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光耀留给我们的35句经典语录
李光耀留给我们的35句经典语录
“即使你们即将把我下葬,如果我感觉什么事不对(指新加坡),我也会从我的病榻上爬起来。”
我们踏上人生旅途时,前途充满着未知数。我们有的是计划、梦想,但是往往得走迂回曲折的道路,对着难越的关山兴叹,抢渡险恶的急流,或被土崩和地震阻挡征途。我就是这样度过了80年。
人的一生是无法全盘计划好的。因此,我觉得人生变幻无穷:紧张刺激,充满变数,有时让人振奋不已。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失去对生命的热爱。观赏日落之后,要好好睡一觉,恢复精力,醒来之后又迎来新的一天。
有些国家本来就是独立的。有些则需要历经独立的过程,至于新加坡的独立,则是被人硬推过来的。
新加坡正逐渐成为一个更优雅的社会。如果说它是个“保姆国家”,我会以身为保姆为荣。——《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察微才能知着,要从反常的细节中,看出潜藏的灾祸。(1942年这天他第二次逃过日本人的欺骗性屠杀)
我们人民行动党宁可在选举中落败,也不会企图利用空话或虚假的承诺赢得选举。——立法议会,1959年10月14日
人生来就不平等„„所有伟大的信仰、所有伟大的运动、所有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会说:人不平等,也永远都不会平等。——1960年2月4日
在亲身体验后,你需要有勇气才能放弃旧信念。——1962年1月26日
没有人喜欢邻国对他们的领袖说三道四,特别是比他们小的邻国。——1963年10月25日
我们要同所有邻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是要建立实际有效的睦邻关系,先得把话说清楚:“我们家里要买什么家具和要怎么摆设,一概由我们自己做主。”——1965年3月29日
我不会拿人民的痛苦作为交易。我的快乐就是人民的快乐。——1965年5月27日
人生百态——爱恨,贪婪,羡慕,权欲,恐惧——都能以四个或八个华文字概括。这些成语谚语是由无数读书人千锤百炼而成的。——1965年8月30日
成功的试金石是信心。一个民族必须有自信心。自认无法克服挑战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1968年8月31日
有勇无谋的人不该获颁英勇勋章。真正称得上英勇的人,是权衡利害之后,敢于说“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勇往直前”的人。——1965年10月15日
如果你要人们认同和重视你的言论,你就必须在大家面对危机,水深火热的时候挺身而出。——1967年1月19日
一个民族的命运不是注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意志力。——1969年1月1日
主要的策划及实行重担落在300多名关键人物身上。要是这300人在空难中全部罹难,那么新加坡就会瓦解。这体现出我们领导基础何等之小。——1971年3月7日
一些人天真的以为新闻自由是神圣和绝对的。其实,新闻自由等于报社老板的自由。他有权聘请新闻从业员,也有权开除他们。——国际报业学会大会,赫尔辛基 1971年6月9日
如果我赶时髦,不见得就会更得民心。坦白地说,我是个老派的社会主义者。这样,我才可以始终如一,保持自我,不必为什么是最新的时尚、潮流或流行的玩意儿而操心。——1976年10月21日
人们听到赞美时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反应:第一种是陶醉于温馨的溢美之词,忘记了关节的疼痛和自疑的伤感。第二种是处之泰然,因为自己已有无数荣耀,后来的只是锦上添花。第三种是苛刻地自我反省,并有点难为情,明知别人是刻意掩饰我们的缺点并凸显我们的优点。我的反应难免是第三种,因为我很了解我自己,知道那些赞语是别人的过奖。——在伦敦接受荣誉市民荣衔时谈话 1982年7月15日
我非常怀念老战友的感情,尤其是那些出生入死的人,那些我知道能够信任的人。战场上,他们绝不会让我失望。——1982年11月5日 记者会
我们从来没有奢求铁饭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陶瓷饭碗。如果你打破了,就是你倒霉。如果你小心照顾,就是珍贵的陶器。——1984年12月20日选举致辞
