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7:5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

第一篇: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

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

一、国共两党党际交流出现新高潮,推动两岸关系平稳发展

第一,国共两党有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景。

第二,国共两党有交流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第三,国共两党初步形成了党际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2010年,国共平台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继续主导下,对两岸关系发挥了正面作用。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保持了良性互动。2010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会见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台湾各界人士。7月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会见了吴伯雄一行,10月在日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再次会见连战。这几次会见对于巩固双方政治基础有很大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日本会见连战时表明,两岸已经在APEC场合建立稳定的互动模式,这对于增进两岸沟通和交流、加强彼此信任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2010年,四川等省市赴台采购团均由省委书记等主要官员亲自带队,同时,文化部长蔡武、公安部副部长陈智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等访台,实现了迄今为止两岸对口主管部门的最高层级会晤。台湾方面亦不断突破参访的层级,如台“陆委会主委”赖幸媛首次访问香港、“警政署长”王卓钧初次参访大陆。双方基层官员访台次数逐渐增多。浙江团访台时,专程安排两岸村长举行面对面座谈,福建省则组织了专门的乡镇基层官员赴台,加强两岸基层官员的交流。官方人员互访也日趋密集。相比2009年的8个省级团赴台采购,2010年共有13个省级团赴台。而其他各类形式的官方人员互访更加频繁。

2010年7月10日、11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国共论坛”,是两岸签署ECFA协议后首次举行的“国共论坛”,因而也就成为两岸执政党检阅ECFA协议,及贯彻落实执行ECFA的誓师大会。由于在“胡连会”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所提出的其中两项愿景,就分别是“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而此后所举行的第一至第四次“国共论坛”,都为促成“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的共识进行了大量的前期铺垫工作;而第四至第五次“国共论坛”又为如何落实“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愿景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提出多项共同建议,并转化为两岸行政部门和协商机构进行ECFA协商的重要参考材料。

二、两会协商谈判制度化加强

2010年6月,在历时半年的艰难协商和谈判之后,两会重庆会谈终于完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的签署,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一步一脚印,行稳方致远。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两会用五次领导人会谈的丰硕成果,在两岸关系史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2010年12月20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海协会协商代表团离京赴台,参加21日在台北举行的两会领导人第六次会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22日下午在首都机场迎接结束两会商谈后返京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王毅对本次商谈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

这次在台湾举行的两会商谈有两个特点:一是过程比较平和顺利,表明两会机制化商谈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日趋成熟完善,并且得到两岸各界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更加注重民生。此次商谈签署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是一个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好协议,有利于维护两岸同胞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次商谈还在一系列事项上取得了成果和共识,尤其是设立了一个新的 工作机制,旨在检查、指导两会已签协议的落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王毅强调,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将继续支持海协会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两岸商谈重要平台的作用。

三、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基本实现

2008年11月3日至7日,陈云林率团访问台湾,两会领导人第二次会谈在台北举行。此次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这四项协议签署后,两岸基本实现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010年以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增长速度较快。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3日,大陆居民赴台游已经达到109.5万人次,取代日本成为台湾第一大客源地。相关数据还显示,2010年前十个月,赴台大陆游客为台湾创造的观光效益高达819亿元新台币。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年多来,累计创造的观光效益已突破1400亿元新台币。据预估,2011年赴台大陆游客可望增加到200万人次,达到每天5000人次的规模。

四、两岸经贸关系平稳发展

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陆不断出台新的惠台政策,工商总局制定了《进一步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闽台贸易合作,促进闽台建立市场监管和执法协作互动机制。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决定,今后3年内将为台资企业提供总额1300亿元的融资支持。

2009年6月30日,台湾方面开放大陆企业向台湾投资,它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和制度化的基本性指标,将为两岸建立全面双向互动的经贸关系奠定制度性的基础保障。台湾方面公告开放192项陆资可赴台投资项目,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公共建设,以岛内发展成熟的产业为主。这一转变标志着长久以来台湾到大陆单向投资的非正常局面正式终结,今后两岸可以进行正常的直接双向投资交流。这是60年来台湾首次允许大陆企业投资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开放是马英九努力的一部分,他在2008年5月上任时曾承诺寻找与大陆的共同点。台湾2008年7月宣布了计划对大陆投资的开放。不过,大陆企业仍被排除在大部分对台湾经济至关重要的行业(如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屏的制造)以及国防敏感性行业(如通信领域)。不过开放的趋势可能会帮助重塑台湾的经济,增强与大陆的融合。台湾还希望与大陆关系的改善能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者。

