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服饰与法国文化的关系
法国服饰与法国文化的关系
0811091143 朱文苑
法国民族服饰
法国民族服饰中阿尔萨斯人的传统服饰接近德国风格,因为阿尔萨斯很长一段时间被德国统治,如果我们记得《最后一课》讲的就是德法战争时的。法国西北的布列塔尼,列塔尼人的祖先是西元五、六世纪从英格兰渡海而来的塞尔特人,至今仍穿着传统服饰及沿袭独特的习俗。科西嘉人是法国科西嘉岛上的居民,但是很多人说其祖先是德意志民族,也有人说是日尔曼民族,我想这是科西嘉人服装很具有欧洲色彩的原因。总而言之,法国的民族服饰和大多欧洲国家一样,具有鲜明的欧洲风情。
法国宫廷服饰
在20年代初,气质优雅的法国贵族淑女们每天最多要换6次穿着,而那时服装的风格是突出细致的手工和合身的裁剪,这种修长的晚礼服能完美的呈现着女性们玲珑有致的曲线,而服装上的各种精美的自然图形已经透出了当时新艺术的影响力。
法国时装
在现代,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在巴黎,时装从来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可以与绘画、雕塑、建筑相提并论的艺术。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Guileje”、“Balangxiaka”、“Jiwang hee”、“Chanel”、“Diaoer”、“Ardently ”和Saint Laurent”。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
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著名品牌
Christian Dior克丽丝汀·迪奥:
贵族出身的Christian Dior于1946年用自己的名字创立第一间专门店,以设计前所未有的紧腰上装配宽松长裙而闻名,展现女性的修长线条美,赢尽当年淑女的欢心。
Dior可以说是法国时装界的经典品牌。Dior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其创新中又带着优雅的设计,亦培育出许多优秀的年轻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t、Marc Bohan、Gianfranco Ferre以及John Galliano在Dior过世后陆续接手,非凡的设计功力将Dior的声势推向顶点,而他们秉持的设计精神都是一样的——Dior的精致剪裁。2001年法国籍设计师Hedi Slimane接手改名后的DIOR HOMME,他的设计强调完美的线条,超小尺码的服装透过精瘦的年轻男模特儿呈现出一种带点病态的美感,风靡了全球。
如今,Dior的品牌范围除了高级时装,更早已拓展到香水、皮草、针织衫、内衣、化妆品、珠宝及鞋等领域,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却始终保持着优雅的风格和品味。1947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在重建世界时装中心的过程中,Dior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Christian Dior诞生一百周年的今天,Dior持续带给人们生活和穿着的新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伟大的设计师Dior的生平:1905年1月,出生于法国诺曼底 1920年-1925年,攻读政治学 1928年-1931年,画商 1931年-1937年,自由设计师 1937年-1939年,Piguet(皮盖)服装店助理设计师 1941年-1947年,Lelong(勒隆)服装店设计师 1946年,开设自己的商店。
1935年,独立的早期,Dior经历了一段非常黑暗的时光。每天他得从报纸上的小广告中搜索工作机会,他没有固定的地址,时而与朋友同住,时而露宿街头,饥一餐,饱一餐,最终得了肺结核。尽管如此,Dior始终没有垮下。有一天当Dior因找不到工作而陷入深深失意时,一位时装界的朋友建议他画一些时装设计图,不料却大受欢迎。每一份设计都充分展露出他独特的才能,他紧紧抓住生活中的动态,每一份设计都如此地栩栩如生。
1937年,他终于成为“Piguet”公司的时装设计师。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Dior被迫离开巴黎与家人团聚。当他重新返回巴黎时,他那“Piguet”公司时装设计师的位置已被他人替代,他只好成为一位助理。当时的Dior已年过40,而他周围的朋友均事业有成,该轮到Dior大干一场了。
多年的尝试与失败使Dior日渐成熟,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他是一个天生的设计师,从没学过裁剪、缝纫的技艺,但对裁剪的概念了然在胸,对比例的感觉极为敏锐。
1946年,Dior先生在偶然的机会下巧遇商业大亨Marcel Boussac,两人一拍即合,拥有85位员工与投入6千万珐郎资金的第一家Christian Dior店,于巴黎最优雅尊贵的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30号正式创立,全店装潢以Dior先生最爱的灰白两色与法国路易十六风格为主。
1947年2月12日,这是个辉煌的日子,Dior开办了他的第一个高级时装展,推出的第一个时装系列名为“新风貌”(New Look)。该时装具有鲜明的风格:裙长不再曳地,强调女性隆胸丰臀、腰肢纤细、肩形柔美的曲线,打破了战后女装保守古板的线条。这种风格轰动了巴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Dior在时装界名声大噪。当一个个模特儿出现在面前时,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圆桌摆大的长裙,那细腰,那高耸的胸脯,还有斜斜地遮着半只眼的帽子……顿时让人们眼前一亮,坐在观众席中的女士们为当时自己身上穿着的短裙及绑在身上的茄克开始感到懊恼、不安。这一天Dior大获成功。
不久,Dior带着他第一个时装系列“新时尚”成功地将崛起的事业发展到大西洋的彼岸--美国。消息很快传遍纽约,Dior终于在纽约的第七街(闻名全国的街道)扎下根。Dior的到来给一度曾因战火而与欧洲断绝往来的“山姆大叔”的家乡带来了欧洲时尚特有的魅力和色彩。人们开始告别超短裙、灯笼袖、平跟鞋和椰菜花式的帽子。Dior的设计同时也打破了战前风靡一时的香奈儿(Chanel)式时装。Dior那半遮脸的宽边帽及沙沙作响的大摆长裙,让人们追忆到更古典的时代。这便是Dior强调的一种新风格。
Dior在第二期创作中大胆地运用了黑色。那黑色纯羊毛长裙的裙围周长竟达40米。Dior将第二期作品取名为“Dierame”。
