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 语文

时间:2019-05-15 06: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 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 语文》。

第一篇: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 语文

扬州大学夏令营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摩擦力 名门旺族 对称(chèn)殒(yǔn)身不恤 ..B.挖墙脚 转弯抹角 隽(juàn)永 嗤(chī)之以鼻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dāo)扰 佶(jí)屈聱牙 ..D.犹其 整齐划一 倾轧(yà)囤(tún)积居奇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由于感到美国对中国崛起面临 的问题,日本借钓鱼岛问题试图修宪,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组建“钓鱼岛专属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

之势。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保持警惕是的。

A.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 无可非议 B.望尘莫及 东山再起 无可非议 C.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 无可厚非 D.望尘莫及 东山再起 无可厚非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④①⑤⑥②③ B.④⑤②③①⑥ C.③②④⑤⑥① D.③②⑥④①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说教的现象。

D.批评学生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5.根据下列材料要点,为“青奥会”下定义。(3分)

①青奥会是为14至18岁青年人设计的综合运动会。

②它是国际奥委会于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创办的。

·1· ③这项体育赛事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④这个综合运动会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及门而贽 贽: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又辱之 辱: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 徘徊:_________________ ..(4)敕学者去浮华 敕: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8.结合全文,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3分)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3)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②

①(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2分)

(2)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3)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3·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浮光跃金,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5)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6)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7)君子矜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4·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12.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分)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4分)

15.本文曾以“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中国式过马路

·5· ①在欧美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而在中国,“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却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典概括。

②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③“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集体漠视规则意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有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信奉法家思想的秦以外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则无视。“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④另外,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闯红灯被监控纪录,靠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单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是无权者的幻想。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了红灯,绝不会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于是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对于一个习惯禁锢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虽然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但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却又放纵自我。“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和漠视公共利益的。

⑦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越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令,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16.在作者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6· 1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扬州大学夏令营语文附加题(总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 择 源 于 泾 渭 之 流 按 辔 于 邪 正 之 路 亦 可 以 驭 文 采 矣 夫 铅 黛 所 以 饰 容 而 盼 倩 生 于 淑 姿 文 采 所 以 饰 言 而 辩 丽 本 于 情 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选自《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21.《文心雕龙》是(朝代)(作者)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2分)22.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宗旨?根据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被免职的这一年,葛朗台接连得了三笔遗产,先是丈母德·拉戈迪尼埃太太的,接着是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先生的,最后是他自己的外婆,冉蒂耶太太的。

B.《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虽深爱丫头鸣凤,却最终屈从父辈用拈阄为他定的亲事,匆匆完婚。

C.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 表现出来的勇气。“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

D.《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等。

·7· E.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要干下去。24.简答题(10分)(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进行了哪些结社活动?(5分)(2)鲁迅的作品《药》采用了“明暗双线”的结构,分别是指哪两条线索?双线是通过什么交织在一起的?(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8·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

2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分)

26.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6分)27.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案

1.B(A.“旺”应为“望”,C 叨扰,读“tāo”,D.“犹”应为“尤”)2.A(鞭长莫及:原来是指鞭子虽然长,但不应打在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可以过分指责。)

3.D(③是结论,②是对这一结论成立的原因分析。所以③②是连接在一起的。④和①之间用“更”构成递进,所以④①必然相连。这样就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了。这六句话是环环相扣的,难度不大。)4.C((A“阐明”和“张扬”搭配不当;B偷换主语,在“成为”前加上“使之”;D句式杂糅,删去“对”将“造成”改为“使”或把“受到”改成“的”。)5.青奥会是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为14至18岁青年人设计的,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创办的运动会。(不是下定义形式不给分,下定义的主干正确给1分,其他2分,语序不算分)

6.(1)拿着礼物求见(2)谦辞,承蒙(3)(皇帝)下命令(必须翻译为动词)(4)犹豫不决 7.B

·9· 8.(1)中进士前徒有虚名,文字浮薄(2)中进士之后的文章,不顺时,易获罪(3)时文风俗已变,学好可以齐肩于两汉

9.(1)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

(2)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3)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10.(1)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2)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2分,内在形象2分)

(3)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11.(7)群而不党(8)博学而笃志

其他略

12.①暗示自己是进京求生存中的一员;②表明自己与进城马车的情感距离近;③为后文关注马车进城的遭遇作铺垫。(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3.①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充满温情;(2分)②马车逆行疾驰表现了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2分)③两个场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进城农民群体的悲悯和同情。(2分)

14.①马车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应该进城;②进城是马车无可奈何的选择;③应该给马车进城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任答2点给4分)

15.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①指向更明确,更能彰显文章主旨;②语意双关,更有韵味;③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2分)

16.法制观念的淡薄,汽车文明马路文明的落后;集体漠视规则意识;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突破禁锢意识形态的愉悦;从众心理;人治文化。

17.由中西方“过马路”方式对比,引出“中国式过马路”是政治文明的生动写照的话题;然后,具体阐述“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文明;最后呼吁中国人要有平等契约精神和道德自律来改变“中国式过马路”之类的不良文化。

18.强调道德律令神圣,我们应对其持敬畏之心。表明遵守交通规则不仅关乎习惯,更关乎平等契约精神。呼应开头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描写,警醒国人加强道德自律。

