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08月10日:拒绝功利语文,做好语文教师
2013年08月10日:拒绝功利语文,做好语文教师
2013-08-10 14:23:17评论(19)语文 教师
拒绝功利语文
做好语文教师
和青年教师聊天,常常会归结到一个字:难。
没错,当今做教师,不容易。
教育的宗旨是远离功利,崇尚真实;而当今的教育环境是追逐功利,充斥虚假。全教会明文规定,不得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但是,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硬性指标。教学大纲对各学科的课时有明确规定,各地有关教育的法规,也明文限止补课;但是,补课泛滥,题海猖獗。我曾与一位主管教育的区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如果不补课,成绩上不去,怎么办?这真是奇怪的逻辑,难道一个地方为了脱贫,就允许制假贩假,污染环境?可是,教育主管领导尚且如此,一位教师怎么能左右形势?教师的个人行为和良知陷没其中。承受考试成绩的重压,身陷繁重的补课和题海,教师身心疲惫,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教育教学,进行自我建设。
当今做语文教师,更不容易。其他各科教师,都经过相应专业的培养,都掌握循序渐进的学科规律。而大学中文系,以汉语言文学为专业。这是以汉语与文学为科学,做研究的专业,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有相当距离。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是以某种茫然、盲目的状态登上中学语文课讲台的,他们一般需要经历实践的磨砺,才能登堂入室,明白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而因为大学中文系的继续把控,又因为无从做实事求是的自我建设,很多青年语文教师,执教多年,仍不明就里。在急功近利,以高考备考为唯一目标的教学环境里,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从而沦为弱势科目。
身处囧途,如果还想继续做语文教师,总得探求出路。
立足现实教育机制和社会心态谈语文教学,不能无视高考,不能无视高考对社会、人心的强大吸引力,不能无视高考几乎成为学生学习唯一动力的严峻现实。唯一的实事求是的选择就是,将语文备考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语文备考的效率,优化效果,使语文备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成为提升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机环节。使学生在语文素养和做人品味提高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获取考试的优秀成绩。应试不等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唯一目的教育,而应试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这是“正视高考”有别于“功利语文”的重要分野。
“功利语文”严重危害语文教学,行行色色的题海和方略便是“功利语文”的浮光掠影。至于“功利语文”产生的土壤,业内人士心中自有一本账。这里暂且不算这笔账,这笔账或有了断那一天!本文只谈谈“功利语文”引发的对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思考。
谈到中学语文教学与备考,需要认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语文不是与其他学科等同的、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恰切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早有渊源。唐人韩愈所言“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便在强调“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大体也可以意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离开语文的“人文性”,只谈“工具性”,这种“工具”固然是苍白的;反之,离开语文的“工具性”,空谈“人文性”,这种“人文”也是廉价的——这里的关键是二者的“统一”。
正因为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
一、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统一;
二、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三、知识积淀与基本能力的统一。
一、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统一
作为母语,语文是我们思维的载体,又是我们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锤炼思维能力和提升语言能力。无论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包含着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包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都包含着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丰富。
是否锤炼思维,是否提升语言,于是也便成为评价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标准。这一标准与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致的: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落实在语言能力上,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教材中一篇篇课文,试卷中的一道道题目,其承载“工具性”或“人文性”任务的侧重不尽相同,这一点有必要明确;但是二者的结合却是共同的,这一点更需要明确。
语文学习与备考,离不开思维和语言。从语文的工具性质看是如此,从语文的人文性质看也是如此,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看更是如此。离开思维和语言,就失去了语文学习,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与魅力。
