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能力管理制度

时间:2019-05-13 19:3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服务能力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服务能力管理制度》。

第一篇:社会服务能力管理制度

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制度

一、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要以为社会建设服务,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在切实保证促进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要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的优势和潜力,适应社会的需要,统筹兼顾,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要注重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教师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可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从事兼课、兼职活动。兼职活动一般应与教师本人的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可以取得合法收入。

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内容,包括折旧费、仪器设备占用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费、工资、奖金、津贴等。对国家计划外协作项目、各类技术服务活动和举办的各类短训班,可以从纯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劳务酬金。按规定比例提取的劳务酬金,不计征奖金税。

各项服务的收入,扣除成本开支、应纳税金和劳务酬金后,其余纳入学校基金。

四、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加强领导,严格管理。

(一)学校本着既放宽搞活,又管住管好的原则,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确引导。主管部门要对当地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存利去弊,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进行。

(二)开展社会服务要从实际出发,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依托,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学生在学校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可以适当进行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勤工俭学活动。这些活动要在维护校风校貌,遵守法纪,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

(四)正确处理教学和开展社会服务的关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了保证大多数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工作,学校将有计划地组织少数人员专

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人员相对稳定,也可以定期轮换,对被抽调专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教师,可以保留原有待遇,在聘任职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工作特点和实绩。

(五)要根据学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教师劳动的特点,加强岗位责任制,对学校教职员个人兼课、兼职实行科学管理。兼课、兼职要适度,以免影响本职工作和教职员的身体健康。

(六)开展社会服务,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讲究职业道德,维护学校的声誉和教师形象。

(七)学校在各项社会服务活动中要按照等价有偿的原则合理定价和收取服务费用。

2012年7月

第二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 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 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 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 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 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 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 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取得里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 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 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 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 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 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 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 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 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 效快,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二、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 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 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 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 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 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 “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二)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 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 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 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 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 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 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 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 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 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 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 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 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 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 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 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 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 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 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 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第三篇:提高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方案

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方案

社会服务能力是现代大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我们的动手能力或许不会怎么缺乏,但是走出社会时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可能会相对较弱。所以现在我们要把握在校时的每次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

一、主题(分为四个)

1、心灵殿堂

2、爱心护航

3、知识海洋

4、让爱同行

二、活动对象:云山社区

三、方案设计

因为是与社区合作,结合系部、班级等,我觉得可以进行这四方面的活动服务。活动都是志愿义务性的,需要的人员也相对会比较多,也希望会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家去体验服务他人的感觉,大家要勇敢“走出去”努力提升自我的服务能力。

1、义务捐书结合进社区表演

先在学校内向各班同学倡导捐书,大家所捐赠的书籍可以是杂志、报刊、文学等。因为是进社区去,所以觉得就是单纯的将书籍送出去并无多大意义,我想可以结合心理话剧表演来进行(可与心理信息站合作,招募各班志愿者配合)。在社区内进

行表演,当然最关键是要与大家多做些互动,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提升交流服务能力的目的,可以提问问题、做游戏等将书籍作为礼品送出。虽然礼品不会多贵重,但是代表了我们一颗热情的心,而且也会相对节约经费。做表演花费的时间、精力会相对较多,所以不能经常性的去做。

2、义务家教

事先与社区内需要家教的家庭联系好,在系里招募好义务家教志愿者,定期进行、社区进去义务家教。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辅导绘画、书法等。

3、帮社区进行文化等方面知识宣传

如果社区有需要进行文化、医疗等宣传时,我们可以一起帮忙。志愿者要提前准备好宣传材料,并进行宣传知识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大家。如果是利用宣传栏,这就需要有绘画、书法、设计等这方面能力的志愿者参与帮忙了。

4、关爱社区老人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先招募一批志愿者进行相关心理辅导的培训,然后定期进社区与老人交流沟通。

总的来说,做这些活动要与人交流的机会会很多,所以礼节方面一定

要做到位。我认为可以对所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一些礼节课的培训。毕竟走出去的时候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我们学校的形象。这是我们的方案,希望确实能对大家有帮助。

经贸系青年志愿者策划队2012/3/9

第四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强调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因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民心所向。

一、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深刻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迈进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望的必然选择,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

