交代,更是对美国反华势力发出警告。
“江 八 点”: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绝不容许分割。
二、对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图谋独立。
三、在一中原则下进行两岸谈判。什么人都可参加,什么问题都可谈。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扩大两岸合作,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六、中华文化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两岸要共同扬承。
七、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八、双方领导人可以适当身份互访;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1月30日提出八项主张,成为1979年叶剑英发表对台讲话(叶九条)后的又一次重要声明,推动了中国统一进程,在海峡两岸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反响,实质上构成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胡 四 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4年陈水扁利用枪击案继续执政,岛内台独活动异常猖獗。2005年3月4日,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就两岸关系发表四点意见。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对台政策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硬”是反「台独」决不妥协,并开始学会以法律手段为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设置“红线”;“软”是不分蓝绿背景,什么人都可以来谈,什么事都可以协商。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6点意见:一是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并表示,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五是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六是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尤其是其中第五点,给人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间。
我们知道,中国在南沙群岛和钓鱼岛问题上同越南、日本有领海纠纷,美国更是拉拢日韩构建了一道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近日,美国在高调宣示介入南海冲突的同时,又积极拉拢韩国、日本、越南在中国近海举行一系列军事演习,这对于视台湾和南海为核心利益的中国构成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大幅度增兵南海,并针锋相对地举行了炮击黄海等多场军事演习,强烈宣示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但因为缺少台湾的参与,解放军的这种军演宣示意味重于实战,而且多多少少显得很被动。我们提供这样一种设想,台湾如果回到祖国怀抱,两岸携手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那么中国在南沙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将获得相对优势,我个人认为,两岸在南海问题上有相同诉求,两岸携手是破解当前南海问题的最佳对策。台湾控制的太平岛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有0.49平方公里),也是南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资源的岛屿(即使中国控制的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上面也没有淡水资源)。太平岛具有其他任何一个南海岛屿都无法比拟的绝对生存优势,而且扼守南沙群岛要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台湾本岛又距离钓鱼岛非常之近。不言而喻,大陆和台湾联手,将有助于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胡锦涛在这里讲到的第五点“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两岸避免内耗、增进民族整体利益”即包含有此种涵义!我们注意到,新一届领导集体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最后,提请我们的同学注意一个问题:
台湾问题日趋复杂化,“三角关系”已然衍变成“四角角力”!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心态和行为十分矛盾:既想打“台湾牌”获益,又不愿公开和中国对抗;既承认“一中”原则,又反对中国大陆对台动武;既强调日台关系非官方性,又保持一定程度的官方往来;既担心被台湾拉下水,又有意把台湾拉入日美安保区域。总的来说,日本同美国一样希望台海僵持在一个不统不独的局面,这样共同的战略意图才可能使日美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有共同点,才是把台湾地区纳入日美安保区域的基础。另外,对岛内台独势力的猖獗行径日本政府从未禁止并暗中支持,众多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分子都有着密切关系。日本为什么对台湾问题采取如此暧昧的政策?
日本出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利益考虑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缺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日本要维持生存,就离不开贸易,因此日本一向把台湾看成是它东南的屏障,并且把台湾海峡看成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日本所需90%以上的重要物资需通过台湾海峡运输。一旦台海运输中断,日本所需物资不得不转经其他航线,那么日本国内制成品的价格将上涨25%到30%。日本认为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严重影响日本利益:一是短期利益。台海冲突必将影响日本海上通道畅通,影响日本生存环境,所以日本坚决反对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二是长期利益: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后台湾海峡势必在中国掌控之下,这将使日本的“生命线”被中国死死扼住,从长远的战略上威胁日本。
日本利用台湾问题从战略上牵制中国
日本打“台湾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台湾问题削弱东海大陆架及钓鱼岛问题上日本的不利势态;二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的出现,将严重挑战日本的战略利益和日本的远东称霸战略。为什么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造势者?因为日本最怕中国强大,但是日本知道中国强大趋势是不能阻挡的,惟有通过台湾问题牵制中国,使中国自顾不暇,才能使日本过的轻松一些,才能维护日本的最大利益(生命通道)。
“台湾情结”作祟
日本曾统治台湾50年之久,不少日本政要都有着浓烈的台湾情结。虽然这股势力在目前的日本并不占主流,但是由于这股势力都集中在政界、军界和财界,并身居要职,所以这些人数量不多,但能量大,影响力也大。这也从某些方面导致了日本对“台独”的纵容态度,甚至把台湾划入日美安全保障区域。
维护日本在台湾的巨大经济利益 日本在台投资几乎遍及台湾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虽然总体投资规模不及在中国内地,但日本企业或是日资在台湾市场的占有份额远远超过内地。日本担心两岸统一对其在台投资不利。
对于日本,中国也要学会“打牌”:一是“历史牌”。中国在中日历史问题上具有道德优势,中国曾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害,对此中国要充分利用并教育和团结日本人民,孤立日本右翼势力;
二是“领土牌”。日本国内同样存在领土纠纷,日本与韩国有竹岛问题(韩国称“独岛”);日本与俄国之间有“北方四岛”问题[1](俄国称“南千岛群岛”)。日本打“台湾牌”牵制中国,那么,中国要不要固步自封?!要不要打什么牌牵制日本?!
