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的政治思考
文化的政治思考 “把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切身感受。“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是大国崛起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闫冰竹委员的建言倡议。两会上,代表委员从国计民生的角度、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把脉中国文化,建言文化强国的“路线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是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声,也是亿万人民的热切祈盼。简陋出租屋里回荡的《春天里》,从田埂唱到春晚舞台的“大衣哥”,显示了文化的群众基础,也表达着百姓的文化诉求;偏远农村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城市文化场馆的“公益回归”,丰富着公共文化的内容,也凸显了阵地建设的紧迫;电影票降价,音乐厅、话剧场提高低价票比例,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反映了文化建设的“民生指向”,表明了文化强国的“民生本质”。文化是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权益的关切,特别是“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承诺,显现着政府保障民生需求、消除“文化鸿沟”的决心。
实现文化强国,离不开国家文化精神的支撑。“只有全民拥有高素质的文明、高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文化强国。”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的呼吁,有着深切的现实针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后花园”,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在价值多元、观念多样的今天,文化如何抚慰焦虑的心情?在社会转型、道德滑坡的当下,文化如何涵养13亿中国人民的心灵?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交汇交锋中,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捍卫文化国家主权?放眼世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背后都有国家文化安全失守的因素。前车之鉴提醒我们,文化强起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才不会贫血,信仰才不会坍塌。
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经济能量”,更需“文化能力”。正像代表委员强调的那样,“文化实力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实力则必须有文化实力的支撑才能长盛不衰。”今天,世界经济遭遇“寒流”、陷入低迷,中国经济正在稳增长、调结构,亟须增加中国经济的文化含量,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增强“中国创造”的力量;而中国文化也需借经济的“航空母舰”出海,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输出“中国价值”,强壮“中国国力”,使文化这一“软实力”,成为中国经济的“硬支撑”。
对于走在现代化征程、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文化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既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决定中国在国际版图中的地位和分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自觉,一个国家的政治追求。
一个民族,只有当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两会代表委员的思考启示我们,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从而抵达文化强国。
第二篇:政治文化专题
文化专题
1、我们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把民族文化当回事的现象,比如:
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却热衷于圣诞节等洋节日
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万万不能丢,因为:①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笔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的瑰宝②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然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①自觉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②要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 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4、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两人成为朋友,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一些内容: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②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同时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5、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我们应如何对待?①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应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多元化发展②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不要排斥,也不宜全部吸收,而应取长补短,在尊重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确保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7、如何看待中国的春节文化打动世界这一现象?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②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结果。
8、说一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1)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呈多样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既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价值,平等交流,互相学习。(2)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现了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
你拟两句宣传民族文化的宣传口号。
文化传薪火,实干创未来;弘扬优秀文化,你我共参与;凝聚民族智慧,实现伟大复兴;北京欢迎您,中国是朋友。
9、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什么积极意义?【答案】(1)我国政府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2)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答案】①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④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1、谈谈你对“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一主题的认识理解。【答案】(1)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2)保护文化遗产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可以保护和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全民族的精神支撑。(3)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4)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文化,就是对对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护。
12.请你为保护文化遗产出金点子?(国家)(1)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使保护文化遗产有法可依。(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影、报刊等媒体,对外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3)利用文化遗产对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教育。等
作为中学生,请你就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出建议。(为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提出好的建议)(至少两条)答:大力开展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注重创新与发展,做到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等。
13、青少年怎么办?①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②自觉保护文化遗产③大力宣传民族文化或①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②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14、请你设计适合中学生的两种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形式?辩论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出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
15、为宣传“文化遗产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16、针对互办文化年设计一个活动主题、方式、标语?答:主题:文化交流与中学生等。方式:主题班会、主题黑板报、手抄报、文艺表演等。标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构建和谐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等。
17、我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举办“文化年”活动的意义有哪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加强国际合作。
18、近几年来,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中国热”“汉语热”这表明了什么?答:①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②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③表明了人类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全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④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博采各国之所长,广泛地吸收不同的文明成果。
