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图书馆管理办法
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文
号:令第211号 发布日期:2009-4-23
《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4月20日省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姜大明
二○○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图书馆管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建设、保护、使用与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图书馆,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兴办,向社会开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开发、传播和服务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服务机构。
本办法所称文献信息资源,是指以纸质、音像、胶片、电子、网络等为载体形式的信息和知识的记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保护、使用等经费,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新闻出版等其他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图书馆。
鼓励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内部图书馆以及其他各类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鼓励向公共图书馆捐赠文献信息资源和资金、设备。捐赠人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地域特点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设置公共图书馆,并可以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公共图书室或者公共图书站。
具备条件的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可以设置独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在公共图书馆内设置独立的少年儿童阅览室。
第八条 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纳入当地城乡总体规划,其规划选址和建设用地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建筑面积和阅览座位的配置,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结合馆藏基础,确定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原则,系统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和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逐步形成馆藏特色。
第十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以及馆藏特色,合理确定年度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规模。年度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由同级财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并应当做到专款专用。对新入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当在入馆后及时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编目、加工等整理工作,建立、完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方便社会公众借阅。
对已破损严重、难以修复和其他不具有使用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当按规定及时注销,并报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公共图书馆的馆舍、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关设施、设备必须严格管理、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改变公共图书馆馆舍的功能用途。
因城乡改造确需拆除公共图书馆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与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蛀、防霉变等工作;对珍贵文献信息资源,必须采取特殊保护措施,确保安全。
第十四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健全服务制度,完善服务条件,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搞好与其他各类图书馆的协作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为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便利。
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突出自身馆藏特色的网站和电子阅览室,配置相应的视听、缩微、复制和电子网络等设施、设备。
第十五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社会开放:
(一)省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的时间不少于70小时;
(二)设区的市 3 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的时间不少于63小时;
(三)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的时间不少于56小时。
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生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服务范围以及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应当向社会进行公示。因故变更开放时间或者闭馆的,应当提前3日公告。
第十六条 实行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免费借阅制度。
为社会公众收集专题信息、编写参考资料、提供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或者进行代查、代译、复印文献信息资源等需要收费的服务项目,其收费标准、管理和使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实行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公开借阅和查询制度。
除按照国家规定禁止公开或者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停止借阅或者限制借阅外,公共图书馆不得另立标准,限定文献信息资源的公开借阅和查询范围。
第十八条 借阅、查询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凭有效证件办理相关手续;
(二)遵守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爱护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关设施、设备;
(四)按照规定日期归还文献信息资源,不得损坏、丢失。
第十九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举办展览、知识讲座、报告会、咨询会以及流动借阅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推荐优秀读物,辅导、指导社会公众及时查找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鼓励、倡导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各类图书馆开设基层借阅点和开展图书下乡村、下社区活动。
第二十条 推行出版物样本征集收藏制度。省公共图书馆负责全省出版物样本的征集收藏工作,设区的市公共图书馆负责所在地出版物样本的征集收藏工作。
