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技大学游记
游学·在中科大
2014年5月17日,我校高二年级的31名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放周活动。本届科技活动周以“科学生活 创新圆梦”为主题,于5月17至18日两天向社会公众开放。
不论是从五点十五分开始的星期六,还是一群满怀对中国科技大学这样高等学府的期盼的同学来看,这一天都注定不平凡。
早晨八点四十,天气凉爽,同学们激动地迈进了中科大的大门。上午的行程主要安排在中科大东区。大家首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物理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等部分学系,在核固体物理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开放点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海洋的辽阔与妙不可言。
在体验了科学的魅力之后,安一游学队伍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科大的校史馆。
中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于1958年创办的名校。在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令下,经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的批准,中国科学院迅速地筹办了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提出“理工结合,所系结合,全院办校”的方针,这在中国是开创性的,在世界的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人大副委员长暨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担任校长。一批著名的数、理、化、天、地、生学科的科学家担任校系领导。如物理学家严济慈任副校长,数学家华罗庚任数学系主任,关肇直任数学系副主任,力学家钱学森任力学系主任,郭永怀任力学系副主任等等。为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斗志,郭沫若创作了中国科技大学校歌,著名的音乐家,延安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为中国科技大学校歌谱曲。中国科大开学之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期望开启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科大依次经历了困境求进、稳步发展几个阶段,并在近年间迎来了令人振奋的崭新时期。
下午,大家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
在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水炮自动定位灭火实验和火旋风大型试验。精彩的实验过程让我们更是领会了“科学造福人类”这句名言的道理所在。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给我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一当然是因为各种科学装置和设备的魅力无穷,而第二点是因为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怀疑精神。实验室里,同学们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各种疑问,并得到了在场志愿大学生们耐心的解答。安一学子们一双双充满对知识的渴求的眼睛,给在场的老师和工作人员都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这与众不同的一天就在同学们恋恋不舍的回望中结束了,但是我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更高的知识殿堂的向往却永远不会结束。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天里,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各种平日里无法接触到的科学知识,更是懂得了国家想要进步,必先发展科学的道理。而我们这些正在祖国养育下茁壮成长的学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未来的科学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王 兵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已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1 篇、Science1篇、Phys.Rev.Lett.5 篇、J.Am.Chem.Soc.3 篇。
物理学院
陈仙辉博士生导师,1992年5月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4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 1995年5月-1995年10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
1998年7月---1999年2月 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
2001年1月-2003年1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叶邦角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现代物理知识》编委。1995-1996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1999年-2000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2008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核物理领域,曾建立了一套测量(n,x)核反应双微分截面的多路望远镜系统,测量了一批聚变堆结构材料的中子核数据,其研究成果全部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美国能源部(DOE)收录,该项成果荣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在中子溅射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约化溅射产额的概念,并在首次实验上获得了(n,2n),(n,p),(n,a)和(n,np)核反应的快中子溅射的系统性规律。在正电子物理领域,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双多普勒谱仪和数字化正电子寿命谱仪,并已用于研究材料的微结构。已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80多篇论文
生命学院