我不想模仿西方人。但是我希望赶上他们的物质和科学成就,也希望吸取和学习他们组织社会的方法,因为这会带来进步。不过我不能接受他们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比我们优越的说法。——1988年1月8日
唯一一个新加坡无法接受的说法就是“媒体第四权”„„我们不能让媒体像美国媒体那样扮演督察、挑战的角色。——1988年4月14日美洲报业编辑协会
那些相信我卸下总理一职也就永久进入退休状态的人真的需要检查一下脑袋。——1988年8月14日 国庆献词
切记,不是每次都只有微笑,亲亲小孩的头,或是拍拍别人的背。有些时候需要的是果断,而且强有力的空手道一击。而且要干净利落。如果只需要一掌,就不要用上两掌。这样一来,接我掌的人越少越好。——1988年8月14日 国庆献词
我们对配偶长相的要求应该实际。你只要看一看自己的兄弟,自己的表亲,一般人的长相也不外如是。如果你以新广电视剧的演员为标准,你就麻烦了,一辈子都在寻找十全十美的丈夫,而这位标准丈夫是不存在的;或是寻找绝色美女,而这梦想中的伴侣除了靠化妆打扮,根本就不存在。——国庆群众大会谈择偶,1988年8月14日
人性的某些基本方面是不会改变的。人性中有恶的东西,你必须防止它,西方人相信,只要有一个好的政府制度,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东方人是不相信的。(《文化是决定命运的》美国《外交》季刊1994年3-4月长篇谈话纪录)
这个世纪最影响深远的发明——微不足道的冷气机。——1999年1月18日 《亚洲华尔街日报》千禧版
你说我独裁,你可以任意说我是谁,但是并不代表我就是你说的那样。能够在一场自由的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的我需要是一名独裁者吗?——1999年1月与《纽约时代》专访
如果有一天,你再也不能适应,再也无法改变了,那就是你枯萎、凋谢的开始„„就这么简单。假如有一天,我无法再学习新事物,并与世界脱节,我将变成废人。——职总对话会,2003年7月23日
我为什么要将舒适的衣服扔掉?我没兴趣让人对我刮目相看。——阔谈自己的穿着打扮
没有她,我就是另外一个人了,过着另一种生活。——追念妻子柯玉芝
作者:李光耀
第二篇:雷锋所留给我们的
雷锋所留给我们的——观《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
赵亚培
“二十二岁,二十二岁,他才二十二岁!再想想办法„„我命令你再想想办法!"连长向医生恳求着,嘴里反复强调着雷锋的年龄。是啊,二十二岁,才二十二岁,他生命的脚步便戛然而止!看到这里,我们无不为雷锋短暂的生命感到惋惜。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平凡中彰显出的伟大是我们心中屹立不倒的丰碑!雷锋精神,是他所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以主人公乔安山——雷锋生前的战友在雷锋墓前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他继承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沉下心来,重温雷锋精神所留给我们的深厚积淀。
乔安山,作为一名公交司机,在雷锋离开的日子里,他在平凡的岗位用他的一生向我们传递着雷锋精神,向我们诠释着何谓雷锋精神。他刚正不阿,他行侠仗义,他助人为乐,他告诉我们,雷锋离开了我们,但雷锋精神却永远与我们同在。当路上到一位难产妇女时,他赶紧将其送往医院;当在车上发现小偷时,毫不手软将其送到公安局;当碰到被黑车撞伤的老大爷时,他也及时相救。但是,当他的善行被老人的家人所利用时,我想他一定感到很心寒吧,因为当老人的女儿说出“别谈雷锋,雷锋解决不了咱们的账”时,我也同样的感到心寒。难道现在的社会道德真的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了吗?老人跌倒无人敢扶,人们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逐渐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整个世界,我不禁想问,我们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了?然而,乔安山面对被人诬陷的境况时,依然相信正义还在。好在终于真相大白,他让人们相信雷锋精神还在。我感动于他的执着与淳朴,社会的和谐需要这样的人!
