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思庄的图书馆隐知识研究[本站推荐]
梁思庄的图书馆隐知识研究
彭莲好
(咸宁学院图书馆
湖北
咸宁
437005)
[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梁思庄的生平,认为梁思庄是图书馆隐知识的重要体现者之一,并列举了三个参考咨询方面的例子来予以说明。最后作者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梁思庄丰富隐知识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二是甘为绿叶、无私奉献精神,三是丰富的图书馆工作经验,四是广博的知识素养。[关键词] 图书馆学家 梁思庄 隐知识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示码] A
1、梁思庄生平简介
梁思庄(1908-1986),祖籍广东新会茶坑村,生于日本神户,是梁启超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专家。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25年之前入天津中西女中读书。1925年入加拿大渥太华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考入麦基尔大学攻读文学。1930年,获得麦基尔大学文学学士。次年,她又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并获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立即投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重返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43年-1946年,她在因战争而南迁的成都燕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1946年,燕京大学迁回北京后,她继续担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组长,后任图书馆副主任。1952年-1981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66年-1978年未在职)。1979年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上,梁思庄当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自第二届理事会起,被聘为名誉理事。1980年她以古稀高龄和北京图书馆馆长丁志刚一起代表中国图书馆学界,参加在马尼拉举办的世界图书馆会议。1981年3月又一次参加在南京举办的世界图书馆会议。1981年4月,积劳成疾的梁思庄患上了脑栓塞。此后,她因病卧床5载,于1986年5月20日去世。梁思庄精通英语,也会法、德、俄语,对各种西文工具书和书刊资料十分熟悉。她擅长西文图书的分类编目,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亲身和指导编制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目录,奠定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编目的基础,并且在目录学领域有独创。她一生致力于图书馆西文编目、参考咨询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50年。
2、梁思庄——图书馆隐知识的重要体现者 隐知识又称隐性知识,是未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表现在手工技能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知识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方面,因此具有文化、情感和认识的因素在里面,是无形的知识财富。隐知识可以细分为个体隐知识和集体隐知识。个体隐知识与人有密切关系,它包含有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情感要素和信仰要素。图书馆隐知识是指图书馆及其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规范化也难以传播和交流的知识,其中图书馆员个人的隐知识是图书馆隐知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图书馆中存在着丰富的隐知识,如古代图书馆知识体系中版本学家和校雠学家在版本鉴定、图书校勘方面的知识,现代图书馆学中参考馆员的咨询知识,读者服务人员的读者管理知识以及采编人员的分类编目知识等都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其中存在着通过教科书学不到的丰富的隐知识。这些丰富的隐知识都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需要努力探讨的问题。
梁思庄从事图书馆工作整整50年,业务经验丰富,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对于各种西文的工具书和其他书刊资料十分熟悉,人们都说:梁先生的脑子简直成了外文工具书大全了!几十年来,她出色地胜任该馆外文资料的参考咨询工作。她一生为校内外的教师、学者、青年学生、各行各业人员所解决的疑难问题真是不计其数。虽然留下个人署名的文章不多,但许多专家、教授们的著作和学生们的论文中,都包含了她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劳动。其丰富的隐知识主要体现在其参考咨询工作和西文编目中。下面举几个参考咨询方面的例子:
例子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央歌剧舞剧院演出外国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遇到一个难题:弄不清剧中女主角用的扇子是什么材料的,式样如何。剧院同志找到北京大学图书馆,请求帮助。这对于图书馆专家来说也是个难题。梁思庄承担起这项任务,带领馆员们翻箱倒柜,广搜博求,终于弄清了那柄扇子应该是羽毛折扇。
