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时间:2019-05-14 19:4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思考》。

第一篇:文化思考

文化创新的思考

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化人才队伍。

第一,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化创新。对于文化来说,生命力来自实践,创造力源自生活。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火热的现实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源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为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为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包括理论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宣传文化工作者,都应当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融入亿万人民群众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要真正沉下身子,走进乡村、社区,走进校园、军营,走进工矿企业、建设工地,走进改革开放第一线和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感受时代的脉动,把握发展的主流,体验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深入生活中感悟生活,在深入实践中激发灵感。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作大学校、大课堂,善于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描绘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谱,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

第二,植根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让人民群众获得文化熏陶、精神滋养。应当指出的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第三,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化创新。服务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大众立场、树立大众视野、立足大众需要,才能永葆文化创新的活力,使文化之树常青。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一切有成就有作为的理论家、新闻出版家、文学艺术家,都是走同人民大众结合之路的。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要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化的新创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注民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浅出地阐释和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要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灵深处,真诚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要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大情大义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评判者。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自觉接受群众的评判、市场的评判,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文化精品。

第四,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化创新。历史证明,越是博采众长,更多地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中华文化就越能茁壮成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兼容并蓄、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在吸收借鉴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应该有更大的气魄、更宽的眼界。凡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成果,我们都要积极地学习了解、借鉴吸收。学习借鉴,不是简单模仿、照抄照搬,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作具体分析,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文化的世界眼光,既包括面向世界、感知世界,也包括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密切关注国际文化市场需求,适应世界各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努力创作体现一流水准、代表中国形象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产品更好进入国际市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第五,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化创新。人类文化的发展,始终是同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推动了文化样式的创新,精彩纷呈的广播影视节目、丰富多样的电子文化产品,无一不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现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影视精品,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震撼。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善于用科技手段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用技术含量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实现样式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方兴未艾,展现出新兴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要密切关注新的文化业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推进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要积极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让我们的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传播得更远。

第二篇: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刘雪莹应用心理

2016120683 2016.11.2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呈现。

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既是物质性存在,又是社会精神性存在,人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对象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形成人对自身所处文化世界的精神构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人具有能动性和价值指向性。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历史主体都受到自己价值取向的驱动和牵引,力求按照社会的目的来积极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和需要。

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

自中国近现代以来,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

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有学者指出,“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20 年代初, 自卑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人们开始认识到了我们在制度上的腐败和无能, 也感受到了科技和文化上的落后与不足。其中的每一次民族危机都加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失望, 甚至都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否定, 并进而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与这种文化自卑心理相反, 同时存在的是文化自负心理。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这种心理的思想根源是“天朝”意识和“中央之国”情结, 其特点是为我独尊,当面对外来文化时, 往往不能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加以对待, 反而产生对立、排斥和抗拒情绪, 固守传统, 盲目排外, 致使闭关锁国政策占据上风, 失去了本应获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中兴的机会。直到今天, 不少人依然保留着一种习惯,与这种文化上的自满、自大和自负相伴随的, 往往是文化上的故步自封, 因循守旧;同时, 也包含和折射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戒备心理:自我封闭, 处处设防。其实, 文化自负或者文化自大, 在一定意义上, 所表现和反映出的也是一种极度的文化不自信。

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 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身的文化传统, 确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不同,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 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不断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从而建设文化强国。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种文化自信的心态。文化自信,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为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对比中,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只有弄清楚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才能厘清文化发展的动力,提升文化自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文化自信作为主体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本质来讲是对本国文化的一种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与特质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根基,国家的强盛是我们提振文化自信的国力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理论根基,党的领导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指引力量。认清文化自信的来源,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

第三篇:文化执法干部素质思考

加强文化执法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思考

苏团齐

(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710061)

[摘要] 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密集、思想活跃,要把握文化执法工作的主动权,必须重视加强文化执法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本文探讨文化执法干部应有的素质及提高途径。[关键词]文化;执法;干部;素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加强文化执法干部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目前,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文化执法机构中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等执法干部主要是通过考录、分配、调入等多种不同渠道,来自不同单位、行业,带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素养水平,融入文化执法机构,成为一名文化执法干部。由于个人在其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各不相同,要肩负起神圣的文化执法使命,就面临着一个迅速提升自身素质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文化执法干部的共同课题。结合文化执法工作实践和党的十七届六中会会精神,我有几点认识:

合格文化执法干部基本定义

合格的文化执法干部就是指在文化执法的岗位上,具备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深层胜任素质;能够独立、扎实、创新地完成本职岗位担负的文化执法工作任务,从而获得领导的认可、同事的信任和社会的肯定。具体讲,就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身体健康、心态良好。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市场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科技型甚至外向型文化执法人才,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合格文化执法干部的基本素质

从文化执法实践看,要做一名合格的文化执法干部,除应具备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外,还应有深层胜任素质。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方面所具备的素养。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执法干部必须把政治品质放在首位。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政治立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大处说,就是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小处说,就是要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敬业奉献,扎实工作,这都是政治素质的体现。政治素质不是空洞的,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紧密相联的。一是坚持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如果不具备这一素质,自行其是,就不具备从事文化执法工作的基本政治素质,与一名合格的文化执法干部相差甚远。要与党组织保持一致,就要做到对党组织的决定不议论、不怀疑,也就是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做到“维护一道令,保持一个音,形成一股劲,走好一盘棋”。二是具备敬业奉献精神。文化执法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必须要有敬业奉献的精神才能不断做好。敬业奉献,甘于奉献、善于奉献,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从事的工作做好,做出成绩来。三是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文化执法干部的形象代表国家,代表文化卫士者的形象,要把个人的命运和集体的命运、文化执法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文化执法兴衰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个人的荣辱、政治前途永远与所从事的文化执法融合在一起。

2、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从事文化执法工作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运用文化法律法规的能力。作为政府负责文化市场监管的执法机关,文化执法部门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与文化法律法规密切相关。对于文化执法干部来说,法规知识水平和灵活运用法律法规处理业务工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业务素质里边是最关键的。文化执法的依据就是文化法律、规定和政策,失去了这一条,执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名文化执法干部首先要对自己工作岗位涉及的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二是胜任文化执法的基本技能。对文化法律法规不能满足于背熟了,在具体应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技能是关键。这要靠文化执法干部在平时实践中学习、体会、积累、锻练。要想提高技能,就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三是很强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政策性和策略性的高度统一,这也是业务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根据变化了的文化市场,变化了的文化法规,变化了的文化政策,调整工作方法,对不同复杂局面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3、文化素质。文化领域专业性强、涵盖面广,特别是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对于文化执法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提出了很高要求。文化素质对每一个文化执法工作人员来说都非常迫切,非常重要。要多读书,尤其读政治、历史、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书籍。要学好文化知识,也要掌握三个要点:第一,有针对性的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珍惜时间,自我加压,利用业余时间,把从事文化执法工作必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学好,做到能说会写、善于执法,不一定是“全才”,但至少应是文化执法领域的“专才”。第二,要系统提高文化建设知识。文化执法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文化事业和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法制、文化历史等等,对于这些都应该系统进行学习。第三,全面掌握文化发展知识。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文化底蕴决定着你的工作成效。俗话说,功夫在诗外。面对文化领域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必须加强对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学习,尤其是要对科技、经济、管理、哲学、历史和全球背景下的文化发展不断学习研究。

4、身心素质。身心健康是文化执法干部各项能力得以发挥作用的生理、心理基础。文化执法工作,因为涉及歌舞娱乐、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音像等多个方面,所以不管是决策、组织还是协调、控制,都是十分繁重的工作。没有健康的体魄,是不能胜任文化执法工作的。同时,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文化执法干部健康稳定的心理,表现为敏锐的现实感和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民主作风,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对文化经营单位的不同意见有较大的宽容度,不保守,对人不报偏见,并善于与人合作。

5、深层胜任素质。人力资源理论认为,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不仅要看的的知识、技能等外在表现,更要看他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等内隐品质或者说是深藏在可见素质下的潜力因素。对于文化执法干部来说,这些因素的考察和发展都非常不易,必须通过内省自修和培训实践不断提高。但在现实中,人们认识文化执法干部这支队伍形象,是从每名干部具体的个体身上去认识,去评价的。特别是我们一些执法管理服务对象(文化经营单位),认识评价我们文化执法工作的形象好坏,往往会直接从每个干部身上去做出判断。所以文化执法干部要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来提高深层素质,不断完善全面素质。

