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6:提升社区儿童社会能力亲子活动服务
项目6:提升社区儿童社会能力亲子活动服务
编号:2015-6 项目名称:提升社区儿童社会能力亲子活动服务 招标范围:上海市内公开招标 招标人: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
招标人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武夷路333号 联系人:周翔 联系电话:62258327 项目内容:
1、服务范围:长宁区10个街道、镇
2、服务对象:学龄前儿童
3、预算资金:约47万元
4、项目描述:
社区儿童的社会能力成长十分重要,家长往往重视的是子女的学业教育,而更为重要的沟通力、协作力、创造力、领导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挑战能力等社会能力往往被忽视。而这部分能力却恰恰是儿童日后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能力,缺乏必要的培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家庭亲子关系的成长。本项目都是设定是针对长宁区学龄前儿童成长服务类项目缺失而设立的,通过为社区儿童提供优质的自有创新的服务类课程,包括运动类服务、语言类服务、科学类服务、才艺类服务等,提升社区儿童的沟通力、协作力、创造力、领导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挑战能力等六大社会能力。并通过项目进行社区倡导,发动社区更广泛的力量持续性关注解决社区儿童健康成长问题,形成良好的社区活动体系。
第二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 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 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 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 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 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 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 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取得里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 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 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 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 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 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 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 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 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 效快,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二、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 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 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 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 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 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 “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二)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 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 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 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 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 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 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 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 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 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 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 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 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 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 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 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 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 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 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 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第三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水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尧都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15年,我中心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本辖区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辖区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2014工作内容:
1、成立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张太发(副院长)
副组长:于瑞冬冯慧
成员:肖俊奇、侯王建、陈新菊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中医科,有肖俊奇同志负责并承担小组日常工作,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
2、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表及签定目标承诺书。
3、定期开展提升工程服务实施情况督导。
4、设立中医科,提供中医药服务。
5、配备中饮片300种以上,中成药150种以上。
6、在绩效考核中,中医科中医饮片处方不低于30%,临床医
师中成药处方不低于20%。
7、设立中医科及中医药综合服务室,配备针炙、火罐、刮
痧、艾炙。卫生院还要配置牵引床,LDP神灯等中医诊疗设
备。
8、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业务指导,建立双向
转诊制度。
9、中医医师占总医师比例20%以上。
10、社区中心能够运用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治疗基层常
见病、多发病,如针炙、火罐、刮痧、艾炙、推拿、按摩、捏脊等。
11、卫生院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
药物处方)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其中中药饮片处
方数占处方数不低于5%,中医非药物处方占处方总数不低于
5%。
12、至少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13、对30%以上的老年人、儿童等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
服务。对高血压、2型糖病患者开展中医药服务指导工作。
14、每年至少有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至少开展
5次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提供不少于6种有中医药内
容的健康教育文字资料,播放不于 3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
资料,至少举办6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2014年7月30日
第四篇: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鞍山市立山区曙光街道办事处山咀子社区书记李秀冬:社区是居民自治的组织机构,协调居民间的各种矛盾纠纷、邻里关系,起着承接着居民与党委政府间的桥梁作用。
相对于政府间的各个部门,社区直接面对的是居民百姓,听的是民声民意,所以社区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如何把社区工作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机的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社会管理的职责。
