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9:2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现在有一种看法,如果一个学校没有漂亮的教学楼、没有塑胶操场、没有文化长廊,那么这个学校就不是好学校。不仅社会和家长这么看,很多校长和教师也会因为校舍陈旧而汗颜,似乎都觉得只有漂亮的校园才能叫做好学校,因此很多校长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都用在建设学校的环境上了,似乎学校漂亮了,也就成为名校了。很多家长追捧所谓的好学校,为了孩子上学不惜花费数万。如果你问他这个学校好在哪里,肯定有很多家长答不上来。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好的学校,却没有特点呢?

漂亮的大楼、优雅的校园不应该成为一所好学校的唯一标志,真正能够代表一所学校的是它的学校文化。以前曾经有口碑不错的学校,因为易地建设,搬到偏远郊区,结果就出现了招生困难的现象。教师还是那些教师,校舍也比原来更大更漂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难呢?除了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离家远而选择其他学校外,大多数的学生放弃它,还是因为这个学校原来没有什么特色,也就是没有好的学校文化。衡水高中地处偏远,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愿意去呢,就是因为人家有特点,而且这个特点已经成为这个学校的文化,成为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特色。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特色的最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教师队伍、规章制度、课程体系、师生关系、学生面貌、环境建设等都可以纳入学校文化的范畴。可能一所学校无法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特色,但是只要有几项形成特色或者哪怕只有一项形成特色,也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如有的学校在应试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科学的应试教育体系,保证了较高的升学率;有的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学生在学校受到了很好的纪律、品德教育;有的学校在国学教育、英语教育或其他教育上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这样的学校就可以说是有特色的。其实,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如果仅仅能做到保持较高的升学率,也是学校最大的特色。但是保持较高的升学率是很不容易的,学校必须有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必须有一批名师;必须有良好的课程体系,以保证那些考试科目被学生学的很好;还必须有很好的师生关系,以保证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高效率;更不能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执行这些制度的富有经验的管理层,以保证一切工作都始终围绕应试这个终极目标,而这些也恰恰是学校文化中比较核心的因素。因此就算是在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也必须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才有可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升学率,才能始终被家长和社会认可。

校风校训可以看作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对学校文化的其他方面的一个总的概括和指导,是学校的办学方针。在这个总的方针的指导下,就形成了学校的独特的教师队伍、规章制度、课程体系、师生关系、学生面貌。校风校训不能作为口号,光喊喊就行,要真正地去实行和贯彻,要真正得到教师的认同。只有得到教师的认同,才有可能成为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南,才能真正实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目的。因此一个学校的校训校风,要么是这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已经深入教师的内心并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要么是经过全体教师认真讨论并获得大多数教师赞同的、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纲领性的目标。只有这样校训校风才能真正实现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才能成为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学校文化最具概括性和号召力的广告。

在教育由大教育向强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独特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生命。

第二篇:文化思考

文化创新的思考

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才队伍。

第一,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化创新。对于文化来说,生命力来自实践,创造力源自生活。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火热的现实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源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为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为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包括理论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宣传文化工作者,都应当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融入亿万人民群众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要真正沉下身子,走进乡村、社区,走进校园、军营,走进工矿企业、建设工地,走进改革开放第一线和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感受时代的脉动,把握发展的主流,体验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深入生活中感悟生活,在深入实践中激发灵感。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作大学校、大课堂,善于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描绘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谱,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

第二,植根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让人民群众获得文化熏陶、精神滋养。应当指出的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第三,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化创新。服务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大众立场、树立大众视野、立足大众需要,才能永葆文化创新的活力,使文化之树常青。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一切有成就有作为的理论家、新闻出版家、文学艺术家,都是走同人民大众结合之路的。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要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化的新创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注民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浅出地阐释和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要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灵深处,真诚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要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大情大义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评判者。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自觉接受群众的评判、市场的评判,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文化精品。