文化执法干部素质提升途径

怎样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文化执法干部?笔者认为,首先,要强化人格修养。要增强党性提高修养、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履责司职,激励干劲共谋事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起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法干部形象,勇做亲文、护文、促文的“文化卫士”。第二,要善于虚心学习。在从事的具体文化执法中,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学习文化执法、管理办事技巧,永远把虚心学习放在干好工作的第一位。他人的优点是丰富自己的财富,自身的缺点是影响自己进步的累赘,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执法干部。第三,要开展文明服务。在对文化经营单位和基层工作中,必须在思想上抛掉一个“傲”,在机制上抓一个“真”,在行为上突出一个“实”。开展好“五多五少,五事五办”的亲情服务,即:一是服务形式多一点,办事门槛少一点,实行常事速办;二是便民措施多一点,指手划脚少一点,实行好事帮办;三是热情关怀多一点,冷言冷语少一点,实行实事实办;四是责任意识多一点,推诿心理少一点,实行特事特办;五是无私奉献多一点,名利观念少一点,实行急事急办,提高文化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塑造好文化执法干部的良好形象。

[作者简介]苏团齐,陕西户县人,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副主任科员,本科,主要从事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及相关研究,电子信箱:stridequick@163.com,手机:***,通信地址:西安市南稍门长兴饭店209室,邮编:710061。

[参考文献] [1]沈跃跃.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N].人民日报,2011-11-16(3).[2]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26.[3]董克用 朱国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80

第四篇:中秋节的文化思考

中秋节的文化思考

近日中秋佳节转瞬即逝,却不是每个人都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夜。比如许多人不满于中秋当日便要乘车回城,无法与家人共度中秋夜。一位刚去美国留学的同学近日也在QQ上留言道:你们吃的不是月饼,是亲情。一临近中秋节,中国人以及各地华人便开始筹划着与家人团聚、互赠月饼、送上祝福,这些早在几千年前便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该怎么做的问题。但不管形式如何,花样如何,人们在中秋夜都是想着团圆、祝福、平安,以此为初衷。中秋夜的月亮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远在他乡的,还是正与家人团聚的人们,都会向月亮祈求幸福、平安,人们在这一夜会突然看到更多的希望、得到更多的安慰,也许明天要面对的现实依然残酷,但人们在这一夜得到的精神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人们向月亮祈福的方式多种多样,那么自然也衍生出各种中秋习俗。

一、两千年前,古人祭月祈福,文人赏月吟诗、把酒言欢,孩童手提花灯、自制彩灯,壮士青年巧舞火龙,而如今,公园、沙滩、露天阳台,各处都是人们赏月之处,虽然中秋依然重要,各类习俗却渐被忽略,留下的多是品月饼、赏月亮。可以说在繁忙匆促的都市生活中,有些精神文化已逐渐失去重视,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正在取代精神文化。

因此,中秋节其中的文化内涵需要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鉴于此,我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广场上举办中秋花灯会,可以在广场中央树立一个祈愿榜,让人们将对月亮许下的愿望写在便条上。人们在便条上看到其他人的愿望,得到的多是心灵间的交流。

2.政府可利用电视、广播等制作公益宣传广告,主要利用中秋传统文化因素,加以现代

因素,引起观众、听众的共鸣,增大中秋节的文化影响力。

3.临近中秋时,可组织中秋诗词创作比赛、中秋故事小说比赛等,在中秋节前评出奖项

并在图书馆或文化广场展览相对优秀作品。

而社区物业则可以组织业主进行游园活动,游园期间组织提花灯、吟诵古诗或自主作诗等等活动,以营造中秋文化氛围。现今社区内宣传海报早已盛行,但内容往往一成不变,社区工作人员需在宣传内容上创新,这样宣传效果会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像图书馆、画廊、艺术馆这样的地方则更有实力做好提高中秋文化影响力的措施。集古今中秋文化于一体的作品势必引起更大反响。这种艺术性较强的文化宣传更受大众欢迎。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同样可以起到中秋文化的影响力。在国外诗歌鉴赏、中秋讲座、花灯游街等中秋活动无疑使中国中秋文化在世界平台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从而使得中秋节不仅在影响中国,更在影响世界。

实际上,中秋节的文化并非只是一些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更多的是国人长期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

