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征集第七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云法会[2012]2号
关于征集第七届“中国·西部法
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昆明市、楚雄市、保山市法学会:
根据中国法学会的部署和“中国〃西部法治论坛”联席会议纪要精神,2012年第七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学会承办,论坛拟于2012年6月在宁夏银川举行,请你单位按《宁夏法学会关于征集第七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附后)要求组织会员撰写论文,于2012年4月9日前向云南省法学会提交论文的电子文稿和打印稿,云南省法学会将从收到的稿件中择优推荐参加第七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推荐、评选、论文集的出版发行、参加论坛等事项,按承办方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学会的有关规定办理。
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ynsfxh4189@126.com 联 系 人:刘俊峰
联系电话:0871-6353429,*** 地址:昆明市广福路8号省委政法委 邮编:650228 附件:《宁夏法学会关于征集第七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云南省法学会 2012年2月8日
主题词:征集 “西部法治论坛”论文 通知
抄送:云南大学法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行政学院、云南警官学院、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云南省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云南分院 云南省法学会秘书处 2012年2月8日印发
(共印20份)
第二篇: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2012)论文征集通知
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2012)
论文征集通知
在我国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建站2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博管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拟定于2012年9月中下旬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为了配合本届法学博士后论坛,现向全国法学博士后征集与论坛主题相关的法学论文。论坛组委会将对来稿进行评审,并将入选论文汇编为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2012)”论文集公开出版。论坛将评选优秀博士后论文,并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颁奖予以表彰。现就论文征集要求通知如下:
1、博士后主体范围。凡在站和已出站法学博士后,均有资格参加本届法学博士后论坛征文。
2、作者应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提交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理论水平的未发表论文、论文内容要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反映近年来我国法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领域内取得的突出成果。
本届法学博士后的论文集将单设英语法学论文单元,鼓励作者提交优秀英语法学论文参选。
3、作者应围绕以下议题选择并拟定具体题目:(1)法治理念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2)法治视角下的社会体制机制建设;(3)社会管理中的现实法律问题;(4)法治与社会管理路径选择等等。
4、每位作者可提交一篇或多篇独自完成的法学论文(但每位作者最多只能有一篇论文入选)。每篇论文字数原则上为6000—8000字。
5、论文要求:论文内容应包括:中英文标题、中英文内容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论文写作规范请见附件一。
6、请将来稿电子版及作者回执(见附件二)发送至论坛组委会信箱postphd_law@cass.org.cn,并在邮件主题中标注“法学博士后论坛征文”。来稿截止日期:2012年8月10日。
7、论文最终是否入选以组委会专家的审定意见为准。组委会将向入选论文的作者发出参会邀请,颁发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入选论文证书,并安排部分作者在论坛会议上做主题发言。
组委会联系人:缪树蕾、柳羽倩;电话:010-64065527,传真:010-64065527;邮箱:postphd_law@cass.org.cn。
附件一:论文写作规范要求 附件二:作者回执
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组委会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日
第三篇:法治论坛论文
试论法治文化繁荣与推动法治实践的关系
张梦琦
摘 要: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实施法治不可或 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法治是法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是构 建法治文化的重要目标,法治文化与法治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彼 此渗透。
关键词:法治;法治文化;具体联系;重要意义;具体作用
一、法治概述
法治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使个人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制约的一种平衡状态。法治的要义不在于控制个人,而在于控制国家权力。就我国而言,将社会主义法治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二、法治文化概述
【作者简介】张梦琦 女 江苏高邮人 大学本科 法学学士 现为高邮市检察院驻所检察室科员
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机构和法律实施等五个方面。
就法治的意义上讲,法治文化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首先,法治文化是一种理解力,法律与其它任何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其次,法治文化是一种规范力,它在社会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并且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从而规范具体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向,使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律且被严格遵守的状态;第三,法治文化是一种推动力,人们的法治行为要在法治文化的指导下,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第四,法治文化是一种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无法进行迅速准确判断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观念,对法律条文进行判断,并且为自己的法治行为服务。
三、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的具体联系
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彼此渗透。从法治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实施法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但法治不是凭空而生的,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影响,任何法律的实施同样也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解读、文化认同。但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法治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法治,是构建法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与此同时,法治原则的实现,也是构建法律文化的重要目标。中国人在经历了十年的文革**后,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法治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法治的形成不是主观塑造的结果,而是历史和文化演进的结果。”先进的法治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实现法治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法治文化与社会的法治化程度是密切联系的,甚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与之相适应[2]。
四、法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现实需求。
