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7:3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观后感》。

第一篇: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观后感

《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观后感--石伟豪

任何的一个工作领域都存在着优良中差,水平参差不起。唯有不断地比较,比较之后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生命之树长青,工作热情不灭。

本着观摩,学习的态度,我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的观摩活动。很久以前就一直想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因为能够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中国现在的气象影视服务发展到了怎样的一种水平。大家站在一个平台上,可以领略到不同地方的节目特色,制作能力,从中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比出自身的优势。系统的学习,方能得到系统的认知。这样才能够做到竖着比完,之后还能横着比。那么下面几点就是我在此次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1.节目样式:

在第一天的观摩活动中。我看了很多获奖,以及没有的别的省的节目。给我最大的一个想法,节目样式的创新。很多地方,采用美女播新闻,《亚洲天气》360度的虚拟背景,有的节目做的轻松动感,有的节目则是严肃紧张等等。采用语言,肢体,制作等各个方式来是节目跳脱传统“天气预报”刻板,陈旧,极简主义的束缚。主持人的表现也是个性十足,每个都很有看头。尽管有的主持人有些娘,有的则稍显单板。但也符合节目设定,融入其中。这些,都使得节目的观赏性更加,更具有审美情趣,更能够贴近生活。由于受众群年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偏移,这种精心设计过的节目样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反观我省的节目,可以说。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创新。一切都是中规中矩。与10年前的节目并没有太大区别,依旧走着只有服务的理念。虽然气象节目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但创新并不代表者就会失掉服务。这两者并不相抵触。

2.节目包装:

在节目观摩后不难看出,可以说,除了一些偏远地区的节目制作稍欠火候以外,很多省市在节目包装上都是非常下功夫的。俗话说,人在衣装马在鞍。气象节目亦是如此。没有亮丽的外表,吸引人眼球的界面设计。一定会大大降低节目的客观上性。由此一来大家看天气预报,可能就是为了知道明天的天气而已。甚至都不用看,听就可以了。看都不用了,何谈审美呢?我们省的节目,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每个节目的风格均不突出,界面设计的大同小异。简单的线,简单的方块,简单的配色,简单的图标,一切都在简单之后,略显简陋。别的省市的节目有的把地图踩在脚下,有的用卫星的夜图来代替地图,还有分屏技术,flash技术等等。不同的节目要创造出更大的差异,这也是一种包装。从片头,到节目,到稿件,到主持人不同的风格,到图标,都是要下过功夫去设计的。也许会暂时的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是想拿奖,想要被人喜欢,不下功夫一定是不行的。只有本着重新开始包装,肯下精力,物力,财力,才能够得到效果。

3.节目内容:

任何的节目,都是内容为王。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品,戏剧,没有好的,吸引人的内容,纵使你的表演技巧多么华丽,制作效果多么震撼,摄影技术多么精湛,都是不能扣动观众的内心的。从这次的观摩活动中,我看到很多地方节目的稿件,都是十分贴近生活,他们会用复杂的天气专用词汇来说明天气,但是还会用通俗易懂的话将这个词汇解释一遍。这里除了更好的服务于百姓以外,还起到了科普宣传的作用,一举多得。我们省部分编导写出的天气稿件可以说不比急件上的的文字好到哪儿去。内容缺乏连续的逻辑性,分散成一块一块的,不能有顺畅的整体感。这不仅让观众看得不舒服,在主持人的表达上也有无形中增加难度。这里我建议可以多发散思维,找出生活和天气之间更多的连接点,更多的交际。从衣食住行,到悲欢离合,总地球这边到宇宙那边。紧密的生活联系起来。每种天体,对于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地方下雨好,有的地方下雨就是不好的。还有就是可以挖掘天气现象后面的新闻内容,社会问题。深化节目内容,开阔节目视角。

第二篇:关于2011年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的总结和思考

关于2011年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的总结和思考

李泳瑶 张轩 别庸

(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武汉 430000)

2010年10月,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在北京举行。一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7支代表队参加竞赛,参赛节目涉及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天气预报类和专业气象服务类以及省级气象为农服务类、气象科普宣传类,中国气象频道省级插播类、创意预报类等9大类节目。节目内容不仅涵盖天气资讯、新闻、生活、交通、旅游、海洋、水文,还包括天气与健康、地质灾害、森林火险、农业、气象科普等多方面,充分的展示了气象部门为百姓提供的人性化、全方位、多元化的气象服务。在这次竞赛中,我们武汉市气象影视中心获得了第一名地市级天气预报类节目的好成绩,很好的完成了参赛任务,锻炼了队伍,充分展示了武汉影视中心的创意和制作水平。

此次业务竞赛既各单位气象影视服务业务水平的大比拼,更是全国气象影视服务发展成果的大展示。通过对竞赛优秀作品的学习观摩和总结,我们拓宽了思路,发现了不足,明确了进一步提升武汉市气象影视服务质量的前进方向。节目形式创新

天气预报类的气象节目一般由主持人播报和具体的站点预报两个部分组成。而主持人的播报部分主要包括天气实况、天气形式预测、气象服务等三部分的内容,一般根据天气情况的不同,主持人会有针对性的对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较多的阐述。大多数的天气预报类的气象节目都是主持人从头讲到尾,缺乏形式的变化,难以吸引观众。提升气象影视服务质量必须进行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

从本次参赛的优秀节目中可以看到,仅仅在天气实况部分就出现了多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比如河北采取的市新闻短片加市民采访的方式;上海采用的是直播连线的方式;而我们采取的给天气现象颁奖的方式都让人印象深刻。另外,专家采访、动画人物、科普短片等多种形式也在节目中出现。

北京气象影视中心的《掌控天气》很明显就是利用当前大家耳熟能详的iPhone等触屏手机作为节目的切入点,模拟手指点击屏幕的动作,显示各种天气信息。

海南省气象影视中心的节目也是采用当下流行的“微博”作为切入点。这样类似的做法在其他类的节目中还有不少,比如之前的“网页”、“网站”,之后“空间”、“博客”,现在的“微博”、“facebook”等。

另外,山东省气象影视中心的《齐鲁新气象》和甘肃省气象影视中心《人与沙》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手绘沙画这种新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获得创意预报类节目第一名的《非常连线》就在节目中通过快速的编排节奏,科幻的3D效果,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镜头衔接,紧张急促的配乐,甚至支持人较为严肃的表情,着力的宣传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给观众一种看大片的感觉。

天津气象影视中心的《美丽新气象》中的漂亮主持人配合豪华精致的漂亮实景,从第一眼就让人觉得很舒服。安徽省气象影视中心的《综艺新气象》收集普通市民自拍的MTV进行短信投票,就像是平民版的“超级女声”?

而我们设计的节目也跳出常规天气播报方式,在板块中穿插颁奖、评星等活动,给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全新的冲击感,在传递天气信息的同时将生活建议通过形象的动画、生动的配音来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既了解了天气又在收看节目的同时放松了心情。

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凝结了气象影视业务人员智慧的结晶。有很多好的创意都可以在我们日常业务服务工作中得到应用。

2加强新技术的使用

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也是提高节目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在现阶段需要加强在虚拟演播室技术、3G直播技术、在线包装技术、三维地图和三维显示等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引进。

2.1虚拟演播室技术

现阶段气象部门普遍采用的抠像技术,将在蓝背景前录制的主持人画面同背景画面经色键器合成,产生所需的节目画面。使用这种传统的技术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缺乏摄像机的运动,无法根据重点内容调整摄像机机位,不能传递最有效的画面信息。第二是缺乏真实感,无法调整画面中物体的景深位置。在本次业务竞赛中,不少单位采取了虚拟演播室技术,主持人和虚拟场景形成有机的交互,在整体视觉效果上有较大的冲击力。我局在本次竞赛中采取后期合成的方式模拟了虚拟演播室的部分效果,主持人同动画结合,活泼生动的讲解天气,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受制作时间的限制,虚拟演播技术在日常气象影视业务中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2 3G直播技术

直播是气象影视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气象部门开展直播节目,还处于探索

阶段,以演播室直播为主,缺乏现场感。从美国天气频道的播出数据显示,灾害性天气的现场直播是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观众有着强烈的第一时间获得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现场信息的愿望。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现场直播一直是各级气象影视部门工作的瓶颈。近年来,3G电视直播技术得到蓬勃的发展。同原来动辄几百万的电视转播车相比,3G直播技术具备受空间、时间限制小;投资成不低廉;设备使用简单的优点。虽然目前3G直播技术在图像质量、设备技术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但目前各级电视部门包括中国气象频道都已开始了3G现场直播的尝试,未来3G技术将推动电视直播进入常态化阶段。