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开始五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2001年获国际抗癌联盟研究项目奖。获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田志刚于200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免疫学研究所,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治疗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90年代初国内最早研究NK细胞研究, 90年代末与国际同步开展肝脏免疫学研究, 率先系统研究了肝脏损伤和再生中NK/NKT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创建一系列NK细胞介导的小鼠肝炎模型,解决了若干肝脏NK细胞技术难题。较早研究具调节功能的人类NK细胞亚群,发现天然免疫识别是天然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之一,阐明肝脏损伤中NK细胞受体的病理作用并发现有价值的分子靶点。发现具备免疫治疗价值的调节性NK细胞亚群和NK细胞为核心的肝脏免疫细胞互调网络。研制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其中NK细胞治疗肿瘤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完成中试工艺和药效学研究,进入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介导肝脏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于2007年分别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A)1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B)1项, 863项目2项,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项目一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专门围绕NK细胞开展相关研究。2006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2007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共发表SCI论文115篇,总他引862次;自2000年通讯作者在PNAS(2篇)、Hepatology(6篇)、J Heptol(3篇)、J Immunol(6篇)等发表SCI论文82篇(IF>5论文24篇),总影响因子325.53, 他引309次(IF>5高端刊物占1/3, Nature或Cell系列刊物引证17篇次);中文论文200余篇, 他引1000余次。国际会议或机构作学术报告或主持20余次,2008年美国免疫学年会就“天然免疫介导肝脏损伤”作专题综合报告。毕业博士硕士生共53名。
吴 缅博士生导师。1982山西医科大学(本科),1985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硕士),1989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生(博士)毕业。曾为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所所长(1996-2003),美国NIH国立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996;2000-2001)和日本金泽大学国立癌研所访问教授(2001-2002)。2001年10月“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现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文发表论文250余篇,英文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工程科学学院
倪 勇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2004年9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交换学生2005年1月~2005年8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后
2005年9月~2006年8月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聚合物所,博士后
2006年9月~2009年8月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
2009年9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立中博士生导师,建筑火灾研究室主任,实验室室务会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消防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理论研究专家组成员;《工程热物理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研究组成员,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入选者。1998年和2002年先后2次分别赴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消防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地空学院
倪四道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地震学会预报分会、中国海洋学会海啸分会委员。199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200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2001-200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2004年起任,中国科大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地震学、全球地震学,深部地震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EPSL,JGR,GSA等国际刊物上文章多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核科学学院
朱俊发博士生导师。1993年9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奥地利Linz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德国Erlangen-Nuernberg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Acting Instructor;2006年12月起,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并入选2007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成员。近年来,在J.Am.Chem.Soc., Phys.Rev.B, Surf.Sci., J.Chem.Phys., Langmuir,等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