二、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有很共性的要求,见诸《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又有很个性的需求和展示天地,这一点也与其他学科存在巨大差异。其他学科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学生正是在课堂上循序渐进,获取必要的知识,提高相应能力,进而形成某种学科专业的思维方法。也正因为此,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这些学科成为了强势科目。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是终生的,语文学习又绝不仅限于课堂,语文课堂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能力提高所依托的知识积淀,来源散漫,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高也不囿于语文课堂。无论语文知识还是语文能力,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的特征。如果我们不承认和正视这一点并采取实事求是的对策,那么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弱势科目的状况就很难改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学习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推进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两方面考虑:探究的形式和探究的问题。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固然重要,但无论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解决问题。一份高考试题,就是一组要求学生独立解决的探究性的问题。认真对待课堂提问,也就是最直接的高考备考。
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处在接受性学习状态;教师提出一个课堂问题,学生当即进入探究性学习状况。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常规的形式。
从这种高度认识的课堂提问,应该包括若干要件:材料的选择、修订,问题的设置、提出,难度的考虑、梯次,标准的拟定、变通,思路的引导、发散,随机的评价、反馈等等。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尊重学科特征、实事求是,遵从学生认知实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做出个性选择和个性解答。
三、知识积淀与基本能力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学科。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是专业知识,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却与中学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必然关联。
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立意,试题也包含着相当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高考语文试题不考名词术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属于语言积淀这一范畴。
高考对语言积淀范畴知识的考查,大多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应用的而非纯记的、个性的而非普适的。语文高考的理想状况是不可复习也不需要复习。语言积淀主要靠日常课内课外学习和生活来充实。备考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语言积淀进行个性化的条理、筛选、补漏并压缩范围、强化巩固记忆。
谈到语文高考所需要的能力,必须认识到它只是多维度的语文能力中的一个侧面。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积淀基础之上的读写能力。这一母语掌握的基础性能力又是进行语文评价、鉴赏、审美活动以及价值观判断或展示的基础。必须得到明确与强调。
中学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截然分开。二者综合起来,就是语文素质。知识不是僵死的,仍然以应用的形式体现;能力也不能没有知识依托。上面只是就其侧重面做的模糊划分。高效备考的方针是:尽可能缩小知识圈,尽可能突出能力线。
在“功利语文”左右的语文课堂上和复习资料里,语文教学和备考,往往陷于知识点的细密分解,陷于所谓方法的逐一罗列,而不能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根本提升。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知识线,一张张知识网络、一种种套路方略,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是用行为的勤奋取代思维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却恰好适应应试教育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期待,因此具有相当危害。
梳理一下知识不是有害的,了解一些方法也是可以的,但若由此淡化、冲击,甚至取代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悟,那就弊大利微。我们要正确理解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句名言的含义绝不仅限于“方法”,更不是时下流行的诸多所谓“方法”。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悟,不能把语文课抽掉血肉灵魂,异化为套路方略的骨架僵尸。前者在培养语文素质的主人,是一条活路;后者在训练语文应试的奴隶,是一条死路。
危害语文教学和备考指导的习惯性行为是:1.单纯僵化地灌输课文有关结论;2.割裂对待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3.片面突出教师个人的兴趣专长;4.堂而皇之构建庞杂的理论框架;5.过分细密地强调专业系统知识;6.猜题押宝于搜集风传考试信息;7.脱离实际地编织解题思路方略;8.争加课时推行盲目的题海战术。
这便是“功利语文”的八大金刚,后面几种当前尤其风行。金刚当道,阴霾满天,青年语文教师尤其应有自觉抵制它的清醒认识。
第二篇:10月10日语文作业
10月10日语文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把本课生字注音组词写两遍
10.《风筝》课后练习题
一、我会写
jīng xīnxī wàngyī ránpīn mìngchuí tóusàng qì
()()()()()()
二、我能读
小朋友,如果你能读并组词,这三只风筝就送给你了!奔 磨 坊
三、我能填
()的风筝()地奔跑()地飞走()的木轮()地转着()地做着
四、模仿秀
风筝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渐渐:
我们垂头丧气发地坐在田埂上。垂头丧气:
我们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憧憬:
五、课文回放 我能找到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我们的心情
做风筝时
放风筝时
找风筝时
六、积累窗
下面是描写心情的词语。你能填写完整吗?课下再找一找,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比比谁的积累多!