2.3在线包装技术

在线包装系统能够进行真三维的图文创作、预览、实时渲染及播出,具备绚丽的包装效果、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从本次业务竞赛来看,在线包装技术已取代传统的图文字幕方式在气象节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整体气象节目的图文动画表现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日常节目来看,传统的字幕图表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加强对在线包装技术的摸索研究并业务化是提高下阶段提高节目质量的一个工作重点。

2.4三维地图和三维显示

通过将云系、气流、雨雪、冰雹、泥石流等元素的进行三维立体化描述与实时显示,把这些元素落脚在三维地形上,使气象影视节目以更加精确真实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 实现气象影视节目由平面示意向三维写实的跨越,一直是气象影视制作人员追求的目标。从本次参赛的优秀节目中可以看到,三维地图和三维显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系统引进和本地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我局的气象影视节目三维制作平台,可以有效提升节目的视觉表现水平。塑造节目品牌

气象影视服务是通过影视传媒将传播气象服务、气象科普等信息为社会公众服务。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的发展必须遵循电视传媒的发展规律。“品牌为王”正取代“内容为王”成为为今日电视传媒市场竞争的新法则。中国气象局矫梅燕副局长在本次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要求今后要从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的发展,首先就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气象影视服务的品牌化。

3.1 气象节目品牌发展现状

从1980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推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到现在,经过30年的发展,气象影视服务已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途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成为

连接气象部门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目前,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每天在央视11个频道播出45套节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天在200多个频道播出400多套节目。

在众多的气象节目中不乏优秀的品牌气象节目,比如中央一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悠扬的《渔歌唱晚》已经作为背景音乐陪伴了我们30年,多年来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各电视栏目的前列,也成为了天气预报类电视气象节目的代表;“分享阳光 分担风雨 第一时间 第一印象”,CCTV-2经济频道早间的《第一印象》节目以实用、鲜活、大气的节目风格,营造出轻松、温暖、明快、向上的早间氛围,吸引了大批的时尚白领群。除了中央级电视频道外,地方电视媒体中也有很多为当地人所熟知的气象节目比如南京电视台的《小璐说天气》、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明天多少度》、广西综艺频道的《天天天气》、湖北经视的《气象与生活》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大多数的日常气象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即使在本次气象影视业务服务竞赛中这种现象也不能避免。

而我市气象影视服务工作从09年起步以来,到现在已发展到每天为6个电视频道提供8套气象节目,其中有主持人节目7套,无主持人节目1套,覆盖频道包括武汉电视台新闻频道、武汉教育频道、黄陂、东西湖和汉南区电视台以及武汉地铁电视,每天的节目制作量超过10分钟。虽然目前中心已制作了一定数量的电视气象节目,但是节目的品牌效益没有得到凸显。各档节目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在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节目定位等方面没有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气象影视服务品牌化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3.2 如何塑造节目品牌

3.2.1 准确的节目定位是建立品牌的基础

节目定位即把握市场需求。现在的媒体传播是一个“分众”的时代,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都不可能面向所有的受众。针对目标受众,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业、性别、教育程度、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节目策划,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目标受众的观看期待和节目效果。就天气预报类节目而言,虽然是同样的信息内容可以通过形式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年轻人青睐简洁、明快紧凑的语言风格,现代、跳跃的色彩。但老年人更喜欢质朴、委婉的播讲方式。简单到主持人的着装这一细节,同一件衣服,年轻人觉得赏心悦目,中老年观众可能就会觉得不够大方。而这种感受就会影响到观众对节目的接受和喜欢程度。只有明确树立受众观念、明确定位,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包装,并且有机融合,才能形成鲜明的节目风格,有利于巩固特定的受众群,形成品牌效益。否则会看起来适应任何观众,但任何类型的观众都不会对节目有特别的印象。

3.3.2 树立主持人品牌形象是建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品牌主持人是品牌栏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栏目的标志,频道的象征,乃至于代表整个电视媒体的形象。观众对于主持人的喜爱或信赖会产生惯性的收视行为,形成收视约会意识。观众经常由于偏爱某位主持人而喜欢这个栏目或频道,并建立对这个频道的忠诚度。为此,要扩大主持人品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形成受众收视行为的惯性。

为了成功塑造品牌型的节目主持人,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求主持人与栏目要相契合。做为主持人已被符号化,应该是品牌栏目的形象代言人和人格化身,每当人们提到某一著名主持人,总是联想到他主持的节目。品牌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确立,除了其个人工作魅力的表现外,更集合或体现了栏目的特质。

二是要注重对主持人的包装与宣传。打造品牌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样需要“广告”。或者说,好品牌,也需要整合多种推销方式来取得认同,比如报纸杂志、网络等等。

三是要充分彰显主持人的个性。主持人的个性就意味着差异化,形成品牌的—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同一化格局中的差异化表现。发挥不同主持人的鲜明个性,是形成差异化表现的重要途径。在我们本次参赛的节目中主持人一改往日的端庄形象,穿着休闲风格的背带裤出现,配以轻松的表情,活泼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将天气信息和生活建议说给观众听,注重的是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结语 今年中国局首次将气象影视服务调整为全国业务类竞赛,体现了中国局领导对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的高度重视。我们将以此次业务竞赛为契机,提高服务质量、健全业务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气象影视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

公共气象服务测试卷

(一)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0.5分)

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共 类。A.20 B.24 C.28 D.30 2.和 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A、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各市气象局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D、各县气象局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3.气象灾情上报中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 成(含)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A.1 B.2 C.3 D.4 4.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按 照 启动应急响应。

A.最低预警级别灾种 B.最高预警级别灾种 C.影响时间最早的灾种 D.影响持续时间最久的灾种 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臵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 名以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A.1 B.2 C.3 D.4 6.是造成中小河流洪水的直接因素和主要激发条件。A.降雨 B.台风 C.前期天气 D.上流情况

7.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中的气象、水文资料应是相应机构整编的资料,一般不少于 年(建站少于 年的应从建站起收集整理),序列至少为逐日资料。

A.10 B.20 C.30 D.40 8.是在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到河段内可能发生险情的水位,一般来说,有堤防的大江大河多取决于洪水普遍漫滩或重要堤段水浸堤脚的水位,是堤防险情可能逐渐增多时的水位。A.致灾临界水位 B.警戒水位 C.保证水位 D.防洪水位

9.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按照公益性服务的要求,以 为重点,以为 核心,以满足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前提。A.农业大户 设施农业 B.农民受益 基层农村 C.设施农业 农业大户 D.基层农村 农民受益

10.暴雨的气象灾害Ⅱ级预警标准:过去 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雨天气;或者预计未来24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 天气。

A.48 特大暴雨 B.24 特大暴雨 C.48 大暴雨 D.24 大暴雨 1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的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 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以上。A、15-30 90% B、20-30 90% C、15-30 93% D、20-30 93%

12.由于发生暴雨天气启动应急响应后,气象部门应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

A.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加大预报时段密度。

B.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组织开展洪水调度、堤防水库工程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及灾害救助工作

C.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

D.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13.到 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A.2015 B.2016 C.2018 D.2020

14.洪水临界面雨量定义为某水文控制点以上流域一定时效的降雨使该水文控制点水位上升达到警戒水位的面雨量。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5.中国气象局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或‚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实施动态管理,对经认定后的示范区每 年考核评估一次,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示范区撤销其称号,予以摘牌,并取消所有相关支持政策。

A.2 B.3 C.4 D.5

16.月、年和历史灾情(灾情普查)上报基本信息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 为地域单元,按照规范填报。A.街道 B.乡镇 C.县 D.市

17.山洪下泄冲刷形成的沟叫山洪沟,没有或少量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沟槽。一般流域面积小于 km2,流域落差较大,有时可高达 m以上。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面积可适当放宽。

A.200 1000 B.200 2000 C.300 1000 D.300 2000 18.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的主要时段为 月。

A.4—9 B.4—10 C.5—10 D.5—9 19.到 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人工增雨(雪)作业年增加降水600亿吨以上。A.2015 B.2016 C.2018 D.2020 20.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高炮必须由 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程序统一组织向军队购买,并按有关技术标准进行验收。A.县级 B.市级 C.省级 D.国家级