随后,Dior有计划地将他的事业发展到古巴、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短短的几年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1947年,以“Miss Dior”命名的第一瓶香水闻世,紧接着“Diorama”、“Diorissimo”纷纷出名。
五十年代推出的“垂直造型”及“郁金香造型”就是Dior提倡时装女性化这一设计理念的表现。
1952年,Dior开始放松腰部曲线,提高裙子下摆。
1953年,更是把裙底边提高到离地40厘米,使欧洲社会一片哗然。
1954年,设计的收减肩部幅宽,增大裙子下摆的“H”型,以及同年发布的“Y型”、“纺锤型”系列,无不引起轰动。这些简洁年轻的直线型设计,依旧体现着他那种纤细华丽的风格,并始终遵循着传统女性的标准。
1985年,“Poison”问世。1991年,“Dune”问世。Chanel夏奈尔:
创立于1913年的法国品牌Chanel,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品牌之一。早期设计一直以典雅的高级女性套装闻名。YSL(Yves Saint Laurent)伊夫圣罗兰:
1961年Yves Saint Laurent与拍档Pierre Berge共同创立了YSL王国,其手工精致得一丝不苟的晚礼服备受名媛淑女追捧。
Jean Paul Gaultier 让-保罗·戈尔捷 :
Paul Gaultier初出道时不过17岁,于70年代为Pierre Cardin的设计学徒,后于76年开设自己品牌,他天马行空的设计将时装传统反转,更因此成为众多明星及电影的服饰指导。Montagut 梦特娇 :
创立于1880年的法国巴黎梦特娇公司目前是一家拥有上百亿美元资产的企业。“亮丝”面料的服装是梦特娇产品系列中的精品。
知名设计师
圣洛朗与香奈尔和克里斯汀·迪奥并称法国时装界“三圣”。自21岁成为迪奥高级女装设计师以来,他便被人们视为“三圣”的不二人选。无论是在迪奥效力还是为自己的品牌打拼,圣洛朗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为女性打造服装上,通过不懈努力,他改变了战后女性的着装风格,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香奈尔和迪奥。
同为设计师的克里斯汀·拉克鲁瓦称,圣洛朗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的“多面性”。他说:“香奈尔、埃尔莎·夏帕瑞莉、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和迪奥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风格。相比之下,圣洛朗却把所有风格融会贯通,在他设计的时装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香奈尔的剪裁、迪奥的丰富以及夏帕瑞莉的智慧。
传奇性美国时装杂志编辑黛安娜·薇兰德将圣洛朗称之为“时装界的花衣魔笛手”。圣洛朗的时装带有很强的诱惑力,富有而聪明的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便曾多次亲临他的时装展捧场,而且是坐在最前排。虽然40年过去了,但能够以一身圣洛朗品牌亮相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此外,圣洛朗的性感系列也是名噪一时,可谓极尽暴露之能事,这种大胆的风格在女权运动之初自然极受欢迎——性感系列与他设计的裤子一样,成为女性衣橱的一件必备品。圣洛朗曾多次表示,他设计的服装融入了艺术以及其它现代文化的元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彰显女性的独特气质。
除了克里斯蒂安·迪奥以外,法国还有许多世界超级服装设计师,如克里斯多巴勒·巴朗西亚加,可可·夏奈尔;新一代则以古·拉罗什、伊夫·圣·洛朗和皮尔·卡丹等“新三王”为代表,他们与世界其他时装大国如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时装设计大师在国际时装界各领风骚。他们既是法国时装的经典代表,也是世界时装的潮流风向标。
法国服装的精华
法国高级服装是法国服装的精华,每件时装犹如一件艺术作品,针针线线无不凝聚设计大师的智慧与创造。设计师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抒发对美的遐想和对潮流的体味。在巴黎,每年均有“巴黎春夏时装博览会”和“巴黎秋冬时装博览会”。这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时装盛会,引导着全世界的服装潮流,影响着人们对于流行的观念。
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同样也是这些大师级设计师中赫赫有名的一位。自1987年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公司起,他将不同思想、不同文化融会贯通,将复杂多变、充满戏剧性的设计与各种布料、色彩、风格拼置混合,在世界时装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其作品风格独特,灵感源泉瑰丽多彩。有来自传统的,如普罗旺斯文化;也有来自异族的,如神秘东方风情。最重要的是他所有法国知名品牌设计师中,借助服装语言将法国本土文化精髓转化得最为透彻明晰、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的一位。
法国的时装,在世界时装界声名赫赫,古代影响着西欧,近代影响着世界。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流行”二字上,这里花样翻新,四处随波逐流。还可以这样说:二战之前,法国的服装潮流更多地囿于上流社会,而二战之后,这种潮流则变得大众化,推向了整个社会。
第二篇:法国香水文化
法国香水文化
法国香水(French Perfume)以及化妆品业举世闻名,它和法国时装、法国葡萄酒并列为法国三大精品产业,是法国人的骄傲。
法国人使用香精香料和化妆品始于十三世纪前后,主要是贵族社会。当时的宫廷里,不仅女人乐施粉黛,而且男人也粉面纹唇。法国第一家香精香料生产公司诞生于1730年,是在南部城市格拉斯成立的。该市现有人口5万,在法国香水发展的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其实真正的香水之都或者准确说是主产地是格拉斯,全世界80%的纯正香水产自那里,像中国人熟悉的CD、夏奈尔、兰蔻等等,贴上的只是法国或者巴黎的商标,因为大多数人毕竟只识巴黎。如今这个神秘的格拉斯已经部分开放给游人,让外人获悉香水生产的秘密,领略只有法国才有的古老技艺的历史,甚至得以亲自体验在古风醇厚的香水作坊干活的滋味。