第四,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化创新。历史证明,越是博采众长,更多地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中华文化就越能茁壮成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兼容并蓄、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在吸收借鉴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应该有更大的气魄、更宽的眼界。凡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成果,我们都要积极地学习了解、借鉴吸收。学习借鉴,不是简单模仿、照抄照搬,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作具体分析,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文化的世界眼光,既包括面向世界、感知世界,也包括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市场需求,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努力创作体现一流水准、代表中国形象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更好进入国际市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第五,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化创新。人类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推动了文化样式的创新,精彩纷呈的广播影视节目、丰富多样的电子文化产品,无一不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现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影视精品,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震撼。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善于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用技术含量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实现样式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方兴未艾,展现出新兴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要密切关注新的文化业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推进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要积极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让我们的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传播得更远。

第三篇: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

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城市昨日的辉煌、今天的财富、明天的希望。仙游很多校园里都保留着一些文物,这些文物使得校园古色古香。然而,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很多校园文物都被破坏了,甚至完全消失。比如,始建于1902年的仙游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显著,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为兴化大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人才和其他各类优秀人才,被誉为’’木兰溪畔的园丁摇篮’’。仙游师范堪称令人神往的文学、艺术殿堂。这里,曾走出著名学者、教授、作家俞元桂,世界华人名人、文坛宿将周颖南,著名剧作家郑怀兴,著名散文家、教授林懋义……以及后来的小说作家陈雪珠、庸凡、陈小平,教育随笔作家林高明、诗人李智强等;这里,也曾诞生一批名闻八闽乃至东南亚和国际华人世界的音乐、舞蹈、美术作品,更为莆田市艺术事业的崛起培养了一大批领衔之才。师范旧址夷为平地,建起了高楼大厦,昔日景象难以再现。如今,莆田学校仙游校区(原仙游师范,闽中师范摇篮)又搬离仙游,百年老校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引起仙游人的痛惜和热议。有校友感叹,连母校都没了!

文物属于过去,但它也启示着未来,学校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文物的教育及对文物的保护,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我们还有一些学校保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值得我们的规划者去好好珍惜和保护。

仙游一中校园内的万寿观,原名“金石山福神道院”,是为纪念傅楫(1041-1101年)读书处,由傅楫三子傅谦受于南宋建炎四年(1126年)动工,历七年才成。万寿观于1997年列入仙游县级文保单位,并于2009年列为福建省第七批文保单位。但是,就是这么个好东西,2005年差点儿被拆毁用于建造新的教学楼;幸好当时的校长文保意识很强,终逃一劫,但目前所存的规模也只是原来的一半。万寿观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是很难进去的,现在又开辟成仙游一中校史室,更是难得一见。万寿观是仙游地区现存明清时期不可多得的古建筑之一,具有比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建筑研究价值。还有仙游一中的石门及旧办公楼,也是多少学子难忘的回忆。

莆田学院附属小学(即仙游师范附属小学)校内的仙游陈氏宗祠,于清嘉庆年间由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希紫倡建,建筑规模庞大、雄伟壮观。主体建筑为上下大厅、中央天井,两边各有偏厅、护厝各四间,后面有长方形天井及厢房八间。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前面是铺设红砖的大广场,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仙游陈氏总祠作为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继续作为尊宗敬祖,弘扬祖德的场所,作为寻根问祖、海外联谊的阵地,作为纪念先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位于鲤城镇西隅的会仙山上的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其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私立孟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学校经费由县商会维持,遂名乙种商业学校。民国18年,改为县立城西小学。民国29年,改为中山镇第二中心分校。民国32年恢复原校名。民国33年2月,改名中山镇东北区中心学校,次年春改为中山镇西区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5年,改为中山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为当时县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