附文言文翻译

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当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来看我。又承蒙您把自己所写的一册文集(送给我),先写书信给我,后来又带着见面礼来到我家。田秀才从西来,承蒙您给我来信;那以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又收到您的来信。我是有罪之人,众人所共同鄙弃,但是您尊重我的礼节像这样,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当时我没空回复您,(您)应该就断绝交往的,但是您再次给我书信;再次来信我(依然)没有回复,您更加应该与我断绝交往,可是又承蒙您给我来信。这样的殷勤真是太过了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大概先生您致力于学问,急于为自己谋划才这样吧。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

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被举荐到相关部门(任职)。学习写作诗赋,用来准备科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才考中。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跟我交往的·10· 人偏爱我,有的就会过分称赞我的文字。所以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

我从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时间跟从老师极力钻研经籍,研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生怕不能取悦时人,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那样自成一家之言。但是相关部门却过高抬举采用,常常以为(我的文字)走在了其他读书人的前面。等到中进士以来,我自己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不值得与有司的举荐和长者的知遇相称,于是彻底改变写作风格,差不多有了可以立世的文字。但是(我)言语一出就罪行来到,学业有成却身心受辱,写作时文就能获誉,自成一家之言就要受祸,这是明摆着的结果。

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要写得成功,也不容易。我的资质一般但勉强去写它,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凭借它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先辈您年轻气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从时俗。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敕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的风采了。先辈您去学习它,不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值高度相当的。像我,那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以后所写的文章(有风险)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些话不能相信。”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您所取信呢?承蒙您的书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恳请先生您明察。

扬州大学夏令营语文试卷附加题参考答案

20.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 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参考译文】研究体味《孝经》《老子》,就可以知道文采或朴质分别依附于人的性情;详细阅览《庄子》《韩非子》,就可以看见文辞和内容重于浮夸。如果能从源头上分清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在驾驶上辨别偏邪和正确道路的方向,那也就可以驾驭文采了。铅粉和黛色是用来美化容颜的,可是顾盼倩美却来自自己美好的风姿;辞藻是用来美化言辞的,而文章的巧妙华丽却本源于性情的真挚。所以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要端直之后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要确定之后文辞才能畅达:这就是写作的根本。21. 南朝梁 刘勰

22. 先讲究情理表达的真挚,然后再进行文辞的修饰。

23.B、D(B.爱着鸣凤的是觉慧;D.“赚城斩车胄”的是关羽)

24.(1)起名号、字样;李纨自推社长,拟定开设日期;出题设韵作诗;拟定社名“海棠社”。

(2)明线:华小栓生病,华老栓买药;暗线:夏瑜的就义。双线是通过“人血馒头”交织在一起的。

25.乡愁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过往的追忆,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26.城市化改造进程过快; 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历史文化的一时短见;中国没有西方的产权制度;对历史缺乏尊重和宽容。

27.历史当中有着人类的文化和记忆,未来的新生和创造根植于过去。当一座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所有的想象和藏身其中的未来。

·11·

第二篇: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8月开学考试汇总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8月开学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摩擦力

名门旺族

对称(chèn)

殒(yǔn)身不恤 B.挖墙脚

转弯抹角

隽(juàn)永

嗤(chī)之以鼻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dāo)扰

佶(jí)屈聱牙 D.犹其

整齐划一

倾轧(yà)

囤(tún)积居奇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由于感到美国对中国崛起面临

的问题,日本借钓鱼岛问题试图修宪,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组建“钓鱼岛专属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

之势。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保持警惕是的。

A.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

无可非议 B.望尘莫及

东山再起

无可非议 C.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

无可厚非 D.望尘莫及

东山再起

无可厚非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④①⑤⑥②③ B.④⑤②③①⑥ C.③②④⑤⑥① D.③②⑥④①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说教的现象。

D.批评学生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5.根据下列材料要点,为“青奥会”下定义。(3分)①青奥会是为14至18岁青年人设计的综合运动会。

②它是国际奥委会于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创办的。③这项体育赛事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④这个综合运动会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及门而贽 贽:__________________(2)而又辱之 辱:__________________(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 徘徊:_________________(4)敕学者去浮华 敕: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8.结合全文,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3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1)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3)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2分)

(2)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3)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浮光跃金,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君子矜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12.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分)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4分)

15.本文曾以“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中国式过马路

①在欧美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而在中国,“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却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典概括。

②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③“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集体漠视规则意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有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信奉法家思想的秦以外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则无视。“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④另外,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闯红灯被监控纪录,靠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单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是无权者的幻想。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了红灯,绝不会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于是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对于一个习惯禁锢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虽然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但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却又放纵自我。“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和漠视公共利益的。⑦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敬畏越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令,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16.在作者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1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扬州大学夏令营语文附加题(总分40分)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 择 源 于 泾 渭 之 流 按 辔 于 邪 正 之 路 亦 可 以 驭 文 采 矣 夫 铅 黛 所 以 饰 容 而 盼 倩 生 于 淑 姿 文 采 所 以 饰 言 而 辩 丽 本 于 情 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选自《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21.《文心雕龙》是(朝代)(作者)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2分)22.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宗旨?根据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被免职的这一年,葛朗台接连得了三笔遗产,先是丈母德·拉戈迪尼埃太太的,接着是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先生的,最后是他自己的外婆,冉蒂耶太太的。

B.《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虽深爱丫头鸣凤,却最终屈从父辈用拈阄为他定的亲事,匆匆完婚。

C.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 表现出来的勇气。“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

D.《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等。

E.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要干下去。24.简答题(10分)(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进行了哪些结社活动?(5分)