从前,格拉斯的工业以生产皮革手套为主,制造商在有皮革气味的手套上添加一些香精,大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于是生产香料和提炼香精的作坊纷纷出现。到了1729年,格拉斯便正式获得法国“手套制作和香精制作城”的称号。格拉斯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茉莉、玫瑰和晚香玉等植物,漫山遍野长满各种各样的花草,繁花似锦,四季飘香。
一直到现在,格拉斯仍被授以“香城”的桂冠,集中了法国主要的香精香料生产厂家。现在,原有的上百家手工作坊已经合并成三家规模较大的香精香料生产公司。这也是格拉斯对外开发的三家香水工厂。它们是加丽玛(Galimard)、弗拉戈纳(Fragonard)和莫利纳尔(Molinard)。其中以加丽玛(Galimard)的历史最为悠久。
在加丽玛(Galimard),你可以亲眼目睹鲜花如何成为香水,也可以尝试自己动手DIY一款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香水。加丽玛(Galimard)推出的游览服务包括:讲解香水制造的基础知识、提供各语种的免费导游。游客还有机会进入香味工作室去配制自己创制的香水。这是加丽玛(Galimard)最吸引游人的一点。
两个半世纪以来,加丽玛(Galimard)香水厂仍然继承香水厂创始人的传统方式制造香精,并将它发扬光大,使之适应不同的时尚潮流,其中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堪称法国一宝。闻名于世的夏奈尔5号也诞生于加丽玛(Galimard)的实验室中。
加丽玛(Galimard)所生产的香水有其传统配方。最主要的原料是茉莉花、玫瑰花及薰衣草。提炼这些名贵香精的过程十分费时,平均要花费三个月时间,每天用七十公克的鲜花花瓣,以冷炼的方式提取,一共要用掉五百公斤的鲜花、三个月后再加入纯酒精放置二十四小时,整个提炼过程才算大功告成。这种古老的提纯技艺延续至今,说来就是为了留住鲜花的“香”气,而追求这个“香”气又总是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所关联,提炼一公升的茉莉香精要花掉六万法郎的成本,如果不是参观了格拉斯,真的不会想到浪漫追求所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巨。
香水制造厂中的灵魂人物是调香师。这是一个天赋敏感嗅觉的人,全世界目前只有两百位调香师,一半出自格拉斯,其中百分之九十为男性。调香师的法文称呼叫Nez,意思是鼻子。要做调香师,先决条件是要嗅出5,000种天然或人工香料,长期不烟不酒不嗜辣,鼻的敏感度,一定要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全法国有50位“鼻子”专家,那些假冒伪劣香水绝逃不过他们的嗅觉之关。他们
每天工作不超过3小时,为了保持嗅觉的灵敏度,不能抽烟、喝酒,不能吃辛辣的食物。
首先,在闻过一种新的香料产品后,不管是天然的香精还是独特的合成产品,在香水师的头脑中就会有初步的感觉。然后,在他的头脑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联想,使得他能将想象中的嗅觉形态转化为量化的形式,因为化妆品艺术业主要是一种讲究比例调配的艺术。象这些的新的嗅觉形态,一个香水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可以想象出好多种,但可惜的是,并非所有这些形态都能最终成为成功的香水。
所有结合了梦想和花瓣的香水成品都是一种源于美好的艺术,夏奈尔笃信“不用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香水不仅给自己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馨。闻香识女人,懂得宠爱自己的女人从来不会忘记那一抹随风轻盈的飘香。这样的女人有时不经意间走过,你还没来得及看清面孔,却已被那擦肩而过的一缕幽香所迷醉。
香水是一种技术产品,但它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配制香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调配师是艺术巨匠,他要依据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要求来创造。据介绍,一种新的产品的试制一般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它的推广则需好几年的时间和大量的广告费用。要知道,在已有上千种的产品的情况下,再创造出新的有特色的产品,是很不容易的。当然,要把人类现有的8,000多种香精原料和它们的不同用量进行排列组合,那也将是无穷无尽的事。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还会发现新的可用来调配香水的原料。
选用香水也很有讲究。香水也有个性。每种香水都具有其意义内涵和审美效果,所以在选用香水时要特别予以注意。首先要分清是女用还是男用香水,女用在使女性本身得到满足之外还对男性有吸引作用,而男用香水反之。其次,选用香水,要注意使用场合、对象、季节、时辰、服饰、个人年龄、个人和他人身体状况等因素。要做到个人他人相宜、场合时辰相宜、浓淡相宜,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可以说,选用香水是对选用者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测定。
法国的香水品牌很多,但从社会公认程度来讲,作为名品,则主要有以下一些: “夏奈尔5号(”CHANEL No5),女用,夏奈尔公司,1921年问世; “夏奈尔19号(”CHANEL No19),女用,夏奈尔公司,1971年问世; “私心者”(EGOISTE),男用,夏奈尔公司,1994年问世; “莎丽玛”(SHALIMAR),女用,盖尔兰公司,1925年问世; “时代风度”(AIR DU TEMPS),女用,妮娜-里奇公司,1948年问世; “野水”(EAU SAUVAGE),男用,克里斯蒂昂-迪奥公司,1966年问世;“毒药”(POISON),女用,克里斯蒂昂-迪奥公司,1985年问世; “长翅百灵”(CALANDRE),女用,帕篙-拉巴纳公司,1968年问世; “左岸”(RIVE GAUCHE),女用,伊夫-圣-罗兰公司,1970年问世; “鸦片”(OPIUM),女用和男用两种,伊夫-圣-罗兰公司,1977年问世;“阿娜伊斯”(ANAIS),女用,卡莎雷尔公司,1976年问世; “宝库”(TRESOR),女用,朗高莫公司,1990年问世; “诗情”(POEME),女用,朗高莫公司,1994年问世。