陈红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部副主任。1968年生,198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项目法国总部Cadarache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聚变堆包层结构设计、热工水力学设计和液态金属磁流体动力学(MHD)等相关技术研究。
计算机学院
许胤龙教授、博导,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常务副主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及应用”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主要研究骨干。1983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6年赴德国多特蒙德(Dortmund)大学进修访问。获Qshine'2006最佳论文奖、2007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导师、2007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论文导师,获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各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数学学院
陈 卿1978年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1996年留学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管理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微分几何。
目前主要研究:Kahler几何中的变分问题,可积系统与子流形几何。
第三篇:安徽中国科技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七五”、“八五”期间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学校有11个学院、25个系,以及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在上海、苏州分别设有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9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33个国家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现有专任教师1163人,科研机构人员360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332人,教授440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16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还聘请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丘成桐、R.F.Curl、Eugene Garfield Charles等一批世界知名科学家为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和客座教授。
在校学生15000多人,其中博士生2400多人,硕士生58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园总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值7.9亿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83.5万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并初步建成若干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力争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相结合,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线性代数--中国科技大学--典型教案
典型教案
第一章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线性方程组就是一次方程组。
先来分析中学数学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看它的原理和方法是否可以推广到一般的多元一次方程组。
例
1、解方程组
3x+4y=2
(1)
2x-5y=9
(2)
解、用加减消去法消元:
5x(1)式+4x(2)式:23x=46
(3)
2x(1)式-3x(2)式: 23y=-23(4)由(3)和(4)解出
x=2,y=-1。代入(1),(2)式检验知道它是原方程组的解。
以上解法的基本原理是: 由原方程(1)、(2)分别乘以适当的常数再相加,得到 各消去了一个未知数的新方程(3)、(4), 从中容易解出未知数的值来.将一组方程分别乘以常数再相加,得到的新方程称为原来那一组方程的线性组合。原来那一组方程的公共解一定是它们的任意一个线性组合的解。
新方程(3)、(4)都是原方程(1)、(2)的线性组合,(1)、(2)的公共解一定是(3)、(4)的解.但反过来, 由(3)、(4)求出的解是否一定是(1)、(2)的解? 这却并不显然。
因此需要将(3)、(4)的解代入(1)、(2)检验。
或者说明(1)、(2)也是(3)、(4)的线性组合。从而由(3)、(4)组成的方程组与原方程组同解.1.1.方程组的同解变形
1.线性方程组的定义
2.方程的线性组合:
方程的加法
方程乘以常数
方程的线性组合: 将 m 个方程分别乘以m 个已知常数,再将所得的m 个方程相加, 得到的新方程称为原来那 m 个方程的一个线性组合
容易验证: 如果一组数(c_1,c_2,…,c_n)是原来那些方程的公共解, 那么它也是这些方程的任一个线性组合的解.注意: 线性组合的系数中可以有些是 0, 甚至可以全部是 0.如果某些系数是 0, 所得到的线性组合实际上也就是系数不为 0 的那些方程的线性组合。
如果方程组(II)中每个方程其余都是方程组(I)中的方程的线性组合, 就称方程组(II)是方程组(I)的线性组合.此时方程组(I)的每一组解也都是方程组(II)的解。
如果方程组(I)与方程组(II)互为线性组合, 就称这两个方程组等价。此时两个方程组的同解。将方程组(I)变成方程组(II)的过程是同解变形。
解方程组的基本方法, 就是将方程组进行适当的同解变形, 直到最后得到的方程组的可以写出来为止.3.基本的同解变形:
定理
1、方程组的以下三种变形是同解变形:
1.交换其中任意两个方程的位置, 其余方程不变。
2.将任一个方程乘以一个非零的常数, 其余方程不变。
3.将任一方程的 $la$ 倍加到另一方程上, 其余方程不变。
证、只须证明原方程组(I)与变形后得到的新方程组(II)互为线性组合。
定理 1 所说的线性方程组的三类同解变形, 称为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
这三类初等变换都是可逆的:如果方程组(I)通过初等变换变成了方程组(II), 则方程组(II)也可以通过初等变换变回(I)。