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体现的是国家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法律意识的文化内涵,是法治观念、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得到遵守和普及的重要标杆。法治文化,既体现着法治精神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环境,又能影响和指导人们 的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价值取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法治文化相当薄弱,而与法治文化相对立的人治文化则根深蒂固。与法治精神相悖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不正常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人治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逐步消除人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需要先进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铺垫;法律知识的普及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载体;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保障。在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层面的法治与“制度”层面的法治之间的渗透与互动,能够有效地发挥两者之长,更好地培养全体公民的主体平等观、民主自由观、保障人权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使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得到全体公民的普遍认同和遵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内在动力。[3]
(二)法治文化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会人员提出,必须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才能不断促进国家各项工作、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推进社会主义
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步骤,是依法治国的灵魂与动力;积极培育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文化环境,对于推动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法治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法治文化的教化功能决定了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无论从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还是法治文化的认知角度看,法律都是为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而产生的,实现法治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正是法治文化教化、引导、渗透功能和法治激励、约束作用的具体体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法治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巩固[4]。
五、法治文化在法治实践中的具体作用
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含立法文化、执法文化、司法文化、人权保障文化、普法文化等等。同样,法治建设也包含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人权保障、法制宣传等领域的建设。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动力。
(一)法治文化在立法中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法治文化,是社会成员有关法律与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是社会整体对法律的共同认知,它包含着社会整体的基本价值选择、情感倾向与经验体会,是法的制定的文化条件。立法活动应当有鲜明的法律意识和深厚的法治文化支撑,必须有反映公平、民主、正义的法律理念作为立法尺度。[5]立法者正确的法律观念、经验、知识、情感等法治文化因素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可能性。
(二)法治文化在执法、守法中的作用
法治文化是对社会执法、守法起主导作用的是思想意识形态,即法治精神意识。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法的正确实施,有赖于法治文化启蒙。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在法治文化中应当居于主导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成员法律认知的核心。在民商事活动中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对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法治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为各种法律的实施创造条件。
(三)法治文化在司法工作中的作用
法治文化决定了司法工作的成败和效果,没有正确的法治文化作为理论指导,司法改革就难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个完整、先进的现代司法理念科学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法治理念。它旗帜鲜明地为法院司法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司法实践的价值提供了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树立
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弘扬法律的根本精神,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法治文化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
其一、法治文化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法治观念意识、价值取向,是宣传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制宣传中“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载体,必将促进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设的“软实力”。其
二、法治文化是传播现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法治文化可以以其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将理性与感性、刚性与柔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适应普通人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需求,实现宣传形式上的以人为本,从而更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其
三、法治文化是推动当前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动力。法治文化与解决群众的精神需求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相结合已成为推动当前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1]张琼华 徐婷。试论我国法治现状以及法治文化建设[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1.[2]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 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3]蔡浩然.议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中外法学,2000.[4]李蕊.试论法律文化[J].济南大学学报, 1994.[5]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作者联系方式
姓 名:张梦琦
通信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检察院监所科 邮政编码:225600 联系方式:*** 邮 箱:935946413@qq.com
第四篇: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征稿通知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征稿通知
2006年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分别与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成功举办了六届博士生论坛。历届博士生论坛主题分别为“国际关系理论 :前沿与热点”、“评价国际关系理论:积累与进步”、“国际合作理论及争鸣”、“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前五届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已经分别集结成册,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论坛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举办博士生论坛的目的有三:
第一,搭建博士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砥砺学问,激活思想,启迪智慧,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第二,开拓校际师生交流的渠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点评,促进师生平等交流,撞击思想火花,催生学术灵感,提高学术水平。
第三,促进国际关系学科的学理和方法论研究,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学术前沿,激励学术创新。
为了继续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促进青年学子与国际关系界专家的交流互动,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拟于2012年8月中下旬在北京举行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刚刚授予国家级国际关系重点学科的国际关系研究所将作为主要筹办方承办这届论坛。
欢迎全国各地在校博士生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现将论坛征文相关事宜通告如下:
一、论坛主题:开放主题
二、时间:2012年8月中下旬 地点:外交学院
三、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读博士生(不含2012年即将毕业的博士生)。
四、征文与参会要求:
1、本届论坛开放主题,提交的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原创性,字数以10000字左右为宜,论坛不接收已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2、为加强学术规范,行文请参照《外交评论》注释体例,(可从“中国国关在线”网站下载注释体例(http://www.xiexiebang.com
4、提交论文由专家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入选论文作者将受邀到北京外交学院参加论坛活动,食宿、往返交通费(限火车硬卧)由会议主办方承担。
5、提交的学术论文在会后经修改将汇编成册;论文作者将获赠出版论文集;论文集主题将依提交的高质量论文选题而定。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 外交学院 2011年11月15日
第五篇: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1)在上海开幕
10月22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团上海市委主办,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青少年教育协会、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承办,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1)”在上海开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长汪鸿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郗杰英、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等出席了开幕式。
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以“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为主题,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区的青少年工作者和青少年研究专家、学者近300人到会,并围绕社会管理与青少年工作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本届论坛开幕式由郗杰英主持。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首先致辞,代表上海主办方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对莅临上海的各位领导、专家和青少年工作者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当前上海青少年发展的趋势,以及上海共青团以社区、网络为阵地,以社会化动员为方式,有效参与社会建设的初步成效。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进一步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履行共青团职责”的重要讲话。汪鸿雁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指出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一是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增强共青团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三是以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为重点,做好流动青年的组织化梳理和服务工作;四是引导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五是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汪鸿雁希望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研究者要提高认识,顺势而为,把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与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多重路径,推动共青团事业取得新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新贡献。
论坛开幕式后,郗杰英研究员作了题为“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促进青年发展的内在要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青年的权利和责任,创新社会管理是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他指出,青年发展需求的整体变化,新青年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发展需求,青年人口大的规模流动,青年通过网络实现社会参与的需求,给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新的挑战。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回应青年诉求:一是要畅通青年表达诉求的渠道;二是要建立青年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要提高青年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和能力;四是在加强公共服务中把青年发展摆在更重要位置;五是用群众特别是青年喜欢和熟悉的方式创新社会管理。
论坛还邀请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就“社会管理创新:挑战与趋势”,上海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马伊里就“上海社团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王易鸣就“香港社会管理与青年工作”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论坛现场的微博直播,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围观”和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就汪鸿雁书记的讲话和众专家的主旨演讲,发表自己的看法。主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也引起了在座专家老师的积极参与,并在论坛现场掀起了阵阵高潮,气氛十分热烈。
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6届。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在各届论坛联合主办方的精心组织下,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全国青少年研究工作者的盛会,成为交流思想、涌现成果、广交朋友、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据了解,截止开幕前,本届论坛主办方共收到参会论文332篇。
参加本届论坛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安国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李家华,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曾锦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刘俊彦,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夏科家、徐未晚,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褚敏等。
据悉,10月23日,本届论坛将特邀专家学者,以“头脑风暴”、微博直播的方式,就“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网络·表达”进行主题研讨,并就“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共青团工作”、“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与青少年发展”、“流动与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管理创新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4个专题,举办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