需要指出的是,名牌公司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因此,名品总是在增加。但是在选用香水时,大可不必去追求这些名品,一点是因为它们的价格高,二是因为香水的消费和我们每个人的欣赏和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在别人认为是好的品牌,自己并不一定喜欢。
另外,很多香水还有属于它的经典故事。例如。
《CHANEL——NO.5》:菲律宾的一个渔夫,走进一家昂贵的精品店里,他没有
开口说任何话,只是沉默地伸出五根手指,就买到了他所想要的一瓶香水。NO.5,CHANEL的5号香水,让5号成为香水界的一个魔术数字,代表[FS:PAGE]一则美丽的传奇。为什么命名为NO.5呢?这是很多人乍见这瓶香水所共有的疑问。5是COCOCHANEL女士的幸运数字;狮子座的她生日是8月25日;在调香师恩尼斯波呈现给香奈儿女士的众多香水样品中,她选择了第5支;而NO.5香水的发表日期,恰在5月25日,正好与CHANEL第5场时装发表会同时举行,因此,“5”成为一件与CHANEL密切相关的传奇数字。
《兰蔻——TRESOR璀璨》:在兰蔻创办初期,有三个产品代表标志——小天使代表彩妆;莲花代表保养品;玫瑰代表香水。后来慢慢演变,玫瑰成为兰蔻的惟一象征。但兰蔻向来以保养品、彩妆著称,香水却似乎缺少了代表作。对于兰蔻而言,香水不仅是它的历史,更是玫瑰标志的原由。过去兰蔻的香水瓶仅有绿色与黑色,它们与玫瑰的关系,并非那么直接绝对,不免令人感到遗憾。1990年,兰蔻决定推出一瓶能完全诠释兰蔻形象的香水,也就是这瓶完全以玫瑰为主要材料的TRESOR璀璨。
《圣罗兰——鸦片》:曾有一位澳洲昆士兰的首领禁止这种香水在他的领地使用,据说是因为用了之后会像吸食鸦片一样上瘾。不过“鸦片”确实有它的魔力,一闻之下就会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七十年代初期,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到中国大陆旅行。他深深为迥异其过去生活经验的东方风情所吸引,他携带一只鼻烟壶作为收藏,当他把玩着这只鼻烟壶时,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一瓶香水,如同鼻烟壶般瑰丽华美,如同鼻烟壶里所装的鸦片般,充满诱惑、让人上瘾,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他[FS:PAGE]创造了“鸦片”。人如其香,香如其人。如何才能让香气真正散发在你的周围呢?恐怕只能自己去磨练了
《娇兰——一千零一夜》:传说印度大帝沙杰罕极宠爱他的妃泰姬,这位在他的王国里呼风唤雨的帝王,依然如世间任何平凡男子般,竭尽所能地,希望博得美人儿欢心。为此,他下令建造了许多美丽的花园,在这里,他与泰姬携手漫步,浅浅低语、倾诉爱意,在这个他深深迷恋的女人眼中,他发现了另一个更美丽的世界。这些留下两人足迹的花园,就被命名为SHALIMAR,SHALIMAR是梵文,原意为爱的神殿。帝王与他的妃子已随着岁月消逝,但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却成为美丽的传说。香水大师JACQUESGUERLAIN在这个美丽传说中,找到了灵感,创造出SHALIMAR,于是这瓶诞生于爱情之中的香水成为了情人最好的礼物。
在法国,香水业的发展可以说和时装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水业与时装业的结合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时装设计师们发现在时装上撒些香水会为时装表演和销售香水带来极好的效果,于是,便纷纷兼售香水。最早承做时装和销售香水的是布瓦雷公司,随后又有夏奈尔公司(CHANEL)等。1925年,夏奈尔公司推出了“夏奈尔5号”香水,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被视为法国香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至今各名牌时装公司几乎都保留自己牌号的香水,当然也有几家自开始就是经营香水的名牌商号保留了下来。
目前,格拉斯共有30多家香水厂,其中好几家都对游人开放,以供游客参观制造香水的全过程。这些香水厂在接待游人时也不忘做生意,都辟有很大的房间专门销售香水。由于运费的关系,这里的香水比巴黎要便宜许多,参观之后,很少有人会空手而归。
第三篇:法国文化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
面)
课
程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老
师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法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历史悠久,但是,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女性文学与19世纪的工业化和20世纪的女权运动联系在一起,忽略了它的渊远流长。
在此前的漫长世纪里,在绝对男权的社会中,女性的文学创作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仅仅是作为男性中心文学传统的附属而存在。女性作家的创作相对于“正统”的文化圈来说,只被视为一种点缀。因此,在法国文学发展的真实历史上有相当多的“没有名气”或者根本不被认可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都被尘封在逝去的岁月里,造成了今天文学史讲坛上的缺失。尽管如此,当我们翻开法国有关的文学史料仔细研读,我们还是会惊讶地发现,法国文学史上俨然存在着数量可观的一群女性作家,其脉络绵绵不绝,其影响不可忽视。
法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有文学存在的初始阶段。自公元10世纪用拉丁文写作的被称为“现代戏剧之母”的女剧作家罗丝维达开始,随后有贝阿特丽丝•德•迪和玛丽•德•佛朗斯等人,但直到中世纪末,女性作家数量并不多,其创作体裁也比较单一,主要以诗歌为主。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涌现了一大批女作家,甚至出现了职业女作家,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女性文学作品的体裁也由单一的诗歌,发展到有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以及批评论著等。这些作品影响了以后几个世纪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成为后世女作家们相继效仿的典范。
一、先驱者和开拓者:克里斯蒂娜•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1363—1431)