多年来,两岸投资一直是单向的。据台湾估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台湾企业累计向大陆投资逾770亿美元,而实际的金额可能是这个数目的2~3倍,包括未登记在案的投资。不过台湾一直以来禁止大陆企业投资台湾,这既是1949年双方内战导致分裂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是因为台湾岛内担心大陆可能会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控台湾。自马英九上任以来,随着台湾出口型经济受到了全球衰退的影响而疲于挣扎,台北和北京方面已经举行了一系列的高级别会谈,以扩大经济联系和运输,包括首次民航直航和航运联系。

大陆一直希望利用其经济影响力吸引台湾民众。经济学家们说,经济方面的好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但从长远看,开放大陆投资对台湾的影响可能十分重大。投资开支结构将从侧重不稳定的出口行业转向投资本土行业。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收购台湾帝普科技公司股权的申请获得批准,成为大陆首家经过正式核准的赴台投资企业。至2009年12月初,台湾申请核准赴台投资累计金额达11.93亿元,已经有逐渐升温回稳的趋势。与此同时,不少大陆企业也对赴台投资创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两岸产业合作不断向深度领域延伸,加快产业对接、促进共同转型升级成为两岸业界的共识。

近两年,台湾当局逐步放宽了对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措施,包括资金总量与单项金额、审批手续等方面的规定,台商投资大陆却出现两岸统计数字逆转的现象。2009年大陆公布的实际利用台商投资金额为18.8亿美元,较上年减少0.95%,而台湾公布的核准台商投资大陆金额高达71.4亿美元,上年更达106.9亿美元。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台商将前几年赴大陆投资项目补提申请,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台商对未来大 陆投资仍抱积极的看法。2009年,两岸交流还新辟了“产业搭桥”合作内容,共举行了中草药、太阳光电、LED照明等十项产业的合作对话会议,为两岸建立新型产业合作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

经贸关系步入制度化阶段。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引起两岸及国际间的广泛关注。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与ECFA的签署,正在给台湾经济与民众福祉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得到岛内主流民意的认同。这也是五都选举中蓝营在中北部选情胶着但最后获胜的重要因素,它为两岸带来的便利还在持续发酵,它将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提供重要的保障机制,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ECFA的正式实施,必然会为两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和就业也将产生重要影响。经济互动的增加会累积政治互信,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影响深远。ECFA包括序言和5章16条及5个附件,内容基本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了对现有机制的补充与完善、对未来合作的展望与开拓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防范和争端解决。

ECFA的签署是继“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又一个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事情。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情况下,ECFA的签署显得尤为重要。ECFA将促进两岸从功能性合作向制度性合作发展。之前两岸经济合作主要是功能性合作,是在大陆方面和台湾民间的推动下进行的合作,缺乏制度性安排。以贸易来说,形成主要以台商投资大陆、带动增长的格局。虽然ECFA只是框架性协议,但两岸平等互利、共创双赢的精神都体现出来了。包括早期收获清单各个方面都有具体附件列出来,几乎涉及两岸所有经济活动,而且是相互的、互动的,必定会促进两岸合作的经济格局从单向不对等到相互促进的转变。虽然两岸实施降税和开放的数目不对等,但象征性意义很大,是在自主性协商、建立机制的基础上,台湾和大陆双向开放、双向发展轨道的确立。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是在ECFA框架下的一份单项协议。这项两岸双方认为有其迫切性的协议,对更好地维护两岸同胞知识产权权益、更好地维护和激发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更好地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海峡两岸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有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业务,多年来其业务量每年在7000~10000件间,两岸每年版权贸易在1000种左右。当年“汪辜会谈”时即谈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此次签署的《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包括17条内容,约1500多字。协议说,双方同意本着平等互惠原则,加强专利、商标、著作权及植物新品种权等两岸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协商解决相关问题,提升两岸知识产权的创新、应用、管理及保护。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生效。 大陆全国供销总社和台湾省农会及岛内农业团体、企业签订了采购协议与意向。供销总社2010年全年总计对台采购5000多吨水果及茶叶、菇类等台湾农产品,采购总金额将达到12.5亿元新台币。这不仅是两岸农业交流以来第一次签订意向书,也是台湾岛内有史以来最大的农业采购订单。