除部分出版数量较少的出版物外,出版单位应当在出版物公开发行后的2个月内,分别向省和当地设区的市公共图书馆缴送样本;省内出版内部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省外的出版单位和个人,可以按照自愿原则向省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图书馆缴送样本。具体缴送办法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公共图书馆应当在接到出版物样本之日起专架陈列2个月。
第二十一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岗位和选配人员。
实行公共图书馆馆长负责制和工作人员聘任考核制。馆长应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新入馆的业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并按规定实行公开招聘。
倡导、鼓励志愿者参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第二十二条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社会力量兴办公共图书馆的;
(二)将所属的内部图书馆以及其他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作出显著成绩的;
(三)向公共图书馆捐赠文献信息资源和资金、设备,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侵占、损毁公共图书馆馆舍、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关设施、设备,或者擅自改变公共图书馆馆舍功能用途的,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未按期归还文献信息资源或者有其他不遵守公共图书馆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造成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关设施、设备损坏、丢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五条 公共图书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文献信息资源和相关设施、设备保护管理不力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二)未按规定的最低时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共图书馆的;
(三)将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挪作他用的;
(四)未按规定执行公开借阅、查询制度或者自立标准限定文献信息资源公开借阅范围的;
(五)未按规定执行免费借阅制度或者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未按规定履行其他职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二十六条 有关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违反本办法,未按规定设置、建设公共图书馆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图书馆管理办法
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草案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公共图书馆的设立与管理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用户权益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满足公众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的需求,实现与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与定义]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本办法所称公共图书馆,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兴办,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社会教育设施。
前款所称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缩微制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信息资源等。
第三条 [行政管理主体]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教育、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人力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经费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使财政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人口、服务范围、服务需求、服务功能等相适应,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其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公共图书馆经费包括设施、设备、人员、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运行与维护 1 等方面的费用。
公共图书馆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条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捐赠资金、文献、设施、设备或者其他形式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兴办公益性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提供或者单独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方式参与图书馆建设或者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公共图书馆可以以捐赠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以其他适当方式给予捐赠人相应荣誉。
第六条 [社会基金]市、镇(街)人民政府可以发起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或者向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进行捐赠。
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的设立、运作和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法人治理机制]市、镇(街)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公共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理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理事会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士、市民等有关方面代表组成。
第八条 [荣誉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在公共图书馆和公众阅读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对为繁荣发展图书馆事业和公众阅读作出突出贡献或者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或者奖励。
第九条 [读书节]每年举办东莞读书节。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共图书馆等单位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第二章 公共图书馆的设立与管理