社区要在社会服务创新上开展工作,关键在于提高社区的自治力,通过自治力的提高,来增强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创新,简单理解就是转变过去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社区在社会服务创意上,首先要深入居民当中,真正做到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摆正社区干部的位置,同居民建立信任关系,让居民有什么事愿意同社区干部讲。其次,提高社区服务功能,社区职能回归到居民自治上来,让居民更多的参与到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上来。其实社区在社会管理上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作用,一些居民把社区简单地认为是权力机关,有事就找社区,把社区的职责权力化。因此,社区要结合居民间的实际问题,把居民召集起来,共同研究问题的原因,让居民来提出解决方案,两种方案以上的,则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如果解决方案有异议,社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解决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综上所述,社区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上,就是以党委政府为依托,实行高度的居民自治,通过有效的开展居民自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一手抓社区硬件建设,一抓社区软件建设
本溪满族自治县观音阁街道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菊平:社区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而社区工作应以人为中心心,切实发挥好社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新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要不断丰富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及内容,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无业人员、空巢老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二是要发挥好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的积极作用,且要壮大社区党员队伍,选拔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为社区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三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既要动员方方面面的资
源和力量,有组织地把“社会人”管起来,让“社会人”成为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社区人”有要坚持一手抓社区硬件建设,一抓社区软件建设,以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四是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加大投入。尽快研究解决老旧小区的管理和服务问题;五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对违法建设的监督管理,把流动人口服务好、管理好。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求安求实求和求融
盘锦胜利街道旌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社区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将科学与发展融入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最终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在社区环境中求“安”。万事“安”为先,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应该在增加宣传与培训的次数与质量的同时,利用辖区内的有效宣传载体对社区居民、外来人口和青少年进行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逐步增强辖区内群防群治力量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做到矛盾在源头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
在社区服务中求“实”。身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将“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居民关注、关心、关爱弱势人员并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与其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依托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党员带头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绿护绿、扶贫助困、计生、综治维稳等一系列活动,同时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号召居民,让自己动手美化环境,使“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句话落到实处。
在社区活动上求“和”。社区依托文化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仅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还将健康向上的文娱方法传递给每一位居民,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社区、带入家庭。
在社区共建中求“融”。我们将依托“四联建”开展“双创建”工作,采取主动上门,积极沟通,并利用利益的共同点位融合点和驱动力,促使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中,使他们
变成社区建设的热心人并加速辖区单位与社区的相互认可与支持,逐步增加共建的吸引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社区组织与社区工作者是社会管理工作重要的基础力量
开原市新城街道富强社区党委书记陈颖:一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并提高政治待遇。首先,重视选配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逐步推行直选和配备。其次,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抓好社区“两委”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再次,实行社区居民代表评议社区干部,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有效监督。二是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经费是制约社区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管理事项中,政府应加大对社区运转经费的投入,建议在社区经费上建立逐年自然增长机制,使社区工作经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要及时到位。三是扩大社区办公场所和居民活动场所。由市政府出资为社区建设新的办公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建立一站四室(即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多功能活动室、办公室图书室等)扩大居民健身活动场所,为居民健身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条件,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四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强化以人为本为居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一是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心各项制度,制定科学合理考核办法,规范社区内部管理。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定期为社区干部开设公共关系课、公共礼仪课、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历史课、时事政治、党史等课程。五是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一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二是在抓好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六是建设数字社区,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初步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完善数据库。二是针对信息化平台开展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信息化平台认同感。七是加强社区文艺队伍建设,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明和谐社区。以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共有资源为载体,以多姿多彩社区文化活动创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繁荣社区。
构建社区多元服务体系建设环保新型特色社区
沈河区大西街道杏林社区党委书记周莉: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指出: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
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杏林社区在原有的活动室、医疗康复室、警务室等10余个为民服务场所外准备成立便民服务站,建立了心理疏导小组、再就业帮扶小组、环保小组、维安小组、等多个由社区有专长的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社区现有志愿者近千人。
以方便居民生活为抓手,为居民做到贴心式、保姆式、经常性、零距离便民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居民开展托老托幼、购粮买菜、求医问药、书信投递、家政服务、证件办理、政策咨询、困难救助、居家养老、学习阅览为内容的九代办项目和九提供服务。在社区办事大厅设立“居民心理疏导角”,由首席接待员负责接待并为居民做心理疏导。开设心理课堂并建立“社区心理在线”微博,也可以通过邮箱和论坛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寻求及时的心理援助。