()惊()色()瞪()呆()惊()跳
()花()放()飞()舞()战()惊
()冒()丈()头()气()喜()狂
第三篇: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师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摸着石头过河”“前进中摸索,摸索中前进”,在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
开学初,我浏览了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几年以来,我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积极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向40分钟要效益。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四篇:8月29日下午语文阅读
高一语文阅读学案
编写人:赵洋 王亚兵 审核:梅晓友 时间:2017.08.29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摘要】“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
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
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哪些消息才是有效的?有作家说,在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找“海床”、找“支点”、找“自己”。诚哉斯言!当前,“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我们没有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是失去了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阅读,是一个人的体验;而全民阅读,则与政策导向有关。当下,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政府开展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所需资金纳入本级预算。相信 未来,政府在全民阅读中将扮演更重要角色,比如在政策制定、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有大手笔。
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注意】划线句为现实生活中针对读书所提出的各种看法,加粗字为针对这些看法作者的见解,请大家熟读,为作文的深度加分。
让银发社会远离诈骗
【摘要】身为子女不仅需要对老人进行理性的说服,也需要给予父母更多亲情的依偎,才能防止他们在“情感营销”面前束手就擒。
最近,公安部组织部分地方的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以“解冻民族资产”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该团伙曾编造一个名为“慈善富民总部”的机构,通过微信群鼓动大家到北京鸟巢参加所谓的慈善会议,声称与会者能从已解冻的海外“民族资产”中领取5万元。尽管警方反复辟谣,很多老年人对骗局仍深信不疑,并坚称辟谣的新闻是假的。
子虚乌有的鸟巢慈善会议,再次将老年人容易受骗的问题放到了舆论聚光灯之下。事实上,从保健品骗局到理财产品陷阱,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以至于很多微信公号发布辟谣信息时,会在标题中直接写上 “一定要转给父母”。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身处银发社会,如何防范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诈骗?(提出问题)
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当”就能解释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某保健品传销组织的员工培训手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一是老年人对死亡有恐惧,二是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四是老年人大多有老年病。这些分析也许并不全面,但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老人受骗的心理基础: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的害怕,对陪伴的向往,对健康的渴望,种种心理诉求驱使之下,让老人更容易被那些空头许诺的骗局所迷惑。(分析问题)
“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很难扭转。进入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不少骗局都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借尸还魂。仅靠父辈过去的人生经验,应对诈骗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面对那些对谣言和骗局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的父母,为人子女者,不仅应该帮他们正本清源,更应该帮助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此前,一篇题为《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文章提到,骗子们向空巢老人推销保健品前,竟能做到每天8小时陪伴、过年过节嘘寒问暖,“比亲闺女亲儿子还亲”。这个反面案例说明,有时候上当受骗不仅是一个知识判断的问题,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 问题。身为子女不仅需要对老人进行知识的普及、理性的说服,也需要给予父母更多温情的陪伴、亲情的依偎,才能防止他们在“情感营销”面前束手就擒。别等到父母的养老钱都被骗光,才后悔自己平时与父母的交流太少,对老人的关爱不够,让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要应对银发社会的精准诈骗问题,政府也不能缺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口老龄化既会带来养老压力的冲击,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银发市场,可以成为新的发展蓝海。从这个视角看,那些为老人设置的精准骗局,正是瞅准了银发市场的商机。政府部门如果能一手严厉惩处各种诈骗团伙、不良企业,一手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质量,就能引导企业以正确的方式打开银发市场的商机,既能让老人安享晚年,也能挖掘老龄化冲击下的发展新机遇。(解决问题)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老龄化作为人口新陈代谢的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挑战。让老人远离诈骗,让银发社会更多欢乐祥和,以孝顺的名义,以应对老龄化冲击的名义,更以开拓发展新蓝海的名义。
【阅读提示】如何让银发社会远离诈骗?请你熟读有关内容。
模考作文“梁某丑化英雄”之范文点评
1.力挺民族的脊梁,拒绝解构
将英雄浸入娱乐的染缸,消解的是民族的脊梁;
将历史纳入解构的狂欢,矮化的是民族的精神。
曾经,人们赞叹着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勇无畏,《焦裕禄》热播让我们重温民之公仆的牺牲与忘我,而学雷锋是我们代代相传的行动„„
可电视评论员梁某的言行着实寒了我们的心。纵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会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更多样化的价值观;尽管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权利;纵使娱乐是人之常情,拒绝与质疑也是人之常情,即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我们拒绝,大众拒绝,中国拒绝此种行为的出现甚至蔓延。(整句使用、概括类别相当精彩)(一放一收,欲擒故纵)
但,我们拒绝解构和曲解历史英雄!(观点明确,独立成段,夺人眼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不再单一而封闭,而是更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时代背景的大众价值观的介绍,很有必要)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信仰和坚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万万不可以与之背道而驰。(再次亮明自己的观点,强调作用的同时,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的价值观)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流价值观不存,国将不国,民又该何去何从?