三是“经济牌”。截止到2006年,中日贸易往来突破2000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投资达到近600亿美元,日本进入世界500强的70余家大企业几乎都在华设立了企业。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和重要的原料产地。
此外,中国在东海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一是有法理依据,二是中国一改在南海的保守被动局面,先行在东海开发,保持在东海的事实存在。截止到目前,中国一共开发有春晓、平湖、残雪、断桥和天外天等油气田,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3个台湾省。据日本的考察,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这些资源足以使日本从天然资源贫乏国家摇身一变为“天然资源大国”。如果日本听话,我们可以在遵循中国政府主张的原则基础上与日本共同开发相关区域;如果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越界”,我们可以在东海问题上适时强硬,让日本有所顾虑。“东海牌”被证明在近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中方船员被释放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打“东海牌”绝不是以牺牲国家主权和领土为代价。
时间关系,第2个问题我们留给大家课后思考:2012年马英九能否连任?如连任,马第二任期内两岸关系会出现哪些可能性变化?会否如大陆所渴望的、就结束两岸敌对关系进行政治协商和平等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最后,请大家欣赏两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于右任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1964年9月,于右任病重讲不出话来,用手势向好友交代遗嘱:他先是伸出一个指头,接着又伸出三个指头。随即病情加重陷入昏迷,并于1964年11月10日晚去世。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余光中《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余光中热泪盈眶。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0年8月24日于静思斋
[1] 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因私烟查缉引发血案,触发28日台北市民请愿、示威、罢工和罢市。同日,包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请愿市民遭驻署的卫兵攻击,事件因此由请愿转变而为对抗公署的政治性运动,进而激化为省籍、族群冲突。抗争与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台湾,最终导致国军镇压。此事件中,造成许多台湾平民伤亡,而死亡人数约有万人。
[1] “四不一没有”即不宣布“台独”、不更改“国号”、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
[1] 1855年,日俄签署条约,约定南千岛群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归日本所有。但1945年苏联在二战结束前发动军事行动,占领南千岛群岛。1945年雅尔塔会议美英承诺苏联在战后取得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全部主权,并签订雅尔塔协定。在日本投降后,苏联即依据雅尔塔协定宣布拥有该地主权。此后日俄一直纠纷不断。
第二篇: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2 摘要:
今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关键词:和平发展 增强互信 加强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今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加紧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
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第三,“台独”势力在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岛内“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收到遏制和削弱,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有压力增大。
第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第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岸、国内和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美国、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赤裸裸地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知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遏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第二,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中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两会协商在攸关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逐步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经济、民生议题的协商完成后,将逐步走向复杂敏感的“政治、军事”领域,两会协商谈判的难度更大。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站在全民族发展高度解决两岸关系问题
我们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作出积极努力,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一,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
第二,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两岸关系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的道路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拓。两岸各界应该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我们希望台湾各界同胞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作为,最广泛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同大陆同胞一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把两岸关系前途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三,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目前,两岸正在积极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两岸只有深化经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我们会充分考虑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让两岸同胞看到这的确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好协议。
第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经过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目标。两岸中国人不仅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创伤,更应当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第四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对于两岸的现状,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1,关于两岸政治互信
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2008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互信,从而推动解决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其次,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2010年7月10日至11日: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主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形成22项共同建议,为ECFA签署后两岸进一步协商相关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关系由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对抗转向大幅缓和,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再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2010年签署了3项协议,自2008年以来共签署15项协议,达成2项共识。两岸有关职能部门高层进行“业务沟通”,是两会协商的重要补充。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增进国共两党互信、推动两会切商的推动器,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官方、半官方智库频频就两岸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为两岸高层决策提供服务。