社区实际按照街、路等自然情况分设立四个网格管理体系,实现“一格四员五小组”的网格管理新模式,每个网格下设网格长、导员、协管员、管理员。居民有事第一时间就可以找到社区干部,在社区内建立保洁员考核制度,为充分调动保洁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当好“城市美容师”,在保洁员中广泛开展“星级保洁员”评比活动,使优秀保洁员挂“星”上岗居民、志愿者组成卫生监督员队伍,对小区内环境卫生进行监督。让居民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中生活。
幸福社区创新工作思考和做法
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幸福社区书记姜军:一是树立服务理念,加强社区基础功能,建设从服务群众,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出发,以惠及人民群众为基础,增强社区的服务意识。二是关注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特别是残疾人和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对离岗失业人员加大培训和就业力度,让更多的失业人员充分就业。三是加强社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对社区的治安、普法、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争创市级平安社区。四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文化骨干作用,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对社区的秧歌队,合唱队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群众参加到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五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六是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政风和廉洁自律建设,做的政务公开,事务公开,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
争创省级先进单位。
积极开展“三真”服务 建设“五星和谐社区”
沈阳沈水湾社区书记宋翠玲: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居民依靠的家,是百姓生活所依赖的团体。社区要变得和谐,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了解和分析社情民意,兼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居民群众的诉求,发挥好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进社区和谐稳定。要针对社区居民结构变化、需求多样的实际,突出“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追求”这一主线,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开展“三真”服务。经常与居民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对百姓要做到“献真情、交真心、说真话”,带领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用真心、热心、爱心换取居民的开心、放心、顺心,以真诚的服务,体现心系百姓的为民之情。我们时刻牢记这样四句话:把居民服务作为第一需要、把居民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居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做好,让我们的居民在我们社区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幸福感。
第五篇:不断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不断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统一战线作为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方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山东省青岛市在实践中紧密结合统战工作的特点和优势,以加强和完善统一战线内部管理为依托,以引导统战成员参与社会管理为主要方向,努力推动统一战线在服务社会管理中有更大作为。
以人为本,寓管理于真诚服务中。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也是党的特殊的社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群众工作优势,在服务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团结面、最大程度地增强凝聚力。青岛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强化服务理念,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努力打造“挚友真情”机关服务品牌,引导广大统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主动走进统战成员中,通过情感交流拉近距离、增进互动,切实把广大统战成员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打造服务平台,在街道、乡镇建立党外人士之家和统战成员活动室,在各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统战便民服务台,聘请便民服务员,印制便民联系卡,组织各区统战部门集中开展以法律援助、助残扶贫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统战服务活动,将社区内生活困难的统战成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进一步密切与统战成员的联系;健全服务机制,到困难多、问题多、统战成员意见多的地方搞调研、察实情、纳诤言,不断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及时了解统战成员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努力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突出重点,寓管理于维护民族宗教和谐稳定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青岛市始终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作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民族宗教团体自身建设,紧紧抓住民族宗教团体班子建设和骨干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定期走访慰问代表人士,组织集中学习、座谈交流,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自觉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对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支持少数民族企业发展,充分照顾少数民族群众在食品供应、节日活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当地生活,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加强宗教场所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职责,把寺观教堂和教职人员纳入社会管理范围,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各宗教坚持走自主自办道路,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和破坏活动。
重心下移,寓管理于加强统一战线基层工作中。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在基层,突破口也在基层。为此,青岛市着重加强基层工作网络建设,在全市所有的街道、乡镇设立统战办公室,配备统战委员,在所有的社区、村庄配备统战联络员,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设备,出台工作实施细则,确保基层统战工作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依据;注重培育基层统战组织,引导民主党派、工商联等传统统战组织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积极指导建立各类商会、知识分子联谊会、留学生家长联谊会等具有统战性、行业性、互助性、服务性的新型组织,引导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开展统战工作进学校、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务楼宇“四进”活动,开展综合服务、信息收集和矛盾调处等工作,不断拓宽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覆盖面。
激发活力,寓管理于推动统战成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一战线具有联系广泛、智力密集、渠道畅通的优势,在服务社会管理中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广大统战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其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青岛市积极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围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等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其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全面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引导统战成员积极为推动民生改善作贡献,创建“同心”实践基地,开展“感恩行动”、“光彩事业”等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形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实施“民企帮村惠农工程”、“促进创业就业工程”,扩展服务区域,扩大服务受益面,努力推动广大统战成员在服务民生改善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