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鞍山市立山区曙光街道办事处山咀子社区书记李秀冬:社区是居民自治的组织机构,协调居民间的各种矛盾纠纷、邻里关系,起着承接着居民与党委政府间的桥梁作用。
相对于政府间的各个部门,社区直接面对的是居民百姓,听的是民声民意,所以社区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如何把社区工作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机的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社会管理的职责。
社区要在社会服务创新上开展工作,关键在于提高社区的自治力,通过自治力的提高,来增强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创新,简单理解就是转变过去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社区在社会服务创意上,首先要深入居民当中,真正做到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摆正社区干部的位置,同居民建立信任关系,让居民有什么事愿意同社区干部讲。其次,提高社区服务功能,社区职能回归到居民自治上来,让居民更多的参与到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上来。其实社区在社会管理上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作用,一些居民把社区简单地认为是权力机关,有事就找社区,把社区的职责权力化。因此,社区要结合居民间的实际问题,把居民召集起来,共同研究问题的原因,让居民来提出解决方案,两种方案以上的,则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如果解决方案有异议,社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解决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综上所述,社区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上,就是以党委政府为依托,实行高度的居民自治,通过有效的开展居民自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一手抓社区硬件建设,一抓社区软件建设
本溪满族自治县观音阁街道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菊平:社区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而社区工作应以人为中心心,切实发挥好社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新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要不断丰富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及内容,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无业人员、空巢老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二是要发挥好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的积极作用,且要壮大社区党员队伍,选拔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为社区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三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既要动员方方面面的资
源和力量,有组织地把“社会人”管起来,让“社会人”成为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社区人”有要坚持一手抓社区硬件建设,一抓社区软件建设,以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四是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加大投入。尽快研究解决老旧小区的管理和服务问题;五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对违法建设的监督管理,把流动人口服务好、管理好。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求安求实求和求融
盘锦胜利街道旌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社区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将科学与发展融入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最终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在社区环境中求“安”。万事“安”为先,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应该在增加宣传与培训的次数与质量的同时,利用辖区内的有效宣传载体对社区居民、外来人口和青少年进行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逐步增强辖区内群防群治力量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做到矛盾在源头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
在社区服务中求“实”。身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将“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居民关注、关心、关爱弱势人员并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与其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依托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党员带头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绿护绿、扶贫助困、计生、综治维稳等一系列活动,同时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号召居民,让自己动手美化环境,使“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句话落到实处。
在社区活动上求“和”。社区依托文化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仅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还将健康向上的文娱方法传递给每一位居民,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社区、带入家庭。
在社区共建中求“融”。我们将依托“四联建”开展“双创建”工作,采取主动上门,积极沟通,并利用利益的共同点位融合点和驱动力,促使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中,使他们
变成社区建设的热心人并加速辖区单位与社区的相互认可与支持,逐步增加共建的吸引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社区组织与社区工作者是社会管理工作重要的基础力量
开原市新城街道富强社区党委书记陈颖:一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并提高政治待遇。首先,重视选配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逐步推行直选和配备。其次,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抓好社区“两委”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再次,实行社区居民代表评议社区干部,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有效监督。二是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经费是制约社区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管理事项中,政府应加大对社区运转经费的投入,建议在社区经费上建立逐年自然增长机制,使社区工作经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要及时到位。三是扩大社区办公场所和居民活动场所。由市政府出资为社区建设新的办公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建立一站四室(即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多功能活动室、办公室图书室等)扩大居民健身活动场所,为居民健身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条件,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四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强化以人为本为居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一是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心各项制度,制定科学合理考核办法,规范社区内部管理。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定期为社区干部开设公共关系课、公共礼仪课、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历史课、时事政治、党史等课程。五是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一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二是在抓好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六是建设数字社区,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初步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完善数据库。二是针对信息化平台开展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信息化平台认同感。七是加强社区文艺队伍建设,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明和谐社区。以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共有资源为载体,以多姿多彩社区文化活动创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繁荣社区。
构建社区多元服务体系建设环保新型特色社区
沈河区大西街道杏林社区党委书记周莉: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指出: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
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杏林社区在原有的活动室、医疗康复室、警务室等10余个为民服务场所外准备成立便民服务站,建立了心理疏导小组、再就业帮扶小组、环保小组、维安小组、等多个由社区有专长的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社区现有志愿者近千人。
以方便居民生活为抓手,为居民做到贴心式、保姆式、经常性、零距离便民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居民开展托老托幼、购粮买菜、求医问药、书信投递、家政服务、证件办理、政策咨询、困难救助、居家养老、学习阅览为内容的九代办项目和九提供服务。在社区办事大厅设立“居民心理疏导角”,由首席接待员负责接待并为居民做心理疏导。开设心理课堂并建立“社区心理在线”微博,也可以通过邮箱和论坛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寻求及时的心理援助。
