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 ——强化大学生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李文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法制观念,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历史使命、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Li Wenjuan
(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 Yichang 443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legal system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take on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in building a Chinese-style socialism and realizing great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Becaus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legal consciousness is poor, thus causing bad influence to the society.For the motherland futur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college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law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et up concept of law.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historical mission, poor legal consciousness, importance of legal education
当今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法律知识普及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从某何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全体国民普及法律知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⑴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后备军力军,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尤为重要。
一、法律意识淡薄的危害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近几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从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从伤动物到杀人,说明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硫酸泼熊是违法的,说明法律知识的缺失;另一个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因为不满而痛苦,杀害了同寝室的四名同学,无知、荒谬、残忍、悲哀!
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对现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高校学生违法乱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危害自己。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一方面,因为不懂法,违反法律法规,有着大好前程的大学生锒铛入狱甚至被判处死刑,害人害己;另一方面,因为不懂法,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譬如:有些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打工,结果工期到了拿不到工资;有些学生对最基本的试用期都不清楚,毕业后找工作,合同也不签,有的签了合同也不规范,合同期两年,试用期6个月。这就违背《劳动法》规定不超过60日的规定。究其原因就是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基本法律常识不了解。
2、危害家庭。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带着父母 的期盼、带着自己未来的梦想去上大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是父母希望,是家庭和谐的纽带。孩子犯罪,会毁灭一个家庭甚至更多的家庭,酿成家庭悲剧,马加爵事件,造成四个家庭的悲剧,给他们的亲人造成永远的伤害,从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
3、危害国家社会。大学生犯罪率的不断攀升,且大学生犯罪属高智商犯罪,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我们的教育到底为哪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担负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目的是为了建设小康社会、强盛中国。而少数大学生却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高科技犯罪活动,比如:卢某系北京某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2000年6月,卢某从网上下载了“黑客”软件,破译并盗取了北京创原世纪公司的上网账号及密码。卢某不仅自己使用该公司的上网账号及密码,还得意地告诉同学:“这个帐号是黑来的。不要钱就可以上”。2000年10-11月间,卢某在网上发布消息,以每100元使用三个月的形式,将该公司的账号及密码在网上销售,从中获利4000多元。卢某行为获利4000多元,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万元。当卢某因涉嫌盗窃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时,他自己辩解并没有偷东西。在忏悔时卢某痛哭流涕地说:要是知道是犯罪,也不会向同学、好友宣传此账户,更不会去叫卖了,以致对该公司造成重大损失。⑵
从上面的事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违法的,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令人痛心。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教 育迫在眉睫。
二、加强法律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首先,思想上重视。法律教育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事情,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其次,课时上满足法律理论教学。再次,实践教学。比如:宣传策划法制专栏、请法律专家给讲座、《今日说法》、《法治在线》进课等措施,加强学生对法律理解的直观性。
2、教师素质的提升。作为法律基础课的老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提升自己理论和实践水平。其次,建立对法律教师长期的培训体制。社会在进步,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进行定期培训,知识就会短路。所以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再次,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新公布的法律法规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的传授给学生。
3、教材改革。法律基础知识教材进行不断的改进,从开设《法律基础》改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社会应该加大法律教育,教材的改革,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减弱对法律知识的教育,原来的一本书现在改成主要两章内容,即:《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和《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课时各高校不同,从4课时到14课时不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教材的法律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只能是个大概,教师讲大概学生就更糊涂了。笔者以为,《法律基础》课应独立开设,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降低学生因无知而犯罪的几率。
4、改善教学环节。首先,丰富课堂内容。不照本宣科,注入新的内容,加大信息量,补充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具有针对性。其次,案例教学。课堂教学,案例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要以案例说明法理,使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再次,互动教学。课堂引入讨论机制,让学生课后查找案例,师生分析、讨论相关的案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增强法律意识。
5、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教育。首先,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学生树立要做事先做人的观念;其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基础。再次,认识法律的涵义,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积极参与法律实践,从而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最后,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时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中国古语说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百密必有一疏。”更不要为了泄愤而上犯罪的道路,要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他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他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他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他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个公民都应该知法、懂法、用法、守 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学好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不仅自己要遵纪守法,而且要做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者,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⑴党的十五大报告
⑵网络案例
作者简介:李文娟(1968—),女,民进会员,陕西大荔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联系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育场路31号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数教研室 邮 箱:443000 2012-1-15 6
