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600-神经内科 基地标准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
神经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也是培训合格的神经内科医师的核心科室。加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神经内科以及相关科室建设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实现神经内科医师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及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医院基本条件
1.为大学附属医院,承担教学工作超过20年。2.医院规模:床位≥1000张。
3.科室数量,≥15个,包括神经外科、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康复科、儿科、皮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
二、神经内科基本条件
(一)科室规模
1.总床位数≥60张,床位使用率≥85%,床位周转率≥15%。2.年收治住院病人数≥1000人次。3.年门诊量≥30000人次。门诊诊室≥6间。4.年急诊量≥3000人次。
(二)诊疗疾病范围 1.疾病种类及例数:
神经内科医师培训基地收治病种及数量包括神经内科各领域常见疾病,能够满足对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培训的要求。
疾 病 种 类 脑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静脉窦血栓形成 病毒性脑膜脑炎 细菌性脑膜(脑)炎 偏头痛(为门诊病例)癫痫(为门诊病例)吉兰-巴雷综合征
年诊治例数(≥例)
300 200 15 10 10 10 100 100 10
单发或多发性神经病 运动神经元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多系统萎缩 重症肌无力 炎性肌肉病 周期性瘫痪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脑寄生虫病 阿尔茨海默病
多发性硬化以及相关疾病 线粒体脑肌病 急性脊髓炎 肌张力障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代谢性脑病
帕金森病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 颅内肿瘤 副肿瘤综合征 20 10 5 10 10 5 5 5 10 50 5 5 5 5 5 20 15 5
2.临床诊断技术操作的种类和例数:
操 作 种 类 腰椎穿刺术
肌肉、神经组织活检
年完成例数(≥例次)
各30
(三)医疗设备 1.神经内科专有设备:
设 备 名 称 脑电图仪 肌电图仪 诱发电位仪 眼震电图仪 彩色经颅多普勒
数量(≥台)2 2 1 2 2.所在医院应配备设备:
设 备 名 称 X线摄片机 CT 核磁共振
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 血气分析仪 PCR仪
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 便携式B超机 便携式X线摄片机 十二导联心电图记录仪
生命体征监护仪(无创血压、心电、脉氧、呼吸等)呼吸机 除颤起搏器 中心供氧接口
中心吸引接口或电动吸引器
(四)医疗工作量
神经内科医师培训基地应保证每名受训者在培训阶段的医疗工作量。1.病房工作期间能够日管理病床≥5张。2.门诊工作期间能够日接诊患者≥30名。3.急诊工作期间能够日接诊患者≥10名。
(五)医疗质量
1.临床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临床诊断符合率≥90%。2.住院患者病种构成比例合理,脑卒中比例≤60% 3.神经内科病人并发症发生率≤10%。
4.神经内科病历书写符合规范,甲级病历率≥95%。
三、神经内科师资条件
1.专业指导医师有医师资格,通过住院医师资格考试。
2.具有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品学兼优,已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或综述。
3.需有执教经验,承担本科实习生、进修医师或住院医师的教学工作至少5年,讲课次数每年不少于10次。带教40人次以上。
数量(≥台)1 1 1 1 1 1 1 1 1 1 1 1个/床 1个/床
第二篇:神经内科服务标准
神经内科服务标准
一、针对患者
1、严格遵守 “首问负责制”
2、说话语气和蔼
3、治疗及检查、用药前后做好解释工作
4、尽量满足患者提出合理需求
5、做好患者心理梳导,多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患者
6、要信守承诺
7、注意患者的隐私权
8、做好出院前指导
二、针对同事
1、主动服务于相关科室,科室间相互尊重
2、定期走访各相关部门,收集相关意见,并及时整改
3、有需要我部门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全力、贴心的帮助
三、针对外聘专家1、2、3、专家会诊和查房时要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病史资料、检查结果等等 与专家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传递重要信息 及时听取专家医生对日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科内人员讨论整改
第三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加强国土资源科普能力建设,参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有关单位、机构在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时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国土资源部命名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依据。
一、范围
本标准所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能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科技等国土资源领域国情教育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等。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科技场馆类、科研实验类、资源保护类三种类型。
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以展示、宣传国土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成果、国土资源先进管理理念等为主要内容,达到本标准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所。
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有条件广泛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达到本标准的国土资源领域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期 科学观测台站。
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具有室外国土资源科普资源和条件,达到本标准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