2.两岸的经济合作互信
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标志着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上迈出历史性步伐,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还在下半年稳步推进ECFA的后续协商、落实工作,商签包括投资保障协议等在内的“四大协议”,为ECFA1月16日正式生效,6月29日ECFA签署,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出现新的突破。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2010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ECFA签署及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之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
两岸贸易快速增长。预计今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达1500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将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自台进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标志着两岸贸易迈上新台阶。签定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关键是协议内容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3.两岸文化教育交流
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
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以及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台“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日正式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的新纪元。同时,台湾还开放陆生以短训生方式赴台就读,“双联学位”制度亦在研讨中,有望于2011年实现。两岸校际互动持续热络,高校辩论赛、夏令营、冬令活动频繁开展。
4.两岸军事互信开展积极探索
2010年,大陆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讲话精神,与岛内有关机构、团体,人士积极沟通。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台湾前“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率领由23位退役将领组成的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前“国防部副部长”王文燮率领退役将领参访团来大陆展开交流,为两岸各界大交流增添了新的内涵。其中,4月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是迄今来大陆访问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退役将领团。5月10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湾举行,这是两岸黄埔校友首次在台举办大型聚会,也是迄今两岸规模最大的军事将领交流。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岛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的目标,已经成为两岸双方的重要主张。我们提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表明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两岸协商总体上还是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
姓名:黄明
学院:生食学院 班级:生工092 学号:5602209065
第五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
·
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生效,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2009年,两岸关系全面改善。2010年,在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指导下,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1.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 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一条康庄大道。”
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2010年7月10日至11日: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主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形成22项共同建议,为ECFA签署后两岸进一步协商相关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关系由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对抗转向大幅缓和,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胡锦涛在APEC会议期间会见连战时提出,对于台湾涉外事务,“应经过两岸沟通协商”;
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
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的干扰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2.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重大突破
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而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3.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轨道
第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标志着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上迈出历史性步伐,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2010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ECFA签署及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之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相对近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速放缓或下滑情况,2010年台商投资项目及金额大幅增长,均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
第四,两岸贸易快速增长。4.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长期以来,大陆高度重视文教交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张两岸同胞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第一,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
第二,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2010年9月2日至8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联谊会名誉会长身份在台展开“文化之旅”,创下两岸恢复交流23年来大陆文化界访台最高层级纪录。
第三,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
5.两岸社会交流加深,人员往来频繁
两岸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两岸执政党出台了一系列方便交流交往的务实政策,极大地推进了两岸社会交流。ECFA签署和生效后,两岸经济交流制度化为两岸社会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大陆33个机场和台湾8个机场成为两岸直航点,直航航班增至每周370班,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往来。一年来,两岸社会与人员往来呈现“规模扩大、层级提高、领域增多、渠道拓展、快速平稳”等发展态势。6.两岸军事互信展开积极探索
