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时间:2019-05-13 12: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第一篇:《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在北京大学范仲淹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梁 衡

摘要:《岳阳楼记》以一种传统的文字,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它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本文略);

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关键词:岳阳楼记;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 0188(2009)04 0021 05 作者简介: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和政论家,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须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它以传统的文字,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从《古文观止》到解放以后历届的中学课本,常选不衰;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读,不背,这说明它仍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一、我们该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讲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讲怎样做人。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人格思想。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

范仲淹有两句诗最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来到山东淄州(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他也改姓朱,名朱说。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为食。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来历。这样苦读三年,直到附近的书都已被他搜读得再无可读。但他的两个异父兄长却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流水。一次他稍劝几句,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有什么资格说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灵大受刺激。真是未出家门便感知世态之炎凉。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来到当时一所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县),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相出去观瞻圣容,他却仍闭门读书,别人怪之,他说:“日后再见,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静。有富家子弟送他美食,他竟一口不吃,任其发霉。人家怪罪,他谢曰:“我已安于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后再吃不得苦。”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自觉自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在殿试时终于见到了真宗皇帝,并赴御宴。他不久调去安徽广德亳县做官,立即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范姓。这时离他发愤复姓用了五年。

范仲淹中了进士后被任命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是“司理参军”,就是审理案件的助理。他秉公办案,常与上司争是非,任其怎样以势压人,也不苟同。每结一案,就把争论内容记在屏风上,可见其性格的耿直。一年后离任时,屏风上已写满案情。他两袖清风,走时无路费,只好把老马卖掉。

1038年,范第三次被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中经彭泽拜谒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狄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被贬为县令。范当即为其写一碑文,歌颂他:

“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溯大川而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

文字掷地有声。而当时作者也正冒着朝中的“暴火寒灰”,独行在被贬的路上。而他所描写的刚不可摧、方不可变,也正是自己的形象。

二是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行事

范仲淹的独立精神绝不是桀骜不驯的自我标榜和逞一时之快的匹夫之勇。他是按自己的信仰办事,是知识分子那种理性的勇敢。我在写瞿秋白的《觅渡》一文时,曾谈到这是一种像铁轨延伸一样的坚定。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范仲淹是晏殊推荐入朝为官的。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给朝廷提意见。这吓坏了推荐人晏殊,说,你刚入朝就这样轻狂,就不怕连累到我这个举荐人吗?范听后半晌没有反应过来,一会儿,难受地说:“我一入朝就总想着秉公执言,千万不敢辜负您的举荐,没想到尽忠尽职反而会得罪了您。”回到家他又给晏写了一封三千字的长信说: “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一变为忧,能不自疑而惊呼!为公之悔,傥默默不辨,则恐绅先生诮公之失举也。”

晏殊是他的恩师,入朝的引路人。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范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品格。

他刚到西北前线时,朝野上下出于报仇心理和抗战激情,都高喊出兵。主帅命令出兵,皇上不断催问,左右不停地劝说。但他认为备战还不成熟,坚持不出兵。主帅说:“大凡用兵,先得置胜负于度外。”他说:“大军一动就是千万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朝廷严词催促出兵,他反复申诉,自知“不从众议则得罪必速”,“奈何成败安危之机,国家大事,岂敢避罪于其间!”结果,上面不听他的意见,1041年好水川一战,宋军损失六千人。此后宋军再不敢妄动,最终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胜利。

在人性中,独立和奴气,是基本的两大分野。一般来讲,人格上有独立精神的人,在政治上就不大容易被收买。我们不要小看人格的独立。就整个社会来讲,这种道德的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服从。进入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人性的独立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标准和道德意识。这一点西方比我们好一些,民主革命彻底,封建残留较少。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其表现就是变着法媚上。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独立精神的可贵。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在政治上能经得起风浪。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

纵观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这里固然有负责精神,而不改信仰、按规律办事,是他的为人标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以什么为立身根据呢?以实际情况,以国家利益为根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无私奉献。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君子,不是小人。陈云同志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种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仍然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三是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

“不以己悲”就是抛却个人利益,敢于牺牲,不患得患失。

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判断一个人道德高下的基本标准。我们熟悉的林则徐的两句话“筑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苟利天下,一毫而不拔,宁可我负人,决不可人负我;有的人处处为国着想,为别人着想,关键时刻可以牺牲自己。如果社会上都是第一种人,那么,这个世界成天尔虞我诈,偷砖拆瓦,早就毁灭了。幸好还有这第二种人在,社会才和谐,才能进步。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兹举两例。

