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完善政策法规,落实改革举措,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和相互支撑、有效转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问题导向,务求实效。针对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障碍,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突出解决深层次和重点、难点问题,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成熟先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作用,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学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成熟一项、落实一项。
二、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
(三)推动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打破军工和民口界限,不分所有制性质,制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方案,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核心能力由国家主导;重要能力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竞争,择优扶强;一般能力完全放开,充分竞争。
(四)扩大军工单位外部协作。将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纳入国防科技工业统计。进一步完善军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在保障国家战略、国防安全和完成重大专项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民品开发和军工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军工集团公司对民口军品配套单位的收购行为,避免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修订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分类指导目录,科学划分军工企业国有独资、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等控制类别,除战略武器等特殊领域外,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积极稳妥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上市或将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建立军工独立董事制度,探索建立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相关经验。
(六)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机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准入退出制度建设。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动态调整机制,精简优化许可管理范围,减少许可项目数量,规范退出标准和流程。实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两证联合审查,推进多证融合。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定密和招投标工作,凡不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不再纳入保密资格认定等行政许可范围;凡不需要承制单位具有保密资格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不得将保密资格作为招投标条件。
(七)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适应竞争性装备采购要求,推动系统集成商、专业承包商、市场供应商体系建设,推进分系统及配套产品竞争,明确细化总体单位开展分系统和配套产品采购的规则要求。改进完善军品价格和税收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更多有优势、有意愿的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
三、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八)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需求,进一步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优化布局与建设,并分类推进开放共享。加强民口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统筹,促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发布开放目录清单,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将国防科研设备设施纳入统一的国家科研仪器设施网络管理平台,提升开放共享水平。
(九)加强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统筹使用。编制发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推动具备条件的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向民口开放,建立常态化开放共享和技术服务机制。对新建重大试验设施,加强军工内部、军工与民口统筹。
(十)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军工和民口科技规划、计划、项目安排、政策等会商机制。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吸纳民口力量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扩大国防科技创新主体范围。发挥好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统筹研究在部分新技术领域择优建设创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围绕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全局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十一)推动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建立完善军民标准化协调机制,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开展军工行业标准清查,提出立改废清单,鼓励军工单位参与国家相关专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军民计量资源互通共享,发挥国防计量技术机构专业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积极吸收其他计量技术机构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支持军工鉴定性试验能力向社会开放服务。鼓励依托国家产品质检中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第三方测试评估机构。
(十二)积极利用民口产能。鼓励支持军工单位采取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将民口产能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加强军工单位之间科研生产能力统筹利用和协作,积极推动军工资产合理流动。择优利用军工、军队和民口单位科研生产能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十三)支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为大安全、大防务提供装备和服务。在搞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做好军事训练器材研制开发,鼓励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积极参与边海防装备建设,大力发展反恐维稳、安保警戒、应急救援、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和产业。