19、加强文化建设或建设和谐文化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既应当有繁荣的经济、民主的政治,也应当有先进的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0、建设和谐文化有何意义?(1)建设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1、请你为家乡建设和谐文化建言献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当地文化建设。
22.怎样建设和谐文化?(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2)加快对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与融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批判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据材料,还可能有其他许多答案,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23、青少年能为建设和谐文化作出哪些贡献?(1)青少年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面对多元的世界文化,青少年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批判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24、福娃、中华武术、长城、故宫等是中国文化的代表。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有更多的外国朋友领略它们的风采。有的同学建议在此期间展示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你能设计一些具体方案吗?【答案】(1)在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上表演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2)开展放风筝、赛龙舟等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3)发行富有民族特色的信封、纪念币、邮票、纪念品等(4)举办京剧演出、民族时装展、文物展等各种文化活动(5)合理安排外宾的生活细节,通过中华饮食、中医保健、旅游观光等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
第三篇:文化思考
文化创新的思考
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才队伍。
第一,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化创新。对于文化来说,生命力来自实践,创造力源自生活。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火热的现实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源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为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为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包括理论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宣传文化工作者,都应当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融入亿万人民群众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要真正沉下身子,走进乡村、社区,走进校园、军营,走进工矿企业、建设工地,走进改革开放第一线和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感受时代的脉动,把握发展的主流,体验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深入生活中感悟生活,在深入实践中激发灵感。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作大学校、大课堂,善于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描绘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谱,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
第二,植根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让人民群众获得文化熏陶、精神滋养。应当指出的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第三,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化创新。服务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大众立场、树立大众视野、立足大众需要,才能永葆文化创新的活力,使文化之树常青。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一切有成就有作为的理论家、新闻出版家、文学艺术家,都是走同人民大众结合之路的。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要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化的新创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注民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浅出地阐释和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要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灵深处,真诚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要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大情大义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评判者。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自觉接受群众的评判、市场的评判,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文化精品。
第四,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化创新。历史证明,越是博采众长,更多地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中华文化就越能茁壮成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兼容并蓄、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在吸收借鉴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应该有更大的气魄、更宽的眼界。凡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成果,我们都要积极地学习了解、借鉴吸收。学习借鉴,不是简单模仿、照抄照搬,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作具体分析,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文化的世界眼光,既包括面向世界、感知世界,也包括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市场需求,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努力创作体现一流水准、代表中国形象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更好进入国际市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第五,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化创新。人类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推动了文化样式的创新,精彩纷呈的广播影视节目、丰富多样的电子文化产品,无一不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现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影视精品,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震撼。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善于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用技术含量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实现样式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方兴未艾,展现出新兴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要密切关注新的文化业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推进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要积极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让我们的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传播得更远。
第四篇:《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在北京大学范仲淹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梁 衡
摘要:《岳阳楼记》以一种传统的文字,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它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本文略);
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关键词:岳阳楼记;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 0188(2009)04 0021 05 作者简介: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和政论家,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须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它以传统的文字,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从《古文观止》到解放以后历届的中学课本,常选不衰;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读,不背,这说明它仍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一、我们该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讲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讲怎样做人。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人格思想。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