主流价值观谓何?(承上启下,结构谨严)民族的脊梁,民族的伟大精神。它是革命英雄们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是夏明翰的绝笔吟;是建设英雄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使出自己的每一丝气力,是王进喜的铁人风范;是人民公仆为民 生鞠躬尽瘁,是大国工匠为祖国废寝忘食„„更是我们每个人有担当有责任的生活,积极履行我们的义务,用好我们的权利。(再一次的事例概括排比,不拖泥带水且内容丰富)(再斟酌字句、长短句协调整齐一致更好,可调整为:它是革命英雄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崇高气节,是建设英雄们抛家别子、战天斗地的博大胸怀和坚忍品格;是夏明翰的绝笔吟,是王进喜的铁人风范)
虽然因为年代,生活环境不同,当代很多人不能理解或无法相信一些历史英雄的做法。(语言极具辩证性)但他们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民族的前进,他们的精神铸就了民族的脊梁,与当代主流价值观完全契合,当我们仰望这些璀璨的明星——焦裕禄、邱少云、董存瑞、雷锋,„„切莫用怀疑,否定甚至娱乐化的目光看他们,请葆有一颗敬畏的心灵,去感受、体悟那一份份大爱大情大善。切莫以解构的名义让我们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流血又流泪。(再次用经典的语言重申观点。)
对于梁某之所为,众人愤慨,各电视台取消与此人的有关的节目安排已表明了国民的立场。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要敬畏英雄、维护民族精神,更应该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让历史英雄的精神,更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驱动力,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升华主旨)
2.英雄何曾轻负君
库克曾说:“适度的质疑是好的,但过度的质疑只会让你愤世嫉俗。”电视评论人梁某的言辞,显然已超过这一界定范界,抹黑英雄、质疑英雄,可英雄何曾轻负君?(精准的名人名言,加分项)
从古至今,我们无论处于何种身份、何种地位,都会对英雄保留一份敬意与仰望。而今面对有意人士的恶意中伤,我们不由燃起愤怒之火。(背景的阐释到位,比较后得出准确的判断,且简明扼要)
从身份界定层次上讲,身为一位公众人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公众关注。梁某在节目中大肆妄言,阻绝了自己的事业,也是咎由自取。从2015年的毕福剑(众所周知的事件,2015年的毕福剑变成了特指,用词精准)的事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类比拓展,增强了说服力和材料的丰富性)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承上启下,结构严谨)我们的社会何时变成了以目的为主轴的社会?(缺少解释,费解。前不沾后不连,可以删去)
梁某的话,显然过于武断,甚至虚妄。(用词程度不断变化,思维越来越深刻)草原英雄,人民公仆,雷锋等人家喻户晓,一直被冠以“英雄”称号的他们,如今却被有心人士称为利己主义者。一切(“一切”删,改为:梁某的言论自有)有其自私的目的的趋向所在(删),这般的言论我们怎能不心痛?
从更深层次来看待,从这位梁某身上折射出来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心病(更深层次)——做好事被认为有出名的动机,牺牲自我、奉献他人反遭嘲笑,这不正是当今大多数人的心理吗?善良,在社会中已被“潜移默化”,再现的时候已沦为“蠢笨”的代名词。社会的心病已蔓延。(主体评价结束后,此处拓展延伸,恰到好处)从前些年的“扶不扶”中看出,善良变成心有余悸的善良,高尚变为如履薄冰的高尚,道德沦为缄默恐慌的道德,人人都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非常可怕的。
用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引用这个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名言没有阐释,用意何在?)广大民众的愤慨,各电视台的举措,无疑是给“梁某们”(由个到类,更深入)的一个响亮的耳光。焦点回归到我们身上,质疑、抹黑的苗头一旦出现,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正逐步成为我们讨厌的人,而这便需要我们精神领地的约束和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姿态。
重拾英雄的称号,将打量英雄的目光重归平静,将审视英雄的目光重归净土。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英雄何曾轻负君!
