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家庭暴力及其对策(修改稿)1
浅谈家庭暴力及其对策
钟山一中 杨 文
【内容提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也常发生在高知识分子的家庭,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其造成的危害却是相同的。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相背离。故笔者建议,公众应了解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对策,从而共同来反对家庭暴力。
【关键词】家庭暴力 现状 危害 对策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当这个本应饱含温馨和睦的空间被内部暴力侵蚀时,不论是主动施以暴力的一方,还是在恐惧中被迫面临暴力的一方,在家庭维护失控的同时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暴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冷暴力”、“精神虐待”等逐渐成为谈论家庭暴力问题时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走近家庭暴力,我们会体尝到那么多家庭从美满到破碎的辛酸泪。笔者试从家庭暴力的内涵、现状、危害及其防止家庭暴力的对策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构成
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中常见的一种不道德的社会现象。目前,综观我国法学界关于家庭暴力含义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对妇女的暴力;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包括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的暴力行为。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是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范围的界定。①
就笔者而言,我倾向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一条的表述:即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该定义详细地界定了家庭暴力的手段、主体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把家庭暴力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实践中,衡量家庭暴力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暴力侵害的必须是公民的人身权。第二,家庭暴力实施的必须是暴力行为。第三,家庭暴力侵害的是家庭成员。第四,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必须是故意的。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由于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受害者往往无力或不愿公开,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从而使家庭暴力与发生在社会上的暴力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普遍且严重性
据全国妇联近五年的调查结果,我国30%的家庭存在暴力,家庭暴力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随着暴力手段的不断升级,致使家庭破裂,家庭成员伤残、自杀或他杀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救济措施的不完善,家庭暴力呈不断蔓延的趋势。②
2、主体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的主体是特定家庭成员,一般丈夫是施暴者,妻子是受
害者。文化程度低的群体占多数,达73%。由于这些人文化水平较低,行为粗野,当家庭发生矛盾时,总是以武力解决。
3、隐蔽性和长期性
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家里,除了当事人外,常不为他人所知,故其具有隐蔽性。受害人也常因碍于情面,不愿“家丑外扬”。据有关调查,家庭暴力公之于众的很少,仅占实际数量的10%。受害人也常因缺乏多次累积的伤情原始记录和法医鉴定依据,致使调解和诉讼困难,受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同时,施暴者对家庭成员往往继续加害,受害者长期遭受侵害,有的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4、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前的家庭暴力形式多样,既有对家庭成员肉体的暴力,包括殴打、脚踢、烧烫等伤害身体的攻击行为;又有精神暴力,包括用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他人自尊的用语或足以引起他人强烈不满的言语等等;还包括性虐待,主要指刻意攻击他人的性器官,以胁迫或暴力方式强迫发生性接触、性交等行为。不仅如此,在一些城市家庭中,“冷暴力”已日益普遍。所谓“冷暴力”是指在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同时,家庭暴力在产生原因和危害等方面表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其产生既有观念因素,又有经济因素、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原因。
5、循环性和延伸性
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其进程大致为:紧张阶段,即双
方出现言语攻击和敌对状态;暴力阶段,即紧张压抑爆发为对受害者的攻击;亲密阶段,即施暴者表示悔恨,使受害人满怀希望,但绝大多数情况是这一循环再次简单重复。另外家庭暴力呈延伸性,一方往往将对方的亲属作为泄愤对象,有的将插足家庭的第三者作为报复目标,把家庭纠纷的矛头指向他人。
6、解决手段的非法律性
从目前现状看,在家庭暴力发生后,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选择非法律手段解决,他们或找亲友和干部调解,或找家人出面协调,还有高达30%的受害者试图以暴力相报复。而有关部门则往往以“家庭暴力”是家务事为由,对家庭暴力置之不理,致使一些家庭暴力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甚至发展为恶性刑事案件。③
7.举证难
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和当事人证据意识低下,决定了其举证困难,这是司法实践中明显存在的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所涉及的证据的采取、证明标准等规定应灵活运用,适当降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举证责任。
二、家庭暴力的现状
(一)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世界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2000年以来,妇联系统接访的2232人次中,家庭暴力投诉案件486件次,占总数的21.8%。打进热线的1244人次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有175人,占总人数的14.06%。家暴致伤鉴定中心先后为222
名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了伤痕鉴定。对1230名公众抽样调查显示,夫妻吵架后动手的占32.2%,91%的人认为存在家庭暴力。④
1、中国家庭暴力原因研究
中国对家庭暴力原因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实证的调查资料不足,缺乏家庭暴力成因的理论。家庭暴力是一种暴力行为,它实施的原因和其他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共同之处。同时家庭暴力又是发生在特定成员之间的行为。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组成稳定的家庭,决定了家庭暴力的发生还受到家庭传统文化、社会家庭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因素的作用,又有主体因素的影响,从而构成复杂的原因系统。
中国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家庭内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收入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内部经济根源。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压力,当夫妻一方或双方失业,家庭生活来源短缺时,家庭矛盾突出引发家庭暴力的产生。特别是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一旦失业或工作不景气而面对巨大生活、思想和生存压力时,常会通过酗酒宣泄,而酗酒又是引发家庭暴力的重要动机。
第二、当事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作为受害者,常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不敢声张,默默忍受痛苦。由于大多数受害者为妇女,而很多妇女又无法制观念,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对大多数受害的母亲来讲,孩子是她的一切,为了孩子,受害的妇女遭遇家庭暴力后会忍耐。对施暴的父亲而言,也是如此。在家庭暴力
发生后,为了孩子,双方都会做一定的妥协,但遗憾的是,往往在这之后还是无法制止的家庭暴力。
外部原因,即家庭内部因素之外的原因,归结起来有很多,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男性统治之下。对子女则实行惩戒之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推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掌握家庭经济权的家长,对家属当然地享有至高的支配权,从而使干涉与侵害妇女、子女人身权利的行为合法化。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
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腐朽思想和陋习不同程度地波及家庭。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漠,婚外恋、重婚等社会丑陋现象的存在引发了家庭暴力,施暴者由于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为了达到自己畸形目的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很多男性因为经济收入的变化而出现了外遇,从而使用暴力逼迫妻子离婚。
