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演讲稿)
内蒙古工业大学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引言: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学时就学过这首余光中写的《乡愁》,那时候的我们可能对爱国主义不是有很确切的理解,如今在次重温,不难感受出作者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台湾对于大陆便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不管孩子如何撒娇,打闹,终究还是要回到母亲的怀抱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也称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两岸关系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两岸关系进展:
马英九在台湾执政后,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两岸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海协海基两会协商,并期待大陆帮助台湾经济尽快复苏。
民进党则未能及时摆脱贪腐阴影和“台独党纲”的魔障,无力反思其陈旧的两岸关系政策。
补充资料:“九二共识”就是两岸都表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两岸政权争议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与两岸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互相强化,这构成挑战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
当前的问题与挑战:
制作者:不再沉沦痕
两岸的发展长期维持现状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意识将逐渐淡薄。两岸事实分裂和分治的现状将成为老百姓的理所当然。长期维持现状一旦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轴,就远远偏离了“祖国早日统一”的轨道。
“台独”分子暗地活动不断,牵制台当局政府,阻挠和平统一的进程。美、日、欧盟等经济利益国家或地区国家集团也不断干预两岸关系的发展。
为此,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一下六点:
1.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2.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
3.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
4.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
5.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关系的差异;
6.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为此,我们要进行历史性总结、前瞻性思考和开拓性实践。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呢?我国又应该拟定怎样的政策方针来更好地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途径或方法:
一、认真对待大陆与台湾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关心台湾问题,关注时事政治,同时善于观察总结,你就会发现,台湾与大陆无论在人们的生活习性,还是价值观取向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大陆和台湾是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一条台湾海峡毕竟阻隔了一些文化及价值观的渗透与交流。从古至今,虽然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栉风沐雨,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许多东西却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头。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如礼治,德治,人治以及中庸之道,礼义廉耻等。这些思想虽然在现代社会都已经逐步淡化,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大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远比台湾同胞更彻底,更坚决。
其实,台湾与大陆文化上的差异还来源于社会制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自然会导致人民生活习性的差异。无论是蒋氏父子还是台湾某些当局,都有亲美的倾向,这也许能解释为何台湾现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同时台湾同胞有许多与美国人一样的开放思想等一些现象了。为此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
(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
(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
(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
(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
(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二、坚持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小学时我们就听说过“台独”这一运动,当初或许没有现在“跟着党走”的政治取向,但如今的我们不再年幼,拥有着满腔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立场坚定,中国只有一个,任何分裂祖国,破坏领土完整的行为都是错误并极具危害性的。
1、坚定立场,反对台独
“台独”是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台独”的:它是指基于国家民主主权原则及台湾全体住民公民投票选择决定的条件下,建立主权独立共和国的政治
运动。
很显然,这种政治运动不仅是决策上的独裁,更是有背民心和大陆人民意志的分裂行径。不仅是共产党员,也不仅是大陆人民反对台独运动,就连大部分爱国侨胞和部分外国民众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只要你有最起码的中国历史知识,就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那么,为何台独势力会如此猖獗呢?我想是有些人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打着“独立,民主,自由”的旗帜,在一些强权国家的鼓动下,欺骗台湾民众,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试想,这种行径是多么的愚蠢,最终的结局只有失败!