据海关统计,2010年1月至11月,两岸贸易达131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9.7%;大陆自台进口1051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266.6亿美元,贸易逆差达784.4亿美元。大陆对台采购带动进口增长。2009年大陆方面相继推出了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组织多批次大陆采购团赴台采购等一系列惠台措施,强化了两岸经贸合作。特别是2009年大陆采购团赴台采购成效显著,签约总金额达200亿美元左右,涉及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零配件、纺织以及农业等领域。随着采购订单在今年陆续执行,直接带动了大陆自台湾进口增长。此外,两岸采取的务实开放措施促进贸易发展。从两岸包机到两岸直航,“大三通”稳步实施,为两岸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厦门,两岸实现货运直航两年来,台湾本岛与厦门关区各港口的直航船舶已往来3309艘次,载运货物共1401万吨,价值80亿美元,商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五、两岸民间交流全面进行、日益深化

2009年1月初,大陆媒体首次在岛内举办跨年晚会;

3月19日,应台湾“中国新闻学会”邀请,以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为团长的中央媒体负责人访问团一行20人赴台访问,这是两岸交流开展以来访台层级最高的大陆媒体参访团。4月至5月,中央电视台联合福建广电集团和台湾TVBS电视台联手打造《直播台湾》,首次走遍台湾省7市16县,对台湾进行全景式报道,在CCTV-4《中国新闻》中播出,福建东南卫视、福建新闻综合频道、海峡电视台、东南广播公司等同步直播。

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举行的国庆大阅兵,不但台湾电视台不定时联机插播,台湾的网络媒体还与大陆中央电视台合作,对国庆大阅兵进行首次网上视频直播,对台湾民众认识、了解祖国大陆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无锡开幕、台北闭幕、大陆派出有史以来最大的代表团抵台参加世界运动会和“听运会”;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首次合作举行展览与交流;突出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的首届海峡论坛,创下两岸民间交流活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等多项纪录,进一步扩大了两岸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反映出两岸关系改善的成果。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共同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再如全国妇联建会60年来首次组大型代表团到台湾访问,参加“第二届两岸四地女企业家经贸论坛”。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首次到访台湾,与台湾“华侨救国联合总会(侨联总会)”签署加强合作交流协议书,双方将透过定期举办论坛、相互邀访以及共同筹划活动,促进两岸海外侨界的“大和解”与“大团结”,象征着两岸“侨务休兵”。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所率领的大陆重量级智囊学者代表团赴台参加“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这是两岸交往中第一次在台湾举行有大陆退役将领和退休大使等参加的公开研讨会,也是双方学者第一次在台北公开讨论包括两岸政治定位,政治、军事、涉外事务以及文化统合、经济一体化等敏感政治议题。

在两岸民间交流方面,国共合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9年7月在湖南长沙举行,两岸各界共500人与会,达成6个方面、29项共同建议,重点是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加强教育交流与新闻交流等。这是两岸论坛举办5届以来,首度以文教为主题,落实了2006年7月马英九的倡议,提升了两岸文化教育界的互动,增进了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扩大了两岸之间的和谐基础。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2010年6月12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自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不仅成为国共两党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更成为两岸各界人士交流互动,着眼于民众福祉、汇集民意、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经过国共两党有关方面的协商,第六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10年7月8日至11日在广东圆满举办。

2010年论坛的形式较往届有所创新,即分两个阶段进行:7月8日至9日上午,先安排部分两岸与会代表进行参访、座谈,以增进了解、增加共识;7月10日至11日,在广州市举行论坛全体大会。与会代表主要包括两岸工业、科技、能源、环保产业界代表人士,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共计400余人参加。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将率团出席论坛。2010年论坛的主题是“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围绕促进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等内容进行研讨。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一场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讨论了2009年论坛共同建议落实情况,继续探讨了拓展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问题。

两岸2010年的交流项目,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文艺演出等各个领域。这些两岸文化交流中的标志性事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两岸政治互信基础脆弱,政治难题有待突破

2008年岛内政权再次交替,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平发展已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成为两岸双方的一项重要共识。尽管在很多政治敏感问题上双方还存在歧意,但是两岸通过交流,互信在逐渐积累,和平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前提。

虽然大陆方面表达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充分善意,不断出台各个方面领域的惠台措施,善待台湾民众,尽量多地让台湾民众和祖国大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数次在亚丁湾为台湾船舶实行护航。但是,两岸在一些敏感议题上分歧尚存,“台独”势力依然不放弃阻挠破坏,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