二、目的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以公众易于接受、理解、参与的各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普及国土资源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兴趣。
2.介绍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宣传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公众了解所在地区国土资源特征,普及保护资源、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的科学常识,倡导树立集约、节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实践。
3.宣传国土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成果,普及新认识,宣传新技术,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任务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需求,积极广泛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其主要任务是:
1.配合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开展国土资源专项科普活动。根据每年全国性的“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主题,以及各地组织的“科 技周”、“科技节”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积极举办国土资源主题科普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2.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报告、讲座、影视观摩等教育活动,以及面向青少年的科学实验、竞赛等科普实践活动。
3.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含“李四光中队”)、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固定联系,定期合作开展社会化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4.组织开展以提高国土资源科普教育水平为目的的研究。
5.有计划地对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6.按要求报送科普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重要科普活动方案和文字、照片、录像等活动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四、基本条件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应满足针对所属类型的分类条件,并同时符合基地的一般条件。
(一)分类条件。
1.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具有固定的馆址。如馆舍设置在主管部门办公区,其建筑布局应相对独立,有方便公众抵达的出入口。
(2)馆内应有相应的科普场所和配套设施。科普场所包括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 展览教育场所,展厅应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设备。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可适当缩减。配套设施指支撑科普工作的公众服务、业务研究、管理保障等用房及设备。
(3)室外应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如观众集散场地、停车场、公共绿地等。
(4)常设和临时科普展览均应突出区域、专题特色,及时反映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常设展品应以标本、模型为主,且每年有所更新。
(5)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50天,参观人数应达到以下水平: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10000人次;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5000人次。西部边远地区可酌情下调20%。
2.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在国土资源某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科研特色鲜明,创新成果突出,科研基础设施齐备,具备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的科技成果条件。
(2)具备良好的开放和参观条件,已安排安全、可靠、方便的参观通道、场所和参观路线。
(3)设置有能让公众实际参与的演示装备或仪器设备。(4)建有“科普开放日制度”,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0天,参观人次不少于2000人次。
3.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符合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并通过相应主管部门审批。
(2)配套建有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馆或展室,展示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着重介绍、展示相关主题科学技术知识及研究成果。
(3)具备组织野外科普活动的基本装备、设施和专业人员,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野外观测、标本采集、野外地质探险、地学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普实践活动。
(4)每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员不少于10000人次。
(二)一般条件。
1.应有完备的标示说明系统。标示说明及解说文字等应有丰富的科普内容,表达形式通俗易懂,并应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增加本族通用语言),且经过相关领域专家审定。
2.有易于公众理解的图、文、影视等科普宣传材料,有条件的还应提供方便公众使用的科技知识、科研成果数据(非保密性)数字化查询系统。
3.具有从事科普设计研究、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有专(兼)职的讲解、接待、辅导人员,讲解员应经过1个月以上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知识培训。可采取聘任专家、志愿者 等方式充实研究和教育队伍。