21.负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臵工作。A.灾害发生地气象主管机构 B.灾害发生地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C.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 D.灾害发生地上级人民政府 22.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要求所在地交通便利,通讯正常、稳定。土地面积 亩以上。应在示范田路旁建立电子显示屏1个,显示气象服务信息。

A.10 B.20 C.30 D.40 23.《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到2020年,每天向公众提供未来10天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 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A.10-15 B.10-20 C.15-20 D.20-30 24.根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技术方案,以流域内的 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技术、数据格式和要求填报普查表,以及录入相关信息,将普查信息进行整理、审核、并上报省级气候中心。A.街道 B.乡镇 C.县级行政区 D.市级行政区

25.中小河流指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小于平方公里的河流。

A.200 3000 B.300 3000 C.200 2000 D.200 3000 26.当发生大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A.县级气象主管机构 B.地市级气象主管机构 C.省级气象主管机构 D.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27.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服务时间为每周不少于 小时,在农忙季节应尽量保证农民需求。A.15 B.16 C.17 D.18

28.要在学校、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桥梁、涵洞、弯道、坡路等重点路段,以及农牧区、山区等建立起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各级气象主管机构 C.地市级气象主管机构 D.县级气象主管机构

29.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是指通过 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认证,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能自动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灾害防御工作,能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机会、承受气象灾害的冲击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损失的乡镇。A.上级气象部门 B.当地气象部门 C.地市级气象部门 D.省级气象部门

30.火箭弹上架时调整发射架仰角至适宜装填的位臵,操作人员站在发射架。

A、后方 B、前边 C、左边 D、侧后方

31.针对主要服务农作物在示范田内至少开展 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节水、增产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A.1 B.2 C.3 D.4 32.寒潮的气象灾害Ⅲ级预警标准:预计未来 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气温明显下降并伴有 及以上大风,最低气温降至4摄氏度以下。

A.48 5级 B.24 5级 C.12 5级 D.48小时 6级 3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 规定。A.国务院办公厅 B.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C.全国各省气象局讨论 D.中国气象协会

34.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要求种植(养殖)种类,能满足 等观测,能满足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等要求。

A.丰富 农田小气候 B.丰富 农业气象实景

C.稳定 农业气象实景 D.稳定 农田小气候、农业气象实景 35.在进行山洪灾害实地调查时,先确定需要调查的山洪沟,以对 有影响的山洪沟为调查重点,其次是对 有影响的山洪沟。A.居民点 道路 B.学校 道路 C.工厂 道路 D.居民点 学校 36.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系统,提高 的准确率和时效性。A.关键性天气预报 B.特殊性天气预报 C.过程性天气预报、警报 D.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37.洪水临界面雨量定义为某水文控制点以上流域一定时效的降雨使该水文控制点水位上升至漫过堤坝时水位的面雨量。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38.利用高射炮、火箭发射装臵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名单,由所在地的气象主管机构抄送 备案。

A.当地公安机关 B.当地政府 C.上级公安机关 D.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39.《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于 年 月 日起开始实施。A、2010年4月1日 B、2011年4月1日 C、2010年10月1日 D、2011年10月1日

40.是指堤防工程所能保证自身安全运行的水位。又称最高防洪水位或危害水位。系指堤防设计水位或历史上防御过的最高水位。也是中国根据江河堤防情况规定的防汛安全上限水位,往往就是堤防设计安全水位。

A.致灾临界水位 B.警戒水位 C.保证水位 D.防洪水位

41.在气象灾情上报中,当灾害在全县 以上地区发生时,可以填写‘全县范围’或‘所有乡镇’,否则按实际发生灾害的乡镇名称填写。

A.2/3 B.1/3 C.1/2 D.3/4 42.周围视野开阔,视角不小于 度,射击点远离居民区500米以上;绘制高炮最大射程弹着点范围内城镇、村落、工矿企业等人口较集中地点坐标示意图。A.30 B.35 C.40 D.45

43.灾情直报要求当发生气象灾害时,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的 小时内及时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A.1 B.2 C.3 D.4 44.当发射仰角大于 时,火箭操作手及阵地附近人员应注意顶空安全,防止弹体伤害。

A、50° B、60° C、70° D、80°

45.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要以 为核心。A.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B.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C.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 D.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手段

46.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人工防雹保护面积由目前的4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万平方公里以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提高。A.51 B.52 C.53 D.54

47.为确定中小河流洪水临界(面)雨量,在选择方法前,首先需要考虑资料完整度,当资料完整度较高时推荐采用 进行临界面雨量分析。

A.水文模型法 B.统计分析法 C.实地考察法 D.类比法 48.气象灾害现场应急处臵由 或相应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各部门依职责参与应急处臵工作。

A.上级人民政府 B.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C.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D.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

49.在进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中,中小河流洪水的普查信息细化到 单位,山洪灾害细化到行政村单位。A.街道 B.乡镇 C.县 D.村

50.乡镇至少有 名气象协理员,所辖各村至少有 名气象信息员,各农业园区或农业专业生产企业、各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至少有 名气象联络员。

A.1 1 1 B.1 2 1 C.1 1 2 D.2 2 2 51.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臵标准,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 个等级。A.2 B.C.4 D.6 E.8 52.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十一五‛期间降低 %,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 %以上。A.40 10 B.40 20 C.50 10 D.50 20

53.结合辖区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影响程度,研究辖区内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标准,确定辖区内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指标体系。气象风险等级按 划分。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54.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A.山区 B.乡镇 C.学校 D.农村

55.山洪临界(面)雨量确定 地理信息数据主要采用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空间分辨率为 m,应尽可能收集更高精度的数据,如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A.1:5 25 B.1:4 25 C.1:5 20 D.1:4 20 56.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以上。A.40 B.50 C.60 D.70

57.在水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中,根据水稻春季低温、初夏低温(小满寒)、高温逼熟、秋季低温(寒露风)等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按照 个等级开展灾害风险区划,为水稻合理布局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A.1 B.2 C.3 D.4 58.到2015年,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以上。A.80 B.85 C.90 D.95 59.当发生中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A.县级气象主管机构 B.地市级气象主管机构 C.省级气象主管机构 D.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60.寒潮是指强冷空气的突发性侵袭活动,其带来的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大风是指平均风力大于 级、阵风风力大于 级的风。A.6 6 B.6 7 C.7 7 D.7 8

二、多项选择题(40分,每题1分)1.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的 原则。

A.以人为本 B.科学防御 C.部门联动 D.社会参与 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 原则。

A.归口管理 B.统一发布 C.准确到位 D.快速传播

3.气象灾害的信息公布应当,灾情公布由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全面

4.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 的教育培训工作。

A.企业老板 B.各级领导干部 C.防灾减灾责任人 D.基层信息员 5.考虑到洪水上涨到一定程度,防洪工程出现危险造成灾害的风险大,将中小河流洪水水位分为三个等级:。A.警戒水位 B.保证水位 C.漫坝时水位 D.防洪水位 6.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格式包括。A.表格产品 B.数据产品 C.图形产品 D.文字产品

7.中小河流洪水临界(面)雨量的确定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方法可行性来确定将采用的方法,主要方法包括 和 两种。A.实地考察法 B.类比法 C.统计分析法 D.水文模型法

8.下列属于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的‚十有‛标准的是。A.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 B.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

C.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 D.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

9.《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 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

A.灾害性 B.关键性 C.转折性 D.特殊性

10.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并将 和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渔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

A.工厂 B.人口密集区 C.农业主产区 D.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11.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应至少配备 和。

A.一台计算机 B.一套宽带网络 C.一台电视机 D.一台打印机 12.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产品以 为主。A.6h B.12h C.24h D.48h 13.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包括 和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发布机关等。

A.气象灾害的类别 B.预警级别 C.起始时间 D.结束时间 14.违法使用未获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许可使用的或超过保存期的人雨弹、火箭弹,应追究 的责任。

A、当事人 B、主管领导 C、指挥人员 D、作业人员 15.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坚持。A.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B.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C.科学防御、社会参与 D.统一发布、分级负责

16.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A.增播 B.插播 C.发布 D.刊登

17.当预计有中度干旱发生并影响水稻正常生长时,采取 等方式,减轻干旱危害。

A.遮阳 B.灌溉 C.人工增雨 D.喷施抗旱剂

18.按照 的基本条件,在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村或农业‚园区‛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点。