1.2.用消去法解方程组
反复利用定理 1 中所说的三种初等变换, 可以将线性方程组消元,求出解来。
例
1、解线性方程组(略)
以上是方程组有唯一解的例子。解的每个分量都是由方程组的系数经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得到.如果原方程组的系数都是实数, 由于实数集合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封闭(当然除数不允许为 0), 方程组的唯一解的所有分量就都是实数。同样, 有理数集合对加、减、乘、除运算也封闭, 因此有理系数线性方程组的唯一解的分量也都是有理数.还可以考虑一般的系数范围, 只要它们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封闭。
定义、设 F 是复数集合的子集, 至少包含一个非零的数, 并且在加、减、乘、除运算下封闭(除数不为 0), 就称 F是数域。
例:复数集合 C、实数集合 R、有理数集合 Q。
按照这个术语, 我们有: 如果线性方程组的系数都在某个数域 F的范围内, 并且这个方程组有唯一解, 则解的分量也都在 F 的范围内。
以后, 凡是谈到线性方程组, 总假定它的系数全都在某个数域 F 中, 称它为F 上的线性方程组。解这个线性方程组的过程就只涉及到 F 中的数之间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以上在解方程组的过程中, 实际上只对各方程中各项的系数进行了运算(加、减、乘、除运算), 每次将代表未知数的字母抄写一遍实际上是一种累赘.为了书写的简便, 更为了突出解方程组中本质的东西---系数的运算, 我们采用分离系数法,将线性方程组中代表未知数的字母略去, 将等号也略去, 只写出各方程的各系数。将每个方程的各项系数从左到右依次写成一行, 将各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上下对齐, 常数项也上下对齐, 这样得到一矩形数表, 来表示这个方程组。
例。
定义、对任意自然数 m,n, 由数域 F 中 m x n 个数排成 m 行、n 列所得到的数表, 称为F 上的m x n矩阵。按照这个定义, 由 m 个 n 元线性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用m行n+1列矩阵表示。每一行代表一个方程。每一列是同一未知数的系数或常数项。
定义、由数域 F 中 n 个数 a_i排成的有序数组(a_1,a_2,…,a_n)称为 F 上的 n 数组向量。所有分量都为 0 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F 上全体n数组向量组成的集合称为 F 上的 n 数组向量空间, 记作 F^n
特别, 每个线性方程用行向量表示.方程组的解在平常也可以用行向量表示, 以节省空间.但我们将看到, 作理论分析时, 用列向量来表示方程组的解有它的 优越性.将线性方程用向量表示, 线性方程组用矩阵表示之后, 线性方程的加法、数乘、线性组合等运算, 以及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 就对应于向量的如下运算和矩阵的如下基本变形。
n数组向量的加法,数乘,线性组合。
矩阵的三类初等行变换。
矩阵的三类初等行变换对应于线性方程组的三类基本同解变形。用基本同解变形对线性方程组消元的过程, 也就是用初等行变换将尽可能多的矩阵元素化为零的过程。
例。
附件5
教学效果调查报告
线性代数是一门比较困难的基础课程,是学生从具体的内容到抽象内容过渡需要通过的一个难关。特别是数学专业的线性代数,难度就更大。由于我们采用了从问题出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引入抽象的概念时尽量从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以比较自然的方式来引入,便于学生理解其背景和实质。这种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克服了害怕线性代数的情绪,培养了对这门课程乃至对代数学科的兴趣。2000年上学期,学校教务处对全校435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检查,由学生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分。在以前这类检查中,一般是比较易懂的课程更容易得到高分,而比较困难的课程难于得到高分。但在这次检查中,李尚志教授承担的《线性代数》课,以测评分4.89分的高分在全校总共435门课程中名列第三。这反映了该课程建设取得的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
员工休假制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校友会(以下简称我会)员工享有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为规范我会管理,确保正常运行,以及保证全体员工的合理休假及规范员工的请假行为,在参照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定。
一、法定节假日
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包括:新年元旦(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除夕、正月初
一、初二放假3天)、清明节(4月5日放假1天)、劳动节(5月1日放假1天)、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放假1天)、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放假1天)和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
如无特殊情况,按照国家规定实行调休制度。
二、年假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制定我会员工年假规定如下:
2.1 我会员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2.2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2.3 工资:员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2.4 年休假需提前一周向秘书长递交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休假,否则按旷工处理。
2.5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2.5.1员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2.5.2员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2.5.3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员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2.5.4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员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2.5.5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员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2.6 年休假在1个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安排员工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安排。2.7 年休假期间,员工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2.8 若员工当年延休产假1个月以上,年休假将取消。