2010年,大陆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讲话精神,与岛内有关机构、团体,人士积极沟通。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台湾前“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率领由23位退役将领组成的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前“国防部副部长”王文燮率领退役将领参访团来大陆展开交流,为两岸各界大交流增添了新的内涵。其中,4月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是迄今来大陆访问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退役将领团。5月10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湾举行,这是两岸黄埔校友首次在台举办大型聚会,也是迄今两岸规模最大的军事将领交流。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岛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二、ECFA的签署是重要的里程碑
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两会恢复协商后的第五次两会负责人会谈,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及附件。ECFA的签署,是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重要突破,是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将对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对岛内政经发展格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ECFA的商签经过10次内部沟通、3次专家工作商谈。2011年1月6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在两会架构正式成立,由双方指定的代表组成,负责处理与ECFA相关的事宜。
第一,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0年9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访问时表示,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和ECFA签署、生效,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中的两件大事。第二,为台湾经济再次起飞创造了有利条件。马英九表示,ECFA是台湾全球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除了促进国际化、完成制度化、避免边缘化,也显示两岸和平繁荣已可以摸得到。萧万长认为ECFA是台湾“30多年来最有成果的一次”,充分肯定ECFA具有平衡台湾产业结构、强化岛内区域均衡、创造就业机会、照顾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江丙坤认为,ECFA“打通了台湾经济的任督二脉”,为台湾经济“创造未来十年的发展机制”。《联合报》社论指出,ECFA将启动台湾加入WTO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工程,是台湾经济再次起飞的关键时刻。2.ECFA给台湾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根据ECFA规定,两岸双方于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根据早收清单,双方将在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2年内分3阶段调降关税至零。在货物贸易方面,大陆将对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台湾将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在服务贸易方面,大陆将向台湾进一步开放会计等11个服务部门,台湾将向大陆开放研究与开发,会展等9个服务行业。
3.ECFA有利于繁荣两岸经济,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第一,有助台湾经济复苏与发展,提升竞争力。ECFA签署后,美国知名智库皮特森国际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出,ECFA拉抬台湾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台湾GDP在2020年可增加4.5%;若不签,将仅增0.8%。
第二,有利于两岸经济整合,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ECFA的签署,有助于两岸逐步减少或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增进两岸贸易与投资关系;有助于两岸更合理地加强产业布局,更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使两岸在提升各自竞争力基础上,更好地携手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有助于两岸降低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成本,让两岸同胞享受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为两岸同胞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两岸通过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有助于台湾逐渐摆脱美、日牵制,使台湾经济逐渐回归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
第三,有助于削弱“台独”社会基础,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大陆在ECFA签署过程中释放善意,主动让利,将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有利于两岸同胞化解敌意、增进情感、加强认同,有利于削弱“台独”势力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ECFA的签署本身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动两岸政治对话累积互信、营造氛围。
三、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有利条件不断累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30年来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途。近3年的实践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与两岸繁荣稳定,维护了战略机遇期,促使岛内民意和政治格局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调整,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累积了有利条件。1.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第三,“台独”势力在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岛内“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收到遏制和削弱,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有压力增大。第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第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2.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有利条件加快累积
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经济架构初现雏形。随着ECFA后续协商的推进,BCFA的不断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经济架构将最终建立。
第一,马当局抛弃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对抗路线,放弃“联美日制中国”策略,推行务实的大陆政策。马当局采取“和中友日亲美”策略,虽然继续强化台湾与美、日的实质关系,但台湾不再扮演“反中马前卒”的角色,其作为“美日台同盟”关键支点的作用显著下降。2010年马英九多次强调,要加强两岸和解,台湾不与大陆对抗。
第二,两岸意识形态对抗、武力对抗的程度不断降低,军事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下降,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态势进一步深化,美、日将日本“周边有事”扩大为“台湾有事”、联合介入台海问题的正当性削弱。当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美、日仍将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第三,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经济加速整合,两岸共同利益不断增加,两岸政治和社会互信不断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视开始下降,削弱了“美日台同盟”的经济、社会基础。
四、积极因素持续增强,但复杂变数仍存
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近3年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强。
1.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强
第一,中美实力差距相对缩小。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明显增强。中国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上的话语权相对加大,而美国对台湾及台湾问题的影响力相对削弱。