1038年宋西北的夏建国,赵元昊称帝。宋夏战事不断。边防主帅范雍无能,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组一线指挥机构,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副总指挥)赶赴前线。这年他已52岁,之前他从未带过兵。范仲淹一路兼程,赶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经兵火,前面三十六寨都被荡平,孤悬于敌阵前。朝廷曾先后任命数人,皆畏敌而找借口不去到任。范说,形势危急,延州不能无守,就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

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他见敌势坐大,又以骑兵见长,便取守势,并加紧部队的整肃改编,提拔了一批战将,在当地边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像楔子一样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顺城”。①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夏军中传说着,现在带兵的这个范小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像原先那个范大老子(指前任范雍)好_________对付。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范与滕宗谅(字子京)的关系,是他为国惜才,为朋友牺牲的例证。滕与范仲淹是同年的进士,也是一个热血报国的忠臣。西北战事吃紧时滕也在边防效力,知泾州。时值定川一役大败之后,形势危机。滕招兵买马,犒赏将士,重整旗鼓。范又让他兼知庆州,他亦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正因为他干事太多,总被人挑毛病,有人告他挪用公款15万贯。仁宗大怒,要查办。但很快查明,这15万贯钱,犒赏用了三千贯,其它皆用于军饷。而这三千贯的使用也没有超出地方官的权力规定范围,但是朝中的守旧派,咬住不放,乘机大做文章,宰相等也默不作声。范这时已回京,他激愤地说,朝廷看不到边防将士的辛苦和功劳,一任有人在这些小问题上捕风捉影,加以陷害,这必让将士寒心,边防不稳。他力保滕宗谅无大过,如有事甘愿同受处分。这样滕才没有被撤职,而在庆历四年(1044年)被贬到了岳阳。这才有后来《岳阳楼记》这一段佳话。如果没有当年范对滕的冒死一保,政治史和文学史都将缺少精彩的一笔。可知范后来为他写《岳阳楼记》,本身就是一种对朋友、对正义事业的支持,而这是要冒风险、付代价的。在文章中他叹道“微斯人,吾谁与归”,他愿意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去为事业牺牲。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要求调邓州(今河南南阳),这年他已58岁。生命已进入最后六年的倒计时。他自27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四起四落,已三十一年。自庆历改革失败后,他已没有重回中央的打算。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一天,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得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这滕子京在西北遭人陷害,亏得范力保,虽没有下狱却被贬岳阳,仍怀忧国之心,才两年就政绩显著,又重修名楼。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 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狄仁杰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滴泪地阻劝,长子随他在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他心中万分激动,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他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实在是写他自己的一生。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二、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二是有一点思想内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记、表等),人们也已经忘记;三就是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高度的经典美文。

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概括地说,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中国古代文、言相分,说话可以随便点,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讲究美。诏书、奏折、书信等文件、应用文字也一样求美。古代是把檔写成美文,而我们现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檔,都一个面孔。

“二为”是指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

“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文章的境界可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是毕加索。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请看全文:(略)。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 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意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有“古仁人之心”的人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

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这倒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个政治家都有条件写出大文章,都应该写出大文章。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作为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被永久地载入史册。

第二篇:读《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心得体会

做文、做人与做官

——读《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几次仔细品读了梁衡同志《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一文,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该文作者解读《岳阳楼记》一文准确深刻,范仲淹是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官员,靠刻苦勤奋入朝为官,因坚持真理,忠贞不渝,刚正不阿,敢于犯上,直言不讳,为官不滑,为人不奸,有志气,无怒气,屡屡被贬,但从不气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然以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立身之本,读古思今,思绪万千。该文寓意深刻,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给人以启迪,以领悟,以警醒,引人以联想,以深思,以回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官,如何对待功名利禄的教育,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名句出自《岳阳楼记》。千百年来,范仲淹的这篇作品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而愈显其生命力。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正如梁衡同志分析的那样,随着中国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使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按照梁衡同志给出的“好文章”的标准“一文(文采)、二为(为思想、为美)、三境(景物、情感、哲理)、五诀(形、事、情、理、典)”,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称得上“千古第一美文”。

《岳阳楼记》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俱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做人——独立、牺牲、理性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社会和人生的最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这也正是我们作为后人今天所不可或缺、值得借鉴所在。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在人性中,独立和奴气,是基本的两大派别。范仲淹有一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家虽不幸,决不会因寄人篱下而自矮三分,就是对皇帝也不搞盲目的个人崇拜。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不要小看人格的独立。就整个社会来讲,这种道德的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和服从。进入资产阶级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的口号,人性的独立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标准和道德意识。这一点西方比我们好一些,他们那里,民主革命彻底,封建残留较少。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一些。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的独立精神的可贵。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在政治上能经得起风浪。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