仙游县城西中心小学校园内古建筑有三处:石峰书院、为松书院和二层红砖楼。石峰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文革时期,门前两根龙柱上雕龙遭破坏,大门两边一对抱鼓石保存较为完好,抱鼓石是礼制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富即贵的门第符号,可见,这是当时一个大家族的祠堂和书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用作城西幼儿园教室和教师办公室。2013年8月石峰书院收录在仙游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为松书院原名为松庵,清.乾隆版《仙游县志》记载:“为松庵在社稷坛(天地坛),后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僧海涛建。乾隆二年丁巳(1737),僧霖崖重建后殿”湖北来凤县(今湖北恩施)县令黄汝楠曾游为松庵,并作一首五言诗:“随步二三子,为松引兴长。蜂衙排佛供,麺甕启花香。水竹清闲境,大天曾过场。夕阳催去住,少佇虎溪旁。”为松庵在嘉庆年间改名为为松书院,门前砖埕上有一古井,六角形的青石井栏边刻着:“嘉庆甲子年(1804)立

”,至今保存完好,水质清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松书院也曾作为幼儿园教室使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设校办印刷厂,后改为教师宿舍。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墙体坍塌,今年主殿开始重建。解放初建的红砖楼是1958年师生一起参与修建的二层小楼,当时建楼时,同时平整操场,栽种榕树,现在操场上的榕树已参天蔽日,成为城西中心标志性的靓丽风景。砖楼一层当时是老师的办公室,后改为教师宿舍,二层是会议室和保管室,楼板是木头的,二楼墙面的正中有一颗红五星和“为人民服务”几个毛体字,再加上红砖黛瓦,极具年代感。

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然而,城市的发展与文物古迹的保护要相互协调、统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能低估那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都不能摒弃它们那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上能看到我们的根,看到厚重的历史,看到学校的发展史,与现代文化产生反差,反差就会产生冲突,冲突就产生文化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学校文化乃至城市文化的美。所以我们在建设发展中,需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好,建设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城市,一个留住历史文化有根有魂的城市。