多一些激浊扬清,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积极向上,少一些愤世质疑。
高考作文预测:最可能考的4类主题及素材
环保、改革、责任、梦想
一、作文素材
共享单车竞争激烈。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共享单车的出现对于出行是一件极为便捷的事情,随着各品牌单车的不断投放,由共享单车所引发的交通拥堵、随便停放等现象,也成了让各方头疼的问题所在。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步普及化,破坏共享单车的乱象屡见不鲜。记者走访发现,并非所有共享单车都“共享”了,除被破坏之外,一些共享单车甚至变成了“私家车”。占为己有、恶意破坏、改装兜售、乱停乱走,“共”享单车,谁在“私”享?
二、构思点拨
1.共享单车第一个层面上的法律问题,涉及交通和市容城建的行政管理问题。
共享单车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治安管理、城建市容管理,甚至涉及刑法和民法的基本财产类法律问题。上述法律法规能否在骑行过程中得到良好贯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民的法律素养。
在共享单车热潮喷涌的当下,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道德的约束范围,上述法律法规能否在骑行过程中得到良好贯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法律素养。这种法律素养甚至决定着共享单车经济模式能走多远。
人们更习以为常的是有关部门对机动车的管理,对于非机动车尤其自行车的违章问题,或偶以道德问题谴责,或视而不见。但实际上,非机动车违章问题的多见程度甚于机动车,早已是交通管理的老大难。
2.除了交通管理问题,市容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共享单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桩停放、即走即停。这一特点让骑行更加便利快捷,也让共享单车模式得以迅速传播。但同时,无序停放、过度投放的问题已经困扰到城市管理者。
共享单车停放在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行人和机动车道、小区绿化带、盲道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交通问题,应当如何管理?市容城建部门又该如何监管?如果尺度过大过死,可能会被诟病因噎废食,影响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专车那样;如果放任不管,有一天某一个街道会被废铜烂铁的单车占据,有一天交通会被无序行驶的单车阻塞。
未按要求停放、未按要求骑行,除了违反行政法规外,在民法层面上,便是一种违约行为,说到底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尤其在约束和监督机制欠缺的共享单车模式下,一般违约和侵权行为都不会被追究责任,那么诚信原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骑行者最基本法律素养的表现之一。
3.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如果家到地铁站口的距离较远,除步行之外的通勤方式就只能选择自行车、“蹦蹦车”以及“摩的”等黑车。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衍生出的需求催生出各种快递柜和代收服务的商机。
规则与底线、尊重、坚守
一、作文素材
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故事:为了救患有阑尾炎的妈妈,7岁的小爱迪生找来几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让油灯的光聚在一起,机智地让家中房间变亮,医生因此成功实施了手术。
对于这则出现在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名人轶事,很少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直到8年前,数位语文教师开始和它“死磕”。死磕的理由也相当充分——没有任何一本爱迪生传记提及此事,更何况爱迪生7岁时,医学史上还没出现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
二、构思点拨
这些年,我们学的究竟是不是“假课文”?漫天的质疑、声讨、抗议,如雪花扑面而来,凝结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步步紧逼的读者,教材编者没有让步,他们也较上了劲。
有编者坚决回应,《爱迪生救妈妈》绝非“杜撰”的故事,它是“有来路的”。一部77年前的美国黑白电影,以及一篇34年前的人教版初中英语课文,就是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
素材的确存在,至少,这不是一篇“比三聚氰胺更毒的假课文”。虽然救母的真实性仍然难以求证,但最起码,它有源可溯。要不是读者和编者“掐架”,恐怕大家到现在也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一事,除了一部老电影,并无其他可以相互佐证的资料,而在故事的原产地美国,普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则名人轶事。
不过,除了释疑,编者似乎还大喊了一声“打住!”一个声音冷静地说,“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不过,只要是理性的声音,争议更激烈也无妨。倘若双方都摆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辩论,较真,“假课文”的质疑岂不会烟消云散?就怕不“较真”。有编者委屈地回应,“语文不是历史”,主要功能应是为教学服务。也有教师淡然称,不必纠结真实性,只要价值观向善就行。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如果语文教学纯粹是传递知识,我们的课文怎么会经过千百回的精挑细选,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旋律一致地弘扬美好高尚的情感?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回避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但为了弘扬善的价值观,就可以抛掉真实的内核吗? 真与善冲突时,宁要朴素的真,也不要掺假的善。一个并不完美的真实形象,远胜人为塑造的高大英雄。
信念与支持
一、作文素材
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国品牌”,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二、构思点拨 1.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对自我的期许,也是对他人的承诺;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堪称工匠者,必有对事业的沉静与专注,必有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他们细心打磨,不至极致必不轻付于人。他们承继传统而不泥古,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他们诚信重诺,视质量品牌为生命而决不妥协姑且。他们摒弃浮躁,沉潜于事滴水穿石,有事业心而无功利心。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小到技术研发、车间生产、服务提升等微观领域质量水平的提升,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振兴、创新驱动等宏观战略的实施,都离不了工匠精神的支撑。2.“中国形象”、“中国品牌”
单个工匠力量虽微,但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来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都以工匠精神来打造产品和企业的品牌,逐渐涌现出众多的“中国工匠”和富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就能打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塑造出光灿灿的“中国形象”。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制造亟待匠心回归,亟待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加持,以重振市场信心,培树国际形象,筑就“中国品牌”。
