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建设的文化思考
城市化建设的文化思考
祁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文系(陕西 西安710055)
摘要:城市建设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如何处理好西方的建筑规划理念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将西方的建筑规划理念视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终极标准,不顾当时当地的文化条件原封不动地加以移植,忽视本民族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都是令人担忧的危险倾向。反之,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当代中国建筑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把握其中的精髓,从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建筑遗产和相关资料中获取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力量,才是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自我魅力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城市建设;文化意义;忧思对策
The cultural thinking of city construction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city construction is the only way to civilization of mankind.It’s a key to tackle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gram idea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It’s thought-provoking that many people take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planning idea as the ultimate norm of city modernization of construction, regardless of the local culture of that time and copy mechanically and apply indiscriminately, neglect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Conversely, to study systematically and summariz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excellent theoretical results, to grasp the soul, and to seize the excellent idea, wisdom and power from architectural heritages and relevant data are very important to keep China’s own sty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urban construction.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ought-provoking countermeasure
一、发展中的忧虑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起步的,不认真地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就不可能跟上形势的发展,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和程度。从实际情况看,经过几年的城市化改造,作为现代文明程度标志的城市面貌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形象的整体现代化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然而,面对比比皆是的林立高楼,闪亮霓虹,人们沉醉其中,难免在恍惚中联想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标志性城市的街景市容,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洋”了。“重庆原来是两江交汇美丽的山城,而今超尺度的高楼林立,杂乱无章,令人窒息,很多原来颇有特色的地段——山景、江景、场所,而今都不见了”。①“一些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征在弱化,西方建筑的盲目效仿造成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② 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国内建筑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不要说近年涌现出来的一些新学者头脑中的建筑理念是西方的,即使是仍活跃在学术圈子里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西主中附的倾向也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说,在城市化建设的大潮中,中国建筑正在经历着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洗礼。
二、忧虑中的思考
《辞海》中将洗礼一词解释为:“基督教的入教仪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入教者便可以洗去以前的“原罪”和“本罪”,成为教派的正式成员,有权从事宗教活动了。③ 显然,“洗礼”不仅是一种仪式,其文化意义是改换门庭,重新开始。用“洗礼”来形容中国建筑
目前的状况,虽然有些无奈,但是却比较符合实际。如果再翻看一下亚洲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我们还会发现,像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在没有形成自己的城市建设定位之前,一些城市也曾经出现过将“西化”等同于“现代化”的倾向,甚至为此还付出过不少代价。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建筑批评的专门著作中,看到当时的学者们对一些建筑师不顾本土情况,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时一味西化倾向的指责与批判,看到这些国家的建筑师们面对各种批评所表现出来的清醒反思。的确,在建筑师的眼里,建筑不是房子,而是承载着某种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用挪威建筑理论家诺博格·舒尔茨的话说就是:西方建筑“都是特定时期宗教和哲学主导思想的物质表现,并因此成为表达和传载(西方)人对世界和自己的存在意义之理解的象征形式……”④ 我们也可以将诺博格·舒尔茨的理论运用于解释东方的情况,将东方的建筑视为东方人主导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物质表现,是表达和传载东方人对自己存在意义理解的一种物质形态的象征。在这样的层面上来认识建筑,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西化”不仅是现象性演变,而且是一种文化的游离: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有丰富的优秀建筑理念,足以成为古老东方建筑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中国,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另起炉灶,用西方的建筑理论和模式来改变自己的建筑传统和城市面貌,完全用西方人的思路去设计自己的家园。这样的文化悖论,显然是让人忧虑的。
西方的建筑理念与模式,是对欧美社会历史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更是伴随着高科技而出现的工具理性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其中不乏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律的总结。我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认真学习和不断吸取,尤其是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专业人士,更应当下功夫全面了解和掌握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以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与设计思路。但是,作为中国建筑的业内人士,决不能就此止步,将西方的建筑理论与实践看成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和依据。