A.有固定场所 B.有设备 C.有人员 D.有管理制度 E.有长效机制 1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总体要求是努力做到 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A、监测到位 B、预报准确 C、预警及时 D、应对高效 20.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的培训内容应包括。

A.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B.作业业务规范 C.作业装备、仪器操作技能 D.安全注意事项 E.基本气象知识 21.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 等基础业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A、气象信息化B、公共气象服务C、气象预报预测D、综合气象观测 22.《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基本原则。A.需求牵引,服务引领 B.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C.突出重点,集约发展 D.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23.气象灾害影响不再扩大或者趋于减轻时,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适时 气象灾害预警。

A.发布 B.变更 C.维持 D.解除

24.保险箱主要用于防雹增雨火箭弹的安全存储与运输,具有 功能。

A 防水 B防爆 C 抗爆 D防盗报警 25.对灾情数据的审核,应从 进行审核。

A、数据时效性 B、数据代表性 C、数据格式 D、数据准确性 26.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原则:。

A.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B.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作业效率。C.坚持依法规范,确保作业安全有序。

D.坚持统筹规划,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调发展。27.河床按形态可分为。

A、弯曲河床B、汊河型河床C、游荡型河床D、垂直河床 28.如何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臵能力。

A.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B.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臵能力 C.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D.增加人员编制 29.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原则有。A.坚持公共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B.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C.坚持部门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D.坚持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30.提高监测预报能力的途径有。A.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B.强化监测预报工作 C.增加人员编制 D.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 3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员必须具备。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专业技术,熟悉雷达、人工影响天气、短时预报等综合技术,执行人工影响天气有关法规和规范。B.必须经省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培训、考核后,获得上岗资格证书。

C.必须经市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培训、考核后,获得上岗资格证书

D.必须担任领导职务

32.利用高射炮、火箭发射装臵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作业地的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向有关飞行管制部门申请 和。A.人员 B.车辆 C.空域 D.作业时限

3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A.决策气象服务信息 B.灾害性天气警报 C.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D.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E.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 34.气象信息员包括。

A.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 B.气象决策服务对象 C.气象灾情调查员 D.气象协理员 E.气象灾害信息员

3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 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A.交通枢纽 B.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

C.各乡镇所在地 D.各村(居)委所在地 E.气象灾害易发区域 36.山洪临界(面)雨量确定 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A.有完整水文资料(包括水位和流量)的流域可采用实地考察结合水文模型进行致灾临界(面)雨量的确定。

B.有部分水文资料(只有水位资料)的流域,可采用统计法。C.无水文观测资料,但有典型山洪淹没水位记录的流域,可采用实地考察结合淹没模型的方法。

D.无水文观测资料也无典型山洪个例的山洪沟,可采用类比法。37.禁止下列行为:。

A.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高射炮、火箭发射装臵年检不合格的,应当立即进行检修。

B.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转让给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或者个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人。

C.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用于与人工影响天气无关的活动。D.使用年检不合格、超过有效期或者报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38.《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中提到,建立两卡发放制度,县级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分别发放给。

A.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 B.气象信息员 C.全村村民 D.市民 39.在非作业期间,必须入库封存,关键部件要拆卸交专人保管。A.人雨弹 B.高炮 C.火箭弹 D.火箭发射架 40.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主要对象是。

A.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国土等部门 B.基层应急责任人 C.气象信息员 D.社会公众

三、判断题(15分,每题0.5分)

1.鼓励公民积极参加气象灾害事故保险。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T)

2.气象灾情上报中凡带不确定量值的数据,按折中数处理。如‘受灾人口数百人’、‘受灾面积数千公顷’,记为‘受灾人口500人’、‘受灾面积5000公顷’。(T)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T)4.造成沟谷流域岩土体失稳产生洪流的雨量,为泥石流致灾临界(面)雨量,考虑前期累积雨量与长时间降水强度共同影响。(F)短历时降水强度

5.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检查中发现过期、破损人雨弹、火箭弹,应交予市级气象主管,由市级气象机构机构组织销毁。(F)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气象灾害防御条例》。(F)

7.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2-13级)登陆或影响责任区域沿海,符合Ⅱ级气象灾害预警标准。(T)

8.采用向空中施放人雨弹、火箭弹、焰弹等方式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作业单位在申请空域后即可实施作业。(F)要批准

9.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必须与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发布,并将气象风险产品传输至本市产品共享库。(F)本省产品共享库 10.人影作业中的目标区是指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中,希望试验作业发挥作用而受益的地区(又称催化区)。(T)

11.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可由气象部门单独发布。(F)政府、相关部门

12.为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应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T)

13.风险预警准确率用命中率和漏报率表示,检验时以县为单位(一个县视作一次),如果预警中提及的县出现了灾害,则视为正确,否则为空报;如果没有预警而实况出现了灾害则视为漏报。(T)14.存放高炮、火箭的作业站点必须建设专用库房。(T)

15.‚三农‛专项实施县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必须自建一块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田。(F)

16.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前,要及时通知相关地方和部门,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T)

17.气象灾情上报中的‚农业损失‛涵盖渔业、牧业和林业等损失并且不可拆分的,经济损失可填入农业损失一项,但其他几项不再填写。(T)

18.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T)

1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的资格条件及审批程序,对取得作业资格的单位无需进行审验。(F)定期对取得作业资格的单位进行审验

20.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T)

21.霜冻是指地面温度降到5摄氏度或以下导致植物损伤的灾害。(F)零摄氏度或以下

22.山洪致灾主要考虑洪水淹没深度可能对人造成的影响,将山洪灾害风险分为三个等级。(F)四个等级

23.新闻单位接到同级气象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通过广播、电视、显示屏、网络等方式,在30分钟内向公众发布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警报信息。(F)15分钟

24.人工增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云的降雨效率,增加降水量。其物理依据是:静力催化和动力催化。(T)25.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包括两种:一类是对内的客观指导产品;另一类是对外的服务产品。(T)

26.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对外的服务产品签发流程、发布渠道、发布时效等与暴雨预警信号发布的有关要求一致。(T)

27.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高射炮、火箭发射装臵年检不合格的,应当立即进行检修,经检修仍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予以报废。(T)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1998 年1 月1日起施行。(F)2000年

29.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F)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

30.人雨弹、火箭弹等必须存放于弹药库中,禁止与其它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共同存放。作业装备必须有专人看管。(T)

四、问答题(15分,每题15分)

简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内涵及其主要任务。

答: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内涵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主要建设任务如下: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第四篇: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附件: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国家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为指导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对现代气象业务和气象事业的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其次,适应和减缓气候变 化、增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四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五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此外,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对公共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与此同时,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切、人民群众高度关心、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象事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新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现状分析

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重视公共气象服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决策气象服务为各级政府防御和减轻气象及相关灾害、气候变化应对、重大工程建设、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其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手段之多样,独具中国特色。初步建成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专业气象服务已覆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体育 等行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较以往大大降低。1990年至2000年,气象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为4500人,本世纪以来年平均死亡人数约在2000人至3000之间,1990年至200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百分比年平均为3.4%,2001年至2006年平均为1.4%。

但是,当前公共气象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的定位不清晰、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适应;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薄弱、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适应。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气象服务为立业之本的宗旨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坚持以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为依托,坚持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为重点,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式发展为途径,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的业务科技支撑能力和延伸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链条为突破口,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引领作用,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又好又快 发展。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原则。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根据各类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经济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重大需求明确公共气象服务重点。

公益性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因此,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牢固树立公共气象的理念,坚持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发展方向。

科学性原则。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不断增强气象服务科技含量,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协助政府、指导公众和生产部门做出正确的决定。

以人为本、普惠公平原则。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机制,不断扩大公共气象服务的受众面,显著提高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业务现 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三、重点服务任务

公共气象服务重点任务包括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海洋、水文、交通、能源、旅游、卫生等专业气象服务,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等专项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以及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等。