第十条 [设置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服务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按照普遍均等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经市发展和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专家委员会]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成立公共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就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划、业务规范和涉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其他重大事项征询图书馆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二条 [馆舍选址]公共图书馆选址应当位于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设施配套良好的区域,符合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服务半径合理的要求。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建成或者已经开工建设的公共图书馆选址不符合前款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的配套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并按照有关标准改善公共图书馆周边的安全、卫生和环境状况。
第十三条 [公共图书馆设立]市、镇(街)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本级公共图书馆,建立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架构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东莞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总馆,市总馆可以根据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设立直属综合性分馆或者专业性分馆。
镇(街)人民政府设立的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的镇(街)分馆。镇(街)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本行政区域内村(社区)图书馆(室)或者服务网点的建设,可以在学校、企业、地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口密集区域设立图书馆(室)或者服务网点。市、镇(街)图书馆所在地的村(社区)可以不设立图书馆(室)。
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图书馆(室)或者服务网点建设在场地、配套设施设备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第十四条 [少儿图书馆设立]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市总馆的专业性分馆。
市、镇(街)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服务区域,村(社区)图书馆(室)原则上应当设置少年儿童服务区域。
第十五条 [馆舍要求]市、镇(街)图书馆馆舍应当相对独立建设。村(社区)图书馆(室)可以与其他文化设施合建,或者利用其他现有建筑建设。
公共图书馆(室)与其他文化设施合建的,应当满足图书馆(室)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自成一区,设置单独出入口。
第十六条 [建设标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遵循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依据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并适当考虑人口增长因素确定。公共图书馆每千人建筑面积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市级公共图书馆达到十平方米以上;
(二)镇(街)图书馆与村(社区)图书馆(室)合计达到三十平方米以上,但市图书馆所在地的镇(街)可以适当低于上述标准。
市、镇(街)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国家最低标准。
公共图书馆的少年儿童阅览区域面积应当不低于全馆借阅服务区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第十七条 [物权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使用功能、用途。
经批准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原址重建或者迁建。原址重建或者迁建的公共图书馆(室)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并不得小于原有规模。公共图书馆(室)迁建应当在新馆(室)建成后再拆除旧馆(室)。
第十八条 [统一标志]全市公共图书馆实行统一标志,并纳入路标、路牌、公共交通等城市标志系统。
第十九条 [市总馆职责]在总分馆体系当中,市总馆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的统筹、指导、管理和协调;
(二)负责制订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三)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服务规范;
(四)负责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全市的信息资源共享;
(五)负责组织全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工作;
(六)开展图书馆领域的国内外业务交流与学术合作。
第二十条 [镇(街)分馆职责]镇(街)分馆在市总馆的业务指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本馆和村(社区)图书馆(室)或服务网点的统一管理;
(二)按照全市统一的业务标准,负责本馆和村(社区)图书馆(室)或服务网点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编目和物流配送;
(三)按照全市统一的服务规范,制定本馆和村(社区)图书馆(室)或服务网点的服务规范;
(四)负责本馆和村(社区)图书馆(室)或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的统筹调配。第二十一条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市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对数字信息资源与传统载体资源进行整合,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用户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当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数字信息资源的用途,确定相应的加工级别和保存期,优秀文化遗产应当长期保存。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实现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证数字信息资源的合法使用。
第二十二条 [藏书基本规模]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应当高于国家标准。4 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全市人均图书藏书量达到1.6册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藏书量应达到下列要求:
(一)市级公共图书馆达到0.6册以上;
(二)镇(街)图书馆与村(社区)图书馆(室)合计达到1册以上。第二十三条 [藏书增长规模]公共图书馆应当不断完善、丰富馆藏信息资源,保证图书馆年入藏文献逐年增长。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全市公共图书馆年人均入藏文献应当不少于0.06册,各级公共图书馆应达到下列要求:
(一)市级公共图书馆不少于0.02册;
(二)镇(街)图书馆与村(社区)图书馆(室)合计不少于0.04册。公共图书馆应当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和采购计划,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第二十四条 [文献信息资源清点与调配]公共图书馆应当提高图书馆空间和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定期对馆藏文献进行清点,对于有利用价值但利用率相对较低的文献,可以在图书馆之间调配使用,或者建立贮存图书馆进行收藏;对于破损严重或者陈旧等原因而无法使用的馆藏文献可以根据有关程序予以剔除。