4.建有宣传、展示科普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站或网页。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应与科普基地设施建设、科普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步更新。网站或网页开设读者服务热线或论坛,能及时解答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5.加强横向联系,保证参观人数每年都有所增长。新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的单位须建立保证基本参观人数的机制和措施。
6.符合相关公共设施、场所安全标准。
五、附则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篇:0300-急诊科 基地标准
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
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急诊科是培训合格的急诊专科医师的核心科室。加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急诊科以及相关科室建设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实现急诊科医师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及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急诊科基本条件
(一)相对独立、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
1.总要求为宽敞、通风、布局合理,就诊路线清晰通畅、方便。
2.急诊区域应设鲜明标志。急诊区有独立入口,大门宽敞,运送患者的车辆可直接到达。急诊科门口的道路交通通畅。急诊科内应设救护车专用停车点,并保持救护车道路通畅。
3.急诊大厅有足够面积,候诊区宽敞,轮椅和推车进出无障碍。4.小儿诊室与成人诊室分开。
5.单床抢救室面积不少于20m2,多床抢救室每单元(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2m2。6.辅助科室建筑面积能满足患者就诊的需要。7.输液室分设小儿输液区与成人输液区。
8.独立的挂号处、收费处、药房、检验科、影像科等。
9.以上建筑布局尽量安排在一楼同一层面,要求能减少交叉穿行往返。10.院内或科内具有诊治传染性疾病如SARS的独立区域。
11.急诊观察室、急诊ICU、急诊手术室等布局合理。其中急诊ICU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行封闭式设计,特别是消毒隔离设施(如层流等)完备,尽可能拥有有一间具备接收严重传染性疾病病人能力的带负压系统的隔离监护单元,独立的双回路供电系统,有中心供氧供气系统,中心负压吸引系统,医疗区与功能支持区分布合理等;急诊手术室完全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手术室规范。
(二)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 1.院外急救部分(1)救护车:至少2辆,车内须配置十二导联心电图机1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s)1台、除颤起搏器1台、急救呼吸机1台、生命体征监护仪(包括无创血压、心电、脉氧、呼吸等功能)1台;快速血糖仪、环甲膜穿刺置管套件、人工呼吸球囊、各种型号经口气管插管套件(含喉镜)、面罩、喉罩、气管食管双腔导管、氧气源、负压吸引装置、夹板、颈托、止血带、绷带、铲式担架、脊柱板、负压垫、常用急救药物等。
(2)人员配置:至少2名司机,出救护车时每车应配有医师、护士、担架工至少各1名。
2.接诊区
(1)分诊台:工作3年以上的护师3人。
(2)诊室:设成人诊室、小儿诊室若干(如果单纯成人急诊,则不作要求),各诊室医师编制≥4人。需有妇产科诊室及特殊病人如精神病诊室。诊室内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必须已获得本专业执业医师资格,或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
(3)抢救室:不少于6个抢救单元。抢救单元(床)与医师之比不少于1:1;抢救单元(床)与护师(士)之比不少于1:3。
(4)输液室:根据输液床(椅)位,床位与护师(士)之比不少于4:1。(5)观察室:床位≥30张。床位与医师之比不少于4:1,床位与护师(士)之比不少于2:1。
(6)清创室:清创手术台不少于1张。(7)石膏室:能满足不同病人需要。
(8)急诊辅助科室:24小时不间断开诊。急诊药房应满足急救需要,并有足够的抢救药品储备。急诊检验科和急诊影像科(CT、B超、X摄片等)开展的项目能完全满足急诊所需,应有床旁快速检验POCT。
3.急诊ICU 监护床位数不低于年平均每日急诊病人数的5%,最少不得低于8个监护单元,其中有1-2个独立的隔离监护病室。独立监护病室每单元床所占面积不少于20m2,多床监护病室每单元床所占面积不少于16m2。床位与医师1:1,床位与护师(士)之比不少于1:3。
4.急诊手术室:手术台≥2张,能随时开展急救手术。
(三)医疗设备
1.急诊抢救室基本设备:见表1
表1 急诊抢救室设备配置一览
设备名称
监护仪
数 量 1台/床
基本功能
便携式,心电、脉氧、无创血压、体温、呼吸、数据打印等 简便易用、可移动、电动型、带可充电电池(可运行30分钟以上),呼吸机
1台/床
呼吸模式为CMV、SIMV、PEEP、CPAP、PSV、SIGH、可调性FiO2,监测功能为呼气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吸气时间、吸呼比等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除颤器
自动心肺复苏仪 无创心脏起搏器 床边X线摄片机 洗胃机
12导联心电图机 可充电便携式吸引器 中心供氧接口或氧气筒 输液泵 微量注射泵 POCT检验仪 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 麻醉咽喉镜 无影灯 抢救车 冰帽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至少1台 1台 ≥1台 1台 1台
2个/床或1个/床 1台/床 1台/床 1台以上 1件 2套 2台 1辆/2床 1个/床
快速输液≥1000ml/h,多功能组合 中心吸引接口或电动吸引器 至少1个或台
颈托、各种类型夹板、各型气管导管、氧气面罩等抢救器材能满足急救所需
2.急诊ICU基本设备:见表2。
表2 急诊ICU设备配置一览
设备名称
多功能监护床
数 量 基本配置
基本功能
尽可能可以称体重、可移动、整体升降、前倾后倾、长度可伸缩、可放置不同体位等 心电(示波6>个·帧)、呼吸、SpO2、呼气末CO2、无创血压、有创双压力监测、双体温监测、充电电池(供电≥30min)、24小时监测结果回顾等,并具备监测功能的可扩展性
无创血压、呼吸、脉氧、心电监测,充电电池(供电≥30min)等
其功能模式:CMV、SIMV、PSV、CPAPPEEP、新型通气模式≥2项,FiO2可调;监测:呼气潮气量、气道峰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Ti、分钟通气量、FiO2、iPEEP、肺顺应性、呼吸功等,其中至少1台带转运功能
多功能组合 监护仪 1台/监护床
机动便携式监护仪 心排血量监测装置或监护仪配套的心排血量监测模块 人工呼吸球囊
至少1台 至少1套 1个/床
呼吸机 1台/床
除颤起搏器 有创临时起搏器 床边血液净化机 血气分析仪 纤维支气管镜 冰帽 降温毯
预防深静脉血栓气泵 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 中心供氧接口
中心吸引接口或吸引器 可充电便携式吸引器 输液泵 注射器泵 十二导联心电图机
1台 至少1台 1-2台CRRT 1台 1套 1-2个 至少1台 1个/2床 1个 2个/床 至少1-2台/床 1台 至少1台/床 至少2台/床 1台 中心供气(高压空气)接口 2个/床 设备名称
床边便携式B超机 床边X线摄片机 麻醉咽喉镜
1台 1台 2套
数 量
基本功能
X线防护设备齐全
漂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切开导管、气管导管、喉罩、经皮气管置管套件、血液净化配套耗材等齐全,并有储备。