失去政权后的民进党,没有任何的反省与改革,依然坚持“反中打马”政治路线,一切政治主张与政治活动均是围绕坚持台湾“主体性”与“台独”路线,对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持消极反对态度,反对与抵制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及两岸经济合作,牵制马英九的施政。

台湾发生“八八水灾”后,大陆各界捐款折合50亿元新台币,是所有外来捐款中最大的一笔,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更展现了海峡两岸共同协作应对灾难的合作精神。但大陆积极参与救灾却受到台湾方面的误解、歪曲、干扰,甚至允许美国飞机入台却拒绝大陆直升机入台救灾。另外,马英九当局在绿营操作下批准**访台,对两岸互动与两岸关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与影响。鉴于两岸分离对立已经60多年,岛内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两岸关系才刚刚进入和平发展的第一年,虽然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但是两岸政治互信基础脆弱,和平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2010年两岸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与以往相比,2010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深化的一年,体现出三个“更清晰”:一是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更清晰。这个主流价值就是和平、合作、和解,这在台湾已经深入人心,两岸都在共享这个主流价值带来的成果;二是推动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清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和岛内赞成和平发展的民众之间已形成强大的合力;三是和平双赢的路径更清晰。这个路径就是搁置争议、互惠互利、深化互信。

2010年以来,两岸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思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文教交流,扩大两岸各界交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中,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是过去两年来两岸关系取得进展的重要体现。2010年12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石,现在进入ECFA的时代,只是开了一个头儿,仍要走下去。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ECFA的后续协商,包括货品、服务业的贸易协议,争端解决与投资保障。如果顺利连任,下一任期两岸可能协商的议题,马英九表示,经济以外需要协商的议题,其实还有不少。与民生有关的议题,仍可让两岸谈很久。对于政治协商,他不排斥,但没有时间表。

两岸关系发展在经过“井喷式”发展后,需要一个“盘整消化”过程。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瓶颈将是政治、军事、台湾对外交往等敏感问题,需要双方理性应对,不断强化政治互信和理念认同,携手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011年是两岸关系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随着“大选”的临近,蓝绿营势必将展开新一轮较量,两岸关系将面临新的严峻考验。未来发展两岸关系应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继续加强经贸合作与交流、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重塑两岸共同的价值追求。

七、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外部障碍

(一)美国干涉台湾政策的形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孤立和遏制的政策。但为了抗衡苏联,美国政府又不愿在台湾问题上陷得太深,准备逐步从台湾“脱身”。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不介入”的声明,称:“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

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美国军事干涉中国内政、染指台湾提供了借口。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采纳了麦克阿瑟视台湾为“不沉航空母舰”的战略分析,作出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岛的决定,以“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总统杜鲁门正式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须等到太平洋安全恢复之后,由对日和约或由联合国决定”。至此,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多年的对台政策最终形成。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关系日趋密切。 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构成了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引发了中美之间的严重争端。美对华政策逐步朝着制造“两个中国”的方向发展,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警惕。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目的是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之下,声称“要对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斗争”,同台湾当局采取“共同行动”。这是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插手台湾问题的又一重大步骤,标志着美台军事同盟的正式形成。随后,还组建了“美军驻台协防军援司令部”。美台这种正式军事同盟关系一直延续至1979年中美建交。

在国际上,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遏制的政策。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根据国际法原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理所当然地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承。中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考虑如何取代前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美国政府竭力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致使这一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占据。

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同中国建交,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内要求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和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美国随即变换手法,提出若恢复中国的席位,须有2/3的多数赞成始得通过的所谓“重要问题案”,妄图将这一问题继续拖延下去。但事与愿违,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大否决了美国等19国的“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两个提案,并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23国提案。至此,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和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彻底破产。

(二)中美建交与台湾问题

从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到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仍然严重存在。美国政府提出两个无理要求:要求中国政府声明许诺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要求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继续允许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对此,中国政府当然不能接受。1975年,邓小平提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三个原则”:断交、废约、撤军,即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从台湾撤走所有美国军事力量。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曾确认的各项协议和原则,但比《上海公报》又向前迈了一步,明确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公报还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国提出的“一个中国”立场和“建交三原则”已被美国所接受。