三、事假
3.1 员工事假最小单位为1小时。
3.2 事假工资:事假扣款=月工资总额/21.75天/8*累计事假小时数。
3.3 员工事假需至少提前一天向秘书长请假并获得批准方可,否则按旷工处理。3.4 事假按照工作日计算。
四、病假
病假,员工因病或非因公受伤的休假为病假。
4.1员工非因工负伤或患病需要休病假时,2天以上(含2天)者,必须出具由社保定点医院或十九家3A级医院开具的病休证明,社保非定点医院病休证明无效(急诊除外)。4.2 病假最小单位为0.5天。
4.3 员工病假需提前一天向秘书长递交书面申请获得批准方可。如为突发情况,应第一时告知我会。并在事后补交书面说明及急诊医院开具的病休证明。
4.4 在急诊的情况下,应有急诊医院开具的病休证明,急诊病假最多可享受3天,超过3天以上的急诊病假无效。
4.5 病假工资:病假一个月以内,病假扣款=月工资总额/21.75天*50%*累计病假天数。请病假满一个月发月工资总额的50%,二个月发月工资总额的40%。
4.6 员工利用病假办私事或无合格证明在家休息,按旷工处理,扣除当日工资。情节严重的公司将解除同该员工的《劳动合同》并给予纪律处分。
4.7 员工连续病假1个月或患传染病,在病愈后返回岗位时,必须向公司提交医生出具的健康证明。
4.8 病假按照工作日计算。
五、婚假
根据劳总薪字[1980]29号文件规定:正常情况下,婚假3天,不在一地工作的,可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员工晚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奖励假7天。
依据以上文件,制定我会员工婚假规定如下:
5.1 在我会工作期间,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并经婚姻登记机关批准结婚的员工可享受3天婚假,晚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初婚)员工可享受10天婚假。
5.2婚假需提交书面申请并得到秘书长的批准,婚假可视工作安排情况在6个月内一次性休完。领取结婚证6个月后,不再补休婚假。
5.3员工申请婚假者,须在休假结束后一周内将结婚证原件递交查验,并留存复印件。情况不属实者,按旷工论处;情况属实,但不能按要求提交结婚证原件查验者,按事假处理。5.4 员工婚假期间仅享受全额基本工资;不享受与出勤情况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绩效奖及部分福利。
5.5 婚假不应与其他公休假、年假连休。5.6 婚假按照自然日计算,而非工作日。5.7 试用期员工不享受以上婚假待遇。
六、产假
根据《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晚育的女员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奖励假30天,奖励假也可以由男方享受,休假期间不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不休奖励假的,按照女方一个月基本工资的标准给予奖励。
根据以上法规,制定我会员工产假规定如下:
我会员工必须转正后满1年以上,并提供生育证者方可申请产假。有生育计划的员工请提前2个月告知以利安排工作。符合以上条件的女员工可享受我会给予的产期待遇:
6.1 女员工正常生育的产假为98天,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15天,晚育(已婚妇女24周岁以上生育第一胎为晚育)可增加奖励假30天。不休奖励假的,按照女方一个月基本工资的标准给予奖励。6.2 女员工产前检查可享受孕期体检假,超出规定的检查可根据实际发生天数从产假天数中核减也可按事假处理。员工产检假需提前2天向秘书处说明体检安排,以利于安排工作,不提前说明者,按事假处理。
根据国家规定女员工怀孕后享有产检假,在规定的范围内,孕妇去医院进行产检,算正常出勤对待,具体的规定如下:
怀孕第1—6个月,每月可享受1天假期,用于妊娠确认以及健康培训等; 怀孕第6—7个月,每个月可享受1天假期; 怀孕第8个月,每月可享受2天假期;
怀孕9个月以上,每月可享受4天假期,但其中2天已包括在预产假中。
6.3 产假期间遇有法定节假日,不得重复计算假期。产假不应与其他公休假、年假、婚假等连休。
6.4女员工初婚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的,根据医院证明给产假15天;怀孕不满4个月引产的,根据医院证明,给假30天;怀孕4个月以上流产的,根据医院证明,给假42天。6.5 产假期间每月发放员工相应级别的基础工资,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准发放,并扣除每月单位代为缴纳的五险一金。
6.6 延休产假:如员工确有特殊需要,需延修产假,须向秘书处提出申请,我会可根据员工贡献和单位负荷等实际情况,决定批复与否。批准后方可休假,且休假期间无基本工资及其他待遇,五险一金均需个人补交。
6.7 凡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规定情况的,一律按照事假处理,所有费用自理。
6.8 由于我会员工较少,长期休假将造成人手异常紧张,我会不接受女员工配偶自身陪产假转让的规定。
6.9 男员工陪产假:3天带薪陪产假。
七、哺乳假
我会员工必须满足第六点产假休假条件方享有本条规定的哺乳假。
7.1 有不满1周岁婴儿的女员工,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与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30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每天哺乳时间不可合并使用。
7.2 哺乳期间超过以上哺乳假规定的单位外往返时间不计入哺乳假,可按照本人出勤记录记入公休或事假。
八、丧假
根据《劳动法》,员工应享有带薪丧假。8.1 员工的直系亲属(员工本人的父母、子女、配偶及配偶的父母)去世,可根据具体情况,经领导批准,给予1~3天丧假。
8.2当去世的亲属不在北京时,可视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
8.3 工资:丧假期间,工资及补贴可参照正常工作日。路程等其他费用由员工自理。8.4 丧假需向秘书长请示并商定批准后方有效,否则按照事假处理。
九、旷工
9.1 旷工指员工在正常工作日不请假或请假未批准的缺勤行为。9.2 旷工最小单位为1天。
9.3 旷工工资:工资扣除=月工资总额/21.75天*旷工天数*2。
9.4 情节严重者,我会将解除同该员工的《劳动合同》并给予纪律处分。
十、由于我会各岗位职责特殊,负荷较大,不适合怀孕妇女担任,故若员工病假2月(或以上)与延休产假1月(或以上),为保证员工身心健康,我会有权调整工作岗位。
十一、本制度不尽之处,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我会其他制度执行。
十二、本制度解释权归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
2015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