首先,西方的建筑理念与实践,是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不管如何先进,也只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部分或阶段,并不是人类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终极标准,更不可能成为各个国家走向城市现代化的万能良方。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任何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必须首先考虑国情因素才可能深入人心。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只有依据中国的历史文明、现实条件,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传统才可能得到国人的理解和支持。前些年在一些城市不顾当地人口条件出现的“广场热”,不顾居民消费水平而出现的“别墅热”,不顾历史文化条件而出现的“高层热”……可以说,每一个项目在申请立项时,都曾经以增加城市现代化水平为理由,显得那样理直气壮,而今,当这些建设活动成为历史时候,面对那些因为不顾实际,脱离民族文化背景而造成的经济上的浪费,尤其是效果上的不伦不类,不能不使我们在陷入不尽惋惜的同时产生这样的醒悟: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仅凭西方的建筑理念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模式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城市时需要参照的重要资源,要花大气力去学习,但是也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以避免重犯“真理逾越一步也可能成为谬误”的错误。我们承认,西方尤其是欧美的城市化水平是非常高的,也积累了比较系统和完备的资料,翻译过来就足以成为建筑师设计时的依据和大学课堂上的教材。这样做确实可以迅速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如果不对这些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东西加以消化,进行因地制宜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中的“鸟巢事件”当然就再所难免了。“鸟巢”中凝聚的是西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建筑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可是我们却无论如何无法将形成这种产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于是,这样的建筑尽管十分“现代”,却因为与中国的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之间距离太大而很难在我们的城市化建设过程扎下根来,广泛推广。
再次,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来说,城市化建设绝不是当代社会才遇到的新事物,而是一个与这个古国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老问题,并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不管是当年秦始皇建造都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设计思路,汉唐都城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恢弘大气与严格的层次感,还是明清王朝留给我们的宫殿遗址,至今仍然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和规划城市环境时的重要参照。也就是说,像北京、西安这样一些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不仅有其丰富深厚的历史文物价值,同时还对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这些城市以文献资料和实物形态体现出来的建筑理念,同样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因为这些古城之所以被世人称为“世界的奇观”,正是因为它们“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⑤ 在我们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具体项目的规划,还是基本思路的展开,都应该将这些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利用,而不是完全用西方的理念取而代之。
三、思考中的突破
当今时代,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语,每个国家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才可能顺利完成这一历史进程。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总结历史发展时曾经指出:“人和社会制度都需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理论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的。” ⑥ 钱穆先生这里虽然没有谈建筑,但是,切实可行的社会制度需要适合现实国情,一个好的设计规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不重视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不重视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而是以“洋”为主,以“己”为辅。不但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整体发展的规律,也很难适应现代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建中国自己的城市建设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构建中国城市现代化建筑理论体系,首先要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当代中国建筑领域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和优秀理论成果,把握其中的精髓。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现代化决不是这几年才提出来的新问题,而是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先后有梁思成、莫宗江、吴良镛等一大批学子从事这方面的探索了。所不同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积贫积弱的同情,他们的目光还主要集中在如何将西方的经验用于富国强民,比较侧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技术方面的引进。但是,从他们设计和指导完成的大量建筑实物中,尤其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大量著作和文稿中,那些既闪烁着智慧,又凝聚着厚重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思想,不仅因为符合国情而为当时的城市形象增光加彩,在中国建筑史上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为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提供着最直接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当代西方的任何建筑著作中找不到,可能也不完全符合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中的公式和原理,但确实奠定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开拓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路径和形式,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造。面对这种创造,今天的设计师绝不能视而不见。要知道,只有坚信并运用这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理论和实践成果,面对城市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的做出合情合理的回答。反之,如果我们丢下这些宝贵经验,一味地从西方移植来的“建筑概论”、“城市规划学原理”中去寻找思路和方法,那就难免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因理亏气短而陷入迷惘,最终迷失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今天,我们在国内不少大中城市看到的一些不中不洋,缺乏个性的建筑景观,不能不说正是这种迷失所造成败笔的形象体现。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还应该从深厚博大的建筑遗产中传承其中的各种财富。经验证明,“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 ⑦ 经济实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而文化基础则构成社会发展的立足之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主要经历放在了经济发展上,而不太重视对民族文化之根的保护与挖掘,导致了建筑领域一度出现了以洋为尚、以洋为美的千篇一律倾向。其实,中国古代在建筑方面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其中有像《考工记》、《营造法式》、《工程做法》等带有很强操作性的文献资料,也有像以《周易》、《葬经》、《堪舆金匮》为代表的一套从哲学角度来研究景观文化的理论思想,还有保存在神州大地上浩如烟海的实物形态的古建遗址。