第三、立法上的不完备和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使施暴者不能被有效制裁。
家庭暴力也不是一般的治安问题,还涉及到感情因素。通常司法人员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们怕自己正儿八经的去处理了,可当事人之间马上又和好了,反过来还怪自己多管闲事,所以常采取漠
然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家庭暴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的真空地带。
2、中国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和执法现状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为了切实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实现各个领域的男女平等,近年来,在反家庭暴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专门性的政府机构,成立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妇联组织等合作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协调议事机构,在公安机关建立家庭暴力投诉受理机构,建立法院特邀陪审员制度,建立妇女援助机构,建立家庭暴力伤残鉴定中心和庇护所,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反家庭暴力的优势。同时在国家级立法中对家庭暴力问题予以明确规定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中国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很多。《宪法》规定了保障公民权利、男女平等是中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依据。《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继承法》中都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规定,《婚姻法》是中国第一部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其中规定了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济措施:受害者有权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公安机关等求救;相应的机构应受害者的请求采取救助措施;对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规定实施家庭暴力为法院准予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并规定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受害者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婚姻法》的这条规定是维护妇女不受家庭暴力最得力的规定。⑤
中国家庭暴力的执法现状:相关部门采取的有效措施还是不够的,成效较低。上面所涉及到的诸多维护妇女权益的部门,在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各个部门间的职权划分也不够明确,执法程序也不规范,造成了对家庭暴力的制裁不力。例如,在某
些地区,目前处理家庭暴力问题的部门就几个:一是派出所,家庭暴力一旦超出受害者的忍耐限度,首先想到的就是报警。但警察的处理是很有限度的,一般是解决当下的冲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法院,法院的局限性更大,除非是到了离婚的地步,否则当事人不会就家庭暴力起诉到法院的。三是妇联,妇联是专门维护妇女权益的部门,但在实践中,当事人往往没有法律意识,不知道找妇联,即使找了,妇联也要通过其他部门的合作才能做好维权工作。这形成了一个现象,公安局与法院是被动的维权部门,妇联是主动的维权部门,但接触当事人最多的还是两个被动职能部门。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妇女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应该好好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即使有这个意识,也找不到好方法。
(二)家庭暴力的发展趋势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数量不断上升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总体来看,我国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家庭暴力案件与80年代相比上升了25.4%。21世纪的发展速度会更快,2002年全国妇联组织接受关于家庭暴力信访的案件高达3.66万件,数量比往年上升了40%。
2、精神暴力更为普遍
一般情况下,提起家庭暴力,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身体伤害。而中国法学会进行了一项名为“反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的
研究,结果表明,与拳脚相加的身体暴力相比,精神伤害排第一位,其次为身体伤害,性伤害排第三位。
3、青少年实施家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以往常见的家庭暴力是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殴打孩子,但目前看来青少年对家长实施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且使用的手段往往更为残暴、凶狠,由此造成血淋淋的家庭惨案时有发生。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不仅因为行为人的不法行为直接针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后果,而且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对社会的危害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的和谐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故家庭暴力严重地在危害了社会的安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创造者。而那些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在其生命、生存及人身权利、人格名誉等这些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 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害了这部分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对家庭的危害
1、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探讨家庭暴力的问题时,孩子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孩子会是幸福、快乐的,相反,家庭暴力中的暴力肯定会给孩子留下长期的心灵创伤,对其生理、心灵必然会带来较大伤害,也会给他们的心理投下灰暗、悲伤的阴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诊治,很可能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
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家庭发生暴力,其结果对男生和女生的影响会不同。对男生来说,在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他就有可能效仿暴力。在他日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会拿妻子出气,大打出手。对女生来说,她则会畏惧暴力,产生自卑心理,遇到有暴力倾向的人就特别害怕,不敢抗争,同样是悲剧,可能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2、对妇女的影响
家庭暴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女性犯罪的确不容忽视,家庭暴力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导致妇女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妇女,她们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只不过因为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较明显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精神上的损伤是内在的、较为隐蔽而容易被忽视。其实,精神上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悲哀,有的悲痛欲绝,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找不到正当的解决途径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
从而可以看出,社会对于这些女性的犯罪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有专家呼吁,对于因家庭暴力而走向犯罪歧途的女性,除非客观危害或主观恶意特别严重,在裁量刑罚时应该酌情从轻。笔者认为,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被害妇女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救济手段是有效地减少及根除家庭暴力现象以及由此诱发的女性犯罪的根本举措。不仅要增强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而且要增强所有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确家庭暴力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法律后果,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这种丑恶现象。
四、防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鉴于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其产生原因,为了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来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是解决家庭暴力产生的重要手段