影片结尾,乔安山与儿子驾驶的大卡车在途中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连续经过的几辆车都不愿帮忙,看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小小的生命先后被两辆车轧过,十八个路人却袖手旁观。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冷漠,的确,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我们真该反省一下自身了!儿子不断地告诉他这就是社会现实,学雷锋的时代早已过了。但是,天刚亮时,从远方传来一阵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一群青年志愿者伸出援手,同心协力,帮助他们将卡车拖出泥沼。乔安山从志愿者手中接过一顶带有青年志愿者标志的小红帽,会心的笑了笑,说:“毕竟好人还是多数!”青年志愿者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它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无数的事迹也在向我们证明着雷锋精神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看啊,还有一群又一群的人们在感动着中国:“雷锋传人”郭明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警界保尔”孙炎明„„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世界依然美好,希望依然还在。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他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雷锋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所留给我们的雷锋精神是永远屹立不倒的!离开雷锋的日子,我们仍要坚定地将雷锋精神歌颂传扬!
第三篇: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
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让生命开花”
在巴金的随笔、序跋、通信、言谈中,我们读到许多巴金关于“让生命开花”的论述:
“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上世纪30年代,刘白羽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巴金告诉他文化生活出版社准备出版一部他的作品集。巴金拿出一个纸包,对他说:“我已经帮你编好了,你只要自己再看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刘白羽拿来一看,自己在这一年中发表的作品,全被剪贴在这里,整整齐齐。这便是刘白羽的第一本小说集《草原上》。
在他身边工作40余年的徐钤,平实地概括了巴金在他心中的印象:“他总觉得自己欠别人的。所以,他要付出,他要奉献。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总认为别人欠自己的。于是,心态很不平衡,怨这怨那。要说我们和巴老的差距,也就在这点上。但是,就这点差距,很难赶,赶也赶不上。”
“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1978年,巴金觉得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应该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也许对社会更有用。于是,他拿起笔,写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当《随想录》合订本出版时,巴金在《新记》中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随想录》问世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识,更为清晰、深沉。作家张光年曾说:“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随想录》问世后,平装本、精装本;分册本、合订本;精选本、全选本;简体本、繁体本;线装本、手稿本„„据记者了解,版本起码有15种之多。
“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1984年,巴金出席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会上,这位81岁的老作家深情地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正是在这种高尚的精神支配下,巴金将一部又一部作品“燃烧”给读者,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钱正英同志在巴金90岁生日时,代表全国政协前来祝寿。在巴金寓所,她说道:“巴老,我是在您文学作品影响下,走向革命的。”
他在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义务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扶持和培养大批青年作家。他在晚年,倡议、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不仅率先捐出自己的存款、藏书、文献,也向朋友们鼓动,甚至致信有关领导。他说:“这是表现中国人民美好心灵的丰富矿藏。”“我绝不是为自己,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今天,当每一位按着巴金手印推开文学馆大门的读者,都会为拥有这么一座富有的文化宝库而自豪。
生前,巴金说:“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今天,山在呼唤、水在呼唤:巴老,您将永远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伴。(完)
第四篇:苏联解体留给我们的启示
红书读后感之:读《沉思录》有感
2010-07-06 14:18
《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心的喟叹。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的途径因人而异,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也各不相同,正如马斯洛所说:“有人可以表现出体育、艺术或发明创造上的伟大成就,也有人却希望成为一个理想的母亲。”然而,它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者。
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并非总是那些令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事业或成就,并非总是某个巨大的、最终难以完成的具体目标。成功可以体现在梦想成真的结果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现了你真实的自我,或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利环境的喜悦,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后来人探明了道路,创造了更多的成功的机会,那么,谁还能否认你的成功呢?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希望、幸福和快乐,因为归根到底,成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停)
《青春之歌》读后感
周 健
红色书籍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感觉非常的遥远,但是有一本书却
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就是《青春之歌》。大概从中学时期开始我就听说了《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只是当时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多么浓的兴趣来仔细阅读这本书,现在看来,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来说,读一读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她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而我们现在的很多青年身上缺少的就是这种爱国心。倘若我们青年都能团结一致,积极进步,何愁国家不强大,何愁人民不富强!