(十四)健全完善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收集本地区民口前沿技术、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等资源信息,集中向军工单位公开发布;按行业收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经保密审查后,向社会公开发布。
(十五)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发展规划,利用全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围绕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国防特色高校共建和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依托高等学校设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高等学校与军工单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和人才培养。鼓励设立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基金,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工程型号领军人才,做好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开展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依托军工单位及相关院校开展军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教育培训。
四、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十六)推动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统筹建设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定期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推动降密解密工作,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等政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十七)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突出高技术方向,着力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项目审批方式逐步由事前审批向事后审批转变,经费支持方式可由注入资本金等向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转变。
(十八)发挥技术转化评价作用。在军工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中,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权重。探索开展相关技术成熟度评价,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技术发展动态,鼓励军工单位优先利用民口成熟技术和产品。
五、支撑重点领域建设
(十九)加强太空领域统筹。面向军民需求,加快空间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加快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空间核动力装置、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以遥感卫星为突破口,制定国家卫星遥感数据政策,促进军民卫星资源和卫星数据共享。探索研究开放共享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系统建设。
(二十)推进网络空间领域建设。促进通信卫星等通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安全、电磁频谱资源管理等技术、产品和装备。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实施。优化军工电子信息类试验场布局和建设,在服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二十一)支撑海洋领域建设。推进海洋领域军民试验需求和试验设施统筹,加快深远海试验场建设。大力发展水下探测、信息传输与安全等技术,提高海洋综合感知能力。推动深海空间站、核动力海上浮动平台和深海大洋监测装备建设,积极研发高等级专业破冰船、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极地救助船、极地半潜运输船、极地资源勘探船及极地专用核心配套设备、材料等,支撑海洋领域重大工程。
六、推动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二十二)发展典型军民融合产业。加强现有投资渠道统筹,优化投资方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反应堆和先进核电技术,加快实施先进核能示范工程,提升核燃料循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推进核技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积极引导支持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加强民用飞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民用船舶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发展军民两用的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产业。
(二十三)培育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增长点。充分发挥军工单位在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优势,支持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动态保军能力。优选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和项目,编制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对列入目录且应用效果好、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四)以军工能力自主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政策统筹,做好与相关科技计划的衔接,制定并组织实施军工高端制造装备创新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国内优势单位开展专项攻关,提高军工能力建设所需的高端加工制造设备、测试仪器、科研生产软件等国产化率和自主可控水平。在军工生产能力建设中,进一步扩大支持采购国产首台(套)装备政策适用范围。
(二十五)促进军工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布局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鼓励军工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和规划政策对接,在军工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参与所在地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等方面,创新合作方式,落实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开展军工经济属地化分级统计,建立属地化军民融合产业统计体系。设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重点省(区、市)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十六)拓展军贸和国际合作。在确保国防安全和装备技术安全的前提下,着力优化军贸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装备出口比例,推进军贸转型升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站和核技术装备、宇航装备、航空装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其他高技术成套装备出口,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和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鼓励参与海外石油矿产资源开发和国际工程承包。充分发挥国家原子能机构和国家航天局的对外合作平台作用,深化核和航天领域国际合作。
