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市社区发展变化中有哪些因素对社区变化产生了影响

时间:2019-05-15 07:1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伊宁市社区发展变化中有哪些因素对社区变化产生了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伊宁市社区发展变化中有哪些因素对社区变化产生了影响》。

第一篇:伊宁市社区发展变化中有哪些因素对社区变化产生了影响

伊宁市社区发展变化中有哪些因素对社区变化产生了影响(也是困难)

1.社区发展中,多民族社会习惯的改变

从政治方面来讲,2011年以来A 社区居委 会制定了《A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A 社区民族团结建设一年计划》,将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开展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中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纳吾肉孜节、居民运动会、每周电影节、社区大讲堂等活动,将自治区“11 号文件”、“28 号文件”③、民族团结、传统服饰文化等宣传教育融入其中。邀请州县爱国宗教人士、党校教师、州讲师团讲师、民族团结模范进行演讲。对 2014 年新疆“5·22”事件、“7·28”事件开展“大声讨、大揭批”和倡议承诺活动,营造出“社会稳定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更为重要的是,类似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为不同民族的社区居民创造了交流了解的平台,消解了不同民族居民在社会交往中因传统、文化、民族的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心理隔阂,提升了活动参与者在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体活动中的集体感,增强了公民意识,为社区自我治理、建章立制打下扎实基础。(选自《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和谐问题研究》)从经济方面来讲,永丰乡多民族社区各民族的职业结构划分是一个建立在以各民族民族风俗习惯为前提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该地域生活的民族主要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这些民族在进入该地时往往根据自身的民族习俗来选择职业,最终形成了该地域的职业结构划分。各民族基本以各自的风俗习惯为基础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各民族职业结构,这一职业结构的形成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互动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交往模式。而这一职业结构的形成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经济需求,更是为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主选择的结果。(参考自《新疆传统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从文化方面来讲,长期共同居住在一起的人们必然会形成一种共同的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共同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认同。这种区域文化的各种文化丛或文化特质的原型,有可能是某一民族文化的某些文化特质被其他民族所共同认可,有可能是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化要素。但无论其如何产生,作为传统多民族社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文化,而对这一区域文化的形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多民族社区的特点。(参考自《新疆传统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从共同语言来讲,在永丰乡多民族社区共同的语言体系特征表现在新疆土话的共同使用,在该社区无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亦或汉族都会说新疆土话。人们在交流时,除本民族单独在一起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大多数时间,都是使用这一方言。由于该地汉族的迁出地大多数为北方,因此这种区域语言主要是以回族和陕甘一带的方言语调为基调的北方方言,在这种方言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来自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的借用词汇。这一共同区域语言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汉族和回族的迁入时间较长,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迁入时间较短,第一批迁入的人不得不自觉的学习这一方言,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就自然的成为了双语人,而后来者,在面对这种自然情况时,亦会自发的融入进来。另一方面,由此也可以看出,各民族的交往是经常的。而共同的区域语言一旦产生又为人们的深度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打破了语言对民族交往的约束。(参考自《新疆传统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2.民族关系的变化(主要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整体上是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团结共进、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框架下,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关系不断发展进步,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合作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加强。现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经济意识凸显,对民族利益要求强化,利益主体多元和复杂,民族关系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特点。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 2.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共同性日益增多 3.民族间的经济纠纷、文化摩擦减少

4.多宗教并存和各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参考自《新疆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调控研究》)3.沟通障碍,语言的不同

从共同语言来讲,在永丰乡多民族社区共同的语言体系特征表现在新疆土话的共同使用,在该社区无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亦或汉族都会说新疆土话。人们在交流时,除本民族单独在一起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大多数时间,都是使用这一方言。由于该地汉族的迁出地大多数为北方,因此这种区域语言主要是以回族和陕甘一带的方言语调为基调的北方方言,在这种方言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来自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的借用词汇。这一共同区域语言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汉族和回族的迁入时间较长,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迁入时间较短,第一批迁入的人不得不自觉的学习这一方言,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就自然的成为了双语人,而后来者,在面对这种自然情况时,亦会自发的融入进来。另一方面,由此也可以看出,各民族的交往是经常的。而共同的区域语言一旦产生又为人们的深度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打破了语言对民族交往的约束。(参考自《新疆传统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研究》)