(2)鲁迅的作品《药》采用了“明暗双线”的结构,分别是指哪两条线索?双线是通过什么交织在一起的?(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对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无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永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2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分)

26.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6分)

27.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案

1.B(A.“旺”应为“望”,C 叨扰,读“tāo”,D.“犹”应为“尤”)

2.A(鞭长莫及:原来是指鞭子虽然长,但不应打在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可以过分指责。)

3.D(③是结论,②是对这一结论成立的原因分析。所以③②是连接在一起的。④和①之间用“更”构成递进,所以④①必然相连。这样就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了。这六句话是环环相扣的,难度不大。)4.C((A“阐明”和“张扬”搭配不当;B偷换主语,在“成为”前加上“使之”;D句式杂糅,删去“对”将“造成”改为“使”或把“受到”改成“的”。)

5.青奥会是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为14至18岁青年人设计的,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创办的运动会。(不是下定义形式不给分,下定义的主干正确给1分,其他2分,语序不算分)

6.(1)拿着礼物求见(2)谦辞,承蒙(3)(皇帝)下命令(必须翻译为动词)(4)犹豫不决 7.B 8.(1)中进士前徒有虚名,文字浮薄(2)中进士之后的文章,不顺时,易获罪(3)时文风俗已变,学好可以齐肩于两汉

9.(1)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

(2)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3)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

10.(1)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2)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2分,内在形象2分)

(3)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 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11.(7)群而不党(8)博学而笃志 其他略

12.①暗示自己是进京求生存中的一员;②表明自己与进城马车的情感距离近;③为后文关注马车进城的遭遇作铺垫。(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3.①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充满温情;(2分)②马车逆行疾驰表现了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2分)③两个场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进城农民群体的悲悯和同情。(2分)

14.①马车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应该进城;②进城是马车无可奈何的选择;③应该给马车进城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任答2点给4分)

15.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①指向更明确,更能彰显文章主旨;②语意双关,更有韵味;③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2分)

16.法制观念的淡薄,汽车文明马路文明的落后;集体漠视规则意识;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突破禁锢意识形态的愉悦;从众心理;人治文化。

17.由中西方“过马路”方式对比,引出“中国式过马路”是政治文明的生动写照的话题;然后,具体阐述“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文明;最后呼吁中国人要有平等契约精神和道德自律来改变“中国式过马路”之类的不良文化。

18.强调道德律令神圣,我们应对其持敬畏之心。表明遵守交通规则不仅关乎习惯,更关乎平等契约精神。呼应开头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描写,警醒国人加强道德自律。

附文言文翻译

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当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来看我。又承蒙您把自己所写的一册文集(送给我),先写书信给我,后来又带着见面礼来到我家。田秀才从西来,承蒙您给我来信;那以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又收到您的来信。我是有罪之人,众人所共同鄙弃,但是您尊重我的礼节像这样,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当时我没空回复您,(您)应该就断绝交往的,但是您再次给我书信;再次来信我(依然)没有回复,您更加应该与我断绝交往,可是又承蒙您给我来信。这样的殷勤真是太过了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大概先生您致力于学问,急于为自己谋划才这样吧。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被举荐到相关部门(任职)。学习写作诗赋,用来准备科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才考中。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跟我交往的人偏爱我,有的就会过分称赞我的文字。所以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

我从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时间跟从老师极力钻研经籍,研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生怕不能取悦时人,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那样自成一家之言。但是相关部门却过高抬举采用,常常以为(我的文字)走在了其他读书人的前面。等到中进士以来,我自己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不值得与有司的举荐和长者的知遇相称,于是彻底改变写作风格,差不多有了可以立世的文字。但是(我)言语一出就罪行来到,学业有成却身心受辱,写作时文就能获誉,自成一家之言就要受祸,这是明摆着的结果。

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要写得成功,也不容易。我的资质一般但勉强去写它,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凭借它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先辈您年轻气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从时俗。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敕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的风采了。先辈您去学习它,不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值高度相当的。像我,那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以后所写的文章(有风险)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些话不能相信。”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您所取信呢?承蒙您的书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恳请先生您明察。

扬州大学夏令营语文试卷附加题参考答案

20.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 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参考译文】研究体味《孝经》《老子》,就可以知道文采或朴质分别依附于人的性情;详细阅览《庄子》《韩非子》,就可以看见文辞和内容重于浮夸。如果能从源头上分清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在驾驶上辨别偏邪和正确道路的方向,那也就可以驾驭文采了。铅粉和黛色是用来美化容颜的,可是顾盼倩美却来自自己美好的风姿;辞藻是用来美化言辞的,而文章的巧妙华丽却本源于性情的真挚。所以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要端直之后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要确定之后文辞才能畅达:这就是写作的根本。21. 南朝梁 刘勰

22. 先讲究情理表达的真挚,然后再进行文辞的修饰。

23.B、D(B.爱着鸣凤的是觉慧;D.“赚城斩车胄”的是关羽)

24.(1)起名号、字样;李纨自推社长,拟定开设日期;出题设韵作诗;拟定社名“海棠社”。(2)明线:华小栓生病,华老栓买药;暗线:夏瑜的就义。双线是通过“人血馒头”交织在一起的。25.乡愁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过往的追忆,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26.城市化改造进程过快; 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历史文化的一时短见;中国没有西方的产权制度;对历史缺乏尊重和宽容。27.历史当中有着人类的文化和记忆,未来的新生和创造根植于过去。当一座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所有的想象和藏身其中的未来。