2、只有一个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于“一个中国”原则作了十分清晰的论述,他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胡锦涛总书记的论述是十分客观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在整个世界格局趋于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机会,坚决与台独分子作斗争,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破坏民族统一的行径。
总之,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以及以“一国两制”为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三、完善政策体制,促进两岸交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
1、表达愿望,加强交流
至今还记得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那年春晚有一个很特别的活动,那就是为即将送往台湾的两只大熊猫取乳名。经过一亿多人次观众的投票,最终把“团团”“圆圆”确定为两只大熊猫的乳名。
我想,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不言而喻。送大熊猫去台湾,这就充分体现了大陆和台湾友谊和交流,同时也给予了全中国人民真的能“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
2、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
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可以说,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如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全体中华儿女谋利益出发,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四、搁置争议,争取民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两岸关系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对于大学生的我们,有该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呢?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合理的设想。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2.用知识武装自己,在社会上让自己所学转化为社会财富,增强国力。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应该在自己的本学科内刻苦钻研,勤奋进取。同时不止局限于本专业,要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扩展知识面,在通才与专才之间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知识武装自己,并在社会上让自己所学转化为社会财富,增强国力。以强大的国力向台湾证明中国模式一样可行。
3.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与台湾同龄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交流。
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与台湾同龄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交流。尽力消除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误解,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向他们传递友好且多元的信息。这可能使对岸年轻人看到国内未来发展的潜力无限。
4.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修养,用出色的言行感染台湾大众。
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且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以自己优秀的言行让台湾人民感受到当代内地大学生的风采。
平时经常和台湾网友讨论两岸关系的问题:
你对于台湾与大陆怎么看,你们是否接受一国两制,是否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台湾就是台湾,它就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和大陆等同呢?你所说的那些历史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只知道,至少我们班没有同学有想回归中国的想法”。当时我听了很是气氛,难道他们忘记了当年的一个五千年的祖**亲吗?他们还有没有良知?然而想想,他们的当前行为表现和日本人不承认当年的南京大屠杀一样。为此,如何去改变这种不利于和平发展的现状,我们祖国需要更多的从文化上改善两岸关系,加强两岸的沟通交流,让他们知道中国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历史,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他们也是祖国的一份子,统一祖国指日可待。
未来展望:
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我希望并相信大家能够为此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在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祝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早日统一!
第二篇:谈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谈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新形势下要想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得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一齐着手。
政治方面: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因此要恪守一个中国,坚决实施“一国两制”方针。要增进政治互信,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明确指出,无论以什么方式实现统一,都要取得台湾同胞的广泛支持。两岸在事关两岸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动,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坚决反对。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理安排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
经济方面: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文化方面: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
军事方面: 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互动方面: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各界及其代表人士要扩大交流,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对于任何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建设性意见,都愿意作出积极回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
要想在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并且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才会更加得和平发展。
第三篇: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2 摘要:
今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关键词:和平发展 增强互信 加强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今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加紧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
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第三,“台独”势力在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岛内“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收到遏制和削弱,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有压力增大。
第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第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岸、国内和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美国、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赤裸裸地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知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遏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第二,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中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两会协商在攸关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逐步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经济、民生议题的协商完成后,将逐步走向复杂敏感的“政治、军事”领域,两会协商谈判的难度更大。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站在全民族发展高度解决两岸关系问题
我们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作出积极努力,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一,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