这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化之根本。在很大程度上说,脱离了这一根本,中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下注重环保、注重健康的传统建筑理念自不必说,即使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绿色建筑”、“人居环境科学”等新理论,也都可以在古老的中国建筑思想中找到文化基因。正如有的西方科学家所指出的:“只有东西方科学的结合,才是当代全面的科学。”这说明,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建筑遗产和相关资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的一个资料源泉,值得现代中国建筑业尤其是研究领域的人士认真研究,从中获取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继承和发展这些历史资源,我们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但不会唯洋是瞻,而且能够充满自信地去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人类达到“诗意栖居”这样一个带有终极性的生活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英国拉夫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泰勒到过上海之后说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见:要去了解一个城市,不光要看它那些宏伟的建筑,更要去理解这个城市带给世界的信息和文化。⑧的确,如果我们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去构思,而不是陷于某种眼前的某种功利或任务的需要,那么,我们的城市才可能因为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而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①、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中华建
筑,1998,(1)。
②、扬永生.现状与出路——记建筑论坛第三次研讨会的对话〔J〕.中华建筑,1998,(1)。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4页。
④、『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⑤、转引秦红岭著.建筑的伦理意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⑥、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⑦、冯骥才著.思想者独行〔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⑧、社会科学报,2006年9月28日,第6版。
刊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第二篇: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化问题思考与探索
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化问题思考与探索
李全全
(安徽农业大学,纺织工程,10级,校内A216,***)摘要:文化建设又是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兴起,城市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文化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和文化是对立统一的。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经济作后盾,但它反过来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力,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完全能转为底蕴深厚的资源。本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所思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和谐文化;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具有承继人文历史、面向时代未来、体现自身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探索城市的文化建设问题。
一 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索
1、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具有承继人文历史、面向时代未来、体现自身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近年,我市建设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城区规划注意文化因素,比较协调,适合城市格调;文、教、体、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规模;广场、桥栏雕塑对“煤炭文化”有所体现;主街道和部分单位庭园花草成片,绿树成荫;市民讲文明、遵公德、守秩序、求美善的公共行为、社会风气正在孕育。从目前或短期看,在城市建设中还有一些“亮点”和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核心体现不仅是建筑体及功能,文化才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我市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文化内涵深层思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建设中重经济、轻文化,顾眼前、弃长远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城市文化建设未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人治”因素制约严重。二是城市文化氛围不浓。建筑体造型单一呆板,“克隆”现象普遍,新颖别致之作不多;城市雕塑量少质低,标志性城雕小气、生硬、牵强、浅浮;广告、文字、图绘等文化“符号”制作随意拙劣,内容苍白,缺乏艺术性、思想性,教益性,没有发挥美化城市、教化社会的功能;现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较少,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浓,社会心态存在浮躁、粗俗、懒散倾向。
3、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我市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煤炭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充分展现,“煤韵”明显不足;规划定位的“园林城市”中文化建设不足,居住区“钢筋水泥”林立,“园林”无地,文化“符号”缺项。
二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文化已成为评判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是现代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的成败所在。城市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具
有整合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培养市民公德和树立良好的城市风尚
城市的文化建设通过在城市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修养,使城市居民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家庭与社区等各种关系,使城市形成健康向上和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从而树立起居民良好的社区公德和家庭道德,养成高尚文明风尚。城市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这种社会价值导进的功能 , 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增强城市居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居民心理的重要因素, 是指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人们出于对自身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提高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所在生活地域具有的一种天然的维护、保护意识。城市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文化设施,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参加城市的文化生活, 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从城市的文化特质中,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认同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能热爱城市,贡献城市。城市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城市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内聚力的形成。