第三篇: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月)语文答案

高三年级开学检测参考答案(2018.2)

1.C(“静谧高雅”中,“静谧”指环境安静,“高雅”指格调高雅,在本题中只能修饰潇湘馆,排除AB;“幽怨含情”指含幽怨之情,可联想到“眉目含情”,故只能修饰“眉眼”,可排除BD,可得出答案C;然后将“纤弱清丽”代入“倩影”处,“哀婉缠绵”代入“哭泣”处,合理。)2.C(A项不合逻辑,应将“切忌不要”中的“不要”删除;B项句式杂糅,“的内因”和“所导致的”保留其一;D项成分残缺,应在“民间艺术”后加上“机构”。)3.D(A项对联与“服装”无关,B项对联内容太宽泛,C项从“丹青”、“粉黛”可以看出指的是绘画。只有D项“云霞色”与“锦绣裳”与服装店相符合,故选D项。)4.C(解析:③的陈述对象为“中国书法艺术”,与文段开头句的主语保持了一致,并且是一个总括句,领起了下面各句。故③应排在最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的主语应为①中的“它”,因此①应排在②的前面,据此可排除D项。)

5.B(漫画中画了一棵手掌形的树,“手指”被砍去了三根,只剩下光秃秃的“食指”和“中指”成“V”形。漫画涉及环保话题,人类破坏环境,以为是征服了自然,取得了胜利,其实人类将自食恶果。标题“这不是胜利”更点明中心:这不是胜利,而是对人类的控诉;这不是胜利,而是人类的毁灭。)6.B(B项“并”,一概,一同,都。)7.C(参加会试的应考者为举人,而非秀才。)8.(1)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宜、之、乃各1分,句子意思1分。)

(2)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以、齿、傲睨各1分,句子意思1分。)

9.敢于进谏、忧国恤民、至诚至孝、尊师敬长。(正直公正、博学广识、品性高雅亦可。)10.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1分)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2分)(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2分)

11.①亡国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答出

任意三点、意对即可)12.(1)无案牍之劳形(2)肇锡余以嘉名(3)辩乎荣辱之境(4)挟飞仙以遨游(5)砯崖转石万壑雷(6)呕哑嘲哳难为听(7)多钱善贾(8)知止不殆

13.(1)从内容上来说:①交代了女匪的成分(队伍多由穷苦出身的姑娘组成)、特点(杀富济贫,不骚扰百姓)②交代了女匪首的身份,引起阅读兴趣。(2分)

(2)从结构上来说,①开门见山,点题,②为下文写女匪们对陈州首富七夫人之子实施“绑票”这一情节做铺垫。(2分)

14.(1)女匪悉心照顾关爱七夫人的孩子,孩子对女匪的依恋胜似母子之情。(2分)(2)生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养母多,孩子自然对生母没有对养母亲。(2分)15.(1)大家闺秀:秀丽、端庄,知书识礼,文采照人。(2分)

(2)爱憎分明:杀富济贫,不骚扰百姓;虽是绑匪,却对孩子充满了慈爱。(2分)(3)精明干练:分工协作,指挥若定。在女匪中颇有威信,俨然有大将风度。(2分)16.(1)符合人物性格。①母爱深沉,她情愿做任何事来换回儿子;②七夫人有超出一般女性的学识和见解。(2分)

(2)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①看到孩子与女匪有情感依赖之后,七夫人想学习亲子之道,真正夺回儿子;②她与女匪之间建立了基于母爱的信任。(2分)

(3)有利于突出作品主旨。①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七夫人、女匪)②凸显了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超越是非得失的人性之美。(2分)

17.(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了既有的规则,在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或者本身缺乏创新。(每点3分)

18.(1)首先提出“无争议陷阱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这一观点,并加以阐释;(2)接着从社会环境和创新者本身两个方面分析“无争议陷阱”存在的原因;(3)最后阐述如何正确地对待“创新者”,同时要防范那些制造陷阱的人。(每点2分)

19.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余秀华的作品。(2)余秀华其人其作品本身的不完美,她的创作也并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这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社会也缺乏理解与包容。(3)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余秀华这样的创新者,制造争议人物,自己却避开争议。(每点2分)

20.参考立意: 打手电筒的人:

1.态度上:智者不要总是居高临下,高傲地帮助别人其实是种伤害 2.方法上:光明应该引导人们走向远方

3.关系上:不适当的帮助常常适得其反;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引导 被照射的人:

1.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 2.要勇于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3.要善于利用别人给自己的有利条件,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发表议论要公正;所记时间要长,文字要简短。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从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编定稿的。不久担任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圣训》。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一概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要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间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抗击奸恶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当初被征召,他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被批准,于是赴任。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著的书籍,对老师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赋诗吟咏,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宏词科以史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21.(5分)汉 魏 风 骨/ 晋 宋 莫 传 /然 而 文 献 有 可 征 者 /仆 尝 暇 时 观 齐 梁 间 诗 /彩 丽 竞 繁 /而 兴 寄 都 绝,(每处1分,多画不给分)

22.(2分)曹操、曹植、曹丕。(答出其二即可,各1分)

23.(3分)指代《咏孤桐篇》(1分),因其具有汉魏风骨;风雅兴寄。(各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胸中的郁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