早在18世纪,比桑就被文学批评界看作是第一位自由女性主义作家和近代早期的第一位女权主义者。当代学者萨拉罕•洛桑称赞她为“法国早期杰出的文学女性,欧洲第一个职业女作家”。克里斯蒂娜•德•比桑于1363年出生在威尼斯。她的父亲在波洛尼亚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曾在意大利波隆任星象学教授,还做过威尼斯共和国的市政顾问。后来成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御医。比桑自幼聪敏过人,并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熏陶。比桑5岁时随父亲回到法国,出入查理五世的宫廷。生活在文艺复兴的宽松文化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晓意大利语和法语。她15岁时与查理五世的秘书,一位出色的小伙子结了婚,但幸福的生活并没有伴随她太久:先是国王查理逝世,接着父亲和丈夫也先后去世。年仅25岁的比桑转眼间成为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但她没有因此陷入孤独,一蹶不振。为了守护她对己故丈夫的那份爱,为了不依附于男人,为了养活三个孩子,她毅然拿起笔来,走上了以文为生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她获得了成功,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靠写作为生的职业女作家。克里斯蒂娜•德•比桑一生创作极丰,其中有大量的优美流畅的散文和诗歌:抒情诗,十三行诗,四行诗等。她的诗格律严谨,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她最初阶段的诗歌多悲叹失去亲人后的孤独,描述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多具感伤色彩。
然而,比桑最大的成就不止显示在她的这些悲情伤感的诗歌中,这类诗歌只占她全部作品的一小部分。因为,为了生存,她不能无休止地沉湎于悲伤之中。要满足出版界的要求,得到稿费,她必须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深深掩埋起来。所以,她后来创作的诗歌的风格更加丰富多彩,时而庄重,时而哀婉,时而狡黠,时而讥讽,甚至还有的贴近儿歌或者民歌风格。
另外,她也喜欢写田园风格的诗,她的田园诗如《牧场歌》⑦等清新靓丽,极具魅力。
克里斯蒂娜•德•比桑还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更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权主义者,是时代的见证人。作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她撰写了大量诗歌和散文,力图通过文学来抗议男人们假借宗教的名义使女人处于从属地位,抗议男人对女人的歧视,对中世纪普遍存在的歧视女性的观念发出了猛烈的攻击,为妇女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奔走呼号,初步显露了女权主义的端倪。
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女性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呢?她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婚姻。女人很早,在十一、二岁上就结婚了,有时甚至还在娘胎里就已经被父亲许配给了人。结婚对于女人意味着全部,但就是没有爱情可言。女人一旦结了婚就要依附于她们的丈夫,不受任何法律保护,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她们的作用就是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做佣人,社会地位低下。
不难看出,生存在那样一个绝对男权时代的克里斯蒂娜•德•比桑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改善她们的生存条件而奔走呐喊需要何等的勇气!为此她创作了大量的不朽之作,如:《献给爱神的书简》、《女士之城》、《玫瑰传奇书简》和《女性的三个美德》等。她号召女人要自强,不要再作丈夫的奴隶,女人要自主,要与男人平等相处,她为女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建立一个更公正、更人性化的社会而呐喊。
她在作品中论证了女人和男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在婚姻问题上,她指出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愿意做男人的玩物。男人女人都一样,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有着相同的智慧和天赋,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这些观念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是离经叛道的。她呼吁女子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例如在驳斥那些反对让妇女受教育的观点时,她说:“我为那些男人们的观点而震惊,他们说他们一点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女儿、他们的妻子和女亲戚们去学习科学,他们还说那样会导致世风日下。”
由此,你们不难发现,男人们的观念并不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他们是错误的。他们不应该推论出学习道德知识、讲授美德会败坏风俗,恰恰相反,这只能会让道德风尚更好。他们怎么会认为学习知识会影响道德风俗呢?这种观点是无论如何都站不住脚的。○12后来几个世纪的女作家继承和发展了比桑的思想,她们为表现女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而笔耕不辍。她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不断为争取女性的自由和平等而呐喊,从而才有了今天女性文学发展的局面。应该说,在法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比桑这位先驱实在是功不可没。
二、女性自传体言情小说创作第一人:艾丽兹娜•德•凯纳(Hélisiennede Crenne, 1505-1555?)