融洽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增进群众之间的感情
城市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有益健康的城市文化活动吸引人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让居民在较少功利色彩的城市文化活动中,交流感情、缔结友谊、互相鼓励、感悟人生,从而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城市文化教育活动还可以和专业性的社会福利服务相结合, 在个人家庭层面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和个案服务, 以舒缓个人和家庭的心理压力,增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传承和创新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挖掘和发挥社区优秀的文化传统,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 使居民在共同参与城市文化生活中传承城市特有文化, 并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创造, 为城市的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成果, 使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具有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 是通过城市成员广泛的参与共同实现的, 因此城市文化传统一旦形成, 便可以保持地方特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社区宝贵的无形资源,借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提供动力。塑造社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就其性质而言,塑造城市形象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例如,建设好城市形象的标志系统,建筑物的布局设计和建构,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街头雕塑,小区绿化、人文景观、公共设施、文化场所等,都应充分显示出社区的特色,成为社区形象的标志物。塑造城市形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城市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文化对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促进作用, 还表现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增加明显的促成影响。文化建设项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培养就业技能, 既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又为居民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由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地位。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在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文化建设摆到更加出的位置。
参考资料:
《2005年最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实务全书》,《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标准规范》
《最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实施手册》。
第三篇: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
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
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
近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环境强市、项目立市”战略的驱动下,我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变大了,路网贯通了,“龙须沟”消失了,夜晚的街道变亮了,这些都为我们每个市民所共知、称道。然而当我们漫步在城市街道上,为这个城市的变化欢呼赞叹之余,总感到有些美
中不足,具体表现在:
1、主城区的道路大都是一个面孔,道路窄而弯曲,建筑物风格不一,缺少自成一体,有独特风格的街景,给人的感觉是“乱”。
2、夜晚的市区冷清,缺少城市的应有的“繁荣”。
3、有些道路两侧的绿化未精心设计,缺乏美感。
4、一些地段霓虹灯的点缀效果不佳。象明珠广场,那么大一个广场,清一色的节能灯,晚上看上去给人一种阴森、凄凉的感觉,灯光色彩搭配欠佳。
鉴于历史原因,城区的改造能有今天的面貌,已实属不易,随着城区的日益扩大,如何使城市更加“靓丽”,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城市要“靓”起来,需要大手笔的建设,而一切建设行为都离不开规划的控制指导。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是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规划的宏观控制方面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编制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
二、加快城市规划立法步伐。对规划好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风格、功能分区、发展布局、道路绿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一经确定,就要以法的形式固定,避免出现长官意识等随意篡改、变更规划,使规划失控的局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城市规划权威,严格实施城市规划。海门市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
1、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分管市长任副主任,及时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矛盾,确保规划的实施。
2、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聘请专家、教授等资深规划人员担任顾问,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城市建设“打草稿”。
四、加大规划的宣传。对一些路段或地段的规划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大众的评议。规划的远见卓识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了解,才能消除非议,减少群众对规划的无理指责,从而获取群众的广泛支持。
在详细规划的实施上,1、处理好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关系。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建设目标要相对集中。根据长远规划控制的目标,确定近期的实施目标。
2、城区变大了,要在腾挪空间大的地方建起城市的新亮点,可建一两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树造城市的品牌。上海陆家咀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典范。老城区改造可适当缓一缓。老城区目前建筑密度很大,改造很难,改造工作是麻子搽粉,花费大,效果差。
3、对道路两侧的建设项目,临街建筑要控制建筑规模,占线力求长,鼓励联建,从而集结财力,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形成整体。注重整条街、整条路的景观设计,要有特点,有风格,在品位、档次上多做文章,不能象堆积木一样,机械拼装。
4、园林绿化不能简单地布置,要精心设计,注重效果,不求高档,但要力求大气、造型美,多搞一些花木拼盘,不搞天女散花。