第二篇:现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
现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
The study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在逐步完善。法制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随着高校恶性伤人事件日益增加和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日益薄弱,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论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法制素养的现状入手,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找出了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特点;主要问题;原因
Abstract:With the level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China's socialist leg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gradually perfected.Legal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leg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legal construction.With theincreasing of malignant attack and college students' legal consciousness isweak, the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legal education is emerging.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quality obtains, analyzes various problems of legal education in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eg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ind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leg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Key word :college student;leg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the main problem;reason 一.引言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背景
从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到南京航空大学里一男生因小事把室友刺死,再到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致人死亡事件。不断涌现的高校恶性伤人事件,充分反映出现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进而也暴露了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这个问题,因此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迫在眉睫。2.名词解释
所谓法制教育,就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实施公民教育这个过程中,有组织地对公民进传授常识性、基础性的法律的教育活动。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减少甚至杜绝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需要。现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依赖性较强、自我自大、漠视他人等等问题,在校园内面对各种纠纷矛盾时,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并给他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甚至严重影响到校园内的安全稳定。强化法制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明确法与非法的界限,并通过法律的威慑惩戒功能来预防青年犯罪,维护校园秩序。
3.文献综述
国内对法制教育的研究比较迟缓,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书籍著作很有限。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者发表了一些学术文章如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和谷春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国外的法制教育比较注重公民教育,对公民进行法纪教育并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让公民爱国并遵守法纪。国外的著述大都是都是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如道格拉斯·诺思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其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其实,公民思想教育在我国的地位也很重要。国外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将提供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
1.政治性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具有政治导向性教育,它的职能是向大学生传播国家主导性的政治观念和民主法制的观念。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作为我国主导性的法制观念,不仅仅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意志,也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集体的最大利益。社会主义法制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方面内容,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律权威至上,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大学生传播了社会主义的法制理念,使大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法制观,有效地增强自身法律意识。2.理论性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理论性是指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拥有明显的理论性的特点,这是通过与对普通公民进行的法制教育所进行的比较而得到的结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理论性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要求他们熟悉国内法律、国际条约,更主要的是要求他们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规定的。3.警示性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警示性是指: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预先估计相互间的行为将有怎样的后果,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的同时,也通过许多案例警告大学生哪些行为是可为的,哪些行为是被法律所禁止的,这样产生很好的警示效果。4.系统性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系统性是指在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的介绍法学理念、法律知识,还要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在实践中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因此,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得到的产物。
三.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现今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学好学校安排的各门课程,完成相应的考试,并学会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对于他们来讲法律知识并不是急需的,只要家里对他们严加管教,就能够积极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不会发生违法的事情。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种状况下,他们的法制观念往往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淡薄,或是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正确的法制观念,有的甚至达到步入歧途的地步。现阶段有很多大学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一定的投入,并且认识到了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力度还不够。有的大学还没有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开展抱以无用化的心态。如果领导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重视不够,那么很多学生就无法学习到最系统、最全面的法制教育的课程,有害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2.大学生法制教育课时安排略少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课时必须根据实际状况,尽量安排使其合理并有效。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普遍少,有些甚至被取消。供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随着法制教育课程安排的减少而减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能被保证。高校应该重视这个事情,有效地增加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长度,并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考勤,督促大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3.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拥有一支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实际成效、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重要依靠。但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未完善,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进行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基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少有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系统培训很难将其本质和精髓学懂、授懂。目前,很多高校的法制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法学的统一培训,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授课的效果也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致使本来就时间很少的法制教育课成了形式,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2)教师对法制教育课程缺乏重视