范仲淹有两句诗最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来到山东淄州(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他也改姓朱,名朱说。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为食。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来历。这样苦读三年,直到附近的书都已被他搜读得再无可读。但他的两个异父兄长却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流水。一次他稍劝几句,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有什么资格说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灵大受刺激。真是未出家门便感知世态之炎凉。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来到当时一所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县),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相出去观瞻圣容,他却仍闭门读书,别人怪之,他说:“日后再见,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静。有富家子弟送他美食,他竟一口不吃,任其发霉。人家怪罪,他谢曰:“我已安于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后再吃不得苦。”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自觉自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在殿试时终于见到了真宗皇帝,并赴御宴。他不久调去安徽广德亳县做官,立即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范姓。这时离他发愤复姓用了五年。
范仲淹中了进士后被任命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是“司理参军”,就是审理案件的助理。他秉公办案,常与上司争是非,任其怎样以势压人,也不苟同。每结一案,就把争论内容记在屏风上,可见其性格的耿直。一年后离任时,屏风上已写满案情。他两袖清风,走时无路费,只好把老马卖掉。
1038年,范第三次被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中经彭泽拜谒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狄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被贬为县令。范当即为其写一碑文,歌颂他:
“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溯大川而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
文字掷地有声。而当时作者也正冒着朝中的“暴火寒灰”,独行在被贬的路上。而他所描写的刚不可摧、方不可变,也正是自己的形象。
二是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行事
范仲淹的独立精神绝不是桀骜不驯的自我标榜和逞一时之快的匹夫之勇。他是按自己的信仰办事,是知识分子那种理性的勇敢。我在写瞿秋白的《觅渡》一文时,曾谈到这是一种像铁轨延伸一样的坚定。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范仲淹是晏殊推荐入朝为官的。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给朝廷提意见。这吓坏了推荐人晏殊,说,你刚入朝就这样轻狂,就不怕连累到我这个举荐人吗?范听后半晌没有反应过来,一会儿,难受地说:“我一入朝就总想着秉公执言,千万不敢辜负您的举荐,没想到尽忠尽职反而会得罪了您。”回到家他又给晏写了一封三千字的长信说: “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一变为忧,能不自疑而惊呼!为公之悔,傥默默不辨,则恐绅先生诮公之失举也。”
晏殊是他的恩师,入朝的引路人。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范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品格。
他刚到西北前线时,朝野上下出于报仇心理和抗战激情,都高喊出兵。主帅命令出兵,皇上不断催问,左右不停地劝说。但他认为备战还不成熟,坚持不出兵。主帅说:“大凡用兵,先得置胜负于度外。”他说:“大军一动就是千万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朝廷严词催促出兵,他反复申诉,自知“不从众议则得罪必速”,“奈何成败安危之机,国家大事,岂敢避罪于其间!”结果,上面不听他的意见,1041年好水川一战,宋军损失六千人。此后宋军再不敢妄动,最终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胜利。
在人性中,独立和奴气,是基本的两大分野。一般来讲,人格上有独立精神的人,在政治上就不大容易被收买。我们不要小看人格的独立。就整个社会来讲,这种道德的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服从。进入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人性的独立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标准和道德意识。这一点西方比我们好一些,民主革命彻底,封建残留较少。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其表现就是变着法媚上。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独立精神的可贵。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在政治上能经得起风浪。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
纵观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这里固然有负责精神,而不改信仰、按规律办事,是他的为人标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以什么为立身根据呢?以实际情况,以国家利益为根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无私奉献。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君子,不是小人。陈云同志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种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仍然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三是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
“不以己悲”就是抛却个人利益,敢于牺牲,不患得患失。
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判断一个人道德高下的基本标准。我们熟悉的林则徐的两句话“筑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苟利天下,一毫而不拔,宁可我负人,决不可人负我;有的人处处为国着想,为别人着想,关键时刻可以牺牲自己。如果社会上都是第一种人,那么,这个世界成天尔虞我诈,偷砖拆瓦,早就毁灭了。幸好还有这第二种人在,社会才和谐,才能进步。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兹举两例。
1038年宋西北的夏建国,赵元昊称帝。宋夏战事不断。边防主帅范雍无能,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组一线指挥机构,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副总指挥)赶赴前线。这年他已52岁,之前他从未带过兵。范仲淹一路兼程,赶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经兵火,前面三十六寨都被荡平,孤悬于敌阵前。朝廷曾先后任命数人,皆畏敌而找借口不去到任。范说,形势危急,延州不能无守,就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
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他见敌势坐大,又以骑兵见长,便取守势,并加紧部队的整肃改编,提拔了一批战将,在当地边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像楔子一样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顺城”。①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夏军中传说着,现在带兵的这个范小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像原先那个范大老子(指前任范雍)好_________对付。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范与滕宗谅(字子京)的关系,是他为国惜才,为朋友牺牲的例证。滕与范仲淹是同年的进士,也是一个热血报国的忠臣。西北战事吃紧时滕也在边防效力,知泾州。时值定川一役大败之后,形势危机。滕招兵买马,犒赏将士,重整旗鼓。范又让他兼知庆州,他亦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正因为他干事太多,总被人挑毛病,有人告他挪用公款15万贯。仁宗大怒,要查办。但很快查明,这15万贯钱,犒赏用了三千贯,其它皆用于军饷。而这三千贯的使用也没有超出地方官的权力规定范围,但是朝中的守旧派,咬住不放,乘机大做文章,宰相等也默不作声。范这时已回京,他激愤地说,朝廷看不到边防将士的辛苦和功劳,一任有人在这些小问题上捕风捉影,加以陷害,这必让将士寒心,边防不稳。他力保滕宗谅无大过,如有事甘愿同受处分。这样滕才没有被撤职,而在庆历四年(1044年)被贬到了岳阳。这才有后来《岳阳楼记》这一段佳话。如果没有当年范对滕的冒死一保,政治史和文学史都将缺少精彩的一笔。可知范后来为他写《岳阳楼记》,本身就是一种对朋友、对正义事业的支持,而这是要冒风险、付代价的。在文章中他叹道“微斯人,吾谁与归”,他愿意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去为事业牺牲。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要求调邓州(今河南南阳),这年他已58岁。生命已进入最后六年的倒计时。他自27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四起四落,已三十一年。自庆历改革失败后,他已没有重回中央的打算。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一天,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得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这滕子京在西北遭人陷害,亏得范力保,虽没有下狱却被贬岳阳,仍怀忧国之心,才两年就政绩显著,又重修名楼。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 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狄仁杰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滴泪地阻劝,长子随他在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他心中万分激动,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他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实在是写他自己的一生。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二、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二是有一点思想内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记、表等),人们也已经忘记;三就是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高度的经典美文。
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概括地说,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中国古代文、言相分,说话可以随便点,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讲究美。诏书、奏折、书信等文件、应用文字也一样求美。古代是把檔写成美文,而我们现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檔,都一个面孔。