公共图书馆应当制定与本馆馆藏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文献剔除规定,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 [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与保护]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保护工作,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有害生物、消毒等必要设施,建立应急预案,落实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东莞图书馆应当做好容灾备份工作,保证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正常运行。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列。
第二十八条 [呈缴本制度] 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文献资料呈缴本的收藏单位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在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各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缩微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应当在出版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东莞图书馆呈缴两册(件);少年儿童出版物应当同时向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呈缴两册(件)。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所属职能部门编印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应当在编印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本级公共图书馆呈缴四册(件)作为资料保存。[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图书馆应当遵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文献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
理和保护,逐步形成资料齐全、体系完整、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或者专题系 5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公共图书馆捐赠其出版或者编印的各类出版物和资料。
受缴、受赠公共图书馆应当向出版、编印单位出具接受呈缴或者捐赠凭证,定期编制呈缴本、受赠本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并免费向公众提供利用。
第二十九条 [文献交换]市级图书馆按照有关规定与国内外图书馆或文献资源单位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换业务。
第三十条 [人员配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服务时间、馆舍规模、馆藏资源数量、用户服务量等因素,以所在区域服务人口数和国家、省、市相关规范为参考,采用多形式、多类型合理配备相应数量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
公共图书馆新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学历和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市级图书馆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镇(街)级图书馆要求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并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公开招聘,具体要求由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业务要求,建立和健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第三十一条 [馆长任职要求]公共图书馆实行馆长负责制。
市级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专业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五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应专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镇(街)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第三十二条 务工作。
第三十三条 [考核评估]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共图书馆考核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市、镇(街)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共图书馆的设立、管理与服务情况进行考核。
第三十四条 [行业组织]鼓励建立公共图书馆行业组织,支持行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指导和行业协调作用。
公共图书馆行业组织的职责、议事规则等由其章程规定。[志愿者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加强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根据需要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日常运行和服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与用户权益
第三十五条 [服务原则]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普遍、平等、免费、开放和 6 便利的服务原则。
第三十六条 [基本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免费为公众提供下列基本服务:
(一)文献信息资源的阅览、外借、查询、参考咨询等服务;
(二)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服务;
(三)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和信息素养教育,举办公益讲座、展览、培训等社会教育活动,为公众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和支持;
(四)提供学习、交流和相关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平台;
(五)其他基本服务。第三十七条 [成本服务]公共图书馆提供基本服务应当免费。
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复制、文本打印、即时付费数据库检索、科技查新、专题信息服务、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等服务时,应坚持成本服务的原则,按照图书馆服务合同的约定向用户收取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三十八条 [专项服务]公共图书馆除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提供基本服务外,还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能力提供下列专项服务:
(一)为公众提供专题信息服务;
(二)为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三)为开展地方文献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服务。
第三十九条 [数字公共空间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媒体,通过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创意空间等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数字公共空间服务和设施设备。