4.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在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缓慢导致的社区思想文化并不普遍

5.城市化对伊宁市社区发展中的影响

伊宁市以建设“文化伊宁”为目标、推进伊宁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文化战略指导下,伊宁市一是充分挖掘、利用其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如伊犁有中国“薰衣草之乡”、“塞外江南”的美誉,当地文化部门创造性地开展“薰衣草节”、“杏花节”、“郁金香节”等节庆活动;二是充分挖掘、弘扬伊宁市多民族特色文化,如已成功举办的三届民俗文化旅游节,节目有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回族的花儿表演等;三是形成旅游文化资源集群效应,伊宁市卡赞其文化,形成了集饮食、服饰、住宅、手工艺品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特色街,现已经成为伊宁市文化特色产业的一张名信片;四是高度重视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以文化钟点工为基础,打造“基层文化服务网”,在声乐、乐器、美术、舞蹈、模特、书法方面为民众提供服务。

有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使民众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社区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参考自《伊宁市多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第二篇: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生: 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一提到家,每个人立刻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不同的情景,是父母慈祥而又严厉的目光,是妻子甜美的笑容,是儿女亲切而又有力的拥抱。相信每个人都对家有着特别的感受,是的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重要的,家庭是生命的第一站,是事业的支撑点,是婚姻和爱情的保护伞。而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在于家庭婚姻,在信息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家庭婚姻呈现许多新的变化,研究这些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获得美满的婚姻,使得社会的基础--家庭更加坚实、和谐。因此,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例如:家庭婚姻基本状况、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家庭功能以及家庭道德观念等,做一个全面的基本的分析。并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提出建议。

关键词: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 家庭观念 家庭婚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培养良好人性的土壤,对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无比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否和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强有力保障。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的剧烈更新,我国的家庭婚姻也随之呈现许多新的变化情况。

一、现阶段婚姻家庭状况概述

中国的婚姻家庭曾长期处于超稳定状态。1949年建国后,虽然婚姻及其它制度的改变也曾短暂影响过人们的婚姻行为(如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曾促使众多包办婚姻的解体及“文革”中迫于政治压力而离散的诸多婚姻),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及行为基本未有太大改变,是改革开放促使婚姻家庭方方面面变化的发生。那么,2000年,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婚姻家庭的基本状况究竟如何?

1、家庭户规模持续变小

家庭户规模是指每个家庭中成员数目的多少。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的加强,[1]1985年以来中国家庭的户规模一直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997年,全国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小规模家庭户(1—3 人)在家庭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基本呈略微增长趋势,中等规模家庭户(4—6人)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则基本呈减少趋势,规模较大的家庭户(7 人以上户)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虽略有回升,但幅度很小,1997年旋即又开始下降。以上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类型是小规模家庭(1—3人)数量稳中有升,中等以上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数量则基本呈减少趋势。

2、初婚年龄增高,结婚费用不断攀升

⑴.初婚年龄。由于有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我国的初婚年龄也随之经常波动。“文革”时期以晚婚为荣,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中国人的初婚年龄曾一度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掌握的资料,1982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66岁,其

中城镇为24.93岁,农村为22.07岁;199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降至22.03岁;到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又上升到24.02岁。也就是说,近年我国的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

⑵.结婚费用。近年来,结婚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令中国年轻人及其父母头痛的事情。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平均结婚费用为2万多元,已经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预计自己结婚时所要支出的平均费用将超过3万元。预计整个2000年代的青年结婚费用要达到90年代的5.5倍。在结婚花费上,区域差别比较明显,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高于内地。此次调查还显示出结婚费用的来源,75%的人说本人的结婚费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挣的,19%的人则称“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给的。与80年代相比,2000年代结婚费用中个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个百分点。对婚礼方式的接受度测试表明,公众最理想的两种结婚方式是旅行(45.3%)与宴请(30.6%)。