“二为”是指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
“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文章的境界可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是毕加索。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请看全文:(略)。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 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意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有“古仁人之心”的人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
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这倒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个政治家都有条件写出大文章,都应该写出大文章。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作为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被永久地载入史册。
第五篇:政治8文化
思品中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九年级第8课)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最为重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2.右边这幅漫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表明()
①诚实信用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社会主义道德可以补充法律的不足 ③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④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③④
答案:C
3.国和美国首次合作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于当地时间10月1日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开幕。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展示。我国文化部长孙家正在开幕式晚宴致词中说,中国文化节实际上是中国人以艺术为载体,向世界敞开了胸怀。这次活动()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②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④有利于我们吸收西方的一切文化成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4.上海市某小区,弘扬助人为乐精神,成立社区互助队;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组织了老年秧歌队、青年舞蹈班等文艺组织。该小区社会风气良好,居民生活身心愉快。这说明()
①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②营造良好文化环境需要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 ③营造良好文化环境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④营造良好文化环境需要依法治理文化市场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5.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可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文化生活却十分贫乏,赌博、吸毒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出现,万贯家财“输光”“吸光”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告诉我们()
A.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B.只要加强教育就能消除富裕起来的农民存在的不良行为
C.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C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思想道德建设()
A.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B.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C.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D.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
答案:A
7.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样做()
①有利于大大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②虽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但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③是因为发展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 ④是国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⑤是党和国家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④
答案:B
电影《手机》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最近,某报记者在调查采访时发现,一些像“牛皮癣”一样的不良短信,来势凶猛地污染着青少年的心灵。2010年4月,信息产业部为了加强对短信的管理,发布了《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9月,某中学开展了“拒绝不良短信”签名活动。据此完成8~9题。
8.“拒绝不良短信”签名活动结束后,九年级(3)班的学生仍在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打击不良短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战胜“精神污染”,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③只要我们自己不相信不良短信就可以了 ④与不良短信作斗争是学校领导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④
答案:B
9.以上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我们要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 ②同破坏精神文明的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我国已得到全面落实 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二、理解与分析
1.(2010浙江绍兴)阅读漫画《如此排场》和《真焉?假焉?》,回答问题。
(1)两幅漫画分别抨击了什么社会现象?为此,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
(2)在全社会开展类似上述道德教育活动,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两幅漫画分别抨击了奢侈浪费严重、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诚信缺失)的社会现象。需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和诚信教育。
(2)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引导公民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嘉兴】
26、(8分)
材料一:嘉兴某高中的一位特级教师获得2011年“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4月29日在省人民大会堂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作为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们以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1)材料一中劳模的评选活动属于我国哪个文明建设?(2分)
(2)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谈谈青少年学习劳模精神有什么意义?(2分)
26、(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泉州】27.先进人物我学习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入党30年来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突出的业绩。1996年担任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特困生180多名,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郭明义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至少写出三个方面,3分)
(2)学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你认为我们应怎样探索有意义的人生?
(1)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2)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
4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2分)
(2)结合材料,谈谈建设幸福陕西为什么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5分)
(3)陕西文化底蕴深厚,请你结合材料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为建设幸福陕西提几条合理建议?(4分)
(1)材料一说明文化是建设幸福陕西的重要内容,文化是幸福的支撑。(1 分)材
3料二说明陕西省重视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感。(1 分)
(2)①目前,我省文化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要,很多人享受不到文化上的满足。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③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而经济的发展能为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为幸福陕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5 分)
(3)①建设幸福陕西,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②建设幸福陕西,要继承和利用陕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③建设幸福陕西,要立足陕西改革开放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等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建设幸福陕西,要进一步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⑤青少要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学校村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幸福广东增光添彩。(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