例子2:198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熊伟教授在研究一个课题时碰到由RAF三个英文字母代表的某一组织。他查阅了许多外文工具书,都说那是Royal Air Force(英国皇家空军)的缩写,但这与自己研究的问题根本不沾边。他认为这应该是另一个当代组织,却总查不出来。于是他请梁思庄帮忙。梁思庄想到RAF是一个法国当代哲学家沙特尔到西德监狱去探视一个的国恐怖分子组织的首领时提起的,这样有名的人物活动,必然会登上报刊。按此线索,她这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便在外文报刊阅览室和十楼书库上下往返,终于在装订成册的《新闻索引简介》里查到了那个RAF的全名是Red Army Faction(红军派)。这使熊先生十分高兴。
例子3:北大哲学系的教师要研究学习恩格斯所著《关于耐格里之没有能力认识无限》一文,急需找到耐格里著作的原始资料《自然科学的认识的界限》,但在北大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都没有查到,看来只好请国外图书馆复制了。梁思庄却不死心,她先从《大英百科全书》中了解了耐格里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又据此去查北大图书馆德文书目,终于在《进化论的机械生理理论》一书中查到了这篇文章。这样,既为国家节省了外汇,又为教师节省了时间。
3、梁思庄图书馆隐知识探析(1)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
梁思庄毕生从事图书馆事业,对图书馆事业热爱到近乎发痴的地步。这正是她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的体现。她热心地为读者服务,人们向她提出疑难问题,她总是尽力地帮助解决,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力量都奉献出来。在她担任北大图书馆副馆长时,从不安于只是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把自己的办公桌安置在采编部的同志们中间,和大家一起干活,及时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她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图书馆的事,除了财务和人事方面我没管之外,只要是书的事,从贴书号标签,到典藏阅览,买书、订书、分类、编目、制片、入库、借阅、咨询„„我什么都愿意管。”十年**她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莫须有罪名,游街示众,惨遭毒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但她心理想到的不是个人荣辱,而是图书馆。当一批我国著名的古籍在熊熊的烈火中烧毁时,她痛心疾苜,悲切叹息:“这样下去,图书馆要完了!”1976年,梁思庄被勒令退休了,这对她来说远比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摧残更为痛苦。她离不开她那苦心经营一辈子的图书馆。她说:“不管他们算我是编内还编外人员,我还要照样工作。”就这样,她冒着“复辟”的危险,不但继续在图书馆参加咨询工作,还给青年教师讲工具书课,并为北大联合国翻译组搞一些翻译。1980年她以古稀高龄和北京图书馆馆长丁志刚一起代表中国图书馆学界,参加在马尼拉举办的世界图书馆会议,就恢复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国际图联的席位问题进行了会谈。经过他们的努力,于1981年5月恢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图联唯一合法代表的会员国席位。梁思庄之所以对图书馆事业有这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方面是由于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拥有追求进步的志向、战胜困难的勇气、不知懈怠的努力和不争一时荣辱的胸怀;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她深知:一个学校图书馆的水平,代表着整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国外一直非常重视图书馆工作,而我们国内有些领导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她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把北大图书馆办得象个样子。信仰因素是隐知识要素中很重要的因素,与情感要素相比,更具有理性色彩,它更多地得益于后天的人生体验和学习,信仰要素包括了人的信仰、价值和奋斗目标。梁思庄丰富的隐知识是与其把图书馆事业当成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把“一切为了读者”作为自己的信仰是分不开的。(2)甘为绿叶,无私奉献精神
梁思庄甘为绿叶,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界同仁敬仰和学习。20世纪30年代,杜定友先生在分析解释图书馆地位不高时曾用“图书馆学不能骇人”来形容。他说如体育专家跳6尺高,50尺远,就获惊人成绩,得锦标凯旋而归,昭昭在人耳目。“可是学生的学术进步,智识增高,从没有人想到是图书馆长之成绩。就是当演说辩论或作文比赛的时候,他们的材料,明明由图书馆供给的,但是胜利的成绩,图书馆从不能占万分之一的荣誉。”这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阐明了图书馆员作为绿叶的地位,教师的科学研究、学生的学习进步无不凝聚着图书馆员的心血,可又有谁认识到呢?又有谁把这一切归于图书馆员的一份功劳呢?从事图书馆工作,就需要馆员们有甘当绿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品质。梁思庄几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读者服务,并把“一切为了读者!”融化在她心爱的事业和生命中的一种乐趣。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愿作向科学进军队伍中的一名后勤兵。情感因素和信仰因素是隐知识要素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隐知识得以丰富和积累的动力来源。情感要素指人的喜怒哀乐、直觉、偏好和激情,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富于变化、最有活力、最难以把握的部分。泰戈尔诗: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也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梁思庄认识到了图书馆员作为绿叶的价值之所在,一生为图书馆事业呕心泣血,乐此不倦,被人们一致公认为“图书馆迷”。(3)丰富的图书馆工作经验