2、离婚率持续升高

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已为许多人所关注,但是离婚率的计算则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如果逐年连续看,不管用哪一种计算方法,结果所显示的趋势都是相同的:但如果横断开只看一年的离婚比率,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则会有一定的差别。平时最常见的离婚率计算方法有两种,一为人口统计学家常用的“粗离婚率”,即在任何一段特定的期间内,每千人中有多少人离婚;另一种则是大众传媒偏爱使用的“离结率”,即将某年内的离婚数除以结婚数所得的比例。

3、再婚人数增多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离婚、丧偶者的再婚行为日益为社会所理解,来自社会、家庭及当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碍也在逐步缩小,因此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增多。

4、跨国婚姻发展迅速,问题亦很多

跨国婚姻这里仅指在中国政府的婚姻登记处注册的跨国婚姻。在闭关锁国的十年“文革”中,中国不仅无一例跨国婚姻,而且连以往那些著名的跨国婚姻也惨遭荼毒。因此可以说,跨国婚姻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5、婚姻问题增多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开始不断增多: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婚外同居、重婚纳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来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仅婚外恋引起的各类血案就连续不断,有时同日的各类报纸上就可发现多个此类案件,尽管这里不乏大众传媒炒作的因素,但事实上此类案例的绝对数字也的确在显著增长。家庭暴力近年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严重程度上都有明显增加,仅高楼抛妻案、毁容案就有多起,还有因为经济或其它纠纷引起的弑父弑母、残害兄弟姐妹案。当然,这仅仅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们在正常生活中的比例。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

[3]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哪些大变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程美东撰文分析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出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特点和趋势。

1、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

2、择偶途径变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婚姻形成基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范围比较狭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实行,也由于交通条件、传媒的滞后及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大多数还是靠“媒妁之言”式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的介绍来实现,在很长时期内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而结婚的几乎没有。

改革开放后婚姻实现的结识途径明显增多。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破天荒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成功实现婚姻的。择偶途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3、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为美,因此家庭的人口规模一直比较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每户平均人口就呈逐年下降趋势。户均人口数的减少必然使得家庭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长。

4、夫妻关系趋向平等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改革前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就是夫妻间的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各自的独立性渐渐增加。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尤其是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上,相互独立性也明显增强。传统的那种父母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而加以任意支配的思想意识明显减弱。

三、家庭功能 [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成本的提高,家庭结构以及婚姻观念等的变化,家庭功能也随之有了如下变化:

1.生育功能 A.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 B. 生育子女数量减少 C.育龄妇女普遍采取避孕措施 D.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2.消费功能(1)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3)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变化 A.吃、穿、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吃、穿、用的比重发生了变化(3)家庭消费趋向民主化(4)家庭消费范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3.抚养功能抚养功能历来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现阶段我国家庭抚养功能特点;(1)抚养子女的质量正在提高(2)抚养子女工作部分社会化,托幼事业发展(3)仍存在传统喂养模式,科学的喂养仍需普及

4.赡养功能传统的赡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淡化”趋势,原因在于,①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核心家庭生活方式代际纠纷等...使得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多。②“四二一”的家庭增多也必然导致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越来越负担重 ③老年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衣食无忧,只是需要下一代在感情上有所系挂照顾。

5.教育功能现代中国家庭家教喜忧参半,喜者观念在进步、方法手段在进步,忧者传统家教束缚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溺爱。封闭倾向严重存在,再加上中国社会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致家教多走入的怪圈。

6.感情交流与娱乐功能家庭感情交流的需求趋向日常强烈,因为越来越多家庭衣食无忧之后要求精神满足,结婚更多考虑爱情因素。但因为市场经济冲击,金钱观念的影响,也不可避免造成部分婚姻是一种物质获得或名利获得的手段,互相利用因素仍存在。娱乐功能显明增强。(1)娱乐表式多样(2)娱乐消费比例增加(3)娱乐范围拓宽(4)娱乐时间增加总结以上功能变化、是“强”了呢,还是“弱”了呢?应该说是不断“优化”中。

四、家庭道德观念的变化

[5]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这种过渡转型反映在家庭上,也就是正在从传统的“生产消费合作社”婚姻向现代情感型婚姻过渡。以往婚姻的稳定有其外在纽带的制约,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的支撑。而新的靠