收入差距的悬殊往往导致家庭成员的歧视和互不尊重,于是造成家庭暴力的发生。据调查,家庭暴力多发生在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或家庭成员收入差距较大的家庭,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防止家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才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
(二)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是反对家庭暴力的基础
提高公众的法律素质、道德水准、反家庭暴力意识和妇女的自保
护意识,是反对家庭暴力的基础。要通过宣传栏、法律讲座、家庭对话会、法律进家活动、广场咨询等面对面的形式,向公众传播反对家庭暴力的方式方法和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家庭暴力是社会公害,人人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人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是预防家庭暴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是预防家庭暴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借助各种媒体、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风尚,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谴责,也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的重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弱势群体—妇女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使她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从根本上摆脱家庭暴力。通过教育,使受害者明白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伤害时,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转变“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不能逆来顺受,息事宁人,更重要的是懂得珍惜做人的权利。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消除封建残余思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制止、减少直至消灭家庭暴力。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发生与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社会的文
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社会习俗,因此,要重视学校这个重要教育机构,让孩子从小接受学校道德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建立心理障碍排解机制
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改善人际交流条件,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等多种措施,增加心理障碍排解途径,缓和人们的心理压力,以冷静处事,制止、减少直至消灭家庭暴力。
(五)制定专门的预防家庭暴力法
针对家庭暴力的长期性、复杂性与严重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家庭暴力法。1995年12月新西兰国会通过了《家庭暴力法》,全面调整家庭暴力问题;英国也于1994年出台了家庭暴力法;新加坡对此也有专项立法;在我国台湾地区,1998年也通过了家庭暴力防治法,从刑事、民事、家事和防治服务多种角度,治理家庭暴力问题。由于我国家庭暴力有关的现行法规,均散见于各类法典、法条中,并有许多的漏洞与缺失,并未提供根本防治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之途径,极不利于司法操作及社会实践。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立法规划是建立专门的预防家庭暴力法,在法律中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的救助机构和求助程序、制裁机构、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到可操作性强,执法部门明确、各部门分工明确,让反家庭暴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且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统一的威慑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问题不仅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且是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是某个家庭的内部矛盾,而是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因此,全人类要从多方面合作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单凭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可行的。
尾注:
①李霞:《家庭暴力法律范畴论纲—基于社会性别的角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5(04),第72-74页。
②涂秀蕊:《家庭暴力法律救援 》[M].台北:永然文化,1999:122-123.③陈晗霖、王玲.家庭暴力罪及其防范和控制 [J].理论探索,2005(02):14-17.④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33-36.⑤张风芹、鲁涤.家庭暴力 [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04):160-161.【参考文献】
1、郝艳梅,重新审视家庭暴力,《前沿》。
2、马原,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人民法院出版社。
3、参见中国人大新闻网2001年4月29日刊载,《为了家庭和睦社会安宁》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4、参见人民网,法界动态专栏2002年11月24日刊载,《我国重视家庭暴力防治,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5、参见巫昌祯主编:《婚姻与继承法学》。
第二篇: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家庭
暴力危害成因对策
家庭暴力是一般公众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尽管有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得到起诉,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人命的情况。许多受虐妇女因此丧失了起诉的勇气,不得不继续维持暴力的婚姻关系。有些人甚至去走极端,主张只有用暴力和谋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种关系。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在年主办的一次婚姻质量调查表明,不论程度频率如何,丈夫打过妻子的占.%;妻子打过丈夫的占.%。中国目前正在展开关于家庭暴力对策的讨论,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确认这一针对妇女的暴力罪行,并找到制止此类行为的对策。
我国年月实行的新婚姻法对家庭暴力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制裁条款,如将家庭暴力作为受害方提出离婚的一个条件,受害方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等,还明确规定受害方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援助和居委会进行劝阻,因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
本文试就家庭暴力内涵、现状、危害、成因、预防与对策等方面谈一些拙见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
在国外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及立法较我国进行得早并经历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从英国学者观点看出“家庭”不仅指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生活共同体而且还包括同居关系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出现的暴力行为。行为方式不仅有直观性还有非直观性的。可见家庭暴力是许多不同行为所体现的一种共同性这些行为的共同目的都是施暴者为了实现对受害人的控制。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与一般暴力两类。按照表现形式,家庭暴力可分为以下三类
()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
()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言语从而引起他人难受。
()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
二、家庭暴力现状
近年来,妇女运动越来越多地关注针对妇女的暴力这一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作出解释。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派把暴力看作少数人的变态;社会结构论的解释则认为,暴力行为是社会的阶级差别所带来的挫折感和压抑感导致的;由于社会上有些人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由于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由于恶劣的住房,恶劣的工作环境,由于缺少工作机会,一些人才会变得有暴力倾向,因此,对妇女施暴的现象较多发生在社会的下层。有许多女权主义者对暴力现象持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像统计数字所表明的那样,强奸犯大多数对于被害妇女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那么这种暴力行为就应当说是由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造成的。有学者提出,家内的男女不平等与家庭暴力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夫妻平等的家庭增加了,家庭暴力一定会大大下降。