学校和教师均对这门课程有所忽视,这样的态度致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开展艰难,致使授课教师错失了提升自己法律专业的知识水平的机会,以致于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容易产生照本宣科、教授的内容古板落后和方式不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等等现象。有些教师对法制教育内容的理解很有限,在遇到学生提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时难以回答。
四.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及造成的危害
1.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法制教育的成败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的好坏。通过之前的分析,当前我国的法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里,在学校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单
一、形式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实践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理论中,存在缺乏时代性和一定吸引力这样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讲授的内容并没有兴趣。有点兴趣的同学在课上即便认真听,但大多记忆不住所学内容。
(2)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建设专业性弱化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法治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法治社会公民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法律素质,并且要明白法律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制裁人这个道理。但是,很多高校认为法律课是可有可无的,产生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二是,给教师进修的培训经费太少,有时甚 至到了很难落实的地步。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和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老师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掌握和了解法律知识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的关键,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树立和未来发展非常关键,不可忽视。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相反,恶劣的社会环境一定会阻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些错误的观念会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错误观点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侵蚀了当代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些观念中,有些观念的功利色彩相当浓厚,例如“民不可告官”等等。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学校应当未雨绸缪,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遏止。法律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通过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宣传活动使大学生克服落后思想的影响。只要工作到位,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可以被降至最低。同时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3.造成的危害
(1)大学生的犯罪率上升加快
当代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全,制约了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的犯罪活动也有突出的特点:首先,大学生犯罪的人数逐年增加,比例逐年增大。其次,大学生犯罪的领域扩大、影响面更广。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原本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其他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2)制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是这几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的犯罪率逐年攀升,不仅仅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有些还对同学的身体、心理上造成伤害,甚至影响了周边社会的安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提高,将会对其他的社会成员起到积极示范作用,促使其他社会成员自觉的守法,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大学生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必然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养成守法、护法意识造成有害影响,进而恶化整个社会的法制氛围,最终甚至能够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柯卫.《中国法制的主题基础—公民法制意识研究》[M] [2] 谷春德.《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3] 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4] 姚茜.《法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吴涛.《当代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人们对数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以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途径作相关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认识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仍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教师则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凡此种种,都是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不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整合的步骤方法如下:
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 步骤 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 步骤 3:依据步骤 2 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种教学模式
1.探究性模式
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探究性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一个直观的实际的学习情景,由学生自己探究概念的性质特点。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可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让学生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方式从“讲授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听讲式”、“接受式”转变成了“探索式”、“研究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可以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重新组织上,让学生从测量角度入手,突破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而带来的思维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环境,图像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把思考重点集中在内角和是一个定值,从而顺利概括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一个使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真谛的过程。
2.专题研究性模式
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专题研究性模式”。
例如:新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我们可以借鉴WebQuest的模式,让学生对web页给出的、切合自己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与大量网络信息进行观察、思考与比较等探索性的活动,由学生通过小组的探索性的活动,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有一定目标的学习任务。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涉及这个数学问题的背景知识,组织他们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先拟定一个初步的探究方案并做出某些假设,然后依据这个方案和假设收集资料、实施验证来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做某些记录,里面包括他们的猜测、希望进行的活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等。当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后,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统计处理,模型绘制,并交互性的表达与交流共享活动,将解决的成果进行交流,并且进一步设想这个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范围。3.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模式”则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解决数学的应用题和开放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实践,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具体整合方式 1.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