(一)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

加强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评估。建立以省、市、县为骨干,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设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完善气象灾情直报制度,升级全国灾情直报系统,提高气象灾情信息收集时效;建立气象灾情现场调查和评估制度,开展灾情产生的气象原因调查分析评估,灾害发生后组织相关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灾情信息;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进行灾情会商;实现全国灾情信息共享,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制定全国气象灾害普查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推进全国气象灾害普查工作。以行政村为基本调查点,重点调 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灾害种类,基本掌握全国气象灾害的分布范围、危害对象、灾害损失、最大强度、发生频率、易发区重发区位臵、致灾主要因子、灾害防御薄弱环节等;对我国气象及相关灾害区进行分级分类,逐步在国家、省两级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根据气象灾害普查结果,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各种风险度的分级标准;建立各类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灾害损失程度和风险指数、风险等级的评价模式;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编制以GIS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如编制反映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地区差异性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反映气象灾害风险程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气象灾害风险-时间变化图,编制反映气象灾害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的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图;制定减轻气象灾害风险的对策与措施,如制定规避、降低气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制定保护或转移气象灾害风险影响人群的对策与措施,制定采取转移风险、风险共担等(如政策保险)措施化解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风险评估制度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相应的强制性建设标准,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确保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在农业引种改制、结构调整,调水工程设计,公路和铁路线路选择,城市建设,农牧业开发,生态工程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开发等工作实施前,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

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建立气象灾害灾前预评估业务,实现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时间、规模、危害程度、成灾程度的预测性估测,为制定减灾预案提供依据;建立气象灾害灾时跟踪评估业务,实现气象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发生趋势的适时性评估,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及时了解灾情和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建立气象灾害灾后终评估业务,实现气象灾害结束后对灾情的总结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灾害种类、灾害强度、灾害活动时间与地点、致灾因子、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数量、经济损失和防灾减灾措施等。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分析服务。加强干旱、台风、暴雨、高温、大风、雪灾、冰雹、沙尘暴、大雾、低温冷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分析服务;加强洪涝、山洪、风暴潮、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灾、荒漠化等次生和衍生灾害以及磁暴、太阳耀斑等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上述灾害发生前,及时提供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评估、影响分析、防御措施和应对建议等信息;灾害发生过程中,提供滚动监测预报预警、跟踪评估等信息;灾害发生后,提供灾害过程总结、历史比较分析和灾害总体评估等信息;针对国外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提供面向我国的借鉴性服务材料。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制度,规范预警信号发布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各大媒体的合作,对各类媒体机构发布气象信息的情况加以监管,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变化情况要及时增播、插播、补充或者订正相关信息;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系统,重点加强信息传递薄弱地区的设施建设,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至少有一种发布渠道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通讯薄弱地区。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在城市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确定一名联系人,在乡镇确定一名协理员,在每一个村屯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递,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臵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制定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定期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制定以奖代补方式的气象信息员激励机制。推动军地一体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臵。加快推进国家分灾种的应急预案的制定;依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启动或终止相关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指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发挥气象预警信号的“消息树”和“发令枪”作用,建立健全与水利、民政、农业、交通、地震、电力、航 空、部队等部门的气象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联络员的例会制度和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责任人队伍,建立面向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责任人的手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应急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建设。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灾害防御意识。加强城市和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制作通俗易懂的气象防灾避险电视宣传片、知识挂历、宣传卡片、小册子等;加强学校、农村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地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

做好国家级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分析业务,尤其是加强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和诊断;开展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和预估,集成气候变化对敏感经济社会领域和区域影响评估成果,着力加强我国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对策综合分析,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煤电油气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能源政策调整、国际谈判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科学的战略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我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做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建设省级气候变化数据集,包括现有台站气候观测资料的均一化处理和长序列气候资料的构建;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事实的分析,加强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开展区域人口、经济、农业、水资源、交通、能源等气候承载力分析,提出调整经济生产布局和优化功能分区的适应与应对措施,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气候变化决策服务产品;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紧迫要求,研究制定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措施。

(三)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

提供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做好气象实况监测产品的服务,向公众提供温度、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等监测产品,台风、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出现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图示性描述产品。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的服务,向公众提供暴雨、雷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及强对流天气0-2小时的临近预报和3-12小时的短时预报,12小时-7天的常规气象要素预报,未来10-30天延伸期环流形势特征及演变趋势预报、降水及温度趋势预报。做好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描述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提供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如人体舒适 度指数、紫外线指数、风寒指数、花粉浓度、中暑指数,提供空气质量、污染物汇聚、扩散的预报预测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信息。

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环境和空间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科学知识。以新闻发布会、电视、网络等方式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加强对公众的气象知识培训,增强公众科学应用气象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四)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

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雷电、大风等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多渠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平台,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政府主办、部门承办、涉农部门协办”的农村经济信息网。推动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普查,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编制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重点加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定量分析评估技术研发,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系统,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提供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包括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范围、时间、影响对象和防御措施等。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管理。

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做好农业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和各种农用天气预报,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能力建设,为农业抗御旱灾、增加水资源提供有效的服务。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监测、旱涝等气候趋势预测和农业年景气候预测,为农业生产部门科学规划全年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决策信息。加强和改进粮食产量气象预报业务,开展我国农作物产量动态监测预报,提供作物产量气象评价和预报服务,包括全国和各主产区作物生长发育信息、作物产量气象影响定量评价和作物产量动态气象预测信息,不同作物种植总面积以及与上一年的增减百分比。开展粮、棉、油作物等多种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发展与我国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国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报。

加强对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气象服务。面向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生态旅游以及粮食仓储等的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气象服务,根据气象条件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关系,提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气象条件利弊分析、对策与建议,提供优产、优质、高效农业气象调控适用技术。开展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业务,重点开展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监测评估。加强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加强气象科技扶贫开 发,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和咨询,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城市气象服务

做好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针对城市突发气象灾害特点,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的各类应急预案。充分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中的各种手段,提高城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建立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开展针对“五岛效应”即城市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城市气象服务。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为切入点,借助奥运、世博、亚运等大型活动契机,建设体现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应对及处臵一体化的城市群多灾种早期预警服务系统,构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城市群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内气象服务的互动、联动,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的气象服务。主动加强与城市交通、给排水、电力、旅游、航空等运行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主动、准确地将城市最新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供给城市运行部门,做好城市高影响天气的气象服务,为城市运行部门的调度、指挥、联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气象评价。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环境评价工作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尤其是对沿江沿海等洪涝设防城市,科学确定不同城市的气象灾害防御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城市防台、防洪排水管网和大型工程建筑防风抗灾 基础建设,修订完善现行规划、建筑设计、人居环境等涉及气象参数的标准。

做好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评价。分析与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辐射、花粉、人体舒适度、气溶胶扩散等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有关的气象要素,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象评价服务。分析与城市建筑关系密切的城市边界层风谱特性及其对城市高层建筑风荷载的脉动影响,为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服务;分析城市建筑群的排列方式、密集度、高度等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为创造舒适的城市居民生活温度和风环境提供服务;分析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六)专业气象服务

海洋气象服务。面向海洋油气、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盐和盐化工业的服务需求,开展海洋气象监测,实现对海风、海雾、风暴潮、海温等的监测。开展台风、海雾、海上大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服务。开展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的海洋气象导航服务,指导船舶规避海洋灾害,减少海难、海损事故的发生。开展海上事故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海事区域风、海温、能见度、大雾、雷电、降水、气温等预报和海洋污染扩散预报,为海上事故搜救提供服务。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的气象保障服务,促进海洋气候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为港口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海上旅游、海洋渔业、海盐和盐化工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水文气象服务。开展主要江河防汛气象服务,收集、汇总、交 换流域内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及灾情信息,开展流域内气象观测和预报会商,确保主要江河干流、支流和重要水利设施安全度汛。开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预报服务,提供未来三、六、十二小时面雨量预报,提供汇流、径流、流量、重点区域渍涝风险等级预报信息。开展重点流域的山区积雪遥感监测分析和融雪洪水气象条件预测。开展水利枢纽和水库调度气象服务,根据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结果,提供流域内、跨流域水量和水库调度的配臵建议;开展山洪预警气象服务;开展城市积涝预报气象服务;开展江河凌汛、冰情和春汛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如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的北方黄河、松花江的凌汛气象服务;开展水循环过程评估、水资源优化配臵气象服务。