但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打算。1979年3月,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并于4月10日经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生效。“与台湾关系法”公然声称:“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美国仍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凡当美国法律提及或涉及外国的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时,上述词语含意中应包括台湾,此类法律亦应适用于台湾”。“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法的形式确立了美台之间的“实质性关系”,实际上是企图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以一个“法”取代一个“条约”,为台湾问题的解决设置了新的障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给刚刚建交的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与台湾关系法”出笼后,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严重关注和强烈反对,多次向美方阐明了中方立场,但美国始终将“与台湾关系法”置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上,使中美围绕这一问题的斗争持续不断。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改变了美国原先对中国战略地位的估计,主张提升与台湾的关系,并坚持向台湾出售更先进的武器。对台军售成为此期间影响中美关系最严重的问题。中美双方就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方要求美方承诺:美国售台武器在性能上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以来的水平,并要采取措施逐步减少直至在一定时期内完全停止。但美方不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完全停止,只表示将“逐步减少”,以“最终解决这一难题”,并企图将我国承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此挂钩。由于美方态度强硬,双 方争论很激烈。中方明确告知美国政府: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即使“由于台湾问题迫使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也“不会吞下去”。

经过艰苦谈判,中美两国政府于1982年8月17日发表了“八一七公报”。公报再次确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美国政府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理解并欣赏”中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它最后的解决”。“八一七公报”和“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一道,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和基本框架。但由于公报本身是双方妥协的产物,文中美国政府详述立场部分包含了一些含糊的措辞,为美方故意曲解公报条文、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寻找法律依据留下了空子。

(三)冷战结束后的台湾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体制”不复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上升。1988年1月李登辉上台后,加紧在国际上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地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动,加大对美公关、游说力度,企图阻挠中美关系正常发展。在售台武器方面,美国屡屡违反“八一七公报”,继续向台出售大量先进武器,且出现明显升级。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992年9月2日布什政府批准售台价值60多亿美元的150架F-16战斗机,使美售台武器逐年减少的趋势发生逆转,引起中国政府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

1995年5月,在台湾方面大力游说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要求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的决议案。美国政府在国会的强大压力下,在国务院声明不接受李登辉访美仅仅一周后,公开宣布同意李登辉以私人名义访美。6月8日,李登辉到美国访问,在康奈尔大学发表了“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讲。在演讲中,李登辉提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在台湾”达18次之多。1999年7月,台湾当局误判形势,趁机抛出“两国论”,“两国论”的出笼彻底暴露了李登辉的分裂本质。

(四)进入21世纪的台湾问题

进入21世纪后,台湾问题作为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仍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2001年初小布什上台后,加大了“以台制华”力度,美台“实质关系”不断加强。2001年4月,小布什接受电视采访时公然声称,要“尽一切所能协防台湾”,打破了美历届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政策,强调对“台湾安全”的保证和义务,增大要求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压力。美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对陈水扁等台政要过境美国的限制,允许陈水扁、吕秀莲过境纽约等重要城市并进行公开活动,允许李登辉再次访问康奈尔大学。继续出售先进武器,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升级,军售金额为近十年来之最。2002年3月,台“国防部长”汤曜明赴美参加“美台防御高峰会”,这是美台“断交”以来台“国防部长”首次访美。7月,台“国防部副部长”康宁祥赴美出席蒙特利尔军事会议,首次在华盛顿与美国防部副部长会谈。美台双方军事人员往来密切,接触层级不断提高,美现役军官参加台军事演习,赴台美军访问团中首次出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美台双方军事交流与合作日趋公开化和制度化,出现朝“准军事同盟”方向发展的趋势。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议案,并经美总统签署成法,美卫生部长也公开表示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纵容和支持台拓展国际空间的活动。美国国会亲台反华立场突出,通过多项亲台议案,将台与美重要盟国并列,众院亲台议员成立了“台湾小组”,继续为加强美台关系鼓噪。2004年陈水扁连任后,美加大对台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对台售武,在10月“美台防务工作年会”上,压台尽快批准180亿美元军购案。

针对美国政府违背“一个中国”政策承诺、与台湾发展“实质关系”的行为,我国进行了坚决斗争,坚持两手对两手,趋利避害,多做工作,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取得进展。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10月,中美元首三度会晤,这在中美关系史上是罕见的。美方逐步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美领导人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台独”、不鼓励“台独”势力的发展。针对陈水扁“一边一国”、“公投立法”等言论,美除重申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化外,还指出两岸问题应由两岸人民通过和平方式解决。2002年10月,中美元首在克劳福德会晤时,小布什首次明确表示反对“台独”。2003年12月9日,针对台“公投”图谋,美国首次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当局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言行。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遏制美台关系,保持中美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势头。