自内罗毕战略提出与针对妇女的暴力作斗争以来,各国妇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从妇女教育和受虐妇女庇护所,到全女性警察部队的成立,一场全球性的反对对妇女施加暴力的运动正在蓬勃兴起。不少人提出建议,应当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网络,把针对妇女的暴力这一问题摆进世界人权问题的议事日程当中去。这个专门对付针对妇女的暴力的全球性网络将把社会工作、法律、教育、卫生及受虐妇女庇护所等各方面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帮助受虐妇女。
(一)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以北京为例,年以来,妇联系统接访的人次中,家庭暴力投诉案件件次,占总数的。打进热线的人次中,涉及家庭暴力的人次,占总数的。家暴致伤鉴定中心先后为名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了伤痕鉴定。对名公众抽样调查显示,夫妻吵架后动手的占,的人认为存在家庭暴力现象。家庭暴力给妇女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同时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轻者夫妻
不和,家庭不睦,重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违法犯罪。
(二)轻微伤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精神伤害占一定的比例
调查显示,以轻微伤为主的轻微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北京市家暴致伤鉴定中心鉴定的名受害妇女中,轻微伤占。妇联系统接访的起涉及家暴的案件中,轻微伤占。轻微伤中以拳打脚踢为主
要表现形式,精神伤害在家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女性实施精神伤害的比例高于男性。
(三)施暴者的年龄、文化和职业呈多元化,低学历、工人、农民占多数
对北京妇联系统信访案件的统计分析显示,市区的案件、市郊的案件有家庭暴力情节,农村比城市高了近个百分点。施暴者年龄在岁以下的占,岁的占,岁的占,岁以上的占。施暴者中工人、农民占,个体经营者占,下岗失业人员占,干部(包括公务员、职员、军人等)占。施暴者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高中中专的占,大专以上的占。由此可见,年龄在岁、文化素质低、工人农民的施暴者占多数,公务员、职员、军人等较高文化素质和高层次人群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庭暴力现象。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岁以下和城区岁以上的施暴者,农村初中以下和城区大专以上学历的施暴者分别高于对方。
(四)公众求助意识增强,妇联、村居委会成为求助的首选单位
对妇女热线情况统计显示,年有的家庭暴力受害者通过派出所、指挥中心、街道、居委会等途径求助,××年求助比例提高了个百分点。对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遇到家庭暴力时,的人希望求助外界解决。在选择求助单位时,的人选择妇联、村居委会,的人选择法院或派出所,的人选择亲戚朋友,的人选择双方单位。妇联、居委会成为公众解决家庭暴力的首选单位。
(五)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度较高
调查显示,%的人认为家庭暴力是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认为妇女、儿童、老人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的人认为家庭暴力不仅是肉体的伤害也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及性虐待。对家庭暴力行为的认识中,殴打、限制人身自由、捆绑、拘禁分别占、、、。恐吓、咒骂、威胁、凌辱人格、讥讽分别占、、、、。由此可见,随着婚姻法的宣传普及,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知度较高,对家庭暴力内涵及行为的认识与婚姻法的定义相符。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首先,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具体为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
其次,家庭暴力伴随着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由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妇女,因此她们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只不过因为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较为明显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精神上的损伤是内在的、较为隐蔽而容易被忽视。精神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悲哀有的悲痛欲绝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找不到正当的解脱途径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当虐待超过了她们肉体、精神的承受能力时有些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第三,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创造者。而那些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在其生命、生存及人身权利、人格、名誉等这些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害了这部分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也严重地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快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也会给下一代人的心理投下灰暗、悲伤的阴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已为社会上发生的许多案例所证实。
四、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
(一)“夫权思想”是滋生家庭暴力的土壤
几千年“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把妻子作为私有财产,认为“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特别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家里以功臣自居,把妻子视为奴婢,稍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有的妇女把丈夫作为自己的生活支柱,经济上、心理上依赖丈夫,面对丈夫的暴力行为不敢反抗。
(二)生存压力是导致家庭暴力的重要因素
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压力,当夫妻一方或双方失业,家庭生活来源短缺时,家庭矛盾突出,家庭暴力随之产生。特别是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一旦失业或者工作不景气,面对巨大的生活、思想和生存压力,常会通过酗酒宣泄,因为酗酒引发的家庭暴力不断发生。
(三)缺乏制裁措施是家庭暴力蔓延的重要原因
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惩罚性规定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新婚姻法虽然规定了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过错赔偿制度,但操作上有一定困难。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家庭暴力索赔问题,法律上没有依据。对占家庭暴力绝大多数的轻微暴力行为,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四)宽容态度纵容了家庭暴力的产生
“家庭暴力是私事,外人最好少干预,清官难断家务事”等意识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市场。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外人最好别插手。遇到家庭暴力后,大多数人选择自己解决甚至选择离婚。
(五)缺乏救助渠道,影响了家庭暴力的解决
目前我国救助渠道很少,对于急于摆脱暴力环境的妇女,无法提供紧急援助,使处在暴力中的妇女心理和人身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五、反家庭暴力对策
家庭暴力严重侵害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得到广泛关注。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把反家庭暴力工作纳入政府行为
政府重视和干预是解决家庭暴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反家暴工作中,政府应发挥主渠道作用,把反家暴工作纳入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考核体系,纳入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制定配套的行政措施,从政策和经济上对反家暴工作给予支持。同时,要对立法和司法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进行反家暴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决策层和执法者的性别意识和反家暴意识。
(二)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家庭暴力行为是反家暴的关键环节。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做到预防为主,违法必究。将家庭暴力干预纳入指挥中心和社区警察的工作范畴,在派出所建立“反家暴示范点”,探讨实施“救助卡”“告知卡”和“超前预防,事中干预,延伸服务”的工作模式,使公安机关成为反家暴的首要环节。还要进一步提高警察反家暴的意识和技巧,加大干预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同时,检察机关和司法审判机关也要加大家庭暴力案件的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反家暴意识