第四十条 [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应当制定全民阅读计划通过组织阅读活动、推荐优秀读物、开展阅读辅导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和推荐优秀作品,开展阅读推广,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利用图书馆。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阅读辅导服务,培养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第四十一条 [延伸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通借通还,以及服务点、图书流动车、自助图书馆与图书馆ATM等服务方式,为不能到馆的用户提供延伸服务,为公众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第四十二条 [特殊群体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为老年人士、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设施、设备、文献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市图书馆应当设置视障人士阅览室和残障人士专座,镇(街)和村(社区)图书馆(室)可以设置视障人士阅览室和残障人士专座。
第四十三条 [开放服务]除国家规定禁止公开传播的文献信息资源外,公共图书馆不得限制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
对于古籍和其他珍贵、易损文献,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保护性使用。对于其他不宜外借的文献,用户可以在馆内阅览。
第四十四条 [馆舍专用]公共图书馆不得将馆内场地提供给第三方举办与公共图书馆功能和服务无关的商业性活动。经公共图书馆同意举办相关活动的,不得影响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第四十五条 [开放时间]市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七十二小时,镇(街)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五十六小时,村(社区)图书馆(室)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三十六小时。
少年儿童图书馆(室)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四十八小时,在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应当适当延长。
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放时间。第四十六条 [服务公示]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本馆的服务范围、服务指南、开放时间等服务事项进行公示。除遇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外,因故变更开放时间或者闭馆的,应提前七天公示。
第四十七条 [合作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组建图书馆联盟或者其他方式,加强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
镇(街)图书馆与少年儿童图书馆应当推进与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合作,通过服务点、图书流动车等方式向中小学生提供服务。
鼓励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参与设立公共图书馆(室),提供公益性服务。
第四十八条 [购买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向社会购买服务,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运营与管理。
公共图书馆购买服务应当有助于提升服务效能。
第四十九条 [用户权利]公共图书馆用户享有下列权利:
(一)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
(二)免费、平等获得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
(三)向公共图书馆或者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及时获得回复;
(四)依照有关规定获得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其他专项服务。第五十条 [用户规定]公共图书馆用户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自觉遵守公共图书馆有关维护公共秩序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合理利用并爱护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公共设施设备;遗失、损坏或者侵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公共设施设备等,按服务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
(三)妥善保管并按规定日期归还所借文献信息资源,超过规定期限的,按 8 服务合同的约定缴纳滞还费。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二条 户座谈会。
公共图书馆应当自收到意见或者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答复意见或者处理情况向提出意见的人员或者投诉人反馈。[用户隐私保护]公共图书馆应当依法保护和使用用户信息,[服务监督]公共图书馆应当在馆舍显著位置设立用户意见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向第三方披露或者泄露。
箱(簿),公开监督电话,开设网上投诉通道,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行政部门的法律责任]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挪用公共图书馆经费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未按规定编制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规划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使用功能、用途,或者未按规定原址重建或者迁建公共图书馆(室)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未制定考核标准,未定期对公共图书馆进行考核,或者未进行第三方评估的;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公共图书馆的法律责任]公共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未按照规定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保护工作,导致信息资源损毁或者灭失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二条,擅自向用户收取本办法规定以外费用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未按规定向用户开放或者任意限定借阅范围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四条,将馆内场地提供给第三方举办与公共图书馆功能和服务无关的商业性活动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六条,未按规定进行公示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一条,未按规定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
(七)其他不履行图书馆服务要求或者损害用户权益的。