第二篇:发展两岸关系 促进祖国统一

附件4:

《形势与政策》 实践论文(时事评论)

目: 发展两岸关系 促进祖国统一

期: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班

级: 2011级化学本科班 姓

名: 黎炫 学 号: 201104014047 完成日期: 2015年4月27日 指导教师:

发展两岸关系 促进祖国统一

摘要: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管在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和障碍,海峡两岸同胞只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两岸关系、祖国统一、台湾一场领导人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绝对是深远的,两岸关系将从此发生新的转折,在双方共同承认“九二共识”这一重要原则与基础上,两岸关系将从充满危机与紧张走向缓和与稳定。2008年5月20日,台湾地区当选领导人马英九上台执政,海峡两岸关系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此之前,民进党“执政”八年,由于其大力推行台独,两岸关系蒙上了厚厚一层冰。马英九执政以后,对大陆政策会更加灵活、创新。政治上承认“九二共识”,经济上推出“ECFA”,社会文化方面积极实现“三通”,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举措,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此基础上,两年之中两岸都以极大的善意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中间陆续出台了诸多新举措。

一、台湾政策

自1987年8月15日台湾当局废止了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1989年1月公布实施“人民团体组织法”,正式解除了党禁,从而使台湾结社、组党合法化。各党派,社团组织应运而生,2000年“总统大选”以及2001年“立委”选举后,台湾政坛分裂出了很多新的政党,目前宣布正式成立的政党有90多个。国民党也首次成为在野党。这些政党大致可被分为两派,即“泛蓝阵营”和“泛绿阵营”,其中以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为主要代表的泛蓝阵营主张维持现状或统一,认同包含台湾地区在内的中国;而泛绿则主张“台湾独立建国”,以“台湾共和国”的身份加入国际社会,其主要的政党包括了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台联党)。

国民党现任主席马英九,他上任台湾总统后先后任命了熟悉两岸经贸政治合作往来关系的江丙坤高孔廉为海基会董事长和副董事长,显示了他对两岸关系的决心,并他也表示过无意邀请**入台,粉碎了藏台串联的谣言,但同时他也表示过会在台湾不会放弃议会

和总统制度。绿营主要代表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在竞选新北市长后说出“中华民国是一个流亡政府”这一言论,显然是想造成“中国人”与“台湾人”的对立,达到其所说的“社会对抗,”从而达到分裂祖国的愿望。

二、大陆政策

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部退守台湾,中共对台方针指定为“武力解放台湾”转为“和平解放”,并直接促成了“蒋介石回大陆居住,台湾交给蒋经国治理、外交和军事权收归中央”这一谈判成果——尽管“文革”的爆发使这一成果未能成为现实,但却没有改变政、学两界建国以后“对台政策第一次战略性调整”这一论断。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大陆对台政策进行了第二次战略性调整。对台政策从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调整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我们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调整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路线进行了系统修正,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对台政策也因应大势而做出了改变。

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的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作主题发言时,提出了后来被称作对台纲领性文件的“胡六点”。昭示着大陆对台政策第三次战略性调整。

北京政府和中国人民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涵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三、两岸关系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抓住机遇,推动两岸关系整体改善,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建构两岸和谈框架,把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

近期中国政府在两岸关系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为中国政府赢得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奠定了法律基础。4月末5月初,应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分别访问大陆,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使两岸关系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民调显示,国、亲两党主席访问大陆后,岛内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支持率下降,“台独”势力受到打击。这是中国政府引领两岸关系朝着和平解决方向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2、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因素,积极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如前所述,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谁都不利,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日本都不会不计后果。这就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加强与美日等西方大国沟通、对话,增进理解与共识提供了基础。在中美日三边关系中,中国要抓住中美关系这根主线,灵活周旋,减少直接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中美之间在反核扩散、朝鲜半岛稳定、东南亚地区安全、南亚地区安全、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反恐等问题上都有重大的合作利益。尤其是在朝核问题上,美日需要中国的合作。只要美国能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的信息,不以任何形式纵容和支持“台独”势力,我们就会有更充分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