第二,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两岸关系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的道路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拓。两岸各界应该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我们希望台湾各界同胞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作为,最广泛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同大陆同胞一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把两岸关系前途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三,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目前,两岸正在积极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两岸只有深化经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我们会充分考虑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让两岸同胞看到这的确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好协议。
第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经过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目标。两岸中国人不仅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创伤,更应当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四篇: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第五篇:两岸关系和和平发展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重大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理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同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两岸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放在共同发展中逐步解决,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可以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即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也仍然保持着特殊国内关系的基本性质。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的和平统一九条方针政策意味着对台战略创新,为1982年全国人大修宪提出“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创新作了准备。1983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将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首先应用于香港和澳门。基于这些对台战略与制度创新,当台湾方面于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两岸才有可能由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陆政府从无到有推出一系列吸引、优惠台商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台资比照外资”政策以及对台商投资领域和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由此,两岸经济关系有了交流渠道和依循制度,两岸产业得以发挥比较优势,走向互惠与发展。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
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岸人民交流法律化。
二、2008年两岸关系开始走向和平发展
2008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在于两岸人民利益需求——历经近60年分离和最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近10多年来分裂势力的阻挠,两岸人民迫切需要直接交流与合作。同时,基于30年来对台制度创新所形成的两岸关系基础,两岸人民有条件走向和平发展之路。这个新形势的形成过程,也是大陆的和平发展理念与台湾朝野政治新格局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英九在台湾执政后,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两岸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海协海基两会协商,并期待大陆帮助台湾经济尽快复苏。民进党则未能及时摆脱贪腐阴影和“台独党纲”的魔障,无力反思其陈旧的两岸关系政策。同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和“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具有主动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发展方向务实前进的积极意义。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萧万长,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吴伯雄,正是此方针的具体成果。海协、海基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并通过2008年6月和11月两次领导人会谈,签署六项协议,取得重大成果。我们知道,海协、海基两会是以名义上的民间机构身份,回避两岸政治上互不承认的困境,受权代理官方谈判,处理两岸关系演进中的事务性问题。这是现阶段两会协商模式的政治经济内涵。两会恢复协商后,2008年11月初,海协会首度入台协商,开始把对台工作做到台湾岛内。
2008年12月,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形成“一日生活圈”。这不仅让往来两岸的台商、台湾学生和两岸游客直接受益,而且还有两个更重要的效应:一是直接促进了两岸生产要素的便利交流,为两岸经济交流正常化与经济合作制度化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大大缩短了两岸同胞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两岸社会融合奠定心理基础。
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国共两党继续携手合作为两岸人民谋福利,照顾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帮助台湾经济复苏。2008年12月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第四次“国共论坛”)就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此次论坛达成的9项共同建议和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宣布的10项惠台措施,涉及扩大两岸人民交流、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发展、建立两岸金融合作与全面经济合作机制等重要问题,将有力地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三、2009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两岸关系既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年的紧张高危期,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疑虑重重的试探期。可以说,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和平发展阶段
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
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为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指明了路线图。目前大陆各项对台工作有条不紊地按照这幅路线图推进,以两岸同胞利益和需求为本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这幅路线图可以概述如下。首先,遵守“九二共识”,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要的政治互信基础。马英九执政以来,重申承认“九二共识”,认为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两个地区的特殊关系,多次表达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儿女的情怀,值得我们赞赏。在此基础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得以顺利恢复并取得丰硕成果。其次,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成为沟通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的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超越政权对立僵局,就必须踏踏实实地持续推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再次,在“大三通”基础上促进两岸人民及各界往来,成为重塑两岸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2009年5月,被誉为两岸民间交流盛会的“海峡论坛”在福建召开,这是两岸人民大交流的典例,也是重塑两岸人民国家认同的起步。此外,两岸在政治互信基础上协商处理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探讨签署和平协议的问题,也是和平发展路线图上关键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都有所进展。
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10年来,两岸事务最大的特点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很大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根据“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对台工作指导方针,在具体的对台工作中将敏感的政治关系难题与复杂的经济合作议题区隔开来。同时,在长期战略上推动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形成正面的互促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论述,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经济议题与政治议题包容起来,使国家统一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愿景相协调。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大幅萎缩,但是祖国大陆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主动并有效引导两岸开展经济合作。由此,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从主要由民间自发驱动提升到政府主动推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一年来,大陆广西、江苏、河南等地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赴台采购,福建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行对台政策“先行先试”,重庆、湖南、湖北等地纷纷搭建对台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大陆“家电下乡”计划也将台资企业产品纳入……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两岸合作与发展的进展。