第五十五条 [用户的法律责任] 用户违反本办法第五十条第(二)项规定,损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赔偿;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用户违反本办法第五十条第(三)项规定,逾期未归还所借文献信息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按照服务合同的约定收取违约金;经公共图书馆合理催告后仍不归还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暂停其读者证的使用权限,并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丢失所借文献信息资源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五十六条 [馆舍物权保护]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批准擅自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使用功能、用途,或者未按规定原址重建或者迁建公共图书馆(室)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呈缴本制度保护] 出版单位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呈缴出版物的,东莞图书馆或者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可以通知出版单位限期呈缴;仍不呈缴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图书馆档案管理办法
图书馆档案管理办法
一.图书馆档案是指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在各项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归档保存起来的材料。我馆归档的材料分文书档案和业务档案两类,材料形式主要有: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电子形式等。
二.我馆文书档案和业务档案由馆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以维护它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应认真负责,对各方面应归档的材料及时督促、检察、收集、鉴定、整理。本馆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提供有关归档材料,保障档案工作顺利进行。
三.我馆文书档案按类别归档,归档的内容主要包括,I.上级文件:政府部门、图工委、图书馆学会下发至我馆的文件。
2.校内文件:学校及其职能部门下发至我馆的有关文件,包括决议、规章制度等。
3.本馆文件:馆内的有关决定,规章制度等。4.规划计划:本馆制订的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5.工作总结:各部室、全馆所做的工作总结。
6.报告及批复:本馆向学校及有关部门递交的请示报告及批复意见。7.来往信函:我馆与外单位有工作关系时产生的信函。
8.会议文件:我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会议材料,本馆主办的有关会议材料,我馆人员参加校外会议的材料及递交的论文,本馆各种会议的记录。
9.大事记载:随时对本馆发生事情进行的记录,收集有关报刊对我馆的报道。10.馆舍资料:有关我馆建筑、内部改建的有关资料,以及内部布置的资料。11.设备家具:有关我馆设备、家具的购置、制做等方面的资料,以及设备维修记录。
12.机构人员:我校图工委、图书馆机构的情况及人员名单,人员进馆离馆情况。
13.晋升材料:有关我馆人员晋升、评职称的有关资料。
14.统计资料:各部室上报的统计数据和全馆汇总的资料,以及我馆上报的数据资料。
15.考勤资料:各部的考勤表及有关材料。
16.考核评估:对个人、部室考核的有关材料,上级对我馆进行评估的有关材料。
17.成果记载:我馆人员出版的著作、在报刊发表的论文,以及其它科研成果的记载。
18.奖惩记载:我馆人员获得奖励的材料和受处分的情况。19.建议意见:对改讲我馆工作提出的各种书面建议或意见。
20.业务工作:有关我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关材料,如计算机、检索课、书友会等。
另外,根据归档材料的实际情况,可增设一些其它类别。四.我馆业务档案按个人归档,归档的材料主要包括,1.基本情况:工作人员的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政治面貌等。
2.学历情况: 个人学业情况,包括毕业的学校、专业、学制、学位等。3.工作经历:所工作过的单位及部门,包括本馆的岗位调动。4.任职记载:所担任的党政工职务、专业技术职务。
5.学习进修:在职进修的有关情况,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成绩 6.讲课报告:在校内外讲课、做报告的有关情况。
7.学术交流:参加业务考察、学术会汉、学术团体的有关情况。8.研究成果: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的记载。9.奖惩情况:个人受奖励或处分的有关情况。10.考勤记载:关于个人病事假、出勤情况的记载。11.考评情况:对个人德、能、勤、绩的考核结果。
另外,凡本馆人员在工作、学术中形成的其它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归档。五.凡归档的材料应妥善保管,凡借阅者必须办理借阅手续,及时归还。六.根据学院有关档案工作的文件,及时向学校提供我馆的有关材料,包括:统计表、计划、总结、各项规章制度、本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议纪要、研究成果、校外获奖证书或奖状复印件等
第四篇:图书馆资产管理办法
图书馆资产管理办法
为加强黄淮学院图书馆的馆资产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产范围
我馆资产范围包括:馆舍、图书、期刊、报纸、电子文献、视听资料、档案资料、机器设备、各类家具、非消耗性办公用品、消防器材及其他公用设施。
1、凡房屋馆舍等一切不动产,使用专项经费、行政经费等购置的资产或接受捐赠的文献、设备、家具等均属于学校固定资产。
2、图书、过刊、学位论文等纸质文献资料(包括捐赠的)均为学校固定资产。电子文献因只有使用权不列入固定资产范围,作为一般资产管理。
3、凡耐用期一年以上、能独立使用的设备、家具等,均为学校固定资产。
4、耐用期一年以上能独立使用的仪器仪表、工具量具等均为低值耐用品资产。
5、单价在50元以下或耐用期一年以下的物资为材料易耗品类。
二、资产管理
(一)、帐卡管理
我馆所属资产由办公室负责建立统一的财产帐目。办公室负责图书馆资产的帐目管理,要求设立完整的文献、设备、家具、低值耐用品的资产帐、卡。
1、房屋馆舍及相关不动产的帐卡必须与后勤管理部门的帐卡相符。
2、文献资产帐、卡管理
(1)文献资产帐目由办公室与相关部门协同完成。采编部提供当年的实际采购数据,财务会计负责提供文献购置的实际支出数据。
(2)归入固定资产类的如图书、过刊、学位论文、特种文献等填写固定资产帐、卡,一般资产类如电子资源、期刊现刊、报纸等填写一般资产帐、卡。
(3)文献资产必须和学校财务帐目相符。
3、设备家具以及低值耐用品的帐、卡管理
(1)新进设备、家具要及时写卡、编号登记入帐,保持帐目清楚,卡片存放有序,帐、卡、物每学年核对一次,确保三者相符。
(2)设备、家具的变更如增添、转让、租借、变卖、调拨、报废、丢失等变动必须按照有关制度到设备主管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及时进行帐、卡调整。
(3)财产管理员对本馆设备、家具的购置、调出、调入、报废、丢失、借用等各种凭证、票据要进行妥善保管,按年装订成册,不得丢失和销毁。
(4)每年年初依据设备主管部门打印的当年新增设备、家具清单,认真核对新增设备、家具的帐、卡、物,对不符的项目进行修改,以保证各项目内容准确、完整、齐全。
(5)凡购置的扩大功能件,虽然价值很高,但不再单独作设备、家具进行编号,作为主机的附件增值处理,但必须在主机设备卡片背面《主要配套情况栏》注明所增附件的名称、数量、单价、购置时间。
(6)财产管理员变动时应由主管领导到设备管理部门申报备案,重新确定新的财产管理员,双方并会同设备主管部门办理财产移交手续,未办移交手续的,单位负责人不得同意离岗。
⑺必须与学校设备管理部门的帐卡相符。
4、办公用品帐目管理(1)采购帐目
负责办公用品采购的人员负责建立采购帐目。每年采购帐目需与财务会计的报销帐目相符。
(2)库存帐目
负责办公用品管理的人员,必须建立库存帐目。包括入库记录,领用记录,库存记录。
(二)、资产验收管理
资产验收主要包括文献验收、设备、家具验收、办公用品验收。
1、文献验收管理
文献验收工作主要由采编部负责。
2、设备、家具验收管理
(1)我馆无论从何种渠道、何种经费增添的设备、家具(包括新购、自制、调入、捐赠等),凡符合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由办公室负责资产帐目管理的有关人员到学校设备处进行注册,办理固定资产验收手续。
(2)新购设备、家具到货后,经办人要及时将发票、实物和说明书等有关的资料一并交财产管理员进行实物验收和技术验收,检查名称、型号、规格、厂家、数量,随机另配件等是否相符,如发现问题立即通知主管采购人员及部门联系退、换、赔等手续。
(3)财产管理员应清楚所购设备、家具的经费来源,持发票、固定资产卡片(单价10万元及以上设备、家具必须填写验收报告)到设备管理科验收,统一编号和打印标牌。
(4)财务会计持验收单和发票到财务办理经费报销手续。