情感纽带来维系的婚姻,与以往多重外在纽带来维系的婚姻相比,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所以也就更脆弱了。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冲击和碰撞下,显得脆弱无比、不堪一击。从人们对于婚外恋的态度便可窥见一斑。在这样的夹击下,现代婚姻变数增多,稳定性下降,离婚率的持高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总的状况看,我国目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出现了三大变化:

第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夫妻关系的平等已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增多;生育观发生了根本变化等。

第二,由依靠向独立转变。家庭生活靠自己安排,家庭对国家和单位的依靠关系减弱;婚姻自主成为主流,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减弱,由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增高,老年再婚也被社会广泛接受。

第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家庭生活方式向社会开放,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家庭结构小型化,单一的家庭承担赡养逐渐向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赡养转变。

[6]同时,家庭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夫妻情感轴心偏移。这一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沿海及发达地区更为突出,近年来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试婚、傍大款、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情人潮、家庭暴力等现象增多,单亲子女增多。

第二,教育子女重智轻德。对独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溺爱现象,致使许多孩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第三,“啃老”、弃老现象突出,亲情纽带松弛,家庭关系中普遍以儿孙为轴心。

五、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

1、[7]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期,诸多因素影响到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这些应该值得我们重视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变革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念、婚姻家庭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新的与变革相适应的新观念还未建立;变革中,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还未建立,没有形成和谐的制度、和谐的大环境,这都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

第二,由于社会认知与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少数人盲目追求所谓的婚姻之外的性自由,认为结了婚的夫妇可以通过性关系的多样化来补偿夫妻生活的“不足”。另外,物质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率的大大提高,也给人们多样化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也给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第三,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事实上的平等。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能影响到婚姻本质上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一部分人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误解,造成草率结婚、早婚的现象增多。条件不成熟就急于建立家庭,加上婚前恋爱时,往往很少考虑婚后的实际问题,比如:面临孩子出生、经济开支增加和日常生活琐事等等困难,很多人因此而感到茫然无措,夫妻之间的冲突也可能由此开始。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享受的多了,一些人往往忽略了感情这一第一要素,只是盲目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这样结合的婚姻,很难保证夫妻在感情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相互沟通。

那么,以感情结合的夫妇在以上大环境下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小环境,做到婚姻的完美和谐呢?

前苏联家庭问题专家戈洛德曾就夫妇如何维持婚姻家庭关系的美满和谐,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夫妇之间要有高度的调适性,就是互相适应;二是夫妇之间要有经久不衰的亲密性; [8]

三是夫妇要有充分的独立性。

2、做好危机中的婚姻关系的调适

[9]

有人说男女像围棋里的黑白世界,既自成体系又互相侵犯,永远渗透,男女生活在一起就是不断地平衡、融合、争斗。是的,现实生活中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磕磕碰碰,关键是面对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调节、适应,化解矛盾,促进夫妻恩爱。根据生活、办案的经验,笔者有以下体会:

第一,如何面对争吵、冲突? 可以将争吵变成好事:从争吵中增加对自己、对方、夫妻生活情况的客观认识,分析争吵的原因,了解冲突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应常自问,夫妻间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我有多大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去责怪对方有多大责任,为解决问题铺平道路,变短暂的不和谐为长久的和谐。争吵冲突也可能使矛盾激化,成为分居、分手的开始。避免这一结果就要避免不去发现问题、不是为了解决矛盾的无谓争吵,避免出口伤人,要就事论事,一事归一事,不旧事重提,不要揭对方的伤疤。

第二,宽厚、宽容,不试图改变对方。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男女本身在生理、思维、处事、个人情感、行为爱好、生活观念、子女教育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有矛盾,主动适应彼此之间的差异,就能减少矛盾,做到“和而不同”。夫妻之间没有谁赢谁输,夫妻相争,赢家就是输家,输家就是赢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矛盾,没有必要事事争个是非高低,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陷入暂时危机中的婚姻,如果斤斤计较谁对谁错,会使不和谐的关系更加趋于紧张,要勇于真心诚意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检讨,相信对方也不会无动于衷的,这样就很容易化解矛盾,夫妻重归于好。