艾丽兹娜•德•凯纳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女性言情小说创史人。也是第一位创作以“我” 为叙述者的自传体小说的女作家,同时她还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私人日记式小说的创作者。她的作品对后世法国女性作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只可惜在那个时代女性还处于被压迫的阶层,女性根本没有话语权,女性创作的出版受到限制,因此留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三部作品:《爱的痛苦的焦虑》,《通俗与责骂》和《艾丽兹娜女士的沉思》。其中《爱的痛苦的焦虑》可以称为她的代表作。她捍卫爱情的纯洁和忠贞,她在作品中警示女人,让她们明白“出轨”的情感会导致恶果。
其次,在文艺复兴时期,小说还只是刚刚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凯纳却已经运用了如此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对人物的情感表现得那么细腻、准确、深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她的作品中,常常是用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来支配文本的演进,使得当今的批评家们时而给其贴上心理小说的标签。
此外,她的小说中那种近似私人日记般的叙述,语气平和,而所表现的人物内心情感却又波涛汹涌,二者之间反差强烈,这种由小见大、寓动于静的叙事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小说以女性视角写实,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初露端倪。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情人盖内里克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作者一反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骑士文学中以男性至上主义为主导的表现传统,写实地塑造了一个虚有其表,内心却粗鄙不堪的男子形象。在当时男权统治的时代氛围里,她的小说创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贴近女性的心理感受,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也为后世女作家用第一人称写情感,写生活开了先河。
三、男女婚姻平等的倡导者:玛格丽特•德•纳瓦尔(Margueritede Navarre, 1492-1549)
玛格丽特•德•纳瓦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她是法国国王佛朗索瓦一世的姐姐,国王亨利四世的妻子,纳瓦尔王后。她虽出身至高无上,但内心却多历坎坷。失去亲人的痛苦,三次并未得到过真爱的婚姻,与天主教会的明争暗斗,以及她对革新派的支持等足以让她的内心波澜起伏,不能平静。纳瓦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主要表现诗人孤独寂寥的心情,同时还有赞美上帝的伟大。她把爱神圣化了,她认为只有爱,才能将动物的人转化成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再升华为不朽。人为了能达到不朽,就会放弃肉体的欢愉,朝着纯洁、美好努力,全身心地投向上帝的怀抱。她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柏拉图新思想的影响。
综观纳瓦尔一生的创作,还是她的短篇小说最有成就,对后世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最大。
受薄伽丘《十日谈》的影响,纳瓦尔将她自身的感受和宫廷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七日谈》,文本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说它粗俗,有人说它伟大,褒贬不一,争论不休,但却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分量之重。《七日谈》集中地表达了纳瓦尔的人文主义思想,既信奉上帝,又怀疑上帝的正义与万能。她抨击罗马天主教,捍卫一种更为深刻的信仰,那就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良知。众所周知,这一思想在当时是很前卫的、很冒风险的。
另外,她在作品中还探讨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她认为女人的权利与生俱来,女人的荣誉是社会所必须的,女人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她呼吁,女人应该有爱的权利,主张男女在人格和婚姻上的平等。她在黑暗中为女权而呐喊,把人文主义贯彻到了受封建神权压迫最深的妇女身上,无论就思想还是文学而言这在当时都是难能可贵的。
比桑、凯纳和纳瓦尔是法兰西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从凯纳敢于一反骑士文学的传统,到比桑代表女性发出的自信的呼声:“女人或者男人,谁有最伟大的美德,谁就更高贵。一个人或者伟大,或者渺小,不在于性别,而在于其行为和美德是否完善。”我们看到,这三位女作家的确代表了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
与同时代的男性作家相比,虽然她们多属贵族阶层,但是她们所遭受的封建压迫和歧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女性视角,都使她们的作品对人性和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更深切的感悟和关注,因而更具感染力,也更具人文主义色彩。如果说,男性作家代表了文艺复兴文化思潮中倾向于精英文化的部分,那么,像比桑、纳瓦尔和凯纳这样一批女性作家,就可以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文化思潮中更倾向于大众文化的一个群体。
第四篇:法国文化保护
7.报载,法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批著名影星冲进巴黎圣日尔曼大街的几家电影院,抢出《侏罗纪公园》的拷贝在街头焚烧;电影工作者还在埃菲尔铁塔下示威抗议好莱坞的“入侵”。法国某官员因为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用英语发言,遭到全法国人的诟病(氛围),要求其向全国人民道歉并辞职。许多人都还记得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普鲁士占领法国,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迫使法国国民放弃法语学德语。都德将一堂普通的法语课上升为向祖国的告别仪式,失去母语如同失去了祖国(爱国主义的氛围)。这个悲哀的情节已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个看过这篇小说的读者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国,法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法国文化部主管文化产业发展,是法国政府中支出最多的部门之一,这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
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法国政府“文化例外”的主张。在法国人看来,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任其自由流通。因此,他们联合欧共体其他国家一道,拒绝华盛顿让欧洲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配额限制”的无理要求,在贸易谈判中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