七、推进武器装备动员和核应急安全建设(二十七)强化武器装备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资源,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和服务,推进完善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着眼战时部队高技术装备维修力量缺口,推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加强针对性实战化训练演练,形成支前保障能力。
(二十八)提升核应急和安全能力。按照国家核应急体系建设整体布局,加强国家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推进核安全技术研究,军地联合加快国家核安全体系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核安全监管,增强核安保能力。加快军工核设施退役治理,提升军工核设施实物保护能力。
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二十九)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法规建设,加快推动原子能法出台,积极推进航天立法。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军民融合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引导、规范、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十)完善社会投资审核制度。修订《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核准和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减少和下放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社会投资的审核,除战略能力外,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三十一)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对承担军品重点任务、符合政府投资政策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自愿和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采取投资入股、补助、贷款贴息、租赁、借用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投融资渠道,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符合条件的机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推动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企事业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探索建立军工资产管理新模式,加强对民营企业军工能力的监管。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做好统筹衔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分工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实效。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二篇: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选自《国防经济若干问题研究》,作者:张跃东,刘国庆,舒本耀,韩宪平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15-19进人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针对国内外军事、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路径、方式和策略等,军民融合呈现的一些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强化军民融合战略设计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是一项全局性重大战略举措,需要国家最高决策层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这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走向深入的根本保证。随着军民融合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及其涉及的社会因素不断增多,强化顶层战略设计,对确保军民融合顺利发展越发重要。为此,强化战略设计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基本趋势之一。
美国一直特别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战略设计。一是制定专门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冷战刚刚结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要兼顾经济需求和国防需求,克林顿政府紧接着又提出了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新科技战略。之后,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完成了研究报告《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把军民一体化作为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做了国家层面上的总体设计。此后,美国国防部制定了更为详尽的战略规划。2001《国防报告》提出军民一体化任务:使国防采办的变革步伐跟上工业基础军民一体化的根本转变形势,利用全球化的商业基础……改革传统武器装备的军用标准规范;尽可能地将民用技术及产品纳入新旧武器装备体系之中。在2003年颁布的5000系列文件中,美国国防部将“采购或改进可从国内采购的民用产品、服务和技术或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放在优先次序的首位。美国还先后制定了旨在推动军民一体化的国防部两用应用计划、商务部高技术计划等战略规划。二是在重要领域的战略性文件中充分体现军民融合要求。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国防科学技术战略》等文件,均将武器装备建设、经济、社会等共同发展作为重要原则和内容;《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等,要求国防部、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实施国家统一的网络电磁安全战略;美国2012年发布的《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明确要求要军民协同,既要服务于武器装备建设,又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俄罗斯也特别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设计。《俄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2009)明确提出:“需要通过制定战略性文件并颁布相关法规,统一协涮国家政府机构、国防资源、经济领域各企业,乃至网络和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活动,以确保国家安全战略日标的实现。《俄联邦军事学说》(2010)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国家利益,在某些领域要实行军民科研生产一体化发展。”《俄联邦空天防御构想》将“建立军民协作机制,共享情报资源,共建空天防御体系”作为首要原则。《俄联邦2020年前北极国家政策原则》主张强势推进军民并重的北极原则。普京签署的《关于实现俄联邦武装力量、其他军事组织建设与发展,以及国防工业现代化规划》(2012)明确要求:要“吸纳俄罗斯科学院、国家科学中心和大专院校从事国防建设”;要“创建统一的科研和设计工作信息数据库,将军事专用和军民两用产品设计的技术资料纳入数据库”。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10年(2016—2025年)俄联邦规划,将“研究和开发富有竞争力与发展前景的国防关键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基本要求。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以提高资源效率和效益,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实质。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加速。这一方面为各国武器装备建设走出国门,向世界范围内的民用科研生产领域和军事工业领域渗透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各国武器装备建设利用全球民用资源和军事工业资源提供了便利。