二是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下的最基本标准。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如文章所述: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十天后一座新城平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孤城——大顺城。大顺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无法撼动宋界。夏军中传说着,现在带兵的这个范小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像原先那个范大老子(指前任范雍)好对付。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仲淹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三是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范仲淹的独立和牺牲决不是桀骜不驯的自我标榜和逞一时之快的匹夫之勇。他是按自己的信仰办事,是知识分子的那种理性的勇敢。文章中提到的范仲淹是晏殊推荐入朝为官的,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给朝廷提意见。这吓坏了推荐人晏殊,说:你刚入朝就这样轻狂,就不怕连累到我这个举荐人吗?范听后半晌没有反应过来,后来难受地说:“我一入朝就总想着奉公直言,千万不敢辜负您的举荐,没想到尽忠尽职反而会得罪于您。”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这里固然有负责精神,但不改信仰、按规律办事,却是他的为人标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对独立、牺牲、理性的人格追求,仍然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做官——忧民、忧国、忧政的为政之道

革命先辈孙中山曾说“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用今天的话再说白点,就是治理国家,为百姓办事。这是一个不分时代、不分地域所有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课题。梁衡同志在文章中也明确指出,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国、忧政,是留给我们的三笔政治财富。

其一,忧民。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说当官千万不要忘了百姓,官位越高,越要注意这一点。既然政治就是管理,官和民的关系就是政治运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忧民生的本质是官员的公心、服务心的体现。一些进步的封建政治家也看到了这一点,强调“民为邦本”,唐太宗甚至提出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范仲淹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努力在实践中贯彻。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办实事、察民情、敢改革。一是为民办实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为民所用”;二是调查研究,体恤民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为民所系”;三是大胆改革弊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忧民”是检验一个官好坏的试金石,也成了千百年来永远的政治话题。这种以民为上的思想延续到中国共产党这里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专门写过一篇《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对家人说过一句“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从他1962年提出“白猫、黑猫”论受批评,到“文革”后复出支持农村土地承包,其一生所忧全在百姓,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从范仲淹到邓小平,凡真心把当官看作为民办事的人,无不都时刻忧民。

其二,忧国。范仲淹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实际是忧国。无论封建时代的皇帝,还是当今社会的总统、主席,虽权在一人,但却身系一国之安危。于是,以“君”为核心的君民关系、君政关系、君臣关系便构成了一国政治的核心部分。范的忧君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说真话,提意见,出主意,犯颜直谏,“直辞正色,面争庭对”,“敢与天子争是非”。而仁宗对范是既不全信任,又离不开,时用时弃,即信即离。这就构成范仲淹的悲剧人生,也锤炼出了他的政治品格。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真正的忧君是要以生命作抵押的。范仲淹将一切置之度外,前后三次被贬出京城。

其三,忧政。纵观历史长河,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当一个新政权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通常,官位成了胜利者的最高回报,和掌权者对亲信、子女的最好赏赐。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制度向来是政权的核心问题。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不管是忧国、忧民,最后总要落实在“忧政”上,即谁来施政,怎样施政。文章提到的范仲淹第四次进京为官后,仍指出吏治是要害,并给仁宗上书《条陈十事》,派许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员的政绩,调查材料一到,他就从官名册上勾掉一批赃官。有人劝道:“你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说:“一家人哭总比一州县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个月,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贪官收敛,行政效率提高。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这年他已57岁。自26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三起三落,已31年。此时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忽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的是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于是有了 《岳阳楼记》这篇光照千古的经典,为后世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和政治财富。

第三篇:廉政建设征文——《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一)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须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含量:艺术思想、人格思想和政治思想、。它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分独特的历史遗产。从《古文观止》到解放以后历届的中学课本,常选不衰;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读,不背,这说明它仍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三是教我们怎样做官。

一、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二是有一点思想内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记、表等),人们也已经忘记;三就是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既有内容又有思想,而且都达到了极致。

《岳阳楼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以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中国古代文、言相分,说话可以随便点,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讲究美。诏书、奏折、书信等文件、应用文字也一样求美。古代是把文件写成美文,而我们现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文件。都一个面孔。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我现在把文章的境界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情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是毕加索。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

第四篇: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

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让生命开花”

在巴金的随笔、序跋、通信、言谈中,我们读到许多巴金关于“让生命开花”的论述:

“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上世纪30年代,刘白羽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巴金告诉他文化生活出版社准备出版一部他的作品集。巴金拿出一个纸包,对他说:“我已经帮你编好了,你只要自己再看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刘白羽拿来一看,自己在这一年中发表的作品,全被剪贴在这里,整整齐齐。这便是刘白羽的第一本小说集《草原上》。

在他身边工作40余年的徐钤,平实地概括了巴金在他心中的印象:“他总觉得自己欠别人的。所以,他要付出,他要奉献。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总认为别人欠自己的。于是,心态很不平衡,怨这怨那。要说我们和巴老的差距,也就在这点上。但是,就这点差距,很难赶,赶也赶不上。”

“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1978年,巴金觉得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应该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也许对社会更有用。于是,他拿起笔,写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当《随想录》合订本出版时,巴金在《新记》中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随想录》问世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识,更为清晰、深沉。作家张光年曾说:“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随想录》问世后,平装本、精装本;分册本、合订本;精选本、全选本;简体本、繁体本;线装本、手稿本„„据记者了解,版本起码有15种之多。

“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1984年,巴金出席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会上,这位81岁的老作家深情地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正是在这种高尚的精神支配下,巴金将一部又一部作品“燃烧”给读者,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钱正英同志在巴金90岁生日时,代表全国政协前来祝寿。在巴金寓所,她说道:“巴老,我是在您文学作品影响下,走向革命的。”

他在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义务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扶持和培养大批青年作家。他在晚年,倡议、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不仅率先捐出自己的存款、藏书、文献,也向朋友们鼓动,甚至致信有关领导。他说:“这是表现中国人民美好心灵的丰富矿藏。”“我绝不是为自己,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今天,当每一位按着巴金手印推开文学馆大门的读者,都会为拥有这么一座富有的文化宝库而自豪。

生前,巴金说:“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今天,山在呼唤、水在呼唤:巴老,您将永远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伴。(完)

第五篇:高三留给我们的财富主题班会设计

“高三留给我们的财富”主题班会(参考版)

一、活动目的:

重温高三历程,总结高三财富,培养用珍惜高

三、珍视高考意识,激发迎考热情,用高三财富赢得明天立足社会的竞争力。

二、活动主持人:

一名或两名学生。

三、活动准备:

1、拟好主持词。

2、下载好相关歌曲。

3、活动开始前,在黑板上写下班会主题。

4、邀请科任教师参加。

四、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主持语略);

2、全班同学重温班级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

3、回忆班级口号的由来及对同学们个人的影响;

4、回放高三以来每个人经历中的酸甜苦辣:

(1)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最想说的一句话:

4、先议一议,再说一说,高三的财富是什么;

5、参加高考,需要什么,立足社会,需要什么,高三的财富对眼前及未来人生的作用;

6、面对越来越近的高考,最想说的一句话(同时播放《迈向考场》歌曲);

7、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代表寄语;

8、班级所有师生齐唱(听)《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主题班会。

五、活动总结及延伸:

所有同学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财富”写下来,贴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最醒目处。汇总所有同学总结的“财富”,张贴在教室内,全班同学分享。

下载《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的政治思考

    文化的政治思考 “把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切身感受。“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是大国崛起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

    把思考留给孩子

    把思考留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学生 沐川县实验二小:陈柏松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有机会参加了这次“成都2011年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讨会”,有幸亲临了全国教育名师华应龙......

    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参加过培训,有的人可能参加过很多次,可每个人每次参加完培训的感想是不尽相同的,这应该就是培训的独特魅力吧! 就......

    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模版]

    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323700)杨 俊 在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材中讲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到了实验生物学阶段。然而不少学生从......

    雷锋所留给我们的

    雷锋所留给我们的 ——观《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赵亚培“二十二岁,二十二岁,他才二十二岁!再想想办法„„我命令你再想想办法!"连长向医生恳求着,嘴里反复强调着雷锋的年龄。是......

    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参加过培训,有的人可能参加过很多次,可每个人每次参加完培训的感想是不尽相同的,这应该就是培训的独特魅力吧!就培......

    思考与财富

    第一:牢记你所渴望金钱的“确切”数目。光是说:“我要很多钱。”这样子是不够 的。对其额度要非常肯定。 第一:决定一下,你要“付出”什么以求报偿。 第三:设定你想“拥有”所渴......

    留给“后浪”们的思考

    一不知同学们是否知晓5月4日刷屏的视频,何冰登台演讲,狠狠赞美、鼓励曾被称为“垮掉“的年轻一代:“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