1994年,法国政府在座谈会两院通过法令,严格限制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尤其是英语,法国政府还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要译成法文。
1996年起生效的一项法律要求全法国1300多家电台在每天早6时30分至晚10时30分之间的音乐节目必须播送40%的法语歌曲;各电视台每年播放法语电影不得少于40%,违者处以罚款,并以之资助民族文化。
为了增强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扶持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法国(文化交流)提倡在自由竞争的同时,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广泛收藏和展现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作品,面对近年来英语文化的逼人态势,法国颁布了支持电影业发展计划,在力求维持法语地位的同时,也向英语文化的优势项目如好莱坞电影发起了冲击。
从1992年起,法国外交部、文化部、法国艺术活动协会在法国的外国文化中心集中举办介绍外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加强这些国家与法国的文化交流。除了驻各国使馆的文化处外,法国目前已在近百个国家建有一百多个文化中心,每年选择一两个国家作为重点,推介本国文化。
法国的企业和各类专业协会也是宣传法国文化、向世界推介法国文化的重要力量。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可参与赞助,而作为补偿,企业可获得政府减免税收或者享有冠名权等各种不同的回报。
三、根据“给定资料7”,指出法国在保护本国文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10分)
要求: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300字。
第五篇:法国葡萄酒历史与文化
法国葡萄酒历史与文化
【摘要】法国红葡萄酒被世人奉为世界葡萄酒的极品。它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不仅仅在于它与香水、时装一样象征着法兰西浪漫情调,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法国的红酒文化伴是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红酒文化是法国优雅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着法兰西历史,它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
【关键词】葡萄酒 法国 历史文化
法国曾有“浪漫的葡萄酒帝国”之称,法国的葡萄酒不仅名气大,对法国而言分量也重:每年84亿欧元的产值,其中50多亿欧元出口;提供30万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葡萄酒和香水、艾菲尔铁塔一样,是法国的“名片”。法国葡萄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随着法国社会文明一起成长发展,可以说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都可以看见它的踪迹和影响。正如有句法国谚语则这么说:“打开一瓶法国葡萄酒,就像打开了一本书。”葡萄酒文化不仅表现了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18世纪末转内销的葡萄酒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酿造技术飞跃提高,已经可以酿造优质的葡萄酒了,同时开始逐步完善权威的酒庄评级系统。
一、法国葡萄酒的的发展史
法国葡萄酒的名声可谓是居全球之冠,但是葡萄酒的起源之地却并不在法国。一般来说,葡萄酒的历史,与西班牙葡萄酒生产历史息息相关,起源于早期腓尼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提起法国葡萄酒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腓尼基人和凯尔特人首先将葡萄酒的种植及酿造工艺传入现在的法国南部马赛地区,使葡萄酒成为人们佐餐的奢侈品。在古罗马时期,帝国的军队在征服了欧洲大陆的同时也将葡萄酒的种植与酿造推广开来。公元1世纪,在罗马人的大力推动下,葡萄种植迅速地在法国地中海沿岸刮起一阵雄风,也使得饮酒成为一种时尚。葡萄种植与酿造技术先后进入罗纳河谷(Vallée du Rhrne)勃艮第(Bourgogne)、波尔多(Bordeaux)、卢瓦尔河河谷(Vallée de la Loire)、香槟地区(Champagne)和 摩泽尔河谷(Vallée de la Moselle)地区,如今这些地区仍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出产地。随着罗马帝国衰落,葡萄园也随之衰落。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又一次葡萄酒酿造的发展。法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土壤使其成为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在十八世纪之前法国的葡萄酒产业一直掌握在贵族及僧侣手中。
法国的葡萄种植业也几经兴衰。公元92年,罗马人为保护亚丁宁半岛的葡萄种植及酿酒业,逼迫高卢(今法国)人摧毁了大部分葡萄园,因此出现了第一次危机。公元280年,罗马皇帝下令恢复种植葡萄的自由,由此进入了法国葡萄种植与酿造的重要的发展时期。1441年,勃艮第公爵禁止良田种植
葡萄,葡萄种植和酿造再度陷入危机。1731年,路易十五国王取消了部分上述禁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葡萄种植获得自由,法国的葡萄种植及酿造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十九世纪,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法国南部的葡萄酒业渐渐赶超北部。20世纪,法国出台了各种法规条例更加规范了葡萄酒的生产与等级,这些法令使的法国葡萄酒更加完美并得到世界的赞誉。
二、酒庄文化与分级制度
“葡萄酒庄”(Chateau)一词就源于法国著名的葡萄酒之乡波尔多。法语“Chateau” 原意是指那些中世纪为防范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带有塔楼和护城河的城堡,后来,在著名的波尔多、勃艮第等酿酒区,Chateau逐渐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指那些专营酿酒的庄园,意为“酒堡”和“酒庄”。
发展到今天,葡萄酒庄的意思就是指一个独立的葡萄酒生产单位,是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和销售的场所。它包括葡萄园、一流的酿酒师、过硬的酿酒技术、一流的酿酒设备、贮藏葡萄酒的橡木桶及酒窖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从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到灌装,每一个生产过程都应在葡萄酒庄园内完成。专业化的葡萄酒庄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更需要良好的环境、精湛的技术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葡萄酒庄象征着传统精致的工艺和高质量、高品味的产品。同一般的中低档葡萄酒相比,庄园葡萄酒的品质纯正优良。为了保证口味的纯正,庄园葡萄酒大多采用传统手工方式酿造,酒的价值高。有时候,如果某年的葡萄酒品质未能达标,顶级酒庄甚至不生产葡萄酒,这也是葡萄酒庄园保证其品质的最有力措施。