第五篇: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

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

陈安平,韩风歌2 1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现代社会,体育竞赛不仅仅是竞技比赛,而且是一场大的文化盛会。体育竞赛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基于文化哲学和逻辑学对体育竞赛进行研究,对体育竞赛文化进行界定,并从体育竞赛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出发,探讨了体育竞赛文化的内涵和自身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竞赛,文化,体育竞赛文化

Reflection on the Sports competition culture

CHEN An-ping, Han feng-ge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sports competitions are not only games but also a grand cultural event.Sports competition is important symbol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what’s more, it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By using literature and data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ulture of sports competi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 studying the sports competi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culture philosophy and logic.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sports competition culture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from th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contained in sports cultures.Key words: sports competitions;culture;sports competition culture;

体育竞赛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赛呈现给大家的,体育竞赛的载体是各种形式的运动项目比赛,比如综合性运动会、冠军赛、锦标赛、等级赛、联赛、邀请赛、选拔赛、表演赛等。在现代社会,体育竞赛不仅仅是竞技比赛,而且是一场大的文化盛会。体育竞赛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体育竞赛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对我国体育竞赛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体育竞赛本身具有的特征、功能和价值,以便为我国体育竞赛的综合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1.体育竞赛文化界定

1.1文化释义

多数学者将文化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意识形1

2陈安平(1962-),男,山西临汾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韩风歌(1985-),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制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克思把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的特殊活动。我们从文化学、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化是相当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文化有其自身的结构。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不同关系,文化可分为三个子系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

1.2体育竞赛文化的定义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体育竞赛出现于为纪念希腊神话中在特洛伊战争中被杀的普特洛克勒斯举行的盛大节日,在史前时期留下的岩洞壁画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体育竞赛主题石刻。因此体育竞赛产生之初就与文化不可分离。被世人所熟知的古代奥运会,它的举办大大超出了竞技比赛的范围,它是希腊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推动政治交流、促进贸易发展、繁荣希腊文化、融合民族情感的作用,其丰富的内容和壮观的场面,形成了全希腊最盛大的节日。现代学校运动会和社会体育竞赛也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基于文化哲学和逻辑学,分析了体育竞赛背后存在着的人类实践、竞技精神理念和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体的支配和约束,认为体育竞赛文化或可表述为:体育竞赛实践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构成体育竞赛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体育竞赛的文化传承。依据文化结构的分类,我们把体育竞赛文化分为以下三个层面:体育竞赛物质文化、体育竞赛精神文化、体育竞赛制度文化。体育竞赛文化是以竞赛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态,但是把体育竞赛文化和竞赛一同而语就不妥了,竞赛是体育竞赛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体育竞赛文化还有竞赛以外的建筑、情感、规则等众多文化复合内容,它谋求体育竞赛与文化的融合。

2.体育竞赛文化的理论辨析

2.1体育竞赛物质文化

体育竞赛物质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包括在体育竞赛实践中创制的各种建筑、器材等,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促进社会物质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像古罗马斗兽场、某大学校园的运动员雕像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的形成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价值观等。体育竞赛物质文化会通过这些物质实体折射到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古代罗马斗兽场可容纳九万人之多,其理性而又人性化的设计使入场井然有序,现代我们在设计大型竞赛场馆的时候仍然会沿用它的设计形式。被许多媒体称为世界魔方泳池的水立方,将科技和环保两大主题运用到场馆建设中,使馆内光线充满自然光和新鲜空气,这些技术都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他们填补了世界建筑史未知领域的空白。在现代体育竞赛场馆的建设中融入地区文化成为现代场馆建筑的特征,第十一届全运会济南奥体中心位于省城东部新城区,总占地面积8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包括一场三馆,总体布局成“东荷西柳”,6万人体育场在西边,呈“柳叶”造型;体育馆、网球中心、游泳中心在东边,呈“荷花”造型,分别取自济南的市树和市花。广州亚运会也注入了当地的“水”元素。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加的了解了举办地的特色,而且也将这种设计载入了体育竞赛物质文化建设的史册。

体育竞赛可以促进城市化的建设,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体育竞赛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民日报在采访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的报道中提到:亚运为广州发展

提速十年。张书记说:我们不是为办亚运而办亚运,而是抓住筹办亚运的机遇补上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通过筹办亚运,广州的城市建设加快了5至10年,换句话说,广州市民提早5至10年享受到了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成果。真正的实现了“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目标。对后亚运时期加快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更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体育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历数每个地区体育竞赛的开展,无不影响着当地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可以说体育竞赛和物质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共同辉煌发展。