第三,家中大小事情,互相商量着办。征求对方的意见,不仅体现彼此的尊重,也体现他(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不但能加深彼此的爱,而且也能避免不应有的误会。笔者遇到不少离婚或来咨询离婚的,很多就是一方大事(购房卖房等)、小事背着对方办了,造成对方不愉快以致激化矛盾调解不好,最终分道扬镳。夫妻平等,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等有平等的处理权,不仅是婚姻法的规定,也是夫妻和谐相处的一个技巧。有的做妻子的连丈夫的零花钱都卡得很紧,不给需要在外应酬的丈夫留下请客吃饭、送送小礼物的空间,对丈夫的要求一味的说“不”,结果丈夫当初事事请示,最后就什么都不说了,天长日久,矛盾、误解就会增多,纷争也就不可避免。如果妻子能够主动给丈夫留一些在外活动的“经费”和自由空间,丈夫也就不会遮遮掩掩扣点私房钱,而且有事无事也会和妻子商量,这样不仅能增加夫妻之间的信任程度,还能增加彼此间的感情。

第四,家庭出现危机时,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不是本质的、原则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还能在一起继续生活,就不要激化矛盾,不要动不动上单位,到处找亲戚朋友解决。人要脸树要皮,本来可以缓和的矛盾,闹大以后一方可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干脆离婚。曾有这样闹离婚的案例,男方将工资全部拿走,妻子本身生活费、小孩教育费都没有,妻子多次闹到单位,丈夫觉得失了面子,最后提出离婚。还有男方在外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他多次对天发誓要改过自新,不再与第三者来往,而且夫妻双方感情也还不错。可是妻子咽不下被人欺骗的气,告到丈夫单位,让丈夫丢官失职,失去拈花惹草的条件,最后反而铸成对方的去意。当然,对配偶的不忠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但如果婚姻还能维系又想维系,使对方回心转意,还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比较合适。避免婚姻危机的关键是做到夫妻本身的和谐相处,彼此心无他念。

第五,社会应提供家庭心理咨询和婚姻家庭知识教育的机会,让夫妻真正学会科学的相处,理智地去解决已出现的危机。咨询中我们发现,夫妻矛盾的出现或者不能化解,很多情况下是缺乏婚姻家庭的基本知识,缺乏夫妻沟通的技巧,缺少应对危机的良好方法和经验。因此,社会能及时为没有组成家庭或将要组成家庭以及已经组成家庭的男女,提供婚姻家庭知识方面的

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领证生育前,对夫妻增加一项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识和夫妻相处技巧方面的培训,并且使之真正培训到位。

第六,家庭解体后,有了孩子的男女要友好相待,和谐社会关系。虽然不能再作夫妻,也没有必要成为仇人。经常能见到有了孩子的离婚男女,经常为孩子的抚育费支付、探视权等问题闹得不休,甚至对簿公堂,不仅平添了争执双方的痛苦(离婚就是为了摆脱痛苦),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及社会的不稳定。处理离婚后的事情,要依法依理,更要依情,互相多为对方、为孩子着想,多想生活的不易,多想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调解书、判决书可能是硬性规定的义务,为了实现对方的探视权,可以友情操作,不必为上午还是下午,一小时还是两小时争论不休,不要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或与对方争高下的筹码。支付抚育费的一方,有钱就给不要推脱,真没钱时及时与对方商量。若都能做到这样,离异的双方也能和谐相处,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也是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结束语:

总之,对出现危机的婚姻,不是一味地埋怨,否认彼此关系的一切,而是要客观分析原因,主动解决问题。正如专家所说:夫妻离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双方某些特质上的差异,而是无法心平气和地处理两人之间歧异,并不断责难对方所致。唯有相互的容忍和适应,唯有多爱少怨,多给予少索取,听其自然不苛求,唯有多掌握一些两性的知识与和谐相处的技巧,才能建立平衡的婚姻关系,夫妻才能真正做到理智与和谐。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只有珍视婚姻珍惜家庭,才能善待对方,和谐两人的世界。有人说:谅解,家庭幸福的良药;谦让,夫妻恩爱的根本;忍耐,婚姻甜蜜的条件;体贴,百年合好的阶梯。那就让夫妻间都多些谅解、谦让、忍耐和体贴吧。最后笔者以一首歌词和祝愿来结束对婚姻关系的一点体会:“只要有个温馨的家,风吹雨打都不怕,虽然那空间很小,却是我们欢乐的大厦;虽然朴实无华,却是我们幸福的大厦,磕磕碰碰是优美的旋律,家是一幅动人的画。”愿天下夫妻:两心相知、两情相悦,相伴相随到终生!