5、处理好规划与开发的关系。开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控制零星开发和隐性开发,这种短期行为,多半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往往配套设施跟不上,物业管理跟不上,最终成为政府城市管理的负担。开发要相对集中,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垄断土地,控制土地的投放量,才能使土地更大幅度地增值,才能大量聚积财力,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6、城郊结合部的地段要加强管理。到过扬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发现:城区私人建房(农房)随处可见,农民建房一度是扬中的风景线,但发展到目前,未能打破村组界限,居民点太多,太散。在局部地区,破旧的农民住宅与现代化的公共建筑相互交织,显得不伦不类,很不协调,极大地损害了市容市貌,也制约了城市再发展的空间。为此,市委、市政府应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建房实施冻结,要根据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将城区农房逐步安排到主城区以外,改变我市城区城乡结合、土洋结合的不合理现象。
7、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决策是英明的。经济繁荣了,政府才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描绘新蓝图,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层面上的建设活动才能丰富多彩;工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农民向工人身份的转变,个人收入也才会增长,才能拉动消费市场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为城市聚集人气,城市也才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孔之见,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博乐市城市建设的思考
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博乐市环保局:张小丽
根据博乐市党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经市党委组织部同意,博乐市党校2012年春季中青班全体学员于3月24日至4月1日,赴武汉带着新世纪如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问题,进行了异地考察调研活动。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
这次武汉之行,让我们看到了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势头,给我们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大。三是产业结构层次高。四是投资环境引力强。五是人才储备力量足。
看武汉,比自己,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当前加快发展还面临着居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条件先天不足。我市地属盆地,创建规模化的工业园区难度相比较大;我们又地处边疆小城,资源匮乏,且缺乏大都市的有效辐射,经济发展的外界推力相比不足;全市至今既无科研院所,又无大专院校,人才配备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很薄弱。二是园区建设魄力不大。我市虽有工业园区、但小而杂乱,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档次低,孵化功能不具备,带动作用不明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手笔和魄力远不可比。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由于资源匮乏、工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而农业又较为单一,没有相应的农产品深加工,故虽然我市 1
也在不断的开展此项工作但收效甚微,这是无法与内地城市相比较的。四是服务环境质量不高。近年来,虽然我们加大了机关效能建设力度,但机关整体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个别干部服务至上的意识不强,顾全大局的观念淡薄,从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软环境建设任重道远,这些与人家自觉强烈的亲商观念和服务意识相距颇远。五是科技创新步伐不快。2008年阿拉山口工业园(分为阿拉山口、博乐市、精河县三个进出口贸易加工区)的建设已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但制度、管理、技术创新力度不大,企业“星星”多、“月亮”少,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相比不足。此外,我们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开拓精神、发展魄力等与先进地区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差距明显。
二、得到了启示,坚定了信心
此次之行,是一次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反思不足、改进方法、谋划重点、明确方向的好过程。武汉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我们从中得到“五大启示”:一是有眼力才有魄力。湖北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具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他们不仅夺开放之先机,而且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浪潮,我们再也不能固步自封、按部就班,坐失良机、止步不前,必须解放思想、登高望远,善待机遇、只争朝夕,勇于创新、敢拼爱赢,才能不辱使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二是有外力才有活力。
在引资、融资方面得心应手,经济发展保持高投入、高产出的良好态势。其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善于借助外力,激发出经济发展内部潜力,使经济焕发活力。特别是他们在引进外资的措施上招招新、招招实,在资本运营的方式方法上敢于大胆创新,更是令人赞赏。对此,我们要认真借鉴,挖掘优势,多出实招,多辟渠道,千方百计地借助外力来激活博乐市经济发展的细胞。三是有载力才有张力。规模经济的扩张,高平台的构筑,需要强有力的承载。首先开始大手笔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各类工业园区,成为吸引外资的最佳载体,以高起点的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服务,吸纳大公司、大企业入区落户,开发区作“龙头”拉动外向型经济的作用十分突出。四是有引力才有实力。“没有梧桐树,就引不来金凤凰”。要着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就应该把开发区的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以建设一批规模大、配套齐、档次高的开发区为突破口,以大开发引大资招大商,迅速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此次之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确立营造投资环境的新理念,并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使单一效应的环境因素产生叠加效应和“磁场”效应、“洼地”效应,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聚集。环境代表着形象,蕴藏着后劲,体现着实力。新世纪的竞争,突出投资综合环境的竞争。学习武汉,就是要树立“软环境也是后劲”的观念,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五是有智力才有
潜力。武汉市之所以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究其原因,根本的在于他们在建设人才高地上有新突破,造就经济发展的人才“金字塔”。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离不开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在科技竞争日趋剧烈的今天,招才引智工作愈加紧迫,科教兴市步伐缓慢不得。学先进,重要的是学精神、学思路、学作风、学胆略。赞叹之余,我们并不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在困难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希望。加快我们博乐市的发展,我们信心百倍,上下心齐力聚,风正气顺,赶超先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创业氛围不断形成和发展。
三、关于城市建设的几点启发
1、城市建设是一种经济行为。城建本身就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经济行为。从经济方面考虑城市建设问题,也就是讲求城市建设的经济性。长期以来,许多城市对城市功能、规模的界定和远景蓝图的描绘,面对城市建设的经济性考虑不多,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建设后果。比如,出现了一些半拉子工程;有的不考虑长远发展,搞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等等。凡此种种,都与我们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和经济论证不充分有直接关系。
