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生法制教育革新途径与模式

时间:2019-05-15 07:5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高校生法制教育革新途径与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高校生法制教育革新途径与模式》。

第一篇:探究高校生法制教育革新途径与模式

高校生法制教育革新途径与模式

当今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普及法律知识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全体国民普及法律知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和后备军,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尤为重要。

1法律意识淡薄的危害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从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从伤动物到杀人,说明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硫酸泼熊是违法的,说明法律知识的缺失;另一个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因为不满而痛苦,杀害了同寝室的四名同学,无知、荒谬、残忍、悲哀!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对现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高校学生违法乱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1危害自己

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一方面因为不懂法,违反法律法规,有着大好前程的大学生锒铛入狱甚至被判处死刑,害人害己;另一方面,因为不懂法,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譬如:有些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打工,结果工期到了拿不到工资;有些学生对最基本的试用期都不清楚,毕业后找工作,合同也不签,有的签了合同也不规范,合同期两年,试用期6个月。这就违背《劳动法》规定不超过60日的规定。究其原因就是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基本法律常识不了解。

1.2危害家庭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带着父母的期盼、带着自己未来的梦想去上大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和谐的纽带。孩子犯罪,会毁灭一个家庭甚至更多的家庭,酿成家庭悲剧。马加爵事件造成四个家庭的悲剧,给他们的亲人造成永远的伤害,从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

1.3危害国家社会

大学生犯罪率的不断攀升,且大学生犯罪属高智商犯罪,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我们的教育到底为哪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担负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目的是为了建设小康社会、强盛中国。而少数大学生却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高科技犯罪活动,比如:卢某系北京某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2000年6月,卢某从网上下载了“黑客”软件,破译并盗取了北京创原世纪公司的上网账号及密码。卢某不仅自己使用该公司的上网账号及密码,还得意地告诉同学:“这个账号是黑来的,不要钱就可以上。”2000年10-11月间,卢某在网上发布消息,以每100元使用三个月的形式,将该公司的账号及密码在网上销售,从中获利4000多元。卢某行为获利4000多元,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万元。当卢某因涉嫌盗窃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时,他自己辩解并没有偷东西。在忏悔时卢某痛哭流涕地说:“要是知道是犯罪,也不会向同学、好友宣传此账户,更不会去叫卖了,以致对该公司造成重大损失。”[2]

从上面的事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违法的,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令人痛心。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2加强法律教育对策

2.1学校重视

首先,思想上重视。法律教育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事情,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其次,课时上满足法律理论教学。再次,实践教学。比如:宣传策划法制专栏、请法律专家开讲座、《今日说法》、《法治在线》讲课等措施,加强学生对法律理解的直观性。

2.2教师素质的提升

作为法律基础课的老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其次,建立对法律教师长期的培训体制。社会在进步,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进行定期培训,知识就会短路。所以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再次,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新公布的法律法规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2.3教材改革

法律基础知识教材进行不断的改进,从开设“法律基础”改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社会应该加大法律教育、教材的改革,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减弱对法律知识的教育,原来的一本书现在改成主要两章内容,即:“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和“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课时各高校不同,从4课时到14课时不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教材的法律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只能是个大概,教师讲大概学生就更糊涂了。笔者以为“,法律基础”课应独立开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识,降低学生因无知而犯罪的几率。

2.4改善教学环节

首先,丰富课堂内容。不照本宣科,注入新的内容,加大信息量,补充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具有针对性。其次,案例教学。课堂教学,案例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要以案例说明法理,使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再次,互动教学。课堂引入讨论机制,让学生课后查找案例,师生分析、讨论相关的案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增强法律意识。

2.5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学生树立要做事先做人的观念;其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基础。再次,认识法律的含义,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积极参与法律实践,从而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最后,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时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中国古语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百密必有一疏。”更不要为了泄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要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个公民都应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学好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不仅自己要遵纪守法,而且要做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者,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第二篇: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定稿)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秦波