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5分)B D(B项:是许攸,不是审配;D项:“狂人病愈”,也就失去了反抗性。)25.(10分)(1)(4分)尤二姐吞金自杀,贾琏向王熙凤讨银子给尤二姐治办丧事未果;(2分)开箱寻梯己钱又不得,不禁伤心痛哭,平儿于心不忍,就偷拿了二百两银子给贾琏应急。(2分)

(2)(6分)父亲贪婪吝啬,嗜钱如命,并没有给予她应有的亲情;母亲善良隐忍,可惜过早离世;恋人查理远走印度后背弃了欧也妮;嫁给公证人的侄儿德·蓬丰,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一辈子在孤独中终老。(答出三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26.①形体健康丰满;②面容慈祥(或:面容亲切、面容和蔼);③姿态安稳;④面相、体貌与职责相适应。(一点1分,共4分)27.①儒家思想渗透进佛堂,与佛教同化合流。②社会具体形势的变化促使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发生转变。(一点2分,两点5分)

28.①唐代雕塑追求与现实生活相适应,拉近宗教与世俗生活的距离;②唐代雕塑追求服务于政治,拉近宗教与儒家伦常的距离。(每点3分,共6分)

第四篇: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年级2017年2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年级二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7.2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王维晚年虽寄情佛禅,专写自然的田园诗篇,但在他的 ▲ 深处,则有一颗敏感深情、▲ 的心,他的绘画不能光以 ▲ 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A.心灵 愁肠百结 写生 B.心灵 悲天悯人 写生 C.性灵 愁肠百结 写实 D.性灵 悲天悯人 写实 2.下列诗句与“残雪压枝犹有橘”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鸿雁悲鸣红蓼风 B.蛛网添丝屋角晴 C.田园荒尽尚征苗 D.冻雷惊笋欲抽芽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6年9月28日,国家图书馆发布新闻,同时启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与“中华古籍资源库”两个客户端,服务于大众阅览与学术研究。

B.“飞花令”是本季中国诗词大会新增的特色答题模式,它原本是古人的一种酒令,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C.作为一名历史学者,40年的学术生涯,周新国承继了祁龙威等先师在史学上的精研笃道,同时也观照现实,秉持着中国传统儒者士人的经世济用精神。

D.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要听从老师的指引意见,同时也不能不发挥学习计划在统筹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任务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您的管见让我获益良多,在此谨表谢意。B.昨天心浮气躁,有唐突处万望海涵。C.鄙意以为此事宜慎重,不可草率行之。D.前月所借之书已读讫,不日璧还。

5.下列诗词的作者或内容都与江苏地域无关的一项是(3分)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孔坦字君平,少方直,有雅望,通左氏传,解属文。元帝为晋王,以坦为世子文学。东宫建,补太子舍人,迁尚书郎。

咸和初,迁尚书左丞,深为台中之所敬惮。寻属苏峻反,坦与司徒司马陶回白王导曰:“及峻未至,宜急断阜陵之界,守江西当利诸口,彼少我众,一战决矣。若峻未至,可往逼其城。今不先往,峻必先至。先人有夺人之功,时不可失。”导然之。庾亮以为峻脱径来,是袭朝廷虚也,.故计不行。峻遂破姑熟,取盐米,亮方悔之。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既而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时人称其先见。及峻挟天子幸石头,坦奔陶侃,侃引为长史。时侃等夜筑白石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咸惧来攻。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动,决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果如所筹。时郗鉴镇京口,侃等各以兵会。既至,坦议以为本不应须召郗公,遂使东门无限。今.宜遣还,虽晚,犹胜不也。侃等犹疑,坦固争甚切,始令鉴还据京口,遣郭默屯大业,又令骁将.李闳、曹统、周光与默并力,贼遂势分,卒如坦计。

及峻平,以坦为吴郡太守。自陈吴多贤豪,而坦年少,未宜临之。王导、庾亮并欲用坦为丹杨尹。时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坦固辞之。导等犹未之许。坦慨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据御床,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限。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由俎上肉,任人脍截耳!”乃拂衣而去。导等亦止。于是迁吴兴内史,封晋陵男,加建威将军。以岁饥,运家米以振穷乏,百姓赖之。

坦在职数年,迁侍中。及帝既加元服,犹委政王导,坦每发愤,以国事为己忧,尝从容言于帝曰:“陛下春秋以长,圣敬日跻,宜博纳朝臣,咨诹善道。”由是忤导,出为廷尉,怏怏不悦,..以疾去职。

疾笃,庾冰省之,乃流涕。坦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邪!”冰深谢焉。俄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八》)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庾亮以为峻脱径来 脱:失去 . B.遂使东门无限 限:险阻 . C.遣郭默屯大业 屯:驻守 . D.陛下春秋以长 春秋:年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坦少年时就端方正直,有美好的名声,精通《左传》,会写文章。

B.与苏峻作战的过程中,孔坦通过观察天象而料敌动向,并分析敌情作出正确筹划。C.平定苏峻后,孔坦慷慨陈词,讲述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最终当上了丹杨尹。D.孔坦认为皇帝不应只委政王导,而应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从而违逆了王导。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⑵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邪!9.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孔坦任职时有哪些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水调歌头 李光

过桐江,经严濑,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宫祠,有终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注:①李光:南宋词人,时忤秦桧,意乞去。②严濑:严光,与汉光武刘秀同学,后刘秀做皇帝,他隐居富春山耕钓,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叫“严陵濑”。10.本词上阕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概括。(5分)