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今日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利益多元,社会转型正在进行。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情况更为复杂、难度加深加大,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通过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从而构建起促进改革发展的和谐社会,不断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事实证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就越能控制社会,就越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迈进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未来10年,既是实现基本现代化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管理的动态性、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必须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社会管理的创新为

推手,在重要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基本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达成。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当前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意识,认清形势,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

社会稳定等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管理,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完善思路和方法,更好更快完成社会管理创新任务。

(一)强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种意识

1.要强化统筹意识。社会管理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努力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臵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去把握,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去谋篇布局,切实找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要强化法治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对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减少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至关重要。要认真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约束公共权力,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注重引导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利益,依法表达自身诉求,着力提升全社会的法治理念,促使社会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

3.要强化基础意识。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战略性、根本性的任务来抓,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基层

基础延伸。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掌控能力,弥补管理漏洞,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4.要强化创新意识。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核心是创新。要在扬弃传统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载体和手段途径的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难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群众利益上,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柔性化的社会管理,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

(二)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1.认真理清思路。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使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二是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三是要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力求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四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在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政治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

革和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整个社会管理过程当中,为推进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2.不断改进方法。一要依靠法治。社会管理的最高形式是法治管理,法治管理的实质是民主管理。要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通过广泛的社会立法来协调新的利益关系、解决新的社会矛盾;二要完善政策体系。政策具有灵活性,它是法律的必要补充,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调节和保护好社会利益、化解好社会矛盾;三要发挥非法律规范的作用。有效发挥道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塑造出新型的社会伦理道德;四是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为此,我们要发扬光大,并通过创新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权益;五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有效形式。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机制,准确掌握社会基础信息,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六是做好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把各类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控制和调理社会情绪。

三、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

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臵,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

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臵帮教工作

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第五篇:浅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浅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摘要: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但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代表的高职院校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科研、社会服务特色之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探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Abstract: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re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which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In recent year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apidly developing in our country,bu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verall level is not good.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know and find their own uniqu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This paper,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explores how to imp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关键词: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8-0277-03

0 引言

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这种理念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既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高职院校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科研、社会服务特色之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探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高等教育的概况

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进步,世界高等教育形成了两大体系,罗马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高等教育体系[1]。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教科研结合)、产学结合等教育理念。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学术教育(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等教育理念[1]。

职业教育理念是中世纪大学赋予现代大学的宝贵财富,罗马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将其进一步发展。第一个把职业教育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当属法国。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新兴的资产阶级取得了全面胜利,对高等职业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原有的大学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从18世纪中叶陆续出现了几所旨在为新兴工业部门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新型高等专业学院,如路桥学院(建于1747年)、造船学院(建于1765年)、矿业学院(建于1783年)等。这种新型高等专业学院被称之为“大学校”,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此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开始流入欧美诸国,不但对传统精英大学中的自由教育理念形成挑战,而且对现代学术教育形成强大冲击。因为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大学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大学的中心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1]。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于8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2]。1998年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据教育部网站的官方参数,截止到2012年1月17日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13所,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数量接近。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数量上得到发展的同时,其在质量上的追求开始显现。各高职院校都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研究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起来,不管是科研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的差距。但纵向比较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引进“他山之石”到凸显中国特色的跨越,从“零敲碎打”式的经验总结走向“系统有序”的学术性研究,从仅关,注“具体问题”到增强“学科意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交叉研究日益纷呈,并注重回应现实问题,加强服务政府决策,呈现出思想活跃、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的姿势[3](匡瑛,石伟平,第9期)。目前最值得推崇的成果主要是教学研究成果。如有学者提出把课程组织的突破作为改革的核心目标,依据工作组织进行课程组织设计,并给出了设计过程的三大环节:依据组织任务进行课程体系的组织设计;依据活动组织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依据情景组织进行课程情景的组织设计[4](徐国庆,第5期)。“学习领域”是一种根据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而设计教学主题单元并组织教学的课程模式,有学者对其所涉及的三个基本要素――“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从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组织安排的完整过程,这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5](申文缙,周志刚,第10期)。

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学者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来说,在外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文化特征和企业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等因素,对企业是否采取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有显著影响。其中,企业规模越大,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几率越高;政府控股和部分控股的企业,倾向于参与校企合作;创新和成长型的企业文化特征,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需要的时间越长,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几率越大[6](张利痒,杨希,第5期)。另外职业教育集团化是中国经济转型期教育领域里新兴的一种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也是教育组织变革和教育体制安排的新型模式。造成问题的原因