摘要:当数字网络成为当今“时代宠儿”时,信息技术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它也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广阔前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传统教学不能表达的美感效应,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大大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信息技术;全面发展;探索创新;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学科是基础学科之一,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教纲、考纲主宰着课堂的分分秒秒,教学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实验多,几乎都是教师唱“独角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学难记,抽象难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教材的重新编排,“教师为中心”的“孤独时光”已悄然无声地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尤其化学研究性课程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设,课堂已不再局限于教室,知识也不再禁锢于课本,可谓处处是课堂,时时有学问。当数字网络成为当今“时代宠儿”时,信息技术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它也为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广阔前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传统教学不能表达的美感效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按照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形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教学模式。

一、演示型教学模式

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课题小结→课堂巩固→课后拓展等环节,每个环节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以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集声音、图画、知识内容、实物展示等为一体,穿插教师的精辟讲解和点拨,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呈现教学三维目标,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既能以动态形式演示物质结构和变化过程,再现物质宏观变化的真实现象,为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创造条件;也可以重新组织情景,从微观角度演示物质变化的细微进程,促进学生形成清晰映像,为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创造条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分析作答,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继承了统传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1],教师所需的新技能相对较少,教师只是适时进行引导和评价,所需硬件条件不高,是目前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模式。

案例1:在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的情景教学中,设计制作一个视频短片,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有雨滴、水雾、流水、冰川、雪花、喷泉、露珠等,展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水的三态变化,适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轻松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水的电解实验中,用Flash编辑分解变化的微观过程,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

化前后,分子原子数目变化情况,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置身其中,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假设猜想→活动探究(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归纳结论→评价反思(知识延伸)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者,教师是指导者,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组合;为完成“探究问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实验方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一些仪器或生活中现存的某些物品,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反思成败。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定方案,实验对比,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网络平台而进行的“人

机”交互、“师

生”对话或“生

生”讨论[2],让每一位学生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发现、收获的过程。

案例2:高一化学必修1《气体摩尔体积》一节:探究“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电解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顾实验结论,展示问题:生成的O2和H2的体积比约是多少?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气体体积与质量成正比吗?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电解水实验结果作出假设:气体体积之比可能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也可能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猜想①:若与质量成正比,则两种不同气体质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 猜想②:若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则两种不同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所需选择适当器材,并设计方案,方案自定,主要有: 方案①:以电解水实验为基础,分析电解水过程中H2和O2的质量和物质的量的关系。方案②:取相同质量的H2和O2,直接查找资料,找出二者的密度,求算它们的体积。实验探究: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和推算初步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1molO2和H2的体积大约 相同。说明猜想②正确。

交流反思: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实验方案是否严谨。方案①实验的结论因有受到H2和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有误差。方案②通过查找H2和O2资料,从纯理论的角度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较理想。

探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寻求真理的参与者,它要求学生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知识信息和学习资料,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感受求真的快乐。同时,要求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思维,转变成引导学生探究创新的新课改教学理念,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验型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化学实验包括学生独立实验、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等,特别提倡微型化、绿色化实验,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方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精度的制约,或学生视觉差的影响,或实验药品纯度等影响,一些实验现象并不理想,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化学实验,可提高化学实验的视觉效果。实验型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实验与模拟实验相互融合,它的基本流程:课件展示教学主题→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模拟实验演示→对比实验现象→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答疑→巩固性练习。

案例3: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构成》一节,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教学活动中,仅凭教师的讲解,知识的强行灌输,学生很难理解其“真面目”。若引入高中物理中的“卢瑟福散射实验”,通过a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的动画模拟实验,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情况。这样的情境,使原本抽象深奥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不但增强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

实验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实验操作,体现动手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所有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运用时,一定要明确模拟实验展示的主题,还原真实的实验现象,避免“喧宾夺主”,不要让绚丽的文字画面、动态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等冲淡了实验主题,抢占了学生的视觉空间。