各种抢救包(如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胸腔穿刺包、腰椎穿刺包、导尿包、脑室减压包等)和其他常用抢救器材齐全,并有储备。
3.急诊手术室基本设备:见表3。
表3 急诊手术室配置一览
设备名称
麻醉机 麻醉监护仪
数 量
1台/手术台 1台/手术台
基本功能
带自动呼吸机、双吸入麻醉、FiO2监测
心电、脉氧、有创无创血压、呼气末CO2、双体温等 自动体外除颤 胸内、胸外除颤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1台 除颤机 电刀
中心吸引或电动吸引器 备用电动吸引器 中心供氧接口 便携式高压灭菌锅 抢救车 麻醉咽喉镜
可移动C型臂X摄片机
1台 1台/手术台 1-2个/手术台 1个 2个/手术台 1个 1辆/手术台 2套 1台
其他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各种手术器械、抢救器材齐全等。
4.清创手术室基本设备:清创手术台、抢救车、吸引器等手术器械齐全。
(四)医疗工作量 1.急诊观察室
(1)床位使用率≥95%。(2)平均住院日≤3天。2.急诊ICU(1)ICU 床位使用率≥85%。(2)平均住院日≤12天。3.急诊手术室
(1)急诊手术例数≥500例/年。
(2)手术种类全面覆盖急诊创伤,包括清创,伤口处理等。(3)急诊总量≥100000人次,收治病种种类及数量见下表4。(4)每位受培训住院医师管理病床数4张。
表4 急诊病例年诊治例数(例)一览
急诊病例
创伤 严重多发伤 严重复合伤 创伤性休克 严重颅脑创伤 脊柱/脊髓创伤 严重胸部创伤 严重腹部创伤 额面部创伤 循环系统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高血压急症 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炎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夹层血肿 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 脑梗死 癫痫持续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骤停 ARDS/呼吸衰竭
年诊治例数(≥例)
6000 200 100 50 50 50 50 50 50 6000 200 300 300 200 30 30 20 4000 150 200 20 50 5000 50 100 6 哮喘持续状态
COPD/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 肺血栓栓塞症 其他系统疾病 急性中毒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其他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消化道大出血 肝性脑病 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胆管炎 肠梗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昏迷 肾衰竭
(五)医疗质量 300 40 8000 100 50 60 50 30 200 50 100 80 50 50 200 1.急诊科应能够单独或协助开展的代表本专科医疗水平的急救项目≥10项,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急诊内镜上消化道止血、电除颤与电复律、经口快速气管内置管术、机械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术、严重多发创伤病人的急诊手术、开放性腹部创伤的急救处理、开放性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理、严重脊柱外伤的急救处理、各种骨折病人的急救处理等。
2.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3.急诊病历书写符合规范,甲级率95%。4.急诊ICU收治的危重病人应符合收治标准。
二、急诊科师资条件
(一)人员配备
1.专业指导医师与受培训住院医师人数的比例为1:1。2.指导医师组成:
由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各科室或病区主任或副主任。科室内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应占科室总医师数比例≥30%,所有医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
(二)指导医师条件
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品学兼优、已发表学术论文或综述2篇以上。
第五篇:孵化基地、园区标准
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设立条件和标准 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概括地说,就是要“有一份报告、有一个机构、有一片场地、有基本服务”。具体说明如下:
一、要有可行性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专家对设立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设立运行后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严格论证,从源头上确保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的科学性。
二、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设立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固定的办公场所、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管理服务人员;
(二)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场地、办公场地和共享的服务空间,有相应的道路、停车、供电、供水、消防、通讯、网络和职工生活等基础配套设施;
(三)有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管理服务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有条件的引入风险投资公司或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分支机构;
(四)有配套的创业服务,能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并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网上咨询、专题讲座、互动交流,为创业者提供各项服务;
(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建有完善的创业实体评估准入、财务管理、日常管理服务等规章制度,能为入驻创业实体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有相应创业就业政策扶持,设有为入驻孵化实体的创业资助、经营场地费用和水电暖费用补贴或减免等项目以及扶持期限;
(七)每年新入驻一定数量创业实体,入驻创业实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每个创业实体能够带动一定数量的人员实现就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特色鲜明。
三、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提供的基本服务。