提高公众的法律素质、道德水准、反家暴意识和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反家暴的基础。要通过宣传栏、婚姻家庭学校、家庭对话会、法律进家活动、广场咨询、法庭进社区等面对面的形式,向公众传授反家暴的方式方法和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家庭暴力是社会公害,人人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要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对一些大要案的曝光、以案说法等形式,鞭笞家庭暴力行为。要把有无家庭暴力作为评选“五好文明家庭”的条件,倡导文明、健康、新型的家庭关系。要加强对妇女的法制教育,转变“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观念,引导妇女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帮助广大妇女树立证据观念和证据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要教育妇女树立“四自”精神,提高素质,增强抵御家暴的能力。
(四)加强社区防范,健全社会防控机制
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有效防治家庭暴力的重要保障。社区是防治家庭暴力也是保护妇女人身权利的第一道防线,要强化社区反家暴意识,把反家暴纳入基层居民自治组织管理的视野,成立社区反家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街道综治办、妇联、派出所、法庭、社区医院等部门参加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分工合作、互相联动的工作机制。设立家庭暴力致伤鉴定中心,“家庭纠纷调解站”,“社区反家暴工作站”,家庭暴力投诉热线,或开展“零家庭暴力社区”、“优秀妇女维权岗”创建活动等,制止家庭暴力行为。
(五)畅通救助渠道,建立有效的社会保护机制
救助、保护妇女,是反家暴的重要环节。国外建立解除受害妇女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的救助机关的做法值得借鉴。要设立“受害妇女心理指导站”、“心理医疗诊所”、“反家暴救助中心”等社区救助服务机构,建立为受虐妇女儿童提供紧急、临时居住的妇女避难所,畅通家庭暴力的解决渠道,从生活和心理上帮助受害者渡过难关,树立生活的信心。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提高反家暴工作水平
第四次世妇会《行动纲领》把“对妇女的暴力”列为个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反家暴工作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应加强国际交流和项目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提高反家暴工作水平。
六、对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建议
救助应该应以预防为先,调解为主,诉讼为辅。
一、早期救助(也可以称其为主动救助)
早期救助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主要的手段还是以教育为重,宣传法律法规,提倡良好社会风尚。居委会和村委会可以设立定期的法律咨询服务,就有关家庭经济财产纠纷,离婚事宜,婚内双方权益,继子女、继父母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以及有关赡养、抚养、扶养等的问题给居民、村民提供意见。尽早使其了解自已在法律上会获得哪些帮助,将家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或危害性降到最低。定期的组织辖区内的妇女学习防暴技巧,相关法律措施。加强对男性家庭成员的法制教育,毕竟半数以上还是男性为施暴者。
作好邻里互救工作。有家庭暴力发生的家庭的邻居作为知情人有义务及时报告有关机关;对已遭受暴力侵害,身心损害严重,有可以预见的生命危险的受害者应施予援手,避免悲剧发生。
居委会和村委会还可以与几家主要的医疗机构挂钩,有辖区内的因家庭暴力受伤到该医疗机构诊治的,医疗机构应及时通知相关负责人,保存重要验伤报告、诊断结果。
各级妇联还应有效保障妇女权益,指导和监督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必要时提前介入家庭危机。
民政部门应加强对新婚夫妻的反家庭暴力教育,以个案警示他们。要对年老公民作定期的探访。
教育部门要对在校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家庭美德教育,普法,使他们了解自身权益。
男性受害者增多,妇联及各基层组织也应兼顾对于他们的救助。家庭暴力事件总有一方是女性,不能因女性成为受害者就重视,男性成为受害者就不顾,对于施暴之妇的教育也应重视。
二、被动救助
()受害者未成为加害者
因为家庭暴力案件还是属于自诉案件,当事人不报或未至严重地步法律无法介入,所以各基层组织,妇联及民政部还是以调解为主要手段,缓解家庭暴力对于受害者的影响。提倡推广社区调解员制度。在调解无效,暴力行为仍存在的情况下,可建议受害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对符合离婚条件的双方,法院应尽快作出判决准予离婚。避免在此过程中,施暴者变本加厉。
()受害者成为加害者
我所说的受害者成为加害者,指先前的受害者在遭受长期的暴力侵害、受虐后,忍无可忍之下作出使施暴者伤亡的行为,从而成为加害者。这里,受害者显然触犯了刑律,法不容情,治罪是肯定的,但法律还应酌情考虑。实现对受害者的最后救助。
受虐妇女综合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用来证明受害者行为的合法性,即属于正当防卫。这在法律界有争论。受虐妇女综合症可以解释受虐妇女由于长期遭受丈夫或同居男友的暴力侵害,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无法摆脱施暴者的无助感,以及她们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或暴力威胁作出过激反应的合理性[],而正当防卫是针对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伤害行为所采取的致使行为人伤亡的行为。我认为这二者是相符的,受虐妇女综合症可以作为法官判案的一个有力依据。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受害者对显性的,外在的,肉体上的一种侵害的反击,受虐妇女综合症则是受害者对隐性的,内在的,精神上的一种侵害的过激反应;法律保护的不仅仅是公民的肉体安全,还包括精神安全。正当防卫强调了要在侵害行为进行过程中施实,其实,家庭暴力,虐待行为,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经常性的行为,这种侵害行为对于精神上是一直持续从不停顿的,这就符合了侵害行为进行中的条件。
这一理论同样应该适用于家庭其他遭受暴力侵害的成员。
对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助,全社会各方面都应行动起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问题。妇女、青少年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易形成一种不健全的人格和障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犯都来自离异家庭,且在家庭破裂前都存在有家庭暴力。这会使中国隐性犯罪人口的基数加大,不利于社会发展。
第三篇:家庭暴力及其法律对策研究
反对家庭暴力共建和谐社区
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现象目前在我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发生在夫妻之间,还多发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与年迈父母之间。
据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有近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
受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影响,很多人还抱有男尊女卑的看法,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打老婆、打小孩都是家务事,不违法。而受害者觉得家暴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很多人选择默默忍受。
一、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正日益成为破坏现代婚姻家庭肌体的重要“病毒”,故有人称之为“都市家庭新杀手”。许多受害者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她们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这也是诱发受害者犯罪,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家庭暴力使受害者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创伤,在人格尊严上受到莫大的侮辱,使许多受害者长期处在痛苦的煎熬中。长期受暴力侵害的家庭,婚姻关系就会受到损害、扭曲,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幸福,是造成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
家庭暴力不仅仅对家庭有影响,它的危害性涉及社会。长期遭受暴力侵害而又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受害者,有的寻求自杀解脱,有的赌博、吸毒,甚至为报复对方而伤害对方,有的人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伤害孩子,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
二家庭暴力的分类
1、精神暴力,不理睬、侮辱谩骂、威胁,使劲关门或摔东西,禁止其对外联络,破坏属于受害人的物品等。属于这种范畴的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中国法学会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有 88%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30% 出现负气使劲关门离家而去或摔东西的行为,48%会出现互相辱骂的现象,甚至丈夫会威胁殴打妻子。精神暴力使受害人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障碍或者精神健康困扰。
2、身体暴力。打抓砸利器威胁用火或开水烫等,最常见的是打耳光,揪头发,拳打脚踢等。有的家庭存在使用凶器等暴力。身体暴力严重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三、家庭暴力分析