交通气象服务。联合交通部门建设交通气象监测网络,提供高速公路、铁路、跨海大桥、内河等交通干线能见度、强降雨、雪、雾、大风、沙尘暴、结冰、低温、泥石流等的监测服务,针对公路运输的专门需求提供路面温度、湿滑程度、积雪厚度、路面结冰等监测产品。针对大雾、大风、台风、大雨、冰冻、大雪、冰雹、滑坡泥石流等影响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干线的天气,通过高速公路沿路电子显示屏、交通广播电台、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提供交通干线的天气实况、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减少交通意外。根据交通干线的监测预报预警,分析评估低能见度、强降水、路面湿滑等条件对交通的影响,向相关部门提供交通干线是否关闭、关闭时间及区段的建议。针对气候特点和气候变化情况,开展交通运输的气候区划工作。开展交通气象评估论证 和规划,提供铁路公路建设的路线选择气象评估,为交通规划部门科学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能源气象服务。开展海、陆油气田勘探与生产、输油气管道路线的天气预报警报,为能源供应提供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信息;为城市能源(电力、热力、油气)和水供应企业等用户能源生产调度提供不同季节的气象分析信息;根据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结果,为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商场等场所提供节能、降耗的气象服务;开展以人工增雨降温节电节能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节约能源、缓解电力供应短缺提供服务;开展电网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机制,在冰冻天气易发地区增加电线积冰观测,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闪电、结冰、大风等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开展电力线路杆塔载荷能力气象论证并制定相应标准。

旅游气象服务。从天气对人们旅游、出行的影响考虑,提供旅游城市和著名景点天气预报,提供旅游城市和景点的交通沿线天气预报,方便公众旅游出行计划安排;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天气适宜程度,提供全国旅游适宜落区图和适宜旅游的季节等信息,方便用户迅速、直观地发现适宜旅游的地区。参与地方旅游规划和气候风险评估。

卫生气象服务。联合卫生部门,从致病原因入手,分析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疾病发生的影响,重点分析气象条件对病原体、病原媒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传播的影响,以及冻害、感冒、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及痢疾、流感等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开展人类 疾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服务;开展人体健康指数预报服务,提供人体舒适度、风寒指数、高温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花粉浓度等预报服务;提供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潜势预报服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七)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项目等专项气象服务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总结奥运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经验,推广奥运气象服务理念、技术方法、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方式,重点做好国庆六十周年纪念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气象保障服务。通过与重大活动的执行或实施方的沟通,了解详细需求,制定参与重大活动的全过程系列气象服务方案;建立气象保障服务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明确服务流程和分工,确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和服务重点。

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划等规划、开发与建设活动,开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天然林保护、大型桥梁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前,通过与重大工程项目执行或实施方的沟通,制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系列气象服务方案,并提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设过程中,全程为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一系列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针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等,按照《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开展气候可行 性论证。

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普查,摸清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建立气象能源数据库;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评价和承载力分析服务,科学估算气象能源总储量和技术可开发量,为国家建设风电场、太阳能电场选址提供决策依据;开展针对风电场、太阳能电场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为风电场、太阳能电场正常运行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国防安全和军事气象服务。加强与军事气象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合协调运行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开展国防建设、卫星和航天器发射、重大军事活动等气象保障服务,为国防安全和军事提供气象信息支持。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干旱地区和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国家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开展以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增雪、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草原防火扑火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雷电防护气象服务。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电力、航空、航天、林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危险等级、雷电移动演变预报服务;按照雷电防护标准和规范,定期开展防雷装臵检测;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加强雷电易发、高发区建筑物,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信息网络、化学危险品及易燃易爆场所,文物古迹等的雷电防护工程建设。

(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起权威、畅通、有效的覆盖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针对辖区内核电、矿井、化工、大型水库等安全生产高危单位的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立专门的污染物扩散传输模式,提高核泄漏、危险品爆炸、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污染物大气扩散、事故现场气象条件的预报水平。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事发点气象条件监测服务。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或预期即将发生时,派出环境气象应急观测车赶赴事故发生地,采用移动监测设备进行气象要素和化学要素监测,收集现场观测数据并及时传送回当地气象部门和事故现场指挥部门。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气象预报服务。通过污染物大气扩散传输模式制作不同高度上有害化学物质扩散轨迹预报、近地面有害化学物质浓度扩散预报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沉降分布预报等,提供风速、风向、气温、地温、污染物扩散后浓度等预报,提供污染物扩散范围、要素分布、对策建议等内容的分析报告,并根据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提出应急响应对策建议;提供事故现场气象条件的预报服务。

(九)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上述服务任务从对象上可分为面向决策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面向公众的公众气象服务和面向特定用户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面向不同的对象,服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则有所不同。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多渠道沟通协作机制,制定和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方案》,明确决策气象服务重点,确立各时段固定上报的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牢牢把握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象能源等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需求,研究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新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加强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极端事件检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灾害风险分析与防御、适应与减缓对策制定等,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发送渠道,建立专人专送制度和文件交换渠道,确保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各种手段将服务信息主动发送到决策者手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和广覆盖。在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和天气实况服务的同时,加强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高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避免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从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精细化;每天为公众提供逐时的天气实况,未来7 天天气预报,其中24小时以内为6小时间隔,24-48小时内为12小时间隔,灾害性天气和相关气象灾害发生时,实时发布、及时更新气象预警信息和实况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发布高频次;利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与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

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科技水平。培育专业用户群体,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未来三到五年重点加强农业、水文、交通、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在为专门用户提供温、压、湿、风、降水等常规气象要素信息基础上,提供可作为决策依据的水库调度、电力生产与分配调度、城市供热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等对策建议信息,延伸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链条;开发农业、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建立和充实专业气象实用技术储备库,开展专业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改变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服务产品不专的状况,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四、业务体系建设

建立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重点要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的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一)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1.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业务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中基础信息资料匮乏局面。气象观测、预报预测和服务产品必须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实时传输到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推进与水文、民政、农业、交通、卫生、统计、测绘等部门的资料交换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各部门交换共享的资料通过采集系统及时进入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统一开发具有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数据交换、归档以及自动更新、维护、共享等功能的多层次结构的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分析信息、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预警信息、气象灾情信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典型个例信息、服务产品质量信息、用户反馈信息、效益评估信息。该数据库为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2.气象灾害防御业务系统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全国灾情直报系统,实现灾情发生后2小时内初报灾情,6小时内上报重要灾情,12-24小时内上报调查后灾情;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共享的全国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技术规范统一的、标准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相结合的省级和国家级气象灾害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动态管理平台,实现对乡镇气象协理员和社区气象灾害信息员的备案和 管理;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平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各种风险度的分级标准;建立各类气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灾害损失程度和风险指数、风险等级的计算方法和模式;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

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实现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时间、规模、危害程度、成灾程度等方面的预测性估测,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发生趋势所做的适时性评估,在气象灾害结束后对灾情的完整总结评估。

3.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开发全国统一的基于GIS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和气象信息融合、服务产品显示与综合集成、统计分析检索、数据挖掘、服务产品生成和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并具有面向不同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决策气象服务对策建议库。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分发平台。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专门发送渠道。收集政府决策部门有关领导的手机号码、电话和传真号码,遇有突发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和传真等多种手段将预警信息主动发送到决策者手中。4.公众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设国家和省级电视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中国气象频道及各级各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全天候提供权威、实用、细分的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电视直播系统,实现在主要电视频道实时插播气象监测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建立面向网站、电话、手机短信等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基于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平台,研究开发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具有统计、分析、图形显示、表格显示、输出等功能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效益评估调查。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及相关海区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China Weather Radio)。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分区群发与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面向手机用户的气象预警信息小区广播发布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对指定区域所有手机用户的实时传播。在山东石岛、浙江舟山、广东电白建设覆盖我国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加快建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国家和省级公众气象服务网站,以及中国兴农网。加强与广电部门的协商与合作,力争两年内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各地有线与无线电视网络中的播出,建立和完善电视气象节目定时播发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完善 手机短信、电话、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等设施,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逐步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和多媒体显示终端。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媒体、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资源(公共电台和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发布气象信息。建立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控制平台,预报服务产品更新后,实现网站、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的信息同步更新,确保对外服务的一致性。