四、讲练复习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方法大致是:教师考点展示→教师出示习题(或单元知识框架)→学生分析讨论→教师个别提示→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平行题训练→教师反馈指正→课堂小结拓展→学生自我消化→学生巩固训练等。现在的高考中考试题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①基础性灵活性并重;②重点考察是主干知识,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③整体上注重能力素质和创新;④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的考察;⑤题量减少,长度缩短,不超考试大纲;⑥淡化特殊技巧,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主体;⑦重过程重应用;⑧能力考察多元化[3]。所以,在习题课或单元章节总复习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考中考试题特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营造民主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考点、复习提纲或课堂练习,动态模拟化学实验过程,创设高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快速明确题意,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恰如其分的讲解,因材施教,彰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其中,课堂小结拓展是习题课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虽然占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能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知识总结,恰如其分的知识延伸,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并且还能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课的课堂小结方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述或教师总结知识网络,也可以是习题的形式,进行新旧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五、个别化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的一对一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特别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学习特点和特别需要,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平台上提供的支持,自学加辅导,时间没有固定,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课外;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可以是课本,也可以是网络,形式千变万化,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教师通过学习网站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系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及时对需要辅导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实现化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延扩展,学习网站最好与互联网互联,学生在家里也随时可以登录学习网站进行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符合新课改发展的方向,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中学化学中不同的课型,教学模式也不是按部就班、固定不变,可能是一种教学模式也可能是多种模式的重组搭配,具体的教学思路也是千差万别,就是同一课题,不同的教师因理解角度不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后的基本流程大致如下,如图1所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收集大量信息、处理和再加工,制作成网页形式的中学化学学习资源系统,存放在学校服务器上,成为一个学习网站,网页的内容包括:学法指导、学习任务、电子教材、思考归纳、习题演练、知识拓展、相关链接、课外天地、教师邮箱、师生论坛、展示空间、家长走廊等。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化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完善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整合,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教会学生主动学习。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改实验教学的进步,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发展,优化和完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在大多数遥远的山村学校,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多媒体教学简直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还需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而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多媒体教学也只不过是把教学过程生硬地搬上了屏幕,根本没有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枷锁,主线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整节课都是教师“自我陶醉”,学生井然有序的“同声回答”,有多少是鱼目混珠的“南郭学生”,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甚至一些条件很好的学校,因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影响,许多教师还是走不出“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就是一个“摆设”,形同“傀儡”,这与网络时代的互动式教学宗旨相差甚远,说明我们教师还没有真正转变观念,没有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素质教育就是一句口号,新课改就是一种形式。如何真正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这是新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翠萍,李江晓.浅谈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J].化学教学论,2006,(12):35-36。[2] http://www.xiexiebang.com/dvbbs/topic.aspx?topicid=658094.作者简介:

秦波:中学化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

第三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高等教育法规作业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号:090102114

姓名:张德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知识和概念的掌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等。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体会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了解确定这些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明确它对教育活动的特殊意义,这是教师履行职责,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个人和事业的关系以及自身品德修养等方面行为的基础。

与人类普遍的认识过程一样,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一般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这两个阶段。职业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是职业道德观念的积累和形成。掌握道德要领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是道德认识概括化过程。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道德上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的区别,而且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分清上述各种界限,培养道德评价判断能力。

(二)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而产生的,是以职业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教师的道德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概括来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爱护方面。这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自尊心、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再次,教师的道德情感表现在对同志的尊重、友谊、热情。

总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和表现水平不同的品德因素。它是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对职业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着稳定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积极工作、勇于开拓进取的内部动力,是教师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保持高尚的道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所谓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热的道德情感的有机统一。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一贯性的特点。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也就有了情感支柱。

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正当性、合理性等发自内心的坚定信心。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人生观是道德信念的最高形式。它们决定着教师行为的方向性、目的性、影响着教师取得成就的水平以及道德修养的质量、道德要求内化的程度。

(四)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并作出行为抉择的毅力和坚持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意志是在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职业道德的信念表现。它使教师能够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作出行动的抉择,并在道德行为整体中坚持一贯,长时间地专注于所确定的行为,并最终实现和完成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作用于道德行为的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是克服行为中各种困难的内部动力,它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方面。

第一,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为目的有明确而深刻认识,并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正确目的的意志品质。它要求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积极自觉地献身于教育实践。

第二,坚持性。这种坚持性就是在行动中坚持目标、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的品质。第三,果断性。所谓果断,就是适时决断的品质。这是教师行为的目的性,完成目标的高度自觉性和顽强性的综合表现。

第四,自制力。所谓自制力,就是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

总之,在职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职业道德意志使教师果断地确定职业道德行为的方向和方式,并控制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障碍和干扰,在教师教书育人、钻研业务、克服困难、事业有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形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关键。

(五)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不只是由社会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而是还要在个体道德行为中体现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的支配下,在教育活动中对他人、集体、社会作出的可以观察到的客观反映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即在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教育事业及他人、集体和社会方面的行为。教育道德行为是教师个体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基本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构成整体发展。

2、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方法:

进行师德修养,不仅要求了解修养的根本途径,还必须学会掌握修养的科学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以下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

一是做到“慎独”。“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同时还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

二是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道德修养离不开外部条件和作用,但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因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贵在自觉,教师在进行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

道德修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对而言,自我批评更为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呢?