虽然我读完了《青春之歌》这本书,但是我仍然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的热血青年的爱国豪情,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她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也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经历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对命运的抗争,这种无惧无畏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我们心中巨大的精神财富。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主流青年吗?难道我们真的经不起任何的风雨吗?不,不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我们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它
青春的节奏行进着,我读着它的时候只能紧跟他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读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他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燃它,燃烧你,始终让你热血沸腾,倍感豪情万丈。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她6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那么一部“青春之歌”。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抬头看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听嫩枝上那清脆的鸟鸣,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详,似乎这片安静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那惨痛的经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胜利。当我们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弃希望的想法,让青春之歌来唤起那封存的激情和活力。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母亲:我爱你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刘杰
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宁死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见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很多,只是看了几章,但是我已经知道,保尔将影响我的一生,他给我印象总是那么伟大,就像是一座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帮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引导着我的前行。从小说中,我也看到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的活着更有意义,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遇到困难只要勇敢的去面对就会发觉,我们也是很有毅力的。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也有离别时的伤心,不然怎么会有重逢的喜悦呢?从古至今,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例子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30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20年的时间。所以说,通往成功的路不是平坦的。
在人生中,在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候,就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和痛苦,在战胜困难后,我们就知道那是一种磨练,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多少人,都是在困难中锻炼出来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多少年来,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不断的锻炼自己,也许自己是个幸福感很强的人。总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支撑着我,生活对于我来说,总是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我甚至能从任何电视节目的细节中读出意义来,我能从电影的镜头里,从窗台的兰花绽放中,从桌上那尊佛像面容的微笑中,从所阅读的回忆录当事人透露的人生经历中,我都能感到源源不断的新鲜感。我总是会找到乐观的理由,这是命中注定的非快乐不可的性格。我会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一笔带过,会马上进入对
新目标的求索。新的目标吸引了我,于是旧的挫折于病痛对于我似乎不再存在了。可以说,我是一个不可悔改的、顽固的、带着花岗岩头脑的乐观主义者。
每学期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我都会告诉他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求知中获得的陶醉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用来认识生活世界的思想力,这是我们读书人的人生三宝。我总觉得,人在世俗社会中需要一种内心的类似于宗教的精神资源,他可以在外来压力下始终自得其乐。外界环境再艰难,他与世俗社会之间总有一层内心的铜墙,在他看来,红尘是美丽的,他热爱红尘,而红尘又由于他的热爱与不断努力,会变的更加努力。
第五篇: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模版]
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323700)
杨 俊
在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材中讲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到了实验生物学阶段。然而不少学生从对“重新提出”不理解,还是认为孟德尔是在1900年提出遗传规律的,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我专门给学生介绍了孟德尔的事迹。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原来并非是生物学家,而是奥国布隆[现在捷克的布尔诺(Brno)]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21岁在布隆修道院当修道士和中学自然教师。1851年因未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被送到维也纳的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孟德尔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但最后在考他所最爱的植物学时,因与植物学教授在一些观点上不一致发生争执而得了一个不及格,还是未能取得教师资格。1853年孟德尔重回修道院,修道之余还是在当地中学兼任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自然代课教师。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载培了一些植物,做了许多杂交实验。1857年开始收集市场上商人出售的豌豆品种,用收集来的34个豌豆品种默默地进行了八年的连续观察和实验,由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他曾经设想过的结果。孟德尔把结果和结论仔细地写成了《植物杂交实验》一文,于1865年春季在布隆召开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第二次会议上宣读并发表。这篇论文曾刊登于该学会的年刊上,并于1866年分送欧美的许多图书馆。但由于当时人们正讨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孟德尔的理论超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水平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1872年,达尔文写道:“遗传的定理绝大部分依旧未知。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达尔文,以及当时的科学界,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六年前已经被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决了,生物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了。直到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佛里斯(H.Devrirs)、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C.Corrdns)、奥地利植物学家邱歇马克(Evon.S.Tschermak)三个人各自在同一年得出了和孟德尔完全相同的结论,这样,孟德尔的论文才得到科学界的重视和公认。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因此,孟德尔被公认为遗传学之父,入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名列59位。