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共同选择。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是目前各国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走向世界的最主要途径。2010年,奥巴马政府出台新的《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取代了2006年布什政府公布的《国家航天政策》。新政策放弃布什政府的单边政策,突出国际航天合作主题。奥巴马在声明中指出:“我们的一个中心目标是促进航天领域的和平合作。”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政策与战略高级主管Barry Pavel说:“如果说新政策中有一个真正广泛的主题,那便是贯穿于整个新政策文件之中的国际合作。这可以说是实现我们所有航天目标的根本重点。”新版政策列出诸多军民兼容的国际航天合作领域,如空间探索、地球观测、气候变化研究及环境数据共享、减灾救灾乃至监测空间碎片等领域。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奥巴马政府将过去一贯排斥他国介入的卫星导航系统研发也纳入国际合作领域。同年8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以色列航天局决定双方在地球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太空探索、空间测量学、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利用空间站开展研究和实验等军民通用领域,密切科技交流和双边合作。目前,美国已有约3/4的军工企业通过合作研发或生产、零部件供应等方式,与英、德、日、意、法等国民品企业或军工企业展开合作。俄罗斯把开展国际武器装备联合研发和生产等形式的合作作为军事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合作范围很广,包括航空、航天、船舶、核能和核武器销毁、电子系统、陆装及军工企业转产等。两欧诸国规模小,实力有限,合作研制武器装备是其普遍做法。仅法、德两国的军事工业合作项目就多达百余项。除签订协议外,两欧国家还成立了各种合作组织和机构。印度鉴于国内技术落后,不断加大引进国外技术发展武器装备的力度。与俄罗斯成立了技术转让联合中心,既转让武器装备专用技术,也转让军民通用技术。与美国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主张在此框架内加强两国在民用核能、空间技术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民为军用成为融合重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产品和技术向民品市场渗透;二是民用产品和技术向武器装备市场渗透。随着军民融合的深人发展及民用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加速,民为军用已逐渐取代“军转民”,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主要方面,其范围和程度已成为现阶段和未来制约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主要矛盾。鉴于此,世界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重点开始由“军转民”转向“民转军”,通过优先采购民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措施,大力推动民为军用。美国国防部专门制定了“精明买主”的采办策略,要求必须把利用先进民用技术、产品和服务作为国防科研和采办经费投入的第一优先选择。为了“精明买主”策略能顺利实施,国防部高度重视统一军民标准,不断提升民用标准和性能规范在国防部标准化文件中的比例;要求承包商尽可能地采用民用标准和性能规范,最大限度地限制使用军用标准,只有在没有能满足军事需求的民用标准情况下,才可使用军用标准,且必须得到采办当局批准。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军用标准曾多达3万余项,经全面审查,已有1/2左右的规格和标准被取消、取代或修改。近年来,俄罗斯也一直大力推动军民标准统一化工作,并出台了《俄联邦标准化发展构想》,将军用标准化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国家标准化工作。目前,俄罗斯使用的国家级军民通用标准有9000余项,国家级军用标准仅有约2000项,并且大量使用行业级标准,极大地方便了民用产品、技术和服务采购。据统计,美、英、法、德、日等国家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的高新技术,约80%~90%来自民品企业。
随着军民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民为军用的内容日益丰富,已由民用产品、技术和服务扩大到制造工艺、会计制度、定价方法、采购程序及项目管理方式等一切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和模式等。大力推行装备竞争采购从经济学视角观察,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武器装备建设资源配置方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依靠政府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而在以竞争为灵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绝对主流经济体制的21世纪,在满足武器装备建设特殊要求的前提下,大力推行装备竞争采购,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既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基本途径和应有之义,也成为世界军民融合发展基本趋势之一。
近些年来,为确保装备竞争采购的顺利推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美国目前有300多部涉及政府竞争采购的法律,既有诸如《合同竞争法》等专门规范竞争采购的法律,又有诸如《武装部队采购法》《反托拉斯法》等包含竞争条款的法律。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竞争采购相关的条例、指令和指示,如《联邦采办条例》、5000系列采办指令指示等。另外,各军种部、国防部各直属业务局都分别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和备忘录等。二是公开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在满足保密等特殊要求情况下,强调要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装备采购信息。对充分竞争类项目,美军通常要利用《商务日报》、相关网站等公开媒体公布建议征求书全文,让所有潜在承包商均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对非充分竞争类项目,美军通常将建议征求书全文送达选定的几家承包商,但要利用《商务日报》、相关网站等公开媒体公布征求书概要,未被选定的承包商也可申请获取建议征求书并申请参与竞争。三是保护竞争。主要做法有:扶持和培育竞争者,如美国《联邦采办条例》规定中标的承包商要将项目的一部分分给未中标的承包商;严格审查企业并购,坚决阻止影响竞争的并购行为;鼓励反不正当竞争,竞争失败者可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申诉或起诉。四是规范承包商资格审查,确保符合条件的承包商能及时进入装备市场参与竞争。经过多年的推动,美国等西方国家装备竞争采购比重稳步上升。目前,美国国防部竞争采购金额所占比重已超过60%,通用性较强装备竞争采购金额比重超过90%。
随着装备竞争采购的不断推进,其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为顺利推行装备竞争采购,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清除军民之间的制度障碍和技术壁垒,加速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进程;通过推行装备竞争采购,吸引大量民品企业尤其是数百万中小民品企业参与武器装备建设活动,提高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度,并且形成了广泛的武器装备建设物质技术基础。军政企等多方协同合作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军队、政府、企业等社会多个层面。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推进,各方之间的政策和行动不协调、利益冲突甚至是矛盾对抗日益凸显,并成为直接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军政要员、学者等都充分认识到:唯有解决体制摩擦、政策相左、利益冲突等问题,实现多方密切合作、协同行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方能顺利走向深入。