社区实际按照街、路等自然情况分设立四个网格管理体系,实现“一格四员五小组”的网格管理新模式,每个网格下设网格长、导员、协管员、管理员。居民有事第一时间就可以找到社区干部,在社区内建立保洁员考核制度,为充分调动保洁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当好“城市美容师”,在保洁员中广泛开展“星级保洁员”评比活动,使优秀保洁员挂“星”上岗居民、志愿者组成卫生监督员队伍,对小区内环境卫生进行监督。让居民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中生活。
幸福社区创新工作思考和做法
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幸福社区书记姜军:一是树立服务理念,加强社区基础功能,建设从服务群众,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出发,以惠及人民群众为基础,增强社区的服务意识。二是关注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特别是残疾人和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对离岗失业人员加大培训和就业力度,让更多的失业人员充分就业。三是加强社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对社区的治安、普法、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争创市级平安社区。四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社区文化骨干作用,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对社区的秧歌队,合唱队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群众参加到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五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六是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政风和廉洁自律建设,做的政务公开,事务公开,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
争创省级先进单位。
积极开展“三真”服务 建设“五星和谐社区”
沈阳沈水湾社区书记宋翠玲: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居民依靠的家,是百姓生活所依赖的团体。社区要变得和谐,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了解和分析社情民意,兼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居民群众的诉求,发挥好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进社区和谐稳定。要针对社区居民结构变化、需求多样的实际,突出“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追求”这一主线,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开展“三真”服务。经常与居民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对百姓要做到“献真情、交真心、说真话”,带领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用真心、热心、爱心换取居民的开心、放心、顺心,以真诚的服务,体现心系百姓的为民之情。我们时刻牢记这样四句话:把居民服务作为第一需要、把居民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居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做好,让我们的居民在我们社区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幸福感。
第二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 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 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 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 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 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 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 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取得里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 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 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 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 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 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 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 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 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 效快,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二、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 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 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 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 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 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 “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二)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 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 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 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 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 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 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 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 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 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 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 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 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 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 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 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 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 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 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 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第三篇:提高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方案
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方案
社会服务能力是现代大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我们的动手能力或许不会怎么缺乏,但是走出社会时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可能会相对较弱。所以现在我们要把握在校时的每次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
一、主题(分为四个)
1、心灵殿堂
2、爱心护航
3、知识海洋
4、让爱同行
二、活动对象:云山社区
三、方案设计
因为是与社区合作,结合系部、班级等,我觉得可以进行这四方面的活动服务。活动都是志愿义务性的,需要的人员也相对会比较多,也希望会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家去体验服务他人的感觉,大家要勇敢“走出去”努力提升自我的服务能力。
1、义务捐书结合进社区表演
先在学校内向各班同学倡导捐书,大家所捐赠的书籍可以是杂志、报刊、文学等。因为是进社区去,所以觉得就是单纯的将书籍送出去并无多大意义,我想可以结合心理话剧表演来进行(可与心理信息站合作,招募各班志愿者配合)。在社区内进
行表演,当然最关键是要与大家多做些互动,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提升交流服务能力的目的,可以提问问题、做游戏等将书籍作为礼品送出。虽然礼品不会多贵重,但是代表了我们一颗热情的心,而且也会相对节约经费。做表演花费的时间、精力会相对较多,所以不能经常性的去做。
2、义务家教
事先与社区内需要家教的家庭联系好,在系里招募好义务家教志愿者,定期进行、社区进去义务家教。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辅导绘画、书法等。
3、帮社区进行文化等方面知识宣传
如果社区有需要进行文化、医疗等宣传时,我们可以一起帮忙。志愿者要提前准备好宣传材料,并进行宣传知识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大家。如果是利用宣传栏,这就需要有绘画、书法、设计等这方面能力的志愿者参与帮忙了。
4、关爱社区老人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先招募一批志愿者进行相关心理辅导的培训,然后定期进社区与老人交流沟通。
总的来说,做这些活动要与人交流的机会会很多,所以礼节方面一定
要做到位。我认为可以对所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一些礼节课的培训。毕竟走出去的时候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我们学校的形象。这是我们的方案,希望确实能对大家有帮助。
经贸系青年志愿者策划队2012/3/9
第四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强调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因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民心所向。
一、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深刻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迈进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望的必然选择,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