在讲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连平时总是闲话不断的也不例外。于是因势利导,请学生谈谈感想。学生有感而发,课堂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在学生们充分发言后,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种了八年豌豆,研究了28000株植物,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若没有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若孟德尔耐不住寂寞,他不可能成为遗传学之父,充其量只是一个修道士而已。
2、科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孟德尔在大学进修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为规律的得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从中归纳出了一般规律。成果的取得仅靠自然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更清晰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3、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
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一开始并未对这些性状同时进行研究,他也明白贪多嚼不烂,于是他先选了7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分离定律,再选两对到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又得出了自由组合定律。只有循序渐进,只有从单因素到多因素,孟德尔才能从繁杂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两大遗传规律。
4、不惧权威,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
孟德尔是农民的儿子,非常熟悉植物,也非常喜欢植物学。在大学里学习时,孟德尔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为此与植物学教授发生争执,让自己的强项——植物学得了个不及格,也令自己丧失了做正式教师的资格,但这也坚定了孟德尔通过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信念。正是孟德尔的这种态度,使一个小人物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开了许多专业资深的生物学家也未能解开的谜团。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科学界普遍关注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当人们为进化论而争论不休时,孟德尔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静静地守着他的小菜园,种着他的豌豆。当时生物学的常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观察和实验,再分析结果,然后提出假说。但是孟德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先设想了一个假说,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正是孟德尔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而开启了遗传学的大门。
6、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由于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从孟德尔发表论文到三位科学家分别“发现”他的遗传规律经过了35年的时间,直到去世孟德尔在科学界还是默默无闻。然而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虽然迟了一些,但孟德尔在生物学上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在遗传学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7、集思广益,可少走弯路
达尔文创建了进化论之后,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柱,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自然选择学说的大前提,是假定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可以遗传的变异,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却一无所知。其实当时进化论面临的瓶颈问题,孟德尔早已经解决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人重视一个地方组织的报刊,没有人留意一个业余研究者的成果。不难想象,若达尔文和孟德尔这两颗巨星相遇,又会发出多大的光芒啊!然而达尔文却让孟德尔的文章在自己面前滑过、失之交臂。而德佛里斯等三人分别经过长期的研究,以为自己发现了遗传规律,而当他们为写论文而去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时,才发现自己的努力最终只是验证了孟德尔的理论。若是当时生物学家们能集思广益,那可少走多少弯路啊!而生物科学可能早就超越了现有的发展水平。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颇丰,我也感触很深。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引入了不少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遗传物质的确定、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色盲的发现、“生物圈Ⅱ号”等等。这些内容的出现很明显不仅仅是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些科学史的教育不够重视。因这些内容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许多教师觉得可有可无,在教学中一句带过。其实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好素材,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凝聚着人类探索生命世界所获得的科学精华和认识生物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它研究的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人类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推动其自身发展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迅速升华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生物学工作者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生命科学的每一点发展都包含着生物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生物科学家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学习、发奋求索的无穷动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出潜在的教育因素,利用好经典的生物科学史。课前仔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网络)了解相关科学家、相关实验的背景材料,以更翔实的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内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设身置地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结合实验目的,在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之前,设想如果自己是科学家,自己会怎么做,放飞自己的思维,切实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信生物科学史能留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薛金星,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王彦庆,生物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科学家及其贡献,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1-2期。叶飞昌,生物学教学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3期。温青,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素质的最好范例,福建师大附中网。
向志家,生命科学精神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不可轻视的主题,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