美国一直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中军政企等多方的合作问题,并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一是依托国家顶层科技管理机构,协调军民融合中多方关系。总统与国会是美国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顶层决策者与管理者。总统科技管理决策支持机构包括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和国家科技委员会。对于军口、民口或军民联手提交的科技计划,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根据国家科技委员会和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建议权衡协调,并同行政管理与预算局会商,制定出军民统筹的联邦政府科技计划。总统批准后,计划被纳人预算,并进入国会审议程序。国会的统筹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科技计划的辩论、听证、批准、修订或否决过程中。所有科技计划,不管是军口的、民口的,还是军民一体的、跨部门协作的,首先要通过国会相应委员会的公开听证,形成决议建议后,再到参、众两院大会进行公开辩论和投票,最后结果报请总统签署生效。二是通过总体协调机构,促成军民融合中多方协同行动。国防技术与工业基础委员会是美国有关军民科技发展最核心的部门协调机构。主席由国防部长担任,成员主要由能源、商务和劳工部长组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联邦政府各部门之间有效协调,确保军政企等各方协同行动,以维持军用、民用或军民通用研发活动的高效运转。三是成立跨部门专项计划协调机构。例如,国防部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与能源部和商务部等部门协调;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局,主要负责科研项目在军民有关科研单位之间的合理分配;对于核武器采办,国防部和能源部联合成立了“核武器委员会”;对于航空航天技术采办,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成立了“航空航天技术委员会”;针对CPS系统建设和应用,专门成立了多部门组成的国家天基定位、导航与授时执行委员会,以解决军民之间及各部门之间的重大矛盾和分歧。
俄罗斯为确保“在军事、工业、科技和政界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从2012年起,进一步完善并组建了新的军民统筹协调机构。新修订的《俄联邦军事工业委员会条例》,赋予军事工业委员会组织协调政府主管国防工业机构与国防部装备采办管理机构关系的职能,以及负责协调和仲裁军地相关重大决策的职能。工业与贸易组织成立了跨部门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具体负责高新技术创新信息的搜集、保存和共享及军民两用科研试验效果的评估。在国家层面成立了研究基金会,组织并资助高风险全新技术的研发工作,组织协调国防工业力量与民间力量进行联合技术攻关。
第三篇: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富国强军的整体设计布局,是习主席治党治国治军方略的新发展。我们要从时代高度清醒认识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是富国强军根本之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是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担当,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群策群力落实好这个大战略。
破除禁锢培塑融合思想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心融”方能“行融”。为此,我们必须紧跟习主席思想步伐,从强国强军的高度,突破传统观念局限、僵化思维束缚、消极心态障碍,以上率下“整理好思想”,破除影响军民融合的思想禁锢。
打破思想壁垒。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融合发展的力度。当前,有的把军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看作是国防和军队自身范围内的循环;有的劲头很足却一厢情愿,与地方统筹协调不足,致使地方优势资源“可望而不可即”;有的欠缺顶层设计谋划,以致军地对接、层次衔接不够好,使得在地方优势资源引进过程中打了折扣,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军民融合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强化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大局观念,摆脱行业、部门、单位的利益束缚,打破融合的思想壁垒。
破除门户之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国际层面看,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激烈军事竞争,背后是现代国家安全理念的交锋、体制与体制的竞赛,比拼的是谁的军事制度更能够通过融合来凝聚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力量;从国内层面看,我国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时期,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实现经济和国防两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考验着我们的战略智慧。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破除门户之见,让顶层统筹统管体制不缺失、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不滞后。
根植融合意识。军民融合蕴含着“1+1〉2”的理念,彰显了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政治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实现富国强军,军地双方都应当具有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和协作意识,破除一切妨碍融合发展的狭隘思想和条块分割、自我保障、运行封闭的管理现状,不断增强军地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意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切实走活军民融合这盘大棋。要以“三严三实”为准绳,将工作干在点上、落到实处,还要认真探索、大胆前行,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不断推动军民双拥、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融合。
综合施策清除融合障碍
“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抓住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节点,各级领导务必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从强军兴军的高度,着力打通横亘在军地之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顶层筹划开启“融合”新征程。“军地双方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首要的问题是要从顶层筹划上开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征程。因此,只有抓住了顶层设计这个牛鼻子,才能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控制点”。要加大对军民融合的统筹统管力度,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从源头上把影响军民深度融合的“障碍”逐一拆除掉,切实解决好深度融合过程中各自为政、多头领导以及“都在管、都不管”等问题。
国家主导加速“融合”新对接。习主席强调,“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正视现阶段由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配套,造成“融合别人可以,融合自己不行”等问题。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应按照“实用、能用、管用和完整配套”的原则,采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办法,建立完善层次分明、科学合理、有序衔接、运转高效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又快又好发展。