3.1 自身定位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是由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成人学校通过重组升格成高职形成的,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家都没有高职办学的经验,除了向国外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外,就只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探索了。这就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不准确,虽然国家也实施了比如“国家示范院”、“国家骨干院”等一些项目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行推动,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一种成熟、系统的思想和理念形成需要一个的过程,这都影响了高职教育开展科研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服务目标的实现。

3.2 认知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未达到相应的高度,大家对高职的认知程度,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中专时代,对其科研的能力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导致其无法承接到有影响力的纵向和横向课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的思维模式也停留在中专时代,老的思维模式还有较大的影响力,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理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各个层面对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开展的形式比较简单。

3.3 在资金的投入的问题 国家的教育投资政策使普通高等教育资金比较有保障,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却没有较好的保证,近期国家出台了一批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但要是这些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实处还有一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只能处于维持阶段,投入硬件建设资金都非常有限,更别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各高职院校都成立了这样或那样的职业教育集团,企业尽管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双方的合作仅限于实习或就业,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从安全角度出发也不愿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情况在本科院校又是另外一种情景,企业不光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用于科研(企业的科研项目),同时还设立这样那样的奖学金、奖教金帮助学校发展。

3.4 在招生政策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每一个课题的背后除了老师的付出,学生的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而高职院校的招生在最后一批录取,这样留给高职院校的优秀学生很少了,许多高职院校根本招不满计划招生的数量。高职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

3.5 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即教师自评及院系领导、学生、教师互评等,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区别,与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与高职院校面向生产一线、操作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也削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事实上,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市场需求的导向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7]。解决的办法

4.1 找准定位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使双方实现对接,为产业发展服务,做到产学研一体化。这就要求其“高等性”、“职业性”、“地方性”的指向明确[8],笔者认为高等性是指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学历层次较高,可以是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职业性是指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是实用型、工程型,而不是理论型。地方性是指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地方经济发展或者是行业发展,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性应该是很强的。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利用其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满足高教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将先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催生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次,要将研究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要将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总之,应背靠学科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坚持产学研一体,主动搭建服务平台[9]。

4.2 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方式 2012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指出,推动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这无疑是利好消息,如果真的实现,各高职院校运行的费用将更有保证,也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这里笔者要说明的是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方式主要是专业建设,如在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中建设一批重点专业(211工程项目、985工程项目等)、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大大改善了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也确实在项目院校中打造成功了一批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前面已经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使双方实现对接,为产业发展服务,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创新,可不可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上以产业的形式,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明确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各专业的建设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那么为什么国家下一步对这职业教育的投资形式不改变一下呢。即在各高职院校中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这些产业的建设遵循的是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校企结合,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

4.3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还主要停留在专业层次,这和社会与各行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受众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在文件的指引下,中职、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本科、研究生衔接工作在各省稳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正在逐步形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积极引进、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等先进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一步还要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10]。

参考文献:

[1]周光礼.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2]何春艳.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基于乔治亚学院(George college)[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3][4][5][6]乐传永,王清强.职业技术教育.2010(1).[7]郑建英.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问题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月.[8][9]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湖南日报,2010年6月25日.[10]李颖,王辰,岑咏文.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J].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18日04版.

下载社会服务能力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服务能力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鞍山市立山区曙光街道办事处山咀子社区书记李秀冬:社区是居民自治的组织机构,协调居民间的各种矛盾纠纷、邻里关系,起着承接着居民与党委政......

    不断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不断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统一战线作为党领导和执政的重......

    IT服务管理制度

    IT服务管理制度 1 总则 1.1 为保障XX信息中心IT服务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流程规范化执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和用户满意度,特制定本办法。 1.2 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XX信息中心。 2 事......

    服务能力建设

    对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党员干部服务能力的探讨 乌苏市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确定为会议的主题,这是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乌苏经济与社......

    自我服务能力

    浅谈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幼教工作......

    项目6:提升社区儿童社会能力亲子活动服务

    项目6:提升社区儿童社会能力亲子活动服务 编号:2015-6 项目名称:提升社区儿童社会能力亲子活动服务 招标范围:上海市内公开招标 招标人: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 招标人地址:上海市长宁......

    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研究

    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研究 党的十八大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全党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走群众路线,那么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居民服务,提......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课标导引】1.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2.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