3、办公用品验收
办公用品采购到馆后,由采购人员填写验收单,两名采购人员签字,办公室主任签验收单,仓库保管员负责将物资验收入库。
(三)、资产使用管理
1、设备引进时,经设备处验收、签字后,将同时贴上由办公室盖章的专用封记;设备资料交办公室存档,统一管理,备份资料由使用人员保存。
2、设备使用人员应掌握设备的正确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3、加强大件物品的使用管理,制定设备、家具使用、保管、维护细则,精密设备要制定操作规程,并要严格执行。
4、要求学生单独操作的计算机等设备应教会学生使用,对不遵守操作规程的人员,管理人员有权制止其使用。
5、加强设备、家具的维护保养工作,使设备、家具始终保持完好状态。
6、严禁擅自拆卸和改造设备、家具。
7、不得私下交换、转让图书馆资产。
8、设备使用人员应定期对保管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做好使用记录。
9、设备发生故障时,保管或使用人员应及时进行处理(比如断电等),并将有关情况认真地填写在设备使用记录上(尤其故障原因、状况以便维修参考),并及时报告本部(室)主任,个人不得自行启封设备封记。
10、各部主任一经得到设备故障报告应及时到场检查设备,并在使用记录上签署意见,并及时通知设备主管和维修人员。
11、设备由于使用,保管不当造成人为损坏或遗失者,当事人应写出书面报告,由有关部门处理。
12、馆领导及设备主管有权对设备进行调整清理和检查。
13、图书馆工作人员因工作调动或离退休等原因离岗,应先完成设备移交(设备备份文件、说明等),后办理调离手续。
三、资产维护与修理
凡我馆工作人员,必须爱护本馆一切公共资产,自觉维护公共财产的安全。
(一)、文献的维护
1、工作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岗位职责,加强工作责任心。
2、爱护图书。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图书的丢失和破损。
3、对图书的丢失、破损处罚要严格按照馆内规章执行。
(二)、房屋馆舍的维护、修理
1、房屋馆舍的维护、维修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2、办公室负责维护、维修的人员要随时了解全馆房屋馆舍的状况,平时多做维护工作。
3、日常工作中重点做好门、窗、水管、电插座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发现有任何情况,要及时维修,消除事故隐患。
4、做好房屋馆舍的维修记录。
(三)、设备、家具的维护、修理
设备家具的维护工作,应由使用人员与管理人员协同进行。
1、设备、家具的管理人应制定设备的维护保养规程,对设备、家具应做到精心维护,严格检查,清除事故隐患。
2、设备、家具维护保养要按规程进行,维护的主要内容是:清洁、润滑、紧固、通电检查调试,更换磨损零件等。
3、设备、家具出现异常情况或发生故障,使用人员或管理人员应及时向部室主任汇报,由部室主任通知办公室组织技术维修人员。机器设备、办公家具、消防器材、水电设备等,如发现有故障、损坏、不能正常使用等情况,有关人员应及时报告馆办公室,馆办公室向有关部门报修。
4、设备、家具的维修,原则上由本馆自行维修。如不能自行维修,办公室负责设备、家具的管理人员应及时填写《黄淮学院图书馆设备、家具维修申请表》报后勤科。设备管理科派专业技术人员对申请维修的设备、家具进行技术鉴定后方可实施维修。
5、维修结束后,办公室管理人员应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做好维修结果的技术鉴定,并认真填写《设备、家具维修记录表》,做好维修资料的存档工作。
6、如属人为违章操作,擅自拆修造成的设备事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应写出书面检查,由本馆提出处理意见,报设备管理科,情节严重者要受到行政处分。
四、设备、家具的报废管理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报废:
1、因使用年代久远、元件严重损坏或老化、已不能正常运行,又无修复价值的设备、家具;
2、计算机类的设备使用频率最高,更新换代极快,一般为6~8年;
3、技术落后的更新换代淘汰产品;
4、设备、家具老化达不到要求精度的,购不到维修配件的,虽可自修但费用过高的;
5、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设备、家具的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明确责任后,经馆领导处理并附处理意见,方可申请报废。
6、设备、家具丢失或被盗,一年以上仍无着落,有详细的书面报告,经保卫部门立案调查,明确使用人应负责任,部门主管人提出处理意见后,可申请报废。设备、家具报废按照学校设备处相关程序执行。
(1)凡提出报废的设备、家具由财产管理员在设备管理科领取《黄淮学院固定资产报废单》,认真填写,详细写明申报原因;
(2)对申请报废设备、家具进行技术鉴定,并在报废申请单上签署意见后经主管领导审批报设备管理科;
(3)设备管理科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各单位对申请报废的设备、家具逐台进行技术鉴定和帐、物审核,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有关领导批准;
(4)经各级主管领导批准报废的设备、家具,按类分户打印出报废清单一式二份,在每年九月底前将分类清单和报废单报校财务处审核盖章,以便注销固定资产帐;
(5)报废设备、家具审批手续齐全之后,由设备管理科和设备所在单位各保留一份报废
单,并同时进行销帐处理;
(6)报废后的设备、家具全部送交设备管理科归口处理。若报废单位留用,在报废清单处理意见一栏内填写好自留理由,经设备管理科审查同意后方可留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变卖报废设备、家具,否则将严肃追究责任;
第五篇: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61号
《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4月15日省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省长(代)郭树清
2013年5月2日
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田水利管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管护、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田水利,是指为防治旱、涝、盐碱等灾害和实现农业增产而实施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及相关措施。
第三条 农田水利工作应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建管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逐步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田水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强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田水利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及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田水利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林业、价格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做好有关工作。—1—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落实上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农田水利建设、管护、使用等方面的任务和措施,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田水利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第六条 对在农田水利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粮食高产创建等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以水源为依托,以灌区为基本单元,统一编制农田水利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编制农田水利规划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听取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村民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