四、两岸经济关系有新进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截至20 0 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额已达950 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 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20 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1.新协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
台湾方面提出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议题,符合我们提出的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主张,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在2010年东盟-中国(10+1)自由贸易区建成之时,有助于台湾商品进入广阔的大陆市场。
2009年6月,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了签署ECFA对台湾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加的正面效应。在大陆方面,商务部和有关研究机构研究表明,签署ECFA,不仅能够消除两岸贸易壁垒,合理配置两岸资源,而且有助于拓展两岸经济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层次,从而对两岸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资料推算,若签署ECFA,台湾受益产业以批发、国际贸易、旅馆、餐饮等商品买卖业,运输仓储通信业为首,制造业则以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等三项受益最多。如果不签署ECFA,受大陆与东盟、韩国、日本等国互相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台湾所有行业的工作机会都将减少,加上出口萎缩,势必对台湾民众的福祉造成伤害。
虽然ECFA对台湾有种种好处,但是一部分弱势产业和传统产业也可能受到冲击。台湾一些政治反对势力为了争夺选举的议题主导权,不惜刻意夸大ECFA对台湾经济社会的负面冲击。因此,签署ECFA的议题,又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合作问题,还要考虑到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形势。目前,大陆为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两岸专家的共同研究已经完成。2009年12月,海协、海基两会对签署ECFA问题交换了意见。2010年新年伊始,海协、海基两会有关专家在北京展开首次ECFA业务协商。2.新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
两岸产业层面的深入合作具有必然性,对促进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两岸经济关系30年来,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最大的问题是两岸企业合作程度很低,两岸生产要素融合程度不够。因此,两岸产业合作需要“搭桥”,有序推动。其次,两岸产业政策缺乏对接与协作机制,也需要通过专案推动。2009年,台湾推动研究和制定产业创新条例,目的是推进台湾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形成新的竞争力,促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大陆“十一五”规划和拟议中的“十二五”规划也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但是,两岸的产业政策缺乏共同的愿景,不利于同样处于转型中的两岸产业与经济结构形成合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再次,产业合作搭桥要突破两岸缺乏共同的技术标准的困境,并且着眼于共同建立新的技术标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化为两岸工业产品技术标准提出了挑战,金融危机为两岸合作建立共同的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机遇。
2008年底,台湾方面提出两岸产业合作“搭桥”计划,得到大陆有关方面的支持。2008年12月以来,两岸分别成立对口智库机构,聘请专家学者、主管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多次进行两岸产业合作论证与研究。通过“官产学”的这些合作,两岸产业合作方兴未艾,两岸绵密、稳固的合作与共生关系正在形成。3.新突破:陆资入台
2009年4月,海协、海基两会领导人会谈,达成一项历史性的原则共识:台湾将在政策上首度允许大陆资本进入岛内投资。这项共识的达成,揭开了双向投资的大幕,由台湾到大陆进行单向投资的非正常局面将被终结,今后两岸可以进行正常的双向投资活动。此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台办联合发布《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商务部联合国务院台办发布《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味着大陆政府将促进和帮助陆资赴台纳入工作日程。2009年6月底,台湾当局发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和《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列出大陆资金可投资的3大类192项产业细目,并于7月1日起正式受理陆资来台或设立分公司的申请。双向投资的启动,乃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大趋势下的新突破。这改变了过去台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和共同发展,增强两岸产业实力。
五、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提出,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正轨以后,文化与经济是沟通两岸关系的两座重要桥梁,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2010年1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宣布首批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这是对两岸教育交流的新突破。目前来看,台湾方面对大陆学生赴台求学还有很多限制,包括“三限”和“六不”。“三限”指的是:“限校”,学历承认只限于经过认定的大陆部分高校;
“限量”,每年招收大陆学生的数量定在10 0 0至20 0 0名;“限域”,限制在大陆某些地区招生。“六不”指大陆学生入学不得加分,不得影响台湾本地招生名额,不提供官方奖助学金,不允许大陆学生到校外打工,大陆学生不得考证照,不得考公务员。
这些限制体现了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两岸教育状况的现实差异。不过,随着两岸各项交流的深化,相信有关的限制政策会适应新的形势而调整。毕竟,在全球化和祖国大陆崛起的今天,两岸教育与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势不可挡。
六、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与挑战 1.现状与主张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目前,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大致可以表述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是存在对立的政权,尚未完全统一。大陆在涉及两岸政治关系问题上一直主张,首先要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2.问题与挑战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中,两岸官方都宣布根据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制度性协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可见,“九二共识”对两岸摆脱过去几年“法理台独”制造的政治关系危机、促成和平发展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二共识”的核心“一个中国”,虽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但也隐藏着两岸关系最深刻的政权争议问题。因为,两岸官方对“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是否表达以及如何表达都有不同的理解:台湾官方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就是1912年成立至今的“中华民国”,对此大陆无法接受。大陆认为,“九二共识”就是两岸都表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况且,两岸政权争议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与两岸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互相强化,构成挑战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
吸取历史经验,现阶段两岸官方都认识到:一方面,目前还缺乏成熟的条件来立刻解决政权争议问题;另一方面,两岸民众利益福祉不应该因为政权争议而搁置或受损。因此,先搁置政治争议,根据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指导方针务实推进两岸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切实造福两岸同胞,逐步创造条件再来处理政治争议,成为目前两岸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智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六点意见中还提出,“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我们还应胸怀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未雨绸缪,解放思想,务实探讨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为将来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做准备。
七、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
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
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