2、城市建设需树立一种“经营理念”。城市建设经验的核心之处,就在于他们建立了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调动了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
了城市设施的经营与市场运作机制,将城市资产纳入市场化经营轨道。目前我市城建工作要树立四个观念:一是树立产业观念。二是树立市场观念。三是树立资产观念。四树立效益观念。
3、经营城市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毋庸臵疑,社会效益是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城市建设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天职,创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但问题在于,城市建设是一个经济活动,不能也不可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因此,城市建设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包括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等等。二是城建投入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经济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建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既对立统一,又互为因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建投入时,要投入的恰如其分、投入的合情合理、投入的积极有效。三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城市建设要讲求经济效益,但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不能在环境上搞赤字。环境保护不仅是生态理智,而且也是经济理智的要求;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容量,并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视为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真正做到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施、同步实施。
“法变而日新”。我们相信,只要借鉴好的外地经验,在立足博乐市实际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博乐的城市建设就一定会实现再次腾飞。通过学习考
察我们大家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牢记组织的关怀和期望,灵活运用好学习成果,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强烈的事业心和更加务实的精神,为博乐市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
近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环境强市、项目立市”战略的驱动下,我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变大了,路网贯通了,“龙须沟”消失了,夜晚的街道变亮了,这些都为我们每个市民所共知、称道。然而当我们漫步在城市街道上,为这个城市的变化欢呼赞叹之余,总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具体表现在:
1、主城区的道路大都是一个面孔,道路窄而弯曲,建筑物风格不一,缺少自成一体,有独特风格的街景,给人的感觉是“乱”。
2、夜晚的市区冷清,缺少城市的应有的“繁荣”。
3、有些道路两侧的绿化未精心设计,缺乏美感。
4、一些地段霓虹灯的点缀效果不佳。象明珠广场,那么大一个广场,清一色的节能灯,晚上看上去给人一种阴森、凄凉的感觉,灯光色彩搭配欠佳。
鉴于历史原因,城区的改造能有今天的面貌,已实属不易,随着城区的日益扩大,如何使城市更加“靓丽”,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城市要“靓”起来,需要大手笔的建设,而一切建设行为都离不开规划的控制指导。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是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规划的宏观控制方面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编制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
二、加快城市规划立法步伐。对规划好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风格、功能分区、发展布局、道路绿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一经确定,就要以法的形式固定,避免出现长官意识等随意篡改、变更规划,使规划失控的局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城市规划权威,严格实施城市规划。海门市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
1、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分管市长任副主任,及时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矛盾,确保规划的实施。
2、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聘请专家、教授等资深规划人员担任顾问,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城市建设“打草稿”。
四、加大规划的宣传。对一些路段或地段的规划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大众的评议。规划的远见卓识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了解,才能消除非议,减少群众对规划的无理指责,从而获取群众的广泛支持。
在详细规划的实施上,1、处理好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关系。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建设目标要相对集中。根据长远规划控制的目标,确定近期的实施目标。
2、城区变大了,要在腾挪空间大的地方建起城市的新亮点,可建一两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树造城市的品牌。上海陆家咀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典范。老城区改造可适当缓一缓。老城区目前建筑密度很大,改造很难,改造工作是麻子搽粉,花费大,效果差。
3、对道路两侧的建设项目,临街建筑要控制建筑规模,占线力求长,鼓励联建,从而集结财力,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形成整体。注重整条街、整条路的景观设计,要有特点,有风格,在品位、档次上多做文章,不能象堆积木一样,机械拼装。
4、园林绿化不能简单地布置,要精心设计,注重效果,不求高档,但要力求大气、造型美,多搞一些花木拼盘,不搞天女散花。
5、处理好规划与开发的关系。开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控制零星开发和隐性开发,这种短期行为,多半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往往配套设施跟不上,物业管理跟不上,最终成为政府城市管理的负担。开发要相对集中,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垄断土地,控制土地的投放量,才能使土地更大幅度地增值,才能大量聚积财力,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6、城郊结合部的地段要加强管理。到过扬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发现:城区私人建房(农房)随处可见,农民建房一度是扬中的风景线,但发展到目前,未能打破村组界限,居民点太多,太散。在局部地区,破旧的农民住宅与现代化的公共建筑相互交织,显得不伦不类,很不协调,极大地损害了市容市貌,也制约了城市再发展的空间。为此,市委、市政府应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建房实施冻结,要根据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将城区农房逐步安排到主城区以外,改变我市城区城乡结合、土洋结合的不合理现象。
7、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决策是英明的。经济繁荣了,政府才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描绘新蓝图,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层面上的建设活动才能丰富多彩;工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农民向工人身份的转变,个人收入也才会增长,才能拉动消费市场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为城市聚集人气,城市也才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孔之见,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