首先,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所谓正确认识自己,是说要有“自知之明”。

再次,要善于控制自己或“战胜自我”。“战胜自我”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克服不良的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师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的自觉性。这是由道德和道德修养的特点决定的。道德作为一定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主要靠人民的自觉自愿才能真正起作用。道德修养是人们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因此,更需要具有自觉性。

第一,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三,克服各种思想障碍。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精密的教学技艺去教育、引导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外语教师思辨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在面临着转型。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因为导致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不高被屡屡质疑,愈来愈显现出其弊端。思辨型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盛,外语学习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的大中小院校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我国外语界审视学校的外语教育时现状时发现,高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的训练。殊不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不仅是外语学习时的必备能力,更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一、思辨能力的定义

(一)定义

思辨能力源自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又称为批判性思维,在学界通常认为现代思辨能力的创始人是约翰?杜威。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思辨能力即是“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及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1]国内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是批判技能和批判精神的统一。近20年来,西方国家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著述甚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包括第一层的元思辨能力和第二层的次思辨能力。[2]元思辨能力是一种对思辨计划进行评估、调整、检查的能力,而次思辨能力是具有如好奇、自信、正直等的情感特质、分析、评价、推理等的认知技能,并能够接受第一层能力的监控和管理。具有思辨能力的人,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时更具逻辑性,并从中学到有用的经验。

(二)我国外语思辨型教学现状

高校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一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今虽然英语教学历经多次改革,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包括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大,所学的英语知识实用性不强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语教学的错误目标和定位。高校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等,课程设置和检测方式也均是围绕这些技能进行,通常教学部门多数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外语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凭证,这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专心于英语各个部分的分别练习,而缺乏综合能力和推理归纳能力,在语言组织方面也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教师为了教学业绩,也只注重应试所需能力的训练,而不去增加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两者相互作用,形成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很弱甚至“缺失”的恶性循环。

二、思辨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显然,如今大多数学校的外语教学模式是很难完成这一目标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成为必然。

(一)改变测评方式

以往学校评估学生英语能力的方式就是看其英语各类考级的成绩,而这些考试在近年来已经变得愈来愈程式化、重复化,以至于学生成为只会应试英语,不会实际应用的“考试机器”。为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充实评测方式,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如评测方式可包括小组辩论、调研、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在测试时减少选择题类的客观题型,增加文章等主观题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测评时强调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考试不只是为了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测验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味地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分数是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水平的。不要一刀切,应进行层级教学,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辨能力来进行差异性教学,根据他们在推理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创造自由课堂氛围

我国的教育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象征,拥有着毋庸置疑的话语权,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通常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是不被学校提倡的做法。这种教授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渐渐丧失了创造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要放下身段,改变既有观念,抛弃以前对于自身认知的刻板成见,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互动交流,在学生提出异议时要认真考虑并给予回应,并且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创造一个自由、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改进教学内容,多提思辨性问题

思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训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那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辨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思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在不断地提问与反思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应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一个开放式的思考空间。例如在分析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改写,使他们充分参与其中。

(四)鼓励自主学习

外国学者认为,自主学习从本质上是学习者与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之间的心理关系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决策的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用于高校外语的学习,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该做到努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其真正做到有兴趣、有目标地完成学习。同时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创立网络学习的平台、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提供各种音频、视频、电子书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等,充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然变成一个巨大的“地球村”。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外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外语教育人员应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第五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 吴小敏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意义.本文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定位,提出如何创新性建设高职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重要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文化品位、独立品格价值追求,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二、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主要建设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精神文化(核心和最高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例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坚持学院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学院优良传统,使广大师生员工铭记校风、校训,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风、校训发扬光大。这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动力和源泉。

1.坚持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反映了一个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通过校园环境以及主要宣传阵地、重要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办学理念的具体内容,让师生在日常环境中耳濡目染.