梁思庄一生从事图书馆工作50年,擅长于西文图书分类编目,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亲身和指导编制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目录。对各种西文工具书及其他书刊资料极为熟悉。隐知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和长期积累性。丰富的隐知识需要人们长时间地与某一事物打交道,打交道时间越长,人们对这一事物的隐知识越丰富。隐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积累知识。梁思庄50年的图书馆工作经验使得她所具有的隐知识非一般人所能比,这也正是她成为一个出色的参考咨询人员的经验。经验要素是隐知识包含的要素之一,是指人在工作中的认知和身心经验,它包括内在体验和外在体验两个方面。内在体验主要是指个人的经验和阅历,外在体验主要是指人的社会联系与社会网络。很多隐知识的获得需要我们亲身经历后才能获得,经历了“众里寻它千百度”、辗转反侧、痛苦地搜索寻找之后才能获得其中的真谛。(4)广博的知识素养 梁思庄精通英语,也会法语、德语、俄语。她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和图书馆学学士,有很好的文学知识素养和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这一切奠定了其有较为广博的知识。为了高质量地为读者服务,她不仅自己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还勉励馆里的青年同志学习。一次在全馆会上她说:“在图书馆工作,永远会感觉自己知识不足,这里需要的学问非常广博,简直象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鼓励馆内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情况下,到校内各系听课。杜定友在20世纪30年代说过,研究图书馆学的人,除了图书馆学自身方面,尤应注意普通常识。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等知识。总之,图书馆员对于各种科学,都应略有门径,然后可以应付。成为一个合格的参考咨询人员,一个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没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素养是万万不能的。认知要素是隐知识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人的思维模式,包括人的知识结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前瞻性、判断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是隐知识喷发的源泉和来源。也正是因为梁思庄广博的知识和精炼的业务,灵机一动,通过查索引查百科全书找线索,她才能弄清RAF真正代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也才能找到耐格里著作的原始资料《自然科学的认识的界限》。梁思庄知识的广博与其父亲梁启超的教育是有一定联系的。梁启超的子女个个至少精通一门外语,掌握至少一门专业,并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这是他们成为专家的基本要件。在指导子女学有所长的同时,梁启超强调“精”与“博”的结合。这样的专家才能更“专”。他说:“求学问需要精,但是为了能精益求精,专得更好,就需要博。‘博’和‘精’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门学科,就有必要对和它有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否则想对本学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4、结语
在当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界同仁投入到这场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人认真地思考过,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为什么我们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不如以前呢?这是因为我们缺少的是一支真心把图书馆工作作为事业的领导班子,缺少一支由衷地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员工队伍。今天回顾象梁思庄这样优秀的先辈典范无不引起我们深深的震动和反省。
参考文献:
1、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郭星寿.现代图书馆学教程.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
3、吴荔明.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我的妈妈梁思庄.人物.1985(2)
4、李华伟、董小英等著.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年
5、王子舟.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6、晏红.梁启超家风育英才.少年儿童研究,2005(4)
7、五邑华人数据库.梁思庄.http://wylib.jiangmen.gd.cn/jmhq/list.asp?id=529.2005-11-08
8、吴晞.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9、四川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记事.http://www.xiexiebang.com/information/.2005-11-08
第二篇: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汉语言91郑娜09114026
每次寒假回家过年,兴冲冲地收拾东西,头脑中已经出现我久违的家人的面孔,呈现了一家人终于聚在一起的其乐融融的场景,描绘了在除夕之夜的欢声笑语,特别是奶奶享受天伦之乐露出的慈爱的笑容。但我又不得不面对长达十几个小时火车上的拥挤,凌乱,吵闹,想到这,我就揪心。