11.下阕写词人归去后的读书生活,其中“兰亭修篁”、“湖光扁舟”两幅图景有什么样的文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⑵春冬之时,则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⑶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⑸人间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⑺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⑻刑天舞干戚,__________。(陶潜《读山海经》)②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森 林 李娟

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曾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这森林的精灵。但是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还得这样平凡地生活——当我们站在河边的沼泽上,遥望横亘在眼前的蓝绿色森林蜿蜒到天边。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妈妈……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

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

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妈妈……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

13.森林带给刚进入其中的两个人什么样的感受?请结合②③④段的内容概括。(6分)14.请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5.文章开头和结尾(第①段和第⑧段)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16.请探究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忽然想到(其二)

鲁迅

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

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寄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查看别的书,也一样,多是行行挤得极紧的。

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或者也许以这样的为质朴罢。但质朴是开始的“陋”,精力弥满,不惜物力的。现在的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败,算堕落,也就是常谈之所谓“因陋就简”。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

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上述的那两样,固然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究竟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所以也可以类推到别样。例如现在器

具之轻薄草率(世间误以为灵便),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即再用这来类推更大的事,我以为也行。17.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18.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9.请概括鲁迅在文中想到的问题所带来的坏处。(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1月正式发布,语文科目将《红楼梦》等6部经典作品纳入必考范围。而此前,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语文高考也将中外十部文学名著列入文科加试内容。

有人说,高考考名著,有助于促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经典作品进行阅读。也有人说,用试题的方式考查同学们的名著阅读,只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人说,如果双赢的局面能够出现,那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扬州中学高三年级二月质量检测参考 2071.2 1.D(“心灵”是思想和感情,泛指心;性灵是心智和性情,泛指精神。原句已有“则有一颗„„的心”,再写“心灵”就重复了。“愁肠百结”指忧愁无法排解,针对个人言;“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艰辛,怜惜人民疾苦,针对大众言。根据原句的转折意应填“悲天悯人”。“写生”强调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写实”则强调绘画的内容为真实,从下文“抒情和寄意”的对举来看,“写实”更适合。)

2.D(结合语境和词性、短语结构来看)

3.B(A歧义,是“发布新闻的同时启用”还是“同时启用两个客户端”,不明;C成分残缺,应为“在40年的学术生涯中”;D结构混乱,“发挥„„的作用”和“在„„方面起到作用”两者取其一。)

4.A(“管见”是谦辞,用于自己,指自己见识浅陋。)

5.C(A《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扬州人;B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是苏州;C柳永的《望海潮》写的是杭州;D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在镇江北固山登临时写的作品。)

6.A(脱,轻率。)7.C(最终迁任吴兴内史。)

8.⑴看苏峻的势头,一定会攻破台城。所以假如不是战士,都不要穿军服。(“势”、“必”各1分,“自非”1分,“戎服”译作动词1分)

⑵大丈夫将死时不问使国家安宁的方法,却做出妇孺之辈相互问候的样子吗?(“将终”1分,“安国宁家”使动1分,“相问”1分,反问语气1分)

9.料敌之先(或有先见之明),爱护百姓,忠言直谏,忧国思君。每点1分。参考译文:

孔坦字君平,从小端方正直,有美好的声望,精通《左氏传》,会写文章。元帝当晋王时,任孔坦为世子文学。东宫建立以后,补任太子舍人,迁任尚书郎。

咸和初年,迁任尚书左丞,深受禁中官员敬畏。不久碰上苏峻造反,孔坦和司徒司马陶回对王导说:“趁苏峻没到,应赶紧切断阜陵边界,守住江西当利各渡口,贼少我众,可以一战决胜。如果苏峻没来,可以进逼他城下。现在不先进兵,苏峻一定会先来。先人一步,就会有强取敌军的功劳,时机不可坐失。”王导认为他说得对。庾亮认为苏峻轻率地直来,意在袭击朝廷的空虚之处,所以计策没有施行。于是苏峻攻破姑熟,掠取盐米,庾亮才后悔了。孔坦对人说:“看苏峻的势头,一定会攻破台城。所以假如不是战士,都不要穿军服。”不久台城陷落,穿军服的多被杀死,穿白衣的都没有受到伤害,当时人都称他有先见。等到苏峻挟持天子到石头,孔坦投奔陶侃,陶侃引荐他为长史。当时陶侃等连夜筑白石垒,到天亮就筑成了。听说苏峻军队威严整肃的声势,众人都怕他来进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要攻垒,必须是东北风很急,让我们的水军没法前去救援。今天天气清静,贼军一定不会动手,必定派兵出江乘,去攻掠京口以东了。”果然像他所谋划的那样。当时郗鉴镇守京口,陶侃等都帅兵会合。到达后,孔坦议论认为本不应召郗公来,使得东门没有了险阻。现在应派他回去,虽然晚了些,还是胜过不回。陶侃等犹豫迟疑,孔坦非常急切地坚持争辩,才让郗鉴返回据守京口,派遣郭默在大业驻守,又令骁将李闳、曹统、周光与郭默合力,贼军于是被分散了力量,最终如孔坦谋算的那样。