气象科普宣传业务平台。整合科普资源,建设中国气象科普网;建设国家和省级气象科普馆,加强气象科普产品开发。

5.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建立健全农业、水利、航空、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环保、卫生、旅游、海洋、保险、能源、电力、仓储、物流、盐业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在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和专业气象预报基础上,重点建立农业、水利、交通、海洋、旅游、卫生、能源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综合集成和加工处理水平。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发布平台。建立与农业、水利、交通、旅游、卫生、能源、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网络、传真等专门产品发布系统。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在明确评估重点行业基础上,制定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案,采用专家小组法(德尔斐法)定期评估气象服务效益,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定期对行业气象 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建设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岗位设臵。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规范管理的原则,发掘气象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潜力,科学设臵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岗位、公共气象服务研发岗位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协调岗位。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和科研专职队伍建设。国家、省、地、县设臵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专职岗位,负责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分发和评估等业务。根据分工不同,气象服务业务专职人员须掌握各种气象预报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掌握制作可视化产品的技能,熟悉各类图形图像加工软件,了解不同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对外宣传和交流能力,掌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国家和省级设臵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研发专职岗位,负责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技术和手段的研发。气象服务产品研发专职岗位不仅应具备气象知识,还应具备水文、海洋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在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新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方法,开发新的产品分发、集成、显示及包装技术。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在国家和省级建设分灾种的气象灾害评估专家队伍,评估专家必须充分了解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在气象预报预测信息的基础上,能对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预见性分析。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灵活的用人 机制,在城市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确定一名联系人,在乡镇确定一名协理员,在每一个村屯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建立一支能够承担气象信息收集、预警信息传播和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化气象服务队伍。制定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招募、培训、激励等运行机制,规范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三)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整合公共气象服务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臵,建设国家和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加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现阶段,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整合国家级公众气象服务资源,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运行机制,开展公益性气象服务。

开展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渐在全国开展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建设。2008年-2010年,以改革和调整决策气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为重点,规范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提高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小实体、大网络”的运行效率。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横向联动,确保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综合性;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纵向联动,确保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对外协调一致性。

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是中国气象局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的业务和协调机构,并负责对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的技术指导。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以职能司牵头,由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联合各省(区、市)气象局,以“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行。

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是各省(区、市)气象局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的业务和协调机构,以业务管理部门牵头,由省气象台、气候中心、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各地(市)气象局,以“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增强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业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作用

以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需要为引领,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设,积极探索气象灾害预报业务,发展气象衍生灾害预报业务,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预警时效,尤其要提高对灾害发生具体时段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建设,优化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提高地面和高空台站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加密布设,发展风廓线雷达、雷电监测、GPS/MET水汽观测、专用飞机探测和气象卫星构建的遥感气象探测系统和空间天气探测系统。同时,主动与其他部门联合,建设交通、水文、地质、生态、输变电路等专业气象监测网。通过气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业务能力的增强,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强有力信息和技术支持。

(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

鼓励并支持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学科体系研究,逐步建设比较清晰的公共气象服务学科体系结构,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学科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建设与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学科,逐步在高等院校增设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课程。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中国气象学会气象服务分会建设,通过全行业力量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

2.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机构建设

积极推进在国家级科研单位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团队,鼓励省级科研单位立足本地的气象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气象科研机构,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机构的实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国家和省级业务单位发展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科研开发团队,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科技创新能力。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与气象高影响行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关键性以及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服务领域科学研究。加强气象服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综合研究,加强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等研究。加强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新手 段的开发和设计,重点加强新媒体和卫星通信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服务系统与气象信息获取系统、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和用户系统的接口技术研制,重点加强气象服务专业数据库的研究与设计;加强对气象灾害数据库、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等的技术开发;加强气象服务技术交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发与加工制作技术。

(三)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人才机制 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

培养“专家型”、“复合型”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教育、培训工作要形成制度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人员素质;加强上岗培训、晋升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引进机制,为引进高层次的服务人才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

2.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科学划分和完善气象服务岗位,明确岗位责任制,推进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建立合理的服务人员考评、奖惩和晋级机制。推进优秀业务人员转岗机制,鼓励优秀预报预测业务人员从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四)加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资金投入 1.建立稳定的公共气象服务财政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投入与整个气象事业投入增长相协调。

2.加大公共气象服务工程项目建设的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类项目的立项支持,并在中国气象局及地方各级政府各类重大气象工程项目和业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加大公共气象服务制作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各类专业气象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等方面的经费支持,保障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持续稳定推进。

3.加大公共气象服务科研开发经费的投入

积极通过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经费渠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理论的研究以及专业气象服务指标、服务制作分发技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的研发。

(五)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学管理 1.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规划

各地要根据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主要目标,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规划,提出本地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每四年召开一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每年召开公共气象服务技术交流研讨会议。

2.建立和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管理模式 在省级气象部门机构中合理设臵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机构,明确

职责和职权。设臵专门管理处(室),负责省级公共气象服务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加强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理顺预报预测、综合观测业务和服务业务的关系,理顺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建立运行顺畅、高效的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管理规章制度、业务运行规定;建立科学、分类的气象服务目标考核与评价机制,制定公共气象服务考核规定。

3.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技术规范标准和法律法规

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规定和技术规范。制定《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汛期气象服务手册》、《公众气象服务指南》和《专业气象服务指南》;建立科学、分类的气象服务目标考核与评价机制,出台《决策气象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和《公众气象服务质量考核办法》,完善《重大气象服务表彰办法》;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要求,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范》;加强重大过程气象服务总结工作,制定《重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总结规定》;健全公共气象服务标准,加快制定服务用语、服务手段、服务质量等行业和国家标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大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出台和实施工作。

第五篇:第八届全国导游服务技能大赛.pdf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

旅协教育发[2016]第 004 号

关于举办“巽震杯”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

技能(导游服务)大赛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各旅游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促进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导游相关专业学生导游

服务技能的提高,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决定,于 2016 年 月 12 日—15 日在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巽震杯”第

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请有关院校积极

报名参赛。

特此通知。

附件一:“巽震杯”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安排

附件二:“巽震杯”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试题说明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 2016 年 2 月 5 日

附件一

“巽震杯”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

(导游服务)大赛安排

一、组织方式

(一)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中国旅游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 广东省旅游局 承办单位: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冠名赞助单位:北京巽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本次大赛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组成“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组织领导此次大赛活动。组委会下设评 审委员会、监审委员会和办公室。组委会办公室负责大赛的总体组织协调,地点设在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二)设置机构

1.大赛组委会 主 任:保继刚(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副主任:郑向敏(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

院院长)张振林(广东省旅游局副局长)

董家彪(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

校党委书记、校长)

刘莉莉(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秘书长)

2.评审委员会 主 任:郑向敏(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院长)

3.监审委员会 主 任:刘莉莉(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秘书长)

副主任:彭 青(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秘书长)

4.组委会办公室 主 任:董家彪(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二、大赛时间及地点

报到时间:2016 年 5 月 12 日

比赛时间:2016 年 5 月 12 日—15 日

比赛地点: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泰路 1111 号)

三、赛项

1.普通话导游服务

(1)高等院校组(含本科、高职高专院校)

(2)中职学校组(含中专、中职、中技学校)

2.英语导游服务(限高等院校组)

四、参赛人员及抽签分组

1.参赛人员 全国旅游院校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

在校生。

2.参赛选手分组 报名截止后在监审委员会的监督下随机抽签分组。

五、比赛内容

比赛由理论考核、导游讲解(现场)、才艺展示三个部分组成,满分 100 分。分 值如下:

理论考核:30 分。考核采用闭卷机考的方式进行,时间 1 小时。导游讲解(现场):60 分。包括景点解说、专题讲解。景点解说时间不超过 5 分钟,不少于 4 分钟;专题讲解时间不超过 1 分 30 秒,不少于 1 分钟。(详见评分细则 和标准)

才艺展示:10 分。要求参赛选手结合导游职业特点,展示个人才艺,如声乐、舞

蹈、朗诵、器乐、脱口秀、戏曲、曲艺等。展示时间不超过 3 分钟,不少于 2 分 30秒。(详见评分细则和标准)英语讲解景点范围和要求与普通话讲解相同。

六、评判方法

选手得分办法:导游讲解每组 7 位裁判,才艺展示每组 5 位裁判,各自去掉一个 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算出每位选手的最后平均分,小数点保留到三位。

裁判对每位选手现场打分,大赛组委会在指定区域设置成绩发布点,定时发布成 绩,如有异议请于成绩公布后 2 小时内,直接向大赛监审委员会申请复核。

七、奖项设置

1.个人奖:

(1)每个赛项设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其中一等奖为 10%,二等奖20%,三等奖为 30%,优胜奖为 40%。(2)设讲解、才艺单项奖,获奖比例为每个赛场 5%。2.团体奖:以代表队总得分排序,高校组和中职组均取前 20%。

3.优秀组织奖:大赛设优秀组织奖若干。对领导重视、组织出色、遵守规则、文 明参赛的院校予以表彰。

4.优秀指导教师奖:对获得一、二等奖选手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予以表彰,每证 书限两名主要指导教师。