已经记不清楚是从哪一次回家对火车的拥挤开始憎恨起来,应该是上了大学后吧,因为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着爸爸从重庆来到西安时虽然拥挤得没有买到座票,站了十几个小时,但至少那个时候我是兴奋的,只感觉到人很多。每次坐在火车上,首先是有点优越感,因为能方便地在学校订学上学生票,但看到每个车厢里,没座的人比有座的人多,他们站着,靠着,坐在过道上,互相依靠着,有的甚至还带着几岁的小孩,有时候带着略微开玩笑的语气跟身边的同学说,草根阶层的生命力真旺盛,有时候略带愤恨的语气抱怨“同样都拿了这么多钱,凭什么让他们站着,要知道要站十几个小时,有的什么要站几天”,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已经加车了,中国流动人口太多了。
从小在西南部的乡村长大,从小时候到现在偶尔回家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我确信梁鸿在中国在梁庄里所描绘的乡村现象在我们那儿是存在的,大量的农民工,重建中的环境破坏问题,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留守老人无依无靠,道德的缺失和新道德的隐患,还有就是农村文化的在渐行渐远的消失。在这儿,我想说说中国的农民流动问题。
有人说,农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牺牲者,有人说农民的痛苦是一个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有人说中国的农村必将走向终结。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大量企业在农村落地,这些,我信。但大量的跨省的流动人口不是每个地区都有的吧,他们所涌向的地方是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城镇甚至是乡村,好多生活在东部地区的很多人对中国在梁庄中所描写的农民生活感到陌生,因为在那儿没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世界历史上,关于本地居民或者说是农民的大量流动现象是存在的,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但翻开历史我们都知道,他们有的是被外来移民者拿着鞭子用武力驱赶的,有的是失去了土地
不得不到城市里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存,但新时期的中国人口大量流动现象却不同,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并且还不用交税,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是主观离开家乡的,为什么他们愿意放弃土地自愿离开?其实中国在梁庄里所揭示的乡村状况,所描写的农民生活存在于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省市,存在于大部分与改革开放重点区,经济示范区绝缘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实行了这么多年,惠农政策实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有的地方还有大量的人离开家乡?我一直认为造成农民离开土地,离开亲人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成为工人,成为小商贩等等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源分布不均匀,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有良好初衷却没有被有效的贯彻执行的政策的原因,当然更有当地政府的原因,最发达的城市、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多的就业机会在东部而不是在西部。很多人离开家乡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但工资太低,不愿意在家乡工作,他们把目光放在了走在经济前沿的发达地区,有的有商业头脑的农民在异地做生意还算不错,但更多的人挣扎在最底层,但他们的尴尬也在此,城市的市民认为这些外地来的农民工抢夺了他们的医疗、就业等资源,城管认为他们素质太低,影响城市的市容。
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我记得以前在政治课上谈到国家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优势时书上这么说,老师这么讲,我们也跟着这么答题。但我现在在看到这句话时,我有点矛盾,有点心酸,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我不知道是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表示尊重、爱戴,以他们为榜样,还是为他们 挣扎在底层,干最重、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住最便宜的房子,没有医疗保障,为了家里的老老小小还要省吃俭用的艰难的生存状况感到悲哀、痛心。而那些廉价的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构成了中国的人口流动大军-----农民工。他们用体力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当有一天,总会有那么一天的,他们透支了自己的体力之后,又没有退休工资,而他们的孩子也在重复他们的脚步时,他们拿什么来安度自己 的晚年。我突然觉得,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农民工们,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牺牲品。一直在思考,工资这么低,生活成本这么高,他们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往外挤,为什么不安安静静地留在家乡,找份工作,生活成本又低,又能与家人在一起,并且还能很好的照顾、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认为,农民是很憨厚、老实的,只要能生活,再苦再累也不怕,当在土地上累了一年到头来还是只能填饱肚子,当本地的工厂陆续关停,他们也便把目光投向了经济发达、需要劳动力大的地区。大量的劳动力输出,当留在本地的还只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的时候,那么还拿什么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依靠什么来实现本地的民主,国家的发展不光要有人才,更要有民众的参与,所以,我觉得,不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也就是如果不解决资源公平问题,西部大开发只能是一个口号,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就不会实现。