参考文献:

[1] 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 马原,论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与防范对策[A].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93 [3] 王歌雅,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5-46 [4] 摘自《社会科学报》《西藏日报》(2000年12月08日第三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3

[10]

[6] 乔德福,家庭道德新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56

[7] 林殷平,解开和谐婚姻之谜.北京:光明出版社,2009:34 [8] 戈洛德,巩固家庭.苏联,1984:78

[9] 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32 [10]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7

第三篇: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有哪些关因素

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有哪些关因素

目前,我国存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传染病患病率不断升高,家庭结构的改变及医疗费用的增长,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矛盾之一。我国政府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因此,更多的病人将向社区转移,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社区护理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然而,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许多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 一社区护理人员匮乏

在对社区护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服务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特色。一个社区服务站服务一条街,护士平均1——2名左右,社区服务只有初步的治疗,社区保健知识宣教,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长久以来,社区护理服务十分薄弱。人才匮乏:在对社区护理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特色。

二缺乏成套的科学规范的社区护理管理办法

由于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社区护理的目标和任务也欠明确,因此,护理工作走出医院,面向社会的问题尚未很好的解决。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管辖的上级医院脱钩,再加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比例不合理,社区护士的超负荷工作,还因其经济待遇、学习机会等与医院护士不能等同,致使多数年轻护士不愿去社区工作。

三社区护理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

社区护理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因为病种多,涉及范围广,要求社区护士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目前的社区护士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学校培养的社区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更少,再加上缺乏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受到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无法提供高素质深层次的护理服务。四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信任和理解

目前,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并不真正理解,部分人群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这样,病人的医从性也低,护理效果自然受影响,反过来又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公众的卫生意识滞后也是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医疗机构对防病保健工作投入少,宣传少,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卫生保健意识欠缺,另外,一些人下岗,收入低,他们的钱只能用在有病治病上,谈不上无病防病。

鉴于以上几点,笔者对加强社区护理服务工作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一、改变认识,加强管理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重医轻护”的观点,加强社区护理的组织管理,建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准入标准、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独立,完善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对社区护理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社区护理为重点,逐步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促进社区护理健康发展。

二、抓紧人才培养,努力壮大社区护理队伍

教育卫生部门等应从社会需求出发,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教育目标首先要定位于社区护理的范围,应以对家庭、群体和社区护理的整体服务及所需的卫生知识、护理技能为目标。明确以社区为中心,以慢性病防治管理为主的业务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后,掌握社区护理技术和工作办法,能运用现代护理技术为社区的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借鉴经验,抓住契机

英美等国社区护理发展较早较完善,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充分利用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契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载体,不断加强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第四篇:变化中的社区小学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说在社区的文化生活。

2、让学生体会到社区的进步与发展使许多人劳动努力的结果。

教学准备:

1、搜集反映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所在社区的照片或图片,教师也需要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2、让学生选取自己所在社区生活的某个方面进行调查。

教学过程:

1、导入。阅读书14~17页,教师说明:书中展示的使30年前的社区,还展示了现在的社区。其实,同学们自己所生活社区的过去和现在也发生着变化。社区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地区认识它。这节课的主题是认识变化中的社区。

2、交流活动。“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反映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所在社区的照片或图片,现在就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搜集的照片或图片,它表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进行介绍和说明后,其他同学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做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照片或图片。

3、同位彼此欣赏自己搜集到的标语和照片。

4、小组交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所在社区生活的某个方面进行调查,下面请同学们讲自己地调查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寻思,并注意加以引导。

5、全班交流。

6、布置作业:周末,请父母带自己到附近的自由市场或其他公共场所看一看,并流行观察人们的举止言谈。

第五篇:物价对社区居民生活影响调研报告

物价对社区居民生活影响调研报告

物价对社区居民生活影响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我以本次实践主题“关注民生,和谐发展”为核心,深入甘肃省会宁县桃花山社区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以物价对桃花山社区居民影响为中心,其涉及内容有会师镇桃花山社区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收入和支出状况、物价变动情况和物价变动对居民生活影响等四个方面。