5.突出贡献奖:对本次大赛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表彰。6.组委会将遴选 50 篇左右最佳导游词汇编出版。

八、比赛设施准备

组委会提供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参赛选手需要的其它设备请自行准备。

(具体设备明细另行通知)

九、比赛经费

本次大赛是为了提高全国旅游教育教学水平而举行的非盈利性比赛,为减轻承办 单位负担,保证大赛的可持续性,经组委会研究决定,各参赛队需交纳基本费用。该 费用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委托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收取并开具发票。大 赛报名费可提前汇款,也可现场缴纳。

1.参赛选手往返交通费、参赛期间食宿费自理,人身意外保险等自行购买。

2.已缴纳会费的会员单位缴纳报名费 1000 元/人,未缴纳会费的会员单位和非会 员单位缴纳报名费 1500 元/人。

3.为扶持西部地区旅游教育发展,部分西部地区(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 夏、新疆、广西)院校报名费予以优惠:已缴纳会费的会员单位缴纳报名费 400 元/ 人;未缴纳会费的会员单位及非会员单位缴纳报名费 1000 元/人。

4.报名费请汇至: 户名: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账号:***43

开户行:广东省广州市农行同和支行 请各院校在汇款时注明“院校名称+参赛费用”字样,并注明所需开具发票的抬

头,同时将汇款单传真至大赛会务组(传真号:020-36672901),参赛时领取发票。

5.大赛报到时可缴纳 2016 年旅游教育分会会费(普通会员 1000 元/年;理事单 位 2000 元/年;常务理事单位 3000 元/年;副会长单位 5000 元/年;会长单位 10000 元/年)。报到时缴纳会费需支付现金。如需转账,请于 5 月 5 日前汇至: 户名:中国旅游协会 账号:*** 开户行:招商银行北京长安街支行

5.组委会将提供酒店的名单、房价、联系方式等信息,住宿安排及费用另行通知。大赛期间,组委会将免费提供接送机/站服务,供大家选择。

十、参赛报名 1.本次大赛以院校为单位组队,不接受个人报名。各参赛队按照规定的组别自选 参赛项目。每个参赛队最多由 4 名选手(每个项目 2 名选手)、1 名领队、1 名教练 组成。每名选手在报名时可填写两位主要指导教师。抽签分组后,参赛选手和指导教 师均不得变更。

2.大赛于 2016 年 3 月 20 日—4 月 20 日接受报名。

3.报名方式:

本届大赛统一为网络报名,报名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

请各参赛院校务必在 2016 年 4 月 20 日 24:00 前进行填报,过时系统将自动关闭。

4.报名时需在线提交选手蓝底免冠彩色证件照(尺寸:350×250),清晰的身份 证正反面扫描件、加盖学校公章的学籍审批表扫描件。

十一、信息发布

大赛的有关信息,组委会将通过指定的信息发布网站及时公布,请各学校关注。

1.信息发布网站: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http://www.xiexiebang.com

2.大赛题库和“比赛规则与评分标准”将于 3 月 10 日在网上发布。

3.设备明细、观摩人员安排和酒店预订信息将于 4 月中下旬在网上发布。

4.《参赛指南》将于 5 月 5 日在网上发布。

请各参赛院校参照以上时间,登陆大赛指定信息发布网站自行查看并下载相关文 件。

十二、联系方式 会务组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1:30,14:30-17:30。1.联系电话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咨询热线:020-36672905、020-36672869、020-36672862 刘老师:***

范老师:***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 王 琬:010-85166839 田 华:010-85166838 2.邮箱:2880156769@qq.com

3.大赛组委会 QQ 群号:461530263(群名:全国旅游院校导游大赛)

附件二

“巽震杯”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

(导游服务)大赛试题说明

1.大赛命题范围 大赛所有测试内容由组委会以国家行业标准及一线员工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和情况为基础,本着引领职业教育和促进教学发展的原则,结合旅游院校导游相关专业的 学生培养目标和旅行社人才需要制定。

大赛复习题库 3 月 10 日后在指定网站公布。

2.关于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为一份综合试卷,其中包括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内容。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共 200 题,考试时间为 1 小时。本次大赛采用机考方式,每名选手的考题均随机从题库中抽取,每题的选项随机排列。

3.导游讲解 导游讲解(现场):包括景点解说、专题讲解两个部分。景点解说部分共 55 分,参赛选手自选全国 5A 级旅游景区或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整体或局部)进行讲解。讲解时间不超过 5 分钟,不少于 4 分钟(注:不足 4 分钟和超 过 5 分钟扣 5 分)。

参赛选手于规定时间将景点题目、景点导游词、PPT 资料提交组委会,参赛选手 的讲解内容应与赛前提供的 PPT 基本同步,自备的 PPT 不得加其它文字和背景音乐。

专题讲解部分共 5 分,将针对中国古建筑、园林、宗教、民族民俗、饮食文化、历史文化、风物特产等旅游资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展开讲解,本部分的出题 范围不超出题库。选手提前约 10 分钟抽取讲解题目,答题时间不超过 1 分 30 秒,不

少于 1 分钟(注:不足 1 分钟扣 1 分,讲解时间到 1 分 30 秒时立即停止,不扣超时 分)。

专题讲解题目举例: 请介绍“园林中的构景手法——框景”。请介绍“八大菜系之淮扬菜”。

4、关于才艺展示 要求参赛选手结合导游职业特点,展示个人才艺,如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曲艺、朗诵、脱口秀等。才艺展示自备器具。才艺展示时间为不超过 3 分钟,不少于2 分 30 秒(注:不足 2 分 30 秒和超过 3 分钟扣 2 分)。

5、关于评分问题

大赛评分标准由组委会制定,评分细则于 3 月 10 日后在网上公布。参赛选手的 成绩评定由大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选手的名次依据各项成绩的累加成绩排定。

当成绩总分相同时,根据景点讲解——理论考核——才艺展示的得分顺序,由高 到低排名。

注:景点讲解环节(中文、英语)每组设立裁判 7 人,才艺展示环节每组设立裁 判 5 人。

费用预算:

1.选手参赛费:4*1500=6000元;

2.赴广州交通费用:7*1000=7000元;住宿费用:4*4*350=5600元; 餐费:7*5*100=3500元; 3.教师辅导课时费用:14000元;

4.讲解服装购买,才艺展示服装、鞋子、乐器租赁费用预计3500元; 5.制作配套PPT,制作才艺音乐剪辑预计1500元; 6.选手化妆,才艺道具费用预计:1500元; 6.其他费用预计:2500元;

总费用预计共计:45000元

下载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届全国气象影视服务业务竞赛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汛期气象业务服务工作自查提纲

    川气函〔2014〕26号附件1 2014年汛期气象业务服务工作自查提纲 一、汛期组织 1.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人员更新及工作制度建立情况。 2.汛期气象服务各单位值守班、信息报送......

    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本站推荐)

    公共气象服务测试卷(二) 单位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0.5分) 1.针对主要服务农作物在示范田内至少开展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节水、增产等农业气象适......

    2006年西藏自治区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竞赛气象观测试题

    2006年西藏自治区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竞赛气象观测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40分) 1、当温度表球部的容积越大,毛细管横截面越小,视膨胀系数越大,则灵敏度越,读数越。 2、观测资料的......

    关于参加第八届全国“文明风采”竞赛的通知

    关于参加第八届全国“文明风采”竞赛的通知 “文明风采”竞赛是每年职业学校重大赛事之一,今年共有十一个比赛项目,具体项目和参赛要求见附件,经过研究学校决定作如下安排。 1......

    2018年气象竞赛业务发展政策规划及规章制度重点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综合气象观测经过几十年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促进了气象预报预测和气象科学研究重大进步,为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生态气象的发展......

    2014年5月湖南气象测报业务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4年5月湖南气象测报业务竞赛试题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题) 1.下述业务内容中,错误的有( A、C ) A.在守班期间发现自动气象站数据错误或异常时,对疑误数据进行判断处理,......

    通信公司业务服务技能竞赛主持词

    通信公司业务服务技能竞赛主持词 通信公司业务服务技能竞赛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各参赛选手们,大家上午好! 六月,五彩缤纷,六月,生机盎然,六月的联通,生机勃勃,因为......

    社会渠道业务及服务竞赛正文

    关于开展社会渠道营业厅业务及服务竞赛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渠道营业厅前台营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强化业务及主动推介能力,公司决定四季度在社会渠道营业厅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