第四篇:学校成长文化的构建与思考

李 明

一、学校成长文化构建的基点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用文化发展人,促使人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中,不只是管理与约束,更重要的是让文化陶冶人的心灵,培育人的智慧,滋润人的生命,从而对师生的生活、思维、行为方式进行良性的变革,形成比较一致的群体价值取向。通过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发展,最后体现为群体的气质特性。基于此,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强迫的,也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意愿而凌驾于全体,它是整个学校的追求、教师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的统一构建,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共同愿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应该是一个站在起点想终点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学生一时,想学生一生的过程。这也就告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要关注师生的一生成长,用成长的文化理念发展人的一生,这是教育的根源,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成长文化是一个关注发展的文化,大家都知道,当前的教育由于过分追求知识的灌输,在教育教学中,不自觉地突出了教师的权威,使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从而造成了所谓“恨铁不成钢”的尴尬。我们都明白,成绩关注的是知识,成功关注的是事件,而成长关注的是生命。成绩往往说明的只是一个或几个学科,成功常常凸显的是单项,而成长反映的是人的全方位。成绩是一时的,成功常在一事,成长才是一生。这些都告诉大家,成绩表明的只是结果,成功追求的是效果,只有成长注重的是过程:,教育是过程,是行动,只有人的良好成长,才会取得成绩,才能获得成功,才使成绩与成功显得有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成长是人的幸福追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学生成长文化的构建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少儿时代是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了“沐浴书香,快乐阅读,培育习惯,健康成长”的成长文化建设理念。实施学校事务契约化管理,以责任激发行为,以自主管理培育习惯。开展快乐阅读,创建书香校园,让快乐阅读成为习惯,让自主学习成就人生。1.快乐阅读 我们学校积极推进读书文化精致年活动,学校在原有的书香校园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园读书文化建设,做精快乐阅读墙壁文化,搭建师生读书讲坛,让每位师生亮出自己的读书成果;深入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先生评比,进一步激发师生的读书激情;开展书香门第评选,探索和推进家庭亲子阅读;实施阅读考级,提升快乐阅读成功体验;努力建设“快乐读书基地”,让读书基地真正成为全体师生读书、学习、交流的伊甸园。使全校师生养成自主、自觉阅读的好习惯,使学校的办学彰显出读书文化的成效、彰显出读书文化的特色,(1)构建成长环境文化熏陶人。首先,进行快乐读书阵地建设。结合快乐岗位行动俱乐部活动,开辟为“英语角”“诗歌角”“科技角”“交流角”„„向人们诠释基地的文化主题;我们本着从实、渐进、够用的原则,使之真正成为师生快乐阅读、积淀人生的伊甸园。其次,做精快乐阅读的墙壁文化。学校积极发动全体师生的读书智慧,让校园的每一处墙壁、走廊、楼道成为大家读书习得展示、交流的阵地——让教师和学生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学到的好的文章、词句写下来,制作成读书推荐卡片,张贴在墙壁上,促进交流;让有书法特长的教师与学生,把自己有关读书的诗句名言写成书法作品,制作成墙面镜框,提供欣赏;让有绘画特长的师生,把自己对读书学习的理解,描绘下来,制作成墙壁画卷,呼唤共享。真正做到学校的每一处墙壁都会说话。(2)构建成长机制文化激励人。定期举办师生读书讲坛:在升旗仪式、周期会和每天下午上课前,划出专门的时间,开辟为教师与学生的读书讲坛,让每位师生亮出自己的读书观点、交流读书成果;深入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先生评比,进一步激发师生的读书激情;开展书香门第评选,让校园的快乐阅读牵手家长,开展家庭亲子阅读;开展课前经典集体诵读,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感悟书香;开设快乐阅读课(把各班的一节校本课程设置为快乐阅读课),组织学生到图书室、读书基地进行自由的开架阅读;实施阅读考级,提升快乐阅读成功体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组织师生收看“说文解字”等影视频道的经典讲座,让大师的智慧来引领师生的书海扬帆。2.快乐岗位行动 以学校责任教育为引导,深化学校事务契约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管理推进年活动,真正实现学校事务“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的教育管理目标。(1)开展快乐岗位行动,搭建成长体验平台。学校根据习惯细节精细管理的实际,在各班都推出了班委、学科课代表、小组长,礼仪、桌凳摆放、快乐阅读与图书管理、门窗电管理、队列管理等20几个学生管理岗位,由学生根据自己管理意愿,向班级、学校申请,与班主任签订自主管理目标协议书。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契约管理机制,组建各个岗位的俱乐部,由俱乐部成员自主选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聘请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新教师担任顾问,制订和细化俱乐部的交流、评比、展示等各方面的制度。建立学校事务契约管理学生监察队,与学校创星级竞赛结合,对各班、各个管理岗位进行日常监督与检查,每天公布检查结果,每周进行总结评比,评比结果既对学生俱乐部进行评价,又结合教师成长目标考核,对俱乐部的教师顾问团队进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制订《学生成长规划书》,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习惯养成等方面制订成长发展的目标,提出自己的发展措施,充分利用《湫山乡中心学校家校联动学生成长手册》,依托成长手册中的每天成长记录,通过成长表现的操行评定,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每时每刻的成长足迹,加强学生成长的过程管理和动态发展检测,从而改变以往结论式管理模式。(2)开展“六爱六心”综合活动,丰富成长价值取向。一切的行为从细节人手,都是简单的,学生都能做到,做好,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将树立起“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精就是不简单”的成长意识。基于此,我们学校正在实施“六爱六心”综合活动。即把“爱祖国家乡,培育学生反刍心”“爱父母长辈,培育学生孝敬感恩心”“爱朋友伙伴,培育学生友善协作心”“爱劳动节约,培育学生勤俭心”“爱读书学习,培育学生终身学习心”“爱美好生活,培育学生尚美心”等内容结合节日文化、礼仪文化、读书文化、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等,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活动,让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实际做起,从而丰富学生的成长价值取向。第一,节日文化让“六爱六心”生根。中外传统节日,是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最好的载体。学校在重阳节、感恩节开展的感恩教育和孝敬活动,使“爱父母长辈,培育学生孝敬感恩心”得到根植;在国庆节开展的歌唱祖国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和“与祖国共成长的人生规划沙龙”等活动,使“爱祖国家乡,培育学生反刍心”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与现实。第二,读书文化让“六爱六心”开花。结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组织学生针对“六爱六心”的各个方面内容,对国家的民族风情、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进行收集,把读书卡片张贴到学校的读书文化墙上,从而让教育在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综合实践让“六爱六心”升华。学校在寒暑假期间,结合“六爱六心”的成长教育内容,给各个教育内容分设如调查家乡特产、家乡发展;与父母一起劳动,为长辈、社区老人服务;组建学习团队,共同阅读书籍等各项社会活动指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升华对成长的价值定位。3.快乐体育项目化 快乐体育是激发学生自信成长、快乐成长的有效载体。通过前几年的实施与发展,学生的活动机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快乐体育项目化的实施,是着眼于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培育。我们推出了24个项目组,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每天进行活动辅导,使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得到特长的培养。