法治保障助推“融合”新提升。“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化水平。”可以说,配套完善的法规制度,是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军民融合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和行为准则。用法治保障助推军民融合新提升的基本考虑是,国家可通过加快出台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综合性法规,对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具体规范,从根本上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化水平。
军地协同提升融合能力
习主席深刻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军队要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造福兴利”。作为部队,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抓”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更加主动、更加自觉、齐心协力科学统筹使用国家、社会的经济、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全面奏响军民深度融合“中国乐章”。
坚持需求牵引。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民融合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融合起来,实现两个进程相一致、两个战略相配套、两个体系相兼容,形成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的局面。发挥任务需求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大胆预设可能执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针对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不同类型任务,分别明确支前动员、支前准备和战时后勤、装备、物资保障力量编成及任务分工,始终做到不论哪个主体、哪个领域或哪个系统的行动,都必须做到需求主体、需求目标和牵引对象明确,确保各主体、目标和对象之间的匹配与协调。
突出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牵扯面广、涉及领域多、协调难度大,只有解决好各体系、各领域之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互动衔接等问题,才能确保“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坚持统一筹划,将军民融合的众多要素协同分类、有机衔接,实现统一布局、统一领导,以满足任务需要,确保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坚持资源共享,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整合军地优势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在军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优化整合,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格局,实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地方战略性支柱产业、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军队建设中,促进军民高技术双向转移。坚持共同担当,把执行军民融合作为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找准明确责任和倒查追究责任的切入点、结合点、共振点,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
培育融合人才。人才的培养与建设是确保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力量之源。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军地双方接力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反应速度快、突击能力强的“融合型”人才队伍群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引领军民融合大发展。军队要主动与党政机关、地方企业、大专院校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军民融合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实践中不断磨砺人才,让人才在推进军民融合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既能在平时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又能在战时作好紧急动员确保拉得出、顶得上。
(作者单位:陆军第21集团军)
第四篇: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许达哲
2015年7月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达哲在《求是》2015年第13期发表了题为《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主要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发展理念之间的交锋,是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过去提军民结合,现在提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加快军民融合进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大局 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协调创新,做好战略规划,完善法治保障,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只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跨越。
二、准确把握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要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好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两大支撑,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着力实现武器装备发展从跟踪研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转变,军工经济发展从增量扩能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变。在政治上,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在经济上,着力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国防建设的降本增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上,着力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制,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在军事上,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并以此为牵引,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要高度重视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必须始终坚持问题牵引。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主要是顶层统筹不够,法治建设滞后;寓军于民不够,市场开放不足;资源共享不够,效益效率不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们要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长 远和全局利益,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一要以改革为动力,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善中央领导、国家主导、军地协同、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二要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规范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三要以强军为首责,集聚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四要以开放增活力,打破军工行业封闭格局,建立完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五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军民融合载体的作用,做好军民两大需求论证与衔接,实现民用高端装备和国防武器装备协调发展,降低国防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落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举措