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今日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利益多元,社会转型正在进行。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情况更为复杂、难度加深加大,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通过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从而构建起促进改革发展的和谐社会,不断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事实证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就越能控制社会,就越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迈进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未来10年,既是实现基本现代化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管理的动态性、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必须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社会管理的创新为
推手,在重要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基本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达成。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当前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意识,认清形势,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
社会稳定等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管理,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完善思路和方法,更好更快完成社会管理创新任务。
(一)强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种意识
1.要强化统筹意识。社会管理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努力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臵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去把握,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去谋篇布局,切实找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要强化法治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对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减少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至关重要。要认真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约束公共权力,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注重引导群众增强法制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利益,依法表达自身诉求,着力提升全社会的法治理念,促使社会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
3.要强化基础意识。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战略性、根本性的任务来抓,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基层
基础延伸。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掌控能力,弥补管理漏洞,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4.要强化创新意识。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核心是创新。要在扬弃传统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载体和手段途径的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难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群众利益上,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柔性化的社会管理,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
(二)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1.认真理清思路。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使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二是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三是要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力求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四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五是在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政治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
革和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整个社会管理过程当中,为推进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2.不断改进方法。一要依靠法治。社会管理的最高形式是法治管理,法治管理的实质是民主管理。要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通过广泛的社会立法来协调新的利益关系、解决新的社会矛盾;二要完善政策体系。政策具有灵活性,它是法律的必要补充,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调节和保护好社会利益、化解好社会矛盾;三要发挥非法律规范的作用。有效发挥道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塑造出新型的社会伦理道德;四是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为此,我们要发扬光大,并通过创新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权益;五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有效形式。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机制,准确掌握社会基础信息,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六是做好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把各类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控制和调理社会情绪。
三、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
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臵,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
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臵帮教工作
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第五篇:谈博物馆免费开放该如何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谈博物馆免费开放该如何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引言】2008年3月1日,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全国500家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一重大决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一石激起千重浪”。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个时期以来观众参观热情不减。仅以抗美援朝纪念馆为例,三月份,除去休息日,实际免费25天,共接待观众61625人次,平均每天接待2465人次;4月份,实际免费26天,共接待观众45898人次,平均每天接待1773人次;5月份,实际免费25天,共接待观众57975人次,平均每天接待2319人次。三个月的参观人数,比以往同期增加了11倍。就目前状况看,全国各个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参观人数较以往翻几倍,甚至十几倍。由于一些中小型博物馆本身藏品不足,如果不想方设法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时间一长,即便是免费,群众也不会踊跃参观。对全社会各个层次的群众而言,大家期待的博物馆决不仅仅是免费开放问题,群众期待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更具有开放性、知识性、观赏性、休闲性。博物馆人应该围绕国家的构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已经成为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关键词】免费开放 博物馆 服务社会 能力
一、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文博队伍
分析当前博物馆的人员组成,我们不难看出,一些中、小博物馆筹建之初,除原有的文物管理所的业务干部外,多是表演团体精减下来的演职员及行政管理干部,新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很难进来。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有点技术的年轻人热衷于经商,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下海的、跳槽的随之出现。业务人员少、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工作不熟悉、缺乏热情和信心的人员状况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需要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专业队伍,正是这支队伍要面对观众,服务社会。尤其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观众量急增,培养一批能坐下来认真搞业务(文物保养、历史艺术价值、陈列展示、服务设施方案诸多方面),做好基础工作,搞好各种陈列布展,改善博物馆的外围环境,更好地为观众提供高水准的展览内容,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和优质服务的干部队伍,就显得极其重要。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就必须提高博物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思想教育
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反映工作的程度。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大家都比较清楚,但是对新形式下博物馆应该担负哪些责任、发挥什么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人都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历史阶段,博物馆不仅要进一步履行好收藏、研究和展示三大职能,还要积极有效地拓展教育和服务功能,这是新时期博物馆作用的最大体现,是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所在,也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待。对于新阶段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馆人一定要有充分理解,深刻认识。