家庭暴力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女性受侵害的现象比较多。
根据全国妇联等权益部门的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的案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是女性。
2、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强。
家庭暴力被称为“悄悄地犯罪”家庭暴力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内部。妇女一般受“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影响,发生家庭暴力后也不愿向执法机关反映,忍气吞声。同时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施暴者容易选择时间和手段,也容易销毁证据。广大妇女即使受到严重伤害也不愿丈夫入狱,这种袒护丈夫罪行的心理使施暴者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3、家庭暴力手段的多样性,时间的持续性。
家庭暴力是一种特殊的暴力,它有多种形式,肉体损伤,精神情感折磨等。
对受害者来说,多种暴力手段常合并出现且反复发生。家庭暴力和一般暴力不同,它有较长的时间性。由于家庭成员较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施暴者可以随时采取暴力,而事后往往易得到受害者的原谅使暴力形成恶性循环。
四、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析
(一)家庭暴力在2011年8月12日新《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均有有关规定。
1、2011年8月12日新《婚姻法》的 第五章 救助措施 中规定:
第四十三条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四十五条 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2、《妇女权益保障法》有关规定
第三条规定,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
第四十六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3、2011年3月,第一部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已经起草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反家庭暴力法纳入预备立法项目。这标志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部法律的研究论证工作正式开始。《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将使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获得更好的保护。
五、家庭暴力如何取证研究
一旦遭受家庭暴力,作为受害者应当尽早的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在发生家庭暴力的时候,是收集证据的最佳时机。如果时间过长,没有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就可能导致证据的灭失,这对于事后的权益的保护和救济都很不利。我们从自己的工作当中可以总结出如下的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证人证言。发生家庭暴力时有可能会被其他人员目睹到,比如说小区的保安,比如说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家中的朋友还有邻居等等。如果这些人曾经亲眼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发生,那么可以尽可能早的和他们做一些沟通工作,或者委托律师以调查笔录的方式向证人进行取证。
(二)如果家庭暴力发生后,曾经报过警,那么警方那里会有出警记录,通常警方对家庭暴力的处理会有一整套法定的程序,警方通常会在派出所对施暴者和受害人分别进行问话,并制作笔录。
(三)医院的诊断证明和治疗的凭据。如果受害人受伤了应当由公安机关出具法医鉴定的介绍信,对伤情进行司法鉴定,同时受害者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治疗,那么治疗时还会有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药费的收据以及病例。这些书证都应当好好的保留,包括受害人后期的持续性治疗,有关书证也应当妥善的保存。
(四)如果受害人曾经向妇联投诉过家庭成员的施暴行为,妇联同志曾经对该事做过处理,并且找对方进行过调解工作,那么妇联机构既有原来的工作记录,同时也可以为曾经发生的家庭暴力单独出具书证。
(五)如果曾向居民委员会或者是村民委员会反映过这种问题,这有关机构也可以出具书证。
(六)如果受害人曾经向双方的或者是一方的工作单位求助过,那么工作单位的领导也可以代表单位为其出具书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律师进行调查的方法。
(七)如果受害人和施暴者之间发生纠纷时,曾有过通话录音,那么这个通话录音也可以作为附着的证据,或者是双方在谈到协议离婚或者是赔偿事项时,对方在谈论当中对施暴的行为并不否认的也可以做通话录音。
(八)在发生家庭暴力之后,如果对方曾写过保证书、忏悔书、承诺书等等这样的文书,保证以后绝不再发生暴力行为的这些书面材料也可以作为证据。
(九)被对方殴打后如果拍摄过相关照片的或者说有视频录像资料的也可以作为证据。
六、反对家庭暴力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家庭暴力危害的认识。
广大家庭都应认识到:家庭暴力是对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的侵犯,特别是对家庭中相对弱势的妇女、儿童、老人等的危害为甚;家庭暴力不是个人和家庭的私事,而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害;家庭暴力不能容忍,反对和消除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位公民都应“从我做起”,积极支持反家庭暴力活动。
2、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意识。
广大居民和家庭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接受法制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提高家庭成员法律素质。家庭成员特别是易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儿童、老人等要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
3、树立家庭民主的良好风气,提倡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
全社会应形成男女平等良好氛围,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儿童、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坚决摒弃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或视妻子儿女为“附属品”、“私有财产”和虐待老人的腐朽落后思想,彻底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陋习;成员间应互敬互爱、加强沟通,多关心对方的生活,多开展读书学习、家庭美化、体育锻炼、参观游览等健康、文明的家庭活动,杜绝赌博、吸毒等丑恶现象,促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不给家庭暴力以滋生的土壤。
总之,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我国对家庭暴力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要积极发挥家人、亲朋、邻里互相关心、守望互助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将发生家庭暴力的苗头及早扑灭;要主动配合街道办事处、妇联组织、社区村等调解部门的工作,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对受害者进行抚慰;要积极举报施暴者的违法行为,必要时勇于举证,使施暴者及时得到法律制裁,让施暴者不敢为、不能为。
第四篇:论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对策
论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 家庭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地方,是重要的精神家园,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是最基础的社会组成部分。家庭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现在家庭暴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我国的家庭暴力也趋于严重,它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创伤,还给受害者心理上造成无法痊愈的伤痛,甚至给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带来威胁,家庭暴力问题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社会应该给予受害者更全面、更有效的帮助,建立心理、法律等各个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达到预防家庭暴力,减轻受害者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 家庭暴力 危害 原因 对策 正文: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即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身体,使其身体和精神都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比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等等严重的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现在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在二亿七千万个中国家庭中,每年约有十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家暴受害者中绝大多数是家庭妇女,约占72%,儿童约占15%,老年人约占11%。实施家庭暴力的绝大部分是家庭成年男性,但在少数由“女强人”当家的家庭中,女性对丈夫不尊重,直接实施暴力。除了殴打捆绑这种传统暴力外,还有些人对受害者采取“软暴力”,比如讽刺挖苦、随意漫骂、冻饿等虐待方法,这种“软暴力”,同样侵犯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危害家庭关系。