现实的生活材料和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例如:在四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时,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查看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统计总表和条形统计图,上课时小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发言:通过网上查询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而到六年级学习《数理统计》时,利用Excel自己制作学期末本年级各班的成绩统计表,并利用绘图工具自己制作出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2.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整合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用于自己的讲解,也可用powerpoint或其它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体,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有这样一个情境:小红得了3张奖状,请你帮他贴一贴,你有几种贴法?如果老师在讲解演示时采用奖状实物将几种贴法同时展示出来,最少要18张奖状,而采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则可简化程序,省时高效,达到了传统形式达不到的效果。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
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 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
如在学习九义教材第八册《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这一内容时,可以制作课体,让学生打开系统后会自动提出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剩余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学生独立自主,尝试性的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第八册《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中,教师难于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而网络的主动大量的信息传载功能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层去提炼、去反思,才能避免盲目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合之路,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课题实验报告
作者:张 伟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含浦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全社会对人们的道德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加入“WTO”的大好前景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大力倡导诚信的社会风尚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声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嬗变和社会秩序的调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现象成为社会公害。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道德发展也受时代、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心理失导,讲谎话、失信、考试舞弊、抄袭作业的现象时而有之,这些歪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也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诚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学校这块主阵地大力倡导“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和谐校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是一所“长沙市示范性学校”,也是“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2006年元月,我校申请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在此基础上,全体师生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为解决我校德育尤其是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二、研究目标: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我们自2005年11月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探索培养学生诚信品质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到
学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意家校结合,重视社会力量,宣扬诚信,传播诚信,完成教育广大学生“诚实守信,学做真人”的伟大使命。
二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及合格公民的需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口,注重人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现代公民。
三是通过本课题研究,以诚信教育促进德育,从而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三、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初中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讲诚信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这是课题的指导思想和力量源泉。
2、心理学依据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讲谎话、失信、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的现象时而有之,因此,我们应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诚信品德。初中生思想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是本课题的主体依据。
3、行为规范依据
《中学生守则》第十条:诚实谦虚,知错就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六条: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等。
4、传统美德传承
诚信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另外,“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等俗语都强调了“诚信”二字。
四、研究概况:
(一)研究内容:
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诚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2、科学、严格的常规管理。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良好的诚信品德的形成必须依靠扎实、经常的行为规范管理来做保证。具体地说,主要从讲制度、规范;查教育措施落实情况;践诚信行为规范;树示范榜样等方面抓起。
3、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光荣榜、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黑板报等为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其较强的辐射功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从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充分利用“3·15”、“9·20”重大纪念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搞好常规教育活动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诚信品德修养。
5、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教育网络,使家校、社会教育同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互通信息,以便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学校、教师: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个案研究、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为目标,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努力取得“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更大成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品德和提高我校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努力探讨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学校是农村初中学校,我校被教育部关协、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称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从事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选定的主要成员系学校行政人员及班主任,部分老师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都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骨干教师曾参加过区级课题研究和课题研讨会,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05年11月~2008年6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2月)
本阶段制定了课题方案与计划,成立了课题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开题论证。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3月~2008年3月)