三、教师成长文化的构建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培育有智慧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教师成长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发展成长和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与自主发展。为此,学校深入实施以教师梯级结对构建教师成长团队,使教师个体在团队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学科教学上,继续实施老教师(学科带头人)——年轻的骨干教师——新教师的梯级结对,组成教师发展团队。在发展团队中,落实“五个一”成长目标管理措施:一周内对照“课前有效预习指导——课堂高效学习引导——课后强效复习交流”的“三习课堂”构建思路,相互听一节课以实现“观察课堂”;进行一次教育教学团队反思以实现“反思课堂”;在学校网页教学空间专栏上传一篇团队学习心得以实现“提升课堂”的目的。在一个月中推出一节团队成员学校亮相课,亮相课要求团队成员共同备课,轮流推出团队“代言人”上课;两个月中,团队推出一堂学术讲座,在学校师生讲坛上进行交流。在班级管理上,实施学校事务学生契约管理岗位俱乐部的顾问和德育导师结对机制:学校领导(或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新教师,组成教育管理梯级成长团队。依托学生岗位俱乐部的顾问指导平台,在指导学生团队成长的同时,实现教师团队的发展与成长。形成团队是发展特性,最后体现为师生的独特气质。(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仙居县埠头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学校文化[范文]

第二节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其规范及影响。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

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二、教师文化(了解)

三、学校物质文化

四、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

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

总之,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地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下载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刘雪莹应用心理2016120683 2016.11.2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

    文化执法干部素质思考

    加强文化执法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思考 苏团齐 (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 710061) [摘要] 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密集、思想活跃,要把握文化执法工作的主动权,必须重视加强文化执法......

    中秋节的文化思考

    中秋节的文化思考近日中秋佳节转瞬即逝,却不是每个人都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夜。比如许多人不满于中秋当日便要乘车回城,无法与家人共度中秋夜。一位刚去美国留学的同学近日也在......

    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

    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陈安平,韩风歌2 1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现代社会,体育竞赛不仅仅是竞技比赛,而且是一场大的文化盛会。体育竞赛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

    城市建设的文化思考

    城市化建设的文化思考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文系(陕西 西安710055)摘要:城市建设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如何处理好西方的建筑规划理念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城......

    文化的政治思考

    文化的政治思考 “把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切身感受。“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是大国崛起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

    浅谈几点关于协会文化的思考

    浅谈几点关于协会文化的思考———管协人:鲁汉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的协会是集共同兴趣爱好而集聚在一起,有着共同梦想和目标所组成的青年群体。而一个协会深层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