3、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政府决心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为和平统一奠定民意基石。为此,中国政府要积极推动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往来,通过经贸往来打开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窗口。200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为493.7亿美元,顺差403亿美元;200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为647.8亿美元,顺差512亿美元。台湾2300万人口中,就有50万人在大陆经商。中国政府还要加强两岸文化学术交流以及旅游往来,为台湾地区的学生来大陆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使他们亲身感受中国大陆,了解中国大陆,为两岸关系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台湾民心的归属至关重要,只要台湾人民反对“台独”,拥护和支持两岸统一,任何外来势力都阻挡不了中国的统一,中美日三边关系框架中围绕台湾问题中国所面临的安全困境也会得到改善。

4、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做好不得已时用“非和平方式”粉碎其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的准备。

“台独”势力认定台湾是美国全球战略中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棋子,并妄图借助美国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独”势力还寄希望于日本的支持,并暗中推动构建美日台安全体系,试图挟洋自重。2005年3月,中国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中第八条规定了在“三种条件下”大陆将用“非和平方式”粉碎“台独”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即当“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后,非和平方式将成为最后的手段。中国政府在敦促美日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使美日继续表明“不支持台湾独立”立场的同时,必须明确传递一个声音:“台独就是战争”。

五、总结

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壮大的基础上,贯彻正确的对台方针政策,经由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年青人的历史使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完成祖国领土的完整与统一。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何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这里还应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走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 陈晓明.“三通” 实现以来两岸关系及未来展望[D].首都师范大学, 2011.[3] 吴宜.迈向和平发展的新时期——2008 年两岸关系综述[J].两岸关系, 2009(1): 20-22.[4] 刘国深.试析现阶段两岸关系[J].台湾研究集刊, 2003, 2: 003.[5] 刘国深, 古小明.2009 年两岸关系的进展[J].两岸关系, 2010, 1: 009.[6] 张文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纲领[J].两岸关系, 2014(1): 34-35.[7]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两岸关系, 2009, 1.[8] 俞新天.两岸关系中的文化认识问题[J].台湾研究, 2010, 1: 164-176.6

第三篇: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2 摘要:

今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关键词:和平发展 增强互信 加强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今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加紧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

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第三,“台独”势力在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岛内“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收到遏制和削弱,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有压力增大。

第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第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岸、国内和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美国、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赤裸裸地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知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遏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第二,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中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两会协商在攸关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逐步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经济、民生议题的协商完成后,将逐步走向复杂敏感的“政治、军事”领域,两会协商谈判的难度更大。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站在全民族发展高度解决两岸关系问题

我们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作出积极努力,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一,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

第二,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两岸关系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的道路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拓。两岸各界应该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我们希望台湾各界同胞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作为,最广泛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同大陆同胞一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把两岸关系前途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三,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目前,两岸正在积极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两岸只有深化经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我们会充分考虑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让两岸同胞看到这的确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好协议。

第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经过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目标。两岸中国人不仅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创伤,更应当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四篇:论两岸关系的发展

论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台海两岸对峙就持续至今,台湾亦经历了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几任领导人。2005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得以缓解。而在今年,两岸正式实现了三通,最近,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并举行了陈马会谈。

两岸局势暖风频吹,是否意味着和平统一大业的即将实现呢?

目前,和平统一台湾存在着多方阻碍。反观台湾名众的思潮,“不统不独”竟是主流。台湾离开大陆已达59年,两岸的交流存在严重的隔阂,台湾的教育也与大陆教育走向两个极端。台湾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灌输台湾是一个国家——中华民国的概念,而大陆的孩子,从一出生就知道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如今两岸的年轻人一旦谈到两岸关系的问题时,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百度贴吧的一位高雄网友在两岸交流帖当中,是这样说的:“我不愿意说统一不统一,因为台湾有蓝营和绿营,两个阵营争斗得非常厉害,我们不愿谈论政治问题,我希望台湾维持现状。”而在台湾ipob论坛的两岸版版主是这样说的:“我之所以建立这个版块,是因为两岸同属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希望两岸同胞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但从我个人观点出发,我不认为台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是同一个民族,但却不一定要成为同一个国家,新加坡就是一个独立的华人国家。”在这些台湾网友的言论当中,我们看到台湾的年轻一代是不希望两岸统一的。而还有一些年轻人,受“台独”思潮的影响,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在原住民(即高山族)当中,这种思潮尤为突出。在台视论坛当中,一位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你们(指大陆网友)所说的炎黄子孙,我们称他们叫‘外乡人’,而我是原住民,是真正的台湾人,与你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产生这种思潮的原因,一是教育,二是台湾绿营媒体对大陆的丑化。例如今年8月,北京奥运会召开之时,大陆人民为中华台北队摇旗呐喊之时,台湾媒体竟无视北京奥运会取得辉煌成就,而大篇幅报道开幕式的假唱事件。我们并不反对台湾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提出质疑,但是质疑应是中肯的,而不应该只谈坏的,不谈好的。一位台湾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奖牌,而他的教练则是来自祖国大陆的,而台湾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只渲染台湾之光的闪耀,而只字未提运动员的大陆教练。台湾绿营媒体还经常扭曲事实,例如大陆发生一起矿难,在台湾竟然会描述成**。