对农民的感情是复杂的,对他们的淳朴、善良、厚重、憨厚、生命力强、邻里互助,我发自心里的赞叹与崇敬,每次回家,总能感受到许多在城市里面得不到的温暖,当爸妈不在家时,总是有热心的邻居吃饭时叫上我。但也有些隐隐的痛惜,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总觉得他们就像老黄牛,在家种地靠的是体力,出门打工卖的也是自己的力气。总觉得他们目光不是那么长远,还记得几年前在我们县有意向惠农政策,农民凭借自己的身份证可以在邮政得到一万块钱的无息贷款,大家都络绎不绝排队贷款,可他们不是用来投资,不是用来做生意,不是用来扩大养殖场,大部分农民转身就存进了银行,我叹息,为了不到100来块钱的利息排几天的队、跑好多部门盖章值得吗?我不解,我问爸爸,问什么不用这钱多买几头牲口做个小小的养殖场,说不定年终还会赚上一笔呢,爸爸却回答我:“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你看那些在政策扶持下养猪、养牛的,谁在真正干啊,还不是上面领导来考察的时候把邻居的牲口借来充数,检查完了,钱给了再还回去,再说,你养了,要是养多了,卖给谁啊。”从爸爸的话里,我至少能听出来:农民担不起风险,许多农业政策也只是面子上的工程,农民也没有得到技术方面的指导,当然也有他们目光短浅的一面。也许是他们一直认为靠自己的力气在土地上打拼,为别人打工是最保险的,也是成本最小的,他们害怕把自己的钱砸进去随时都会变成泡沫,所以他们不愿改变,除非是那种自己担着自家种的菜去卖这种低成本,甚至在他们看来没有成本才乐意去做。我终于理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农村的习俗是说的那句“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我觉得这句话用在一些农民仍旧靠体力吃饭也说得通。
也许,什么时候中国的流动大军不在庞大了,中国也就真的在经济上实现共同富裕了。什么时候他们看问题的眼光长远了,甚至以现代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他们就不会觉得体力没有成本了,农村的劳动方式就应该改变了吧。
总觉得自己看待农民的视角改变了,小的时候,就一个农村小丫头,梁鸿小
时候的经历大部分都有,所以才觉得读这本书特别亲切。那时候,我记时间和农民的思维一样,以季为单位,春夏秋冬分明,春天迎着和煦的阳光,任春风调皮的吹拂着我的脸,有时滚动在灿烂的黄澄澄的油菜花里,有时出现在爸妈劳作的天地里;夏天盯着火辣辣的骄阳,和小伙伴们蹦跳在田埂上,因为在那儿可以捉到许多小虫;秋天,当大人们忙着收稻谷的时候,我们总徘徊在柑橘树下,看看哪个最大,然后向大的发起猛攻;冬天,南方很少下雪,但天气湿冷,总是被妈妈拉在火旁边烤火,拿几个土豆、红薯放在火里边,还一边听着大人拉家常。虽然那时经常穿姐姐们不穿的衣裳,不能像现在弟弟这样每天喝牛奶,但总觉得很开心,也许那个时候不懂事,也许那个时候还没有走出那个山村,我觉得我想的很少,甚至我到县城里上高中我也没有觉得农民有什么苦的。但至少是现在,我不会再以以前的思维方式看问题了,其实我还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但我觉得我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才能看清,看出其实农村生活条件和城市生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看出外出打工人的艰辛,看出留守儿童对爱的呼唤,看出留守老人的艰难和无奈,而那些在乡村挣扎的人们是不是忙得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些,还是他们生命力太旺盛,还是他们一直有一种宿命观,抑或是自己太矫情,我曾问妈妈,有没有觉得自己特别辛苦,当爸爸不在身边时会不会太累,但她回答我的只是:那有什么办法呢?得生活啊。
旁观者清吗?不清楚,我只感觉到这个时候来看他们时爱里面夹杂着痛,就如梁鸿以走出乡村后再重新审视这个她曾经甚至一直所爱的乡村一样。
第三篇:《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叶瑞
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的一个,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我是在读完梁鸿教授的《出梁庄记》才得知《中国在梁庄》这本书的。《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外延,讲述的是在外打工的梁庄儿女的生活。如果说《中国在梁庄》还算得上是一部人类学范畴的着作的话,《出梁庄记》倒是更接近于访谈记录,而实质上,它也是新浪好书榜中纪实类文学作品排名中的佼佼者。
读完《出梁庄记》,看到梁庄儿女们在广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国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对作为梁庄打工者们的最终归处——梁庄,更加感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随着那些平实,却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走进梁庄,走进梁庄人的生活,并与梁庄人对话,出来后,我竟然发现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么相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对应的模型。《中国在梁庄》所构建的确实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其具有中国无数村庄所共有的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的比重之大是总所周知的。所以要想读懂中国,就不能少了农村,而对一个具体村庄的考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视角。