一会师镇桃花山社区自然状况和

经济发展现状

从大荒地中发展来的乐土

甘肃省会宁县是全国着名的红色旅游地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桃花山社区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在县开发区什字东南方位,着名景点桃花山底。距平定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1公里,辖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4157人,流动人口为4156人。现有党员38名,社区共有5个党小组,个体工商户500多户,民营企业7家。辖区内有两处全国着名的旅游景点,这成为本地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桃花山地区为开发以前,本地区只是一片大荒地,只有稀少的几户人家聚居于此,仅靠几亩薄田生活,靠天吃饭的日子依旧延续着。1993年,会宁县党委、县政府决定在这儿建立会宁县开发区并成立桃花山社区,本辖区随之开始发展。广袤的荒地逐渐变成了一片充满生机的乐土,于是这里出现了医院、学校、民营企业以及大片的居民区等。

如今,便利的交通、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在这儿建立起来了,居民生活物质条件不断加强,人们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会师镇党委、镇政府为满足全体居民的精神需求,不断制定了各种文化服务政策,如为满足当地广大秦腔爱好者的需求,于在本社区成立了“秦腔社”,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也建立了6个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供居民生活娱乐;,又依据辖区内会宁会师胜利景园这一景点,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服务中心,这又大大的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使本社区无业人员577人中的473人就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本社区被县政府命名为“和谐示范”社区,、和连续三年被评为“文明社区”。

昔为长征路,今是梦中田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全县58万人口,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稀少。自古以来,会宁县是历史文化古城,战略位置重要,素有“秦陇锁钥”

之称。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红色旅游成为会宁的一大支柱产业。而桃花山社区坐落于会宁会师景点旁,凭借这一区位优势条件,本社区经济文化不断加快发展。

据调查,2010年上半年,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1575元,比上年净增元,增长了,其中旅游业是社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旅游景点中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红军长征胜利景园都位于桃花山社区附近,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是以桃花山为依托的,其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首先本社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其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较大部分的解决了社区内的无业者的就业问题;其次提供岗位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在2010年上半年,就业者的收入达到1622元,超过社区的人均收

入。第三大大丰富了本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以当地特有的文化和红色旅游为基础,兴起了许多文化生活活动,如每周特有的“红歌行”演唱会,这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一条附加链,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效益可观。

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勤劳是根本,旅游是致富的双手。

昔日的大荒地逐渐成为当地人心中的梦中田了!

二桃花山社区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会宁县会师镇人均家庭总收入是元,总支出元,而桃花山社区人均居民收入元,总支出元。

据调查,在桃花山社区居民家庭收支情况中,家庭收入的各项来源,也包括家庭日常过日子买吃买穿、买房、教育和医疗支出。其中,桃花山居民人均购房的支出达元,比多支出元,增幅为74。

家庭收入工资仍是“主力军”

《会师镇统计提要》显示,桃花山社区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元,同比增长,其中家庭从业人员从单位得到的工资、奖金、第一职业以外获得的其他劳动收入在内的工资收入为1292元,同比增长了118元,占总收入的84;家庭成员从事个体和私营经营获取的经营净收入210元,同比增加了元;居民通过出租房屋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为元。

八大消费性支出比重大

家庭收入增加了,自然也少不了支出。据调查,会师镇桃花山社区居民人均家庭总支出为元,同比增长了。其中用于食品、衣着、医疗、教育文化等八大领域的消费性人均支出为1021元,同比增加了310元;用于购房的人均支出为元,同比增加了元;用于居民支付养老金、医疗基金等社会保障费用人均支出为元,同比增加了110元。

三物价的起起伏伏

物价的变动影响着每一户家庭,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的

变动最具代表性。在此就只拿食品价格变动为例。

根据市场价格监测显示,7月份会宁县副食品价格运行略有上涨。市场价格监测总体情况是:猪肉、水产品及其他副食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粮食和食用油价格有涨有浮,蔬菜价格有涨有跌,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具体运行情况如下:

市场价格走势

1粮油类:

东北大米价格小幅上涨为元/500克,环比上浮;当地主销大米价格从元/500克上涨为元/500克,环比上浮;面粉价格仍为元/500克。

胡麻油价格趋于稳定,为元/500克;散装菜籽油价格上涨,从元/500克上涨到元/500克。

2肉、禽、蛋类:

猪肉价格保持稳定。去骨后腿肉价格仍为元/500克;三线肉价格仍为6元/500克;精瘦肉价格仍为元/500克。

禽和牛奶价格也保持稳定。白条鸡价格仍为元/500克;当地露露牛奶的价格为元/220毫升;而鸡蛋价格上涨,从元/500克上涨为元/500克。

3蔬菜类:

蔬菜价格有涨有跌。与上月相比,监测的19个品种中有8个品种上涨,分别为大白菜、大蒜、白萝卜、茄子、西红柿、青椒、尖椒、韭菜,环比分别上浮,,,,;有三个品种下跌,分别是黄瓜、土豆、冬瓜,环比下浮,;10个品种和上期持平;一个品种过季。

原因分析

1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全国的旱涝灾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⑵受全球范围内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引起国内粮价上涨;⑶受经营企业和种粮户归后期粮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影响,推动了主要粮食销售企业粮食价格的上涨。

2部分食用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⑴受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食

用油价格波动;⑵国内食用油生产商心理作用的影响,对后期食用油供应产生担忧。

3蔬菜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⑴由于前期的蔬菜主要生产地的旱灾和近期的洪灾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和产量,使得上市的蔬菜价格不断上涨;⑵会宁全县大量的蔬菜靠外地调运,增加了运输成本;⑶许多蔬菜供应商囤积货物,哄抬价格的上涨。

而蔬菜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四物价对桃花山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自上半年开始,甘肃省物价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到6月达到了最高点,随后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物价仍居于高水平运作。这一系列的变化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据对于本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中,在所调查的100名居民中,87人表示物价已经影响了日常的生活,10人表示物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只有3

人表示物价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那一世范文网

在此,根据本社区居民收入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类,以分析物价对不同层次收入居民所带来的影响。

本社区高收入家庭

稍有感觉,但生活不受影响

“不管猪肘子肉上涨多少,全家该吃的还是要吃,”会宁县桃花山社区居民王女士说,王女士就职于会宁县教育局,她丈夫是一名县城二中的高级教师,两人平均收入达到6500元,对于王女士一家来说,可观的家庭收入足以掩盖食品价格的上涨,物价远不至于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物价上涨对像王女士这样的高收入家庭生活影响不大的原因是:一方面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幅较快;另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食品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本社区中等收入家庭

感觉相对比较明显,对生活带来不

便,但能承受。

“有时,对于如辣椒、猪肉等价格上涨时,我们一家对限制购买他们,”桃花山社区居民杨女士说,杨女士一家七口人,家庭收入处于本社区中等水平,日常支出相对较大。对于如杨女士这样收入的家庭来说,物价所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在日常吃、穿、住等方面减少开支,以实现家庭收入的平衡,而这样的“持家”过日子的家庭子啊社区中十分普遍。

综上,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对处于中等收入的家庭生活影响主要表现在:1.实际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如对于杨女士一家四口人来看,全家月总收入为3800元,物价平均每月对总收入冲减数为1100元,日常穿、行、就医等支出为1000多元,全家的实际收入仅为1700元;2.使消费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2010年7月份,中等收入的本社区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消费全额增加了22,而消费数量却下降了;3.物

价上涨使居民对生活产生担忧,进而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本社区低收入家庭

影响十分明显,有时难以承受。

在桃花山社区,低收入家庭232户共919人,占全社区总人数的。目前,本社区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是:1.家庭人数过多且家庭就业者的负担系数高于平均水平;2.从事零星工作和不稳定工作的比率高;3.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低于全社区的平均水平,生活质量固然低;4.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低,生活开支主要为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5.低收入家庭实际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状态,低收1 2 下一页

下载伊宁市社区发展变化中有哪些因素对社区变化产生了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伊宁市社区发展变化中有哪些因素对社区变化产生了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