事实上,在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之时,就提出了“反对台独,发展两岸和平”的口号,为什么不讲实现两岸统一呢?正是迫于台湾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主流思潮。而在今年8月26日,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阳报》的采访时说:“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点非常重要。” 马英九答复《太阳报》系集团董事长瓦斯盖兹有关对所谓“两个中国”的看法时表示,他基本上认为海峡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台湾领导人正在弱化台独的概念,同时又在模糊统一的概念,为的就是让台湾的政治形态维持现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台独概念的弱化,使得两岸关系得到了发展,台海两岸经济交流、贸易往来更为频繁。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依旧艰辛,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近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然而访台之旅却非大陆民众希冀的那样一帆风顺。陈云林刚到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在tvbs电视台上叫嚣。蔡英文带领绿营势力发动“围城行动”,严重干扰了陈云林的台湾之行,最终还发生了流血事件,由此引来了台湾民众的一片骂声。而期间还发生了央视主持人柴璐被袭事件。11月7日蔡英文受访时竟说这是黑帮滋事,当即被现场民众骂其“黑心政客”,但台警方目前仍未发现发动流血冲突的人具有黑帮背景,马英九也适时斥责了绿营的行为,指出蔡英文应为流血事件负全责。然而陈云林的台湾之行,却是历史性的,“三通”这个出现在两岸间已有30年的名词,4日终于实现。通航、通邮、通商,这是人货及讯息的“三通”,而一切的本源皆在“第四通”:两岸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想得通”——台湾《联合报》社论。

从总体上说,两岸关系还是向前发展的,“三通”实现了,现在就要往“第四通”发展,实现思想观念的“第四通”,即让台湾民众真正跳出绿营媒体的蒙蔽,看到一个真实的大陆,让台湾民众看到统一对台湾是有利的,而非台独分子所谓的“受黑暗的共产党领导”。只有台湾民众有了中国人的意识,和平统一才不会是大陆人民的一厢情愿。

但是,如果两岸和平统一依旧不能在这两三年内实现,台湾就会在事实上越来越“独立”,当她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国家时,即使我们不去承认,那么国际也会选择承认,正如韩国和朝鲜一样,那么此时,武力解放台湾是我们必须选择的道路,尽管两岸人民都不愿意看到拿起武器的那一天,但当我们无从选择时,武力将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期望统一的那一天,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尽管统一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们相信,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一定能够在台湾实现。

第五篇: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下载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经济平稳发展工作计划

    乡镇经济平稳发展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安全生产工作,以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全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区委三届七次全会《关于坚持安全发展加强安全工作的决议》精神,结......

    两岸关系和和平发展[大全]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重大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两......

    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思考(共5篇)

    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思考 5月30日下午于行政楼120室,东南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董本植教授为我院全体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做了主题为“评析《马英九执政后的两岸关系》”的报告......

    房产健康平稳发展工作总结

    《房产健康发展工作总结》 一、进一步优化住房消费环境(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普通商品住房税收优惠政策标准,合理认定二手住房交易税收征收时点,进一步降低居民购买和转让房......

    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途径 论文

    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途径 论文(2009-12-13 14:27:27)标签:杂谈愿两岸和平统一分类:銘飒豐際——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途径的思考今年台湾岛内台风灾害发生后,在大陆满腔热......

    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附件4: 题目: 学期:班级:姓名: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形势与政策》 (时事评论) 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1级化学本科班 王兴值 学 号: 2011......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精选合集)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李树文)

    2011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11年以来一年多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的一年多,两岸关系维持稳定、有序、良性的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2011年后一年来,......