2.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的方法是多途径的,其一是从内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安心于文博事业,并且有一定业务基础的骨干力量。为他们创造各
方面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举办各类学习班,鼓励自学。提高业务人员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很重要,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包括管理研究、保管研究、陈列展览研究和群教研究。科学研究活动不仅可以保证博物馆的搜集、保管、陈列和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而且可以锻炼培养博物馆的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其二是面向社会招聘年轻、专业人士,充实博物馆的干部队伍,为博物馆输入新鲜血液。专业人员参与编写陈列大纲,设计陈列版面,写讲解词,文物征集等工作,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
3.合理使用人才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合理使用人才使博物馆的工作有序进行。用人不合理,干部能上不能下,职工能进不能出,这些严重影响博物馆的发展。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完人是没有的,只有在使用人才上扬长避短,因人施用,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使博物馆的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才能更充分发挥其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服务功能。
4.竞争奖励机制
竞争是力量和智慧的激烈较量,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取胜心理。竞争机制就是基于人的自尊和自我实践的需要,根据人们不甘落后、力争上游、不断进取的心理特点,提供公平合理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在竞争中为证明自身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以最佳的心态,投身工作,接受挑战。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政策,以激发博物馆人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竞争可以给博物馆注入活力,给个人注入动力,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人才内部潜力,促进博物馆的迅猛发展。
二、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打造精品展览
陈列展览是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馆通过展览与社会、公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免费开放后,若想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就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传播内容和展示形式。举办精品展览,深化课题研究,营造社会氛围,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馆际交流,挖掘馆藏资源,不断丰富展览内容。以辽宁省博为例,2008年相继举办了辽河文明展、清宫散佚古代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明清瓷器展、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明清玉器展;为宣传奥运精神,联合英国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凝聚世界的艺术—百年奥运海报展;携手上海博物馆举办世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还举办了当代著名画家李巍绘画作品展、晏少翔从事艺术80周年回顾展、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扬。举办人们喜闻乐见的展览,持续保持吸引力,更好地发挥教育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局面。
1.更新基本陈列
许多年来,博物馆一直以陈旧的公众形象面对世人,一些历史类、考古类、人物类、科技类等学术性较高和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且内容陈旧、形式呆板的博物馆,即使是免费,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博物馆的陈列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不断更新陈列内容,各类博物馆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点,将馆藏文物定期轮换展出。使观众每次参观都有新发现和新收获。在展陈形式上善于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现代科技与陈列形式相结合,将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应用进去,以便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示文物和历史场景。
2.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
各博物馆在不断更新基本陈列的同时还要以各种形式举办展览。举办临时专题展览,现如今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通常是为了配合社会形势的需要和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认真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各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及观众的心理。这样有助于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意识,更好地服务社会。专题展览的陈列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今年为迎接抗美援朝胜利55周年及建馆50周年,先后举办了共和国将军书画展、馆藏志愿军将士书画展、我眼中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摄影作品展等多个展览。举办流动展览,流动展览又称巡展,由于它特有的灵活多变性,已被大多数博物馆采用,成为当前较为普遍的展览形式,走出馆门、走出国门已成为一种时尚,免费开放以后,各类博物馆更应充分利用好流动展览,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邀请专家指导和组织群众评议
无论哪种类型的博物馆举办规模不等、内容不同、形式不一的展览都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和指导。从辽宁省一些博物馆的情况看,在举办展览时都能邀请专家论证和指导,并认真听取和吸收专家的意见,按照专家的论证意见进行改进和完善。与此同时,一些博物馆还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受到了更加理想的效果。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博物馆的工作属性和服务的主要对象,所办的展览既要赢得专家的认同,又要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既要听取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又要广泛听取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广大观众的建议性意见。观众中不泛各方面的行家里手,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各方面反映,肯定的也好,否定的也好,批评建议也好,都是改进陈列展览的重要依据。
三、打造学习、休闲、娱乐、购物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不仅反映在陈列展览中,也反映在建筑、环境、服务等方面。博物馆是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旅游景点,它提供给社会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息场所,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步入这里,在娱乐中受教育,在休闲中长知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迎来了更多的观众,打造学习、休闲、娱乐、购物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是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
1.馆区内外的绿化
环境绿化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没有高标准的园林绿化,就没有完整的博物馆。园林绿化对馆区建筑起到烘托、协调、装饰作用,对环境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作为一个现代博物馆,从馆区园林规划到布局,到各景点具体安排以及每株花草树木的养护管理,都有较高艺术要求。建造公园式博物馆外环境,需要在馆区广植各种树木、花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芳草满地,春色满园”的绿化美化标准。这样既改善了馆区环境,又对噪音、灰尘、有害气体起到屏蔽作用。展厅内适宜摆放盆栽植物,使得观众的视觉疲劳得到休息,情绪得到调节,以便更有兴致继续参观。
2.服务设施的完善
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摄影部、食品部、餐饮部、医务部、咨询处、寄存处、纪念品商店、休息厅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开设一些有益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为观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取得经济效益。观众在参观中进行购书、资料片、纪念品等方面的消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3.服务理念的更新
服务是博物馆的人格品牌,一定要把观众满意作为博物馆永远的目标。讲解员、咨询员等直接接触观众的一线人员是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纽带,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也关系到观众的参观心情。培养文雅大方、和蔼可亲的风度,树立热爱观众,真诚为观众服务的意识至关重要。推广文明劝导语,拉近观众距离,对于爱护文物、花草、公共设施的告诫可采取人性化的语言。避免古板、生硬的语句,如严禁、禁止、违者罚款等,可以改成委婉的言词。在故宫的铜缸旁边可以看到“本已伤害累累,怎忍再添新痕”,在石雕前可以看到“自然风化难免,人为损坏需防”这样的话语使观众得到尊重,宾至如归的感觉。总之,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有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博物馆人有能力、有决心迎接挑战,凭借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把博物馆建设的更好,使博物馆成为人们喜欢来和经常来的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