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好落实,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规划、改革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军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规划、需求研究、装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涉军企业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配合军队加强作战需求论证和装备体系论证,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通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自主化发展。坚持依法治理,在法治下完善体制机制,在改革中建设法治军工,健全法律标准规范,加强军品市场监管,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治理水平。
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加快实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统筹军工发展,精干军工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界定并逐步减少许可管理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规划涉军企业武器装备动员能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推动军工集团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围绕国防工业产业链部署国防科技创新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以实施“强基工程”为抓手,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体系。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抓紧制定军工技术解密办法,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中心,推进国防科技信息共享,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制定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和军地创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成军地装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应急安全、反恐维稳、海警边防、城市安防、卫星应用等装备,推动军工为国家“大安全、大防务”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社会多方积极性,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定位。落实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建设,优化军工能力布局。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通过联合开发、新建企业、专业重组、资本融合等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深化对外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实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重效益。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形势使然、历史必然。我们要以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五篇:扩大沙埕开发开放推动沙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扩大沙埕港开放开发推动沙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内容摘要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关于“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学习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和福建省军区联合制定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精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率先形成全域联动、整体推动、良性互动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本文根据沙埕港的实际区位优势,就如何突破瓶颈扩大开放开发,推动沙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开放开发军民融合区位优势
一、沙埕港的现状及军民融合简况
1、沙埕港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
沙埕镇别称沙关,位于福建省沿海最北端的闽浙海岸交界处,港道长40公里,宽约2公里,水深无礁,久不淤积,不起风浪,航道稳定,其中南岸特别适合建5万吨以上深水码头,为闻名的天然良港,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曾把它列为三大渔港之一。这里距台湾基隆港142海里,总面积为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出近十倍。省道沙(埕)吕(峡)线直达市区与104国道福鼎段衔接,万吨巨轮进出不受潮汐限制。由于沙埕港阔水深且有群山庇护,台风季节,港内外风力相差4级,可避12级以上台风,是渔船、客货轮船的天然避风良港。为福建省重要渔港之一,我国东南天然良港之一,同时也是全省OP帆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享有“全国著名群众体育之乡”的美誉。全镇共辖有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人口3.75万人,80%人口从事海洋渔业生产。作为福鼎的渔业强镇、双拥模范镇,沙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有小白路、川石、后岙沙滩,台山岛,东瓜屿,莲花屿等自然景点。
2、沙埕港驻军与军地融合双拥情况
作为重要的军港,沙埕港内驻有导护三大队、流江岸勤部、海警三大队等三个副团级以上单位,岭头雷达连、台山岛海防九连、沙埕边防所和白鹭边防所等四个副营级以上单位,是福鼎市驻军最多的乡镇。沙埕镇拥军传统悠久,近年来,沙埕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驻军部队多的实际,以争创双拥模范镇为目标,以“弘扬爱国拥军传统,军民融合共促发展”为原则,强化领导造氛围,搞活形式创特色,排忧解难办实事,创造性地开展双拥工作,走出了具有沙埕特色的双拥新路子,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有效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实现了军地之间的互利双羸。我镇还通过建立“三机制一平台”,形成军地联学共建的学习实践活动机制,有效推动军地双方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沙埕港经济发展的潜在旅游资源