苏峻被平定后,任孔坦为吴郡太守。自己陈说吴郡贤人豪杰多,而坦年轻,不适合任太守。王导、庾亮都想用孔坦当丹杨尹。当时处于战乱之后,百姓困苦,孔坦再三推辞。王导等还是不同意。孔坦慷慨说道:“从前肃祖临崩时,诸君亲守御床,共奉遗诏。孔坦疏远微贱,不在接受临终遗命之列。到有了艰难的时候,却以微臣当先。现在就如同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罢了!”于是拂袖而去。王导等也就作罢。于是迁任吴兴内史,封晋陵男,被授予建威将军。因为年成不足,运来家里的米赈济穷人,百姓依赖他存活。

孔坦任职数年,迁任侍中。到了皇帝加冠成年之后,还是把政事都交给王导,孔坦常常心中

愤懑,把国事当作自己的忧患,曾不慌不忙地对皇帝说:“陛下已经长大成年了,圣明端肃的威仪日益增长,应当广泛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咨询采纳善道。”由此忤逆了王导,外任为廷尉,怏怏不乐托病去职。

病重了,庾冰去探望他时流泪。孔坦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将死时不问使国家安宁的方法,却做出妇孺之辈相互问候的样子吗?”庾冰深深地谢罪。不久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一岁。10.慨叹吴楚兵乱、江汉凄凉,追思隐者严光,痛惜国土沦亡,萌生去意。(每点1分,结合文本1分)

11.兰亭:东晋王羲之和其他文人于兰亭修禊,感受自然的美好;湖光:文人归隐,有扁舟一叶,渔樵江渚的愿望。寄寓了作者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理想。(每点2分)

12.⑴夙兴夜寐 ⑵素湍绿潭 ⑶感时花溅泪 ⑷江州司马青衫湿 ⑸一尊还酹江月 ⑹气吞万里如虎 ⑺而知也无涯 ⑻猛志固常在

13.安静沉寂的空间(或深陷其中难以行走);邈远的心理时间;身体的疼痛;内心的孤独、恐惧、忧伤;宿命感和乡愁;人类的平凡和渺小。(每点1分)

14.森林由众多树木构成,易于燃烧,所以说是“庞大的火种”;森林的常态是生命(四季常青),但死去以后,不仅色彩与火焰相似(橘黄、赭红),而且留下枯枝败叶等待燃烧,所以说“蕴藏”火焰而“饥渴”。(火种、蕴藏、饥渴的解释各1分,结合文本1分)

15.结构上:首尾呼应,用啄木鸟贯穿全篇,显得整一;内容上:以小见大,用一只啄木鸟作为森林的代表;开头用“找到一只啄木鸟”提示读者两人刚进入森林,结尾用“目送啄木鸟远去”收束由森林引发的感兴。(结构1分,内容3分)

16.树木是组成森林的最根本的生命体,它的倒塌声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而不同于山风林籁;树木的生命只有一次,终其一生才有从开始到完结的全过程;在领会了森林伟大的力量之后,作者借这句话提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每点2分)

17.首先从近来中国人印书不留空白说起,指出这样使得人生没有余裕;接着论述这样做并非“质朴”,而是堕落,人的精神会被挤小;最后由书的翻译类推至其他领域的忧患。(每层2分)18.“折花”喻指读书的过程,“枝叶”喻指书中的闲话笑谈,“花朵”喻指书中的知识;中国有些译本翻译时只留讲学语,删去闲话笑谈,最后使得读者毫无阅读和求知的兴趣(或使书失去原本的活气和有趣),也就是“灭尽花枝的活气”。(四个喻体还原每个1分,整体句意阐释2分)19.少读书之乐;质朴缺失、窳败堕落;人的精神会被挤小;失去学习的兴趣;时代精神轻薄草率;民族将来可虑。(每点1分)20.略

附加题参考答案

21.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筱/见月忽指(1处1分,共4分)22.得鱼忘筌(1分)《庄子》(1分)

23.象本身不是道,而是喻道的手段;为了明道不必拘泥于象;明道之后可以舍弃象。(第一点2分,其余每点1分)

24.B E(B.《头发的故事》里没有写到围观群众;E.《哈姆莱特》中弘扬人的觉醒,而非臣服于命运。)

25.(1)《西厢记》(1分)。嗔怒、哭泣并破涕为笑(2分),表现了她敏感、自尊、天真的性格(2分)。

(2)用形象化的说法说明翠翠长大了(1分);勾连上文两年前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节(2分),也由翠翠的反应写出了她对傩送二老最初印象的转变和暗生的情愫(2分)。

26.唐末五代以来,词人写享乐生活而与《离骚》比兴暗合(2分);北宋词人别有喻托,但写得似有似无(2分);贺铸在词中首次自觉使用《离骚》的比兴手法(2分)。

27.“似花”指《芳心苦》一词咏荷花(2分);“非花”指词人用了拟人手法,将荷花转化为一位洁身自好、不慕荣华的美人(2分)。

28.继承了《离骚》的香草美人传统,表达个人心志(2分);符合歌词传统的审美特征(1分);为南宋词人开创“有寄托”的创作道路(2分)。

第五篇:扬州中学高三3月

江苏省扬州中学3月高三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辟谣/独辟蹊径 遂愿/半身不遂 人才济济/济世安民 ......B.着迷/不着边际 肖像/惟妙惟肖 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C.首创/重创敌军 打量/量体裁衣 首当其冲/安步当车 ......D.纰缪/未雨绸缪 劲敌/疾风劲草 风尘仆仆/前仆后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新一代“蹭一族”悄然升起。

B.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12名无辜平民丧生。

C.我们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广泛深入地在全校开展向吴良镛同志学习的活动,并把学习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3.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按要求完成(1)(2)两题。(5分)