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女里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而当作者真正走进村庄的时候,当她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以一种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的时候,她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它存在的复杂性,它面临的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机,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你必须用心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幸福。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让人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鸿教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调查,并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去世了的老人。(www.xiexiebang.com)在《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形成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些观点。她否认乡村已经完全陷落,但却又接受乡村已经千疮百孔的事实。她不认为农民的处境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地步,但又认同整个社会最多的问题又集中在农民和乡村那里。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农民工,对于乡村的种种政策和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
在书中,并没有激烈的措辞,亦看不到明显倾向性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种相对冷静的、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图景。正如梁鸿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个归乡者的身份再次进入村庄,所以用的并不是一个启蒙者的视角。这是一个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历程。这本书是一个展示,而不是一种判断或结论。
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乡土中国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这种难以用是非对错来衡量的矛盾存在,让我们的困惑、犹疑、欣喜、伤感都交织在了一起。
落叶归根是每个游子最终的心愿,当众多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个消失时,当许多的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时,作为一个有故乡的孩子,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最终也会回到那块土地,那个灵魂的归处,纵使它面目全非。所以,我也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给我的故乡也做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收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传统,那里的建筑,将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当若干年后,现在的故乡真的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至少还有这么一部笔记,能够给我的子孙后代还原一个故乡,纵然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故乡了。
第四篇:梁庄镇发言稿(定稿)
丹心一片为和谐 不信东风唤不回
---梁庄镇西大城村派驻“村官”樊宏江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叫樊宏江,在县中小企业服务局工作。2009年8月,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到农村驻队,被派驻到梁庄镇西大城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我汇报的题目是:丹心一片为和谐,不信东风唤不回。驻村后,在镇党委政府及两官办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及群众的支持下,我牢记宗旨,按照郭书记五真要求,坚持五天四夜,坚持以村为家,扎根基层认真工作。半年来,我主要做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两委班子团结协调工作;二是解决集体土地承包等3个遗留问题;三是建章立制;四是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实事;五是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通过以上工作,使一个不稳定村、老大难村呈现出班子团结、风清气正的新气象。下面我就所做的工作汇报如下:
西大城村位于梁庄镇正西,全村有720余人,两个村民小组,党员21人,耕地2400余亩。该村虽然不大,但近十年来一直是不稳定村,干部不团结,有矛盾,群众有怨气,不和谐,全村矛盾错综复杂,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当其它村热火朝天地发展日光温室时,该村行动寥寥;当其它村硬化街道改善群众行路条件时,该村面貌依旧,脏乱差依然。面对这一状况,如何迈好第一步成为整个工作的关键。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镇两官办的支持下,一入村我便泡在群众中,无论白天夜晚,到户家、到田间地头,走访村干部、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普通群众等,摸实情、听真言、找症结、寻觅治乱的良方。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理出了“摸清民意,吃透村情,围绕和谐做文章,解决矛盾促工作,搞好团结谋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工作思路理出该村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干部团结问题,集体土地超期未承包等土地遗留问题,财务管理混乱问题等。在取得镇党委政府支持后,与包区领导一起开始着手解决这三个问题。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没有一个团结协调的班子,干好任何工作无疑纸上谈兵。因此我首先抓班子。面对一个近十年来不团结的班子,我通过召开班子会、个别谈心等方式,讲大局,讲不团结的危害,并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实例来说明两委班子和则共荣,闹则两败的道理。同时针对过去两委班子各吹各的调,相互不通气的情况,制定了例会制度,会上通报上级会议精神,统一安排村里各项事务。通过这些工作终于使一个过去不团结的班子能够做下来一起研究工作。这样一个好开端为解决村里其它问题打开了一个好的局面。
“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该村所有的问题中,集体土地超期未包是这些问题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全村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村有80亩集体土地,2006年时由于两委班子意见不一而迟迟不能发包。为不误农时,部分群众强行抢种,村干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以每亩承包费100元,承包期为3年进行了发包。地虽然包了下去,但却激发了两委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导致个别群众甚至党员到县上访,严重破坏了该村的稳定局面。2008年底该地已到期。大多数群众普遍要求收回已超期半年的土地,重新发包,但是个别人为达到长期低价强种的目的,以其它问题未解决为由,极力抵制。一时间,这一问题成了村里的“奥运会”,备受关注。为把这一问题解决好,我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多次召开两委班子、党员和村民代表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10月1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下,两委班子一起按每亩承包费200元,承包期为15年,以抽签形式面向全村顺利发包土地,共收取承包费22.86万元。下午4时,当抽签顺利结束,我们领着群众认地过程中,62岁的支部书记高兴的像小孩一样一路上拉着我的手,不停的说“弄成了、弄成了....”。面对这一情形,心里充满了喜悦。回想起在承包土地期间,有6个老承包户抢尺子、夺铁锨,横加干扰的状况,说实话,当时酸苦辣咸四味俱全,但是我仍然耐心地做工作,甚至利用晚上到他家或把他请到村室给他们做工作。土地顺利发包,既有效消除了上访隐患,又为集体积累了资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1999年,镇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建大棚,每亩大棚承包5年交4年承包费,村里每亩补贴100元。该村7户农民占用集体土地建大
棚30亩。因村里补贴未兑现,7户村民4年承包费未交。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先统一了村两委的思想,村里兑现补贴,收回拖欠的承包费。随后我与村干部一起通过多方做工作,解决了这一问题。
建国前老党员、五保户苏玉花的本家赵合印和赵守焕因赡养问题发生纠纷。通过镇、村协调,苏玉花生前由赵守焕赡养,并耕种其土地,死后土地收回集体。去年底,苏玉花病逝,赵守焕继续耕种。赵合印不服,近一年来两家争执不下,形成不稳定因素。我分别做双方工作十余次,最后达成协议,南地由赵合印耕种,其余田地由赵守焕耕种,二人分别向集体交纳5年的承包费,各2500元。使这一矛盾得到化解。
针对该村过去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两委班子专门开会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了相互监督机制,避免了今后在经济开支上两委之间的相互怀疑。从驻村开始,我就时刻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入冬以来,遇到了多年罕见的雪灾,在风雪来临之际,我冒雪与干部一个大棚一个大棚查看,讲解保护措施,帮助清扫积雪,避免了积雪压塌大棚的现象,全村12个大棚安然无恙。雪后,我在《河南农村报》上看到一篇《雪灾过后如何管理塑料大棚》的文章后,立即拿着报纸逐户宣传。全村有8栋大棚因用不上电无法安装卷帘机,每天拉放草苫就需要3个多小时。我知道后,及时与镇电管所联系,让他们很快用上了电。
寒冷的天气不但对大棚有影响也影响着养殖户,为此我多方收集资料,编印了冬季养殖要点,冬季养殖八防等资料,发放到养殖户手中,望着他们充满感激的笑脸,我也为能为他们尽一份力而高兴。
当村里的老党员、特困户生病后,我自费买礼品拉上干部去慰问,既为他们送去党的温暖又密切了干群关系。在干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圆满完成了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如新农和、新农保等工作。
2009年,在镇党委政府、两官办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全村群众支持下,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距县委的期望、群众的希望还相差很远。就在驻村第一天我就在民情日记中的第一页写上了这样的话:把自己当百姓,视群众为亲人。民之难,党之忧,为民
解难,为党分忧,是每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新的一年,我将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为民谋利益为根本,在新的一年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化三 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因此西大城村与过去相比,班子虽比以前团结了,村里也呈现出良好的气象,但要化解十余年的矛盾非一朝一夕之事。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多听、多看、多做,对信访苗头矛盾双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循循善诱,使矛盾不出村不出镇。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致富信息,努力调整我村农作物种植结构。