沙埕镇是福鼎市旅游资源最丰富的乡镇之一。沙埕境内有小白鹭海滨天然浴场及大白鹭、王谷、川石、后岙等多处沙滩,面积达四万多亩。有全省十大美丽海岛之一的台山列岛和漫长的海港岸线旖旎的风光,都是海上垂钓、野营、潜水体验、海上观光游览的好去处,以及一批迷人的滨海自然地质景观,如沙埕港莲花屿、鸟岛、冬瓜屿、南镇石鼓洞等,都是旅游开发的好资源,同时沙埕铁枝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车鼓亭”、“线狮”、“跑旱船”、“连灯”等地方丰富的民俗相结合,形成富有渔村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表演艺术,也给沙埕的旅游开发增添了很多的吸引力。另外令人徜徉的军旅生活和军队文化,也给沙埕的旅游开发增添了不少的正能量。
二、当前制约沙埕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资源整合来看,互促双赢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效明显。
资源运行共享乏力, 重复建设较为普遍。军事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闷起头来“自扫门前雪” 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 军地之间的许多驻地相邻、功能相近的公共设施建设,如很多军港码头不能与民共享,如沙埕流江村的居民很多时候得把海产品运到沙埕码头上岸,而不 1
能就地取材在当地军用码头上岸处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渔业的发展等,由于缺乏协调互动和有效整合, 没有得到充分共享, 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现象时有发生,这加重了经费投入负担, 增加了社会总成本, 使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2.军港的特殊性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军队在履行保家卫国的职责时,由于自身保密性的需要,凡是5万吨以上的轮船要进沙埕港之前都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批,有些吨位大的货轮或者外轮甚至得经过省军区乃至南京军区的批准方可进港,这样在商机转瞬即逝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军港的特殊性很多外轮一般不能进入莲花屿以内的港区,这样就相对制约了沙埕港的近一步开放开发。很多时候军舰进出港时,当地政府得配合军队进行清港,这样在增加地方财政支出的同时,也使当地群众网箱养殖的渔网和鱼排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不小,影响了养殖业和近海捕捞业的的进一步发展。
3与军港相关的配套政策影响了开放开发的扩大与深入
沙埕港是福鼎市对外开放开发的一个窗口,是福鼎工业园区的原材料的出入港口,军港的相关政策使沙埕港的巨大的天然区位优势不能得到高效的发挥,无法发挥港口的通航潜能,潜力无穷的岸线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不能为福鼎工业园区打通海上通道,从而影响了福鼎工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外籍游客来往沙埕不能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产业的升级。同时也使对台小额贸易点(已获批)不能形成一定的较大经济规模,也使军队一些资源,如一些军用码头不能与当地的经济有效的融合,制约了军地融合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军地资源整合发展思路及对策
以总书记富国强军思想为指导,按照“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路,坚持而未牵引、深度融合,坚持军地携手、共建双赢,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习主席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结合沙埕港的实情,扩大开放开发,促进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沙埕经济的飞速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沙埕军地融合发展
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福建先行先试总体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管武装工作范畴,纳入领导责任目标考评,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军齐抓共管、社会各级密切协同、广大军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科学处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军需与民用、全局与局部等关系,引导社会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同时也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军地联动。进一步下放通航审批权,使五万吨以上轮船进出沙埕港手续简化迅捷。研究出台推进福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相关意见、规划和措施,健全军民融合配套政策法规,建立需求提报论证、重大项目对接、信息通报共享等机制,促进军民融合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引领全国全军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国家各级财政对统筹建设投入力度,制定项目立项、投资融资、土地使用等激励补偿政策,出台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的具体办法,颁布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2、整合军地资源“旅游兴镇”,扩大沙埕开发开放
沙埕港不仅是福建著名的天然良港,而且海景壮丽,岛屿青峰叠翠,奇礁散落海面,风光壮丽秀美,可以充分整合军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项目“1+2”工程,即全面推进小白鹭村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闽台十大乡村游试验基地建设,;福鼎欣旺(沙埕).国际帆船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和全省十大美丽岛屿台山列岛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可以在军营中划定一定的区域让游客体验军旅生活的一些实况,可以利用一些退役的舰艇让游客了解我国
海军建设的一些成就,激发他们爱国爱军的意识,可以用军营的一些资源作为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基地。利用军队的技术资源优势,可以打造一些人工岛,进行深海养殖的尝试,这样既可以促进渔业的发展,又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和垂钓休闲活动,从而实现旅游兴镇的目的。碧波荡漾的军港,笼罩着神秘与庄严,游客在此既感受军港神秘,又可体验渔家生活,其乐无穷。对原海军营房、坑道等进行整修,开发了军体旅游项目;可以发展旅游业军港风情游览点和海上风光旅游点等滨海旅游资源,目前“旅游兴镇”初见成效但只有解决好军地矛盾,旅游资源才能得到综合性的开发利用,并能与港口、渔业协调发展,否则,将来还可能产生军队建设与旅游资源建设的矛盾。
3、推进基础设施军民兼容,实现军地资源共享。
军民共用码头建设,过去,军地双方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一些原本可以军民共用的基础设施未能实现紧密结合、相互衔接,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贸易和民众的出行。因此,军地双方要相互配合,在统一思想和明确原则的基础上, 融合投资项目功能, 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 兼顾军地使用需求,发挥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军地资源的有效融合和紧密链接。解决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问题。从目前的状况看,礁头码头建设受到一定局限,允许地方企业使用军港的一些码头和设施。把集军港、商港、渔港为一身的港口城市。当然要充分考虑军事需求,提高军事设施的综合防护能力。可以整合海防路与当地交通网的融合,在距离军港的一定范围内允许修建一些民用码头及相关设施,充分发挥沙埕港的航行方面的优势,使沙埕镇进一步开放开发的交通瓶颈能被彻底打破,打造出一个魅力的港湾,同时也为福鼎工业园区的发展打开一条畅捷的海上通道。
以上是对军民融合前提下,对沙埕港开放开发的一些设想,在总书记有关“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精神指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各级党委的全力支持下,沙埕港的军民携手一定会做得更好,一定会把沙埕港建成福建省闽东沿海岸的魅力港湾。沙埕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