2012年2月22日新浪网新闻中心:目前江苏省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江苏省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点办法》(试行),让一聘定终身的公务员制度,变成“合同工”。所谓聘任制公务员,是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可以按合同的方式聘用而产生,合同期一般1-5年。“未来,这种制度对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公务员来说,应该会形成较大压力。”南师大社科院一位教授表示,“一聘定终身”的公务员委任制度让退出机制形同虚设,“我们了解的信息是,5年里头,江苏省下课的公务员只有200多人。所以未来,“大家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业绩来,证明自己能够得以继续聘用,这才是一个好的制度”。

(1)将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2)根据上文叙述,请你概括“一聘定终身”的公务员委任制度的两个弊端。(每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4.“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迅速更新信息、抒发感慨、表达思想、实现即时分享。请你阅读下面一条“微博”,然后按照要求写一条“微博”表达你的感想。(4分)

我心有爱:25岁,对于一个普通的女孩来说是花季年龄,但是对于人生事业刚刚起步、正准备在村官任上大干一场的张广秀来说,却不得不面对急性白血病的折磨。社会各界都在为她捐款献爱心,我们校团委、学生会也加入这一行列,请你也加入吧!

要求:①以宣传“爱心”为主旨,且主旨鲜明;②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③句式整齐;④不超过50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 7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②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冉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注: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古调歌诗 工:擅长 .B.貌寝,口吃而辩 寝:丑陋 .C.羽野服挈具而入 挈:提着 .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 究:推广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世人对陆羽才华赏识的一组是(3分)()①闻人善,若在己 ②兴极闲雅,著书甚多。③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④穷歌诗之丽则 ⑤今二妙千载一遇 ⑥辕门当节钺之重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羽一生中与智积、皎然上人、李季卿、皇甫冉等人关系密切。能言善辩,言论不凡,后来陆羽去越地时,皇甫冉曾写序相赠。

B.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有学问,做事追求尽善尽美。他生性诙谐,有魏晋风骨,还精通歌诗,有诗文集流传。

C.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影响广泛,备受推崇,后又著有《毁茶论》。

D.陆羽流连山水,行为自由,常常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还曾在溪边修建房舍,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有山野隐士之风。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3分)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 7

(2)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4分)(3)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③。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即刘备,先主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诗当作于此时。②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王莽代汉时,曾废,至光武帝时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1)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3分)(2)试分析颔、颈两联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

(2),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3),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4),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6),君子容貌盛德若愚。(《老子》)(7)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赠瞿秋白对联)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巧 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刘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刘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刘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刘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刘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刘老师还是知道的。刘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刘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刘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刘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

/ 7

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刘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刘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刘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刘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刘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刘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刘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刘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刘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刘老师,而刘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刘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刘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⑦刘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刘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刘老师敬酒。刘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刘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刘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刘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1.小说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用意?(4分)12.小说结尾处,刘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4分)13.说说题目中“巧合”体现在哪里?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1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6分)

/ 7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微博时代:说话的自由与责任

①微博是一个新事物。它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字的话,发布信息,即时互动。相对于传统媒介,它的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简单。一条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播开去,让人们感到身处信息现场,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的、相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公共话语空间。

②微博门槛低,发布信息快,人人都可以过一把做记者的瘾,如同每个人都可以采访与发言。它不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技术的修炼。似乎不费时,不费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出去,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讨论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民意民智有了新的“翅膀”,从对各种交通肇事事件的关注,到对地动仪的争论,再到警察“微博缉凶”,冷不防,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由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升级到微博时代了。

③事实上,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字数少信息量大,消息发布之容易到了只需要点击一个“转发”键。操作的便捷,简化了思考,也容易引发人们的跟随效应。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出懒于识别、快速再转发的信息“媒子”,甚至有人捏造信息,制造“兴奋点”,博取人们眼球,引起更多关注,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信息变得丰富了,也更加杂乱、泡沫化了,甚至是哗众取宠!无论是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还是名人“骂战”此起彼伏的喧哗,在良莠不齐的芜杂背后,不乏泄愤谩骂的胡言乱语。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

④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快,网络世界也远未成熟。微博让现实与网络有了更加亲密而闪电式的接触,有了表达的自由,它同时也需要建构道德与责任。当我们希望自由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时,也需要维护和坚守社会的道德和责任。现代的中国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中庸与中和,而趋于偏激与对立,做事与想问题常执于一端,这需要我们重新检讨和反思。表达的自由也同时需要承担表达的责任。微博世界并不是私人世界,而是一个更加隐形而复杂的虚拟社会。人们总希望微博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能尽快地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社会。一方面,汹涌的网络民意,通过虚拟的力量,冲击着种种现实弊端,促使当事人不得不出来面对公众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表达者也应该坚守和维护社会的责任。表面上,微博是“微”,是你个人的“麦克风”,但众多粉丝和听众却是社会人,你说的话虽不一定是人命关天、财产万千,却应有是非曲直、善恶正邪。

(王本朝 《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8日02 版)15.为什么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6分)

16.“在‘微博’这个水塘里,也有泥沙和浑浊不清的脏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什么含义?(6分)

/ 7

17.微博时代说话的“责任”有哪些具体内容?(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术语,底线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心理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近年来,“底线”一词频频现身于各种媒体: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文明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为官底线、良知底线、欲望底线……

请以“底线”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7

/ 7

下载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 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8月开学考试 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