第八条 农田水利规划应当包括水源保障、工程布局、工程建设、节水措施应用、管理能力建设以及生态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九条 经批准的农田水利规划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规划,不得违反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规划进行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审批程序报经批准。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农田水利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农田水利规划,并在办理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水资源论证。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稳定增长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农田水利专项财政资金,并从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应当优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投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应当给予适当补贴;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条件的,应当优先纳入奖补范围。
第十二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统筹安排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的项目,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第十三条 属于基本建设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实行
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其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其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国家规定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所需材料和设备应当经过节水产品质量认证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认证,未经认证的,不得参与工程招投标。第十五条 农田水利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 农田水利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发生的质量问题,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通过合同约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 管护与使用
第十七条 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维修、养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投资者确定管理主体和管护方式。
鼓励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工程管理、维修、养护。
第十八条 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维修养护费用,由本级财政承担。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维修养护费用,由受益者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可以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日常维护管理费用。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与维修养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
第十九条 农田灌溉实行计划用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量,制定灌区水量分配计划。
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或者乡镇水利服务机构负责制订相应的用水计划,并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有偿使用,计量收费,逐步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和计量水价制度。具体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二十一条 农田灌溉实行节约用水、定额管理,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使用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节水效益明显的,应当给予奖励;农民购买的节水设备与产品,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农机购置补贴。
第二十二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强化其水利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
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的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执法巡查制度和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农田水利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正常运行。第二十四条 农田水利工程应当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国有灌区的灌排干、支渠以及闸坝、水电站、排灌站等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按照《山东省灌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其他农田水利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下列标准组织划定保护范围:
(一)灌排沟、渠为边线两侧各2米;
(二)地下输水管道、暗渠、涵洞为垂直轴线水平方向各5米;
(三)泵站、水闸、塘坝、池窖为边缘外延伸10~50米;
(四)机井、田间出水口为周边5米。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从事取土、采石、挖砂、排污、倾倒垃圾、弃渣以及在渠道内设置阻水建筑物等影响工程运行、危及工程安全等活动。
第二十六条 从事工程建设及其他开发活动,不得擅自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确需占用的,应当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奖惩机制。
第二十八条 报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当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报废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从事取土、采石、挖砂、排污、倾倒垃圾、弃渣以及在渠道内设置阻水建筑物等影响工程运行、危及工程安全等活动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未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从事工程建设及其他开发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或者违反规划批准建设项目的;
(二)挤占、挪用、截留农田水利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的;
(三)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
(一)10万立方米以下的水池、水窖、塘坝等蓄水工程;
(二)灌溉机井和装机1000千瓦以下的小型灌溉泵站、排水泵站;
(三)流量1m3/S以下的引水堰闸、灌排渠系、输水管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