本阶段已进入实质性实践与研究。这一阶段,课题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专题讲座、定期召开研讨会、开展训练与实践教育活动、国旗下讲话、组织教师论文评比等。尤其是“诚信考场”、“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读书征文活动、“诚信教育园地”的展览、征集“诚信格言”等系列活动,结合了学生实际,为我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倡导文明新风增添了不少生机。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
本阶段着重对课题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邀请长沙市教科院专家结题评审验收。与此同时,我们将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推广,从中探讨总结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使其向纵深发展:不光在教师、学生中进行教育学习,也在家长中开展培训讲座;不光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也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进行;在光在教育领域中进行,也在教育领域以外的场所(如商店、厂矿、企业、社区等)中进行„„总之,我们将开展课题研究中得出的理论经验及实践途径与方法广泛用于学生的教育实际中,为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人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具体操作:
我们在开展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时,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需要为根本,以“认知诚信——感悟诚信——践行诚信”为主线的教育模式,通过专家的整理和论证,正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情的统一,以寻求解决诚信教育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认知诚信,注重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加强教师诚信观念,实施学科渗透。老师的思想行为,很大程度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才能影响学生,才能把诚实守信教育落到实处。所以我们注意了教师诚信人格养成的督导;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理论研讨活动,注重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强调教师要以诚信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教师在授课时要有诚信教育的渗透与体现,并开展了教师的诚信教育论文征集评比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诚信人格力量的无穷与巨大。
2、坚持学生诚信教育,关注品德形成。首先在学生中我们进行了诚信教育知识讲座,使学生深刻领会诚信的实质问题,另外我们还在学生中进行了“诚信教育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态,针对所反映的问题举办了各种活动:
“诚信主题征文大赛”、“诚信伴我行”讲故事比赛、“我们需要诚信吗”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真诚到永远”诚信演讲比赛、征集学生诚信格言大赛等,获奖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征文,还是格言都创意新颖,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为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课题组精心组织,举办了一期“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诚信教育宣传长廊和多期诚信主题黑板报,效果明显,教育作用突出。学期末,学校组织各班按“优秀、良好、合格、有待进步”四等对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等级评价,以此检查学生的诚信言行。
(二)、感悟诚信,注意家校结合,努力求得家庭教育对学校的支持。
在前一阶段认知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探索家校结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1、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时机,为学生家长进行了《怎样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教育讲座。家长了解了诚信品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掌握了诚信教育的方法策略。
2、配合中央教科所进行了“学生上网行为”家长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并组织家长认真参与填写,以此测试学生的诚信度。
3、做好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表现,行为表现,调查学生在父母面前是否有讲谎话、欺骗、抄袭作业等行为表现,班主任认真做好此方面的教育工作。
4、成立家长委员会,交流经验、做法。
(三)、传播诚信,重视社会力量,切实减少社会载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道德氛围对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孩子们每天活动的场所基本是学校、家庭、社区,而社区则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针对这点,我们开展了与社区的互动教育。
1、指导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宣传诚信品质,如:张贴宣传标语等。
2、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展实践打假活动,向顾客宣传辨别商品真伪的一般方法,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利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走访社区、厂矿、商店等,认真做好社会调查活动。
六、实验成果:
两年多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一大批实践成果,学校的德育实效、办学水平和地位影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课题研究使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从认识到行为有了很大的
转变。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文明守纪,讲诚信,讲礼貌蔚然成风,思想品德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80%以上,犯罪率为“0”。近两年来,涌现了一批市级三好学生、市级先进班集体、市级先进德育集体,发展了一批团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课、做作业、考试、值日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极少数后进生有撒谎、考试舞弊等行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这部分学生从认识到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另外我们还调查到,大多数学生在家能尊敬家长,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逐渐把诚信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在“3·15”、“9·20”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们共评选出了20篇优秀调查报告。
2、课题研究使学校校风、学风、考风日趋良好。实验开展以来,由于学校狠抓了以诚信教育为中心的校风建设,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加强,学校出现了学风、考风优良的新气象,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区级中考“优秀考点”。
3、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极大地提高。在教师研究活动中,我校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认真配合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渗透诚信教育,并以自己的诚信言行来规范学生的诚信言行,善于发现和总结典型案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在征集教师诚信论文评比过程中,我校送交上级教研部门参评的11篇论文全部获国家级奖励。如李红波老师撰写的《浅谈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童双全、谢琳老师撰写的《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陈小红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诚信教育》等文章均获全国二等奖。在指导学生诚信征文比赛中,我校有周亚辉、张伟、谭映萍等老师获全国“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指导老师奖,有李从、李淑元、陈晓红等老师获“长沙市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指导老师奖。
在学生教育活动中,2006年7月我校学生李锶锶、刘望、徐常青等同学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中,他们所写的诚信主题文章全部获奖,如徐常青同学的《绚烂的星光》获全国优秀奖,李锶锶同学的《人生的资本——诚信》获全国三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五好小公民”的光荣称号。2007年C117李丽诗同学参加镇演讲比赛,她所演讲的《真诚的力量》获二等奖。另外,在其他征文、征集诚信格言、故事、手抄报评比中,我们收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将这些作品装订成集,存入学校档案,我们将其出刊展览,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两年来,我们在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评选“诚信之星”、“诚信小公民”、“最诚信的同学”等活动,共评选出40余名这样的优秀代表。
4、课题研究使学校的办学成绩明显提升。两年多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呼唤诚信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中,学校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2008学年中,我校获得了区级“安全文明校园”、区级“和谐校园”、“长沙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校积极申请成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并有张伟、唐诚、周佳龙、田富华、徐建刚五位老师成为该会会员。
七、几点思考与体会:
1、课题研究的实践为诚信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找到了比较有效的结合点。但在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想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这一系统中的学校,它究竟获得了多大的空间?二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现实性、功利性更突出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能否彻底消除?即“5﹤2”、“5+2=0”的社会现象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还有待我们正确处理对待。
2、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学生优良诚信品德的形成,学校优良校风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必须反复抓,全体人员抓,班班抓,年级抓,学校抓,家庭抓,社会抓,校内抓,校外抓,齐抓共管,一抓到底,在学校内外造成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那么,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课题实施两年多以来,我们形成了对诚信教育功能的新认识,就在这些新理念指导下开展诚信教育,以诚信教育促进德育,以教研兴校,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诚信教育内容与方法途径的有机统一方面,还有更广阔的开拓空间,促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去进一步探讨、摸索。
3、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农村初中学校诚信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切合实际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必须建立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网络,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具体可行、便于操作、切合学生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方案,并与之配套的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的制度。我们课题组大胆推行:将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德育规划之中,由学校统一布署,作为班级主题活动课开设。这样,既能保证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也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但是,如何挖掘农村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形成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改良。
本课题研究经过我们的初步探索,已取得点滴成绩,但这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特色化。
总结过去,我校与上级领导和专家指导论证提出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新时期农村初中诚信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开动脑筋,巩固成果,为形成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而努力奋斗!
主要研究人员:
张 伟 田富华 胡国文 唐 诚 李自新 徐建刚 欧汉文 周德军 周佳龙 谢 琳 周亚辉 李红波 各班主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为政》、《礼记·中庸》。
(2)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结交朋友,诚信为本》。(3)《教育创新研究》(长沙市教科院)2007.1(4)《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选编》(长沙市教育局编印)2004.11(5)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中学课题组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作者:陈李斌 李学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模式,是当前高校从事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应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以往“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模式,加强校内外的投入,建立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52-01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是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是由上级相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并要求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进行。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精英化的组织形式,时间的局限性及内容的单一性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大学生法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是开展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实践“人们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虽然工人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类情况,是因为实践是一种较普通教育更为深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即它是一种人们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并优化自己的过程。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学生法社会实践教育的规范性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社会实
践纳入学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内涵
所谓模式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模式。设计一个既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便于实际操作,又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是实现深化大学生实践意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操作思路,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因而教育模式不应是随意刻画,而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是以隐性课堂和显性课堂为主线,以情知互动为中介,以实践为转化为条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教学实践与学生自我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新模式。大学生参与到这三个方面活动中,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水平都可获得很大的提供。这种模式真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社会实践系统化、规范化,使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构建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社会化、实践内容课程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评考核评估化”。
3.1 活动社会化
活动社会化是指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应逐步转向社会生产,与现实相结合,从课堂、校内实践转向现实生活,使更多的学生走入社会,得到体验。在校内搭建全员参与、多空间展示、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内在意识观念的社会化、心理社会化、能力社会化,实现社会化人才培养的四个目标,即专业化、团队化、成人化、个性化。此外,应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践基地,使这项活动正规化、长期化、制度化。
3.2 教学课程化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课程化是把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给予理论指导和案例讲解。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转变。实现课程化,就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以及学生的思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实现课程化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由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骨干队伍的基础上,要动员每一位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
3.3 运行方式项目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方式的项目化,就是要在深调研、立项、招募、资金支持等社会实践的各个阶段推行项目申报制。学校应成立由教务、科研、团委、宣传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审批指导小组,对实践项目进行立项、答辩、审批。同时,在筹集社会实践资金方面,也可以实施项目化运作,承担一些社会公共项目进行杜会实践工作,以项目经费作为实践活动经费,以解决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
3.4 考核评估化
效果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考核评估化是对社会实践项目、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学生团队全方面的总结,通过评估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社会实践评估的指标,提高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水平,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教学安排等,从而最终实现育人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励机制建设,学校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奖励做出具体规定,激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 杨忠旺,郑银华.构建长效机制,深化社会实践[J].科技资讯.2008(27).
[3] 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徐茂,余昌海.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5] 闪茜菁.构建能力本位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