此外,原先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但近几年来家庭暴力范围有所扩张。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每10个施暴者中,就有1个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暴力的范围正在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现在家庭暴力不仅仅是发生在农民家庭,在干部、教师家庭也是非常常见。家庭暴力在以一种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全中国,给整个社会都笼罩上一层阴霾。
二、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
从调查分析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有这些方面:
(一)观念腐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一些人在外来的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的影响下,把传统的、本土的思想观念抛诸脑后,不仅在生活上迷失了方向,在道德观念特别是婚姻道德观念也迷失的方向。一些男性视一夜情、婚外恋为时尚,以拥有情人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有的甚至在外与“二奶”长期非法同居,生儿育女。回到家里对自己的糟糠之妻百般挑剔,各种看不惯,并用诸多借口逼迫妻子离婚。妻子不同意,就对之拳打脚踢,丝毫不心疼。还有些更过分,不仅把“二奶”带回家居住,还把妻子赶出家门,稍有反抗,便遭到一顿谩骂毒打。
(二)性格扭曲、品行低下
有一些男性性格非常扭曲,会无缘无故怀疑“另一半”生活作风不检点,不允许配偶和异性搭讪聊天,也不让配偶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如果配偶顶嘴或者反抗,就进行惨无人道的辱骂、殴打。还有些年轻男女走上社会后沾染不良生活习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赌博、酗酒、嫖娼、卖淫。这类人没有家庭责任感,丝毫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在外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就发脾气、耍威风。比如有些男性在外赌博输钱后,逼妻子出去借钱,或者卖淫,如果妻子反抗,就暴跳如雷、拳脚相加。一般他们会恐吓妻子,有些女性出于畏惧,常常会忍气吞声,不敢告发,也不敢与之离婚。
(三)受到严重的男权思想或女权思想的影响
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在他们的观念中,男尊女卑根深蒂固,这部分人在家中称王称霸,把妻子看成是附属品,一点也不知道尊重女性,稍不顺心就对其实施家庭暴力。另外,一些女性女权思想严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经常故意侮辱和贬低丈夫,以显示自己的家庭地位。丈夫稍不顺其意,就拳脚相加,久而久之,便习惯性地实施家庭暴力。
(六)相关行政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不够重视
相关部门在接到家庭暴力的投诉后,认为家庭暴力是一般家庭内部事务,不予过问,不予干预,不重视,不展开实质性的行动,以致于施暴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从而在施暴时更加肆无忌惮。法院对于受害者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请求离婚的诉讼,一味调解和好不判决离婚,从而使施暴者更加无法无天,继续自己的违法行为。
(七)现行法律没有配套的预防措施
我国的反家庭暴力立法相对滞后。目前司法实践中,我国《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关于惩处侵害妇女、儿童、老人人身权利的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是没有进行明确的认定,没有规定具体的制裁办法,可操作性一点也不强。另外,家庭暴力损害赔偿也是一大难题。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后,受害人有权获得损害赔偿。但在现实情况中,受害人很有可能遭受双重伤害:一方面,受害人因家庭暴力而身心受挫;另一方面,受害人主张的损害赔偿可能从家庭共有财产或夫妻共有财产中支出,对于受害者来说造成经济上的损伤。所以,就现行法律而言,没有一条有效预防家庭暴力的途径和方法。
(八)在法律宣传和舆论监督方面做得不够
从法律宣传来看,广泛深刻的法律普及活动开展得很少,法律法规宣传得不够到位。其实中国家暴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的家暴触犯法律,毫无法律意识。从社会舆论来说,新闻媒体没有发挥好监督作用,对家庭暴力的曝光度不高,没有对施暴者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谴责,对施暴者没有起到威慑作用。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一)家庭暴力给受害人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痛
根据全国妇联组织的调查显示,大约有16%的女性遭受过丈夫的殴打,另有5%和2.6%的女性有过被配偶精神伤害和性虐待的经历。这些家庭暴力在受害者身体上留下伤痕,在受害心理上烙下印记,这些痛苦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他们中有些人对身边的人产生恐惧,不能开始新生活,严重的甚至于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永远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
(二)家庭暴力可能种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家庭暴力经常会引发违法犯罪。那些受虐待的妇女生活在长期的暴力阴影之下,在绝望中选择了“以暴抗暴”的极端方式。据调查,某省1000多名女犯人中有100多人是因为杀夫犯罪入狱,她们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最终选择与其“同归于尽”。还有少数未成年子女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暴力下最终走上了杀死父母的极端道路,某学校一高中生因学习成绩差,母亲经常对其发脾气,甚至辱骂、毒打,他由于不堪忍受母亲的虐待,手持榔头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死。上诉案例中的母亲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法非常粗暴,使用暴力来“教育”来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眼中的教育其实是摧毁整个家庭的重磅“炸弹”。还有些未成年因对父母暴力行为的恐惧和憎恶而不敢或不愿回到家中,提早走上社会,沾染不良习惯,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暴力不利于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庭暴力威胁家庭的稳定和谐,也必然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暴力可能会引发青少年和其他家庭成员违法犯罪,导致家庭的破裂,威胁到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对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产生不良影响。在一个充满暴力、恐惧和怨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子女,由于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理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家庭暴力给他们留下黑暗、痛苦的心理阴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绝大多数会患有恐惧、自卑、不相信他人等心理障碍,形成畸形的心理状态,这些人成年后,很可能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变成新一批危害社会的人群。
四、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家庭暴力的产生,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最重要的是怎样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笔者认为,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有效地宣传教育
1.充实家庭成员的法律知识。开展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转变“打老婆孩子不犯法”“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错误观点,让更多人认识到家庭暴力问题要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尤其要在农村、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进行大力的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惩治施暴者,救助家庭暴力被害人是家庭暴力发生后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但这些行动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经济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相对应的,一是要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平时要多读报纸、多看电视,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二是要解决弱势群体的经济来源,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多提供就业岗位,给这些弱势群体以谋生的能力,阻断施暴者给予的经济控制;三是要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树立起人权平等意识,主动建立和睦、团结的家庭关系。
(二)建立专业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
家庭暴力发生后在制裁施暴者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对受害者进行抚慰。建立业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显得尤为要,比如开通反家庭暴力热线,为受害者提供直接的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再比如设立家庭事务调解机构、家庭暴力援助助中心、家暴调查事务所等等,对家暴受害者进行最直接的临时救助。