第二,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大陆对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大陆秉持“信心、诚心、耐心、创新”,从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调整对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地推动两岸关系,造福两岸同胞。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的六点意见成为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大陆推出一系列惠台政策,尤其是2010年提出“让利说”,都是大陆领导人对台工作自信和务实的表现。
第三,岛内“遏独促和”的主流民意和力量明显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岛内政局和民意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成为岛内主流民意,得到越来越多岛内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第四,涉台国际环境总体上保持稳定,“一个中国”的国际框架更加巩固。国际社会肯定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舆论氛围更趋浓厚,台湾关切的一些涉外事务经由两岸务实沟通、在不损害“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得到妥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美、日等国际势力插手两岸事务的空间。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尽管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美国、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赤裸裸地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知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遏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2010年初,美国曾以海地救灾为由,允许台湾军用运输机在美国本土军事基地过境加油,创台湾军机在美国本土过境的先例。1月,美国国务院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与抗议,宣布向我国台湾地区出售价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日本右翼担心马英九“亲中离日”将使“美日在台海地区的存在越来越单薄”,忧心未来中国“领导区域经济”、两岸经济一体化后,日本插手台海问题的空间所剩无几,因而拉拢李登辉、蔡英文等“台独”势力重要人物,支持岛内“台独”势力举办ECFA公投,加强台日经济文化关系,增强台湾对日依赖。年内,台日高层接触频繁,尤其是麻生太郎、安倍晋
三、森喜朗三位日本前首相相继访台,创下先例。
马当局推行“和中友日亲美”的策略,其两岸政策开放的节奏、范围与深度必然受到美日强力干预。2009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马当局在两岸政治谈判问题上的立场明显倒退,与美国的干扰密不可分。2010年以来,美国加大介入亚洲的力度,强化在亚洲的影响,未来必将进一步强化美台关系,加强对台军售,干涉马当局两岸政策,这无疑加大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数。
第二,民进党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应高度警惕。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始终是岛内反对、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变数。2008年民进党下台以来,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体制内以“立法院”为舞台,阻挠“立法院”修改有关两岸政策开放的法律条款,体制外多次发动“呛马反中”游行,强烈抵制两岸协商与交流合作,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10年,民进党大张旗鼓地反对两岸签署ECFA、反对修法开放陆生赴台。
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台湾主流民意越来越强烈的支持,民进党被迫在“五都”选举中淡化两岸议题和族群议题,未来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可能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调整,塑造“务实处理两岸关系、保持两岸稳定的政党形象”:骗取中间选民选票。但受“台独基本教义派”和选民结构强力牵制,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民进党内”急独”势力组织化初步形成,将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形成极大的牵制,也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不小的阻力。
此外,民进党虽然失去执政权,但组织基础、社会基础没有根本破坏,基本盘依然较稳。经由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系列“立委”补选、2009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以及2010年的“五都”选举,民进党基本盘基本回笼。特别是“五都”选举,民进党稳住台南、高雄,进一步强化了“北蓝南绿”的政治结构,强化了两党政治格局。在两党轮流执政成为常态、“去中趋台”民意走势末变,尤其是美日等反华势力明里暗中支持下,一旦时机成熟:民进党仍可能东山再起,将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重大隐忧。为此,要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削弱“台独”势力社会基础,同时要加强与民进党务实人士的交流,促进民进党两岸政策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型。
第三,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
3.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中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两会协商在攸关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逐步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经济、民生议题的协商完成后,将逐步走向复杂敏感的“政治、军事”领域,两会协商谈判的难度更大。
4.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第四,马当局大陆政策的既定方向不会改变,但其保守性可能更加突出。
从“五都”选举结果看,马当局的大陆政策得到岛内民众特别是中北部民众认同,但在南部还需要加强。
五、两岸关系将继续保持和平稳定发展局面
从上述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难以根本扭转,朝和平统一方向演进的趋势不会改变。2011年、2012年是台湾敏感的选举年,蓝绿阵营将围绕2012年“总统”和“立委”选举展开激烈缠斗。受诸多因素影响,两岸关系将进入巩固与盘整期,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局面,但发展速度可能有所减缓;两岸经贸交流将迅猛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将不断深化,但两岸政治对话难以取得突破。
1.两岸制度化协商有可能在新的领域取得实质进展
大陆仍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不断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制度化协商,推动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迈向机制化、制度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大陆在推动ECFA后续协商的同时,将把推动两岸文化、教育、新闻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与制度化,作为2011年对台工作的重点之一 2.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将呈现崭新格局
因ECFA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两岸“经合会”成立和大陆“十二五”规划实施,两岸经济关系将更为密切。两岸金融合作、产业合作等有望实现新突破。台商对大陆投资将继续向内地或中西部地区转移。因台当局开放幅度小、限制多,大陆企业对台投资仍将以市场布局与策略性投资为主,大规模投资仍然难以实现。两岸贸易额将持续增加,规模将持续扩大。在台湾经济呈现“无感复苏”、中南部地区经济疲软、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大陆仍可能通过不同规格的采购团赴台采购,使更多基层民众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更直接地获取利益。
3.两岸社会大交流将再创新纪录
两岸将进一步放宽民众往来限制,增加直航航班、航点,为两岸民众往来提供便利条件。大陆居民赴台游配额由每天3000人次增加为4000人次后,两岸可能从清明节开始开放陆客赴台自由行试点,这将促成大陆居民赴台游人数持续大幅增加。两岸城市交流将是两岸交流的新亮点,尤其是台湾五都市长从发展经济、谋取政绩出发,可能加大来大陆交流的力度。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有助于两岸同胞重温共同的历史记忆,增进彼此理解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