2.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优良传统,树立核心价值观。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业,师生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不断铸造凝练的。“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精神,是全体师生今后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学院.的文化内核。

要继承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出版新生特刊,发挥校史的教育作用,编写校史,建立荣誉展览室,适时开展校庆活动。宣传学校优良传统,办学历程和重大成就,促进师生爱 校、荣校。

3.铭记校训--厚德润物。校训寓示做人做事要博学笃行,厚积薄发,自强不息,永不停止。“厚德润物”的校训是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广泛认同的行为准则。

4.注重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重视教风建设--.“诲人不倦”。教师的职责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生中要有热情,有耐心;“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要求教师教育学生尤其要注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校的各项政策要充分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怀和支持,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强化学风建设--学以致用。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体系,严格管理特别是考试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进取的信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努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以及与人为善、宽宏大度的胸怀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

(二)物质文化(基础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她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1.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按照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学校整体规划,加强校园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

根据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场所,逐步形成“三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宣传橱窗、报刊亭、广播站等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良好的条件。

2.重视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学校对各种宣传媒体资源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学校主要宣传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完善具有广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的校园标识系统。强化全校各单位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校形象标识意识。倡导师生佩蛾校徽、校牌,倡导学生统一校服,谱写校歌,鼓励师生传唱,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学校产业产品的标识、交通工具的标识都可印上无声的文化,无声中加强院校的对外宣传。

3.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做好校园的环境美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并加强管理。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广场、设备仪器等都可以校名人名、企业命名,还可增加名人雕塑.醒目的标语,处处营造优美、自然、和谐、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

(三)制度文化(内容本体)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例如包括在办学过程中,与学校有相互关系的外界建立的有关机制,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高等学校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精神,逐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2.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第一,入学初期.全院统一学习《学院学生成绩考核管理办法》、《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院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并在军训结束后考评;第二,分部门组织学生干部干事学习《学院团委工作条例》、《学院学生会工作条例》《学院学生活动管理规定》等;第三,学生个人可根据自身需要了解《学院办理“绿色通道”规定》、学院勤工助学管理暂行规定等。通过以上学习,逐步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素质,外化为师生的行为。

3.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依法治校,认真开展校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监督,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营造浓厚的民主、法制的文化氛围。

4.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学校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表彰活动、庆典仪式等,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既隆重、热烈、简朴,又富有特色。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军训汇报表演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脾,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四)行为文化(具体表现)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等.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学校只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途径着手: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活动,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丰富文化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坚持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提高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的品味,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支持科技类社团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为社团组织选配好指导老师,积极为社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4.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组建直接面向公寓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公寓开展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重点各类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楼道、文明楼栋活动。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用先进的文化主动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创建德育专题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新闻网建设,加强各单位网页的统一管理和建设. 选自:《职教新观察》2008年10月

下载探究高校生法制教育革新途径与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高校生法制教育革新途径与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以幼师合作探究为途径的教研模式

    建立以幼师合作探究为途径的教研模式如果说,“教师是研究者,教室是研究室,幼儿园是研究中心。”那么,我们的教研组就是一个研究小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

    初中英语情景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目 录 第一部分方案和报告 《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探究》课题研究实验方案------2 《初中英语情境教学方法之实验方案》------------------------12 《初中英语情境......

    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方法探究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探究 吕东明 日照市实验小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推进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最高指导文献,纲要强调:要完善培养专业发展体系,做好培......

    03BOT投资模式与高校融资

    BOT投资模式与高校融资 作者简介,陈金爱,女,山东临沂人,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目前高校建设依然此起彼伏,由于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银行贷款......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革新与进展措施研究毕业论文5篇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革新与进展措施研究 摘 要:如今,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之间发生着一次次的相互碰撞,使得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革新成为了人们愈加重视的领域。如何结合我国高校艺术......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 ——强化大学生法律教育势在必行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李文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谈实验教学资源数字化与教学模式革新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信息化 教学资源数字化论文摘要:信息化是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而教学资源数字化是实施和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本文从高校实验教学和......

    “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双元制”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报告)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企业对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但目前职业学校仍沿用常规的“学校制”教育模式。虽然学生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