2.2 体育竞赛精神文化

体育竞赛精神文化由体育竞赛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是体育竞赛文化的核心部分。

体育竞赛最真实的展示了人类之间的竞争、团结、爱国与持之以恒的精神。体育竞赛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任何体育竞赛的参赛运动员都会以夺取比赛优胜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看速滑场上飞驰的追逐赛、跳高运动员努力战胜自己的空中一跃、举重运动员举起更重的杠铃,他们之间的争夺与竞争让观众切实的感受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竞赛精神。在排球比赛的赛场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比赛,它给人的最大感染力就是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从一而终的“打锣鼓”、得分时同伴之间的击掌祝贺、失败时安慰队友的手势、以及队友之间默契的配合,排球赛场上的协作精神鼓舞着每一位观众。每一位运动员都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去比赛,在她们身上所映射出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更是增加了观赛者的民族自豪感。赛场上胜利者身披国旗的欢喜,失败者痛苦遗憾的神情,领奖台上奏响国歌时运动员留下的泪水,这一切都让我们悠然升起一种莫名的心跳加速,那就是深藏我们心底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田径赛场上,在红色的跑道上我们看到长跑运动员急速的向前跑着,哪怕是最后一名也在认真的战胜自己,他们的毅力让人钦佩,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

体育竞赛举办口号的提出,让市民铭记于心,更会影响一代人。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仅突破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局限,而且从全球视野,提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如“天人合一”、“和为贵”等和谐发展的思想。口号当中蕴含的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更是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广大民众进行了一次人文主义精神的宣传教育, 使更多的人认识了体育竞赛的内涵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科技奥运”让我们更深的理解了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精神来丰富人的内涵,让大家积极参与体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的锻炼模式,增强人民的体质,用科学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让更多的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人文奥运”让我们懂得用新的现代的精神面貌来迎接体育竞赛的文化氛围,我们举办奥运会就是敞开大门让世界上最先进最隆重的感性文化来到中国,要用“先进文化”改造自我。“绿色奥运”让我们体会到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

通过举办体育竞赛可以大力的宣传举办地的民族文化。中国通过举办08年奥运会,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奥运文化之中,并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各个地区通过举办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可以和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各自城市的发展。济南举办了十一届全运会,取自济南市树和市花设计的全运场馆呈现给了全国人民,从而让全国人民都了解济南,也使全民健身更加植入了全国人民的心中。

体育竞赛把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兴趣维系在了一起,从体育竞赛中获取生活的乐趣、希望,人们通过观看比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知识得到升华,审美得到提高。体育竞赛从它的开幕式到比赛中再到颁奖和闭幕式,都饱含着崇高的精神文化,我们被举办地的民族、地区文化特色所吸引,被更高、更快、更强地竞赛精神所震撼,被运动健儿们的汗水和泪水所感动,我们更为我们国家、民族的升起而自豪。北京市民因为北京奥运会而更加文明了,中国人民因为北京奥运会而行动起来了,后奥运时代我们更加绿色。每一场体育竞赛都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它让举办地越来越文明,也让举办国更加具有凝聚力。

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可以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参加集体项目的比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竞赛中的颁奖仪式更可以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并促进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

体育竞赛的举办大大促进了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也形成了独特的体育竞赛精神文化。

2.3体育竞赛制度文化

体育竞赛制度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竞赛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组织形成所构成,是体育竞赛文化的权威部分。

体育竞赛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文化价值得以显现的基础就是其竞赛制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竞赛场上,要判定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与竞赛行为是否合理,就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体育竞赛制度是运动竞赛的基础,也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体育竞赛制度的出现是体育竞赛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体现。体育精神制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产生的特定的文化活动方式。作为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约束参与主体行为的竞赛制度必然要产生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竞赛制度,是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文明,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撑体系[5]。任何体育竞赛的背后,总是存在着竞赛制度的制约。竞赛制度是体育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社会制度文明。