弘扬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觉,也靠文化涵养;既靠政策的激励,也靠环境的营造。既需要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企业治理理念并注重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经济环境,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既要建立体现人才和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也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迎接质量时代和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需要。让我们高扬工匠精神,照亮质量时代之前程。
文化传承、初心
一、作文素材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包括各类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综艺节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受到一些观众追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泛娱乐化趋势,而这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爆发提供了契机。
二、构思点拨
面对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一条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饭馆一条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这是一个行业的生态。
包括各种娱乐节目在内,从不同层次共同满足观众需求的娱乐努力,都是一种生态,文化节目也开始产生了某种生态,因为它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但在视频节目整体占比上,我觉得文化节目的数量,其实远远不足。文化类热播节目,还是凤毛麟角。”
同时,关正文认为,这些文化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努力。“有一些节目更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满足知识传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们属于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最终合成一种叫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景观。各种层次没有所谓高低,大家都应该去努力,生态越丰富,产品成长的可能越健康。”
有评论指出,《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要理解文化节目走红的当下,必须了解中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变迁过程。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第五篇: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系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格人才,关键是教师”。一名语文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合格的知识结构,完备的教学技能,是语文工作的关键。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即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专门适用性。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教育是造福人类的事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兴衰,取决于教育和教师的工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老师常常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说的话有很高的权威性,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的一次模范行动的作用胜过千百次说教。自己的言教、身教会使学生的素质、风格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所以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使自己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有意不断地修正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书育人。可以说,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人被视为教书的根本,强调教师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对一名教师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去怎样做人。对于这一点要求,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应该有很深的感受,因为我们几乎每一节课都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嬉戏中知晓了众生百态。班级象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语文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亦师亦友靠尊重、信任、公平和民主的原则把学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在我的班级中,因为信任建立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大部分的学生能认识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因为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学生能意识到在生存的竞争中只能靠自己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本应是平等的,不该存在特权。班级的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民主讨论,再由班委会决定,我决不私自做主。以此使学生始终感到自己和班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作风。
3.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
在古今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教师职业道德越来越丰富,涉及了教师职业劳动的所有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以身作则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从教,不慕虚荣,刻苦钻研,不敷衍塞责,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尽心指导,循循善诱。可以让学生通过作文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感觉生活,感觉社会;通过语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形成良好的演讲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做事成才的大课堂,而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教育事业是个艰苦的事业,这里没有安逸享乐,这里需要顽强拼撼。”语文老师工作尤其如此,永无止境。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不断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