葡萄酒庄园还具有传播葡萄酒文化,普及葡萄酒知识的功能。在这里,葡萄种植和酿酒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还能让参观者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葡萄酒的内涵。葡萄酒庄还有旅游、休闲的功能。葡萄酒庄代表的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品味,代表一种精致的工艺态度,代表一种无可挑剔的高质量,是葡萄酒中的贵族。
法国不仅是葡萄酒的消费大国,而且也是一个葡萄酒的生产大国。比我国海南岛面积还小一点的波尔多地区,就有9000多个酒庄。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早在上世纪30年代,法国的一些葡萄酒生产商,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法国“全国葡萄酒原产区研究所”,为葡萄酒建立了等级系统。时至今日,该研究所将法国葡萄酒分为四级,即:
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葡萄酒、地区佐餐酒、日常佐餐酒。法定产区葡萄酒:法定产区葡萄酒,级别简称AOC,是法国葡萄酒最高的级别。原产地地区的葡萄品种、种植数量、酿造过程、酒精含量等都要得到专家认证。只能用原产地种植的葡萄酿制,绝对不可和其他地区的葡萄汁勾兑。法定产区葡萄酒的产量约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35%。
优良地区葡萄酒:优良地区葡萄酒,级别简称VDQS,是地区佐餐酒向法定产区葡萄酒过渡必须经过的级别。如果普通地区佐餐酒比优良地区葡萄酒的质量表现良好,可以升级为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
地区葡萄酒的产量只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2%。
地区佐餐酒:地区佐餐酒的法文是VindePays,是由日常佐餐酒中最好的酒升级而来的。地区佐餐酒的标签必须标明产区。地区佐餐酒可以用标明产区内的葡萄汁勾兑,但仅限于该产区内产的葡萄。地区佐餐酒的产量约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15%。法国绝大部分地区佐餐酒产自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
日常佐餐酒:日常佐餐酒的法文是VindeTable,也可译为普通佐餐酒,是最低档次的瓶装葡萄酒,作日常饮用。可以由不同地区的葡萄汁勾兑而成,如果葡萄汁限于法国各产区,可称法国日常佐餐酒。不得用欧盟以外国家的葡萄汁。日常佐餐酒的产量约占法国葡萄酒总产量的38%。
三、法国红酒的气质与精神内在法国红葡萄酒被世人奉为世界葡萄酒的极品。它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不仅仅在于它与香水、时装一样象征着法兰西浪漫情调,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法国的红酒文化伴是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红酒文化是法国优雅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着法兰西历史,它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
(一)宗教赋予法国红酒的独特魅力
红酒是构建法兰西文化的功臣,曾几何,它总是身在古老的修道院地窖的橡木桶里静酿,在修炼它的酒性和酒品。《圣经》中521次提到红葡萄酒。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把葡萄酒递给圣徒时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此后,基督教把红葡萄酒视为“圣血”,每次弥撒都要饮用。于是,种植葡萄并酿造酒浆,成了各地修道院一项重要的工作。法国很多地区著名的葡萄酒,都可以在中世纪的修道院里找到源头。在“地理大发现”的年代,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随着传教士不知疲倦的脚步播撒到世界各地。葡萄酒终于从拯救世界的圣血,化身为俗世的琼浆玉液。
葡萄酒一旦从神的世界走进世俗文化,马上被赋予种种美好的寓意。欧洲中世纪葡萄酒小贩使用的招牌上,都把葡萄酒作为增进人际友情的圣物来推销。当时的画家也喜欢在画布上表现手持葡萄串的爱神。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形象寓意“丰收与和平”在欧洲人的隐喻习惯中,葡萄酒代表着味觉,而当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味觉快乐的时候,实际上就意味着和平。
(二)法国红酒的现代文化内涵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种、严格的管理制度,让红酒文化在法兰西这片充满浪漫色彩的土地上蔓延开来,从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生产及贮藏、品酒、饮酒到酒器和配餐等等,学问之广博,不得不令人为之感叹。其实,一种东西喜欢人多了,便会渐渐烘托出一种氛围,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红酒也是如此,法兰西特有的浪漫柔情和红酒的浓郁热烈有着某种特殊的契合。
如今,法国人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时,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在推销一种饮品,而是在推销一种高雅和浪漫的生活方式。围绕葡萄酒已形成一种有关高雅和浪漫的神话。葡萄酒就是葡萄酒,本来与高雅和浪漫沾不上边。但从十九世纪开始,法国人就成功地把法国生活方式塑造成了全球的标准。于是,属于这种生活方式的一切东西全都变得高雅和浪漫起来。例如蜗牛,原本是一种令人恶心的动物,一旦它进入法国大餐的菜谱,连最讲究的时髦女人都趋之若骛。因为法国葡萄酒已经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有关高雅和浪漫的检验标准了。
总之,法国的酒文化十分发达,从葡萄的种植、酒的生产、储藏、品酒、饮酒到酒器和配餐等等,学问之深,不得不令人为之感叹。孔子说得好,“食不厌精”,在法国酒文化中得到充足体现。有时候甚至精到近乎神秘的程度。这种广博而神秘的酒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我所不在。它所具有的魅力经久不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自觉不自觉地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新酒上市,都要召告全国,人们争相品尝,城乡各地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酒情。
法国葡萄酒是法国优雅文化的表现,凝聚着法兰西的历史。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大国,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可以这么说,了解法国葡萄酒文化将有助于我们对法国文化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王亚军 著,《莱茵散记》(Une promenade romantique entre les Vosages et la Forêt-Noire),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3,2.李艳,牟德华。营销文化与葡萄酒的文化营销。酿酒,2007,(05)。
3.李世隆。葡萄美酒是文化——德国葡萄酒文化巡礼。中外文化交流,2008,(08)
4.法国:葡萄酒文化的发祥地。国际市场,2011,(10)
5.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9B%BD%E8%91%A1%E8%90%84%E9%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