体育竞赛发展到今天,公平和正义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为了能真正达到体育竞赛公平和正义的要求,那就需要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来体现。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在各种世界级比赛中,中国乒乓球队几乎形成了独揽冠亚军的局面,为了满足竞赛的公平诉求,被国际乒联纳入制度性安排,从而促进乒乓球竞赛利益格局的国际化。在体育竞赛制度中“公平、公正和正义”是比赛进行的首位,反对一切危害公平正义的行径,如黑哨、兴奋剂、竞赛成绩做假等。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国际足联为了防止黑哨的发生,做了多方面的措施和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和北京奥组委联合花费巨资组成了一个反兴奋剂团队。篮球运动在经历了无数次制度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能变现篮球竞赛文化的竞赛制度框架。

体育竞赛只有被社会认同才会发展,观众是体育竞赛长久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因此为了不断提高对广大观众的吸引力,竞赛制度和规则的修改,在比赛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往往使观众更好的观看比赛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例如在1946年到1963年NBA成立的雏形时期,将比赛时间延长,并分节比赛,还增加了球员的犯规次数等,通过规则改进,加快了比赛节奏,并创建了全明星周末,使比赛变得更加精彩,赢得了观众市场。又如世界杯乒乓球比赛,从1990年开始,比赛用球变为橘黄色,墨绿色的球台变为了蓝色,重大比赛中要在球台下安置话筒使比赛击球的声音传入每个观众的耳朵,使比赛有声有色,增

强比赛氛围。

体育竞赛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竞赛制度为了更加公平、更加被社会所认同也在积极完善,它所形成的这种特殊的制度文化也在影响着其他社会规则的制定,可以说体育竞赛制度文化是社会制度文化的一个缩影。

3.体育竞赛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体育竞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以自己独特的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竞赛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3.1 促进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

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促进承办地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更通过全世界媒体的传播,将举办国的发展潜力和文化展示给世界,为该国旅游、电信、建筑、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的传播

体育竞赛的举办不仅仅是运动员展现竞技能力、争夺奖牌的平台,更是传承顽强拼搏、努力奋进精神的体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用高科技手段为全世界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把中国以“和”为贵、构建和谐世界的精神传播到了世界各地。10年广州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将受伤的外国运动员抱出场地进行救治,更是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可以看出,体育竞赛从它的开幕式到比赛中再到颁奖和闭幕式,都饱含着崇高的精神文化,更使这种精神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扬。

3.3 促进社会制度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竞赛制度作为体育竞赛文化的内在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育竞赛本身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运动竞技活动。竞赛制度是参赛者自觉的自我约束,使他们的行动更加文明化;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与自我完善,在竞赛制度面前更加理性化。这种由外在监控逐步走向内心自觉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心理的理性净化[3];竞赛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体现了人们不满足与现状、不断超越梦想的价值追求,更承载着人类文明化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2]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 沙红兵.文明化、体育化、净化[J].读书,2008(8):114-123.[4] 朱亚光,郑光.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文化初探 [J]体育与科学,2003(6):22-24.[5] 崔怀猛.武术与竞技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9(7):35-37.[6] 张春燕,钟明宝,王玉珠.体育竞赛公平及其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3):3-8.[7] 黄彦军,徐凤琴.我国竞技体育公平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84-86.[8] 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9]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10] 张孝平.体育竞赛组织编排[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

下载文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建设的文化思考

    城市化建设的文化思考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文系(陕西 西安710055)摘要:城市建设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如何处理好西方的建筑规划理念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城......

    文化的政治思考

    文化的政治思考 “把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切身感受。“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是大国崛起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

    浅谈几点关于协会文化的思考

    浅谈几点关于协会文化的思考———管协人:鲁汉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的协会是集共同兴趣爱好而集聚在一起,有着共同梦想和目标所组成的青年群体。而一个协会深层次的影响......

    关于品牌战略的文化思考

    关于品牌战略的文化思考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意味着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地位、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取决于其品牌能......

    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现在有一种看法,如果一个学校没有漂亮的教学楼、没有塑胶操场、没有文化长廊,那么这个学校就不是好学校。不仅社会和家长这么看,很多校长和教师也会因为校......

    校园关爱文化创建思考

    校园关爱文化创建思考 【摘要】 校园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教育作用,创建立足自身,面向各方的校园文化优势,对学生形成持久的、良好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思考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思考建议一、基层组织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和投入不足。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财政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缺乏引......

    关于营造育人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营造育人文化的几点思考为了促进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园林分局开展了“我凭么在机关”、“我凭什么当校长”、“我凭什么当干部”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主题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