(一)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基本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服务,指导协助办理开业相关手续;
(二)实施创业项目开发、对接和融资服务,指导协助退出孵化基地的企业做好迁址、工商税务登记变更等服务工作;
(三)免费提供创业能力测试、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协助开展创业培训;
(四)开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专利、金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战略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服务;
(五)指导协助落实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六)孵化基地要注重发挥孵化功能,建立创业实体退出机制,商贸、物流、家庭服务业企业孵化期不超过2年,工业、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其他类企业孵化期不超过3年。孵化期满后创业实体未退出孵化基地的,不再继续享受孵化基地扶持政策。
四、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认定标准
1、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标准
除符合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经营厂房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楼宇型基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以文化创意、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应用等为主体的科技含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孵化基地可适当放宽;
(二)入驻创业实体100个以上,创业和稳定吸纳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下同)500人以上;
(三)创业实体有较强的成长性。科技含量高,孵化成功率不低于70%,孵化基地入驻率不低于80%,每年新入驻初创企业20户以上(孵化成功企业是指已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现仍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创业实体;孵化成功率是指孵化成功企业数量占入驻创业实体总数的比率;孵化基地入驻率是指已入驻企业使用厂房楼宇面积占创业孵化基地厂房楼宇总面积的比率;新入驻初创业企业是指入驻孵化基地时申领营业执照1年以内的创业实体)。
2、省级创业示范园区认定标准
除符合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入驻创业实体100个以上,创业和稳定吸纳就业1000人以上,对网络创业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在入驻创业实体个数、稳定吸纳就业人数方面可适当降低10-30个百分点;
(二)企业成长性好,企业存活率不低于80%,每年至少新增20户以上创业3年以内的企业(存活企业是指已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现仍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创业实体;企业存活率是指存活企业数量占入驻园区创业实体总数的比率)。
五、评估认定程序
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的评估认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报。申请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创业示范园区的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申请单位需提交以下材料:
1、《山东省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认定审批表》;
2、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报告。主要包括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建设运行情况,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开展情况,入驻企业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情况;
3、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制定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情况,入驻实体享受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房租补贴、经营场地补贴、水电费补贴等创业扶持证明材料;孵化基地或园区协助落实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证明材料;
4、服务管理机构和人员情况;
5、入驻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创业实体名册、创业实体基本信息以及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6、创业和稳定吸纳就业人员花名册及相关证明材料。
(二)初审和复核。当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复核。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初审意见和申报材料进行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并于每年3月底前将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材料及审核意见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评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采取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负责人集中现场答辩、基地园区实地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负责人集中答辩时,应结合认定标准全面介绍基地园区促进创业的理念、规模、措施和成效,制作幻灯片;集中答辩实行现场评分,其中专家评分占70%,参加答辩人员互评占30%,发挥以评审促交流,以交流促建设的作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根据集中答辩评分情况,组织开展实地评审。
(四)公示和认定。对拟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或省级创业示范园区的,在省级媒体进行期7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正式行文批复,认定为“山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创业示范园区”并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