4、完成村内街道硬化。今年计划投资40余万元,完成村内主副干道2公里硬化和绿化建设任务,改变村内脏乱差现象,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5、村内亮化建设。以上计划如能预期完成还有结余,计划在村内主副街道安装照明路灯,实现村内亮化。
以上是我结合村“两委”班子根据西大城村实际作出的2010年发展思路和计划,希望领导指示、监督。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带领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全村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向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迈进,使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建和谐西大城。我也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当群众,视群众为亲人,解民之难,为党分忧,干好工作,当一个让县委放心、群众满意的村官。
第五篇:梁二庄小学自查报告
梁二庄小学 “五五”普法自查报告
几年来,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文明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开展学法、知法、守法活动,大力提高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和法制工作计划,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以维护广大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的水平。
(一)强化组织领导,是全面推进普法工作
做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组织落实是保证。明确领导小组的职责,制定完整的工作流程;建立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工作督查等制度,保障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在学校普法宣传上兼顾全面、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各项制度,防止形式主义,保证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树立法律意识每学期我们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法律学习计划和制度,坚持经常学习,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经常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知法、守法。
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学校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保证每月集中学习2小时以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次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学校在了解并准确把握在校学生的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需帮教的对象,在掌握被帮教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落实行之有效的帮教与管理措施。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法制辅导员、等与被帮教学生结对子,与学校签订“结对帮教协议书”,开展“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正面引导学生,防患于未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保持零记录。
(三)建立职能机构,明确依法治校职责。
为提高学校依法治校决策,民主管理水平,维护校园稳定,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建立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保障教师教学、教研、进修、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努力处理好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关系。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规划
我们在“五五”普法前半期工作中,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条件所限,学校没有建设校外法制教育基地,仅限于校内进行的法律学习、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教育的途径还不够宽泛。
2、普法的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尤其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宣传阵地。
3、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程度还不够,法制教育的内容、形式还比较单一,缺少丰富性和多样性。
4、缺少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调研,不善于总结法制工作的好经验和新方法。
以上是我们在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的方向,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