(三)进行多方面的家暴救助
1.落实村委、社区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加强村委、社区防范和化解矛盾的作用是保护家庭弱势群体人身权利的及时防线,往往在家暴发生时,村委、社区离得最近,由它们出面干预才最及时。为此,可在农村和社区中逐步建立由派出所、群众团体组织(妇联、团委)、专业机构(医院、鉴定机构、律师、法院)组成的“反家暴”网络,为被害人搭建临时的提供庇护和物质帮助的栖身之所。
2.要及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受害者在经历过家庭暴力后,往往在心理上留下看不到的伤痕,他们会恐惧、自闭、压抑,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通,很可能会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长期受虐的家庭成员甚至在没有来得及进行心理治疗,就已经精神崩溃,变成精神病人。所以,在家暴发生后对受害人的心理治疗显得刻不容缓。
(四)逐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
1.加快推进《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目前,国外对家庭暴力已从研究阶段步入法制化进程,已有40 多个国家采取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比如,在美国,许多地方法院创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在英国,1996年 《家庭法案》中规定了“互不妨害令”、“附加挽留权”等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我国台湾地区在1998 年通过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庆幸的是,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作为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该法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也将拥有专门对抗家庭暴力的法律。它必然能起到遏制家庭暴力的作用,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细胞。
2.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权威。控制家庭暴力应从多方面地运用司法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威慑与教育作用。据了解,加拿大政府出台过一项“零容忍”的政策,规定对家庭暴力不分轻重必须立案,警察有权入室制止;离婚时,用作生活的房屋全归被虐配偶所有。笔者认为,我国也可借鉴加拿大的做法,对施暴者的制裁从重从严,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以警诫那些“野蛮人”,使家庭暴力再也不能作为他们口中“家务事”而不被惩处。
3.发挥调解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在处理涉家庭暴力案件时,法院应广开渠道,邀请资历威信较高的亲属、当事人所在单位同事、社区、村委会、妇联到庭参与调解,或让当事人在庭前或法庭上进行单独交流等方法促成双方和好。如果去世无法调解的,法官要耐心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让施暴方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减少今后施暴的可能性。
总之,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所有人都应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利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途径,坚决同一切家庭暴力作斗争,尽最大的努力来消除家庭暴力。
参考文献: [1] 董云虎主编《中国的妇女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年 [2] 余能斌、马俊驹主编《现代民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 刘国奎 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政法论丛,2004,1 [4] 李明舜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个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 [5] 曹诗权 中英维护妇女权益·防止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 法商研究,2000,5 [6] 杨淑鸿、张爱军 论我国家庭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甘肃农业,2004年第5期 [7]王群胜 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9)[8]丁海霞 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预防·解放军健康,2006,(3)
第五篇: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家庭暴力危害成因对策
家庭暴力是一般公众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尽管有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得到起诉,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人命的情况。许多受虐妇女因此丧失了起诉的勇气,不得不继续维持暴力的婚姻关系。有些人甚至去走极端,主张只有用暴力和谋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种关系。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在年主办的一次婚姻质量调查表明,不论程度频率如何,丈夫打过妻子的占.%;妻子打过丈夫的占.%。中国目前正在展开关于家庭暴力对策的讨论,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确认这一针对妇女的暴力罪行,并找到制止此类行为的对策。
我国年月实行的新婚姻法对家庭暴力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制裁条款,如将家庭暴力作为受害方提出离婚的一个条件,受害方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等,还明确规定受害方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援助和居委会进行劝阻,因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
本文试就家庭暴力内涵、现状、危害、成因、预防与对策等方面谈一些拙见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
在国外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及立法较我国进行得早并经历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从英国学者观点看出“家庭”不仅指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生活共同体而且还包括同居关系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出现的暴力行为。行为方式不仅有直观性还有非直观性的。可见家庭暴力是许多不同行为所体现的一种共同性这些行为的共同目的都是施暴者为了实现对受害人的控制。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与一般暴力两类。按照表现形式,家庭暴力可分为以下三类
()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
()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言语从而引起他人难受。
()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
二、家庭暴力现状
近年来,妇女运动越来越多地关注针对妇女的暴力这一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作出解释。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派把暴力看作少数人的变态;社会结构论的解释则认为,暴力行为是社会的阶级差别所带来的挫折感和压抑感导致的;由于社会上有些人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由于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由于恶劣的住房,恶劣的工作环境,由于缺少工作机会,一些人才会变得有暴力倾向,因此,对妇女施暴的现象较多发生在社会的下层。有许多女权主义者对暴力现象持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像统计数字所表明的那样,强奸犯大多数对于被害妇女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那么这种暴力行为就应当说是由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造成的。有学者提出,家内的男女不平等与家庭暴力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夫妻平等的家庭增加了,家庭暴力一定会大大下降。
自内罗毕战略提出与针对妇女的暴力作斗争以来,各国妇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从妇女教育和受虐妇女庇护所,到全女性警察部队的成立,一场全球性的反对对妇女施加暴力的运动正在蓬勃兴起。不少人提出建议,应当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网络,把针对妇女的暴力这一问题摆进世界人权问题的议事日程当中去。这个专门对付针对妇女的暴力的全球性网络将把社会工作、法律、教育、卫生及受虐妇女庇护所等各方面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帮助受虐妇女。
(一)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以北京为例,年以来,妇联系统接访的人次中,家庭暴力投诉案件件次,占总数的。打进热线的人次中,涉及家庭暴力的人次,占总数的。家暴致伤鉴定中心先后为名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了伤痕鉴定。对名公众抽样调查显示,夫妻吵架后动手的占,的人认为存在家庭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